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DNA转移研究进展

T_DNA转移研究进展
T_DNA转移研究进展

第5卷 第3期(专辑) 2001年11月

生命科学研究

Life Science Research

V ol.5 N o.3

(Suppl.)

N ov.2001 T2DNA转移研究进展Ξ

王自章1,张树珍2,李杨瑞3

(1.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国广西南宁 530005;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南海口571101; 3.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广西南宁 530007)

摘 要:植物遗传转化技术近年在农作物性状改良、植物生物反应器利用以及基因功能鉴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DNA转移是植物细胞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整合和表达外源基因的基础.农杆菌T i质粒vir基因编码蛋白、农杆菌一些染色体基因编码蛋白及植物细胞一些基因编码蛋白或因子均参与T2DNA转移.转移过程包括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附着,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细菌vir基因的诱导表达,T复合体的形成,跨膜运输,进核运输和整合等一序列过程.植物细胞因子与农杆菌T2DNA转移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最近被认为在T2DNA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T2DNA转移;农杆菌;宿主植物因子

中图分类号:Q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01)S0-0120-05

The Process of T2DNA T ransfer

WANG Z i2zhang1,ZHANG Shu2zhen2,LI Y ang2rui3

(1.College o f Agronomy,Guangxi Univer sity,Nanning530005,Guangxi,China; 2.National K ey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Crops,C AT AS,Haikou571101,Hainan,China; 3.Guangxi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530007, Guangxi,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proteins encoded by related genes determined in the T i plasmid virulence region(vir genes), in the bacterial chrom os ome,as well as in the plant chrom os ome in the process of T2DNA trans fer were introduced. The process includes 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sensing of plant signals,activation of vir genes,generation of T2 DNA com plex,T2DNA com plex export from the bacterial cell,im port into the host plant cell nucleus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host genome.

K ey w ords:T2DNA trans fer;Agrobacterium tumef aciens;host plant factors

(Life Science Research,2001,5(Suppl):120~124)

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 aciens)由于在感染植物时能将其T i(tum or inducing)质粒上的一段DNA(T2DNA)转移进入植物细胞核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随基因组进行遗传和表达,而被发展成为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介导工具.T2DNA的转移需要细菌T i质粒上的T2DNA和毒性(vir)区编码蛋白参与,T2DNA没有序列特异性,可用任何DNA片段将其两个25bp边界序列之间的区段进行置换而不影响其转移;毒性区含有8个主要的基因座,即vir A、vir B、virC、virD、virE、virF、virG和virH等,每个基因座又分别含有1至多个基因,如virD含4个基因,分别命名为virD1、virD2、……

Ξ收稿日期:2001-02-26

作者简介:王自章(1965-),男,广西乐业人,博士,从事甘蔗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E2mail:wangziz@https://www.360docs.net/doc/f716595619.html,;张树珍(1965-),女,云南姚安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T el:098926892944;李杨瑞(1957-),男,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virD4等,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介导T2DNA转移的主要成分.除这些成分外,农杆菌染色体毒性(chv)基因,如chvA、chvB、chvC、chvD、chvE、exoC、cel、att等基因的编码蛋白也参与T2DNA的转移,此外,植物细胞的一些基因产物也与T2DNA转移有密切关系[1].T2DNA转移要求穿越细菌和植物的细胞壁、原生质膜和核膜.T2DNA转移过程可划分为如下几个步骤:1)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和附着;2)农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3)农杆菌vir基因的活化;4)T2DNA复合体的产生;5)T2 DNA复合体从细菌细胞输出;6)T2DNA复合体输入植物细胞核;7)T2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1 农杆菌染色体毒性基因编码蛋白与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和附着

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的第一步是识别和附着,然后产生纤维丝锚定在植物细胞表面[2].这一过程与细菌某些染色体组基因,如chvA、chvB、pscA、att等的表达蛋白有关.Chv B合成β21.2葡聚糖;ChvA是一内膜蛋白,与葡聚糖运输有关; ex oC(PscA)合成环葡聚糖和琥珀酰聚糖,β21.2葡聚糖在农杆菌粘附到植物细胞上是必需的[3], ChvE是一种周质糖结合蛋白,能加强vir基因的诱导和细菌趋化性[4].Cel合成纤维素细丝,Att则与农杆菌粘附到植物细胞表面有关[2].此外,植物细胞的一些蛋白和糖分子对细胞识别也有作用,类似于动物细胞病原菌受体的玻连蛋白,也可作为植物对农杆菌的细胞表面受体,最近通过T2 DNA标签鉴定到一些拟南芥突变株没有与农杆菌结合的能力[5].

2 VirA与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应

VirA是一种可感受信号分子的二聚跨膜传感蛋白,可分为跨膜域和周质域,跨越域可感受和传导信号,周质域则可检定单糖分子,通过与ChvE作用对低水平的酚类化合物作出响应[3].这些信号物质主要是受伤植物产生的酚类化合物,如乙酰丁香酮(AS)、木质素、黄酮化合物前体等[6],另外,酸性PH值、葡萄糖、半乳糖等也可诱导virA活化[3].信号分子最初与2个染色体编码蛋白P10和P21结合再传递给VirA.酚类化合物可直接被传递[7];但糖类则需经ChvE传导[3].ChvE 的高水平表达可扩大VirA对酚类的识别范围而使玉米被农杆菌感染[7].感受信号后VirA在C端特定的组氨酸进行自主磷酸化,该域含有蛋白激酶活性,由于磷酸组氨酸高能磷酸键的不稳定而传递给VirG的天冬氨酸残基上.因此,在信号传导过程中,VirA既作蛋白激酶也作为磷酸转移酶.

3 Vir G与vir基因的诱导

VirG是一种细胞质传导蛋白,具有磷酸化稳定性,磷酸化后可以作为vir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因子,具有与启动子结合的高亲和性,它通过特异性也与vir基因启动子中—12bp的保守序列结合而加强对与转录有关的其它蛋白的集聚,从而活化vir其它基因.与vir A一样,virG也是组成型表达,并具有自行活化表达功能,以产生足够的VirG而有效地活化vir其它基因[8].携带有组成型启动virG三元载体的农杆菌可提高其T2DNA 的植物转化效率和扩大其宿主范围[9].植物信号分子完成信号传递后,VirG诱导virH表达,VirH 具有对酚类物质的解毒功能,避免过多酚类对细胞的伤害[10].

4 VirD1、VirD2、VirE2与T复合体的形成

vir基因被诱导表达后即产生一条与编码链T2DNA区相同的单链DNA分子,即T链.T链与VirD2和VirE2缔合后形成T转移复合体.

T链的产生起始于T2DNA的左边界,由5′至3′方向合成,止于右边界.首先由一个DirD22VirD1复合体在超螺旋结构的T i质粒的T2DNA边界结合,使DNA松开,该复合体具有位点和链特异性内切酶特性,在反义T2DNA链边界的第3和第4碱基之间切成缺刻,然后VirD2共价结合到T链的5′端和反义链左边界缺刻露出的5′未端.T链移出后,由细菌DNA合成系统将反义链左右边界间的缺口修复,并由连在T i质粒5′端切口上的VirD2将切口连接起来,恢复成完整的T i质粒,T 链5′链上的VirD2将伴随它完成整个转移过程,起运输引导信号和防止外切酶降解作用.VirD1在完成T2DNA边界切割后即离开复合体[11].当VirD2和VirD1不足时,VirC1可协助加工形成T 链.

T链与VirD2结合形成未成熟的T复合体,该未成熟复合体可通过两种方式变成成熟T复合体:1)未成熟的T复合体和VirE2/VirE1复合物分

121

第3期(专辑) 王自章等:T-DNA转移研究进展

别通过同一通道进入植物细胞的细胞质,VirE2从VirE1上脱下并结合到T链上,形成由VirD2、T链和VirE2构成的T复合体;2)在细菌细胞内VirE2即与T链结合以防止它重新退火,然后成熟的T 复合体才进入植物细胞[1].

一个22kb的T链可结合1176个VirE2分子,它们沿着长轴方向附着在T链表面,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半刚性、中空、圆筒型、外径为12.6nm 的电话软线结构,即T链的5′端连着VirD2,表面覆盖VirE2[12].

至今人们还不了解T链和VirE2的结合是发生在细菌细胞内,还是在它们分别转移到植物细胞以后.根据它们之间有强的分子作用而又都在细菌细胞内形成,甚至通过共同的通道进入植物细胞,而且可被抗VirE2抗体共同沉淀的特点,而认为结合发生在感染的早期;可是,以没有致病力的含T链但VirE2缺失和含VirE2但T链缺失的两个农杆菌株共同转化烟草却能恢复其感染,说明VirE2和T链是彼此独立从细菌输出的,而且VirE1与VirE2结合后可阻止VirE2与ssDNA的结合,便于VirE2输入植物细胞,到植物细胞质后VirE1和VirE2分开,让VirE2与T链结合[13].

当用无毒性的VirE2突变体农杆菌接种具有VirE2表达的转基因植物,可恢复它的致瘤能力;而且经VirE2突变体农杆菌感染后植物细胞中没有T链积累,说明VirE2与T链在细菌细胞质中结合,防止它被核酸外切酶降解,在体外也观察到这种保护作用[14],因而支持VirE2和T链在进入植物核前就发生结合的观点.

5 VirB与T复合体跨膜运输

vir B操纵子编码11种蛋白质,它们属于整合膜蛋白或与膜相关联蛋白,这些蛋白构成T链跨膜运输的孔道和T菌毛.VirB1、VirB5,VirB6,VirB7, VirB8、VirB9和VirB10都含有大的周质域[15].T复合体的跨膜运输也按照细菌的Ⅳ型分泌系统[16],由VirD4基因和vir B操纵子编码的蛋白装备,构成一纤细的T菌毛和一跨膜易位转运复合体.在经毒性(Vir)诱导的农杆菌细胞表面可观察到T 菌毛,它由VirB2和VirB5组成.它的作用是与植物受体细胞感受连接,然后把信号传导给转运复合体而启动T复合体运输[15].

转运复合体由VirD4蛋白和各种VirB组成,VirB1被认为是用它的转糖基酶活性定位溶解细菌肽聚糖层,并在此位点的细菌包膜装备转运复合体,同时VirB1的N端信号肽介导将一个较小的VirB1分泌到细胞外面参与植物受体细胞建立联系[16].在复合体中VirB3和VirB4促进毒性菌毛装备,VirB3可穿跨细菌体膜,VirB4是具有ATP酶活性的转膜蛋白,偶联的ATP水解能促进T复合体转运[15].VirB6与转运体孔道形成有关.VirB7和VirB9则以VirB7/VirB7同源二聚体和VirB7/VirB9异源二聚体形式形成转运复合体的核心,可能是由VirB7的脂质部分锚定而定位于细菌外膜的. VirB8位于细菌周质表面的内膜,可能与运转装置有关.VirB10也是跨膜蛋白.VirD4在毒性菌毛的形成是必需的,由于VirD4是跨膜ATP酶,这可在T 链形成及引导T复合体进入转运复合体提供能量[15].在组成运输孔道的VirB蛋白中,VirB8和VirB10位于细菌内膜,而VirB7和VirB9复合体在外膜上,通过酵母双杂合试验发现,VirB8、VirB9、VirB10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且VirB8和VirB9的相互作用对T2DNA转移是必须的[17].

装备好的毒性菌毛和转运复合体尚不能输出T复合体,还需要有与受体植物细胞的物理接触活化,否则通道是关闭的,而使T复合体在细菌内积累[16].外界条件也会影响到转运复合体的稳定性,VirB10在28℃时的稳定状态远低于19℃[18].

6 VirD2、VirE2与T复合体进核运输

由于在T复合体通过核孔进入核内时,核孔直径可扩大2.5倍,让T复合体通过,而认为进核是一个主动过程[12].VirD2在进核转移的功能主要是导向作用,它连在T链的5′端,而其分子的两个未端各有一个核定位信号(N LS),其中C端的N LS具有2个相邻的碱性氨基酸,一个长度可变的间隔区和一个碱性氨基酸聚簇区.它们在农杆菌感染时起核导向作用[19].但由于N LS缺失农杆菌突变体仅减少而不是阻断T2DNA的表达和致瘤,而认为VirE2也参与进核过程,而且在该突变体转化的植物细胞核内有VirE2的积累,经分析, VirE2中部的蛋白序列具有介导进核作用[19].进一步的VirE2及VirD2N LS双缺失突变体农杆菌不能感染野生型烟草,但可引起VirE2表达转基因植物致瘤[14].以VirE2及荧光素标志的ssDNA微注射可促进标记ssDNA在核积累,没有VirE2存

221 生 命 科 学 研 究 2001年

在时标记ssDNA则仅在细胞质中分布[19].但由于VirD2连在T链的5′端,而VirE2却附在靠近T链的3′端,它们的核导向机制将是不同的.

7 宿主植物细胞蛋白与VirD2和VirE2的进核导向

由于VirD2和VirE2可能采用不同的进核导向机制,人们已发现一些与VirD2和VirE2分别发生作用的植物蛋白.一些属于肽基辅氨酸顺反异构酶亲环素家族的植物蛋白(DIP1)与VirD2发生作用[20],如拟南芥的R oc1、R oc4和CypA等.亲环蛋白属于一种伴侣蛋白,可能起维持ViD2构象的作用.该异构酶的抑制剂———环胞素也抑制CypA 与VirD2的结合,而阻止农杆菌介导拟南芥和烟草的转化.另外,未知功能的DIP2和DIP3也与VirD2结合.

蕃茄DIG3cDNA编码的一种细胞因子———2C 型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PP2C)与VirD2的N LS区有强的相互作用;而拟南芥PP2C突变体可提高其对农杆菌的敏感性,PP2C过度表达的烟草原生质体抑制进核转化[1].

一种属于核脱辅酶素α(K ary opherinα)家族的拟南芥蛋白(AtK APα)也与VirD2发生作用[21],它可促进荧光标志的VirD2在经渗透处理的酵母细胞中积累.

最近,一种定位于拟南芥细胞膜的碱性拉链蛋白VIP1和VIP2特异性地与VirE2相互作用[1],在VIP1和经G FP标记的VirE2共同表达时可促进哺乳动物和酵母细胞中VirE2进入细胞核.由于VIP1能使VirE2获得进入非植物细胞的能力,而且在动物和酵母中找不到VIP1的同源蛋白,而认为VIP1即是VirE2进入植物细胞的特异因子. VIP2可能起识别并联接到植物染色质上,由于它不仅与VirE2互作,还跟VIP1互作,推测它们作为一复合体具有VirE2的核导向和引导VirE2/T链复合体到达整合位点的作用.

8 VirD2、VirE2及植物细胞因子与T2DNA 整合

T2DNA整合过程了解得不太清楚,由于T2 DNA不象转座子和逆转录病毒DNA转移元件一样,能自主编码转移和整合相关的酶,所以T2DNA 的整合必须有来自农杆菌(VirD2和VirE2)和植物细胞本身因子的参与.

VirD2C端的ω域可能与整合有关[22],在VirD2整合酶的基序中,如组—精—酪氨酸突变为精—甘氨酸后降低了体外整合的精确性,但不影响整合效率.VirD2还可能在植物DNA修复机制合成第二链后参与将T2DNA的5′端连接到植物基因组上.VirE2也可能参与整合过程,至少与T 链3′端的忠实整合有关.

植物细胞因子在整合过程中也起作用, Mys ore[23]等分离子一批抗农杆菌转化的拟南芥突变体(rat),其中rat5为H2A组蛋白基因突变体,具有遗传不稳定性而且没有转化T2NDA的瞬时表达,说明H2A与整合有关.不能完成整合是造成一些拟南芥生态型抗农杆菌感染的原因.不能有效地整合也被认为是单子叶植物抗农杆菌感染的原因[24].

9 展望

农杆菌介导已成为农作物遗传转化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对其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在vir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功能、T2DNA的形成及转运等方面.但随着人们在进行单子叶植物农杆菌介导转化所遇到的困难,人们又开始探索宿主植物细胞内一些因子对T-DNA转移和整合的影响,这方面虽然刚刚起步,但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农杆菌对植物细胞表面的附着、T2DNA从细菌跨越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植物细胞、T复合体的进核运输和T2DNA与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整合等过程都是相关农杆菌蛋白与植物蛋白直接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农杆菌基因编码蛋白的作用人们了解较为清楚,而对于植物基因编码的相关因子却知之甚少.随着人们对这些机理的深入了解,将极大地提高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的效率,尤其是对单子叶植物的转化.

参考文献(R eferences):

[1] TZFIRA T,CIT OVSKYV.From host recognition to T-DNA inte2

gration:the function of bacterial and plant genes in the Agrobac2 terium-Plant cell interaction[J].M ol Plant Pathol,2000,1(4): 201-212.

[2] M ATTHY SSE A G.Initial interactions of Agrobacterium tume fa2

ciens with plant host cells[J].Crit Rev M icrobiol,1986,13:281

-307.

[3] CANGE LOSI G A,ANKE NBANER R G,NESTER E W.Sugars

321

第3期(专辑) 王自章等:T-DNA转移研究进展

induce the Agrobacterium virulence genes through a periplasmic binding protein and a transmembrane signal protein[J].Proc Natl Acad Sci US A,1990,87:6708-6712.

[4] CHE N L S,LI C M,NESTER E W.T rans ferred DNA(T-DNA)

-ass ociated proteins of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are exported in2 dependently of VirB[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0,97:7545

-7550.

[5] NAM J,MY S ORE K S,ZHE NG C,et al.Identification of T-

DNA tagged Arabidopsis mutants that are resistant to trans formation by Agrobacterium[J].M ol G en G enet,1999,261:429-438. [6] ST ACHE L S E,MESSE NS E,VAN M ONT AG U M,et al.Identi2

fication of the signal m olecules produced by w ounded plant cell that activated T-DNA trans fer in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J].Na2 ture,1985,318:624-629.

[7] PE NG W T,LEE Y W,NESTER E W.The phenolic recognition

profiles of the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VirA protein are broad2 ened by a high level of the sugar binding protein Chv E[J].J Bac2 teriol,1998,180:5632-5638.

[8] J IN S G,ROITSCH T,CHRISTIE P J,et al.The regulatory VirG

protein specifically binds to a cis-acting regulatory sequence in2 v olved in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vir2 ulence genes[J].J Bacteriol,1990,172:531-537.

[9] VAN DER FITS L,DE AK IN E A,H OGEJ H,et al.The ternary

trans formation system:C onstitutive VirG on a com patible plasmid dramatically increases Agrobacterium-mediated plant trans forma2 tion[J].Plant M ol Biol,2000,43(4):495-502.

[10] K A LOGERAK I V S,ZH U J,E BERH ARD A,et al.The pheno2

lic vir gene inducer ferulic acid is O-demethylated by the VirH2

protein of an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T i plasmid[J].M ol M i2

crobiol1999,34:512-522.

[11] SCHEIFFE LE P,PANSEG RAU W,LANK A E.Initiation of A2

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T-DNA processing[J].J Biol Chem,

1995,270:1269-1276.

[12] CIT OVSKYV,G URA LNICKB,SIM ON M N,et al.The m olec2

ular structure of Agrobacterium VirE2-single stranded DNA com2

plexes inv olved in nuclear im port[J].J M ol Biol,1997,272:718

-727.

[13] DE NG W,CHE N L,PE NG W T,et al.VirE1is a specific

m olecular chaperone for the exported single-stranded-DNA-

binding protein VirE2in Agrobacterium[J].M ol M icrobiol,

1999,31:1795-1807.

[14] GE LVIN S B.Agrobacerium VirE2proteins can form a com plex

with T strands in the plant cytoplasm[J].J Bacteriol,1998,

180:4300-4302.

[15] CHRISTIE P J.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T-com plex transport

apparatus:a paradigm for a new family of multifunctional trans2 porters in eubacteria[J].J Bacteriol,1997,179:3085-3094.

[16] Z UPAN J,W ARD D,Z AM BRY SK I P.Assembly of the VirB

transport com plex for DNA trans fer from Agrobacterium tume fa2

ciens to plant cells[J].Curr Opin M icrobiol,1998,1:649-

655.

[17] DAS A,XIE Y H.The Agrobacterium T-DNA transport pore

proteins VirB8,VirB9,and VirB10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J].J Bateriol,2000182(3):758-763.

[18] BANT A L M,BOH NE J,LOVE JOY S D,et al.S tability of the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VirB10protein is m odulated by growth

tem perature and periplasmic osm oadaption[J].J Bacteiol,1998,

180(24):6597-6606.

[19] TZFIRA T,RHEE Y,CHE N M H,et al.Nucleic acid transport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the m olecules that walk through

the walls[J].Annu Rev microbiol,2000,54:187-219. [20] DE NG W,CHE N L,W OOD D W,et al.Agrobacterium VirD2

protein interacts with plant host cyclophilins[J].Proc Natl Acad

Sci US A,1998,95:7040-7045.

[21] BA LLAS N,CIT OVSKY V.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binding

protein from Arabidopsis mediates nuclear im port of Agrobacteri2

um VirD2protein[J].Proc Natl Acad Sci US A,1997,94:10723

-10728.

[22] MY S ORE K S,BASS UNER B,DE NG X B,et al.R ole of the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 VirD2protein in T-DNA trans fer and

integration[J].M ol Plant-M icrobe Interact,1998,11:668-

683.

[23] MY S ORE K S,NAM J,GE LVIN S B.An Arabidopsis histone

H2A mutant is deficient in Agrobacteriun T-DNA integration

[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0,97:948-953.

[24] NARASIMH U LU S B,DE NG X B,S ARRIA R,et al.Early

transcription of Agrobacterium T-DNA genes in tobacco and

maize[J].Plant Cell,1996,8:873-886.

421 生 命 科 学 研 究 2001年

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相转移催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相转移催化(Phase transfer),简称PT,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日趋广泛的一种新的合成技术。在有机合成中常遇到非均相有机反应,这类反应的通常速度很慢,收率低。但如果用水溶性无机盐,用极性小的有机溶剂溶解有机物,并加入少量(0.05mol以下)的季铵盐或季磷盐,反应则很容易进行,这类能促使提高反应速度并在两相间转移负离子的鎓盐,称为相转移催化剂[1]。一般存在相转移催化的反应,都存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两相,离子型反应物往往可溶于水相,不溶于有机相,而有机底物则可溶于有机溶剂之中。不存在相转移催化剂时,两相相互隔离,几个反应物无法接触,反应进行得很慢。相转移催化剂的存在,可以与水相中的离子所结合(通常情况),并利用自身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将水相中的反应物转移到有机相中,促使反应发生。 关键词:相转移催化剂;应用;前景 Research progress of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Abstract: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the prospect is predicted.: Phase Transfer Catalysis (Phase transfer), referred to as PT, is a twentieth Century 70 years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is becoming more widely. In organic synthesis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heterogeneous organic reactions, usually the speed of this kind of reactions very slow, low yield. But if the water soluble inorganic salt, with small polar organic solvents and adding a small amount(0.05mol) quaternary ammonium or phosphonium salt, the reaction is easily,this kind of to increase the reaction speed and onium salt anion two phase transfer, known as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 The general existence of phase transfer catalytic reaction, in aqueous and organic solvent phase, are soluble in water, insoluble in organic phase, and the organic substrate is soluble in organic solvent. There is no phase transfer catalyst,two-phas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unable to contact several reactants,reaction is very slow. The presence of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aqueous phase (usually), and the use of their own on of organic solvents, the reaction was transferred into organic phase and water phase, prompt reaction. Keywords:Phase transfer catalyst ;application ;prospect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肿瘤转移是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新的部位由于血管生成而继续生长,从而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肿瘤的过程。主要经淋巴管、血道转移,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预后不良,大多数的癌症患者死亡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体归纳如下:即机体内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部的骨架发生重排、变形,从而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ECM ),酶解ECM 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成新的血管,瘤细胞在血管构建的“骨架”上增殖,形成一个新的癌巢,再脱离出循环系统,在机体某个点定居下来,并逐渐增殖成长为一个新的肿瘤瘤块的一系列过程。如果肿瘤细胞反复转移,后果则相当的严重。这是目前肿瘤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而筛选、开发出新的能促进机体抗肿瘤转移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药理实验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一般以大鼠、裸鼠为常用动物模型。将目标瘤细胞如SGC-7901 胃癌细胞株、S180肝癌细胞株等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箱条件为37 C, 5%CO2进行细胞培养,0.1%胰酶消化传代后制备细胞悬液,之后将细胞悬液以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将肿瘤移植入动物体内。黄挺[2]等人采用皮 下接种W256 癌肉瘤的方法建立了Wistar 大鼠的肝癌转移模型;魏锦来[3]通过腋下接种SGC-7901 细胞悬液的方式建立了裸鼠的胃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此外还有尾静脉注射、裸鼠脑部右尾状核注射人肿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液等方式接种。现阶段裸鼠的应用对于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裸鼠体表无毛,其先天性缺乏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别的实验动物,更容易进行异种肿瘤的移植。而大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较为广泛。此外也可用C57BL/6 小鼠等动物建立动物模型。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造模,以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污染。 2. 观察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后,需对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研究。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阳性药对照组等。薛晓红等人在进行乳宁冲剂及其拆方对裸鼠移植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时[4],将裸鼠分为6组,每组8 只,7 周后处死裸鼠,取出原发部位肿瘤和肺,分别称重、检测原发部位肿瘤体积和肺部肿瘤转移情况。观察转移情况的方法是:将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肿瘤临床治疗的难题"肿瘤转移是癌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连续复杂过程"首先’原发肿瘤细胞从原部位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与基底膜(-+,中大分子蛋白黏附"其次’激活细胞合成并分泌各种降解酶类’降解-+及)*+’穿过脉管壁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中逃避免疫系统攻击’最后穿过脉管’外渗达继发部位形成克隆’增殖形成转移灶./0"现就其主要方面综述如下# /细胞运动机制与转移 肿瘤细胞的迁移由运动因子启动"运动因子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息传导而引发癌细胞的运动.!0"影响细胞运动及生长的因子有#!肝细胞生长因子1分散因子$234154%#目前的实验研究发现’234154在许多肿瘤尤其在侵袭和转移表型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例如’在多形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234154及编码其受体的基因+67表达水平高’尤以其侵袭边缘为明显’而在恶性程度较低的星形胶质瘤中234154表达则较低.&0&"自分泌运动因子$8+4%#8+4与细胞膜上的8+49结合可促使8+49磷酸化’从而激活一种百日咳毒素敏感的!蛋白’刺激肌醇代谢’促进癌细胞的运动&肿瘤细胞转移除了需要具备细胞运动能力外’还需要对基底膜进行降解&组织蛋白酶"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与基底膜的降解密切相关.#0& !细胞黏附机制与转移 !"#同质型黏附 同质型黏附:)#;<=>6?@A$;<76A@A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对黏附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34和B34##通过)34受体可使)#;<=>6?@A和$#;<76A@A磷酸化导致复合体解体!影响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佟玲’王文萍’邢玉庆(辽宁中医学院’辽宁沈阳$$%%&!, 摘要!肿瘤转移是临床肿瘤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其研究较多的是有关其分子机制方面’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迁移’黏附’生长等’每一阶段都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全文介绍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肿瘤转移(运动(黏附(降解 中图分类号!9C&D&C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EC/D/C%F(!%%#,%&D%$GHD%& 96I6J?KL?6II KM+KN6;ON6P@A;<[6\66A@A[6I7@L<76=Z+676I@KA’L?K]7>67;Z^6U?K;6IIZ B>6?6I6 U?KL?6II@A7>@I M@6N=@I@A7?K=O;6=@A7>@I U6I@KA_=6L?<=<7@KA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2009级 指导教师 摘要:植物遗传转化是一项农业生物技术,它通过某种途径或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全基因组中,并使之在受体细胞中得以充分表达。目前一些重要农作物转基因品种已经或即将投入到实际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对植物遗传转化的技术作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遗传转化;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应用;进展 Abstract: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It delivers to the whole-genome of receptor cells through a certain approach or technique to make the exogenous genes fully expressed in receptor cells. At present, genetically modified varieties of some important crops have been or are about to put into the practical use.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this paper makes a new outlook of the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he approaches of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progress 植物遗传转化是指以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作为受体,通过某种技术或途径转入外源基因,获得使外源基因稳定表达的可育植株。遗传转化也称为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基因操作技术的提高和目的基因构建模式等内容的基本完成,植物转基因技术便应运而生。1983年获得了第一例转基因烟草,使植物基因工程发生了质的飞跃,植物转基因技术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开始对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进行大量的探索,建立了多种方法用于植物的基因转化。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植物基因的遗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和DNA直接转入法[1,2]。

座机呼叫到手机上方法

座机呼叫到手机上方法: 电话(手机)的 " 呼叫转移 " 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将来电转移到另外一部电话(或手 机)上,如果手机没电、外出时,可以设置呼叫转移,从而不漏掉任何重要的电 话。设置前需要确认是否已经开通这项功能,另外呼叫转移是通话是要收费的,如果手机 A 转到 B ,呼叫 A 时, B 接通,这时 A B 同时计费(如果 B 是固定电 话、 小灵通、 或者被叫免费的手机套餐是不收费的), 具体的标准可以询问服务 商。 【有些呼叫转移, 事先要向运行服务商开通的哦】 ,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电 话呼叫转移设置方法:

固定电话(中国电信、中国网通): 【无条件转移】设定: *57* 电话号码 # 取消: #57# 【无应答转移】设定: *41* 电话号码 # 取消: #41# 【遇忙转移】 设定: *40* 电话号码

取消: #40# 小灵通: 【无条件转移】设定:*57* 电话号码 # 取消: #57# 【无应答转移】设定:*41* 电话号码 # 取消: #41#

【遇忙转移】 设定: *40* 电话号码 # 取消: #40# 【不可及转移】设定:*45* 电话号码 # 取消: #45# (有的地方可能是 42 ,具体咨询当地10000 )

GSM 手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大多数用户): ( 设置空号后,系统提 示拨叫的是空号 ) 【无条件转移】设定:**21* 电话号码 # 取消: ##21# 【无应答转移】设定:**61* 电话号码 # 取消: ##61#

【遇忙转移】 设定: **67* 电话号码 # 取消: ##67# C D M A 手机(中国联通用户): 【无条件转移】设定:*72 电话号码 取消: *720

第九章 相转移催化反应

第九章相转移催化反应 1968年由STARKS提出,并于1971年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有关论文后被公认。 相转移催化法是指,通过某种催化剂,引起或加速两种在不同相中的反应物进行反应的方法。 9.1问题的提出 在有机反映体系中经常出现有两相互不相溶的情况,两相的界面很小。 例1-BrC8H17 + NaCN 1-CN C8H17 + NaBr 1-溴壬烷不溶于水,而氰化钠是水溶性的,这是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反应物加热至沸腾,并不断地搅拌,14天后,壬腈的含量仍然是0。 对于这种情况,有几种解决的方法:(A)在传统上使用高速搅拌(1000转/分以上);(B)加上共溶剂,使之变成均相。但着两种方法都不很理想。(A)速度到则能耗大,切易乳化,使产物不易分离;(B)耗溶剂,回收溶剂时同样需要消耗能量,而且手续麻烦。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物质可以使-CN进入有机相呢?有,而且还不少,这就是相转移催化剂,它本身在反应中不变,只是把-CN从水相转移到了油相,这种反应称相转移催化反应(Phase Transfer Catalyzed Reaction,PTC)。 搅拌1.8小时 1-BrC8H17 + NaCN 1-CN- C8H17 + NaBr Bu3P+(C16H33)Br-(三丁基十六烷基溴化磷) 反应结果,产率为99%。由此可见相转移催化的作用有多大。 9.2原理 我们将前面的季磷盐用Q+Br- 来表示。可以写出以下示意式: 水相:Q+Br- + NaCN Q+CN- + NaBr 界面 油相:Q Br + RCN 从此可以看出,在反映过程中,Q是没有消耗的。 此方法与共溶剂不同,在此同样是存在两相,催化剂用得很少,一般在5%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 李劲(中国药房杂志社,重庆市 400042)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转移则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某种程度上说,防止肿瘤转移即能控制肿瘤所致的死亡。虽然国内外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时间、人力、物力投入较多,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抗肿瘤转移药物上市。相关研究领域尚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鉴于近期在国内有抗肿瘤转移的中药申报临床研究,本文拟结合近年来肿瘤转移研究的进展,对国内抗肿瘤转移的研究情况作一简介,供同行参考。 1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现状 肿瘤侵袭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见于肿瘤发展的中后阶段。肿瘤侵袭也称为肿瘤直接扩散(direct spread)[1,2]。瘤细胞不连续性播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过程为转移(metastasis)[3,4]。上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大致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灶脱离;降解基底膜,向外浸润、迁移并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流到达并停留于远处的血管壁;穿过血管侵入细胞外基质,最后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灶[7]这样一个过程〔2〕。 关于肿瘤转移机制,分别有“种子和土壤”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过滤”学说等〔3〕,但均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此过程分别受“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相关基因”的调控,并且转移过程与各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4〕。由于转移过程的复杂性,肿瘤转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真正阐述清楚。 肿瘤转移过程牵涉到细胞脱落、浸润、迁移运行、着床、新生血管生成等〔5〕,理论上讲,只要能够阻止上述一个或多个过程,就能抑制肿瘤转移。目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也是针对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寻找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受试物。研究较多的有抑制癌细胞粘附、抑制蛋白水解酶对基底膜降解、抑制癌细胞运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血管内凝聚以及抗信息传递的制剂等〔6〕。其中细胞粘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等是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热点。90年代国际上有多个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整合蛋白抑制剂、及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TNP 470、酞咪哌啶酮等)进入临床试验〔7〕。但除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进展较快外,其他方面研究由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多个临床试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侵袭和转移[5]物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多酚类化合物如茶多酚[6]、姜黄素可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单味中药材提取物,如刺五加皂苷、猪苓多糖、云芝多糖、金荞麦提取物、紫杉醇等表现出一定的诱导癌细胞凋亡、减少转移癌结节数目、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运动等作用〔8〕。补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软坚散结类的中药复方制剂也表现出减少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其作用机制与抗迁移机制、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抗粘附、阻断信息传递、抑制血管生成等有关〔9〕。中药为抗肿瘤侵袭和转移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药物资源。目前中药抗肿瘤转移的研究仅仅是局限于实验性阶段,整体的研究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入。鉴于中药物质基础的复杂性,在真正发现疗效确切的抗肿瘤转移中药制剂之前,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性的研究。 2 抗肿瘤转移药物的药效学评价[7~10] 2.1 非临床药效学评价 建立体内肿瘤转移模型是药效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肿瘤转移模型大致多分为两大类,即自发性转移模型和实验性转移模型。自发性转移模型是一种移植瘤转移模型,其标准部位是腋部背侧皮下移植。凡是从血管或淋巴管直接接种瘤细胞后引起的转移,为实验性转移模型。 在模型建立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较多〔10〕,如1840年,Langenbeck将新鲜肿瘤材料接种到狗静脉内,引起了肺内肿瘤生长,是建立实验性转移模型的开端,此后又用啮齿类动物建立了该类模型,以及皮下移植的自发性转移模型。20世纪80年代初,Bogden将瘤组织移植于小鼠肾包膜下,建立了肾包膜下侵袭模型。人类恶性肿瘤裸鼠移植瘤是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原位移植技术的引进,开拓了在人体外整体实验研究人类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使之更接近机体环境的特点。 淋巴道转移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有人用肿瘤细胞进行淋巴管内移植,以后又发展到用鼠类爪垫内侧皮下移植、骨髓腔内移植及阴茎部位皮下移植等建立淋巴道转移模型。为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创立了有利条件〔11〕。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建立肿瘤侵袭与转移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建立的动物肿瘤转移模型有小鼠宫颈癌、小鼠胃癌、小鼠肺癌、小鼠肝癌等高转移模型。自1978年由国外引进裸小鼠后,建立了大量人类肿瘤在免疫缺陷动物体内的转移模型,如人肠黏液腺癌、

相转移催化技术原理及应用

相转移催化技术原理及应用 摘要:介绍了相转移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别讨论了液一液相转移催化反应、固一液相转移催化反应和三相催化反应的特点。着重记述了近年来相转移催化技术在医药工业和化工中的应用进展。采用相转移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质量好等优点, 对于工业生产进行工艺技术改进、降低生产成本,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相转移催化技术、原理、医药工业、化工、应用进展 相转移催化反应( 简称PTC 反应) 是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异相反应的新理论和方法。它能使采用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异相反应顺利进行,能够加快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温度,改变反应的选择性,抑制副反应发生。同时相转移催化反应无需使用价格昂贵的无水溶剂或非质子溶剂,且对碱的要求低,可以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液。因此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相转移催化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化学合成的绝大多数领域,涉及到医药、农药、香料、造纸、化工、制革、高分子材料等重要领域[1 ]。 1、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原理 相转移催化反应虽然涉及的各种类型化学反应很多, 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液一液相转移催化、固一液相转移催化和三相催化。 1.1 固一液相转移催化 在固-液相转移催化反应中,应用较多的络合剂主要有冠 醚、穴醚和聚乙二醇类等,其中工业上使用较多的为价格低廉的聚乙

二醇等两亲类化合物。聚乙二醇是一类大众化工产品,结构呈螺旋构象它的催化机理与冠醚等的催化机理相似,均为通过氧原子与金属阳离子络合,将活性阴离子带入有机相,从而达到相转移催化的目的。聚乙二醇的自动活动的链可以形成与冠醚类似的环,且不受孔穴大小的限制,因此是理想的冠醚取代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液一液相转移催化 液-液相转移催化反应是在一个互不混溶的两相系统中进行。其中一相( 一般为水相) 为碱或含起亲核试剂作用的盐类,另一相为有机相,其中含与上述盐类起反应的作用物。在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后,这些物质中的阳离子是亲油性的,既溶于水相也溶于油相。当在水相中碰到分布在其中的盐类时,水相中过剩的阴离子便与相转移催化剂中的阴离子进行交换。因此,通常的相转移催化反应过程至少包括两个步骤: 一种反应物从本相转移至另一相;转移的反应物与没有转移的反应物发生反应。在相转移催化剂机理中,亲核取代反应发生在有机相,并且是控制步骤。 1.3 三相催化 为了解决相转移催化剂回收难、价格高的问题,近年来发展了一种新的相转移催化法: 三相催化反应, 将相转移催化剂连接在聚合物载体上, 它是一种不溶水也不溶于有机相的固体高分子, 因此称为三相催化剂, 也称聚合物催化剂。此法的显要优势是催化剂可定量回收, 干燥后活性不受影响, 可重复使用, 因此该领域研究开发的时间不长, 但发展很快, 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选择和

【9A文】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12级七临9班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R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EMT概念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的过程,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

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_谢志雄

第22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22No.4 2003年12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Sci.Edition) Dec.2003 细菌遗传转化与水平基因转移 谢志雄 沈 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 介绍了细菌中水平基因转移、转移途径(转化、接合和转导)以及细菌遗传转化即自然条件中的转化、自然遗传转化及人工转化等研究进展,并且对细菌遗传转化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细菌;遗传转化;水平基因转移 中图分类号 Q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21(2003)04-0001-05 水平基因转移(ho rizontal g ene tra nsfer)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频繁出现在文献报道中.水平基因转移研究引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构建的转基因动植物和微生物越来越多,对其释放于环境后可能发生的基因转移及其深远影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目前人们对于遗传工程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多集中在这个方面[1,2].笔者拟从水平基因转移的角度探讨细菌遗传转化现象及其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1 水平基因转移 水平基因转移有别于一般亲本和其后代之间遗传信息垂直的传递形式,是在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基因转移.对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能了解水平基因交换对生物进化历程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对偶然或有意识向环境中释放遗传工程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 rganisms,GMOs)的风险评估依据[3].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由其推导出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发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因的侧向传播,其中细菌处于中心环节.先后在植物与细菌间、人细胞与细菌间、植物与动物间、真菌与细菌间、古生菌与细菌间、原生生物与细菌间以及细胞器与细胞核之间发现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4,5]. 1.1 细菌中的水平基因转移 在细菌中,基因转移不是其生活周期中的必需部分,遗传物质从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可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提高细菌致病能力或使其具有针对某种抗生素的抗性.此外,供体细胞的一些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来源于2个不同细胞的基因(DN A)间的整合有助于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6]. 通过对大肠杆菌(Esc herichia coli)M G1655菌株全序列的分析来评估水平基因转移对细菌基因组进化的全面影响,发现自E.coli从Salmonella中分离出来,至少发生了34起水平基因转移事件,其基因组4288个开放阅读框中的755个(共547.8kb)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而来,约占总数的17.6%.由于E.coli染色体长度是保守的,当通过水平转移获得新的序列后会通过缺失丢掉等长的其他序列,所以在E.c oli基因组中基因组成是动态的,使得基因组中具现实意义的基因得以引入并保留,替换非必需部分,整个染色体是镶嵌性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一种细菌的适应能力和致病特性[7,8]. 1.2 水平基因转移研究 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等生物学基本问题全面、深刻地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水平基因转移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1)抗生素抗性问题.近年来,陆续发现不能被目前任何一种已知抗生素控制的病原菌的“超级细菌”变种.细菌除自发突变产生新的抗药性并遗传给后代外,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从其它细菌接受抗药性基因,而获得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8,9].人类在与细菌性疾病的对抗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利用水平基因转 ⒇收稿日期 2003-07-09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 谢志雄(1969-),男,博士后,研究方向:微生物遗传学,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017)、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20015005051)和武汉大学青年创新科技基金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新的部位由于血管生成而继续生长,从而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肿瘤的过程。主要经淋巴管、血道转移,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预后不良,大多数的癌症患者死亡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体归纳如下:即机体内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部的骨架发生重排、变形,从而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ECM),酶解ECM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成新的血管,瘤细胞在血管构建的“骨架”上增殖,形成一个新的癌巢,再脱离出循环系统,在机体某个点定居下来,并逐渐增殖成长为一个新的肿瘤瘤块的一系列过程。如果肿瘤细胞反复转移,后果则相当的严重。这是目前肿瘤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而筛选、开发出新的能促进机体抗肿瘤转移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药理实验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 一般以大鼠、裸鼠为常用动物模型。将目标瘤细胞如SGC-7901胃癌细胞株、S180肝癌细胞株等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箱条件为37℃,5%CO2进行细胞培养,0.1%胰酶消化传代后制备细胞悬液,之后将细胞悬液以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将肿瘤移植入动物体内。黄挺[2]等人采用皮下接种W256癌肉瘤的方法建立了Wistar大鼠的肝癌转移模型;魏锦来[3]通过腋下接种SGC-7901细胞悬液的方式建立了裸鼠的胃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此外还有尾静脉注射、裸鼠脑部右尾状核注射人肿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液等方式接种。现阶段裸鼠的应用对于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裸鼠体表无毛,其先天性缺乏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别的实验动物,更容易进行异种肿瘤的移植。而大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较为广泛。此外也可用C57BL/6小鼠等动物建立动物模型。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造模,以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污染。 2. 观察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后,需对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研究。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阳性药对照组等。薛晓红等人在进行乳宁冲剂及其拆方对裸鼠

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生物体通过基因的突变来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说生物突变是生物体进化的基础[1]。同时,不利的突变会造成细胞形状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人类的某些疾病是由于其本身的基因的核苷酸发生变化有关,从而就引起了人们考虑从基因的角度来治疗某些用常规方法无法治疗的疾病。基因治疗(genethrapy)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致病基因所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20世纪80年代初,Anderson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概况;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Blease等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即腺脱氨酶(ADA)缺陷病的人体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成功。近年来,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因治疗作为安全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疾病治疗的历史进程。纵观基因治疗的整过程,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并使之表达是其关键环节,因此介导的载体选择便显得格外有意义了。本文介绍了基因治疗的常用载体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1 常用的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常用方法有两种,即体内疗法(in vivo)和体外疗法(ex vivo)。体内疗法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器官内灌输、皮下包埋等,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研究和应用较多的还是体外疗法,即先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载体细胞,然后将基因转染后的细胞回输给受者,使携有外源基因的载体细胞在体内表达治疗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最常用的技术则有三种:(1)体外处理疗法:将有基因缺陷的体细胞取出后,引入正常的基因拷贝后再送回体内;(2)原位疗法:使用载体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靶细胞;(3)体内疗法:将基因载体注入血液,定向寻找靶细胞并将基因安全有效地导入。 2 基因 治疗常用的载体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在受体中高效、稳定的表达,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基因治疗所采用的载体系统。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两大类:病毒性载体[2]和非病毒性载体[3]。 2.1 病毒性载体病毒性载体如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腺病毒adenovirus、腺相关病毒、痘苗病毒、疱疹病毒等。逆转录病毒应用最早,研究也相当深入,目前仍被广泛应用。慢病毒lentivirus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

T_DNA转移研究进展

第5卷 第3期(专辑) 2001年11月 生命科学研究 Life Science Research V ol.5 N o.3 (Suppl.) N ov.2001 T2DNA转移研究进展Ξ 王自章1,张树珍2,李杨瑞3 (1.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国广西南宁 530005;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南海口571101; 3.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广西南宁 530007) 摘 要:植物遗传转化技术近年在农作物性状改良、植物生物反应器利用以及基因功能鉴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DNA转移是植物细胞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整合和表达外源基因的基础.农杆菌T i质粒vir基因编码蛋白、农杆菌一些染色体基因编码蛋白及植物细胞一些基因编码蛋白或因子均参与T2DNA转移.转移过程包括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附着,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细菌vir基因的诱导表达,T复合体的形成,跨膜运输,进核运输和整合等一序列过程.植物细胞因子与农杆菌T2DNA转移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最近被认为在T2DNA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T2DNA转移;农杆菌;宿主植物因子 中图分类号:Q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01)S0-0120-05 The Process of T2DNA T ransfer WANG Z i2zhang1,ZHANG Shu2zhen2,LI Y ang2rui3 (1.College o f Agronomy,Guangxi Univer sity,Nanning530005,Guangxi,China; 2.National K ey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Crops,C AT AS,Haikou571101,Hainan,China; 3.Guangxi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530007, Guangxi,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proteins encoded by related genes determined in the T i plasmid virulence region(vir genes), in the bacterial chrom os ome,as well as in the plant chrom os ome in the process of T2DNA trans fer were introduced. The process includes 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sensing of plant signals,activation of vir genes,generation of T2 DNA com plex,T2DNA com plex export from the bacterial cell,im port into the host plant cell nucleus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host genome. K ey w ords:T2DNA trans fer;Agrobacterium tumef aciens;host plant factors (Life Science Research,2001,5(Suppl):120~124) 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 aciens)由于在感染植物时能将其T i(tum or inducing)质粒上的一段DNA(T2DNA)转移进入植物细胞核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随基因组进行遗传和表达,而被发展成为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介导工具.T2DNA的转移需要细菌T i质粒上的T2DNA和毒性(vir)区编码蛋白参与,T2DNA没有序列特异性,可用任何DNA片段将其两个25bp边界序列之间的区段进行置换而不影响其转移;毒性区含有8个主要的基因座,即vir A、vir B、virC、virD、virE、virF、virG和virH等,每个基因座又分别含有1至多个基因,如virD含4个基因,分别命名为virD1、virD2、…… Ξ收稿日期:2001-02-26 作者简介:王自章(1965-),男,广西乐业人,博士,从事甘蔗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E2mail:wangziz@https://www.360docs.net/doc/f716595619.html,;张树珍(1965-),女,云南姚安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T el:098926892944;李杨瑞(1957-),男,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3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1·综述·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实体恶性肿瘤,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1],且由于缺乏早期诊断与高效的筛查方法,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晚期或局部晚期,预后较差。随着各种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的研制,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远期生存率来看,大多数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提高[2]。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结直肠癌患者在实施根治性手术前病灶就已经发生了微转移[3]。因此结直肠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肿瘤的转移。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结直肠癌转移的机制了解比较少,使得防治肿瘤侵袭以及转移的相关措施受到限制。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对结直肠癌转移的机制进行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结直肠癌的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分析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分子研究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分子研究结果比较多,有报道称,目前已经有数百种基因和结直肠癌转移的调控过程有关,而且参与的基因数目还在不断的升高[4-5]。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技术等技术的更新,全基因(蛋白质)组水平表达谱的变化可以根据基因(蛋白)进行研究。通过强有力的筛选,发现疾病的发生原因和许多新的基因也息息相关,同时对已知基因的未知功能有了新的注释[6-7]。而且还对基因(蛋白)表达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相关学者的研究资料显示[8],多次对肝转移灶内肠癌肿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高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系M5,将其和亲本细胞比较,这种细胞的成瘤能力以及自发转移、腹膜种植转移能力都显著的增强,成为了结直肠癌转移研究的理想状态。临床上筛选肿瘤转移相关蛋白的比较强有力的工具就是蛋白质组学策略,结直肠癌发生的不同阶段,蛋白质表达谱可以全面的对疾病的进展情况提供有利的线索。而且近年来临床上的大量研究证实发现,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肝癌等都会受到蛋白质表达谱的调控。 2 结直肠癌转移和微RNAs的关系 微RNAs属于一组长度19-22核苷酸的非编码序列RNAs,和细胞分化、细胞的周期调节、应激过程、凋亡等许多重要的程序表达调控都有关系。微RNAs调控和整个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生物学过程都有联系,同时还影响了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进展[9]。单个的微RNAs可以对数百个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同时还可以利用碱基的不完全配对与特定目标mRNA进行结合,转录后水平对靶mRNA的降解以及抑制翻译过程的发挥负调控基因表达过程具有促进作用,使得生物学的功能充分的发挥。所以由于调节靶点的差异,微RNAs存在于不同肿瘤的整个过程的特异性都比较强大。而且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结直肠癌转移的关键在于微RNAs。 miR-133a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性表型具有抑制作用,导致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信号通路发生失活的现象,降低了体内成瘤的能力以及转移能力,在靶点处直接发生作用,使得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蛋白LASP1、靶向LASP1mRNA的3,UTR区域的LASP1表达发生抑制的现象[10-11]。一般情况下,癌变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就会发生,DNA甲基化机制会使miR-133a的表达出现下调的现象,同时甲基化和结直肠癌的演变过程息息相关,从而使得LASP1的表达发生失调的现象,使得结直肠癌发生了转移。有研究资料显示,结直肠癌中出现了miR-212杂合性丢失的现象,而且高甲基化状态对其表达水平产生了抑制,对于侵袭性以及预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中进行下调的效果比较显著。MiR-212对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以及体内肝、肺的转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会对癌基因进行调控,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抑癌基因的直接调控。 3 结直肠癌转移和EMT的关系 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临床上的主要特征就是上皮表型缺失以及间质表型获得,生物学家将其用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特定部位的上皮细胞所发生的形态学改变的描述中[12-13]。同时胚胎的形成、发育、肿瘤的侵袭转移都和基本的生理病理现象有关,而且细胞的表皮不仅发生变化,也影响了细胞标志物。芯片筛选出的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基因就是FMN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能力比较强,同时也和淋巴结转移息息相关。FMNL2对直肠癌细胞体外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促进了运动、侵袭能力,这种情况的主要相关机制比较复杂,其中包括[14]:①FMNL2和LPA诱导活化RhoA/ROCK信号通络都有参与,同时还对下游效应分子例如P-MLC、p-LIM1以及p-cofilin也发生活化作用,对肌动蛋白丝的装配以及稳定肌动蛋白丝的结构具有调控作用,反过来FMNL2本身就可以活化RhoA的下游效应分子,和RhoA之间形成正反馈通络,增强和扩大了信号调控细胞效应例如肿瘤细胞的运动和侵袭;②FMNL2的表达和EMT的标志物息息相关,将FMNL2敲除会使得细胞向上的皮样发生形态转化,同时E-cadherin、α-catenin等的表达会不断的上调,并且vimentin、snail、slug的表达会出现下调的现象,使得转化生长因子-β的诱导对EMT以及细胞癌的侵袭能力发生抑制,这种过程的实施主要是借助MAPK/MEK信号通路进行介导的。因此结直肠癌细胞才发生了侵袭和转移的现象。 4 肿瘤微环境以及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 肿瘤的微环境主要是指肿瘤细胞产生以及生活的内部环境,不仅有肿瘤本身,还和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炎症细胞等有关,并且其中还包括附近区域内的细胞间质、微血管、浸润在其中的生物分子等。一般情况下肿瘤代谢的旺盛、生长速度的加快、繁殖能力增强等都是能量需求的表现,肿瘤本身体积的不断增大,肿瘤的组织供血就会欠缺,使得微环境发生缺氧的现象。临床上大多数恶性肿瘤都存在这种现象,由于缺氧的区域经常会出现坏死的现象,使得肿瘤扩散和转移的现象更加容易发生。现阶段临床上公认的一种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肿 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赵国刚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普外科,天津 300450) 【摘要】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高,在全球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位居第三位,而导致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癌变发生侵袭和转移。肿瘤转移的步骤比较多,而且也是多阶段性的,牵扯的基因也比较多,其过程比较复杂,例如肿瘤在原发部位发生了脱离,和周围的基质相互融合,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以及淋巴系统,在内皮细胞壁处粘附,逐渐的外延至血管或者更大的面积,发生了血管增生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的转移灶的形成。因此本次研究针对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基因、微RNAs、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肿瘤的微循环等问题进行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转移;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