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本章考点

1.概述

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5.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pH、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图10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

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高,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和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相关,所谓多价优势,抗体亲和力高,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亲水胶体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这些残基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如果溶液pH偏高,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周围出现极化的水分子,形成水化层,而当抗原抗体的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水化层变薄,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如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图11 抗原抗体结合时胶体状态的变化

习题15 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

A.分子量大小

B.化学结构

C.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

D.表位的数目

E.结构的复杂性

[答疑编号500734020101]

『正确答案』C

习题16 关于抗原抗体第一阶段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特异性结合

B.几秒至几分钟内完成

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

[答疑编号500734020102]

『正确答案』D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1.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是指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由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高度的特异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但多数天然抗原具有不只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但这交叉反应仍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对临床诊断可能产生干扰,不过有时也将这种交叉反应用于临床诊断,如外-斐试验。

2.比例性: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只有当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

图12 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带现象

3.可逆性:可逆性指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恢复抗原抗体的游离状态。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犹如酶与底物的结合,是一种非共价键结合,结合虽稳定但可逆;抗原抗体的结合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取决于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习题17 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出现的无沉淀现象称为

A.等价带

B.带现象

C.前带

D.后带

E.中带

[答疑编号500734020103]

『正确答案』B

习题18 不同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A.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

B.抗体分子量较大

C.抗原和抗体大小相近

D.抗体为多聚体

E.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答疑编号500734020104]

『正确答案』E

第三节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1.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2.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反应环境条件

1.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第四节抗原抗体反应基本类型

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有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参与反应、中和反应、标记免疫的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基本类型如下表。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本章考点

1.免疫原制备

2.抗血清制备

3.抗体的纯化和鉴定

第一节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颗粒性抗原如各种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细胞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一般情况下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制一定浓度即可;

细菌抗原多用液体或固体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有的需经特殊处理,如鞭毛抗原需用0.3%~0.5%甲醛处理;菌体抗原加温100℃2~2.5h去除鞭毛抗原;毒素抗原则在杀菌后再加0.5%~l.0%氯化钙溶液等。

颗粒性抗原大多用静脉内注射免疫法,较少加佐剂作皮内注射。

二、可溶性抗原制备

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补体、细菌毒素、免疫球蛋白片段、核酸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免疫前常需纯化。

(一)组织和细胞抗原的制备

1.组织和细胞抗原的制备:通常需要先将来源于人和动物的组织和细胞破碎,再经一定的方法纯化,才能获得所需的抗原。细胞破碎方法有:

(1)高速组织捣碎机法;

(2)研磨法(可用组织匀浆器或乳钵)组织匀浆液要离心沉淀,沉淀物为组织和细胞碎片,上清液为提取可溶性抗原的材料。

2.组织细胞或培养细胞可溶性抗原制备:除上述机械捣碎获取外,尚有酶处理法,常用胃蛋白酶或胰酶,可获得游离的单个细胞。

细胞抗原分膜蛋白抗原、细胞质抗原(主要为细胞器)、细胞核与核膜抗原,制备这些抗原前均需将细胞破碎,方法有:

(1)反复冻融法:一般-20℃反复冻融。

(2)超声破碎法:利用超声波机械振动原理使细胞破碎。

(3)自溶法:利用组织、细菌自身酶系统使之裂解。

(4)酶处理法:常用溶菌酶、蜗牛酶、纤维素酶等使细菌或组织裂解。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处理。

(二)超速离心分离法

用于分离亚细胞成分和蛋白质,是进一步纯化的第一次过筛。可分下列方法:

1.差速离心法:低速离心高速离心交替进行,分离大小差异的抗原颗粒;

2.梯度密度离心法:是一种区带分离法,通过梯度密度离心,使各类分子量的颗粒得以分离,也可以采用梯度柱的形式分离。

超速离心分离或梯度密度离心仅适用于少数大分子抗原及一些比重较轻的抗原,而不适用于大多数中、

小分子抗原。

(三)选择沉淀法

选择沉淀法是采用各种沉淀剂或某些条件使抗原成分沉淀的方法。

1.核酸去除法:可采用氯化锰、硫酸鱼精蛋白等核酸提取沉淀剂,而核糖核酸降解法更简便(采用DNA 或RNA酶);

2.盐析沉淀法:常采用硫酸铵使蛋白抗原进行粗筛、提取丙种球蛋白及抗原浓缩;

3.有机溶剂沉淀法:常采用乙醇或丙酮;

4.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常用非离子型聚合物为分子量为2000~6000的聚乙二醇(PEG)。

(四)凝胶过滤法

又称分子筛层析。通过凝胶分子筛作用,可将大、中、小三类分子分开,选择凝胶柱时应注意选用适于分离范围内的凝胶。

(五)离子交换层析法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一些带电离子基团的凝胶或纤维素,吸附带有相反电荷的蛋白质抗原。常用的离子交换剂有:

1.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纤维素。

2.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交联葡萄糖、琼脂糖、聚丙烯酰胺。

3.被覆以离子化物质的细粉。

4.凝胶合成的高度交联树脂。

(六)亲和层析法

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分子间所具有的专一性亲和力而设计的层析技术。如抗原和抗体、酶和酶抑制物、酶蛋白和辅酶、激素和受体、DNA和RNA等之间有特殊亲和力,一定条件下,两者可紧密结合成复合物,如将复合物的一方固定于固相载体上,则可从溶液中分离和提纯另一方。

1.亲和层析支持物的选择:常用的有琼脂糖珠(sepharose2B、4B、6B)、琼脂糖、聚丙乙烯酰胺、多孔玻璃球等。

2.配体的选择:配体指具有亲和力的双方,或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构物,作为免疫亲和层析则为抗原和抗体的同义语。良好配体必须具备抗原和抗体单一特异性;抗原和抗体间有较强亲和力;配体有一适宜的化学基团。

3.抗原或抗体与支持物的结合:结合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载体结合法、物理吸附法、交联法、网络法。

(七)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

五种免疫球蛋白都具抗原性、皆可提取及纯化,但如分解成片段(如Fab片段、Fc片段、轻链片段等)作为免疫原可制备出分辨力更高的特异性抗血清。制备方法有:

1.温和条件下离析亚单位。如改变pH;用盐酸胍或脲等强变性剂将亚单位分开;

2.用还原法或氧化法解离二硫键;

3.溴化氰裂解法。用溴化氰裂解蛋白质肽链;

4.酶裂解法。如木瓜酶可将IgG裂解成2个Fab片段及1个Fc片段;胃蛋白酶可将IgG裂解成F(ab’)2片段及数个小片段;胰蛋白酶可将IgG切成不规则的肽链。

(八)纯化抗原的鉴定

主要对纯化抗原的含量、理化性质、纯度及免疫活性进行鉴定,常用方法有酚试剂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免疫电泳法、免疫双扩散法等,实际工作中常几种方法联用作纯度鉴定。

三、半抗原性免疫原的制备

半抗原:某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这些物质称为半抗原。如一些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机物质,如多肽、大多数的多糖、甾族激素、脂肪胺、类脂质、核苷、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

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一)载体的选择

1.蛋白质类:常用的有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血蓝蛋白、牛甲状腺球蛋白等。以牛血清白蛋白最常用。蛋白质与半抗原结合基于游离氨基、羧基、酚基、巯基、吲哚基、咪唑基、胍基等活性基团的缩合。

2.多肽类聚合物:常用多聚赖氨酸,分子量达十几万至几十万,与半抗原结合后可诱发动物产生高亲和力及高滴度的抗血清。

3.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颗粒:聚乙烯吡咯烷酮、活性炭、羧甲基纤维素等皆常用。

(二)半抗原-载体联接方法

1.碳二亚胺法。

2.戊二醛法。

3.氯甲酸异丁酯法。

一般认为应连接20个以上半抗原才能使动物有效产生抗体。

第二节免疫佐剂

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辅助物质称为免疫佐剂。

(一)佐剂种类

1.具备免疫原性的佐剂:如卡介苗、枯草分枝杆菌、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脂多糖、细胞因子等。

2.不具备免疫原性的佐剂:如氢氧化铝佐剂、磷酸铝、磷酸钙、石蜡油、羊毛脂、表面活性剂、藻酸钙、多聚核苷酸、胞壁肽等。

应用最多的是福氏佐剂、细胞因子佐剂。

(1)福氏佐剂:分完全福氏佐剂(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不完全福氏佐剂(石蜡油+羊毛脂)两种。福氏完全佐剂可提高佐剂效能,但注射后易产生局部持久性溃疡和肉芽肿,宜注意。

(2)细胞因子佐剂:细胞因子佐剂与抗原合用,可有效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IL-2、IL-1、IFNγ、IL-12、GM-CSF皆较常应用;细胞因子佐剂还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中。

(二)免疫佐剂的作用

应用佐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抗原对机体的免疫原性,从而提高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1.增强免疫原性。

2.增加抗体的滴度。

3.引起或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三)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

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使抗原在体内缓慢释放,延长抗原与免疫细胞作用时间。

2.抗原在佐剂的辅佐作用下,更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和有效加工处理及呈递。

3.刺激单核/巨噬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和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4.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能力。

第三节抗血清的制备

抗血清指含有抗体的血清。

传统的抗血清制备方法是将某种抗原通过多次注入动物,数十天后或数月后,采集动物血,立即分离出血清。此抗血清在保存或应用前必须作效价和特异性鉴定及纯化。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

免疫动物的选择基本要求:

1.抗原与免疫动物的种属差异越远越好。

2.动物必须适龄、健壮、无感染、体重合乎要求。

3.不同动物对同一免疫原有不同的免疫应答表现。因此针对不同性质的免疫原,选用相应的动物。蛋白质抗原大部分动物皆适合;甾类激素多用家免;酶类多用豚鼠。

4.抗血清要求:为R(rabbit)型或H(horse)型血清。R型抗血清是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产生的抗血清,能和很小量抗原结合形成沉淀线,而H型抗血清则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产生的抗血清,较少用于沉淀反应。

此外需要制备大量免疫血清时,应选用马、绵羊等大动物;若需要量不多,则选用家兔、豚鼠和鸡等小动物。

(二)免疫方法及途径

1.免疫原的注射剂量:应考虑抗原性强弱、分子量大小、动物的个体状态和免疫时间。抗体需要量多,时间间隔长,剂量可适当加大。

2.免疫途径:通常有静脉、腹腔、肌肉、皮内、皮下、淋巴结及足掌等。若抗原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半抗原宜皮内多点注射。

3.免疫方案:根据设计的目的要求、抗原性质、佐剂的种类来制定免疫方案。可采用全量免疫法、微量免疫法或混合免疫法。

4.抗体产生阶段:可分静止期(约2天,血中尚无抗体);指数期(约4天左右,抗体迅速上升);稳定期(约2~4周,抗体保持一个稳定水平);下降期(约几个月后,此时抗体缓慢下降)四个阶段。

(三)动物采血法

动物采血法有颈动脉放血法、心脏采血法、静脉多次采血法等。

第四节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一、特异性抗体的鉴定

1.抗体特异性鉴定:常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

2.抗体的效价的鉴定:常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一是仅稀释抗血清,与同一浓度抗原反应;另一是抗血清、抗原同时稀释作棋盘滴定。

3.抗体的纯度鉴定:常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

二、抗血清的保存

动物血采集后,室温自然凝固后立即分离出血清,妥善保存。抗血清保存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4℃保存,通常可保存3个月~半年,效价高时可保存一年左右;

第二种是-20℃~-40℃低温保存,可保存5年左右,但需防止反复冻融;

第三种是真空冰冻干燥保存,可保存5~10年。

第五节抗血清的纯化

纯化的目的是尽量去除抗血清中与目的抗体不相关的成分,防止与特定抗原反应时起干扰作用。最常

见的纯化方式是提取特异性IgG或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一、特异性IgG抗血清制备

首先用硫酸铵或硫酸钠盐析法粗提丙种球蛋白,再进一步纯化,常用的方法有:

1.离子交换层析法:离子交换剂有DEAE纤维素和QAE纤维素。

2.凝胶过滤:通过多孔凝胶介质达到分离目的。

3.亲和层析法:采用纯化抗原或粗提抗原交联的sepharose 4B的层析柱来制备。

4.酶解法 [如制备F(ab’)2]:片段用胃蛋白酶水解制备。

二、单价特异性抗血清制备

主要通过亲和层析法(交叉杂抗原与琼脂糖珠4B交联制成层析柱)和吸附法(用双功能试剂与抗原交联,制成固相吸附剂)除去杂抗体。

习题19 抗原必须具备的基本特性是

A.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B.无免疫原性、有免疫反应性

C.分子量大、化学结构复杂

D.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E异物性、复杂性

[答疑编号500734030201]

『正确答案』D

习题20 兼有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物质称为

A.简单半抗原

B.复合抗原

C.阻断抗原

D.完全抗原

E. 封闭抗原

[答疑编号500734030202]

『正确答案』D

习题21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

A.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B.不能与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C.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D.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E.与载体结合后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答疑编号500734030203]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即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也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习题22 关于半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B.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C.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反应

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答疑编号50073403020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某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这些物质称为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习题23 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

A.半抗原

B.变应原

C.免疫佐剂

D.超抗原

E.完全抗原

[答疑编号500734030205]

『正确答案』A

习题24 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半抗原+血清白蛋白→动物→产生抗体

B.半抗原→动物→产生抗体

C.半抗原+药物→动物→产生抗体

D.半抗原+激素→动物→产生抗体

E.半抗原+电解质→动物→产生抗体

[答疑编号500734030206]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半抗原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常用载体有蛋白质类、多肽类聚合物和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颗粒。

习题25 抗血清效价的滴定可采用(抗血清特异性鉴定方法是)

A.免疫电泳和区带电泳

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定量沉淀法和免疫电泳

D.免疫双向扩散和定量沉淀法

E.血凝法和单向琼脂扩散

[答疑编号500734030207]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抗体的效价的鉴定:常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一是仅稀释抗血清,与同一浓度抗原反应;另一是抗血清、抗原同时稀释作棋盘滴定。

免疫学检验试题(附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一)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抗原抗体的最佳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德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德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K1/K2,K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3倍,IgM为5~10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 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 = 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 =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CD25+ =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本质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结合。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力(affinity)或亲合力(avidity)来表示,前者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后者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的可逆结合,它们空间构象的互补程度不同,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结合。4种分子间引力参与了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分别是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亲和力源自抗体超变区和抗原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性。抗原和抗体分子均是极性分子,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它们的极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两者的空间构型和亲和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向反应产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解离则是逆向反应。(三)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是可见现象能否出现的关键。当比例不合适时,少量的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停留在反应的第一阶段,不能进一步交联和聚集,故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一般用电解质溶液来调整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使两者的比例合适。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此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量很少,分子小,肉眼看不见。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反应也进入第二阶段,即可见反应阶段。第二阶段的抗原抗体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多采用与骨髓瘤细胞同源的纯系BALB/c小鼠;免疫途径多为腹腔内或皮内多点注射法。若抗原微量,可用脾脏内直接注射法进行免疫。细胞性抗原不需加佐剂,可溶性抗原需加完全弗氏佐剂。 (三)细胞融合 是产生杂交瘤细胞的中心环节。一般用分子量1000D、1500D、4000D PEG作细胞融合剂,浓度30~50 %之间,基本方法是将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按1:2 ~ 1:10比例混合,加入PEG,

抗原抗体反应试题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 A.静电引力 B.共价键 C.分子间吸引力 D.疏水结合力 E.范德华引力 参考答案:C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不包括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多价性 D.可逆性 E.电离性 参考答案:E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指的是 A.两者分子功能的相近性 B.两者分子的电子云吸引力 C.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 D.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 E.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的互补性 参考答案:E 4.完全抗原的特征是 A.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B.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参考答案:D 5.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电解质 B.温度 C.PH D.适当振摇 E.溶液量 参考答案:E 6.A、B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TD-Ag B.TI-Ag C.半抗原 D.完全抗原

参考答案:E 7.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主要原理是 A.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 B.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 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 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 参考答案:D 8.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随便设定的 D.与抗原相对而言 E.人为规定的 参考答案:A 9.下列关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合力,不正确的是 A.非共价键 B.氢键 C.范德华力 D.疏水键 E.需8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参考答案:E 10.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 参考答案:B 11.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抗体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力 E.疏水作用力 参考答案:C 12.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叫做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 参考答案:C 13.凝集反应的抗原是 A.半抗原 B.超抗原 C.可溶性抗原 D.异嗜性抗原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A1 1、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化学组成 B、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C、抗原表位的数量 D、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及空间构型 E、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2、抗原抗体结合过程中,下面哪种力所起作用最小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共价键 3、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 A、超抗原 B、变应原 C、半抗原 D、完全抗原 E、耐受原 4、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以下提法哪一点是错误的 A、特异性 B、最适比例 C、反应分阶段 D、反应都不可逆 E、最适反应温度为37℃ 5、完全抗原的特钲是 A、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B、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6、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 A、后带 B、前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 7、人体血清中的抗原、抗体等分子不会发生自然沉淀,主要原因是 A、带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形成水化层 B、周围电荷的相吸作用 C、亲水肢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D、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E、静电引力 8、下列哪种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A、特异性 B、敏感性 C、比例性 D、可逆性 E、存在交叉反应 9、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宜的温度(℃)是 A、25℃ B、30℃ C、33℃ D、37℃ E、40℃ 10、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的理化性质和分子量 B、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C、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 D、电解质和酸碱度 E、湿度 11、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 12、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被用作抗原抗体稀释液的溶液是 A、0.70% NaCl溶液 B、0.60% NaCl溶液 C、0.75% NaCl溶液 D、0.85% NaCl溶液 E、0.95% NaCl溶液 13、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是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14、有关交叉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命 B、由于不同抗原分子上存在公共抗原表位所致 C、对免疫学诊断结果判断无影响 D、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肥大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不论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分子,只要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的都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 大多数抗体和抗原本身是既有免疫原性(诱发产生特异抗体) ,又有反应原性(与特异的抗体相结合) 。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而且可以在体外进行。 一切利用血清学技术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测试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特性。 抗体反应技术的应用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免疫学、医学、甚至生命科学的范围,成为类微量,灵敏,快速的检测分析方法。 本章着重介绍抗体制备,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抗体的制备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 及其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而言是外源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或其他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antiserum) ,因血清中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 B 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 一个 B 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1 / 3

用免疫动物的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以分离出许多单个 B 细胞克隆,以此方法可制备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抗体基因文库(antibody combinatorial library) 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对抗体进行改造,获得基因工程抗体(engineering antibody) ,以及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或 abozyme) 等的全新的抗体。 一、抗血清的制备 1.免疫动物 (1) 抗原: 免疫动物是制备抗血清的第步。 免疫所用的抗原可用病毒、细菌或者其他蛋白质抗原,如果使用半抗原如小分子激素等,必须与大分子载体连接,连接剂见表71。 抗原的用量视抗原种类及动物而异,次注射小鼠可以少至几个微克,免、羊甚至更大的动物每次注射的量就相应增加,从几百 g /次至几 mg/次。 〔2) 佐剂及乳化: 佐剂可以帮助抗原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以增加免疫刺激的效果。 佐剂有完全和不完全佐剂之分。 完全佐剂加有灭活的分枝杆菌(如卡介苗) 或棒状杆菌。 福氏佐剂可从试剂公司购买,也可用羊毛脂和石蜡油按 1: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行业文档 (word可编辑版)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 临床微生物与免疫 教研室: 学科: 免疫检验 抗原抗体反应授课题目: 授课对象: 医学检验 年月日时至授课时间: 年月日时止 授课教师: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原理)、特点; 掌握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的种类。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0min 2.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30min 3.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 1学时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 难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 教学内容 抗原抗体反应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它既可发生于体内,也可发生于体外。 在体内,抗原抗体反应是体液免疫(System immune)的基础。——Ag与Ab 在体内结合可发生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这些都是机体的体液免疫效应的表现方式;

在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是血清学反应(Serologic reaction)的基础——Ag与Ab在体外(如试管)结合,可出现凝集、沉淀、补体参与的溶血等反应。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临床上一般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 (原理) 1. 结构基础:Ag决定簇与Ab Fab段超变区之间的互补性。 Ab N端可变区形成一个平穴槽,大小约150×6×nm。 Ag如楔状嵌入,其中超变区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性使槽沟形状千变万化。只有与其空间结构互补的Ag决家簇才能嵌入,其关系如钥匙和锁。 2. 化学变化: ? 四种分子间作用力参与并促进Ag-Ab的反应 3+-a. Ag与Ab分子上带相反电荷基团 (-NH-CO )之间的引力 b. Vander waal’s forces (范德华力) c. 氢键 d. 疏水作用(Ag、Ab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之间) (极化的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 ? 理化性质改变: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原抗体反应之所以所能出现可见的反应现象,例如沉淀、凝集,是因为抗原抗体反应不仅包括特异性结合阶段,还涉及到非特异性的促凝聚过程。换言之,抗原抗体反应也是由亲水胶体向疏水胶体转变,进而凝聚成大复合物的过程。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属蛋白质。它们在通常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因此不会自行聚合发生沉淀。当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电荷因结合而减少或消失,水化层被破坏,并由于形成复合物,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在电解质(例如NaCl)的作用下,使各疏水胶体之间更易靠扰聚集,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反应的胶体状态的变化过程总结如下。 Ag+Ab 特异性结合 AgAb 电解质 (AgAb) n 亲水胶体带电荷的疏水胶体疏水胶体凝集 3. 反应过程: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附带答案)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解析】IgG是体内抗感染的最主要的抗体。 9. 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 A. IgA B. IgD C. IgM D. IgG E. IgE 【答案】C 【解析】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IgM。 10. IgG的Fc段是()。 A.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B.具有抗体活性的部位 C.各类Ig的抗原决定簇存在的部位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概述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概述 一、检测的原理 借助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特异结合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对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 1.抗原与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抗原抗体的结合就像酶与底物的结合,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一样不是化学的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可逆的结合。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可变区互补构型,造成两分子间有较强的亲和力。空间构型互补程度不同,抗原和抗体分子之间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高,则亲和力强。此外,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抗原和抗体分子上各基因的解离性和电荷特性也有重要的影响,抗体与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力大小可用亲合力来表示。高亲合力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力强,即使抗原浓度很低时也有较多的抗体结合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2.抗原或抗体外检测原理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性状与活性特点,对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检测。定性和定位检测比较简单,即用已知的抗体和待检样品混合,经过一段时间,若有免疫复合物形成的现象发生,就说明待检样品中有相应的抗原存在。若无预期的现象发生,则说明样品中无相应的抗原存在。同理也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样品中是否有相应抗体。 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检测时,以反应中加入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与形成免疫复物的浓度呈函数关系。https://www.360docs.net/doc/f63735242.html, (1)根据免疫复合物产生的多少来推算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加入的已知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一定,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多少与待检样品中含有相应抗原(或抗体)量成正比。也就是抗体浓度一定时,免疫复合物越多则样品中的抗原量也越多。可用实验性标准曲线推算出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如免疫单向扩散试验、免疫比浊试验和酶联免疫检测等都属于这类方法。 (2)抗原或抗体效价滴定的原理: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多少不能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强弱时,就不能以检测反应强度来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在实际工作中,把浓度低的反应成分(抗原或抗体)的浓度固定,把浓度高的另一种反应成分作一系列稀释。例如用人血清作抗原免疫3只家兔,比较3只家兔产生抗体的多少,即滴定3只兔血清抗体效价,可用双向琼脂扩散法来滴定,例如将抗体浓度固定,将抗原作不同的稀释度,分别将抗原或抗体滴入琼脂的相应小孔中,观察免疫兔血清与不同稀释度的抗原出现明显沉淀浅的抗原稀释度(如甲兔的抗体效价为1/2000,而丙免的是1/8000则可比较出后者比前者产生抗体的效价要高)。也就是表示效价的稀释度越高,样品中所含待检成分越多。因人血清(抗原)和抗体(免疫兔血清)相比,浓度高,故应稀释抗原。 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实用意义 1.抗体检测的意义检测抗体可用于评价人和动物免疫功能的指标。抗体用于临床治疗或实验研究时也需做纯度分析和定量测定。临床上检测病人的抗病原生物的抗体、抗过敏原的抗体、抗HLA抗原的抗体、血型抗体及各种自身抗体,对有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几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

几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 (1)免疫酶技术 免疫酶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对底物显色反应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而成的免疫学技术。由于它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现已广泛用于筛选和鉴定单抗。 A、器材和试剂 a. 包被缓冲液: 碳酸盐缓冲液:取0.2mol/L Na2CO3 8ml,0.2mol/L NaHCO3 17ml混合,再加75ml蒸馏水,调PH至9.6。 Tris-HCl缓冲液(PH8.0,0.02mol/L):取0.1mol/L Tris 100ml,0.1mol/L HCl 58.4ml 混合,加蒸馏水至1000ml。 b. 洗涤缓冲液(PH7.2的PBS):KH2PO4 0.2g,KCl 0.2g,Na2HPO4&S226;12H2O 2.9g,NaCl 8.0g,Tween-20 0.5ml,加蒸馏水至1000ml。 c. 稀释液和封闭液:牛血清白蛋白(BSA)0.1g,加洗涤液至100ml;或用洗涤液将小牛血清配成5-10%使用。 d. 酶反应终止液(2mol/L H2SO4):取蒸馏水178.3ml,滴加浓硫酸(98%)21.7ml。 e. 底物缓冲液(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取0.2mol/L Na2HPO4 25.7ml,0.1ml/L 柠檬酸24.3ml,再加50ml蒸馏水。柠檬酸溶液及配成的底物缓冲液不稳定,易形成沉淀,因此一次不宜配制过多。 f. 底物使用液: OPD底物使用液(测490nm的OD值):OPD 5mg,底物缓冲液10ml,3% H2O2 0.15ml。TMBS或TMB底物使用液(测450nm的OD值):TMBS或TMB(1mg/ml)1.0ml,底物缓冲液10ml,1% H2O2 25ul。 ABTS底物使用液(测410nm的OD值):ABTS 0.5mg,底物缓冲液1ml,3% H2O2 2ul。 g. 抗体对照:以骨髓瘤细胞培养上清作为阴性对照,以免疫鼠血清作为阳性血清。 h. 抗原:可溶性抗原:尽量纯化,以获得高特异性。 病毒感染的传代细胞或全菌抗原。 淋巴细胞等悬液。 i. 酶标抗鼠抗体或酶标SPA或其他类似试剂。

抗原抗体反应

第九章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vitro)。体内反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例如电解质、补体、固相载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反应(serologicreaction)。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中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等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以严格区分,而且两阶段的反应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若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大且两者比较适合,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一)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这些残基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如在pH7.4时,某蛋白质带负电荷,其周围出现极化的水分子和阳离子,这样就形成了水化层,再加上电荷的相斥,就保证了蛋白质不会自行聚合而产生沉淀。 抗原抗体的结合使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如再加入电解质,如NaC1,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抗原抗体结合力 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并促进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 1.电荷引力(库伦引力或静电引力)这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例如,一方在赖氨酸离解层带阳离子化的氨基+),另一方在天门冬氨酸电离后带有阴离子化的羧基(-COO-)时,残基(-NH 3 即可产生静电引力,两者相互吸引,可促进结合。这种引力和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越接近,静电引力越强。反之,这种引力便很微弱。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抗原抗体反应练习题

2019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A1 1、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A、抗原与抗体性状相似 B、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 C、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 D、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 E、抗体为多聚体 2、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 A、电解质、温度和酸碱度 B、抗原抗体浓度、反应体积和温度 C、抗原分子量和抗体效价 D、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 E、酸碱度、温度和抗原抗体浓度 3、抗原抗体反应最适PH为 A、6.2~7.4 B、7.2~7.4 C、6.2~8.4 D、7.2~8.4 E、6.0~9.0 4、对抗原抗体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指抗原表位与抗体铰链区结合 B、抗原越多肉眼可见免疫复合物越多 C、抗体越多肉眼可见免疫复合物越多 D、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 E、抗原抗体结合是一种共价结合 5、关于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抗体只有在适当比例时才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 B、抗原抗体反应依赖于两种的特异性结合 C、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 D、抗原过量称为前带 E、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反应充分,称为等价带 6、抗原抗体反应中,何种条件形成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A、抗原显著多于抗体 B、抗体显著多于抗原 C、抗原略多余抗体 D、抗体略多于抗原 E、抗原抗体比例适当

7、抗原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原分子的 A、物理性状 B、结构的复杂性 C、分子量大小 D、表面的特殊化学结构 E、异物性 8、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影响 B、解离后的抗体结构活性改变 C、解离后抗体不能再与抗原结合 D、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仍可与其他抗原结合 E、解离后抗体的活性和特异性不变 9、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 A、放射免疫技术 B、免疫电泳技术 C、酶联免疫技术 D、免疫比浊技术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0、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合的条件是 A、0.65%NaCl、PH2~6、35℃ B、0.85%NaCl、PH6~8、37℃ C、0.85 %NaCl、PH2~6、35℃ D、0.85%NaCl、PH2~6、37℃ E、0.65%NaCl、PH6~8、37℃ 11、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与抗原相对而言 D、随便设定的 E、人为规定的 12、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宜的温度是 A、25℃ B、30℃ C、33℃ D、37℃ E、40℃ 1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的理化性质和分子量 B、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C、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

免疫学检验试题(附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一)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 A. 自身免疫病 B. 超敏反应 C. 肿瘤 D. 免疫缺陷病 E. 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得功能之一就是对自身偶尔产生得有癌变倾向得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 A. 病毒持续感染 B. 肿瘤 C. 超敏反应 D. 自身免疫病 E. 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得功能之一就是对自身衰老得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得细胞就是( )。

A. 树突状细胞 B. 巨噬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与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得特异性识别 C. 巨噬细胞对抗原得处理与提呈 D. T细胞与B细胞得活化、增殖与分化 E. 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得产生与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得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得发育过程。 5、关于外周免疫器官得叙述,不正确得就是( )。 A. 包括淋巴结、脾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 发生发育得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 就是免疫应答发生得场所 D. 就是免疫细胞发生与成熟得场所

E. 就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得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与成熟得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得补体成分就是( )。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得补体成分就是C3。 7、细胞因子不包括( )。 A. 单核因子 B. 淋巴因子 C. 生长因子 D. 抗体 E. 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就是生物活性得小分子多肽,抗体不就是。 8、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得抗体为( )。 A. IgM

抗体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重排后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 一、作为亲合层析的配体 单克隆抗体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因而能够从复杂系统中识别出单个成分。只要得到针对某一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它作为配体,固定在层析柱上,通过亲合层析,即可从复杂的混和物中分离、纯化这一特定成分。 如用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亲合层析柱,就可从孕妇尿中提取到纯的hCG。与其它提取方法(沉淀法、高效疏水色谱法等)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经济、产品活性高等优点。 二、作为免疫抑制剂 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McAb)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其作用机理有赖于McAb的种类及其免疫学特性。 注射抗小鼠Thy-1抗原的单抗,可以抑制小鼠同种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此外,对用于同种骨髓移植的供体骨髓,在体外经抗T细胞单抗加补体处理,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三、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 单克隆抗体只与抗原分子上某一个表位(即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利用这一特性就可把它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此时,可以从分子、细胞和器官的不同水平上,研究抗原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而并可从理论上阐明其机理。 如用荧光物质标记单抗作为探针,能方便地确定与其结合的相应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等)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四、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体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由来已久,60年代就已发现幼猪对破伤风类毒素难以产生抗体,注射相应特异性抗体IgG,就能有效地提高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免疫应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