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主要概念解释

宏微观经济学主要概念解释
宏微观经济学主要概念解释

经济人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的含义是什么?

1、经济人假设的含义

缘起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 年《国富论》中的一句话:“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一定制度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2、经济人假设的地位

主流经济学有两块基石:一是经济人假设(理性、效用max、信息完全),二是稀缺性假设。

经济人假设为数学工具的运用奠定基础。

张五常:是否从自利角度解释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你是否在经济学的框架内思考问题。

二、现实中的人都是“经济人”吗?

1、反对的意见(挑战)

(1)来自有限理性的批判

赫伯特?西蒙:任何个人不可能绝对的理性,因为他掌握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环境不确定、复杂;信息不完全,人的认知能力有限。

莱本斯坦:任何人都有双重性,既有注重计算、坚持标准和追求利益的理性倾向,又有不重计算、不坚持标准和追求安逸的非理性倾向。(2)来自社会—文化人的批判(强调经济人的社会存在性)道格拉斯?诺斯:人的决策取决于周围环境的约束以及本能、习惯、习俗、从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阿马蒂亚?森: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只是人类许多动机中最重要的动机,但人性、公正、慈爱和公共精神等品质也相当重要。

(3)机会主义行为,信息不完全(威廉姆森)

逆向选择(事前),道德风险(事后)

(4)X 低效率,缺乏动力利用机会

(5)人的心理波动(卡尼曼)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决策。

2、赞成的意见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是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

“利益”一词是广义的。

加里?贝克尔:人所追求的利益可能是货币收入,也可能是非货币的经济利益(福利条件),甚至可能是非经济的利益(职业声望、理

想、信念)。

官僚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尼斯卡宁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函数中有四个变量:

地位(Position)

权力(Power)

财产(Property)

声望(Prestige)

国内学界也有不同意见。

范小虎认为,选择了市场机制就意味着对“经济人”假设的承认;没有“经济人”的市场经济是难以想象的。

程恩富认为,“经济人”假设的人性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是在用人的低级本能及其经济行为和经济心理替代人的多样性的社会本性。

经济学中所出现的“人”(消费者、企业家、官员),都是利己的。这是经济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未必都利己。但是,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利己的。制度才能保证利己不损人,即局限于自利而非自私的范围。

****************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说明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分配收入,以最大化他们的效用水平的理论。

(一)偏好与效用

偏好(preference)

消费者形成需求有三要素:对物品的偏好、物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价格和收入形成预算集(budget set),又称消费的可行性集(feasible set);偏好形成消费集(consumptionset),又称为选择集(choice set)。

人们之所以要购买或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首先是因为他们主观上喜欢或偏好(prefer)这些商品和劳务。消费者偏好决定不同消费组合之间的关系。注意:偏好是相对于整个消费组合(不是单个消费品)而言的。经济学根据消费者对某些商品或劳务的偏好程度,把偏好分为三种类型:

强偏好(strictly preferred):在 A(x1、x2)与 B(y1、y2)两组消费组合之间,如果消费者肯定地选择A,那么我们就认为该消费者绝对偏好 A 胜于 B。用公式表示为: A大于B 。

无差异(indifferent):即消费者感到在 A 与 B 两组消费组合之间没有区别。用公式表示为: A等于 B 。

弱偏好(at least as good as):在 A 与 B 两组消费组合之间,如果消费者认为A 至少与B一样好,那么我们就认为该消费者对A 有较弱的偏好。用公式表示为: A≥ B 。

(二)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四个假定

对于消费者的偏好,经济学作出了如下四个假定:

1、完备性(completeness)即消费者总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

2、可传递性(transitive)在消费者面临三个以上的选择时,如果A>B , B>C ;那么A> C 。可传递性通常是消费者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理性的。上述两个假定,合称为理性行为假定。

3、越多越好(more is better than less)商品被假定为是令人愉悦的——也就是好的,即假设所有的商品都是经济物品。

4、边际替代(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或者说,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严格的凸性假设。

(三)效用(utility)

1、经济学假设消费者是效用最大化(utility maximization)追求者,这个假定构成了所有人类经济行为或选择行为的基础。第一,经济学家不关心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的效用实现最大化。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都是在根据自己的偏好(效用最大化函数)追求效用最大化。第二,至于怎样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在追求最大化,经济学的判定非常简单:只要一个人的行为是自愿的,就必然是对自己有利的,也就是自利(self-interest)行为,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2、根据效用是否可以计量,消费者行为理论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假设

①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因此,效用量的大小,反映了偏好的程度;

②基数效用论用于刻画消费者偏好程度的分析工具是边际效用;

③基数效用论盛行于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30 年代,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莱?杰文斯(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瑞士经济学家里昂?帕累托(代表作:《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序数效用论假设

①效用如同香、臭、美、丑等概念,其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

②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因此,理性行为(或

者说,消费者的排序能力)假设是序数效用论的基础;无差异曲线是刻画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工具;

③序数效用论盛行于20 世纪30 年代以后直至现在,在这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家是 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代表作:《价值与资本》1946)。

显示性偏好

如前所说,效用最大化理论(或支出最小化理论)是从一些预先假定的、不可观察的偏好公理(如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严格单调性和严格凸性等)出发,来推导可观察的有关需求的性质,如(关于价格和收入的)零次齐次性、预算的平衡性、(斯卢茨基矩阵的)负半定性和对称性,即是从不可观察的公理推导可观察的现实。与此不同,显示性偏好理论则是从一些可观察的选择公理(而非不可观察的偏好公理)出发,来推导可观察的那些有关需求的同样性质,即是从可观察的公理推导可观察的现实。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P.Samuelson)(1915 年生)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通过这个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这个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虽然功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显示性偏好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显示性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如果我们有 A、B、C 到 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 B 多于 C ,如此类推。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 Z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均衡

(一)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客观约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消费者主观偏好和客观约束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位于预算线上;第二;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须给予消费者商品和服务的最受偏好的组合。套用一句哲学用语就是,发挥人的主观偏好和尊重客观约束相结合”。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二)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换句话说,消费者花费在各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该条件被称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从而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体、货币的口径与层次、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控制等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

货币供给量----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

我国货币层次 3 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明显的上升。对通

货膨胀的含义要注意以下 3 点:

A.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期间,个别物价可以不变,有时还可能下降。

B.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C.一般物价水平必须是显著地上升;

但对上述定义,也有一些批评意见:物价的持续时间和上升幅度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表现为物价上升,在物价被管制的经济中,通货膨胀常表现为物品短缺;一般物价水平本身难以计量。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物价派”认为,只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就是通货膨胀。“货币派”认为,并不是所有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都是通货膨胀。只有货币数量过度增长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才是通货膨胀。例如,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个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一些人从中受益,另一些人受损:

(1)通货膨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

因为在通货膨胀期间,名义工资的增加不仅滞后于价格的上升,而且往往赶不上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工资下降;

(2)通货膨胀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

因为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时往往下降;

(3)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第一,随着名义工资的增加,个人的所得税将增加;

第二,政府是净债务人,通货膨胀使政府的内债负担下降。第1 和第2项合称为通货膨胀税;

第三,通货膨胀往往是由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直接剥夺民众。2.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进行的。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变动是紊乱的,由此引起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也不一定是合理的:厂商不知道生产那一种产品更有利可图,消费者不知道购买哪一家商店的产品更便宜。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降低经济效率。

3.通货膨胀对产出、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能否增加就业,促进产出增长,主要有两种观点:

(1)促进论:非预期的温和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会增加就业和国民产出在短期内,非预期的温和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会使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实际工资率降低,从而促使企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以谋取利润,使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

****(我不在)****

奔腾的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发展总是不利的。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实行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

实施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降低通货膨胀率。

(1)逐渐制造衰退,以较少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称为渐进的方法。

(2)大规模制造衰退,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称为“速冻火鸡”的方法。

2.降低自然失业率

采取紧缩性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会增加失业。如果采取某些措施降低自然失业率,则会降低对付通货膨胀的成本。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income policy)是指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工资和价格采取的管制政策。只能在战争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采用。

4.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indexation policy)是指对交易中因通货膨胀而受到利益损失的一方给予一定补偿的政策,或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有关的名义变量值,以便使实际值保持不变的政策。指数化政策是一种将通货膨胀看成是小毛病,适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共存的政策。

5.扩大总供给

(1)减少管制,鼓励竞争。

(2)降低税率,以提高对人们工作、储蓄与投资的激励,增加总供给(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在20 世纪八十年代的各国税制改革中得到普遍的采纳,但在刺激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财政的巨额赤字)。最形象化地说明减税能够增加总供给的理论是“拉弗曲线”。

***************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 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他告诉人们,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作用

目前的宏观政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最先上涨。一般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另一是价格效应。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

现实中也有两个参照系,一是1993 年下半年的“软着陆”,主要是限制货币供应,效果是显著的,但也造成“惜贷”现象,导致了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局面;二是1986 年的通货膨胀,等到物价已经上来,市场预期已经形成,货币政策也就只能跟着通货膨胀走,最后靠“套期保值”缓解了储户的恐慌心理。

投资者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的盈利可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一点说,就是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胀的因素,它给人一种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刺激人们加大对股票的投资。可见一旦市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就盯不住了。不让市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必须事先采取主动措施。显然1986 年那次调控偏热,1993 年那次调控又偏冷。目前针对部分行业、企业采取“点控”措施,没有提息而是限制贷款数量、抑制投资规模,就是吸取了前两次调控的经验教训,既要抑制总需求,又要防止再度陷入通货紧缩。

影响

消除本币升值的“货币幻觉”,首先是强调要关注本币升值对个人福利带来的实际影响,而非表面的货币价值增加。

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因为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所

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

其次,进一步扩展“货币幻觉”的含义,我们要强调名义汇率与有效汇率的区别。

例如,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对“一揽子货币”来说,美元对欧元、日元的大幅贬值,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可能是轻微贬值。而就另一个口径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测算显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 2006 年 7 月,比去年同期贬值 1.6%。如此种种在本币升值中的“货币幻觉”,伴随某种“非理性升值”,可能会使政策效果被扭曲,并

降低本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利好程度,因此需要加以清醒认识。

反馈结果

结果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这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它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患有货币幻觉毛病的人,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却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产生原因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是产生“货币幻觉”(经济学家语)的中心部位。人们在购物时,常常会忽视那些明显已经被通货膨胀扭曲的信息,冲动地把心理价位抬高到实际价位之上,这就是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可能使潜在买家相信房价会一直上涨,从而认为房地产是不错的投资选择。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 oJo 席勒(Robert J. Shiller)认为,正是货币幻觉导致的错误逻辑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人们大都只记得几年前买房时的房价,却常常忘记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错误地认为房价比其他物价涨幅更大,从而夸大房地产的投资潜力。”

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货币幻觉是否真实存在,说得更通俗一点,即经济交易

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影响。著名货币理论家米尔顿o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假定,雇主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他们支付工资或者购买商品时会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换句话说,他们能准确判断一种商品的真实价值。

具体实例

无数的科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世界经济衰退得如此迅速和剧烈,其中行为经济学家的研

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主要将人们决策时的心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脑科学家对腹

内侧前额叶皮层及颅内其他区域进行扫描,检测结果也支持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值得注意

的是,2009 年 3 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

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通过大脑扫描仪,观察到人脑部分决策回路

有发生货币幻觉的迹象。如果受试者获得一笔金额更大的钱,即使因为物价上涨,多出来的

这部分钱并没有带来更大的购买力,腹内侧前额叶皮层部分区域的活动也会异常明显,反映

在大脑扫描图上,就是这部分区域被点亮了。

脑部扫描图中前额后方出现的亮点告诉我们,人错误判断了货币的价值,也就是出现了

货币幻觉。这只是一个例子,一系列日趋复杂的研究还显示,大脑中枢跟恐惧(受脑部杏仁

核控制)和贪婪(受脑部伏隔核控制,该部位或许也是产生性欲的地方)这两种与投资相关

的原始动机有关。一项把神经影像跟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融合的高科技,为研究个人和整个

经济体的运作为什么会误入歧途提供了线索。同时,这些研究还试图解释,尽管金融系统已

经实施了常规危机预防措施,为什么还是无法逃脱经济崩溃的悲惨命运。这些研究的部分成

果已被奥巴马政府采纳,作为稳定银行业和房地产部门的政策指导。货币幻觉:

误行为方式。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个人无法了解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的程度,只能凭借自己接触的本

地区的少数商品的价格来判断。这样,个人的物价信息就是不完全的,个人只能将主要注意

力放在自己的货币收入上。

例如:作为工作者的个人,在与企业进行单个的或集体的工资谈判时,就可能将企业允

诺在通货膨胀时期出现的,将货币收入的名义价值当做实际价值的一种误解及其相关的错的

名义工资上升幅度当作实际工资的上升。而实际上,实际工资可能并没有上升,甚至还有所

下降。这样,企业就通过货币幻觉获得了额外利润。

一般认为,货币幻觉只是在通货膨胀的形成阶段比较严重,一旦通货膨胀普遍化和为大众普遍意识到以后,货币幻觉就会逐渐消失。

***************

失业

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且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工作(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寻找过工作)的人没有工作。失业的基本条件有 4 个:

(1)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世界各国对工作年龄和失业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规定,联合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为15 岁以上,在美国、法国开始工作的年龄规定为 16 岁以上。

(2)有能力工作;

(3)愿意按现行资率工作,为寻找工作付出过一定的努力,即有求职活动;

(4)目前没有工作(可能已找好工作,正等待下个月去报到)。

没有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失业者:如果他不愿意工作(例如想休闲),或超出了一定的年龄范围,或不去寻找工作,或无劳动能力,就不能算作失业者,因为这些人不属于劳动力范畴。总之,有工作的人就是就业者,没有工作而寻找工作的人是失业者,没有工作不肯寻找工作的人不属于劳动力。

度量: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即: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

失业的种类主要有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三种。

自然失业率的定义(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率是指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失业率(劳动市场均衡,则货币工资率不变;产品市场均衡,则价格不变。两市场的均衡意味着实际工资率的均衡,意味着劳动市场的均衡,实际就业量正好就是充分就业量),即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是一国长期可维持的最低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并不是一成不变。自然失业率不仅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且受许多制度性因素(失业救济制度)和政策性(最低工资法)因素的影响。因此,自然失业率并非自然而不能改变,政府可以通过某些措施降低自然失业率。而且,自然失业率也不是最优失业率。对西方许多国家来说,目前的自然失业率是偏高的,降低自然失业率可以增加国民产出,增加社会福利。

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延缓经济增长速度。曾任美国约翰逊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er M?Okun),在20 世纪60 年代所提出的奥肯定律,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相对于潜在国民收入增长率每下降2 到2.5 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上升1 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主要适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即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率。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这一关系就要弱得多。一般估计在 0.76 左右。举例:美国在 1979 年——1982 年的三个经济停滞时期,实际GDP 没有增长,而潜在产出每年增长3%,三年共增长9%。相对潜在产出,实际产出下降了9%。如果奥肯定律的系数为 2,则失业率应该上升 4.5%。1979 年的失业率为 5.8%,1982 年的预期失业率为 10.3%。官方统计显示,1982 年的实际失业率为 9.7%。就经济学这门社会学科来说,这种预言算是比较准确的了。

奥肯定律表明,实际产出必须保持与潜在产出同样的速度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要降低失业率,必须使实际产出的增长快于潜在产出的增长。

降低失业率的措施

1.增加总需求,减少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既然周期性失业起因于总需求不足,那么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来刺激总需求,减少或者消除周期性失业。

2.降低自然失业率

(1)进行职业培训;

(2) 建立多种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劳动市场,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

(3) 改革失业救济制度,由消极救济变为积极就业;

西方各发达国家因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失业津贴和救济水平偏高、支付期较长,致使部分失业者不愿积极寻找工作,造成自然失业率的上升。目前,西方各国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严格领取条件、缩短救济

时间、降低津贴金额,用压缩下来的失业保险经费,建立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

*************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生产者行为准则----追求最大利润

行为目标----获得利润。

约束条件---资本量与投入的价格。

行为准则---运用有限的资本,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假设前提---理智的生产者。

二、技术观念与经济观念

技术观念---技术上是否合理;经济观念---经济上是否划算。

技术上合理,经济上不一定划算;技术上不合理,经济上一定不划算。技术角度----投入产出分析;经济角度----成本收益分析。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将总利润、总收益和总成本都看成是投入量[X]的函数:

MR=MC 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当 MR>MC 时,增加投入量可增加利润;

当 MR

当 MR=MC 时,无论怎样调整投入量,总利润都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

价格歧视

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的行为,称为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对不同购买者的以不同价格,例:铁道部门售卖学生票、公园门票、工业用电与民用电(重庆市现在的用电价格差异:居民用电:0.52 元/度;非居民照明用电:0.782 元/度;商业用电:0.843元/度;非普工业用电:0.661 元/度;农业生产用电:0.458 元/度),电信的集团客户与非集团客户;对不同购买量以不同价格。

价格歧视形成条件

1.厂商对价格有一定影响力。在完全竞争市场,歧视价格使用空间会很小。

2.市场可以有效分割

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贵重物品只有在友谊商店用外汇才能购买到;许多内部市场:单位自建房按职别等级的优惠房价等。

3.各个市场对同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价格歧视的类型与消费者剩余(1)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

是指垄断企业根据每个消费者愿意为每单位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单位商品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变为垄断者获得的超额利润。

2.二级价格歧视

是垄断企业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或消费量而确定不同的价格。

注意:这里的购买量或消费量是由若干个商品单位组成,并不对每个单位分别计价,而是对不同的若干个商品单位组成的购买批量确定不同价格。这种情况下,垄断者可以将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变为超额利润;部分消费者剩余是存在的。

3.三级价格歧视

是指垄断企业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价格。在不同市场上,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定价原则是:MR1=MR2=…=MC

1、2、…表示不同的市场或消费者群体

*****************

门禁社区

门禁行为的投入产出分析精神投入↑产出安全感↓

门禁行为的空间分析(分区)个人理性→集体谬误

门禁行为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门禁行为的政治分析

********************

博弈理论

博奕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描述、分析多人对策行为的理论,由棋奕、桥牌、战争中借用而来,在经济学中应用广泛,如在用来表现寡头间相互依存的竞争特点便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现代经济博奕理论始于 1944 年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 和莫根施特恩 (Oskar

Margenston)的《博奕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博弈论就是用数学方法研

究决策相互影响的理性人是如何进行决策以获取最大收益的。

博奕:多人决策过程

引例:田忌赛马

1、博奕论的基本要素

①参与者(player)(博奕方、局中人、对局者):即有哪些人参与博弈。一般至少有两个参与者。

②博弈规则

③参与者可以采取的行动方案集: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行动;当他行动时,他具有什么样的信息;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④收益函数:博弈的结果给参与人带来的好处。可以用报酬矩阵(支付矩阵、得益矩阵、赢得矩阵)

⑤信息

⑥结局(outcome):对参与人的不同行动,这场博弈的结果或结局是什么

*****************

非对称信息

Asymmetric information 定义:交易关系中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如果卖者知道商品的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职工知道自己的能力,经理不知道。双方都不知道的不是非对称信息。

非对称信息可以依据时间分为事前(ex ante)非对称和事后(ex post)非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依据内容可分为:事前非对称信息是指签约之前存在的非对称信息,所以,又称为隐藏

信息(hidden information),如产品质量;

事后非对称信息指签约之后发生的非对称信息,又称隐藏行动(hidden action),如工人

的努力水平。

逆向选择

旧车市场:卖车人知道车的质量,买车人不知道,只知道平均质量,按照平均质量付价

格。但此时,高质量车将退出市场,在市场上的车的平均质量将进一步下降,最后可能只有

低质量的车进入交易。

保险市场:以癌症保险为例,投保人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保险公司不知道,最后可能

只有已经得癌症的人会愿意投保。

资本市场:高风险的企业更愿意事情贷款。银行实行的信贷配给与此有关。(问题:为

什么银行可以拒绝贷款而商店不能拒绝销售?)

如何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造假现象)

直接获取信息;如保险业的精算;

信号显示(signaling):如卖车的承诺保修,表明他的车质量好,否则的话,他不敢承诺;

接受教育的人向雇主显示自己的能力高;

信息甄别(screening):如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提供不同的合同选择,投保人根据自己的特

征选择合同;厂商用非线性价格区别具有不同需求强度的消费者。

声誉机制:问题;为什么电视机有品牌而土豆没有品牌?〕

品牌是让生产者说真话的机制,因为品牌意味着,欺骗将受到惩罚;个人的名声也是一

种品牌。

政府规制(regulation):市场准入;政府批准;认证机构;

皇帝的新衣与性病医疗市场。

*********************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的常见表述是“劣币驱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out of circulation),1858 年,首先以格雷欣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定律的英国经济学家

H.D. 马克洛伊德(H.D.Macleod )指出,“ 伊丽莎白女王刚一登基,就把注意力转向通货

问题。促使女王重视通货问题的人是格雷欣。就我们所知,正是这位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第一

次洞察出有关通货的重大的基本规律:良币和劣币不能一起流通。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人反

复观察到事实的存在,但在托马斯?格雷欣之前,却没有人发现事实之间的必然联系” 。

人们通常对格雷欣法则作如下解释:当两种交换媒介一起流通时,较有价值的媒介趋于

从流通中消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格雷欣法则所指的通货原理可以表述如下:当法律允许

政府赋予两种或更多种流通媒介以同样面值,而这些媒介的内在价值各异时,交易支付总是尽可能使

用成本最低的那种媒介,最有价值的媒介将趋于从流通中消失”。

格雷欣法则及其作用条件

(1)经济中存在两种货币:劣币与良币

良币和劣币的区分可能来自使用磨损或人为刮削带来的金属含量不同;可能来自政府为

攫取“铸币税”而有意发行的不足值货币;也可能来自政府在金银复本位制下人为确定固定的

兑换比率。

(2)劣币和良币按同一价格交换

竞争和效率的作用使“良币驱逐劣币”,只有交换价格相同,劣币才会驱逐良币。因此,劣币和良币按同一价格交换,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成立的前提。

(3)货币供求出现不均衡

良币被驱逐的一种流向是被人们储藏,而货币供求出现不均衡是货币被储藏从而退出国内流通的条件。

(4)国际收支出现不均衡

良币被驱逐的另一种流向是被人们出口到国外,而国际收支出现不均衡是货币被出口从而退出国内流通的条件。

格雷欣法则的实质

格雷欣法则反映了受经济规律支配的人们的理性行为。正如蒙代尔所指出的,“这个定律可以直接应用于货币:给定两种支付手段,必然使用损失最小的那种。如果一种货币是‘良币’,另一种是‘劣币’,则用劣币支付而保留良币”。

*******************

匹配理论

许多经济问题都要求对一个团体中的成员与另一个团体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进行匹配,如工人与企业,大学与考生,作者与出版社,地主与佃

农、男士与女士等等。匹配理论提出了三个问题:

1、是否存在稳定的匹配?

2、在什么程序或制度下能实现稳定的匹配?

3、这些程序是可操纵的吗?

匹配问题已经被运用于住房供应,大学招生和劳动市场的首次进入等问题。到目前为止,

匹配理论在美国和英国的医学实习生和医院之间的匹配问题上的应用被研究的最为透彻(参

见 Roth(1984,1991)).

双边匹配模型被应用于劳动市场。在大多数的实例中,匹配与工资水平的决定直接相关。

在Shapley and Shubik(1972)的重要文献中,他们把稳定匹配的特征推广到了同时研究匹配与

工资决定的模型中。

一些关于匹配的近期文献还研究了不同交易的时间选择问题。Bergstrom and Bagnoli(1993)探讨了推迟结婚的原因,Roth and xing(1994),li and rosen(1998)则解释了雇佣熟练工人的劳动市场上所出现的提前发生交易的倾向。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正强化: 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 是惩罚那些与组织目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惩罚: 表示惩戒、责罚;处罚。 消退: 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本职工作各个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对工作是否满意的一种心理程度。人际关系: 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人际知觉:以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语言、礼节等进行感知。 人际吸引: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喜爱、相互需要,相互依赖就是人际吸引。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其过程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 群体: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 团队: 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领导: 1.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2.在社会共同的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或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方向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影响力:是用一种以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影响他人行为、行动、表现的一种能力。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主动、有目的的对其自身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活动和过程。 投射:是心理学术语,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组织发展: 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

长安大学管理学

805《管理学》考试内容范围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本科目考试着重测试考察掌握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1管理的定义及其内涵;管理的职能;管理的两重性原理;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了解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2管理理论的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法约尔对组织管理理论的贡献;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2)行为管理理论:了解梅奥的“霍桑”实验的内容并理解其结论和意义。(3)了解数量管理理论的内容和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了解质量管理理论的内容。 2、道德与社会责任 2.1道德的定义和四种道德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和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2.2社会责任的定义、两种社会责任观及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3、全球化管理 3.1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和动机,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及评估方法; 3.2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以及跨国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等。 4、信息获取 4.1信息获取在诸管理职能中的地位,信息的概念和有用信息的特征。 4.2信息系统的要素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5、决策 5.1决策的定义和原则,决策的类型。 5.2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当代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5.3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掌握集体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6、计划与计划工作 6.1计划的概念及其与决策的关系;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计划的性质);计划的类型。 6.2计划的编制过程。 7、战略性计划 7.1企业战略性计划的概念和内容。 7.2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与目的,重点掌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和波特的对竞争对手分析的基本内容。 7.3目标市场研究的基本框架;市场细分和“整体产品”的概念。 7.4掌握各种企业战略选择类型的定义,了解其选择的原则。 8、计划的组织实施 8.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的性质。 8.2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和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 9、组织设计 9.1组织设计的目的、任务和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9.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及特征。 9.3组织层级化:管理幅度的概念及其与组织层次的关系,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层次化设计中的集、分权和有效授权;机械式组织、有机组织。 9.4直线型结构、直线—职能型结构、职能型结构、分部型(事业部型)结构、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工程经济活动概念:工程经济活动是把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经验积累所得到的科学知识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应用到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 2、盈亏平衡分析又称损益平衡分析,它是根据投资项目或企业的产品产量、成本和利润间相互关系来对投资方案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 3、敏感性分析是分析当经济要素发生变化时,经济效果随之变动的程度 4、财务评价的概念: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在市场价格体系下,从项目的角度出发,分析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 5、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原则,把工程项目置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出发,计算、比较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全部成本和国民经济从项目中可能获得的全部效益,并据此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6、影子价格概念:影子价格就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最优状态时,能够反映社会劳动的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状态的价格 7、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对象(产品、作业或服务等)的必要功能,而致力于功能分析的一种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 二、选择题 1、工程项目总投资费用构成 P80 2、涨价预备费 3、建设期贷款利息 4、四个折旧方法 平均年限法 工作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三、填空题 1、工程经济活动四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活动效果、环境 2、七个基本报表: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资本金财务现金流量表、投资各方财务现金流量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资产负债表???? 3、费用与效益识别原则:有无对比、关联效果原则、资源变动原则 4、设备更新的原因:设备更新源于设备的磨损 设备的有形磨损第Ⅰ类有形磨损、第Ⅱ类有形磨损 无形磨损第Ⅰ类无形磨损、第Ⅱ类无形磨损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劳动使用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使边际成本等于相应的边际收益。 4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5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6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7派生需求定理: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被归纳为四条:①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②要素替代的难易度。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④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8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9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0劳动力参与率:该比率表示现实人力资源的相对量,亦即等于劳动力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百分比。 11交叉替代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2失业的统计概念: 13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在较短时间内,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怀孕和工作上的变更等而失去工作,包括由于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失业。 14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15周期性失业:劳动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派生需求? 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①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②时间长短③企业目标④社会制度安排3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 (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4影响劳动力供给因素?①自然因素: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另一个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③社会制度因素:1.劳动制度2工资制度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测验的信度 答: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晕轮效应 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正式领导 答: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 答: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管理模式 答: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工作态度 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激励机制 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的亚文化 答: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霍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或者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组织 答: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答: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组织文化 答: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决策体制 答: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它涉及决策机构的设置、内部分工、人员职责、人际关系及技术装备配置等。 ?组织行为学

自考工程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 一、名词解释 1、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劳动量,将其投入生产和流通领域时,通过劳动,经过一段时间,能够产生有用成果,也就是会增加新的价值,这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 2、利息是资金时间价值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且通常用利息额的多少作为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绝对尺度,用利率作为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对尺度。 I=F-P利息=目前债务人应付总金额-原借贷款金额(本金) 3、单利法 复利法 4、资金等值:在特定利率下,不同时点上,绝对数额不等而经济价值相等的资金称为等值资金。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变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信誉。 5、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净现金流量统称为现金流量。 1)在建设工程经济分析中,通常将所考察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来考察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2)现金流出:对一个系统而言,在某一时间点上流出系统的货币称为现金流出,记为CO;3)现金流入:对一个系统而言,在某一时间点上流入系统的货币称为现金流入,记为CI;4)净现金流量:对一个系统而言,同一时间点上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代数和称为净现金流量,记为NCF; 5)现金流量图:是一种反应经济系统资金运动状态的图式,即把经济系统的现金流量绘入一个时间坐标图中,表示出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与相应时间的对应关系。三大要素:大小、流向、时间点。 6、时值与时点 现值 终值 年金 7、名义利率(r):指计息周期利率i乘以一年内的计息周期数所得的年利率;r=i×m。 有效利率:指资金在计息中所发生的实际利率,包括计息周期有效利率(i=r/m)和年有效利率(F=P(1+r/m)m)两种情况。(一年内计息m次) 8、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品及销售量的增减发生变化的各项成本费用,主要包括非生产人员工资、折旧费、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费、修理费、办公费、管理费等。 可变成本是指随产品产量及销售量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燃烧、动力消耗、包装费和生产人员工资等。 9、基准收益率 10、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 11、资金机会成本 12、净现值指标(NPV):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 NPV>0说明该方案在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英里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 NPV=0说明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品结果,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欲望:指人们的各种需求或需要的总和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多方面的、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本和经济物品是相对不足的 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这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边际分析法: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法:对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假定自变量是不变的或已知的,然后分析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出现的情况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即均衡条件 局部均衡: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的均衡 一般均衡论: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一种经济理论,也称为总均衡分析过程分析方法:将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继的各个期间

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所以,过程分析又称“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 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 前后进行比较。比较静态分析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 动态分析法: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 的速率等等。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实证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 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规范分析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欢迎下载 2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工程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工程:土木建筑或其它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且比较复杂的设备进行的工作 2.技术: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 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 3经济:节约或节省,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 4.资金时间价值: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增值 5.利息:(又称子金)在借贷过程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超过原借贷款金额 的部分 6.利率:在单位时间所得利息额与原借贷款金额之比(百分数表示) 7.现金流量:现金流入和流出之差 8.等值:在资金时间因素的作用下,在不同时间点上绝对值不等的资金具有相等 的价值 9.现值:资金发生在某一特定序列中的起始点的价值 10.终值:资金发生在某一特定序列中的终点的价值 11.名义利率:当实际计息期小于一年时,计息期利率i乘以一年以的计息期数 m所得的年利率 12.实际利率:(有效利率)资金在计息中所发生的实际利率 13.项目或案计息期:对拟建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所设定的项目服务年限 14.基准收益率:企业、行业、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案最 低标准的收益水平(基准贴现率、基准投资收益率、最低可接受收益率) 15.机会成本:投资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拟建项目而放弃其他投资机会所获得的 最好收益

16.总投资收益率:表示总投资的盈利水平,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正常 生产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年平均息税前利润与项目 总投资的比率) 17.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项目资本金的盈利水平,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后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年平均净利润与项目 资本金的比率) 18.(静态)投资回收期: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以案的净收益回收 其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19.利息备付率:(已获利息倍数、利息保障数)项目在借款偿还期个年用于支付 利息的息税前利润(EBIT)与当期应付利息(PI)的比值 20.偿债备付率:(偿债覆盖率)项目在借款偿还期,各年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与 当期应还本付息金额的比值 21.资产负债率:各期末负债总额(TL)同资产总额(TA)的比率 22.净现值:将项目整个计算期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某个给定的折现率折算到 经济活动的起始点的限制的代数和 23.部收益率:当案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通常可理解为项目以年净收益归还 投资(或贷款)后所获得最大投资利润率(或利息率),是项目整个 计算期的部潜在最大盈利能力 24.案经济分析的比较法:(1)多指标法(2)综合单指标评分法(加法综合法、 乘法综合法、除法综合法、最小二乘法)(3)优劣平衡法 25.多案的类型(P63) 26.项目总投资的构成(P87) 27.财务评价的概念:(企业经济评价)在新型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前提下,从 项目的角度出发,计算项目围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的盈利 能力和清偿能力,评价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2005-12-28 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四、名词解释 1.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 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5.消费曲线是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 6.线性消费函数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C = a + bY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自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教育管理学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教育管理学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课后习题 1、怎样解释下列概念? 管理: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 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环境: 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资源: 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他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

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管理现代化: 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现代化: 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2、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在西蒙教授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3、本章对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你认为对吗?你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或补充? 我认为本章的分析是正确的。 本章对中西方文化下的管理做了如下对比。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 s)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 学的一部分,它分析 像消费者?厂商和 资源所有者这些个 体的经济行为(宏观 经济学与之相反,它 分析像国内总产品 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 2、需求:消费者在 一定时期内在各种 可能的价格水平下 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

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均衡价格: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6、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

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8、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两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

度。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10、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1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12、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13、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登记来表示。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5×2分=10分)【5/14】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2、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3、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4、营利组织:以营利为目标的开放系统。 5、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自觉。 6、冒险转移: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这种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冒险转移。 7、终极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体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10、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转、管理、调节、控制

的功能。 11、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对个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束缚力。 12、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13、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行为。 14、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五、简答题(4×5分=20分)(4/10) 1、解释冒险转移现象原因的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4)效用改变的假设;(5)“文化放大”假设。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2)外部的威胁;(3)群体规模;(4)奖酬体制;(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关系;(7)群体的绩效;(8)领导作风, 3、群体对个体有何作用?P149 (1)群体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2)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友谊和情感需要;(3)群体给个人提供了称赞和认可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4)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完成任务。有许多工作必须协同努力才能完成。

管理学基础概念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2)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必经的过程。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 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行 创新: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管理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也是生产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的预期目标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设计 法约尔管理理论: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其中管理职能还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需要层次理论: 从一定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需要产生新行为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激励过程。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工程经济名词解释概念

名词解释概念: 1、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指在确定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预测项目 主要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评价指标(如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的影响,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分析评价指标对该因素的敏感程度,并分析该因素达到临界值时项目的承受能力。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考虑了某种用途,就失去了其他被使用而 创造价值的机会。在所有这些其他可能被利用的机会中,把能获取最大价值作为项目方案使用这种资源的成本称之为机会成本。 3、价值工程:价值工程是以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和有效利用资源为目的,通过有组织 的创造性工作,寻求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的一种管理技术。(可能还会问:工程:是指为实现提高价值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研究的活动。 价值:是指作为某种产品(或作业)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的比值)4、经营成本是指总成本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矿山维简费、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 费和财务费用后的成本费用。(可能会问:公式为: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折旧费-矿山维简费-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费-财务费用;或: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费+燃料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 5、经济寿命:是指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到因继续使用在经济上不合理而被更新所经历的 时间。它是由维护费用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决定的。 6、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 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可能会问: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或问: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原则:①合同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②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③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受益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中较短者;④如果二者都没规定,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7、建筑行业的税收: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教育附加 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关税。 8、平均年限折旧法:年限平均法是指根据固定资产原值、规定的折旧年限和残值逐年等额 计算折旧额。公式: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9、年数总和法:是指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按照逐年递减的当年可使用年 限占各年可使用年限总和之比计算折旧额。按照此方法,每年计提的折旧额是逐年减少的。公式: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10、净现值是反应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 指用一个预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 c,分别把整个计算期间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都折现到投资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现值之和。公式:NPV=∑(CI-CO)t(1+ i c)-t式中:NPV:财务净现值;(CI-CO)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i c:基准收益率;n: 方案计算期。评价准则:当NPV>0时,可行,NPV=0时勉强可行,NPV<0时不可行。

精编【财务管理知识】电大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财务管理知识】电大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电大四,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