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功夫
《论语》中的身体观——从身体美学说开来

《论语》中的身体观——从身体美学说开来作者:史春晓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史春晓[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身体文化理论资源的挖掘和探讨,与西方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二者理论上都强调了“身心一体”的重要性,但《论语》更注重“礼”在身体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这是与舒斯特曼作用于“肉体”训练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身体美学舒斯特曼《论语》舒斯特曼表示,其“身体美学”的研究很多从中国传统资源中获益,这无疑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身体理论与“身体美学”对话的可能性。
舒斯特曼从荀子的《劝学》中找到了可以传达自己所理解的“身体”,并对此做出限定:首先是要“活生生的、感觉灵敏的、动态的人类身体”;其次这个身体要同时存在于“社会空间”“物质空间”以及“自身感知、行动和反思的努力空间”,使得二者产生沟通交流。
但要考虑中国的思想资源是否对于身体美学有所启发,仍需要对传统经典作品中的身体文化理论资源进行挖掘和探讨。
一、传统意义中的“身”“体”中国古典书籍中,“身体”很少作为一个合成词出现,“身”和“体”通常是分开使用的。
“身”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躬也,象人之身。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
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的解释,以及《九经韵览》中“躯也,总括百骸曰身”的释义都大同小异,指的是人的肉体躯干,即生理上的身体。
当然,“身”不仅指代外在的形体,它还具有生命个体、亲身实践的内涵,如“亲也”(《广韵》)、“身,自谓也”(《疏》)、“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国志·诸葛亮传》)等表述中皆有“身”词性变化后的意义。
“体”与“軆”在古代是两个字,“軆”今简化为“体”。
“体”的本义也指区别于个体精神的肉体躯干。
《说文》中将“体”释为:“体,总十二属之名也。
”依段玉裁的注解,十二属包括首属三(顶、面、颐)、身属三(肩、脊、臀)、手属三(肱、臂、手)、足属三(股、胫、足)。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儒家修炼境界划分儒家修炼境界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它将人的修炼道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修炼进程,指导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成长。
下面将为您生动、全面地介绍儒家修炼境界的划分,希望能为您的修炼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首先,儒家将修炼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心正体和。
这三个层次依次深入,代表了修炼的不同阶段和境界。
知行合一是儒家修炼的起点和基础。
它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通过学习经书、掌握知识,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知识变成行动,使修养得以实践。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以真知识为基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实践,逐渐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能力。
格物致知是进一步提升修炼境界的阶段。
这个阶段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研究现象,探索真理和道德原则。
格物致知要求个人具备开放的思维和求知的态度,通过发现世界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从而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
同时,这个阶段还要求个人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通过思考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和能力。
心正体和是儒家修炼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达到了心身合一、内心清净的境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
心正体和要求个人完全摆脱自我私利的欲望,将个人的利益融入社会和天地的利益中,真正成为道德的楷模和榜样。
在这个阶段,个人需要具备高度的智慧和能力,能够以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挑战和考验。
儒家修炼境界的划分不仅有利于个人的道德成长,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个划分,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修炼进程,理解所处的位置,找到下一步的修炼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观。
同时,个人修炼的提升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儒家修炼境界的划分是一种对个人修炼进程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个框架,每个人都能够在道德修养和成长的道路上找到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修炼境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墨子中的修身原文与解析

墨子中的修身原文与解析墨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观点,被后世称为“墨子中的修身”。
在墨子的著作中,他对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首先,墨子认为修身应该以道德为根本,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墨子强调了修身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即对他人有着真挚的关爱和关心。
他指出,修身者应该通过修炼自身的品德,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墨子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一种道德修养的基础。
其次,墨子认为修身应该追求和谐与和平。
他认为,修身者应该追求内外皆和谐的境界,即个人的内心、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都能够和谐共处。
墨子提倡的“兼爱”思想也体现了他对和谐的追求,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的社会。
墨子还强调了修身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他认为,修身者应该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以实现自身的进步。
墨子提出了“修己以救人”的观点,他认为修身者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去帮助他人,以达到人类共同进步的目标。
墨子的修身观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修身观点强调了以道德为根本,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内心的和谐,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他的思想对于道德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墨子中的修身观点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考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修身养性的问题。
墨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墨子的修身观点,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古人修养方法

中国古⼈修养⽅法中国古⼈修养⽅法个⼈修养的功夫是⾃我教育、⾃我反省、⾃我完善的功夫,是对⾃⼰的品⾏进⾏不断锤炼和陶冶的⼯夫,是⼀个不断提⾼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进⾏道德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中华传统⽂化强调修⾝养性,追求理想⼈格。
修养⼀词源出于《孟⼦》的“修⾝”“养性”。
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常注重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成体系、独具特⾊的修养理论。
这⼀理论指导个⼈的道德修养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切都要从修养个⼈品德做起,只有修⾝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的。
儒家认为,通过修⾝,⼈不仅能找到为⼈处世的恰当⽅法,⽽且收获了更⼤的幸福,理解了⽣命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经典《⼤学》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字来形容为学和做⼈,认为⼈格养成和完善需要类似于加⼯⽟⽯的切、磋、琢、磨过程。
中华先⼈探索了很多修养⽅法,在今天,仍闪现着其光辉,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
1、⽴志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很重视“志”,把⽴志作为修养的第⼀步。
古⼈所说的志,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志于道(⼈⽣的最⾼真理)、志于仁义、志于成圣成贤(圣⼈,为理想的最⾼⼈格)。
儒家认为,⼈⽆论贫富、贵贱、长幼皆应如此。
⼈只要努⼒从事于道,皆可以成圣成贤,成为道德⾼尚的⼈。
⽴志⼀是志要笃,即意志要坚定,不能半途⽽废。
⼆是志要⼤,志⼩则容易⾃满,不求上进,志⼤则进⽆⽌境。
2、为学古⼈认为,对于道德修养来说,为学是⼀个不可或缺的步骤。
孔⼦强调,君⼦可以“⾷⽆求饱,居⽆求安”,但却不能忘却学习。
古⼈强调要博学,认为博学可以开阔⼈的眼界,从⽽免于孤陋寡闻之患,并做到博以反约。
反约指掌握要领。
古⼈还强调学要与思结合。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罔,迷惑⽽⽆所得。
殆,危险,指终⽽不能有所得。
儒家强调,学者当为⼰,即是为了在道德上提升⾃⼰。
3、存养存养学说最早出于孟⼦的“存其⼼,养其性”的提法。
修身养性——感悟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

修身养性——感悟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准则,强调“修身养性”之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对人们建立正确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修身之道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之道,即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论语》中说,“君子修道,乘天地之正,以承祖先之志。
”意思是说,修身养性是做一个“君子”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天地之道,承担祖先的愿望。
儒家提倡人们要守礼、守德、守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伦理道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儒家主张人们要遵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发扬尊老、敬师、孝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
通过遵守这些规矩和准则来增强自己的道德素质,强化自己的个人形象。
同时,儒家也强调了不断自我反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改变不良的习惯和行为,以更好地履行个人社会责任。
三、亲和力的培养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了“诚”和“仁”,其中“仁”是一种对人类共性的情感,是人类道德追求的最高理想。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从而不断培养亲和力,建立人际关系和谐的社群。
在现代社会中,“诚”和“仁”在某种意义上被替换为“亲和力”,这种力量可以使个人系统地面对周围的人和社会。
亲和力越强,越有利于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四、培养品位和审美儒家思想对于个人品位和审美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应该学会欣赏美,并努力追求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然而,美不仅仅是通过外貌和环境来表现,更是源自人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不断探求。
人不断追求美好,才能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它。
五、发扬孝道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孝道是颟顸之爱、亲族之义,是尊敬家长、敬爱长辈的情感和行为。
通过发扬孝道,不仅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度,也能加强个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儒家的修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儒家的修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儒家的修行方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儒家修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成就,并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与能力。
这种修行方法扎根于儒家的价值观和伦理思想,旨在培养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以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修行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强调个人修行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性。
在儒家修行中,个人首先需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提升自身的品德和智慧。
儒家认为个人的德行是道德实践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关键。
儒家修行的道德规范是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仁爱和道德行为。
通过遵循尊卑有序、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个人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修行还强调智慧和信任的重要性,指导个人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诚信。
儒家修行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反省、学习和实践。
自我反省是儒家修行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深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个人可以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学习是儒家修行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儒家强调通过学习经典和名人的故事来汲取智慧和美德。
最后,实践是儒家修行的关键环节,只有将所学的道德规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个人才能真正成为儒家所追求的君子。
总之,儒家的修行方法是一套有着深厚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导的体系。
通过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遵循道德规范和开展自我反省、学习和实践,个人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修行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儒家的修行方法。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儒家修行方法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实践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儒家修行的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和信等核心概念。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与个人品德塑造

总结起来,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与个人品德塑造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重视儒家文化的智慧,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与个人品德塑造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和影响力,为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培养个人品德的方法
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学习经典文化: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是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教材。通过深入研读这些经典,个体可以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
2.个人反省与自律:儒家强调个人反省,认为个体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此外,个人应该具备自律的品质,从而保持行为的规范性和连贯性。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与个人品德塑造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儒家强调修身养性与个人品德的塑造,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个体能够达到内在的优秀与完善。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与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践方法。
一、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一个成熟、完善的个体能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职责,对他人具有包容、善良的态度,以及解决困难和冲突的智慧。此外,修身养性可以让个体内在的力量得到发掘与提升,培养出坚韧、自律的品质,以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3.尊师重教:儒家强调师道尊严,要尊重师长的教诲与指导。个体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批评,并努力践行在教育者的榜样作用下,不断提升个人品质。
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

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一种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经过修身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孔子的修身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个人修身的核心是道德修养。
他
强调人应该具备德行和品德上的高尚。
修身的过程涉及到自我反省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学习和教育:孔子认为,学习是修身的基础,通过学习
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广泛的教育和师德榜样的创建,以培养有品德的人才。
3. 自律和自我反省:孔子主张个人应该进行自我反省,不
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且要有自律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4. 与人相处和谦虚谨慎:孔子认为,与人相处应该注重友善、宽容、谦虚和互相尊重。
他鼓励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轻易妄言妄行,要不断反躬自省,自我修正。
5. 诚信和正直:孔子强调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认为个人
应该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不言虚伪之言,行事要实事求是,以诚实和正直的行为争取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总的来说,孔子的修身功夫论内容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学习和教育、自律和自我反省、与人相处、谦虚谨慎,诚信和正直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帮助个人达到道德完善,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拾參、 「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一、前言 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各個不同面向之中,「身體隱喻思維」表現得最為清楚的,是儒家修養工夫論以及政治論這兩個方面。古代儒家從人的身體這個切近而具體的存在出發,思考與人的道德修養有關的工夫所牽涉的諸般問題;也從身體出發,思考理想的政治生活的型態及其運作,提出系統性的政治論。這一章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於探索在古代儒家對修養工夫或境界的描述裡「身體隱喻」如何展現。
本文擬分三個層次進行。我們首先說明所謂「身體隱喻思維」是「具體性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具體性思維方式」是中國文化中很常見的一種思維方式。孟子說:「四體不言而喻」(《孟子‧盡心上》),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這些話提示我們:中國古代儒家思考問題,常常從身體出發,身體是自我與世界之間關係的接觸點與聚合點,是人的存在中最具體的事物,儒家常以身體作為隱喻(metaphor)思考各種問題。接著,本文第三節分析古代儒家思想的外在面向,特別扣緊在作為實踐場域及其在空間的適當展現。我希望從這個角度,對儒家的禮學提出一些新的解釋。最後,第四節想討論儒家思想的內在面向。就身體本身而言,儒家思想中的身體有其內在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是靠「氣」的流通來保證的。 398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這就必須涉及身體的三個成分「心」、「氣」、「形」三者之間的分野及其統一這個問題。
二、「具體性思維方式」中的「身體隱喻」:「四體不言而喻」
在進入本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從「身體思維」(body thinking)說起。所謂「身體思維」是指從人的身體出發,以身體的方式對世界進行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與不佔空間的純邏輯式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吳光明教授最近曾對「身體思維」提出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1
「身體思維」乃是身體情況中的思維,也就是透過身體來思想。身體體現的思維與身體聯結;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活出了身體,而身體也活出了思維。身體思維是瀰漫於身體中的思想,它與自無何有之處的思處的思考完全不同。這種所謂出自無何有之鄉的思考方式,是一種無關身體的、數理邏輯式、不佔空間的、缺乏歷史而具有普遍性的思考方式。所謂用身體的方式思想,就是藉由身體的觀點和樣態來思想,也就是由身體所活出的思維,它和理念型思考者的理論思考截然不同。
「身體思維」既是身體體現的思維,又是用身體的方式進行的,這兩項特徵密切地互相滲透,使得身體及其思維構成一完整整體,以致於我們無法分別什麼時候這種
1 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收入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的氣論與身體
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393-414。 「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399 思想是身體體現的,什麼時候則是用身體方式進行的。身體思維乃是鎖定在體內重心的思維,它和那種無關身體的抽象思想正好相反。
所謂「身體思維」具有兩項特質:一、身體思維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思維方式;二、身體思維透過身體而進行。我們依序論述這兩大特徵:
首先,身體思維是具體性思維方式的一種主要的表現方式。所謂「具體性思維方式」正是中國文化中思維方式的一大特徵。中國文化中具體性思維方式較常見的表現方式有二:第一是「類推論證」,這是以某一已知的具體事物類推另一未知的事物;或以某一事物的己知「部分」類推該事物之「全體」之屬性。第二是「歷史論證」,這是從歷史上具體的人與事,論證抽象的原理。2除了這種習見的論證方式之外,「身體思維方式」
也是「具體性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因為人的身體是最具體的,是人與外在世界的聚合點,所以從身體出發的思想,必然有其具體性。
其次,古代儒家常常從身體出發,思考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孔子就曾以人的身體器官的狀態來描述人生的進境,他說:「六十而耳順」(《論語‧為政》),即為一例。在孔子所謂的「君子九思」中,「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論語‧季氏》),都是從人的身體器官的功能運作來思考修養工夫。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三戒」(《論語‧季氏》),也是從人的身體
2 參看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第1章。 400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的「血氣」之盛衰申論修養工夫。孟子也說過:「[……]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孟子‧公孫丑上》)朱註:「一體,猶一肢也。具體而微,謂有其全體,但未廣大耳。」在孟子說這段話的脈絡裡,聖人(孔子)的境界被比喻為完整的人體,子夏等人則被比喻為一肢。
正因為古代儒家從人的身體出發思考問題,因此認為人的四體或五官有其共通性,更從身體的共通性論述人的價值自覺的必然性與普遍性。孟子說「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以人的身體比喻人之具有道德意識。孟子更從人類共同的感官經驗推論人的價值自覺有其普遍必然性,他說:
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
在孟子的論述中,「口」、「耳」、「目」與「心」之所以可相互類比,乃是這四者都是屬於身體的一部分,具有共通的屬性,所以可以加以類比,孟子很顯然是以身體作為出發點思考道德修養問題。在從身體出發思考問題這個立場上,荀子與孟子是接近的。荀子指出人的生物性本能的普遍性說: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 「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401 子‧榮辱》) 荀子更進一步以感官活動的自然展現,分判「性」與「偽」。荀子對人性的定義是「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荀子分辨「性」與「偽」的根據,即在於其是否屬於身體感官活動的本能。荀子指出:「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並認為「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荀子‧性惡》)。可見荀子是就人類生物性的身體本能來界定「性」。但是,孟子對「性」所下的定義則與荀子不同。孟子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孟子‧盡心下》)孟子和荀子都是從身體出發,以身體器官作為比喻,思考人性及道德修養等問題。「身體思維」在古代儒家思想中實居於特殊重要地位。
所謂「身體思維」可以以許多不同方式進行,但是,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史所見的「身體思維」,主要表現在「隱喻思維」(metaphorical thinking)方式。這裡所謂「隱喻的」(metaphorical)是與「如實的」(“literal”)一詞相對而言,「隱喻」的運用是古代中國思想家進行思考時的重要方式之一。古代儒家常常以具體的事物作為「隱喻」,來乘載外顯的或內涵的意義,以求達到論證的效果。這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思維方式之一,與近代西方純理論的邏輯思維很不相同。我在這裡所謂的「隱喻思維」,在古籍中屢見不鮮,例如孔子和孟子就常常以水隱喻人的 402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修養進境,孔子以「樂水」形容「知者」,以「樂山」形容「仁者」(《論語‧雍也‧23》),孟子更以水喻生命之豐富盈溢,日新又新。孟子曰:「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24》),但「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於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孟子‧離婁下‧10》)孟子更進一步說:「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離婁下‧10》)《荀子‧宥坐》:「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孔孟荀都以水之流動生機勃勃,水之清和潤澤大地,以隱喻人的生命之動態成長,生機暢發。這種運用「隱喻」的論述方式,略近於墨子所謂「辟」,墨子說:「辟也者,舉他(原作也,從王先謙改)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這種「舉他物以明之」的「隱喻思維方式」是古代中國思想家習用的論述方式,古籍習見以鳳喻孔子(《論語‧微子》、《莊子‧人間世》、《孟子‧公孫丑上》),以龍喻老子(如《莊子‧天運》),均是這種論述方式的展現,人的身體也是一種「隱喻」。但是,為甚麼古代中國思想家更以水、龍、鳳或身體作為隱喻來進行論述呢?
從許多文獻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隱喻可以創造並乘載豐富的意義,以供聽者的解讀,激發聽者的思維,達到「比」或「興」的效果。所謂「比」或「興」是指《毛詩序》中對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