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电阻的测量 教案

17.3 电阻的测量 教案
17.3 电阻的测量 教案

1.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阻。根据下表数据分析,回

答以下问题;

数据序号1234567

发光情况明亮不很亮不亮较暗微光熄灭熄灭

电压(V) 2.5 2.1 1.7 1.30.90.50.1

电流(A)0.280.260.240.210.190.160.05

算出电阻8.9

(1)根据表中数据,算出每次的小灯泡的电阻值;

(2)从你计算出的小灯泡的电阻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3)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后,还能不能多次计算再取平均值?说说你的理由。

2.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C.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

D.保护电路

3.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端闭合开关,当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

表的示数(变大/变小/不变),电压表的示数(变大/变小/不变)。

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伏特,R1=R2=30欧姆,当开关K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当开关

K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相同的小灯泡L1与L2串联,当开关闭合时,一盏灯亮,一盏灯不亮,且电

压表有示数,则电路发生的故障是()

A.灯L1短路B.灯L2短路C.灯L1断路D.灯L2断路

6.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

再断开S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

均有示数;再断开S2,闭合S1、S3,此时两电表的示数与前者相比( )

A.两表示数均变大

B.两表示数均变小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8.小敏与小宇想测定电阻R x的阻值。供选择的器材有: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电压数值未知),一个已知

电阻R0,电压表(最大量程大于电源电压),单刀双掷开关。小敏与小宇分别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图。

(1)为了测出R x的阻值,应选择图(甲/乙)的电路图,如果选用另一张电路图,在实验中会出现的现象。

(2)小敏与小宇最终达成了一致,选用了正确的电路图进行测定电阻R x阻值的实验。

(a)先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1”上,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1;

(b)再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2”上,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2;请写出用测量的物理量计算R x的表达式为R x= 。

9、如图6所示,几个同学在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时,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设计了四个测未知电

阻R x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10、如图7所示的四种电路中,电阻R O已知,当通过闭合或断开电路中的不同开关时,不能

..测算出未知电阻R x阻值的电路是( )

情景创设、新课引入

夜幕降临了,小明同学在做功课,桌上的台灯发出明亮的光线,做完功课,小明轻轻转动台灯上的一个旋钮,发现灯光由亮变暗,变得十分柔和,室内显得格外幽雅宁静。他想:调光灯为什么能调亮暗呢?

调光原理是什么?

小明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后,接着他又想:当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时,灯的电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完本节内容后,希望你一定能知道其中的道理。

新课进行

伏安法测电阻

1.实验原理:R=U

I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分别测量出未知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然后通过公式R=U

I

计算

出电阻的阻值。

R=U

I

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该式是用比值来定义导体的电阻的,是电阻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测电阻。

2.电路图:

实物图:

4.交流与讨论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

(2)怎样减小实验的误差?

多测几组不同的电流和相应电压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多个电阻的测量值,从而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去掉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提高物理量的测量精确度。

5. 进行实验

(1)实验要求

①写出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②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并进行测量。

③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记录表中。

④根据测得的数据,利用欧姆定律算出电阻值。

⑤多测几组数据,看看测得的电阻值是否一样。

(2)实验步骤

①调节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到零刻度;按电路图连接实物。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②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置,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电压表的示数U,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公式R=U

I

计算出R 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④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中的电流及两端的电压,再测几组数据,并计算R 的值。

(3)注意事项

①在连接电路前要调节电流表、电压表到零刻度。

②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连接完电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③连接好电路,在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要用开关试触,在确定电路完好后再闭合开关S。

④电压表和电流表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量程。

(4)记录数据

小组之间交流分析需要测量的数据和记录的数据,滑片移动的次数。设计出实验表格,并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6.分析与论证

(1)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

(2)同时证明了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二、测量小灯泡的阻值

1.实验电路图

根据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连接实物图,设计出数据表格进行实验。

2.记录数据

3.分析与论证

根据实验数据,交流讨论,分析小灯泡的阻值的大小,与定值电阻的阻值相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归纳总结: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当灯丝的温度升高时,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

特别提醒:几种灯泡不亮的原因:灯泡不亮的原因有灯泡断路、灯泡短路、接线柱接触不良导致电路断路、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等等。

1.用电压表与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如图所示,“伏安法”测电阻R的电路图应该是( )

2.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为了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一般可采取的措施

有、。

3.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已知电源电压为6 V,待测电阻R约为10 Ω,电流表有0~0.6 A 和0~3 A两个量程,电压表有0~3 V和0~15 V两个量程,则电流表应选择量程,电压表应选择量程。

4.如图所示是小江同学为测量小灯泡电阻而连的电路,以下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左端

B.实验过程中两电表都有可能需要换接较小的量程

C.所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随电压表的示数的不同而不同

D.在如图位置闭合开关后,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变亮

5.利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常常用到如图所示的两种电路,某同学实验时所用电流表的内阻约为10 Ω,电压表的内阻约为20 kΩ,待测电阻的阻值约为100 Ω,为了减小误差,他应该采用图(填“甲”或“乙”)所示的连接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实验时,测量结果会偏(填“大”或“小”)。

6.小明在使用铅笔时发现,铅笔芯有很多型号。于是他想测量手边2B铅笔芯电阻的大小,为此他准备了电压表、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以及一些导线。请你写出测量铅笔芯电阻的主要实验步骤。

1.实验目的:伏安法测电阻。

电阻的测量教案

电阻的测量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宇华教育集团初三年级物理新授课教案 备课人桑宇峰时间年月日课时序 课题《电阻的测量》第17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1)有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领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初步形成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伏安法测量电阻的电路设计。 学习难点: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三、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 (1)电流表、电压表使用时注意事项? 【电流表: 1两个必须:必须将电流表串联接入被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 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2两个不能:所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能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3三先三后:先调零后使用;先画图后连接;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电压表: 1两个必须:必须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必须将电压表的“+”接线柱靠 近电源正极,“-”接线柱靠近电源负极. 2一个不能: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3三先三后:先调零后使用;先画图后连接;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三节电阻定律(2) 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 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 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 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R∝L/S R=ρL/S (1) (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 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 ρ=RS/L (2) 注意: ⑴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 但电阻率并不由R S和L决定. ⑵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 思考: 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 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

最新【教案】电阻和变阻器教案

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电路图符号。 2、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会 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以改变电路的电流,知道变阻箱的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法”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利用图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和表达自己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会用变阻器改变电流。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实验验证法、类比分析法。 【教学准备】 演示用:电池、各种电阻器、开关、电流表、滑动变动器、电阻率演示器、变阻箱、导线。 分组用: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导线(每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电路图符号。 1、电阻的概念。 问:水在不同的管中流动有何区别? 答:粗的、内表面光滑的水管中水流更快。说明水管对水流有阻碍作用。 类比: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就叫电阻。 2、符号:R 3、单位及换算。 欧姆,简称欧。用符号“Ω”表示。 千姆(kΩ)兆姆(MΩ) 1kΩ=1000Ω 1MΩ=1000000Ω 4、电路图符号实物展示。了解他们常用在收音机中、电视机等电器中。 5、电阻的作用:调节电器中的电流和电压。 二、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引入:问:你家的输电线用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 你家安装的电线为何比总电线细? 师:是因为对电阻大小的要求不同,哪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猜想:(由学生回答) 1.可能与长度有关,越长电阻越大。 2.可能与粗细有关,越粗电阻越大。 3.可能与材料有关。 4.可能与电流,电压有关。 制定计划与进行实验: 问:为了验证猜想1可以怎样来实验呢? 为了避免如粗细,材料等影响,我们用相同粗细,相同材料的不同长度的导线,当电压一定时,看哪一根流过的电流大,则它的电阻就小。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3节电阻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 有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对兴趣的培养 教学难点: 实验器材的选择是正确使用,电路的故障和处理方法。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电学的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我们已经知道测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电压可以用电压表,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 【自主预习案】 1测量电阻的原理、器材、电路图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 。。 3、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实验电路图: 5、填一填 6、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 _________________ ,记下_____ 、 _的示数,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在记录几组数据。根据公式 ____________ 算出灯泡的电阻。 7、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案】 设计实验:

(1)连接电路时①开关要处于___________ 状态。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 在______________ 0③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 + ”、“―”接线柱(2)先连“主电路”即由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 电源组成的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接电压表?注:(每个灯泡的金属口上都标 着它正常工作的电压。接通电源后通过变阻器把电压调到该电压值,测量时从该 电压开始逐次降低,获得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几个答案,电阻的大小相同吗?能看出其中的规律吗?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达到标示值的 1.2倍以上,否则会烧 坏灯泡。) 进行试验 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2.5V、2V、1.5V,读出电流表的值,填入下表。 ③根据记录的数据算出三次电阻R。 数据分析与处理: (1)分析小灯泡的电阻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是电压越高时,电阻也越,这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的说法是矛盾的,其实影响灯泡的电阻大小的根本因素是灯丝发光时的电压越高时,电流也越大,小灯泡的亮度也越高,即 灯丝的电阻随着_______ 的升高而_______ 0 (如果在改变电压,电流时能保持灯 丝温度一定,则灯丝的电阻仍不会改变。) (2)正是因为灯丝电阻在不同电压,电流下(实质是灯丝的温度不同)本 身就不同,所以,_____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对不同情况下的电阻计 算平均值,以得到灯丝更为准确的电阻值。 (3)而对于定值电阻的测量,贝U为了减小试验的误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将各次测量的电阻求出平均值。 _________ 。 【当堂训练案】 1.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原理是,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必须处于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应位于阻值最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端.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电路 中过大,以致烧坏有关元件?接通电源后,先通过滑动变 阻器把小灯泡两端电压调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时,从设备的安全 考虑,应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_________________ 电压,(填“升高”或“降低”)从 而获得几组数据. 2、如图是小明同学用伏安法测定灯泡电阻_ 的电路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七章第3节《电阻的测量》电子教案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3节电阻的测量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加深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的理解。 1.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电流表、电压表、导线、小灯泡、电阻等。

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看这样的题目。 投影: 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 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 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学生练习,两个学生板演) 解: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7.2 V/0.4 A=18 Ω 师:欧姆定律I=U/R可变形为R=U/I,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 生: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师:肯定同学的回答。强调:对于变形公式R=UI,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不存在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的关系,但是R=UI可以作为电阻的计算式,由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来计算这段导体的电阻。 知识点1 实验原理设计 师:同学们面前的定值电阻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这种定值电阻的电阻是多大,怎么办? 生:用电压表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值,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值,再根据R=UI计算电阻。 师:很好,请大家画出测量定值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A V R=10Ω 《欧姆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规范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教 具:干电池2节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变阻箱1个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演示法、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知识和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那么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根据“让小灯泡变亮”猜想它们的关系怎样?引入:欧姆定律(板书) 二、新课探究 1、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板书) (1)讨论交流:研究方法?电路图? 电路设计:(如右图) (2)实验研究(演示实验) (3)R 一定(R=5Ω)I 跟U 的关系。记录,分析数据,作出曲线图。 电压(V ) 1 2 3 电流(A ) 0.2 0.4 0.6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板书) 2、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1)U 一定(U=2V ),I 跟R 的关系。记录,分析数据,作出曲线图。 电阻(Ω) 5 10 20 电流(A ) 0.4 0.2 0.1 结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我们把以上两个实验的结论综合起来即是欧姆定律。 3、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2)公式: I = U/R 。 公式中I 、U 、R 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板书) (3)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 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 一。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公式I=U/R 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说明: 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课后阅读信息窗关于欧姆研究欧姆定律的介绍) 4、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第一节——电阻(一)内容第一课时:电阻(一)课型:题新授课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 3.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课三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及换算关系。知识与.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4技能维程影响。.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5 标目能力。标准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过程与方力。法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知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教学难点 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导线.开关.各种金属丝(康铜丝.锰铜丝.镍铬合金丝. 教具学具铁丝等),铅笔芯.学生自带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新课引入 灯是我们常见的用电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 灯,其中有一种台灯,它的亮度可以调节。旋生一位学上台旋动出示调光台灯,哪一位上来试一下。钮,学生可以看到灯泡 同学们家中一般都有调光台灯,你知道它是怎么的亮度发生改变。样工作的吗?学习了这一章知识你就可以清楚了,并 且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个调光台灯。 二、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将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个电流 表.和一个开关接入电路。 然后在电路中A .B之间分别夹入铁丝.铅笔芯. 学生按下图连接好电路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问:刚才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分组活动: 2.探究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大学物理实验多种方法测量直流电阻

用多种方法测量直流电阻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各种电学仪器及电路技巧; 2、掌握多种方法测量直流电阻 3、巩固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二、仪器 DH6108赛电桥综合实验仪,直流稳压电源,万用电表,电阻箱,两个待测电阻,千分尺,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线变阻器,检流计等 三、实验原理 电阻是电磁学实验工作中的常用元件,可分为高值电阻(兆欧以上)、中值电阻(10欧~兆欧)、低值电阻(10欧以下)。测量电阻的方法有许多种,常用的如伏安法、电桥法、比较测量方法(电压比等于电阻比)。 (一)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适用于测中值电阻) 1、实验线路的比较和选择 当电流表内阻为0,电压表内阻无穷大时,下述两种测试电路的测量不确定度是相同的。 图1 电流表外接测量电路 图2 电流表内接测量电路 被测电阻的阻值为: I V R = 。 但实际的电流表具有一定的内阻,记为R I ;电压表也具有一定的内阻,记为R V 。因为R I 和R V 的存在,如果简单地用I V R = 公式计算电阻器电阻值,必然带来附加测量误差。为了减少这种附加误差,测量电路可以粗略地按下述办法选择:

比较(R/R I )和(R V /R )的大小,比较时R 取粗测值或已知的约值。如果前者大则选电流表内接法,后者大则选择电流表外接法。 如果要得到测量准确值,就必须按下(1)、(2)两式,予以修正。 即电流表内接测量时,I R I V R -= (1) 电流表外接测量时, V R V I R 11-= (2) 2、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评定 实验使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和准确度等级一定时,可以估算出U V 、U I ,再用简化公式I R I V R -= 计算时的相对不确定度 (3) 式中U R 表示测量R 的不确定度,并非指R 的电压值。 可见要使测量的准确度高,应选择线路的参数使数字表的读数尽可能接近满量程,因为这时的V 、I 值大,U R /R 就会小些。 当电压表、电流表的内阻值R V 、R I 及其不确定度大小U RI 、U RV 已知时,可用公式(1)、(2)更准确地求得R 的值,相对不确定度由下式求出: 电流表内接时: (4) 电流表外接时: (5) 这就知道由公式(1)、(2)来得到电阻值R 时,线路方案和参数的选择应使U R /R 尽可能最小(选择原则3)。 (二)惠斯通电桥测量未知电阻的原理 (适用于测中值电阻) 现代计量中直流电桥正逐步被数字仪表所替代. 以往在电阻测量中电桥起了重要作用。 惠斯通电桥(Wheatstone ,s bridge )沿用了近二百年,1833年由克里斯泰(Cheistie )首先提出,后来以惠斯通名字命名. 电桥产生的背景是: 1)在数字仪表发展之前的时期,如果用伏安法测量电阻/R V I =,需要同时准确测量电压V 和电流I ,当时0.2级模拟式电表的制造成本与价格就已经显著高于准确度约0.05% 6位旋转式电阻箱. 2)伏安法测量的条件要求较高,如0.2级电表的使用与检定的条件要求较高,对电源 2 2?? ? ??+??? ??=I U V U R U I V R ?? ????-??? ?????? ??+??? ??+??? ??=I V R I V R R U I U V U R U I I I R I V R I /1/2222????? ?-???? ?????? ??+??? ??+??? ??=V V V R I V R R I V R I V R U I U V U R U V /1/222 2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设计

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相关课程标准的述 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电流、电压和电阻,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了解。对学生来说,本节课对他们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究的渴望。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电流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探究和合作能力,有一定的求知欲 望。 3. 教材分析 本节容属于电学基础知识。从教材地位上讲是电路的入门知识。电学容相对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过去是放在力学学习之后。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对九年级学生来讲是能够接受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生活很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本章的核心。在本节课中,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乐于动手、勤于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2. 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3. 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乐于动手、勤于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难点: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 通过实验,每个小组能在互相探讨的前提下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2. 各小组经过讨论,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3. 每名同学都知道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4. 通过实验操作,明确常见电路故障及排除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Word 文档

(完整word版)十种测电阻方法归纳,推荐文档

十种测电阻方法归纳 (一)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本实验可以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未知电阻Rx的电压、电流,再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求出Rx的阻值。由于电压表也叫伏特表,电流表也叫安培表,所以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1.原理:由欧姆定律推出 2.电路图:(见图1) 3.器材:小灯泡(2.5V)、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电池阻(3V)、定值电阻(10Ω)、滑动变阻器、导线。 4.注意点: ⅰ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应调到最大阻值处。 ⅱ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ⅲ本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测出小灯泡在不同情况(亮度)下的电阻。 5.实验步骤: (1)根据电路图把实验器材摆好。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在连接电路中应注意的事项:①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②注意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接线柱。③滑动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接法,闭合开关前,滑片应位于阻值最大处。) (3)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注意事项:移动要慢),分别使灯泡暗红(灯泡两端电压1V)、微弱发光(灯泡两端电压1.5V)、正常发光(灯泡两端电压2.5V),测出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数灯泡亮度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灯丝暗红 1

2 微弱发光 1.5 3 正常发光 2.5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用手感受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温度。随着灯泡亮度的增加,灯泡的温度升高。 (4)算出灯丝在不同亮度时的电阻。 6.分析与论证: 展示的几组实验表格,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是变化的。 是什么原因使灯丝的电阻发生变化的呢?是电压与电流吗? 难点突破:(我们对比一个实验如图2: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值电阻的阻值R) 发现:R是定值,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论证,表明灯丝的电阻发生改变的原因不在于电压与电流,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在前面学过,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那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灯丝的电阻呢?(是温度。)温度越高,灯丝电阻越大。这个实验再一次验证了这一点。 (二)测电阻的几种特殊方法 1.只用电压表,不用电流表 方法一:如果只用一只电压表,用图3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是先用电压表测出Rx两端的电压为Ux;再用这只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为U0。根据测得的电压值Ux、U0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可计算出Rx的值为: 用这种方法测电阻时一只电压表要连接两次。 方法二:如果只用一个电压表,并且要求只能连接一次电路,用图4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是先闭合S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1,再同时闭合S1和S2,读出这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根据测得的电压值U1、U2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

第3节 电阻的测量(导学案)

第3节电阻的测量 课题 电阻的测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 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让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操作方案等,培 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 小灯泡的电阻 教具准备 干电池组(带盒)或学生电源、 电压表、电流表、带灯座的小灯泡(或 定值电阻)、开关、滑动变阻器、导 线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完整的实 验操作方案 教学课时 1.5课时 课前预习1.准备实验 (1)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 U I (2)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或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 (3)实验电路图:(如右图) 2.进行实验 (1)连线: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此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使电路中电流最小. (2)调压:接通电源后,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达到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然后再逐渐降低电压. (3)分析:比较多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得出结论.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对于变形公式 U R I =,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不存在R与U成正比,R 与I成反比的关系,但是 U R I =可以作为电阻的计算式,由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来计算这段导体的电阻. 进行新课 用“伏安法”测电阻 (1)提出问题: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某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该怎么办呢? (2)设计方案: 师我们只要能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 可得出灯泡的电阻值,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a.如何能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值?(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b.如何能测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值? c.欲使灯泡连接在电路中,应该再加一些什么器材? d.要多测几次,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阻值是否相等,应怎样改变其电压值? 接入什么器材好? 生:器材的选取:如果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则电源用两节干电池就可以; 电压表使用0~3V量程即可,电流表使用0~0.6A量程即可,滑动变阻器应该挑选最 大电流超过0.5A的规格. 教师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 意先调零; ②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如果使用的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将其顺时针缠绕在接线柱上,这 样拧接线柱时会越旋越紧. ④合上开关前,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以防止电路中电流 突然过大. ⑤读数时,眼睛正对刻度线,确保读数正确.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设计的思路,对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选择你所需的实 验仪器,并设计实验报告. (3)进行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内. 备课笔记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节教学设计【物理教学设计: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二】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节教学设计【物理教学设计: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二】》 摘要: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二,第八章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应该“固定电阻,单独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或“固定电压,单独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第一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二 课时:l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测量一段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3.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具:课本图8-1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电流?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有电流产生?(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我们知道,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才会有电流。可以猜想:所加电压越高,电流就会越大。U↑→I↑(板书,下同) 另一方面,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以推断:导体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R↑→I↓ 即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这两个因素有关。

我们对于一个物理现象的研究,不应满足于“变大”、“变小”这种初步认识,还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就是说要知道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研究课题。第八章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通过什么途径来研究?做实验!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使我们找到规律。 电流受到两个因素电压、电阻的影响,如果电压、电阻同时变化,它们各自对电流的影响有互相加强或减弱的可能,也有互相抵消的可能,使我们无法判断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其实,一个量受几个因素影响的问题,前面的学习已经遇到过了。大家回忆一下,比如电阻。问:“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是怎样研究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的呢?(出示小黑板)填空:“同材料、同长度的两条导线,电阻与粗细有关”;“同材料、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长度有关”;“同长度、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材料有关”。这“同材料”、“同长度”、“同粗细”的实质就是有意将这些量固定,每次只研究电阻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启发学生:“与这种作法类似,我们如何来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两个量的关系呢?”应该“固定电阻,单独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或“固定电压,单独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告诉学生:这种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为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物理中极为有用的方法。 板书:第八章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U↑→IR↑→I↓ 研究途径:实验 实验方法:保持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一个量与电流的关系 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按课本图8-1(把图板书在黑板上)连接实验电路。先不连电压表,引导学生看清回路: 电流表与R串联。读数表示通过R的电流。然后再将电压表接入,让学生看清:电压表与R 并联,读数表示R两端的电压。

测量电阻的几种方法

测量电阻的几种方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测量电阻的几种方法 伏安法测电阻是初中电学中典型实验之一,也是历年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但电阻的测量方法不局限于伏安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多样性,归纳总结近年考查题型,测量电阻(设电阻不受温度的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伏安法 例1. 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你如何测出一个电阻器R的阻值? 解析:1. 按图1所示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图1 2. 闭合开关,三次改变R’的值,分别读出两表示数; 3. 算出三次R的值,求平均值 33 2 1R R R R + + =。 说明:这种方法的优点为: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缺点 是:因为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测量结果偏小。 二. 分压法 (一)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替代法 例2. 有一个阻值已看不清楚的电阻器R,我们要测出它的阻值,但手边只 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R 和几根导线,你有办法测出R的阻值吗?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解析:1. 如图2所示,将被测电阻R 与已知电阻R 0串联接入电路,先把电压表并联接在R 两端,测出电阻R 两端的电压U 1。 图2 2. 将电压表拆下,与R 0并联接入电路测出电阻R 0两端的电压U 2。 3. 求解:由 021R U R U = ,得02 1R U U R =。 说明:这种方法的缺点为:需要进行两次电压表连接,实验时间加长。优点为:测量较为准确,元件使用较少。 (二)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替代法 例3. 给你以下器材:一个电源(其电压未知),一个标有“20Ω,1A ” 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一个开关,一只电压表,一个待测电阻R x 。请你设计一个能测出R x 电阻值的电路。要求: 1. 画出你所设计的电路图(电压表连入电路后位置不可变动)。 2. 简要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3. 根据你所测出的物理量写出表达式R x =_________。 解析1: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2. ①如图3所示连接电路,将滑片移到阻值为零的位置,记下电压表示数U 1。 ②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记下电压表示数U 2。 3. 求解:) (202 12 Ω?-= U U U R x

最新电阻器的识别与测量一体化教案

电阻器的识别与测量一体化教案 一、电阻器的基础知识 引入新课:(和学生互动,复习和讲解相结合) 请同学们回顾电工基础课和电子技术课中都学了哪些电阻器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第二组一名同学起立说明,其他组补充,然后老师讲评并由此引出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 1、电阻器的用途: 稳定和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电阻在电子产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分压、降压、分流、限流、滤波(与电容组合)和阻抗匹配。 2、电阻器的分类、性能与特点 常见固定电阻器的外形如图2—1(讲课时用实物和PPT结合演示): 图2—1 固定电阻器实物图 可变电阻器的外形图(讲课时用结合实物和PPT结合演示): 必备知识

图2—2 可变电阻器实物图 敏感电阻的外形图(讲课时用结合实物和PPT结合演示) 图2—3 敏感电阻器实物图 常用电阻的性能与特点见表2—1 电阻名称性能与特点 碳膜电阻稳定性高,噪声小,应用广泛。阻值范围:1Ω-10MΩ 金属膜电阻体积小,噪声小,稳定性高,温度系数小,耐高温,精度高,但脉冲负载稳定性差。阻值范围:0.1Ω-620MΩ 线绕电阻体积小,噪声小,稳定性高,温度系数小,耐高温,精度很高,功率大(可达500W)。但高频性能差,体积大,成本高。阻值范围:0.1Ω-5MΩ

【记忆窍门】 用背景颜色可以区别电阻器的种类:浅色(淡绿、浅兰、浅棕)表示碳膜电阻器,红色、棕色表示金属膜电阻器,深绿、灰色表示线绕电阻器。 3、电阻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见表2—2

4、电阻器的命名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GB/T2470—1995《电子设备用固定电阻器、固定电容器型号命名方法》的规定,电阻器的型号由以下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表示主称;第二部分表示材料;第三部分表示分类特征;第四部分表示序号,如图2—4所示,详细内容见下表。 图2—4 电阻命名方法 表2—3 电阻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用字母表示主称用字母表示材料用数字或字母表示类别或额定功率序号 字母含义字母含义数字或字母含义数字额定功率用数字表示 R RP 电阻器 电位器 C 沉积膜 或高频瓷 1 普通 0.125 1/8W 用个位数或无数字 表示 2 普通或 阻燃 F复合膜 3 或C 超高频 0.25 1/4W H合成碳膜 4 高阻 I玻璃釉膜 5 高温 0.5 1/2W J金属膜7或J 精密 N无机实心8 高压 1 1W S有机实心9 特殊 T碳膜G 高功率 2 2W U硅碳膜L 测量 X线绕T 可调 3 3W Y氧化膜 X 小型 C 防潮 5 5W O玻璃膜Y 被釉 B 不燃性10 10W 例如RJ71-0.125-5.1kⅠ型的命名含义:R表示电阻器;J表示金属膜;7表示精密;1表示序号;0.125表示额定功率;5.1k表示标称阻值;Ⅰ表示误差5%。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7章 第3节 电阻的测量教案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17.3电阻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教学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学生可2人或4人一组)干电池组(带盒)或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带座)、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投影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看这样的题目. 投影题目: 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 V ,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 0.4 A ,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同学们练习,两个同学板演. 解:根据欧姆定律I =R U 得 R =I U =A 0.4V 2.7=18 Ω (此题目是上节课欧姆定律公式的巩固应用,并且有同类型的例题.教师对学生的演算可以不做过多的讲评,直接关注其变形公式) [师]欧姆定律I =R U 可变形为R =I U ,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 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17章第3节《电阻的测量》

电阻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导体对电流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灯泡内的灯丝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吗? 学生:有,因为灯丝是钨丝,是金属导体,当然有一定的电阻。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灯丝电阻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讨论,打开探究之门。 二、新课讲解 (一)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教师:如何知道灯丝电阻的大小呢? 学生:由欧姆定律I=U/R可以推出R=U/I,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正在工作的灯丝的电压、电流,即可用R=U/I算出其阻值。

教师:很好,这种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间接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测电阻。请大家画出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巡视,这时可能会发现,不论同学们灯泡、电表摆放的位置如何,大致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只画出电流表、电压表、灯泡,另一种较完整,接进了滑动变阻器。 学生:只要能测出电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灯中的电流就可以算出电阻的值。用电流表、电压表就行,不用变阻器也可以。 教师:另一部分同学,你们为什么要将电路接入变阻器呢? 学生: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像前一部分同学讲的,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出小灯泡中的电流和灯两端的电压就可以计算灯泡电阻。为什么还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用呢? 学生:灯丝电阻有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建议多测几组。 教师:部分同学认为一组数据不足以说明问题,建议多测几组,可见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那怎样才能达到多测几组的实验目的呢? 学生:(1)更换电池组的个数,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2)加入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阻,进而改变通过灯丝的电流及其电压。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哪一种方案较方便,并再设计电路。结论讨论意见,完善实验电路: 讨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学生:(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更准确。 (2)将滑动变阻器调到最大可以保护电路。 (3)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数值便于计算。 难点突破: 教师:同学思考,小灯泡的电阻有无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阻值会不会是一个定值?(启发学生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改变的物理量。) 教师:在实验中,灯泡的电压和电流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用电压表、电流表来监

电阻定律教案

电阻定律 河北滦平县第一中学 袁青林 一、教学目标 1、 实验探究得到电阻定律,并从理论上进行推证。 2、 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材料的关系。 3、了解热敏电阻、半导体、超导体。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多媒体视听系统,电脑,自制电阻与温度关系演示器一台,电池组,开关,数字直流电压表,数字直流电流表2块,50欧姆滑线变阻器,电阻定律演示器,导线若干,数字万用表。 四、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投影展示)由电阻定义式R= I U 知,导体的电阻R 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不对,解释原因) 那么,电阻R 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投影展示 学生与电工师傅的谈话录像) 总结影响因素;由谈话知R 与导线长度L 、导线的横截面积S 、导线材料、温度有关。 2、 设问:这种说法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希望通过探究性实验找出R 与L 、S 、的定 量关系;R 与材料、温度的定性关系。 实验探究: (一)、明确目的:探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目标任务:(分组实验探究) (1) :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研究电阻的变化。 (2) :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研究电阻的变化。 (3) :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种类,研究电阻的变化。 (4) :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5) :信息组 各组具体实施方案及结论: (1) 组利用伏安法测电阻R ,限流外接,得到数据填入表格,进行简单数据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