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课件

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
原的现象。
➢带现象包前括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称为。
后代(post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
学习交流PPT
27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 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学习交流PPT
28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注意: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仍然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
学习交流PPT
23
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1、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2、以絮状沉淀实验为例,受抗原抗体比 例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 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学习交流PPT
24
学习交流PPT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学习交流PPT
4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学习交流PPT
5
一、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 亲和力(affinity):是抗体分 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相应的抗原决 定簇之间的相适应而结合的强度,是 抗原与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学习交流PPT
22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1)抗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合力。 亲合力低的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2)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PH过高或过低、增加离子强度均可破坏
抗原抗体反应的课件ppt

比例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比例性,即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时,反应最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最多。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反应则不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较少。这种比例性是由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02
抗原抗体反应机制
抗原识别与结合机制
抗原表位识别
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通过BCR识 别抗原表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部位的互补性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成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再 次相遇时仍可重新结合。这种可逆性是由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的,亲和力越高,结 合越牢固,解离越困难。
优化抗体药物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抗体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模拟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模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为药 物筛选和开发提供新工具。
THANKS
感谢观看
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及诊断
01
02
03
检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相关抗体检测方法,如 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 。
临床意义
阐述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病情监 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 值。
病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自身免 疫性疾病抗体检测的临床 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意义
01
阐述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意义,包括药物安全性、
有效性等方面。
药物抗原性的研究方法
02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比例性,即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时,反应最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最多。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反应则不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较少。这种比例性是由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02
抗原抗体反应机制
抗原识别与结合机制
抗原表位识别
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通过BCR识 别抗原表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部位的互补性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成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再 次相遇时仍可重新结合。这种可逆性是由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的,亲和力越高,结 合越牢固,解离越困难。
优化抗体药物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抗体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模拟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模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为药 物筛选和开发提供新工具。
THANKS
感谢观看
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及诊断
01
02
03
检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相关抗体检测方法,如 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 。
临床意义
阐述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病情监 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 值。
病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自身免 疫性疾病抗体检测的临床 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意义
01
阐述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意义,包括药物安全性、
有效性等方面。
药物抗原性的研究方法
02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PPT课件

(二)超速离心分离法 超速离心分离法最常用于分离亚细胞成分及大
分子蛋白质,它是进一步纯化的第一次过筛。 (三)选择性沉淀法
选择性沉淀法是采用各种沉淀剂或利用某些条 件促使抗原成分沉淀的方法。 1.核酸去除法 2.盐析沉淀法
(1)抗原的粗筛 (2)提取丙种球蛋白 (3)抗原的浓缩
3.有机溶剂沉淀法 4.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常用聚合物为聚乙 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及硫酸葡聚糖。 水溶性聚合物沉淀蛋白质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大 致机制有如下解释: ①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共沉淀物; ②聚合物与蛋白质之间发生水的重分配; ③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
细菌的鞭毛抗原需用有动力的菌株,菌液用0.3 %-0.5%甲醛处理,而菌体抗原则需要100℃加温2 -2.5h去掉鞭毛抗原后应用。毒素抗原则需要在杀 菌后再加 0.5%-l%氯化钙溶液。寄生虫和真菌抗 原除用破碎法加工粗提外,大多要加以适当纯化。
有些细胞膜亦可制成颗粒性抗原。颗粒抗原悬液呈
浑浊状或乳浊状,多采用静脉内免疫法,较少加佐 剂作皮内注射。
下能消化细菌和组织细胞。如溶菌酶在碱性条件下, PH8.0可对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溶菌作用,该法适 用于多种微生物。酶破坏细胞具有作用条件温和、 内含物成分不易受到破坏、细胞壁损坏的程度可以 控制等特点。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在适当的温度、pH及低离子强度的条件下,表
面活性剂能与脂蛋白形成微泡,使膜溶解或渗透性 改变。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阴离子型)、二乙胺十六烷基溴(阳离子型)、聚 山梨酯(非阳离子型)、苯扎溴胺等。该方法常用 于破碎细菌,且作用比较温和。在提取核酸时常用 此方法破碎细胞。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抗原抗体反应本科》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的机制
•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方式:抗原与抗体通过特定的结合位点相互作用, 形成稳定的免疫复合物。
• 免疫应答的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将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 应,包括抗体的产生和特异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抗原抗体反应的限制因素
• 抗原多样性:由于病原体的多样性,抗体可能无法覆盖所有的抗原。 • ...更多限制因素等待你的探索!
• 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反应:机体产生的抗体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 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 引起疾病的外源性抗原与抗体反应: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外源性抗原结 合,通过中和、沉淀等方式对抗外来病原体。
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1. 临床诊断:通过检测体内产生的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2. 免疫检测技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进行疾病诊断、药物检测等。 3. 免疫治疗:利用体外合成的特定抗体进行各种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
《抗原抗体反应本科》 PPT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通过本课件,我们将对抗原 抗体反应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什么是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在机体内,抗原与抗体结合而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抗原是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 而抗体则是由机体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临床免疫学检验 抗原抗体反应PPT

4. 疏水作用力 抗原抗体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亮、缬、丙)在 水溶液中与水分子间不 形成氢键。当抗原表位与抗体结合点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静电引力 形成的亲水层也消失、排斥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促进抗原抗体结合。疏水作用提 供的作用力最大,约占总结合力的50%。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抗原抗体复合物浓度 亲和常数=
游离抗原浓度×游离抗体浓度
K值表示亲和力,大表示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自然沉淀, 其蛋白质含大量氨基与羧基残基,带电荷,静电作用下,其 周围形成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水化层,不致自行聚合、产 生沉淀。疏水胶体 — 抗原抗体结合 — 电荷减少,电子云消 失,再加入电解质,使疏水胶体相互靠拢,形成可见抗原抗 体复合物。
抗体预滴定,找出最适反应浓度。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 Ag+Ab结合后无电解质参与,不出现可见反应 常用0.85%的Nacl促使沉淀和凝集物的形成。 2. 酸硷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 6~8间。 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即使无相应抗体,也会引起颗粒性抗原非特异 的凝集,造成假阳性反应。 3. 温度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速,碰撞机会增多,抗原抗体反应加速 常为37℃,高于56℃,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有 些 有 独 特 的 最 适 反 应 温 度 , 如 冷 凝 集 素 在 4℃ 左 右 与 细 胞 结 合 最 好 , 20℃ 反而解离。
溶性复合物,大多数动物属比型,家兔为代表。
H型抗体 — 合适比例较窄,抗原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人 和大动物属此型,马免疫血清为代表。
三、可递性(reversibility)
Ag + Ab
Ag + Ab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抗原抗体复合物浓度 亲和常数=
游离抗原浓度×游离抗体浓度
K值表示亲和力,大表示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自然沉淀, 其蛋白质含大量氨基与羧基残基,带电荷,静电作用下,其 周围形成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水化层,不致自行聚合、产 生沉淀。疏水胶体 — 抗原抗体结合 — 电荷减少,电子云消 失,再加入电解质,使疏水胶体相互靠拢,形成可见抗原抗 体复合物。
抗体预滴定,找出最适反应浓度。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 Ag+Ab结合后无电解质参与,不出现可见反应 常用0.85%的Nacl促使沉淀和凝集物的形成。 2. 酸硷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 6~8间。 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即使无相应抗体,也会引起颗粒性抗原非特异 的凝集,造成假阳性反应。 3. 温度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速,碰撞机会增多,抗原抗体反应加速 常为37℃,高于56℃,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有 些 有 独 特 的 最 适 反 应 温 度 , 如 冷 凝 集 素 在 4℃ 左 右 与 细 胞 结 合 最 好 , 20℃ 反而解离。
溶性复合物,大多数动物属比型,家兔为代表。
H型抗体 — 合适比例较窄,抗原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人 和大动物属此型,马免疫血清为代表。
三、可递性(reversibility)
Ag + Ab
Ag + Ab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夹心反应
总结词
指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其复合物可与其 他物质结合,形成夹心结构所引发的反 应。
VS
详细描述
在夹心反应中,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其复 合物可以与另一种物质结合,形成一种夹 心的结构。这种反应可以显著增加反应的 灵敏度,常用于检测低浓度的抗原。例如 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酶标 板上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再与酶标记的 抗体结合,形成夹心结构。
抗体
指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 球蛋白。
抗原抗体的特性
特异性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 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结合反应。
亲和力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力称为亲和力,亲和力的大 小决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弱。
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 离,即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
凝集反应
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后颗粒物的凝集情况,判断反 应结果。
荧光免疫技术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荧光信号的 强弱判断反应结果。
06
抗原抗体反应的注意事项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材料准备
确保抗原和抗体溶液的浓 度和纯度,选择适当的标 记物如荧光染料、酶等。
实验设备检查
检查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如离心机、显微镜、酶标 仪等,确保其正常运行。
02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02
01
03
静电吸引
抗原和抗体带有相反的电荷,通过静电吸引相互结合 。
氢键
抗原和抗体中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增强结合力。
疏水相互作用
抗原和抗体的非极性基团相互靠近,形成疏水键。
抗原抗体的亲和力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免疫测定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酶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微量抗
原或抗体的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
02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标记荧光物质,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
号,对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
免疫印迹技术
03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分离并检测复杂样本中的抗
免疫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免疫疗法
随着免疫疗法的发展,抗原抗体反应在肿瘤、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免疫预防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研发新型疫苗,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亲和力定义
抗原和抗体结合时,它们 之间的亲和力是指它们相 互吸引的强度和稳定性。
亲和力常数
亲和力常数是用来描述抗 原和抗体结合强度的物理 量,其值越大表示结合越 稳定。
亲和力影响因素
亲和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抗原抗体的结构、 电荷分布、溶剂环境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速率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包括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
等。
05
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操作
抗原抗体的制备
抗原的制备
选择适当的抗原物质,经过适当的处理和纯化,确保抗原的纯度和特异性。
抗体的制备
免疫动物以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细胞培养或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的纯化
亲和层析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通 过亲和层析介质分离纯化抗体。
凝胶过滤层析
利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排除杂 质,纯化抗原抗体。
详细描述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分子量增 大,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这种 沉淀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 在,如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原的浓度。
详细介绍抗原抗体反应 ppt课件

抗体。 抗原过量区(后代现象):沉淀少。
ppt课件
42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ppt课件
43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中,抗原和抗体是反应的主体,所以它们的特性直接影响其结合 情况。 (一)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 果。
淀。 沉淀反应可用于研究抗体与大分子抗原结合的
特性。
ppt课件
40
抗原抗体反应与沉淀形成
沉 淀 的 抗 体 量
抗原量
ppt课件
41
沉淀反应曲线
测定方法:在一定量的抗体中,逐渐增加抗原 浓度,沉淀的形成与抗体的比例密切相关。
曲线分3个区: 抗体过量区(前带现象):小分子复合物,不
形成沉pt课件
16
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
• 天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通常由蛋白表面的亲水氨基
酸组成,易于接近膜结合或自由的抗体。
• 顺序抗原表位(Sequential Epitopes),连续抗原表位
(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一级结构
• 结构抗原表位(Continuous Epitopes),不连续抗原表
ppt课件
13
结构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ppt课件
14
两种抗体与一个连 续性抗原表位及一 个非连续性抗原表 位的相互作用
ppt课件
15
蛋白质结构与抗原表位
3. 蛋白质的结构与抗原决 定簇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只有顺序决定簇;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与抗原的反应性密切有关;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与抗原构象决定簇密切相 关; (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 抗原构象决定簇和免疫原 价数密切相关;
ppt课件
42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ppt课件
43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中,抗原和抗体是反应的主体,所以它们的特性直接影响其结合 情况。 (一)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 果。
淀。 沉淀反应可用于研究抗体与大分子抗原结合的
特性。
ppt课件
40
抗原抗体反应与沉淀形成
沉 淀 的 抗 体 量
抗原量
ppt课件
41
沉淀反应曲线
测定方法:在一定量的抗体中,逐渐增加抗原 浓度,沉淀的形成与抗体的比例密切相关。
曲线分3个区: 抗体过量区(前带现象):小分子复合物,不
形成沉pt课件
16
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
• 天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通常由蛋白表面的亲水氨基
酸组成,易于接近膜结合或自由的抗体。
• 顺序抗原表位(Sequential Epitopes),连续抗原表位
(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一级结构
• 结构抗原表位(Continuous Epitopes),不连续抗原表
ppt课件
13
结构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ppt课件
14
两种抗体与一个连 续性抗原表位及一 个非连续性抗原表 位的相互作用
ppt课件
15
蛋白质结构与抗原表位
3. 蛋白质的结构与抗原决 定簇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只有顺序决定簇;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与抗原的反应性密切有关;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与抗原构象决定簇密切相 关; (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 抗原构象决定簇和免疫原 价数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一)组织和细胞粗抗原的制备 1.组织细胞抗原的制备 所用组织必须是新
鲜的或低温保存的。器官或组织材料取得后应立即 去除表面的包膜或结缔组织以及一些大血管。脏器 应用生理盐水灌注,去除血管内残留的血液及有形 成分,再用含0.5g/LNaN3生理盐水洗去血迹及污 染物。将洗净的组织剪成小块,然后进行粉碎。粉 碎的方法有两类:①高速组织捣碎机法②研磨法
3.有机溶剂沉淀法 4.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常用聚合物为聚乙 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及硫酸葡聚糖。 水溶性聚合物沉淀蛋白质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大 致机制有如下解释: ①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共沉淀物; ②聚合物与蛋白质之间发生水的重分配; ③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颗粒性抗原包括人和各种动物细胞抗原以及各
种细菌抗原和寄生虫体抗原。血细胞抗原制备比较 简单,常用的细胞抗原为绵羊红细胞,采用该细胞 制备溶血素,直接取新鲜绵羊红细胞,以无菌生理 盐水洗涤3次(每次离心2000r/min 10min),最 后配成106/ml浓度的细胞悬液,即可应用。细菌抗 原多用液体或固体纯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
• 标记免疫的抗原抗体反应。每种反应类型都包括 若干实验技术。
第三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抗原和抗体是免疫学检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 是整个免疫反应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物质。
2.组织细胞或培养细胞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制备抗原的细胞包括正常细胞、传代细胞或病
理细胞(如肿瘤细胞)。细胞抗原一般分为三个组 分:膜蛋白抗原、细胞质抗原(主要为细胞器)和 细胞核与核膜抗原。三种抗原的制备均需将细胞破 碎,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反复冻融法:将细胞或整块组织置-20℃冰 箱内冻结,然后置室温融化,如此反复2次,大部分 组织细胞及细胞内的颗粒可冻融破碎。 (2)超声破碎法:常用于处理微生物和组织细胞。 (3)自溶法:利用组织和微生物的自身酶系统,在 一定的pH和温度下,使其细胞裂解。自溶的温度, 对动物组织细胞常选0-4℃,而对待微生物常选室 温(22-25℃)。自溶时常需加入少量防腐剂,如 甲苯或氯仿等,因NaN3抑制酶的活力,则不宜使用。
(4)酶处理法: 溶菌酶、蜗牛酶、纤维素酶等,在一定的条件
下能消化细菌和组织细胞。如溶菌酶在碱性条件下, PH8.0可对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溶菌作用,该法适 用于多种微生物。酶破坏细胞具有作用条件温和、 内含物成分不易受到破坏、细胞壁损坏的程度可以 控制等特点。第四节 Fra bibliotek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 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 (cytolysis);
• 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 应(neutralization);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在适当的温度、pH及低离子强度的条件下,表
面活性剂能与脂蛋白形成微泡,使膜溶解或渗透性 改变。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阴离子型)、二乙胺十六烷基溴(阳离子型)、聚 山梨酯(非阳离子型)、苯扎溴胺等。该方法常用 于破碎细菌,且作用比较温和。在提取核酸时常用 此方法破碎细胞。
(二)超速离心分离法 超速离心分离法最常用于分离亚细胞成分及大
分子蛋白质,它是进一步纯化的第一次过筛。 (三)选择性沉淀法
选择性沉淀法是采用各种沉淀剂或利用某些条 件促使抗原成分沉淀的方法。 1.核酸去除法 2.盐析沉淀法
(1)抗原的粗筛 (2)提取丙种球蛋白 (3)抗原的浓缩
(四)凝胶过滤 凝胶过滤又名分子筛层析,凝胶是具有三维空
间多孔网状结构的物质,经过处理平衡后,装入层 析柱内成为分子筛的支撑物。 (五)离子交换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一些带电离子基团的凝胶 或纤维素,吸附交换带有相反电荷的蛋白质抗原。
细菌的鞭毛抗原需用有动力的菌株,菌液用0.3 %-0.5%甲醛处理,而菌体抗原则需要100℃加温2 -2.5h去掉鞭毛抗原后应用。毒素抗原则需要在杀 菌后再加 0.5%-l%氯化钙溶液。寄生虫和真菌抗 原除用破碎法加工粗提外,大多要加以适当纯化。 有些细胞膜亦可制成颗粒性抗原。颗粒抗原悬液呈 浑浊状或乳浊状,多采用静脉内免疫法,较少加佐 剂作皮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