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某某自然保护区和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某某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通过,201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某某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2002)119号《关于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2004—201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批示,将原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1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

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10]64文)。

●《关于下达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

字[201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4)。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7)。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11—2015,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200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某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2009)。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十二五”计划与2020年发展规

划》(2006—2020)。

●《某某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2009—2013,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部分)初步综合管理计划》

(2009—2014,FCCD)。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部分)初步综合管理计划》

(2010—2014,FCCD)。

●《滇西北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2011—2020,中美合作滇西北

地区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及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天然林保护的决定和有关自然保护建设方针政策。为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保护区规划必须在全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物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多种经营和促进社区发展,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独特、风光绚丽多彩的集保护、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A级自然保护区。

1.3.2 原则

根据保护区的保护价值、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的分布范围及其栖息场所,结合周边地区民族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确定二期总体规划的原则为:

(1)遵循有利于加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水平的提高,方便职工的工作与生活的原则。

(2)保护工程的规划侧重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系,添置必要的管护设备,加强管护能力建设,以达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3)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实科研技术力量,添置必要的先进设备,创造科研监测条件,进一步开辟科研监测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

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

(4)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办公用房为主。

(5)旅游与多种经营,应量力而行、稳步实施。

(6)社区发展项目、扶持工程项目以社区为主,保护区予以科技扶持,同时协助社区争取外资和扶贫项目。

(7)工程项目的建设要体现实用性、先进性,避免重复和落后的设施建设。

1.4 规划期限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阶段划分,本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11—2020年,共10年,分二期执行:

近期2011—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第二章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2.1 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某某省西部,某某山脉的中上部,北纬24゜56′—28゜22′,东经98゜08′—98゜50′之间,总面积40.55万hm2,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北段位于北纬27゜31′—28゜22′,东经98゜08′—98゜37′之间,北与西藏察隅县接壤,东起某某峡谷,西至担当力卡山山脊与缅甸相邻,面积24.32万hm2;中段位于北纬25゜11′—26゜15′,东经98゜40′—98゜49′之间,西至某某山脊与缅甸相邻,东以泸水

县、福贡县海拔2500m以上无人居住处为界,向南延伸至泸水县古登乡,北至福贡县的架科底乡,面积3.78万hm2;南段位于北纬24゜56′—26゜09′,东经98゜34′—98゜50′之间,东以泸水县和保山市隆阳区境内的某某东坡海拔1090m以上的山腰为界,西以泸水县、腾冲县境内某某西坡海拔1900m 以上的山腰为界,面积12.45万hm2。

2.1.2 自然条件

2.1.2.1 地质地貌

保护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但出露的地层却较简单。区内所出露的地层以元古生界的一套变质岩和中生代以后侵入和喷出的岩浆岩为主体,并伴有少量上古生代的沉积地层和时代较新的第四纪沉积物。在构造上,以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板块缝合带伴生的褶皱带、大断裂带为主。由于近期地壳大幅度上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以高差巨大的高山、极高山为主的地貌形态,山顶上冰川地貌发育,还残存有现代冰川,河流深切的河谷多为V型峡谷,以某某峡谷最有名,境内最高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m,最低海拔800m(某某),相对高差达4328m。

2.1.2.2 气候

保护区北段、中段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南段属中亚热带气候带。

整个保护区具有我国西部典型季风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从河谷到山顶依次出现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4个垂直气候带;气温东坡比西坡略高,降水量西坡丰富,湿度西坡大于东坡。保护区迎风坡(西坡)年降雨量高达3600mm以上,与印度东北部、东喜马拉雅并列,形

成3个多雨中心。北段、中段日照时数少,为全省的寡照区,太阳总辐射量为全省低值区,气温偏低,热量强度不足,降水量年进程呈双峰值,有春、夏两讯期。年降雨量1667.6-3672mm,独龙江最高年降雨量可达4875mm,为全省4个多雨中心之一;南段太阳总辐射为全省中等水平,年降雨量为1204—1977mm,斋公房最高年份可达3904mm,泸水部分还有双雨季现象。

2.1.2.3 土壤

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的土壤有亚高山草甸土、棕色暗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以及燥红土、石灰土和紫色土三个非地带性土壤。

保护区成土母岩主要由燕山晚期喜玛拉雅早期的花岗岩、片岩、片麻岩、板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的坡积物或残积物所组成。反映出保护区东西坡水热条件组合上的差异和成土母岩的影响,红壤系列的褐红壤只分布在东坡,黄壤只出现于雨量丰沛的西坡,保护区南段的石灰土和紫色土也仅零星分布在东坡。

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水分增加,生物气候产生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异,各种土壤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形成森林土壤垂直带谱:

在海拔1000m以下地段,分布着燥红土,植被为河谷稀树灌丛、草丛。

在海拔1000—2200m地段,分布着红壤,植被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某某松林。该土类已多被垦为农地,水土流失严重。

西坡海拔1800—2200m地段,分布着黄壤,植被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旱冬瓜林。该土类人类不断开垦种植,人为活动较为频繁。

海拔2200—2700m地段,分布着黄棕壤,植被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含量丰富,是保护区生产力最高的一类土。

在海拔2700—2800m的地段,分布着棕壤,植被为某某铁杉林、铁杉与针阔叶混交林、苔藓矮林。

在海拔2900—3200m的地段,分布着暗棕壤,植被为油麦吊云杉林、苍山冷杉林。

在海拔3200—3800m地段,分布着棕色暗针叶林土,植被为较稀疏的苍山冷杉纯林,林下多杜鹃、箭竹,土壤呈强酸性。

在海拔3700—4200m地段,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植被为亚高山草甸、杜鹃矮曲林和箭竹林。

2.1.2.4 水文

保护区的河流很多,大小不一,有近百条,绝大部分属某某水系。某某是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流经保护区的东侧约300km。另有某某西侧的独龙江(流经保护区西侧91.7km)、龙江(流经保护区西侧100km)和脑昌卡河等,均属伊洛瓦底江水系。分布在保护区的河流都是干流长、落差大,支流则短小,一般长约20km,最长不超过40km。

在保护区内无大型湖泊,但有很多小型湖泊和水塘型的湖泊,大多为冰蚀湖。最大为嘎娃嘎普峰北侧的初干初湖,面积为0.6km2;其次为听命山和吴中山之间的听命湖,面积为0.02 km2,湖泊附近常发生降雨和降雪而具神秘色彩。

保护区附近的地下水极为丰富,泉水的出露点很多,泉水出露的地区也较广泛,最高处可达分水岭附近,最低处可达大江边。此外,保护区附近,

特别南段出现的温泉泉点数量也较多,区内温泉一般为中温温泉,也有不少为高温温泉。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

3.1 行政区域

保护区在行政区划上涉及某某州的贡山、福贡、泸水三县,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两县区。其中贡山县境内有独龙江、丙中洛、茨开、捧打四乡镇,福贡县境内有架科底、子里甲、匹河三个乡,泸水县境内有洛本卓、古登、上江、六库、鲁掌、片马六个乡镇,隆阳区境内有坝湾、芒宽两个乡,腾冲县境内有明光、界头、曲石、上营四个乡。生物走廊带属贡山县的普拉底乡,福贡县的马吉、利沙底、鹿马登、腊竹底等乡,泸水县的洛本卓、称戛乡。

2.1.

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在保护区的19个乡镇中,直接受益于保护区森林水源涵养作用的约有109个村委会21.36万人口。保护区周边是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汉、傣、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稍多,傣族主要分布在隆阳区境内,傈僳族、怒族主要分布在贡山、福贡、泸水三县境内,独龙族、藏族仅分布在贡山县境内。

2.1.

3.3 交通、通讯

自从2009年10月开通了独龙江公路后(独龙族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少数民族),保护区周边19个乡镇及大部分村委会已通公路,有乡级以上公路约800km,还有部分村级公路,保护区各所、站连结的公路就有856km。

各乡镇、村委会已通电话,绝大部份村委会已通电,这对保护区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1.

3.4 土地或资源的权属(法定权属与实际权属)

保护区内的土地权属为国有林地,保护区管理局持有保护区山林权证。

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森林资源按权属进行管理,法定权属分为国有林(或国有林地)、集体林(或集体林地)和个体林(林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1986年林业“三定”将集体林划分为责任山和自留山,由农民自己管理。农民对自留山上的林木享有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乱砍滥伐。农民有责任对责任山上的林木进行管理。保护区周边分布有成片或零星的国有林,其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均属于国家,由县林业局代管。自从2008年10月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刀斧入库、锄头上山”,天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对保护区内的天然林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

2.1.

3.5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保护区总面积405549 hm2,其中林业用地366506.6 hm2,占总面积的90.4%,非林地39042.4 hm2,占总面积的9.6%,森林覆盖率89.3%;在林业用地中,天然林279374.2 hm2,人工林31.0 hm2,竹林45329.8 hm2,疏林地1936.1 hm2,灌木林地37472.8 hm2,无林地2362.7 hm2;非林地中,农地1611.1 hm2,水域39.0 hm2,其它37392.3 hm2。

北段、中段周边社区天然林较多,人均38.2亩,人均经济林0.6亩,耕地2.2亩,其中水田0.2亩,旱地1.5亩,轮歇地0.5亩,旱地、轮歇地多为25゜以上坡耕地。水田少,旱地多,粮食单产低,经济林的经济价值也低;

隆阳、腾冲段保护区周边村民人均4亩天然林,0.3亩经济林,耕地1.7亩,其中水田1.0亩,旱地0.7亩;泸水段周边社区村民人均2.0亩天然林,0.2亩经济林,耕地1.9亩(其中水田0.7亩,旱地1.2亩,旱地中有80%为25゜以上坡耕地)。

2.1.

3.6 地方经济

保护区周边社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有少量采掘业。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收入。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洋芋、豌豆、苦荞等作物,养殖业以猪、牛、羊、鸡为主。隆阳、腾冲段村民还种植甘蔗、咖啡、亚热带水果、烤烟,粮食基本能自给,年人均纯收入900元以上。泸水段村民人均产粮250kg,一年有2—3个月缺粮,年人均纯收入在400元以下,为特困山区。福贡、贡山(独龙江乡除外)段村民人均产粮318kg,年人均纯收入585元,为贫困山区。独龙江乡是最贫困的乡镇,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大部分粮食靠政府返销。贡山、福贡、泸水三县均是国家级特困县。

第二产业以小型加工业,如木材加工厂、糖厂、硅厂、茶厂、酒厂、砖瓦厂等为主,分布零星。占村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比例都很小。

第三产业主要为个体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占村民收入的比例也很小。

由于地处边远的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差,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工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社区居民收入低,生活困难,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性大,对保护区构成了巨大威胁。

2.1.

3.7 文教、卫生

周边社区每个村委会都有1—2所完小,一般建在村委会所在地。离村委会较远的自然村建有不完全小学(每年招收1—2班,或“一师一校”,1—3年级同班就读),通常三年级后转到完小续读。每个乡至少有一所中学。隆阳区、腾冲县因经济条件稍好,能保证周边社区的适龄儿童入学,文盲率较低。贡山、福贡、泸水三县,由于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往返困难,部分学生入学后又辍学回家务农,未受教育人口超过70%,文盲率高。

每个村委会都有卫生所,有乡村医生2—6名,村民的常见病到村卫生所诊治,较严重的到乡卫生院,乡卫生院不能医治的,则要到县医院就诊、医疗。

各乡镇设有农科站、林业站、兽医站,为辖区群众提供种子、苗木,并对栽培、种植、管理等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牲畜防疫、接种等科技服务。

2.1.4 历史和法律地位

2.1.4.1 历史沿革

原某某自然保护区于1981年由原某某省森林资源勘察四大队勘察规划,经与保山、某某两地市三县市人民政府反复讨论后确定四至境界和管理范围。1983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云政函(1983)58号《关于建立某某等五个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批准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4459 hm2,按行政区划为南、北两段,泸水段为北段,保山、腾冲段为南段。1986年7月6日,经国务院国发(1986)75号《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关于审定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请示的通知》批准,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1989—2001年,由西南林学院和某某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持,开展某某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

2006年经保山市、腾冲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整顶、赧亢一带建立生物走廊带,纳入某某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

原某某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根据某某省人民政府云发(1981)310号文件“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精神,进行调查规划工作。198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75433 hm2,下辖贡山、福贡两管理所。2006年1月25日,省政府批复从贡山管理所划出面积94343 hm2,现有281090 hm2。2004—2005两年,由某某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和某某州管理局主持,开展某某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文同意将某某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4.2 法律地位

某某和某某两个自然保护区未建立之前,其范围内的森林为国有林,部分进行过森林采伐活动。1983年和1986年先后建立保护区后,由五县市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书,严禁在保护区内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生物资源得以有效保护。2003年经保山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保地机编字[2003]22号)批准成立了某某保护区保山管理局,为行署林业局领导下的副处级事业单位,业务工作接受省林业厅的指导,负责某某自然保护区保山、腾冲段的保护工作。同年经某某州人民政府[2003]141号文批准,成立某某州自然保护管理处,为州林业局下属副处级事业单位,管理某某保护区和某某保护区泸水段。2010年4月,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2010年5月,经贡山、福贡、泸水三县政府同意,将保护区间断部分的国有林划出

部分面积作为生物走廊带列入保护区。共计116480hm2,法律上予以确认。国家和省制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条例、办法都适用于本保护区。

2.2 现状评价

2.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①自然生境恢复、野生动物增加

80年代初期,区域内有多家国营采伐林场,主要从事森林采伐活动。公路修通的地方,由于滥伐、滥垦,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场所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相继消失或减少。羚牛、赤斑羚、小熊猫、林麝、黑麝、黑熊数量越来越少,孟加拉虎已成为绝迹种,自然资源损失惨重。自然保护区建立后,通过埋桩定界和宣传贯彻国家和省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地方性规章、规定、办法,配合林业公安查禁破坏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的行为,在保护区内乱捕滥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的势头得到扼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的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功能得到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恢复,许多不常见的动物逐渐增多。在保护区内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现象已绝迹,特别是乱捕滥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行为已基本禁止。但黑熊、猴子、野猪、豪猪、豹等损坏庄稼、伤害人、畜引起的赔偿纠纷也一年比一年增多。仅2008年,保护区中段、北段野生动物肇事的补偿费就达55万元,这说明保护区建立后,自然生境得到一定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了增长。

②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大

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影响保护区生境,威胁动植物生存、繁衍。如泸水段跃片公路有36km穿过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贡山段独

龙江公路有63. 5km穿过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丹珠边贸公路有35km穿过规划的生物走廊带;保山段、腾冲段有三条公路约30km穿过保护区的实验区和规划的生物走廊带。此外,福贡段政府将计划在两年内修通俄嘎、亚萍边贸公路,预计将通过保护区的核心区、实验区和生物走廊带约40km。修建公路,由于鸣炮、采石、伐木,以及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的影响,破坏了保护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并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动物南北迁徙和交流。姚家坪、其期、滴水岩瀑布、百花岭、摆老塘、天台山等旅游景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

保护区建立后,区内有农地1161.1 hm2,在保护人员的宣传教育下,已不再扩大,并有退减之势。原有在保护区内居住的村庄多数相继搬出保护区,耕地退耕后没有及时造林,有害物种紫茎泽兰大量入侵。保护区内约有1000多亩草果,这些草果的种植影响林下灌木、地被物的生长和上层乔木树种的更新。

③自然灾害、火灾威胁着保护区的安全

自然灾害也是影响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见自然灾害主要有火灾、泥石流、风、雪等。2009年,从缅甸进入泸水的两起特大的森林火灾,烧毁了苍山冷杉林1306 hm2,常绿阔叶林526 hm2,破坏了部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2.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2.2.2.1 管理机构评价

●保护区实行局、所、站三级管理制,管理机构基本健全,并能实施一定

管理职能。但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局对所、站不能实行人、财、物的管理,而属地方林业局、乡政府管,制约了保护区的管理职能。

●管理局和管理所目前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执法力量和科研力量严重不

足。

●目前的人员编制难以对保护区进行有效的管理。管护面积大,管理人员

少,北段、中段尤其突出,如目前贡山管理所每人要管护4860 hm2,福贡管理所每人要管护1110 hm2。尤其是人员素质差,管护工作跟不上,常有盗砍偷猎的现象发生。

2.2.2.2 保护措施开展情况评价

●十几年来虽然对查处盗伐林木、猎杀和贩卖野生动物案件有一定的成绩

(如泸水管理所2008年共查处林政案件15起,2009年共查处贩卖野生动植物案件26起),但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

●保护区在护林防火方面一直是个薄弱环节,由于没有了望台(现有的了

望台是在办公楼上加层,极不规范且监测面积有限)和必要的扑火工具、通讯设施和交通工具,尤其是北段和中段两管理所基本没有防火设施。

2.2.2.3 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评价

由于建立了保护区,使得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植物群落呈正向演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如保护区南段的羚牛数量由建保护区前的6群不足200头,到现在增到8群300头,听命湖附近的羚牛群在2005年以前为50头左右,现在已有100多头。但也有少数不法分子受利益的驱动,猎杀小熊猫、赤斑羚、林麝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使得这些动物数量

的增长受到影响。

2.2.2.4 边界管理情况评价

保护区界桩数量严重不足,贡山管理所一棵界桩都没有,福贡管理所仅有25棵界桩,加上对边界管理宣传不够,有的地段出现争议和蚕食保护区现象。边界管理是保护区管理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应补设和加密界桩,增加警示牌和宣传牌。

2.2.2.5 科研评价

保护区自成立后,先后联合一些科研院所,开展了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和某某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等大型科考项目。随后南段开展了“麦克阿瑟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二期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组织的大学“人口、土地、环境”项目,山葵引种试验和苏门羚生境偏好调查;北段、中段协助科研院所完成了小熊猫监测、鸟类资源调查、独龙江越冬植物调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对某某西坡动植物资源调查等。通过这些科研项目,锻炼培养了保护区的科技人才。但保护区缺乏科技专业人才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贡山、福贡两个管理所,至今没有1个本科生,没有1个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可见技术力量之薄弱。

2.2.2.6 培训评价

保护区先后开展了146人次的培训,其中培训1-2年的有38人次,涉及自然保护、行政管理、林业经济、法律等学科;培训1-3个月的有108人次,涉及保护区管理、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治安法规、生态旅游、电脑操作等学科。通过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但还需要定期地、长期地进行专业培训和引进、挽留人才。

2.2.2.7 社区发展评价

由于资金不足,保护区对周边社区没有开展很多的共管项目。近几年,中荷合作项目(FCCDP)在南段开展了一些社区发展项目,资金投入不多但收效很大,改善了保护区与周边村民之间的关系,这一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

2.2.2.8 公众教育评价

保护区在开展公众意识教育方面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泸水管理所多年来一直采取在集市以及基督教礼拜天,进行散发宣传画、开会等形式进行宣传,虽然手段不够先进,但仍取得了一定成绩。保护区2008年就进行了150余次宣传活动,受教育人数2万余人次。2009年受火灾影响,进行了78次宣传,受教育人数1万余人次。但公众教育开展还不够,还应加强。

2.2.2.9 基础设施、设备评价

某某自然保护区第一期总体设计建设总投资30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1万元,省投资167.4万元,主要用于保护区南段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保山管理局及所辖二所246.6万元,某某管理泸水管理所62.8万元。建设期从2004年开始至2010年基本结束。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努力,基本按保护区总体设计的要求,完成了第一期规划主要项目的工程建设。

保山部分基本建设有:赛格管理站建综合办公楼等房建面积478m2,自治管理站建综合办公楼等房建面积580m2,百花岭实验站建接待楼、餐厅等房建面积581m2,管理局住宅楼房建面积1676.6m2等。

某某泸水部分基本建设有:管理所职工住宅楼700m2,其它房建上江站110m2、六库站38m2,上江、片马、六库三个管理站安装电话和泸水管理所机关架设饮水工程等。

通过实施总体设计一期建设,为保护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一期工程建设投资太少,目前某某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与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某某管理局和贡山、福贡两个管理所,一期工程没有纳入,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局、所、站办公地点,都是与州林业局、县林业局、乡林业站合伙办公,给保护区保护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

2.2.3 保护区经济评价

保护区在实验区开展了一些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活动,但由于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足,发展比较缓慢,有些甚至停滞不前或难以维持。

●中央的投入

某某自然保护区第一期总体设计建设总投资308.4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1万元,省投资167.53万元。一期建设投资太少,与某某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要求相距甚远。

●某某省政府的投入

保护区的事业费,每年由省财政厅下拨,按编制人员155人和护林员89个指标核定。此外还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保护费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费,总经费167.53万元。因管护面积过大,管护人员太少,管护经费不足,教育培训无法开展,科研监测难于实施,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有效管护。●地、县的投入

由于贡山、福贡、泸水三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某某州地方政府仅能拿出少量经费来支持保护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保山地区经济条件稍好,但亦很困难,虽能在资金缺口上,临时给予一

点支持,也仅属权宜之举。

●国际合作与资助

中荷合作项目(FCCDP)、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对某某保护区南段周边社区发展给予资助。此外,全球环境基金会(GEF)还资助某某保护区北段、中段编制了保护区管理计划。

2.2.4 保护价值

某某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奇特壮丽而完整的植被垂直景观闻名遐迩,早为世人所瞩目,并为中外学者所向往。

某某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垂直带谱自然景观,保护多种植被类型和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为目的。保护区被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确认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2002年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列为A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2009年被确定为某某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保护区有10个植被型,占某某的83.3%,占

全国的34.5%;有16个植被亚型,占某某的47.1%,占全国的25.8%;有68个群系,占某某的39.5%,占全国的12.1%。

●保护区有蕨类植物437种,占某某的29.1%,占全国的16.8%;有被子植

物3446种,占某某的24.4%,占全国的13.7%。(王玉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4;郭辉军《某某的生物多样性》2008)

城市新区规划发展探究——以信阳市羊山新区为例(DOC)

学号:20145083003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年级: 2014级 姓名:郑帅 论文题目:城市新区规划发展探究 ——以信阳市羊山新区为例指导教师:余国忠职称:教授 成绩:

2015年12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1.羊山新区规划建设的缘由 (2) 1.1老城的空间限制要求建设发展新区 (2) 1.2建设新区是城市发展大势所趋 (2) 2.羊山新区发展概况 (2) 2.1羊山新区简介 (2) 2.2新区区位选择 (2) 2.2.1地形因素 (3) 2.2.2行政因素 (3) 2.3新区规划理念 (3) 3. 羊山新区发展影响 (3) 3.1信阳市城市扩展模式 (3) 3.2信阳市域中心转变 (3) 3.3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4) 3.4新区对信阳市未来发展影响 (4) 4.新区存在的问题 (4) 4.1城市化速度过快 (4) 4.2新区城市化有明显的领导意识 (5) 4.2.1政府行为 (5) 4.2.2领导决策 (5) 4.3新区缺少人文关怀 (5) 5.结论与建议 (5) 5.1新区概念规划要体现战略高度 (5) 5.2新区规划应强调实际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6) 5.3新区规划应该确定开发模式 (6) 5.4新区规划应坚持人文关怀 (6) 5.5新区规划应提倡自然生态 (6) 参考文献: (6)

城市新区规划发展探究 ——以羊山新区为例 姓名:郑帅学号:20145083003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指导教师:余国忠职称:教授 摘要:城市新区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新区的原有城市化程度一般较低, 但却要求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城市的新中心、并发挥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聚焦的作用。本文以羊山新区为例,通过对新区区位选择、规划理念、新区发展影响和新区面临问题等方面出发,探讨一个新区的规划与发展对原有地域的影响。以期在其中获得一些关于新区建设的思考,从而在以后的新区规划中得到若干建议。 关键词:羊山新区;城市化;城市规划;区位选择;城市扩展模式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urban new area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original level of the new district is generally low, but it requires the new district to become the new center of the city in a short time, and play a role in the city function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newly developed area of Yangshan of Xi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new area on the original region by the location choice, planning concept, new development of new area and new area. In order to get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istrict,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planning of the new district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The newly developed area of Yangshan;Urbanization;Urban planning;Location choice;Urban expansion model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受到规模、功能和布局等的瓶颈限制。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新区一般又称之为新城,是指在城市以外规划用于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单元。新区的建立将会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 体规划

XX市智慧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 201X年XX月 目录 1前言5 2XX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6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6 2.1.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6 2.1.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8 2.2XX市相关“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2XX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点11 2.2.3XX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2 2.2.4XX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3 2.3XX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14 2.3.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14 2.3.2“数字城市”基础15 2.3.3“平安城市”基础16 2.4XX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17 2.5XX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18

2.5.1产业特点及基础18 2.5.2物联网技术成果基础19 3XX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21 3.1指导思想21 3.2建设原则21 3.3发展远景22 3.4建设目标23 3.5建设任务24 3.6智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25 4XX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26 4.1XX智慧城市总体框架26 4.2XX智慧城市技术架构28 5XX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29 5.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29 5.1.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29 5.1.2应用推进的考核指标29 5.2应用体系架构30 5.3应用体系规划30 5.3.1基础设施领域规划30 5.3.2资源环境领域规划35 5.3.3社会民生领域规划38 5.3.4产业经济领域规划44

5.3.5城市管理领域规划47 5.4应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1】51 6XX智慧城市运行体系规划52 6.1运行体系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52 6.1.1资金准时准量52 6.1.2建设保质保量52 6.1.3运维周到全面52 6.1.4运行体系的考核指标52 6.2运行体系架构55 6.2.1XX智慧城市运行总体组织架构55 6.2.2XX智慧城市运行分项组织架构58 6.3运行体系规划59 6.3.1项目融资规划59 6.3.2项目实施规划64 6.3.3运行维护规划64 6.4运行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65 6.4.1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65 6.4.2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法规和政策66 6.4.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66 6.4.4构建智慧城市运营机制67 6.4.5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67 6.4.6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67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公示稿

附件: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公示稿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面积800km2(不含海域和滩涂),涉及马尾、仓山、长乐、福清4个县(市)区26个乡镇(街道)的部分区域。 规划控制区:面积1892km2(不含海域和滩涂),涉及马尾、仓山、长乐、福清、连江、罗源6个县(市)区64个乡镇(街道)的部分区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总体目标 新的国际国内发展背景下,以海峡、海丝、海洋“三海”跨越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充分释放国家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区、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区叠加”政策效应,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区毗邻”优势,强化引擎作用,全力建设“开放新区、海湾新区、智慧新区、绿色新区”等“四个新区”,实现促进民族融合、引领区域转型、推动城市跨越的国家新区历史使命。 — 1 —

四、发展定位:“三区一门户一基地” 福州新区将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 五、发展战略:“两大两+” “大开放”战略。持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将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与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引领新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大海湾”战略。强化海港、空港特有的战略资源,重塑门户地位,打造外联世界、内接腹地的枢纽型地区。以滨海海岸带串联多个特色海湾,推进城市组团聚合;促进土地混合利用,形成用地高度紧凑集约、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利用格局。 “创新+”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生态+”战略。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国家赋予的生态文明发展使命与要求,引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潮流,建设绿色新区、生态新区,打造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 — 2 —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发表时间:2017-11-21T15:14:49.2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6期作者:朱豫 [导读]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管理服务办公室山东省临沂市 276624 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承,挖掘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关键词:现代城市;城市新区;规划建设 一、现代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要求 1、构建具有城市功能的综合地区 对于现代城市新区来说,必须构建具有城市功能的综合地区,在这个地区之中,要包含购物、住宿以及商业等各个方面的建筑。通过构建城市新区,一方面可以拓宽城市空间,另外一方面则是能够帮助老城市缓解压力,使得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新区在一个城市之中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经济中心,甚至还会成为政治中心。 2、处理好与老城区的关系 城市空间的扩展与新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是新区发展的动力源,新区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城市地域空间体系而独立存在。作为主城产业转移、空间扩展的先导地区,新区和主城之间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区空间拓展的方向及其各功能用地的规模。新区规划应处理好与主城在产业、人口、空间等方面的区域关系,使新区的发展能够参与到城市地区功能转型的过程中,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新的城市功能载体。 3、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关系 要处理好在用地功能、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配合的关系。在城市功能的设置上,充分发挥新区的优势,发展周边地区所欠缺的城市功能,避免过度发展邻近城镇已经有的较为成熟的功能,充分利用周边相邻城镇的设施来为自己的发展服务,以此带动整个周边地区功能结构的调整,同时也降低了新区发展的成本。 4、生态优先,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倡“循环经济”模式 近年国家对城市防洪排涝等水利设施方面提出了“海绵城市”概念,欲通过低冲击开发模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原有机制。在建筑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政府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鼓励规划建设部门、开发商、设计机构学习国外绿色建筑标准 二、城市新区的特点 1、城市新区是个具备城市功能的综合区域。 城市新区集居住、工业、商业于一体的新型区域,一方面,拓展了老城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需对空间的要求,另方面,有效缓解了老城区的居住压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可能是城市未来的行政、商业、产业中心。 2、城市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有助于缓解老城区的人口压力,解决新增项目发展所需的空间,这使得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要适中,有助于扩大新区的影响力。 3、新区建设要具有较高的环境和质量水准。 通过借鉴老城区的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新区的规划相比老城区要更加的科学,更加的趋于合理,以独特的视角、更高的层次设计出更高的环境和质量水准的具有较高品位的现代化的新城区。 三、现代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建议 1、遵循科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利用创新规划理念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新区发展相适应的领域,注重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充分发挥地区和资本优势。城市新区在产业园区转型的基础上要继承规划理念第一的原则,继承其优势弥补其缺陷,致力于规划理念的创新,也要汲取高新工业园区逐渐落后的经验,为城市新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得其取得新的科技高度。在城市新区发展地域方面,需要创新思路,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延伸,以起到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效果。此外再具体方面需要创新管理制度,针对落后思想的阻碍问题,政府应该培养相关人才,可以指配相关工作人员专门开展新区发展工作。 2、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城市空间的扩大并不等于空间的良性发展,因此从区域整体出发,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对于新区能否实现有机生长十分重要。 随着新区城市功能向综合化转变,其城市开发活动也随之转变,这就对规划提出了需要对于不同功能的发展轴在空间上进行切换调整,重新确定其空间拓展方向和次序的问题。 在规划方面应有意识地调整新区临近周边地域的用地功能,发挥新区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等优势,在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设施网络的规划上与周边区域有机衔接,以服务新区辐射周边地区为原则,统筹安排。 3、制订合理的土地开发政策 在新区建设的前期,应研究城市规划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包括对城市土地开发总量容量的标准,土地开发到什么样的强度比较合理,极限的标准是什么,都应对具体情况有具体的估计。其次,还应规划出不适宜的建设或禁止建设用地,然后在可建设用地中划分远期、中期、近期和各种强度的开发用地。 积极加强城市土地储备,特别是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城乡结合部分的土地,应当结合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建设开发时序,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I

目录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3) 1.1指导思想 (3) 1.2发展原则 (3) 1.3建设目标 (4) 2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8) 2.1概念设计 (8) 2.2总体架构 (8) 2.3网络架构 (10) 2.4数据架构 (11) 2.4.1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11) 2.4.2非结构化数据规划 (11) 2.4.3结构化数据规划 (14) 2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紧抓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契机,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善政法治为保障,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为我市创建成为智能泛在的“互联网+城市”中部标杆、高效幸福的信息惠民重点示范、健康繁荣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1.2发展原则 整合共享,数据兴市。充分重视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推进现有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数据共享,逐步有序推动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提升数据创新能力,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产城融合,信息强市。促进大数据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协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充分发挥信息流对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驱动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3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城市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研究探析_以南宁五象新区为例

2007年9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Sep.2007第24卷第3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24No.3 文章编号:1002-8743(2007)03-0084-06 城市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研究探析 以南宁五象新区为例 吴 云 刚 (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广西南宁530002) 摘 要:城市新区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新区概念规划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并不是很充分.该文探讨新区概念规划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城市新区发展的作用;在对当前国内外城市新区概念规划发展述评的基础上,具体对南宁市五象新区概念规划进行了个案分析和探讨,以期得到若干在新区概念规划中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新区;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五象新区 中图分类号:T U984 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受到规模、功能和布局等的瓶颈限制.地方政府为了提供城市快速发展和壮大所需要的条件和功能,必然要在旧城之外另寻土地进行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城市新区一般又称之为新城,是指在城市以外规划用于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单元[1].新区的原有城市化程度一般较低,但却要求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城市的新中心、并发挥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聚焦的作用. 城市新区的兴起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等级后必然出现的产物.然而我国传统的规划编制体系在面临城市新区的出现也有许多的不适应的地方,或跟不上新区发展的快节奏.比如城市新区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规划的不确定性;传统规划模式化、涉及内容过于繁杂;对新区的个性规划缺乏针对性;审批程序漫长导致规划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等,这些都催生了城市新区概念规划的出现.早在20世纪60~ 70年代,新加坡、美国和英国等就曾编制过概念规划.在中国,概念规划才刚刚开始.顾朝林认为概念规划是一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与定位等[2]而新区概念规划的历史更为短暂,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是少之又少.新区开发前可以说是规划未涉及的处女地,而概念规划又最能激发规划的思维与创新.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新区概念规划对城市新区的发展正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国内外城市新区概念规划研究 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如伦敦、巴黎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新城建设,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香港纷纷开始新市镇的建设.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区盛行,推动了新城市建设,广州开发区、天津开发区比较突出;20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是新城开发的代表.近年来南京河西新区、杭州钱江新城、广州珠江新城发展很快,成为省会城市扩张的先例. 1.1 新区概念规划的内容 国内外的新区概念规划虽然在编制程序、表现手法与形式上等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规划所指向的内容存在很多共性的方面[3],新区概念规划中一般都会涉及对新区性质和功能的定位、发展策略和模 收稿日期:2007-07-12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桂科青0728046,0447020) 作者简介:吴云刚(1971-),男,四川宣汉县人,注册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研究.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武夷新区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4 第一节区域现状4 第二节有利条件6 第三节重要意义9 第二章总体要求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基本原则11 第三节战略定位12 第四节发展阶段与目标14 第三章城市发展15 第一节区域统筹15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6 第三节城市发展格局17 第四章基础设施19 第一节交通19 第二节给水23 第三节电力通信23 第四节垃圾污水处理25 第五章产业发展26 第一节旅游业26 第二节机械电子产业28 第三节资源深加工业29

第四节新兴产业29 第五节现代服务业31 第六章启动开发区域33 第一节基本情况33 第二节功能分工及重点34 第三节重点发展片区35 第四节先行建设项目36 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保护39第一节生态建设39 第二节环境保护41 第三节历史文化保护42 第八章防灾减灾44 第一节防洪排涝44 第二节地质和地震灾害防治44 第三节人防和消防45 第九章保障措施47 第一节规划先行47 第二节项目带动48 第三节投融资政策48 第四节用地保障49 第五节实施环保政策50

前言 南平市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闽江上游,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2009年户籍人口306万。南平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南接北联战略通道、连片发展前锋平台。 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建阳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本次规划范围主要涉及武夷山市的崇安、新丰、武夷、吴屯、星村、兴田、五夫和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等5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土地面积1939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33.29万人。武夷新区地处闽北地理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品牌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较大,辐射对接闽东北、赣东南、浙西南等地区。 武夷新区规划统筹武夷山和建阳发展布局,以兴田、将口、童游三大重点开发片区为启动区,按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求,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进行重点规划;武夷山城区(含度假区)、建阳城区的功能布局与启动区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整合、优化、提升。武夷新区最终目标是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附图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基于城市新区轨交TOD规划建设的研究分析

基于城市新区轨交TOD规划建设的研究分析 摘要:TOD公交导向发展,是实现土地利用发展与交通系统共融互通的重要途径。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作为支撑,通过划定站点周边适合的半径 距离范围,统筹周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置、城市功能组织等因素,布置与站 点产生更为密切互动的、更大价值的、适宜的土地利用发展。本文以雄安新区启 动区为背景,通过对TOD建设开发的目的、技术方法、分级分类控制以及结论进 行研究分析,为其他城市TOD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TOD;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轨道线路;分类分级控制 一、研究背景 1.战略机遇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 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高水 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骨干,将带动 雄安城市整体空间发展。未来的雄安新区起步区,将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构 建以公共交通为骨干、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出行模式。 2.愿景及目标 推动沿线地区产业发展,构筑紧密的区域联系,共同参与全球区域间的竞争。提升区域活力,辐射地区经济发展,轨道枢纽的汇集区将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强 大引擎。聚焦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TOD理念下的轨道交通及城市 3.研究内容与规划范围划定 规划研究范围即轨道影响区和站点核心区,主要是指以站点为核心,乘客沿 着交通线路到达站点的最佳步行路径所覆盖的范围。 根据《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轨道影响区是距离站点约500-800m,步行约15min以内可以到达站点入口,与轨道功能紧密关联的地区。站点核心区 是指距离站点约300-500m,与站点建筑和公共空间直接相连的街坊或开发地块。 研究线路包括:一条横向的规划城际铁路,一条横向的规划轨道快线廊道, 两横一纵的规划轨道普线廊道,一横一纵的远期预留轨道廊道,共计七条线路。 本次土地综合开发研究对象以七条线路沿线设置的共计15个站点为主,通过对 沿线所在区域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沿线各站点土地综合开发的机会。 二、启动区轨交TOD技术分析 1.启动区总体城市规划分析 1.1城市区块结构 以“K”形生态廊道为骨架,将启动区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域;集中布局 城市功能,打造核心功能带;以“0”形城市绿环串联六个社区,形成“一带一环六 社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社区中心,鼓励片区、地块、建筑功 能复合利用,统筹公共服务、开放空间、慢行网络布局,串联创智坊、科创区、综 合生活东片区、综合生活西片区、总部商务、金融岛等六个功能片区,并通过社区 活力环串联。 1.2区块开发时序 1.21第一阶段 (1)综合生活东片区的雄安宣武医院、综合生活西片区的雄安北京市北海幼 儿园、雄安北京史家小学、雄安北京四中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 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肇庆新区总体规划公示

肇庆新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图

肇庆新区区域用地结构规划示意图 肇庆新区功能布局规划图

《肇庆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内容简介 一、规划范围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西起凤凰大道,东临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北含鼎湖山25度坡以下山麓地,南临西江(含砚洲岛),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涉及桂城街道、广利街道、凤凰镇、莲花镇和永安镇五个行政辖区的部分区域。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规划还划定了肇庆新区协调区,总面积585平方公里,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协调区在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须与肇庆新区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发展定位 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低碳、智慧、人本、包容为目标,建立符合岭南区域特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低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统筹产业、人才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构建高效、便捷、低碳,生活、服务和生产协同互动城市功能组团,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低碳绿色

发展示范区。 珠三角健康宜居理想城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与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相匹配、山水城市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资源集约、宜居宜业的建设风尚,打造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展现现代岭南风貌的宜居城区,构建珠三角健康产业发展和养生旅游度假胜地。 肇庆市行政文化中心。依托交通枢纽区、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区等功能区,建设新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教育医疗中心,促进城市发展重心进一步东移,强化与珠三角核心区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联系。统筹肇庆中心区联动发展,肇庆新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与鼎湖区一体发展,与肇庆高新区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