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生产业现状分析(doc 9页)
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动解析

37.96 12.94 9.11 5.75 5.62 5.11 4.75 4.44 3.91 3.30 1.58 1.55 1.04 0.65 97.70 2003 年
34.2 13.43 9.79 8.08 6.19 5.06 4.69 2.92 2.43 2.38 2.34 2.20 1.69 1.58 96.97 2008 年
花生油是中国传统的食用植物油,2011 年总产量达 202.1 万吨,占国产植物油总产量的 10%①, 仅次于油籽菜,在国内植物油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大豆油虽然占国产植物油总产量的 49% ,但 按照 20%的出油率计算,压榨大豆油所需要的大豆数量基本上与大豆进口数量相当。因此,合理规 划与发展花生产业,提高花生总产量,对于降低中国对油料进口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花生作为中国传统油料作物之一,在中国被广泛种植,除宁夏、青海之外,其余各省份均有花 生种植,但是,各省份在花生生产的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差异显著。 受到上述因素变化的影响, 中国花生生产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优势区域和产业带。 因此,分析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对于优化花生生产布局具有积极意义,也可以为 中国花生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等方面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农产品生产布局变动与产地竞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黄爱军(1995) 、 张 落成(2000)和伍山林(2000)较早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动问题,他们主要运用产量指标对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钟甫宁、刘顺飞(2007)和朱启荣(2009)使用面积指标分 别分析了中国水稻和棉花生产布局的变动状况。杨万江、陈文佳(2011)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 并描绘了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的变迁轨迹。杨春(2010)基于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中国稻谷 生产布局并对其进行了规划。 此外, 诸多学者也关注了除粮食以外其他农作物生产布局的变动问题。 王秀清(1996)从蔬菜需求扩大和停滞两个时期分析了中国蔬菜产地间竞争的形成。刘雪等(2002) 使用产地集中度系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中国蔬菜产地整体格局的变化。耿献辉、周应恒 (2010)也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对中国梨的生产格局变动进行了解析。近年来,中国畜牧业生产格局 的变动也备受关注。胡浩等(2009)利用产地集中系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对中国猪肉生产的区域性布 局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胡浩、张锋(2010)利用产地集中度系数、资源禀赋系数、概率优势及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对中国肉鸡业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 但是,对于国内花生生产布局及区域比较优势的研究相对较少。周建华(2012)利用产业集中度 系数测算了中国花生产业的集中程度,但产业集中度系数的缺陷是忽略了产地总数因素,导致测算结 果具有一定的偏差。马文杰(200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 29 个省(区、市)花生生产的状况 和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 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划分花生生产的四个类型区域。 但是, 他并没有对中国花生生产区域布局的变动做深入研究。徐锐钊(2009)运用区位熵和相对专业化指数 对中国花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罗瑾(2006)分别从产量、单产和面积的绝对量及其
山东花生产业现状问题及“十二五”发展对策

山东花生产业现状\问题及“十二五”发展对策作者:万书波王才斌郭峰单世华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01期摘要:分析了当前山东省花生产业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花生产业的“十二五”发展方向,提出了做大做强山东花生产业,实现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花生;产业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565.2-1(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1-0114-05近年来全球主要食用油和油脂产量增长迅速,但新增需求增长更加迅速,2005/2006年度全球主要食用油和油脂的消费量1.458亿吨,2006/2007年度达到1.531亿吨。
尽管目前全球油脂产品的储量已经比较大,但油脂需求仍大于生产。
我国是油料消费大国,国产植物油年产量在(900~1000)万吨,而年需求量达到(1740~2235)万吨,供求矛盾突出,进口油料的消费比重达到60%。
我国重视发展油料生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新政策,扩大了良种补贴范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助推剂。
同时在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花生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这些都为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山东花生产业现状1.1生产情况山东是我国主要花生产区之一,近年来年种植面积80万公顷左右,约占全国面积的20%,居第二位;总产约33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的25%,居第二位;单产4200千克/公顷,比全国平均单产高25%,居第一位(表1)。
花生是山东省主要油料作物,面积占油料作物的98.5%,总产占油料作物的99%。
“十五”以来,山东省花生生产可划分稳步发展和徘徊萎缩两个阶段。
2003年前花生生产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花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花生面积98.82万公顷,为近年来最高峰,总产355.6万吨。
2004年以后,由于国家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优惠政策出台,粮价回升,种粮面积扩大,压缩了花生种植面积,2006年花生种植面积只有78.12万公顷,较2003年减少20.70万公顷,总产只有325.3万吨。
我国花生收获机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花生收获机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花生的收获环节对于整个花生产业链的顺利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花生收获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花生收获机械应运而生,并且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花生收获机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花生收获机械的现状(一)发展历程我国花生收获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早期,我国主要依赖进口花生收获机械,但由于价格昂贵、适应性差等问题,难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推广。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农机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始自主研发花生收获机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在技术水平、性能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市场规模近年来,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不断增加,花生收获机械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另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花生收获机械的购置补贴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据统计,我国花生收获机械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数十亿元,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三)产品类型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花生收获机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挖掘式花生收获机:这种机械通过挖掘铲将花生植株从土壤中挖掘出来,然后进行抖土、摘果等作业。
挖掘式花生收获机具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等特点,适用于多种土壤条件下的花生收获。
2. 摘果式花生收获机:摘果式花生收获机主要通过摘果机构将花生果从植株上摘下,然后进行清选等作业。
摘果式花生收获机具有收获效率高、损失率低等优点,是目前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花生收获机械。
3. 联合式花生收获机:联合式花生收获机集挖掘、摘果、清选等功能于一体,具有作业效率高、一次性完成收获作业等特点。
我国花生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 万书波

技术,推广到全国各花生产区。
化控技术。20 世纪70 年代,化控技术在花生生产上特别是
高产田块得到了全面推广。该技术是春播花生栽培模式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即在花生盛花末期或植株长到35 cm 以上时喷施 调节剂。研究表明,高产花生最适化控高度为30 cm。该项技术
在把握好喷施时期和用药量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使单产提高
单株有效分枝、有效花的百分率高,前期田间布局合理,光能 利用率较好,幼苗健壮,发展均衡,在生产上应用较普遍。但
在高肥水条件下,密度较大,则田间通风透光受阻较大,易造
成中下部郁闭,达不到高产之目的。
宽窄行单(双)粒直播。因株距的配置方式不同,又可
分为宽窄行单粒播和宽窄行双粒穴播。该方式由于宽窄行相间, 操作比较便利,并可减轻操作时对植株及果针的损伤,同时也 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发挥边行优势的作用。但在密 度较大,土壤肥力高的情况下,应注意宽窄行的行距不宜相差 过大,否则会因小行过早封行而影响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平衡。
双粒
单粒
3、栽培方式
目前我国花生在不同地区与其他作物通过轮作、间作和套作
等方式,组成:
一年一熟 二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的栽培制度 从而有春花生、麦套花生、夏花生、秋花生和冬花生之分。
(1)春花生
主要分布区域
春花生是指在“立春”至“立夏”播种的花生。属短光照性较
弱的早熟或中早熟类型农作物。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
(4)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了花生种植面积增加。
在我国黄淮花生主产区,花生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主要伴随着大
豆面积的减少,近年来棉花面积的减少对于花生种植面积的增加起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
(5)面积的增加促进了主产区花生产业化的发展。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正阳县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城,地处豫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而在近年来,正阳县的花生产业也逐渐兴起,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
随着花生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化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正阳县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正阳县地处豫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花生的生长。
近年来,随着农民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重视,正阳县的花生产业迅速兴起。
花生产业已成为正阳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正阳县的花生产业主要以种植和加工为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技术得到了逐步提升。
加工企业也逐渐涌现,花生油、花生酱、炒货等系列产品得到了广泛生产和销售。
正阳县的花生产业已初具规模,产值稳步增长。
虽然正阳县的花生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农民种植技术参差不齐。
目前,正阳县的花生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 产品附加值不高。
正阳县的花生产业主要以原料生产为主,加工环节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 产销对接不畅。
由于运输成本高、流通环节长,正阳县的花生产品产销对接不畅,使得一些农产品滞销。
4. 缺乏品牌影响力。
正阳县的花生产品虽然质量不错,但由于缺乏品牌的影响力,市场认知度不高,限制了产品的市场拓展。
为了解决正阳县花生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对策,以推动该县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加强技术培训。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广科学种植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加强产品加工。
引导资金和技术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品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3. 改善物流配送。
完善冷链物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产销对接速度,提高产品市场供应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福建省花生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福建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地花生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福建省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5-0043-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5.01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福建省花生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陈茹艳1林辉2(1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212;2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福建平潭350400)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位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6°43′,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极短或全年无霜,温热同季,适于花生生长,因而全省各地均可种植花生。
花生是福建省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7万hm 2左右,在大田作物中居第3位。
花生油是福建省最主要的食用油,人均油脂消费量8.86kg ,按常住人口3973万人计,年需消费油脂35.2万t 。
花生含油量一般在50%左右,福建花生全榨油也只能满足27%油脂需要。
花生富含脂肪,蛋白质含量也相当丰富(为24%~36%),当地人们喜欢直接食用或加工后食用,食用和加工比例占30%左右。
福建人多地少,花生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花生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花生需求量剧增,福建省花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分析福建省花生产业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1发展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花生生产大体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5年的恢复发展阶段,1956—1962年的下降阶段、1963—1977年的徘徊阶段、1978—2016年的单产快速提高阶段和2016年以来的高产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关于黑山县花生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不 能形 成拉 动效 应 。以绿 色芳 山为例 ,2 0 0 9年 同 日本 签 订 出 口花 生合 同 5 0 0 0吨 ,因金融 部 门政 策调整 ,贷款 不能到 位 ,退 回合 同 4 0 0 0吨 。2 1 0 0年上半 年也只 出 口 4 0吨 。 0
供优 质的 原料基地 。 拥有 专业 化 的加工 企 业 。县 内拥 有绿 色 芳 山有 机食 品 有 限公 司和 弘圣 花 生产 业有 限公 司两 个 省级 重点 农 产 品龙 头企业 ,辽 宁绿 色芳 山有机 食 品有 限公 司拥 有总 资产 7 0 00 万元 ,加工 花 生 制 品 70 0 0吨 ,绿 色 芳 山牌 花 生 仁 、 “ 辽 花 ”牌压 榨一级 系列花 生油 ,通过 了 中绿华 夏 有机 食 品 认 证 中心认 证 ,中国绿 色食 品发 展 中心 AA级 认 证 ,中国最 早 获 国 际 OC A、BC I S有 机 花 生 认 证 单 位 , I O 0 1 S 90 : 20 0 0国 际质 量管 理 体 系 认证 。 绿 色 芳 山牌 有 机 花 生 米 , “ 辽花 ”牌食 品花生 油 ,双获辽 宁省 著名 商标 ,荣获 第三 届 中国 国 际农 产 品交 易 会 畅销 产 品 ,出 口 日本 、欧 盟 等 国 , 实现 年 销售 额近 亿元 ,创 外 汇 5 0 美元 。辽宁 弘 圣花 生 0万 产 业 有 限公 司 ,采 用 国 际先 进 的低 温 压榨 油脂 分 离 设 备 , 运 用北 美技 术年 加工 花 生 3万余 吨 ,公 司生 产 的虹 螺花 生
XI NNONGCUN
2 2 0 01 . 3
关于黑山县花生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师 丽
( 中共 黑 山县 委 党校 ,辽 宁 黑 山 1 10 ) 2 4 0
关于花生调研报告

关于花生调研报告花生调研报告一、引言花生是一种常见的粮油作物,广泛种植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具有广泛的用途,如食用、烹饪油、动物饲料和工业原料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花生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花生的栽培情况、市场需求和产业链进行全面分析。
二、花生的栽培情况花生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期短、产量高的作物。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种植花生的国家有60多个,其中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是主要的生产国。
在中国,花生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广东和江苏等地。
花生栽培主要依赖于光照、土壤和降水等因素。
三、花生的市场需求花生不仅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原料,也被广泛应用于烹饪油、糕点、饼干、糖果和冷冻食品等制造业。
此外,花生还是一种重要的动物饲料成分,被广泛用于养殖业。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花生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四、花生产业链分析花生产业链包括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首先,在种植环节,合理选择品种、施肥和农药管理是保证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其次,在收购环节,要加强与农户的合作,确保收购渠道畅通,并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测体系。
然后,在加工环节,花生的烘干、去壳、分级和包装等工艺环节都需要进行精细管理。
最后,在销售环节,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花生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花生产业将朝着高品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此外,花生的深加工和细分应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生产花生酱、花生油等产品。
同时,花生产业还将面临一些挑战,如灾害风险、市场竞争激烈和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
六、结论通过对花生产业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花生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2. 花生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精细管理,以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
3. 未来发展趋势是朝着高品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深加工和细分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花生产业现状分析(doc 9页)浅析中国花生产业现状中国是世界花生生产大国。
2000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达453万hm2,居世界第二位;花生总产1156.8万t,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中国花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20%左右,花生总产约占世界40%,单产高于世界水平近一倍。
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花生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如何?所具有的潜力又有多大?同时,为尽量降低国外转基因大豆及其食用油过量进口造成的冲击和损失,政府应如何应对?是及时采取对策还是对花生产业进行有力的政策扶持?花生是一种高产作物,价格也高于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效益好。
加入WTO后,其它作物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却更加明显。
发展花生种植及加工,提高花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中国花生生产的区域广泛,除西藏、青海、宁夏、香港等省区外都有种植。
主要集中在北部华北平原、渤海湾沿岸地区和南部华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等。
以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安徽等7省为主,花生面积占全国72%,总产占全国79%。
出口或仅有极少量出口。
花生产业潜力无限首先,我国花生产量已经达到1400万吨左右,接近大豆产量水平。
近年来,花生价格一直攀升,从2001年每吨3800元到今年的5600元,而大豆价格维持在2600元左右;花生亩产为200公斤左右,而大豆在120公斤左右;花生的含油率为50%左右,大豆的含油率为20%左右,是大豆的2.5倍;每亩花生所能生产出的食用油数量,是大豆的4倍。
生产同样数量的食用油,种大豆需要4亩地,而种花生只要1亩就行了。
同时,花生饼粕是优质高蛋白饲料,蛋白质含量在50%左右。
农民种植一亩花生所获得的有效收入达1100元(种植一亩大豆所获得的收入仅有300元左右),是大豆的3倍多,每亩可为农民增收七八百元。
因此,推动花生产业发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花生属于可生物固氮作物,比较耐瘠薄和干旱,特别适合像黄河沿岸一些资源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地方发展。
如果在西部及内地一些土地条件较差的农村发展花生生产,不但可以改善当地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其二,对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从广义的粮食(食物)安全看,花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花生生产的增加直接提高食物供给水平;从狭义的粮食(谷物)安全看,发展花生也很必要。
随着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的油籽和食用油进口数量巨大,进口数量折合食用油约1100万吨,占食用油总量的50%。
加强花生产业发展,将大大减少油籽和食用油的进口,提高国产食用油的自给率。
其三,可改善人民的健康消费需求。
花生油中的油酸含量约为54%,仅次于橄榄油。
营养界公认,油酸具有降低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而不降低有益胆固醇的作用。
因此,花生油有“中国的橄榄油”之称。
大力发展花生油生产,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健康消费需求。
其四,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花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收获和加工过程,均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我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由于我国花生价格和成本与国际市场相比具有很大优势,能够应对各种贸易壁垒,保持了每年5—7亿美元的出口创汇额,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生出口国。
我国栽培花生历史久远,区域辽阔,对土壤和水分等条件要求低。
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尤其是沿黄河流域,鲁、豫、冀、皖、苏、鄂、辽,直至新疆的大范围内,都是优质、高产、高效益花生适种区域。
我国农民种植花生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农民有种植积极性。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应扩大花生等油料种植项目。
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对于充分利用我国土地、气候、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促进西部开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我国花生产业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生产方面的问题。
由于花生在生产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尽管由于传统性的种植,也有一些较为集中的产区,但是,却远远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带。
因此,我国还不能够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及时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生产出成规模的优质专用产品。
品种方面的问题。
花生的用途可以分为榨油用和食品用,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的产品品质。
目前我国的专用花生品种混杂,花生品种改良缺乏科技投入支持,从事花生科研的人员、机构和条件都很不足。
加工方面的问题。
花生的加工,包括榨油加工和食品花生加工,在我国的基础都很薄弱。
近年来有一些发展,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是数量仍然很少。
尤其是在食品花生加工方面,差距更大。
而随着人民生活的发展,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对花生加工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花生食品加工方面的不足,大大限制了我们这个花生出口大国高增值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了生产优势的发挥。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方面生产过程中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影响了花生的品质;另一方面,收获、运输、储藏和加工过程中管理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导致花生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素的现象较为突出。
这既严重限制了花生产品的出口,也影响了国内的花生市场发展。
上述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技术上的、生产上的和政策上的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花生产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潜力认识不足,从而缺乏相应的支持和促进措施。
我国花生产业需规模化特色经营我国是个食用油消费大国,又是一个食用油缺乏的大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食用油约占总量的2/3以上。
但是由于国外转基因大豆及其油制品的侵入和泛滥,我国大豆产业面临全面倾覆的危机,大豆油国内市场和加工能力,已大部被外资企业垄断,豆农的卖难和增收成为各级政府倍感头疼的难题。
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花生产业,通过提高消费者花生油消费的比重和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可以实现对进口转基因大豆及其油脂的“挤出效应”,从而促进国内大豆产业的复兴,有效推动农民增收。
要建立活而有序的花生流通渠道。
建立活而有序的花生流通运行机制,是21世纪初花生经营的保证。
发挥粮食、外贸等部门的优势和影响,在花生交易集散地抓好花生批发市场的建设,以保证国内外花生贸易和深加工的需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强花生市场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销利益关系,规范市场行为,维护交易秩序,确保花生流通和花生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区域性的花生行业协会或花生协作服务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及时传递花生市场信息。
拓宽经营渠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的衔接。
花生经营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以经营为链条,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形成花生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
特别是加强绿色花生基地建设,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体制,与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利益共同体,奠定花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以科技开发为先导,走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从初级农产品到终端消费品,其工业增加值为4-7倍,甚至更高。
我国的花生产业如能借鉴国外好技术、好经验,使花生油脂、花生蛋白、花生磷脂、花生多酚都能形成规模,据测算,花生的产值将从现在的300亿元提升到1300亿元。
因此必须以资本为纽带,加快组建集生产、加工、出口和科研为一体的花生生产经营集团,将花生分散种植与集中加工和市场经营相结合,解决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推进花生产业的发展。
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结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进行资产重组,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使其在短期内尽快膨胀,成为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人”。
从农、科、贸、检上下功夫,为扩大花生出口开绿灯。
1999年,欧盟提出了一项进口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的提案,把进口花生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由20×10—9、花生制品由10×10-9统一降至4×10—9,并在进口制度中设“自动报警系统”,从任何一国进口花生中查出黄曲霉毒素超标,欧盟15国将自动对其关闭市场。
我国要想在未来世界花生贸易中占得先机,必须从生产上入手,抓好化肥、农药的监控和无污染农药的研制与使用,并通过农、科、贸、检的有机联合,形成从品种开发、推广种植、收购加工、出口销售到检验检疫的良性循环,为更多的花生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绿卡”。
调整食油储备策赂,建立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体系。
适当对现行食油储备策略进行调整,即食油储备以大豆油为主,逐步取消花生油储备。
国内各油料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递增,油源丰富,且各渠道进口油源不断流入国内市场。
相比之下,花生油的销售逐步减少,市场销售逐渐萎缩。
且食油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花生油消费逐步被高级烹调油、调和油、色拉油所取代,花生油的消费市场仅限于几个大的花生产区。
在这种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改换食油储备品种,加快完善食油储备体系势在必行。
趋利避害,开拓花生食品市场,扩大花生进出口贸易。
入世之后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我国粮食和油脂、油料进出口量将明显增加,不仅仅影响国内油脂市场供求之间的平衡矛盾,还将对国内的油料生产造成影响。
但作为油料作物中的特殊品种,花生的食品开发空间较为广阔,可回避油脂市场风险,开拓食品市场。
出口花生将逐步从以原料为主转变为出口原料。
加工制品并重,最终发展为以出口加工制品为主,而花生制品可比原料增值数倍。
因此,花生经营企业要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发展机遇,迅速成长、壮大。
加强花生的科研工作。
在国家重要农业科研计划中,要对花生品种改良、收储加工等制约花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列入相应的研究规划,建立有关研究课题,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
鼓励国家和有关企业加强花生技术研究,有关研究项目,不仅面向国家科研机构,也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竞标。
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优质专用品种开发、无公害栽培技术、产后储藏技术、深加工技术、食品卫生安全技术等。
促进花生的优势区域发展。
建议将花生生产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立相应的优势区域和产业带,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规划,为农民生产者提供生产方向指导,更好地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
促进花生加工业的发展。
花生无论是作为榨油,还是食用品,都需要进行相当程度的深加工。
花生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花生产业的发展。
因此,应当重视和支持花生加工业的发展,纳入有关的行业发展规划,给予相应的支持。
通过花生加工业的发展,实现花生的增值,做大我国的花生产业,更好地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