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快速无线充电方案解析

智能手机快速无线充电方案解析
智能手机快速无线充电方案解析

三星Note5,S6 Edge+(中功率15W)快速无线充电解析

如今,手机业竞争已然是一片红海,在消费者对外观设计、硬件配置、操作系统渐渐有些审美疲劳的时候,厂商开始在配件上玩起花活,期望将手机的可玩性和功能完善起来今年8月的三星纽约发布会,不仅有两款重磅手机Galaxy Note 5和Galaxy S6 edge+,我们同时还看到了像全键盘保护壳、镜面保护套、快充无线充电器、无线专业耳机等。

目前三星Galaxy Note 5,S6 Edge+的无线快充是全球首款将快充与无线充电相结合的产品,非常有新意。

据悉,三星这款最新的无线充电器型号为EP-PN920,符合QI标准,输入支持两个规格,分别是5V 2A和9V 1.67A,最大功率15.03W。而Galaxy S6 Edge+配置的无线充电器型号则为EP-PG920I,输入仅支持5V 2A(10W)。两款产地均为越南。

EP-PN920输入使用了三星自家的FAST CHARGE快充技术,正好与Galaxy Note 5型号为EP-TA20CBC充电器搭配使用,并且兼容高通的Quick Charge 2.0。实测仅需2小时即可充满,比上一代产品足足缩短了三分之一等待时间。

从拆解来看,考虑到体积和便携性,三星使用了最常见的单线圈方案。电源管理主控使用了来自美国IDT的IDTP90,无线收发端选用了Fairchil仙童出品的

FSA9280A,单片机则使用了韩国现代旗下的ABOV F8316SCU。输入与发热功率的增加,三星工程师不得不考虑增加风扇来辅助散热,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东芝出品的GH96-08943A超薄风扇,规格5V 0.14A(0.7W)。但是,这套方案的成本对于国内中小型厂商来讲成本也会相当高昂,预计成本会在较目前市场通用的5W方案要贵上3,4倍。

针对于此,国内外的无线充电芯片厂商也争相摩拳擦准备在无线快充市场掀起一番腥风血雨式的竞争,目前来看国内无线充电芯片厂商上海新捷半导体(NewEdge Technology Inc)已在WPC中功率15W无线充电方案取得一定优势进展。目前针对手机无线充电,包括移动电源、平板电脑等市场,NewEdge 已发布NE8151,NE6051,NE6101系列10W,15W中功率无线充电发射,接收端晶片.

片.

(基于QI标准的NewEdge(上海新捷)15W 快速无线充电实现及设计)

无线充电技术已经抓住了手机用户、设计企业与服务供货商的想象力;而现在,随着较高功率的15瓦(W)版本Qi规格问世,一个全新的世界即将展开。

虽然过去的无线充电技术仅能以5瓦(媲美一般的有线充电)的电力为手机充电,但其便利性与可靠性使其成为许多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最近包括家具企业宜家家居(IKEA)、消费性电子大厂三星(Samsung)等等,都积极采用这种便利的技术。

提升了电力的新版无线充电技术规格,可带给手机厂商与周边配件厂商的第一个优势,就是能提供无线快速充电功能;新版技术在不同厂商有不同的名称,例如高通(Qualcomm)的Quick Charge 2、三星的Adaptive Fast Charging,以及摩托罗拉(Motorola)的TurboPower,还有华硕(Asus)的BoostMaster。

而上述的新一代无线充电技术之共通点在于,能利用像是USB-3 (5V/3A)以及新式9V/1.67A 充电器的15瓦电源(目前三星Note5正是采用了这一技术)。

新版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速度有多快?最高能比传统的充电技术快75%。高通曾经做过测试,比较三种充电技术;该测试使用3,300mAh的手机充电30分钟,其结果如下:

1>以Quick Charge 2.0技术(9 volt/1.67 amp, 15W)充电,电量从0%增加60%;

2>以Quick Charge 1.0技术(5 volt/2 amp, 10W)充电,电量从0%增加30%;

3>以传统充电器(5 volt/1 amp 5W)进行充电,电量从0%增加12%。

提升了电力的新版无线充电技术规格能让手机厂商为产品提供快速充电功能

最新的Qi规格能让设别制造商提升无线充电功能的速度,此外15瓦的较大功率也能支持以类似有线充电的速度,为平板计算机等较大型的产品充电。华硕的平板电脑配备10瓦的充电器,苹果(Apple) iPad则配备12瓦充电器;这意味着那些数字设备能在不牺牲充电速度的前提下,享受无线充电的好处。

其他较大型的电子设别,例如工具机、数字相机或是测试设备等,也能利用最新的15瓦Qi 无线充电规格,提升电力以及缩减充电时间。新版无线充电规格所需的关键零组件,包括发送器线圈、接收器线圈以及相关半导体组件早已经问世或是在开发中,因此厂商现在就可以着手设计支持快速无线充电的产品!

关于“无线充电”项目介绍方案

“无线充电”项目介绍方案 2013-1-13

一、无线充电项目概述 二、无线充电项目远景分析 三、无线充电项目近期进展 四、目前国内外公司研究状况

一、无线充电项目概述 我们都知道,无线能源似乎是一个听起来很棒的新奇概念,但是我们很 难想象会很快将它实现商业化。 据engadget 报道,美国宾州的一家公司,目前靠着这个Powercast 技术,已经和超过 百家的主要电子产品公司,签下内容尚未公 开的合作案,包括一些耗电量“相对较低” 的电子产品,诸如手机、MP3 随身听,还有汽 车零件、温度传感器、助听器,甚至是医疗 仪器等的制造业者。 基本上整个系统包含了两件东西,一个是 插在插座上的发信器,另一个是整合在电子 产品上,跟硬币大小差不多的接收器(技术 核心),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目前是在 1 米的距离内,美国可达到10米左右),电能可 以瞬间自发信器传到对应的接受器。 该项技术之所以会得到这么多家厂商的 青睐,原因是在他独特的电磁波接收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负载、电场强 度来作调整,同时还能维持稳定的直流电压,这也表示在空中散射的电磁 波功率, 能够被 减到最 低。(据 说这种 设备已 经获得 了FCC 认证) 最 神奇的是,这种接收器的制造成本只需要 5 美金。由于价格昂贵、产品笨重以及 不完善的解决方案,无线充电产品一直都没有能够真正的进入消费市场。 另外对于经常在外奔波的移动设备使用者,将来也可以在无线上网的同时,通过无线网络对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2010 年9 月1 日,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 充电联盟在北京宣布将Qi 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率先引入中国。信息产业部通 信电磁兼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加入该组织。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手机无线充电系统

目录 1设计任务要求 (2) 2 设计方案及论证 (4) 2.1 任务分析 (4) 2.2 方案比较 (7) 3 制作及调试过程 (17) 3.1 制作与调试流程 (17) 3.2 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0) 4 系统测试 (21) 4.1 测试方法 (21) 4.2 测试数据 (22) 5 系统使用说明 (24) 5.1 系统外观及接口说明 (24) 5.2 系统操作使用说明 (26) 6 总结 (26) 6.1 本人所做工作 (26) 6.2 收获与体会 (27) 7 参考文献 (27)

1.设计任务要求 (1)制作一个输入直流电压12V,输出为3.6V手机电池充电(充满电压为4.2V)的无线充电系统。 (2)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采用电感线圈耦合方式进行无线能量传输。 (3)发射器采用12V直流单电源供电,接收器供电只能来自耦合线圈。 (4)接收器考虑给手机电池充电,输出电压变换围0~4.2V,500mA恒流充电。充电特性如下图所示。 1.基本部分(50分) (1)接收器工作指示(20分) 要求:接受器接收到能量后用发光二极管指示。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接收线圈靠近发射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观察接收器工作指示灯是否点亮。 (2)接收器恒压功能(20分)

要求:当接收器不接负载时输出电压为 4.2V±0.1V。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在接收器不接任何负载条件下,当接收线圈靠近发射线圈并固定不动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接收器输出电压是否为 4.2V±0.1V。 轻微移动接收线圈时,测量该电压应保持在 4.2V±0.1V围。 (3)接收器恒流功能(10分) 要求:接收器带负载条件下,当输出电压在 0~4VDC变化时输出电流稳定在10mA或大于10mA(当满足发挥部分时,可直接得分),要求恒流误差小于 5mA(两线圈距离和角度不限)。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当接收线圈靠近发射器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恒流值是否大于10mA及是否满足恒流误差要求。 2.发挥部分(50分) (1)充电指示(20分) 要求:当接收器给负载充电时,充电指示灯亮;充满后,充满指示灯亮。 测试方法:发射器采用 12V直流供电。当接收器线圈靠近发射器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恒流充电阶段充电指示灯是否点亮;测量当恒流充电电流减小后充满指示灯是否点亮。 (2)扩大充电电流(30分) 要求:尽可能提高恒流充电电流。 测试方法:当接收器线圈靠近发射器线圈时(距离和角度不限),测量所能达到的最大恒流指标,要求恒流误差小于 5mA,充满后输出电压为 4.1~4.2VDC(按下图计算得分)。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未来的愿景:每个人的手机上,只需要有个充电的APP,就可以实现无线充电,网上付费。随时随地,不受环境限制。 不久前三星Galaxy S8发布,其亮点功能之一便是无线充电。三星Galaxy S8搭配了折叠式无线充电器,利用无线充电,三星Galaxy S8的电量能被很快充满。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无线充电仍然只是少数厂商的坚持。不过在三星坚持的同时,苹果也暴露了布局无线充电的野心,两大巨头的不谋而合,很可能在这个尚未被重视的领域再次开战。 就目前手机行业现状来说,无线充电尚未大面积流行,没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无线充电没有搭载的必要,而是现阶段该技术还存在诸多短板。三星的无线充电方案已经达到了手机无线充电领域最为前端的水准,但仍需要在技术方面得到质的飞跃。 有消息称,三星Galaxy S8无线充电支持Qi和PMA两种协议,这两种协议仍有两大短板尚未解决——传输距离短,摆放位置要求严格,这也是阻碍无线充电流行起来的技术门槛。为何技术难点迟迟难以攻克,我们先要从无线充电的原理讲起。 手机无线充电原理 无线充电的原理就是利用电磁波感应,其过程类似于变压器通电,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即周围磁场

的变化将使电线中产生电流。到了19世纪90年代,爱迪生光谱辐射能研究项目的一名助手,伟大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证实了无线传输电波的可能性。现阶段无线充电存在四种不同的商用技术:电磁感应技术、无线电波技术、电磁共振技术、电场耦合技术,主要用在手机无线充电的技术是电磁感应技术和电磁共振技术。当然无线供电在以后的家电,以及发展势头正猛的电动汽车上也有比较广阔的前景。一旦无线充电突破技术壁垒,在保证转化率、安全性、易用性的同时,高效快速的充电就会像科幻小说《三体》里描述的那样,给人类带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我们单说一下关乎手机充电的电磁感应、电磁共振。 ①电磁感应式充电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目前最为常见的手机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手机无线充电使用的充电座和终端分别内置了线圈,二者靠近便开始从充电座向终端供电。为提高供电效率,需要使线圈之间的位置对齐,不产生偏移。 现阶段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相对于磁场共振充电能够拥有更高的转化率,充电转化率可达80%左右,目前该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手机无线充电领域。但这种方式的无线充电技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弊端——传输距离短、位置要求严格。现阶段上市的无线充电手机,都需要手机与充电板接触才能进行无线充电,而且对放置位置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采用这种方式的无线充电传输距离难以改进,所以厂商针对其放置位置要求严苛的情况进行了改良。2011年8月从事智能手机外设业务的日本Oar公司推出了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今后NTT DoCoMo 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

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多口智能手机充电器的原理

STW三鑫天威首席工程师:刘经理(研发设计总监) 智能手机充电器,在未来两年,充电技术还会有令人不可想象的变化。 智能多口手机充电器原理: (1)充电流程介绍:当充电器插入时,亦即为PMIC充电模块提供了Vcharge电压,这时会产生一个充电中断信号到CPU,通知CPU现在已经进入充电状态。CPU开始启动如下模块: 1,ADC采样,主要是采集Vchrg,Vbat及从MOSFET漏极输出的电压,可以算出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 2,发消息给MMI层,让它显示充电状态及一些采样数据; 3,检测电池电压有没有超过保护电压及电池连接是否连接正确,如果有问题即可通过CHRCTRL切断充电电路; 4,平时显示“充电器没有连接”警告,是因为PMIC的BATDET脚和MOSFET没有打开,从而没有充电电流引起的。 (2)充电状态转换介绍:如果电池电压较低,只是预充的时间稍长一些,最多一两个小时应该可以完成充电!一般电池都有自保护,不会把电放到0V的! 充电分三个过程:预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 1,当Vbat<3.3V 属于预充阶段,处于预充电状态时,以150mA 电流涓流充电。PMIC不能提供Vcore、Vdd等电压,CPU处于关机状态,这时CPU是不工作的!纯粹是硬件电路充电 2,当3.3V4.2V 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属于TOPOFF的一个点,如下图),这个阶段电流逐渐变小,电压维持不变!当电流减小到接近为0(或者某个较小阀值)时,CPU发出控制信号这时停止充电! 以状态机的方框图说明如下: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

引言 §1.1 无线充电技术的背景 随着智能手机、数码相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内置锂电池续航短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有研究指出,全球无线充电技术将于2017年形成一个70亿美元的市场。 据了解,无线充电技术来源于日本。日本富士通公司2010年9月宣布其研究出了新的无线充电技术,可实现在距离充电器几米远的地方进行无线充电。而所谓的无线充电技术,即不用通过电源线和电缆等一切外接设备,就可给电子设备充电。其原理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 综观目前的电子市场,锂电池等电子产品用电池在技术上迟迟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导致电池根本满足不了用户的用电需求。而目前出现的移动电源充电器在给电子产品充电时也需要数据线。而且移动电源容量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移动用电的需求。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或可解决移动电子产品的充电难题。据了解,目前在北美,大批通过近距离无线充电技术解决智能手机充电难题的创业公司开始出现。而随着无线充电网点的完善,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 §1.2 无线充电技术的先驱 根据报道和网络检索,世界上各个国家已经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当中[2]。 Palm︱美国 Palm公司是美国老牌智能手机厂商,它最早将无线充电应用在手机上。它推出的充电设备“触摸石”,就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为手机充电。 海尔︱中国 海尔推出的概念性“无尾电视”,不需要电源线、信号线和网线。海尔称该产品采用了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Powermat︱美国 目前 Powermat 推出的充电板有桌面式和便携式等多种,主要由底座和无线接收器组成,售价在100美元左右。 劲量︱美国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摘要:文章主要追溯了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在近一百年里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无线充电技术最新发展现状的解读,浅析其当今发展的四大趋势,即发展领域扩展化、发展动力多重化、实现方式多样化与智能化以及发展瓶颈明朗化,并就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无线充电;历史;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充电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借助金属导线以及其他物理连接的条件下,以空气为介质实现电能传输,为设备进行充电。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实现电能传输的电磁感应式,第二种是利用电磁耦合共振效应的电磁共振式,第三种是将电力以微波的形式辐射到接收端的电磁波辐射式。目前,无线充电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CT)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早在1890年,克罗地亚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并且将这一设想付诸于实践。虽然这项研究最终因经费被撤、危险系数过高等原因终止,但却为人们打开了无线充电技术梦想的大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沿着特斯拉的脚步,对该技术有了非常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电磁共振器和电源隔空点亮了一盏2 m开外的60 W电灯泡。日本昭和飞机工业公司在2009年At International 会展上展出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传输电力的非接触式电源供应系统。2010年9月,日本富士通公司利用磁共振技术实现设备无线充电。2011年7月第一辆无线充电电动车在韩国首尔公园试运。2012年9月,诺基亚发布的两款智能手机:Lumia920和Lumia 820,可实现无线充电,引发公众热议。2013年芬兰首都机场,为乘客免费提供无线充电器。2013年3月,苹果公司的一项名为“保护外套综合感应充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书曝光。在各经济大国的研究团队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无线充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它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发展到如今的生活实用地步。 1.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起步滞后于国外,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国外市场旋风般的影响下,近十年来我国的无线充电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简介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简介 虽然大部分人对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感到陌生,但诺基亚Lumia 920发布以后,无线充电功能还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主打卖点之一,无线充电让Lumia 920与目前主流的手机产品形成了差异化,个性鲜明。但实际上,诺基亚并不是最早在手机上使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厂商,一年前飞利浦就曾推出过Qi无线充电标准的手机,但最终并未引起消费者关注。 实际上,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还不算成熟,不仅技术发展缓慢,标准也尚未统一。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三种: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Qi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标准进行简单介绍。 1.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发起的,而该公司则是由宝洁与无线充电技术公司Powermat合资经营,拥有比较出色的综合实力。除此以外,Powermat还是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的支持成员之一。 目前已经有ATT、Google和星巴克三家公司加盟了PMA联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缩写)。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 目前Duracell Powermat公司推出过一款WiCC充电卡采用的就是Power Matters Alliance 标准。WiCC比SD卡大一圈,内部嵌入了用于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的线圈和电极等组件,卡片的厚度较薄,插入现有智能手机电池旁边即可利用,利用该卡片可使很多便携终端轻松支持非接触充电。 WiCC充电卡 另外作为支持,星巴克计划在波士顿地区17家门店进行Duracell Powermat无线充电试点,这将为PMA在美国立足提供有力的支撑。星巴克首席数字官Adam Brotman表示:星巴克将在部分桌面上安置无线充电设备,看看顾客反应如何。如果顾客没有与iPhone或

浅析快速充电技术在智能手机的应用

浅析快速充电技术在智能手机的应用 新一代智能手机中的电池容量越来越大,联发科及高通等手机芯片大厂,近期不约而同在新款手机芯片解决方案中,导入快速充电的功能,而新一代的快速充电器也将会全面取代传统USB充电器。 标签:高通(Qualcomm);联发科;快速充电;电源管理 这两年来,新一代的智能手机尺寸越来越大,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移动应用处理器(AP)运算速度也要求越来越快,这些变化都需要更大容量的锂电池来支持。 随着电池容量提升,大功率且高效的快速充电技术成为必需,而现有的传统5V USB充电器使用统一使用充电接口Micro-USB,依照USB协会发布的标准,Micro-USB的最大允许的充电电流是1.8A,这意味着传统的5V USB充电器将受限于9W以下,无法再提升更大输出功率。 为了突破这个技术瓶颈,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厂联发科及高通,不约而同在新款手机芯片解决方案中,导入快速充电的功能。以过去充电器100%充电大概需要2~3个小时来看,高通及联发科的最新快速充电设计若搭配改款后的充电器,则50%充电仅需20分钟,100%充电则有机会压低到90分钟以内。 虽然高通和联发科都已经发布了各自的快速充电方案,但是他们的充电方式却有非常大的差异,下面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充电原理及应对所设计的快速充电器方案。 1 高通的快速充电2.0(Quick Charge 2.0) 高通在2013年推出的骁龙800的芯片,其中包含了Quick Charge 2.0版本的平台,其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由设备通过USB数据通讯口D+/D- ,输出电压信号给充电器,充电器内置USB输入解码芯片,判断充电器需要输出电压大小。虽然快速充电的输出电流被限制在1.8A以下,但是输出电压将可以有5V、9V和12V三种选择。新QC2.0的标准快速充电器的额定功率为15W,比过去常规5V USB充电器一下提升2~3倍。 现介绍一款配合高通QC2.0标准所开发的快速充电器。方案选择是Dialog 公司开发的满足高通QC2.0协议的解码芯片iW620和初级侧PWM IC芯片iW1760。 iW620是一颗SOT-123小封装的USB解码IC。IC从USB数据通讯口D+/D-读取需要的信息,再由IC的DRV驱动脚输出信号,给光电耦合器的LED不同的电流(2mA~10mA),对应控制不同输出电压5V/9V/12V,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被反馈到初级电源管理芯片iW1760。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 字数:2465 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36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手机是用户群体最大的一个电子产品,但是由于充电器携带不便,手机无电给用户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本文首先分析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原理,然后以手机为实验对象,将无线充电与有线充电相比较,显示出无线充电的独特优点,最后分析无线充电器的内部构造,为以后的无线充电器的开发与更新提供了理论及数据依据。 【关键词】手机充电无线充电电磁感应 一、前言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手机属于电子产品中的一个大的类别,每个手机都有其相对应的充电器,每换一部手机,原来的手机充电器就废弃了。大量旧充电器给环境的处理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主要的原因就是手机充电器不能通用。对于手机的使用者而言,携带手机充电器非常得不便。随着人们对于无线通讯的需求,手机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得手机快速普及,同时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概述 (一)无线充电原理 无线充电的原理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电磁感应,另一个就是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定律其主要原理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有了感应电动势就能够驱动电子形成电流。通过这个原理我们给线圈提供一个不断变化的磁通量,线圈内就会产生电流,再将这部分电流整合为直流为手机充电。 感应电动势的模型可以通过下图可以看出来,线圈1集成在无线充电器端,线圈2集成在手机端,充电器端的线圈半径要大于手机端的线圈。两者之前存在一定的距离,给线圈1施加一定的正弦电流,就会在线圈2出产生一定的磁感

关于无线充电技术方案实现的几点建议

关于无线充电技术方案实现的几点建议 一般见到的无线充电,运用的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原理。1819 年,丹麦科学家厄斯特观察到一段导线上如果通有电流,四周将会产生磁场,可以让指北针偏转。后人则进一步发现,将导线围成环状,甚至绕成线圈,产生的磁场将会更强、更集中,这称为电流磁效应。 至于电磁感应,则是在1831 年由法拉第发现的。让一块磁铁或其他的磁场来源靠近一段没有电流的线圈,线圈上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称为电磁感应。值得注意的是,电磁感应的成立要点是磁场要有变化,例如磁铁愈来愈靠近(愈来愈远离其实也可以)。外加磁场若是一直保持不变,是不会有感应电流的。 总而言之,电流磁效应就是电流的流动在四周产生磁场,电磁感应则是不断变化的外加磁场使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利用电磁感应来充电 这两种物理现象同时运用,就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目前的无线充电设备,都包含一个充电座,里面其实正是线圈。将充电座接到家用插头后,线圈周围会因为电流磁效应而产生磁场。要充电的电子产品,里面也都有一个线圈,当它靠近充电座时,充电座的磁场将透过电磁感应,在电子产品的线圈上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导引到电池,就完成了充电座和电子产品间的无线充电。 你可能会问,磁场不是要改变才能有电磁感应吗?可是充电座与充电的对象距离却始终保持不变,这样为何会有电磁感应呢?原来,家用插座中流出的电是交流电,也就是说电流的方向不断的交替变化,一会儿顺着流,一会儿反着流。正因为如此,充电座线圈产生的磁场随之不断在变换方向,并非保持不变,符合电磁感应的要件。 近来愈来愈多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开始提供无线充电的功能,但是不幸的是,它们充电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方案

电源招聘专家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方案 无线充电是指具有电池的装置透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而进行充电,其方便性可以让消费者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无线充电相关产品;因为有商机才会有厂商愿意投入相关产品开发,目前可以知道非常多知名品牌厂商已经将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列入新一代的产品的规格之一。由于这产技术相当新颖且各厂商有自己对技术的表述,所以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力、非接触充电、无接点充电都是泛指相同的技术,距离1mm到数公尺都是一样是无线,供电端与受电端交互作用就称感应,所以无线充电是广义的名词没有一定的规格。 原理简单·实作困难 无线充电的方法在实验阶段有开发出很多方法,但目前唯一有机会量产商品化为线圈感应式。线圈感应式的原理很简单,是百年前就被发现物理现象,但过去长久以来这样的线圈感应只运用在绕线式的变压器中。早期就有人发现将绕线式的变压器的将“E”型铁心绕线后对向紧贴后接上市电就可以感应传电,但距离略为分开后感应效果就消失,这是因为在市电60Hz下,电磁波传递会随着距离增加能量快速衰退。 在现今的应用中,由于装置本身需要有外壳包装,发射端加上接收端的外壳厚度至少从3mm 起算,早期电动牙刷产品开发时就发现当距离拉开后需要将线圈上的操作频率提高才能让电力能传送的更远;在电磁波中有一个特性,就是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可以传送比较长的距离后能量衰减较低。 后来rfid应用开始发展,主要就规划的三个频段LF低频(125~135KHz)、HF高频(13.56MHz)、UHF超高频(860~960MHz)可以使用,而这些频段也造就了目前无线电力系统在设计之初频率采用的参考点。早在10年前电动牙刷的无线充电就已经上市,当时的传送功率小、充电时间长,在现在的智能手持装置的耗电状况来看,当时的充电能量不敷使用所以10年来还无法实用化。但这几年来发展出新的技术可用较高的“共振”接收效率运作方式,由于这个技术较新所以各界的说法很多,但都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接收线圈上都会有配置电容来构成一个具有频率特性的接收天线,在特定的频率下可以得到较大的功率移转。这部份就跟早期的电磁感应不同,当距离拉开后依然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电力传送效果。共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跟钢琴调音师一样放不同水量的玻璃杯,在精准的调音下可以将某个玻璃杯透过共振将其振碎;但其它的文章都没有提到,若是没有经过专业钢琴调音师训练的一般人,可能永远也调不出可以让玻璃杯振碎的频率!这就是原理简单、实作困难。

自制手机无线充电器

DIYer: madzero 制作时间: 3天 制作难度: ★★★☆☆ GEEK指数: ★★★☆☆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文首先发布在煮机网双向电梯 ? 1 材料 ? 2 拆取所需零件 ? 3 上盖 ? 4 下盖 ? 5 合体

? 6 成果展示 ?7 一次失败的尝试 ?8 另一次失败的尝试 ?9 改进型 ?10 总结 ?11 DIYer签到处 做这个作品的初衷是我的Veer的续航能力让人欲哭无泪,连续看8小时电子书都成了奢望。其实不止是小薇,现在包括iPhone在的几乎所有智能机,续航都不怎么给力,于是移动电源这种产品开始大行其道。不过小薇的数据线非常特殊,体积大、价格高,经常插拔还容易造成触点松动,小薇使用移动电源还涉及到线路的改造,更何况同时带着移动电源和数据线也相当的麻烦。要知道小薇天生可是用点金石充电的。点金石知道么?那可是palm/hp手机的大杀器,只要把手机往点金石上轻轻一放,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了,让那些什么插头插座插拔操作统统见鬼去吧。可是点金石却必须连接在一条电线上,充其量买两个点金石,一个放家里,一个摆办公室,要是碰到短途出差、开会神马的可怎么办呢? 如果能将点金石随身带着该多好啊! 1材料

〇DC5v 1.5A以上的锂电升压电路1片33元 〇DC5v 锂电池充电电路1片7元 〇Palm点金石2个24元 〇点金石充电后盖1个14元 〇聚合物锂电池(带保护电路)1片19元 〇DC 5v 1A双掷电磁继电器1只3元 〇塑料盒1个5元 〇另备DV5V 1.5A电源1个、micro接口线一条(质量要好)、线材若干、工具若干。若想用非palm手机实现无线移动电源,还得多准备一个点金石充电后盖,把普通手机改造成能用点金石的手机,改造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f75282784.html,/zOyotNp,在此不表。在这里升压板我选择的是YZX的2A版本,贵是贵了些,至少真材实料。充电板则直接拆了个座充。

全面解析无线充电技术

摘要: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相对于大功率电能传输,小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机是该项技术最大的受益者。 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天方夜谭。但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很快就要进入大规模的商用化,这项此前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正悄然来到我们的面前。 老技术、新技术 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电能,其实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技术,它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拥有电力的19世纪。当时对于电力的传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爱迪生为代表的有线派,即架设线缆用于电力的远距离传输,这种方案成熟可靠,缺点是工程量巨大,并且成本高昂。还有一种就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的发明者)在19世纪末提出的无线传输方式,特斯拉当时构想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让电能以大地和天空电离层为介质进行低损耗的传送。这项实验据说获得成功,但是因政治和经济因素被中止。无线传输技术后来只是被用于电信号发送领域,也就是信息的交流,远距离能量传输从来都没有进入实用化,虽然它在物理学上是完全可行的。 诺基亚Lumia 920智能手机可实现无线充电

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这种局面才获得改变。在电动牙刷、剃须刀等不少低功率的日用家电产品中,我们看到了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给用户带来相当的便利。随着无源式RFID电子标签的实用化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大发展,诸如隔空点亮灯泡的无线供电实验也屡见报端,这一切都点亮了人们对“无线”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科学界也不遗余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001年5月,国际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会议在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Reunion Island, France)召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莱特(G. Pignolet)作了一个公开实验:他利用微波技术,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最后点亮了一个40米外的200瓦灯泡。其后,据研究者有关文章介绍2003年在岛上建造的10千瓦试验型微波输电装置,已开始以2.45GHz 频率向接近1km的格朗巴桑村(Grand-Bassin)进行点对点无线供电。 到2006年末,也有报道称麻省理工学院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上获得突破:以物理学助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为首的研究团队试制出的无线供电装置,可以点亮相隔2.1米远的60瓦电灯泡,能量效率可达到40%,相关内容刊登在2007年6月7日的《ScienceExpress》在线杂志上。这个“隔空点灯泡”实验引起了欧美及全球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后来英特尔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Smith在这一成果上进行改进研究,并将供电效率提高到75%(1米范围内),这样的效率相当了不起,对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这样的设备来说已足够优秀,而英特尔也在2008年8月的信息技术峰会上对此作了演示。 不过,相对于大功率电能传输,小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机是该项技术最大的受益者。在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诺基亚Lumia 920智能手机上看到了商用级无线充电技术的身影,与此同时大量的手机厂商和外设厂商跟进,针对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技术一夜之间就进入爆发前夜。 无线充电四大“流派”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通过电磁感应“磁耦合”进行短程传输,它的特点是传输距离短、使用位置相对固定,但是能量效率较高、技术简单,很适合作为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第二类是将电能以电磁波“射频”或非辐射性谐振“磁共振”等形式传输,它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非常好的灵活性,是目前业内的开发重点。第三类是“电场耦合”方式,它具有体积小、发热低和高效率的优势,缺点在于开发和支持者较少,不利于普及。第四类则是将电能以微波的形式无线传送——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虽然这种方式能效很低,但使用最为方便,英特尔是这项方案的支持者。

手机无线充电器方案设计

手机无线充电器方案设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等通讯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传统式的充电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循环使用充电设备会导致插头的损坏或者不牢固,产生漏电的危险.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手机无线充电系统,但是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剖析,让读者进一步的了解无线充电系统。 引言 早在上个世纪末期,手机无线充电设备就已经诞生了.当时,它以小巧便携等特点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但是当时的手机充电系统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传输距离短,难以让不同厂商出产的手机充电设备兼容等因素导致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并没有广泛应用. 1,手机无线充电的发展史 自从两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了随着周围磁场的变化就会产生电流.时隔六十年后,尼古拉·特斯拉以爱迪生助手的身份在光谱辐射研究时成功申请了一个专利.当时的科技非常落后,所以最终以效率低且存在危险而放弃.又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滞后,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许树源教授对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又做出了贡献,但是此充电系统必须让手机和充电器相接触.2007年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Soljacic)带领一些学生对无线充电又登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他们在两米以外成功通过无线电流点亮了一盏家用灯泡.最近,英国一家公司根据电磁感应发明了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它看上去就像一块塑料鼠标垫,将手机等放在垫上就能充电,并且可以同时给多个手机设备充电。 2,手机无线充电的特点 手机无线充电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手机连线进行充电,它是利用磁共振在手机无线充电器和手机之间通过空气进行充电,手机与充电器相感应,那么线圈就会与电容器在手机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形成磁共振.同时,无线充电可以节省空间,只要进入到无线充电器的覆盖区域就会进行自动充电.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发展为通过电脑对手机芯片的控制来进行充电,预计每秒中充电的电量是现在的一百五十倍.所以,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从根本上说,虽然这一系统对处在充电场的人生命没有危害的,其中的原因是电量是可以控制在同一频率的共振中的线圈进行传输.但对于这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技术,很多人还会

用事实说话五大智能手机快充全面分析

用事实说话!五大智能手机快充全面分析 用事实说话!五大智能手机快充全面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电池容量增大手机的续航时间得到很好的提升,但手机电池容量的提升同时手机充电器依然是最高5V2A的充电标准,3000毫安的电池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充满,对于用户来说这个体验真的是非常不好,紧急情况下充电5分钟可能不到20分钟就把充入的电量全部耗尽。有见及此手机的快速充电技术应运而生,采用大电流或者高电压的充电方案,可以短时间内把手机的电池充满,或者紧急情况下充上5分钟可以用上几小时,摆脱以往常超的充电等待时间,快速解决大电池手机快速充电的需求。 目前手机的快充技术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高电流充电,保持5V的电压,在启动快速充电后可以以4A到5A的高电流充电,采用这种技术目前只有OPPO的VOOC闪充技术。第二类就是采用高电压进行快充,在启动快速充电后可以以9V到12V的高电压进行充电,充电的电流可以保持在1A到1.8A之间,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充电电流,这个以高通QC2.0和联发科Pump Express Plus技术为代表,这个快充方案已经整合到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方案之中。另外高通的QC2.0技术是开放的,所以一些非高通芯片的手机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基于高通QC2.0的衍生快充技术,比如华为的快充技术和华硕的BoostMaster。 三种主流快充技术:

高通QC2.0 QC2.0就是Quick Charge2.0技术,QC2.0技术在2013年高通推出骁龙800的时候就已经集成快充方案,随着高通CPU产品线的更新换代,在骁龙800后的产品都支持QC2.0技术,QC2.0协议规定的可以自适应输出5V,9V或12V的充电器对支持QC2.0协议的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快速充电。 QC2.0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由设备通过USB数据通讯口D+/D-,输出电压信号给充电器,充电器内置USB输入解码芯片,判断充电器需要输出电压大小,所以对于充电的USB线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并且QC2.0分为A级和B级两种行业标准。A标准:5V,9V和12V输出电压,B标准:5V,9V,12V和20V输出电压,现在大部分支持快充的手机都是使用QC2.0A的标准。 联发科Pump Express Plus 联发科的Pump Express Plus技术需要配合联发科生产的电源管理芯片来实现,目前联发科的MT6795上已经能支持Pump Express Plus快充技术,理论上在联发科所有处理器平台上使用专用的电源管理芯片都能实现快速充电功能。Pump Express Plus为充电器提供的输出功率大于15W,受控输出电压增加了12V、9V和7V三个档位,支持12V/9V/7V/5V/4.8V/4.6V/4.4V/4.2V/4.0V/3.8V/3.6V充电。 ▲联发科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臵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今后NTT DoCoMo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臵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

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充电使用的充电座和终端分别内臵了线圈,使二者靠近便开始从充电座向

针对智能手机的快速充电方案

针对智能手机的快速充电方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f75282784.html,2011年10月20日10:3521IC技术 前言 早期有一个苹果产生了地球万有引力,现在有一个苹果加速了智能机时代的到来。从去年开始,各大主流基带厂家MTK、高通、博通、marvell、STE等纷纷推出了智能机方案,在2G时代feature phone趋于饱和,并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同时,各大手机公司纷纷押宝智能机,希望能够抢得先机。可惜的是由于智能机时代还没有哪家公司能够提供像 feature phone时代MTK的tunekey,加上软件驱动人员的严重急缺。智能机成了高投入,回报周期很长的一项投资,使得能够在智能机有所斩获的只能是向华为、中兴等大公司,国内专注PCB A的IDH在智能机有大批量的量产且正在赚到钱的的也就少之又少。 据isuppli统计表明,虽然智能手机在近两年的增长极为惊人,但在全球仍然有70%以上的用户使用的是功能手机,在中国,这一比例则在85%左右。加上国内IDH在智能机研发道路上遇到的诸多挑战,手机芯片巨头联发科也与近期表示,他们相信大多数用户仍喜欢价格相对便宜的功能手机,因此功能手机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最近,联发科将推出“类智能手机”,让功能手机也能像智能机一样叠加丰富应用。这种类智能机将可支持包括用户接口、上网、大屏全触控,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使得类智能机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软件,让功能机也能像智能手机一样的不断扩充个性化的应用。 与智能机一样,随着类智能机功能的不断强大,电池的续航能力将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死角。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我们周边的朋友随声带两个手机,一台专门用来打电话,一台用来娱乐。因为无论你的手机屏幕有多大,性能配置有多高,电池没电了一切都是浮云。特别在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还有很多地方充电也是个问题,2007年印度一家付费电话公司 Micromax的高管注意到了一个新奇的景象。他们发现,在印度东部的一个村庄,人们在一个身后有辆自行车的人面前排起了长龙,这人的自行车上绑着一台车用蓄电池,大家交给他几个卢比后,就可以把自己的手机插上去充电半小时。这些村民的家里没有电。 为了解决电池续航的能力,早期的 feature phone厂家类似像长虹、phillip 纷纷研制了大容量电池手机,或者采用艾为双电池单芯片解决方案AW3312的双电池手机。但是这两种应用都对手机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解决电池的问题,从事手机行业的工程师想出了曲线救国的方式-“快速充电”来解决类智能机时代的电池问题。 手机实现充电三要素 手机上要实现快充功能需要满足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充电器、电池、charge IC。充电器需要满足足够的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压,因为充电器的走线有很大的寄生电阻,如果要实现较大的充电电流,充电器的带载输出电压需要较高。以充电器的寄生电阻为1欧姆来估算,主板充电器接口VCHG到VBAT的路径

智能无线充电系统电路设计详解

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75282784.html,/news/200515_p1.html 智能无线充电系统电路设计详解【大比特导读】智能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是非接触充电系统,不 再通过导线(充电线)传输电能,而是无线传输方式充电。没有充电所用的物理接 口,与一般充电器相比,避免了插线或拔电池的麻烦。 在电子科技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33亿,再加 上MP3、MP4等其他周边电子产品,平均不到2人就拥有一个需要充电的便携式电子产品。 目前普遍使用的都是数据线插接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数据线接口用久了通常会有触不良等 现象,而且单个充电器适应面不广,因不同的类型电子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充电器,充电时 还要寻找合适的插口和理顺接线,真可谓费时费力;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充电是一件令人 头痛的麻烦事。为了改良上面的现象,研发智能无线充电器是很有必要的。 智能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是非接触充电系统,不再通过导线(充电线)传输电 能,而是无线传输方式充电。没有充电所用的物理接口,与一般充电器相比,避免了插线或 拔电池的麻烦,具有一般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作品采用一(充电器)对多(感应负载)充电、智 能充电的设计思想;无线充电器对负载充电时,指示灯将由绿灯转换为七彩灯,手机也正确 显示充电状态并智能完成充过程(实验产品为手机)。本充电器可以同时对多个负载充电,可 以自动感应是否有负载充电,达到自动充电,充满电后10秒自动断电,达到智能化;从而大 大方便了用户。智能无线充电器使用十分方便、一个充电器就可以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具 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成本低廉(与一般充电器价格相差不多)等优点,现在世界上许多大 公司(如Sony,Intel,apple,飞利普等)也正在火热研究中;智能无线充电必将是取代物理 直插的发展方向,将肯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 NE555D脉冲发生器模块 如图1,根据 T =(R1+Rp)C1,f = 1/T,调节Rp使NE555D输出一个36.7KHZ的脉冲频 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