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616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专业基础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建筑史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616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专业基础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建筑史论述题精编

1.简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建筑特点?

【答案】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1)主要特征:①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②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金厢斗底槽“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③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④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

⑤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⑥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2)剖面特点: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②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③运用了叉手托脚

(3)立面特点:①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④没有仙人走兽;⑤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⑥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⑦斗拱肥硕;⑧出檐深远.

(4)内部空间处理:

①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2.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和建筑特点、设计手法。

【答案】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宫城内部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

特点:(1)处处反映出皇权为中心的思想。(布局、体型大小、开间、屋顶、色彩、彩画、台基等等)。

(2)等级制度森严

(3)中轴线对称布局

(4)技术设施考虑周密(河道(一万两千米,防卫、防火、排水。渠道系统对排水和供水,防火墙和防火道)

(5)采暖(火道坑、室外台基口处、焚炭处)

(6)建筑艺术上,无论装饰、装修、家具或色彩、油画均丰富多彩,灿烂绚丽。

设计手法:群体上:

(1)中轴线对称,选择最正中位置布置。

(2)步步升高法

(3)五门制引向太和殿

(4)不同形状、大小的广场的变化,最后引出太和殿

(5)“以小衬大”法(尺度)

(6)环境的严肃氛围以突出太和殿。

单体上分析:

(1)庞大的体形

(2)高耸的外貌

(3)高等级的屋顶

(4)十一开间的面阔

(5)崇高的台基

(6)高贵的彩画和装饰。

3.你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有无借鉴或指导意义?原因是什么?

【答案】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架的优点是: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1)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

(2)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3)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4)独特的单体造型,窗体底端

(5)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

(6)写意的山水园景

(7)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8)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4.简述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在古代建筑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礼对建筑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

礼对建筑的影响,其次表现在无论是城市、建筑群,还是建筑单体、建筑做法上,都表现出强烈的等

级现象:(1)城制等级(2)组群等级(3)间架做法等级(4)装饰、装修等级(5)数的等级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它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凡是同一等级的建筑,就用同一的形制。

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

5.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展开有哪些形式

【答案】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级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三种形式:

(1)十字轴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2)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3)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6.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

【答案】唐: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盆或莲瓣,形体较平矮。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5米,柱比例粗矮。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立面多采用直棂窗,鸱吻造型简洁秀拔。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加多。门窗的样式逐步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屋顶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彩画和装饰都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揉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斗拱结构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体风格沉重、拘禁但稳重、严谨。

7.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