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

作者李忠富

在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形势一方面多极化在加速,这利于大国之间的制衡和协调,构筑和平与发展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这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调整。对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日两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逐步形成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及至世界的中日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也带来巨大干扰。

长期以来,中日关系错综复杂,有太多的问题夹杂中间,包括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问题,台湾、钓鱼岛等领土主权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朝鲜核问题和经济问题,还有美国态度、日本民意和右翼掣肘等因素,无不牵动着中日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政策。诸多敏感问题也迫使两国文化潮流激荡变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似而不同之处,如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发生误解,这便需要从根本上了解中日的“异文化”。

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形成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要求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第二,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人文精神是“和合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伦理思想,又更加系统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梁启超曾言:“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累生焉。”日本作为典型的海洋国家,海洋性地理环境是日本地缘文化产生的基本生态条件。由于日本岛屿或半岛腹地较狭窄,物质资源匮乏,气候的变幻莫测等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海洋民族的生存毅力,于是征服海洋、征服自然的斗志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形成了勇猛、开放、外向、尚勇好战的民族性格和“岛国人民的危机意识”。日本特殊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第一,集团主义是日本文化的集中体现。集团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日本人历来习惯以集团的原则行事,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个人以集团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但相互协调只是集团内的协调,对集团外并不存在协调关系,其实质是以集团形式表现的利己主义。第二,吸收性和创新性是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日本特殊的地理位臵,正适合吸收外来文化,跟随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日本人又善于对外来文化进行创新,为己所用。

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原则,非常重视“仁”的思想,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德意识中,是非原则要模糊得多,日本武士阶级的伦理观念特别强调“忠”的精神。近来日本屡次出现政府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为侵略历史翻案,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国民“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和“把名誉看得比正义、普行更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两国文化以“名”与“实”为例进行对比,是取实弃名,还是取名求实呢?重视集团效率的日本人在“名”与“实”面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重视名誉和面子的中国人,则会选择前者。“日本文明重视血统,中国文明则在于融合。”因为与血统相比,中国人更看重人的情感。中国文明是通过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形成的,而日本文明根基则在于对血统的信仰。中国人对“忘却”是最憎恶的,反观日本人会认为“忘却”是一种美德,什么事情都记住不忘就不会有休止,“忘却”一切会使人轻松。看似浅显易懂的问题,由于文化取向不同极易引起误解。

有日本议员说,日本政府要人参拜祭祀靖国神社,是日本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不理解是由于日中两国的文化差异所致。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这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日本政府要人的此行为,显然是有政治目的的。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日本诸多带有政治意图的文化交流,结果必然影响到两国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造成两国在更多的问题上存在旷日持久的交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将是长期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

中日在文化上存在隔膜、误解和冲突,使得一衣带水的邻国往往形同陌路而变得彼此疏远,再加之日本对中国台湾、钓鱼岛等领土主权的干预,严重影响两国睦邻友好和中日关系正常化,迫使事态升级、恶化,很大程度上制约两国合作和文化交流。“生在某一种文化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中日两国永远是邻居,这是一个用搬家也不可改变的现实,立足于两国长期发展,需要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了解对方国家人民的思想以及赖以行动的思想模式和产生这一模式的文化根源。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对方,更不要以先见之感来衡量和判断对方,应建立在广义的文化认知上达到真正意义的相互理解。

许多中日学者指出,两国间最大问题是“相互误解”,要扭转这个局面,双方需要更大幅度的促进民间交流并在历史问题上进行对话。鉴于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中日两国有必要从自身国情出发,重新调整并审视故有的相互认识,从而不断推进双方面向未来的相互理解。首先,加强中日两国间各层次、各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使两国人民以理性的精神重新认识、理解对方。其次,增强双方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而且还是建立互信、深化了解、促进发展、实现共赢的重要手段。再次,中国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中日关系良性发展的关键,必须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处理好中日关系的根本。

由中日文化差异引起的中日关系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被放大,因此,为使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就需要在文化上寻找接点,有必要指出和纠正人们的臆断和偏见,澄清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模糊认识,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通过相互理解达成两国真正的友好。相信中日两国通过改变自己的价值判断偏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通过对话、互访的交流方式,“求同存异”,在相互理解的文化交流中,实现两国政府和人民“世代友好”的共同愿望,把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