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2014.9.17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2014.9.17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2014.9.17

六盘水师范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2版)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0705012106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54,其中,讲授学时:40 ,讨论、习题学时:6,实践学时:8。学分:3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本科)开设学期:第3学期

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即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科学。

课程的目标主要有:①建立完整的土壤地理学理论体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的肥力及其生态环境功能;②使学生能够将土壤地理发生学理论与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知识体系:③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壤分类、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和土壤空间分异规律;④掌握土壤地理调查、土壤样品化验分析的基本方法、土壤遥感解译方法和STONE,并能够将GIS、GPS和RS的最新成果及时运用到土壤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中;⑤使学生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了解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退化机理与防治对策,形成以节约土壤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持续资源利用观和科学发展观。

《土壤地理学》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五、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矿物和母质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一些相关问题;初步掌握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分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我省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性质及其改良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土壤性质与作物生产的关系;利用遥感分析软件,分析土壤利用变化趋势,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改良提供知识贮备。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加强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土壤认识的历史;掌握土壤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剖析。

(二)教学内容

1.1土壤的基本概念(1学时)

1.1.1土壤定义

1.1.2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1.1.3土壤剖析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2.1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学)

1.2.2土壤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1.2.3土壤圈中的环境记录

1.3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1学时)

1.3.1土壤肥力

1.3.2土壤自净能力

1.4土壤地理学简介(1学时)

1.4.1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4.2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4.3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1学时)

1.5.1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5.2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5.3美国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

1.5.4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1.5.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壤概念及其根本属性

难点: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矿物的类型,黏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土壤圈物质循环;掌握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划分,土壤有机质的种类及其转化,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

2.1土壤矿物(4学时)

2.1.1原生矿物

2.1.2土壤矿物形成与转化

2.1.3土壤次生矿物

2.1.4土壤质地

2.2土壤有机质(2学时)

2.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2.2土壤生态系统及其有机质转化

2.2.3土壤圈物质循环

2.3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2学时)

2.3.1土壤结构

2.3.2土壤物理特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

2.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划分

3.有机质的种类及其转化

难点:1.黏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2.土壤圈物质循环

第三章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空气来源、组成及其交换过程,土壤热量来源、土壤热学性质;掌握土壤水类型、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温度状况和水分状况,土壤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土壤酸碱性及其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掌握土壤肥力系统与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二)教学内容

3.1土壤空气及其运动(1学时)

3.1.1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3.1.2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3.2土壤热量状况

3.2.1土壤热量状况

3.2.2土壤-植物-大气界面能量平衡

3.3土壤水分及其特性(1学时)

3.3.1土壤水分平衡与全球水循环

3.3.2土壤水类型

3.3.3土水势

3.3.4土壤水分状况

3.4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1学时)

3.4.1土壤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3.4.2土壤胶体

3.4.3土壤溶液

3.5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1学时)

3.5.1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

3.5.2土壤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3.5.3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5.4土壤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3.5.5土壤是重要的建设基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土壤水类型、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有效含水量

2.土壤温度状况和水分状况

3.土壤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

4.土壤酸碱性及其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5.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难点:1.土壤有效水分

2.土壤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

3.土壤肥力系统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各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1学时)

4.1.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础

4.1.2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4.1.3现代土壤发生学

4.2土壤形成的大气圈(气候)因素(1学时)

4.2.1气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4.2.2降水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4.2.3风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圈(生物)因素(1学时)

4.3.1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

4.3.2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3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4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因素(1学时)

4.4.1成土母质的概念

4.4.2成土母质的作用

4.5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1学时)

4.5.1地形决定土壤水热状况与物质分异

4.5.2地形发育与土壤演变

4.6土壤形成的水文因素

4.6.1水文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重要性

4.6.2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4.7土壤圈及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因素(1学时)

4.7.1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4.7.2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4.8土壤形成的智慧圈(人为)因素

4.8.1人为活动作用的特点

4.8.2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控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难点: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二)教学内容

5.1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1学时)

5.1.1地表物质迁移转化与土壤形成过程

5.1.2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5.1.3成土过程的特征

5.2基本土壤形成过程(2学时)

5.2.1土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5.2.2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

5.2.3土壤的熟化过程

5.2.4土壤退化过程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1学时)

5.3.1土壤剖面形态的形成过程

5.3.2土壤削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5.4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演替(自学)

5.4.1土壤的个体发育

5.4.2土壤系统发育

5.4.3土壤的演替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2.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

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难点:1.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2.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

第六章土壤分类(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美国系统土壤系统分类;掌握土壤分类的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和诊断学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

(二)教学内容

6.1土壤分类概述(1学时)

6.1.1土壤分类的对象

6.1.2土壤分类的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

6.1.3土壤分类的目的

6.1.4土壤分类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6.2中国土壤分类(1学时)

6.2.1古代土壤分类

6.2.2土壤发生分类

6.2.3土壤系统分类

6.2.4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土壤参比

6.3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2学时)

6.3.1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6.3.2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PAO/Unesco/ISRIC)

6.3.3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3.4苏联土壤分类

6.3.5西欧国家的土壤分类

6.3.6澳大利亚土壤分类系统

6.3.7世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

2.中国土壤诊断学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

难点: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异同

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主要土纲的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分类与利用。(二)教学内容

7.1森林土纲系列(1学时)

7.1.1 灰土

7.1.2 淋溶土

7.1.3 富铁土

7.1.4 铁铝土

7.2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1学时)

7.2.1 均腐土

7.2.2干旱土

7.3 水成型土壤系列(1学时)

7.3.1盐成土

7.3.2有机土

7.3.3潜育土

7.3.4冻土

7.4过渡土纲系列(1学时)

7.4.1变性土

7.4.2雏形土

7.5岩成型土纲系列(1学时)

7.5.1火山灰土

7.5.2新成土

7.6人为土纲(1学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难点:土纲之间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第八章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被结构的概念、特征及基本类型和空间格局,土壤区划的意义、原则及划分依据。

(二)教学内容

8.1土壤分布规律(2学时)

8.1.1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8.1.2全球各洲大陆土壤广域分布模式

8.1.3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1.4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8.1.5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8.2土被结构(1学时)

8.2.1土被结构的概念

8.2.2土被结构的特征

8.2.3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

8.2.4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8.3土壤区划(1学时)

8.3.1土壤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8.3.2土壤区划的单位与划分依据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中国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土壤区划的意义、原则及划分依据

难点:全球土壤分布规律和原因

第九章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与中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掌握土壤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土壤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土壤退化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二)教学内容

9.1土壤资源及其特征(1学时)

9.1.1土壤资源的概念

9.1.2世界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9.1.3中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9.2土壤质量评价原理(1学时)

9.2.1土壤质量

9.2.2土壤质量评价

9.3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4学时)

9.3.1土地开发整理

9.3.2土壤退化的概念

9.3.3土壤侵蚀

9.3.4土壤风蚀沙化

9.3.5土壤盐渍化

9.3.6土壤污染

9.3.7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9.3.8土地荒漠化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土壤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2.土壤退化机制及防治对策

难点:土壤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第十章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SOTER),国际主要土壤数据库的结构及其应用;熟悉遥感技术在土壤地理调查中的应用;掌握土壤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10.1土壤地理调查(5学时)

10.1.1土壤地理调查目的和任务

10.1.2土壤地理调查的基本程序

10.1.3壤剖面观察

10.1.4土壤样品采集

10.2遥感和GIS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3学时)

10.2.1土壤遥感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

10.2.2土壤遥感数据自动识别方法

10.2.3土壤-景观推理模型(solim)

10.3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soter) (自学)

10.3.1土壤图中的土壤信息

10.3.2全球土壤-地形数据库

10.3.3全球土壤-地形数据库(soter)的结构

10.3.4全球土壤-地形数据库(soter)的应用

10.4土壤数据库(自学)

10.4.1全球土壤数据库

10.4.2美国土壤调查数据库

10.4.3加拿大土壤数据库

10.4.4中国soter研究现状

10.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自动检索系统(自学)

10.5.1ass-cstc的设计

10.5.2ass-cstc检索过程及功能

10.5.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壤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遥感技术在土壤地理调查中的应用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边缘学科,前期课程有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学。

八、教学时数分配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54 学分:3

章次各章标题名称讲授

学时

实验

学时

实践

学时

讨论、习题课

等学时

第一章绪论 4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6 2

第三章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4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6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 4

第六章土壤分类 2 2(讨论)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 4 2(讨论)第八章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4

第九章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4 2(习题)第十章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2 6

九、本课程实践环节

《土壤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

名称

内容提要

实践类型

(演示、验

证、综合、

设计等)

所需主要

仪器设备

项目类别

(必做/

选做)

1 土壤颗粒分

析及手测质

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

分成若干级,并定出

各级的量,从而得出

土壤的机械组成。

2 设计

天平、土壤筛、矿泉

水等

必做

2 土壤剖面各

发生层的性

态观测与描

述记载

实地观察成土条件,

土壤剖面特征并记

载。

2 综合

地质锤、罗盘、GPS、

水文地质图、数码相

机、标签、土壤剖面

记录表等

必做

3 土壤样品的

采集、处理

及土壤标本

识别

土壤分层次样品采集

和标本采集、分别编

号、烘干、研碎。

2 设计

环刀、剖面刀、研钵、

镊子等

必做

4 土壤地理信

息系统的应

会利用中国土壤信息

系统进行全国各地的

土壤数据的查询、分

析、结果的输出。

2 综合

中国土壤数据库(南

京土壤研究所设

计)、电脑等

必做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

(二)参考书目:

1.《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土壤地理学》,张凤荣,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土壤学》,吕贻忠、李保国,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5.《土壤生态学》,曹志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6.《土壤化学与环境》,易秀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7.《土壤资源学概论》,赵其国等,科学出版社,2007年.

8.《土壤资源学》,崔晓阳,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

9.《土壤环境学》,王红旗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授、讨论、习题课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土壤实验室。

十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试

(二)成绩评定:综合成绩= 70%×卷面成绩+20%×平时成绩+10%×课内实践成绩

1.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70%);

2.平时成绩(20%):考勤(5%)、作业(5%)、课堂表现(5%)、课堂笔记(5%);

3.课内实践成绩(10%):考勤(5%)、实践报告(5%)。

制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教研室:地理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杨琴审订人:

六盘水师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大纲

(2012版)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标题五号黑体,下同)

课程编码:0705012106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8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本科)开设学期:第3学期

四、实践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本实践课程从属于土壤地理学课程,非独立设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本实践课程的目标主要有: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本实践课程的主要任务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实践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掌握土壤样品野外采集,室内处理的方法步骤;掌握土壤剖面挖掘的方法,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的制作方法,土壤剖面野外观测的方法;熟悉利用土壤数据库进行相关土壤信息的查询、分析、输出;掌握土壤资源野外调查的方法、步骤。

六、实践内容

实践一

【实践类型】综合

【目的要求】

对土壤颗粒进行分析,学会手测土壤质地的方法。

【内容提要】

1.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级,并定出各级的量,从而得出土壤的机械组成。

2.学会手测土壤质地的方法。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天平、土壤筛、矿泉水等。

实践二

【实践类型】综合

【目的要求】

实地观察成土条件、对土壤剖面特征进行描述并记载。

【内容提要】

1.观察选定土壤剖面处的成土因素。

2.对土壤剖面特征进行描述。

3.完成土壤剖面记录表。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地质锤、罗盘、GPS、水文地质图、数码相机、标签、土壤剖面记录表等。

实践三

【实践类型】综合

【目的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的方法步骤

【内容提要】

1.了解土壤样品的种类。

2.各种土壤样品采集处理的方法与步骤。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环刀、剖面刀、研钵、镊子等。

实践四

【实践类型】综合

【目的要求】

会利用中国土壤信息系统进行全国各地的土壤数据的查询、分析、结果的输出。【内容提要】

1.了解土壤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

2.熟悉土壤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3.会利用土壤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查询、分析、结果输出。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中国土壤数据库(南京土壤研究所设计)、电脑等。

七、实践学时分配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

学时

实践类型

(演示、验证、综

合、设计等)

项目类别

(必做/

选做)

备注

1 土壤颗粒分析及手测质地

2 设计必做

2 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性态

观测与描述记载

2 综合必做

3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及土

壤标本识别

2 设计必做

4 土壤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 综合必做

八、所在实验室及主要仪器设备

(一)实验室名称:地理科学实验室

(二)主要仪器设备:土壤标本、地质锤、罗盘、GPS、地形图、数码相机等。

九、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总成绩=40%×平时成绩+60%×实践报告

1.平时成绩(40%):考勤(20%),实践过程(20%);

2.实践报告(60%)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

(二)参考书目:

1.《土壤资源学概论》,赵其国等,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土壤资源学》,崔晓阳,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

3.《土壤环境学》,王红旗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制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教研室:地理教研室

执笔人:杨琴审订人: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电子工艺教学大纲

《电子工艺》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320017 总课时:3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践22学时)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工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限定选修课。讲授电子产品的基本装配工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电子工艺的一般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为今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电子技术安全知识,科学的认识元器件及焊接技术,以及印制电路的设计与制造工艺,对国内外电子行业的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以信号技术为支撑的制造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注:上表中,前一部分为理论学时,后一部分为实践学时。 四、主要仪器及设备 计算机、打印机、焊接机、制版机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附后) 1、元件测试10% 2、焊接练习(造型焊接10%,万能板焊接10%) 3、印制线路板的制作及电子小产品制作40% 4、FM收音机装配及调试30% 六、教学参考书目

焦辎厚电子工艺实习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4 张立鼎周志春先进电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会2001.4 王卫平电子工艺基础电子工业2000

《电工技能实训》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修订时间:2006年4月 课程名称:电工技能实训 课程分类:实践教学 适用专业:机械、电气、机电专业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总学时:30学时课程总学分: 开课单位:物理与机电工程系 一、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电气、机电专业的一门独立实践课,学生在学习电路、电工技术、低压电器、电机等技术课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着重于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电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达到的熟练程度,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工基本操作技术;能独立完成一般的室内照明配线安装;能看懂电动机的一般基本控制线路,并能独立安装与检修。 另外,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文明生产习惯,克服困难,勤学苦练。 二、教学条件 1.教学条件符合电工作业条件(如场地、绝缘鞋、绝缘胶垫等); 2.有专用的电工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室、电力拖动实验室; 3.有各种电工仪表和工具及材料。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电工技能实训〉〉总学时为两周,实训项目为十一项,具体分配如下:实训项目内容学时 实训一电工基本操作 6 实训二照明电路的安装 6 实训三双重联锁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12 实训四参观电机厂 6 总学时30 实训一:电工基本技术及电工常用仪表的使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单股导线、多股导线的连接方法 2.掌握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安全教育及考试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汽车维修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二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好学上进、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设置说明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开僻了另一片天地,由于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具有服务性工业企业的特征,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就越需要企业管理,毕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为此,在有关汽车维修专业开设了《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这门课,目的是为了在培养更多“懂管理的技术维修人员”的同时也培养更多“懂维修技术的管理人员。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属于专业基础课,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适用于高职高专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了解、掌握维修企业管理知识。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3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企业管理概论 1.1企业管理基本概念 1.2工业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 1.3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厂长/经理负责制 1.4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机构 重点掌握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机构,正确认识将来工作后自己的工作性质。 第二章企业经营管理 2.1汽车维修业现状及行业特点

2.2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 2.3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务 重点掌握汽车维修业现状及行业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充分准备。 第三章生产技术管理 3.1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管理 3.2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管理 3.3汽车预防维修制度 3.4汽车的维护和修理 3.5汽车检测与诊断 3.6汽车维修企业的科技管理 3.7技术责任事故及处理 了解汽车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重点掌握汽车的维修和修理及检测与诊断等。 第四章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 4.1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概述 4.2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 4.3汽车维修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4.4汽车维修企业的质量检验 4.5汽车修竣出厂规定与验收标准 重点掌握汽车维修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企业的质保体系有一定的理解。 第五章维修物资及设备管理 5.1汽车维修物资管理 5.2汽车维修设备管理 都作为简单掌握内容 第六章企业财务管理 6.1汽车维修企业的财务管理 6.2汽车维修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6.3汽车维修企业的营业收入 6.4汽车维修企业的成本管理与费用管理 6.5汽车维修企业的利润和分配 6.6汽车维修企业的财务报告 6.7汽车维修企业的财务分析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电子工艺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工艺基础》教学大纲学时数:拟定70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专业的一门工艺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气电子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电子工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 2.掌握常用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印制线路板的制作 3.掌握焊接的基本知识、工具、材料及工艺 4.掌握工艺文件的编制、电子装配工艺 5.掌握电路的阶段调试及整机调试 6.整机装配实例操作 7.印制电路板的设计规范与国家标准 二、课题及课时分配 附:整机装配实训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课题一常用电子元器件 1.掌握电阻器、电位器的主要种类、主要技术参数以及识别、检测和使用方法。 2. 掌握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的主要种类、主要技术参数以及识别、检测和使用方法。 3. 掌握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种类特性、主要技术参数、检测方法与识别以及集成电路的封装等。 4.掌握电声器件、光电器件和压电器件的种类特性、主要技术参数、检测识别方法以及工作原理。 5.掌握片状元器件的相关知识。 课题二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1.主要掌握印制电路板的的结构与种类,认识常用材料,了解先进的PCB以及相关知识。 2.掌握印制线路板的设计基本原则。 3.简单了解手工制作线路板。 课题三焊接工艺 1.掌握焊接的基本知识。 2.掌握焊料与焊剂的种类、特性以及其它相关知识。 3.掌握手工焊接技术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技能。 4.掌握自动焊接技术、表面安装技术的设备、工艺流程、注意事项 等相关知识。 课题四电子产品的防护与电磁兼容 1.了解电子产品的防护与防腐、电子产品的散热、电子产品的防震的相关知识。 2.了解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的知识,掌握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3.了解电子产品的静电防护的知识,掌握静电防护的主要措施。 课题五整机装配工艺 1.掌握整机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 2.掌握整机装配工艺的相关技能。 3.掌握电子产品的工艺文件的分类、编制以及格式和填写方法。 4.掌握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要求及过程。 课题六电子产品的调试与检验 1.掌握调试的相关知识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目录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1)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教学纲 (10)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16) 《电机变压器》教学大纲 (28)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4) 《数控加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40) 《安全用电》教学大纲 (45) 《自动检测与传感器应用》教学大纲 (51)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59) 《》实验教学大纲 (64)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教学大纲 (72) 《钳工实训》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79) 《电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86)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91) 《电子技术应用》教学大纲 (97) 《变频与直流调速》教学大纲 (100)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大纲 (103) 《管路拆装》教学大纲 (106) 《可编程序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110) 《触摸屏应用技术》教学纲 (112) 《自动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115) 《焊接技术》教学大纲 (119) 《机电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124) 《公共礼仪》教学大纲 (129)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135)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142)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造就本行业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工作领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学习领域,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使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并能适应未来产业调整、技术升级带来的各种变化,为学生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中级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实现学习活动与职业活动的准确对接,合理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模式,积极推进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的要求。 4、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的成长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环节组织和设计方面,努力塑造工作岗位的情境和要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文明生产习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2、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级技能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一)实验教学大纲(水文) 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性质 《地质学基础Ⅰ》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了解通过手标本认识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的鉴别。 2、实验的目的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观察与判别能力。 3、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实标本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物、岩石手标本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基础Ⅰ》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电工基础实验报告

篇一:电工基础实验报告 电工学 实验报告 实训时间: 2012/3/26 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 11 广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实验报告 no1 科目电子电工技术班级 1 报告人:同组学生日期 2012 年 3月 26日 f u1 图1-38直流电路基本测量实验电路 u2b +e1 -r4 510ω r5 330ω c 解 解:由图中可知,图中共有3个支路,afed,ad,abcd, 因为流经各支路的电流相等,所以 e2 i1=i4i2=i5 图中有两个节点a和d根据基尔霍夫定律(kcl)节点个数n=2,支路个数b=3对节点a有i1+i2=i3 对于网孔adef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i1r1+i3r3+i4r4?e1 i1510??i3510??i4510??6v 对于网孔adcb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i2r2+i3r3+i5r5=e2 i21000?+i3510?+i 5330?=12v 联立方程得 i1510??i3510??i4510??6vi21000??i3510??i5330?=12vi1+i2=i3 i1?i4i2?i5 i1=1.92mai2?5.98ma i3?7.90mai1=1.92mai2?5.98ma i3?7.90ma各电阻两端的电压 u1=i1r1=1.92?10-3?510=0.9792vu2=i2r2?5.98?10-3?1000?5.98vu3=i3r3=7.9?10-3?510=4. 029v u4=i4r4?u3=i3r3=7.9?10-3?510=4.029vu5=i5r5=i2r5?5.98?10-3?330=1.973v 以a点作为参考点则va=0 uad=0?u3?0?4.029v??4.029v ubf?uba?ufa?5.980v?0.9792v?5.0008v uce?uca?uea?1.9734v?4.029v??2.0556 以d点作为参考点则vd=0 uad??u3??4.029v ubf?ubd?ufd=5.980v?0.9792v?5.0008vuce?ucd?ued?1.9734v?4.029v??2.0556v 1实验目的 (1)学习万用表的使用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6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6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6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 (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年7月第2版

(三)金融学各章学时分配

《管理学通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通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管理学通论》与《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一起,是为充分发挥我校在管理、经济与法学方面的学科优势,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面向全校所有非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和管理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管理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理解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明确管理的性质、职能和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认识管理学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内容: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环境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本章重点、难点:是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理论的演变。 本章参考文献: 1、《科学管理原理》,[美]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著,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袁舟译,1987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3、《工业企业管理原理》林友孚等,1986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陈佳贵,1998,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管理数学入门》,萨公强,1982,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2、管理经历了什么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管理的性质如何? 4、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方法有何特点? 5、管理者有哪些类型? 6、管理者的技能及其结构如何? 7、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时间分布有何区别? 8、管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9、管理环境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要研究管理环境? 10、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11、管理学有何特征? 一、管理的产生、发展与对象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3、管理的对象 二、管理的性质、职能与方法 1、管理的性质 2、管理职能①基本职能②具体职能 3、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管理者 1、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 2、管理者的技能①技能分类②技能结构 3、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①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②成功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四、管理环境 1、管理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2、管理环境分析 五、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 1、管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3、管理学的特征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 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 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 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 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 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 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 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 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 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 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 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地质学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是面向地质学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于地质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开设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每学年授课64学时(含48学时讲课与18学时实验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基本教学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与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概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地质思维与地球系统科学观,为进一步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低年级地质类专业开设,学生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教学模块:地球基本知识、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与实验教学等五大部分。 地球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地质年代等内容。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介绍各种地表动力作用和产物,和主要包括外动力地质作用与 - 4 -

沉积岩、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地下水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介绍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产物,包括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 地质环境与人类主要介绍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和培养学生的地质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晶体模型、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罗盘使用和地形图、地质图填绘以及图切剖面等实验教学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全院每年平均有60余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是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学会地质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析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后作业和地质实践技能训练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 - 4 -

工程训练Ⅱ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Ⅱ》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训练Ⅱ 课程代号:1535105* 总学时数:120学时学分数:5 适用专业:近机类、电类各专业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工程训练Ⅱ》是针对近机类、电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以制造技术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生产,认识工艺及其发展历程,学习技能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1、了解机电工程基本知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常用的机电设备及工艺过程,初步形成正确使用通用设备和专用工具的能力及工艺分析能力。 2、了解数字化制造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工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编程;了解特种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体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3、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形成市场、技术、产品、销售、成本、效益、环保、安全等工程意识。并具有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劳动意识、群体意识等。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或《工程制图基础》),《电工技术》(或《电子技术》)等课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工程训练导学 工程训练导学安排在第一次课,内容主要包含:工程训练概述、安全教育和熟悉训练场地等。 工程训练导学要点 1、工程训练概述:工程素质的内涵;工程训练的内容、目的、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等;明确工程训练的重要性及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2、安全教育:分析工程训练的特点,重点强调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教训,解读工程训练有关管理规定,如:训练纪律、安全规则、考核办法等。 3、熟悉场地:参观训练场地,熟悉各训练项目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对工程训练场地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目标 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的特征 2、难点:理解宇宙观 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 (一)教学要求 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 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教学要求 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4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4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4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