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

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

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中国,作为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厚实的文化积淀,而且中国也是四个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它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这片众多文化开花结果的土地上,你一眼就会看到一棵长得最高最壮的树,树上硕果累累,那就是儒家文化。

即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它依然屹立不倒并且长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大有欲与晴天试比高的架势。

在这棵大树上,有一个果实长得是最好最大的,那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大力倡导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不是从近代才掀起的,它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都没有中断过,这跟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诸国之间常年互相混战,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

同时,在文化上统治者们也放松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在这时诞生在了鲁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曾当过鲁国的一个小官,后来自己开办私塾教书育人传授自己的学说并游历各国向国君吐露自己的“仁”这一主张。

他逝世后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言论而编著了《论语》,这是儒家文化的第一本著作,儒家也因此出现了。

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有高潮有低谷,在一代代的儒家学者的努力下,不断的发展壮大,内容更加充实。

近代开始儒家渐渐没落,但依然动摇不了它在中国史上甚至是世界史上的重要地位。

虽然儒家文化中有很多思想都不适合现在,但爱国这一传统却是我们要一直保持下去的。

一、心忧天下,兼济入世。

儒家文化诞生于乱世,因此,儒家学者必然会产生忧患意识。

其实忧患意识在儒家之前就已经产生,《周书•汤誓》:“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樯事而割夏。

”文中的“恤”所表露的就是一种忧患心态。

这一“忧患”到了孔孟那里得到了空前的身化,“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思想的基调。

他们忧国忧民,也忧礼乐的失传,文明的散失。

而这一强化的忧患观念,对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已成为了一切有抱负的仁人志士的共同人格特征。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底蕴。

在儒学中,爱国被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视爱国主义的理念相呼应。

首先,儒学对爱国的理解是全面的。

儒家思想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最高的政治组织形式,是整个社会管理和秩序维持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爱国的根本意义在于关心国家,从自己的履职角度出发,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学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概念,认为人类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尊敬和支持,这种情感不仅限于个人,也涵盖整个国家。

在此基础上,儒家思想认为,爱国是对整个社会的尊重和关爱,是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是对人类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发展。

因此,爱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类情感,是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的主张相得益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体意义是要求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共同奋斗,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这与儒学的“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的思想背景相呼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更能够凸显出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激发人们共同奋斗的信念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爱国被理解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的一种主动行为,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体现贯穿于人类各个方面的生活和工作中。

最后,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通过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道德的相互协同作用,确立起现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情感交往和共同利益,体现出爱国主义的美好品质和精神面貌。

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爱国情怀

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爱国情怀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爱国情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怀,让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片热爱国家的热土。

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资源,它植根于民族的生活和实践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众多的思想体系,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们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学校是培养国民的重要阵地,要把传统文化纳入正式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认识、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体验营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家庭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学会谦虚、宽容和友善,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的弘扬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

社会各界也可以组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文化节、传统书画展、传统音乐会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弘扬传统文化。

只有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而努力,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怀,这是因为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爱国主义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什么

爱国主义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什么

爱国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将每一个时代的中华儿女紧密相连。

那么,爱国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强烈情感。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倾诉着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通过这饱含深情的诗句得以展现。

杜甫,经历了唐朝的兴衰,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爱国主义的生动写照。

还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一心想要收复失地,为国家效力,其壮志豪情令人动容。

在古代的历史故事中,也不乏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

岳飞,“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他的背上,更刻在他的心中。

他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屡建战功,只为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

文天祥,在南宋面临危亡之际,毅然挺身而出,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彰显了其坚贞的爱国之志。

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理念。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治理和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儒家倡导的“仁”,不仅仅是对亲人、朋友的关爱,更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仁爱之心。

这种仁爱,促使人们关心国家的命运,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爱国主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激励着无数普通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无论是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时期,每一个中国人都深知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爱国,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使命,更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担当。

论语中的孔子的爱国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的爱国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的爱国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一部分,被公认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爱国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从孔子对于爱国的定义、爱国的内涵以及孔子对于爱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论语中孔子的爱国思想。

一、孔子对于爱国的定义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爱国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提及,但可以通过对其言行的解读来推断其对于爱国的理解。

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他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国家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齐家,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道德修养完善的人,然后才能在家庭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最终以治国平天下。

这种观点表明了孔子对于爱国的理解,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二、爱国的内涵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爱国的内涵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民的利益至上。

他认为,一个君主或者统治者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看法。

其次,孔子提倡以德治国。

他认为,通过培养和发扬人民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德治国的看重。

再次,孔子注重国家的稳定和安宁。

他认为,只有国家稳定和安宁,人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他说:“国无民不兴,民无国不安。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国家稳定的关注。

三、孔子对于爱国的实践孔子不仅在论语中对于爱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践行爱国思想。

首先,孔子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开创了私塾制度,培养了众多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

其次,孔子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官职,并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建议。

此外,孔子还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其丰富的,包含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礼仪、信仰、文学、艺术等。

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孝道、责任感等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具有高度契合性。

例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我们需要换位思考的时候,这一思想能够提升我们的人性化和同理心,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也会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并找到更加和平的解决方法。

而爱国主义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爱国主义是指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并为之付出一切的精神特质。

中国有句古话,“天下为公”,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心思想。

这种全人类关怀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使命。

通过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史铁生等传世名人及革命先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可以使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爱国爱民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更具责任心。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到道德层面的价值,而如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也能够为社会注入新的正面能量。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增强民众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提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代表。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们需要学会爱我们的祖国,要通过宏观媒介,对当下社会理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将其精髓传承给我们的后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伟大复兴中,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造福人民,交往社会。

爱国主义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

爱国主义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

爱国主义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代表着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等方面,深入探讨爱国主义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

一、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爱国英雄,他们不惜舍生忘死,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一切。

从岳飞的保卫国土到文天祥的守株待兔,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革命意志到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英雄,无一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些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使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

二、文化传统与爱国主义相融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强调忠诚和仁爱的价值观,将爱国主义视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准则。

孔子说:“君子爱国,惟仁者其爱之。

”儒家的这一思想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扎根深远,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社会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日渐丰富。

在现代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不论是自觉担当国家建设任务,还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甚至是为国家荣誉而努力争取,在各个领域中,中国人民都以一颗爱国的心行动着。

此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遗产和优秀人才的保护,都是现代社会中体现爱国主义的重要方面。

四、培养与传承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与传承爱国主义情怀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年轻一代充分了解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通过榜样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通过不断传承,爱国主义才能在中国人心中代代相传,继续发扬光大。

结语: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是中国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使得爱国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什么

爱国主义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什么

爱国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什么《爱国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它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担当,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以多种形式得以体现,贯穿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从政治理念来看,古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无论是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都有责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如,在抵御外敌入侵时,无数英勇的将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感,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

在哲学思想方面,儒家的“仁爱”思想蕴含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对亲人、朋友的关心,更扩展到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关怀。

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的理念,强调统治者要以爱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种以民为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

《离骚》中,屈原抒发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他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悲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他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国情怀。

还有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都饱含着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在历史故事中,爱国主义的事迹更是不胜枚举。

岳飞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激励着无数后人。

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彰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定的爱国信念。

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戏曲、绘画等,也常常以爱国主义为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
中国,作为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厚实的文化积淀,而且中国也是四个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它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这片众多文化开花结果的土地上,你一眼就会看到一棵长得最高最壮的树,树上硕果累累,那就是儒家文化。

即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它依然屹立不倒并且长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大有欲与晴天试比高的架势。

在这棵大树上,有一个果实长得是最好最大的,那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大力倡导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不是从近代才掀起的,它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都没有中断过,这跟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诸国之间常年互相混战,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

同时,在文化上统治者们也放松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在这时诞生在了鲁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曾当过鲁国的一个小官,后来自己开办私塾教书育人传授自己的学说并游历各国向国君吐露自己的“仁”这一主张。

他逝世后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言论而编著了《论语》,这是儒家文化的第一本著作,儒家也因此出现了。

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有高潮有低谷,在一代代的儒家学者的努力下,不断的发展壮大,内容更加充实。

近代开始儒家渐渐没落,但依然动摇不了它在中国史上甚至是世界史上的重要地位。

虽然儒家文化中有很多思想都不适合现在,但爱国这一传统却是我们要一直保持下去的。

一、心忧天下,兼济入世。

儒家文化诞生于乱世,因此,儒家学者必然会产生忧患意识。

其实忧患意识在儒家之前就已经产生,《周书•汤誓》:“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樯事而割夏。

”文中的“恤”所表露的就是一种忧患心态。

这一“忧患”到了孔孟那里得到了空前的身化,“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思想的基调。

他们忧国忧民,也忧礼乐的失传,文明的散失。

而这一强化的忧患观念,对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已成为了一切有抱负的仁人志士的共同人格特征。

宋代儒家学者叶适曾说过:“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水心文集》卷二),可见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君子,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

它成为中国古代文
明不断进取的精神原动力。

儒家文化不仅强调要有忧患意识,还主张文人学士要积极入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历代文人的座右铭。

在积极入世的同时,儒家文化还主张救世,像孔子、孟子,他们一生都在积极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上,游说各国国君,希望他们能够实行他们的仁政,而后代也有很多文人秉持这一信念不断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治理国家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已道出儒家的人生理想,非寄于一己之身性的安稳与圆满,而在于天下的治平,即济世安民。

儒家这种济世安民的追求,不仅给中国古代造就了大量的英雄豪杰,也培养出了一种深厚而浓重的对国家命运的挂念与关注之情,一种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国家的安危并不是寄托在少数肉食者身上,普通的民众也有义务和权力维护国家的安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儒家的这种心系天下的社会取向,既烘托了国家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又为爱国情感的滋生,准备了浓厚的社会心理氛围,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这一心态的生动写照。

二、大公与爱国
修身、齐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没有国哪有家,所以他们最终的还是普遍利益而非个体利益。

于是儒家尤其宣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和先国后家。

这种尚公的集体主义倾向,为古代爱国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伦理支持。

因此,儒家从最一开始就强调了要贵公贱私。

公与私的利益指向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其现实际遇的悬殊。

而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何家何派,大都倾向于扬公抑私。

如道家老子虽尚无为自然,但也崇尚“公”,“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老子》第七章)。

虽然在古代社会,国家都被打上了一个帝王的印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一位帝王都把国家当成是自己的私有的,然而先哲们还是崇尚公反对私,而且尚公有利于忠君思想的形成。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君主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和象征,因此人们会不自觉得遵守法规,维护君主,这必然会导向对君主的效忠;换句话说,在家天下的专制时代,由于君主被认为是社会利益的合法代表,公与忠君自有其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故公必然有益于忠。

大公无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需要,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是独居的而
是以群居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必然我们就要面临公与私的选择。

选择私利还是争取集体利益就会相冲突,有冲突就会争而乱,乱而亡。

因此中国古代先哲所选择的方法即是强调社会与整体的利益,压抑个人的利益,亦即“大公无私”。

在此过程中,“私”固然受到贬损,个人的正当利益也遭弹压,但这一代价则换来了群体利益高扬所滋生的集体主义和国家意识。

大公无私所烘托的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必然会引发先国后家的价值选择。

历史上的杰出爱国志士,无不是遵循先国后家之政治与伦理准则,例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

这种价值选择也培养了大量的公正廉洁的清官,他们克己奉公,喻于义而制于利,他们会造福一方,他们所树立的公正廉明之气,既提高了政府的威望与形象,也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社会的信心,由此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也会随之加强,从而也就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三、忠君与爱国
“忠”本是喻意人的虔诚、诚实、敦厚的品格,它在人际交往中以“尽己”而表现出明显的诚信、无私与笃厚的特征。

“忠”所表现的古代的一个普遍德目,也是人与人“相与”、交往的基本伦要求。

孔子虽然很看重“忠”德,但“忠”在孔子思想中,只是“仁”的部分内容,实际上孔子最为推崇的是“仁”,它是儒家文化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道德,而“忠”只是体现“仁”的某种要义的次要德目。

而“忠”之所以被选用来规范君臣间的行为,则因为“忠”的“尽己”与“无私”的品格,尤为“治人者”所欣赏,因为它尤利于其获得民心,以利于它控制人民,便于其强化统治。

于是,在一个已出现“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分化的社会里,几乎在“忠”刚表露出敦厚、诚实品格的同时,它很快就被移植到君臣关系中,使之成为君臣之伦的基本规范,即事君以忠。

忠的本质是无私的事君,是尽己所能为国为民。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不仅是指某个个体存在,也含有国家之意。

君主常被作为国家的代表与象征。

历史是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是以君主的存亡为标志的,一君亡则国灭。

故而在古代社会,忠君必然涉指国家,爱国而不忠君,是不可想象的,忠君之举大都是利国利民的。

其一是忠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反对叛乱与分裂;其二是忠君的尽己规定性,鼓舞仁人志士,揭露时弊,扬善抑恶,维护社会整体
与长远的利益;其三是提出了先国后家的意识,自古忠孝两难全,这就体现了国与家的矛盾,而大多有学之士都选择了国放弃了家,还有很多人大义灭亲也体现了先国后家的意思,这些都是忠君报国的必然结果;其四是忠君思想也孕育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为国牺牲的奉献精神,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天下安宁时与奸臣权相的斗争中,二是体现在民族矛盾激烈时,为反抗异族侵略而慷慨捐躯或是在改朝换代时,为旧主而献身。

古代中国,历经分分合合的历史振荡,就像《三国演义》开头所写:“天下分就必合,合久必分”,有几经异族入侵的历史沧桑,但依然不断趋向统一与完整,并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这其间,“忠君”思想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团结和号召作用。

其实,忠君不仅有助于国家的统一,也有益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忠君”即意味着要忠于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利益,使得爱国思想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大脑中。

虽然儒家的“忠君”思想有利有弊,但它对中国的爱国传统的形成确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爱国思想不是从近代开始的,也不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是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流传至今的。

它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准。

正因为我们祖辈都接受者爱国教育,我们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冲破各种障碍,中华民族才能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