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监测的意义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血糖监测的方法与意义

一、血糖监测的概念及重要性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絮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应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降糖方案的调整。目前临床监测血糖的途径有: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糖和组织间液血糖监测。其监测方式包括:便携式血糖检测仪、动态血糖检测仪、糖化血清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便携式的血糖检测仪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它与动态血糖检测仪还可以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和监测低血糖的发生,是“点”;糖化血清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血糖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线”。只有通过点与线的结二、1、/天。3)2、1)8~122))的3)4)5)6) 睡前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病人科学加餐!

7) 夜间血糖:胰岛素治疗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间低血糖者。 8)

血糖监测流程

血糖监测流程 目的: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评价代谢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用物准备:血糖仪、采血笔及针头、试纸条、75%乙醇、棉签、弯盘、锐器盒、医疗垃圾、生活垃圾。 操作流程: 责任护士:(携带治疗卡,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得体大方的来到病房门前,轻叩房门,获得病人或家属允许后进入病房)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x,请问我可以进来吗? 患者:可以 责任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x,请告诉我您的床号和姓名。 患者:xx 责任护士:请让我核对一下您的腕带,好吗? 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xx您好!因为您患有糖尿病,根据医嘱要给您每天监测血糖。请问您对自己的病了解吗?在家有没有监测过血糖呢?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在家也做血糖监测。 责任护士:通过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您的血糖变化,评价代谢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对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帮助您随时发现问题,您能够理解吗? 患者:理解。 责任护士:病房监测血糖就是通过指尖采血一滴,采血用的针头很细,不会很疼,请您放心,我可以看一下您指尖皮肤吗? 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您的指尖皮肤完整无破损,血运良好,待会我们就在这里测血糖好吗?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您对酒精过敏吗? 患者:没有。 责任护士:请问您吃过午餐有两小时了吗? 患者:是的,刚好。 责任护士:那您稍等,我去做准备,咱们待会见。 报告评委老师经评估:环境宽敞,光线明亮,无干扰,适宜操作。用物已准备齐全,一次性物品均在有效期内,经检查血糖仪性能完好,血糖仪代码与试纸代码一致,病人神志清楚,已向患者讲解血糖监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够配合,病人指尖皮肤完整,血运良好,适宜采血,无酒精过敏史,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责任护士:xx,您好,刚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x,请允许我再次核对一下您的腕带信息好吗? 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先安装采血笔,在用75%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后进行采血,)xx,采血有点疼,您忍一下,很快就好了。(弃去第一滴血,吸血于试纸合适的需血量,采血部位止血)xx,血糖已经给您测好了,您自己按压一下穿刺点,一会儿

-血糖监测7点法和5点法

7点血糖和5点血糖都是指的血糖监测的时间点,俗称血糖监测7点法和5点法7点血糖(7点法)是指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的血糖,总共7个血糖监测时间点(也有就直接说是8个点的)。这里所说的早餐前血糖一般我们把它等同于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5点血糖(5点法)一般是指空腹、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和睡前或夜间的血糖,总共5个血糖监测时间点。另外,就2种方法而言,5点法是早前的提法,现在用的不多了,现在一般都是以7点法为主,这样用于监测的血糖图谱会比较全面。此外,对于血糖监测而言,在发生感冒等急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不稳定时及运动前后、妊娠阶段也是要加强血糖监测的频次。那么具体到各个时间点监测的意义则主要如下:1.空腹/早餐前血糖: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水平,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此时血糖值可能正常。建议在静息状态(宜禁食/禁药,不宜过度消耗体力)下检测。空腹血糖间接反映在没有应激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机体自身的

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空腹血糖还可体现降糖药的远期疗效,对于长期使用降糖药的患者来说,空腹血糖的良好控制有重要意义。 2.午餐/晚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要摄入食物的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的量。 3.餐后血糖:反映人体餐后胰岛素分泌的水平,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水平,在进行药物治疗或饮食控制期间等尤其需要观察是较重要的指标之一。代表进食刺激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以及药物与饮食治疗的情况。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比监测空腹血糖更重要,因为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但由于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而出现餐后高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反映控制饮食和服药后的综合治疗效果,便于指导饮食和药物治疗。应注意,测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到满2小时为止,有些人吃完饭后才开始计时,其结果就有了明显的差别。 4.睡前血糖:防止出现夜间低血糖或清晨空腹高血糖。 5.凌晨(3点)血糖由于夜间3点左右血糖可能出现过高(黎明现象)或过低(苏木杰

血糖监测

第五节血糖监测 一、血糖监测的概念及重要性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订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目前临床上检测血糖途径有: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糖和组织间液血糖检测。其监测方式包括:便携式血糖仪监测、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duco~~monitoring,CGM)、糖化血清清蛋白(dycatedalbumin,GA和HbAlc的测定。便携式血糖仪监测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 它与动态血糖监测还可以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和监测低血糖 的发生,是“点”;GA和HbAlc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血糖总体 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线”。只有通过“点”与“线”的结合,才能 既了解某些特定时间的血糖情况,又了解其在某一时期的总体 水平。 二、血糖监测的方法及频率 [血糖监测的方法]

1.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血糖 (1)概述:便携式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方式,能反映实时血糖,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同血糖仪血糖测定范围不同,血糖超过或低于测定范围时,仪器会显示“Hi'’或“Low",应抽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 (2)便携式血糖仪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见第五章第二节“便携式血糖仪床旁血糖监测”。 2.CGM CGM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测定范围2.2-22.2mmol/ L。因此,CGM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1)原理:CGM系统(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QCGMS)由葡萄糖感应器、线缆、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和分析软件5部分组成。感应器由半透膜、葡萄糖氧化酶和微电极组成,借助助针器植入受检者腹部皮下,并与皮下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记录器通过线缆每10秒接受1电信号,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201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 临床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2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的临床使用,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血糖检测质量和检测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 作规范(试行) 为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以下简称血糖仪)的临床使用管理,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保 障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便 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26号)、《关于规范医疗机构临床使用便携式血糖仪采血笔的通知》(卫医发…2008?5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WS/T

226-2002)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采用各类便携式血糖仪进行非诊断性血糖监测。 一、医疗机构血糖仪管理基本要求 血糖仪属于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也被称为床旁检验)设备。其管理应当作为医疗机构POCT 管理的一部分。 (一)建立健全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应编写本机构血糖仪管理规程并认真执行。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标本采集规程。包括正确采集标本的详细步骤及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 2.血糖检测规程。 3.质控规程。制订完整的血糖及质控品检测结果的记录及报告方法。 4.检测结果报告出具规程。对于过高或过低的血糖检测结果,应当提出相应措施建议。 5.废弃物处理规程。明确对使用过的采血器、试纸条、消毒棉球等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6.贮存、维护和保养规程。 (二)评估和选择合适血糖仪及相应的试纸和采血装置,并对机构内使用的所有血糖仪进行造册管理。 (三)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对培训及考核结果进行记录,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方能在临床从事血糖仪的操作。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血糖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血糖仪检测原理,适用范围及特性、仪器、试纸条及质控品的贮存条件、标本采集、血糖检测的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如何解读血糖检测结果、血糖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安全预防措施等。 (四)建立血糖仪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完善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体系。 1.血糖仪检测结果与本机构实验室生化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与评估,每6个月不少于1次。

血糖检测方法及原理

血糖检测方法及原理 血糖检测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家用血糖仪是一种通过简单的检测,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糖尿病病人即时血糖值的仪器。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使用,但你知道血糖检测原理是什么吗?血糖仪是怎样工作的?一起来了解下吧。 把血糖仪称作”血糖监测系统可能更为贴切,它是一个完整的采血、检测、分析等过程的综合反映,仪器只是一个光信号或电信号的检测器,主要技术含量都在一张张小小的”塑料片内部,而试纸的核心就是生物酶,不同的酶和辅酶有不同的特性,检测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都各不相同。 仪器从检测方法上可分为生物电和光电比色两种,生物电方法不受环境强光影响,无需经常清洁,采血样本一般在机外,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但通电后易受血中一些代谢性酸化还原物质和残留药物的干扰。采用光电比色法的仪器因易受血样污染,需经常进行清洁保养,但不会受到血样中内源性代谢产物和外源性药物浓度的影响。 血糖仪检测血糖的原理不尽相同,检测方法也不同,只有了解了仪器工作的原理后,在选用时,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临床药物、病人体内成分、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得血糖检测的数据更加精准。 现在血糖试纸常用酶主要为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两种,各有特点,对氧含量、药物、其他糖类物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特异性高,但由于它反应过程需要氧的参与,因此测量结果容易受血氧含量影响而造成结果出现偏差;试纸也容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一般应在开封后3到4个月内用完。

葡萄糖脱氢酶不受血液或空气中氧分子的干扰,试纸一般可以使用至标明的有效期,但是葡萄糖脱氢酶由于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辅酶和介质的参与,有些辅基如吡咯喹啉醌(PQQ)可能与注射用麦芽糖等其他糖类、口服木糖和半乳糖发生反应,造成结果假性升高,所以除应用含有上述糖类的患者之外,葡萄糖脱氢酶技术可应用于其他合适的患者。血糖测试时所用的血糖试条,与各品牌血糖仪是专用配套的,在各品牌之间不能通用。市场上的血糖试条有两种采血方式滴血式和虹吸式。滴血式的血糖试条,测试时需要血样多,需要将血样滴加到试条上,血滴太多、太少或者位置不准确都会影响测试值。而采用虹吸自动吸血方式的血糖试条,需要血样少,加样量可以自动控制,试纸有能显示血液是否适量的确认点,操作简单,也可避免加血样误差,进而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血糖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血糖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医院(353000)范丽芳牛晓健张昌红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客观依据,检测糖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对于糖尿病的检测手段多种多样,但只有血糖是糖尿病唯一可靠的诊断指标,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1]。 1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性 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但脑内糖原内储极少,每克脑组织约2.5~3.0mol/L,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2],要靠源源不断地从血中摄取,故对低血糖极为敏感,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有脑功能障碍,严重或持久的低血糖将使脑细胞产生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一般认为>6h),甚至导致死亡。 高血糖与低血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都是相当严重的,因此,维持血糖平衡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基础研究证实:组织细胞对于稳定的高血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当处于反复波动的高血糖环境时,这种适应能力欠缺,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 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2]。一般来说,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引起血糖大幅波动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水平很低,对血糖调节能力很差,此类患者对药物非常敏感,只要有一点点的影响,血糖就会大起大落,临床常见于1型糖尿患者和晚期重症2型糖尿患者;外因是饮食和运动不规律、用药方案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情绪激动、失眠、酗酒、感染发热等疾病状态,这些因素均可以引起血糖显著波动。 2防治血糖波动的方法 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①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动性,使用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能够较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使得没有明显的血药浓度高峰,作用平稳而持久,对于降低空腹血糖波动性效果较好;②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使用的药物有: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诺和龙)、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超 指数均不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批号试剂的敏感指数亦有差别,因而会直接影响到PT的检测结果。故临床检验中心统计各家医院质量控制数据时,不但要按仪器分组,还要统计使用试剂的情况。所以尽量选用配套试剂,避免因小失大[6]。另外试剂配制过程中,水的质量也极为重要。有些试剂对水的pH值、离子浓度要求较为苛刻,所以配制试剂时应尽量使用去离子水。 5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具有协同抗凝作用。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血浆青霉素浓度达5000U/mL 时,PT、APTT明显延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时间延长;头孢哌酮具有甲硫甲唑环的侧链与前凝血酶原相仿,羧酶可错误地与抗生素结合而导致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干扰肝脏中维生素K的代谢,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7]。同时由于新药的不断问世,而这些药物对凝血试验影响方面的报道也较少,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总结。 6其他因素的影响 标本发生溶血后对凝血试验的结果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溶血标本中含有成熟红细胞膜破裂而释放出的磷脂,在凝血过程中磷脂是促凝物质,使得APTT和PT比非溶血标本的测定值偏低,因此实验室不应使用溶血标本[3]。我们在日常检测中经常遇到脂血标本,这类标本对于光学法的血凝仪影响很大,使得检测结果变异较大。对于这类标本,我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在检验报告单上作出说明。对于一些特别异常的结果,首先要确定仪器、试剂等是否无误,质量控制是否在控。待确定无误后,才能将报告发出。笔者曾检测到一患者的APTT>120s,经确认仪器、试剂等均无误,质量控制在控,与临床医生联系发现此患者为一血友病患者,此结果符合血友病的特征。 综上所述,影响凝血试验的因素较多,它涉及到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问题,而且许多问题也不是实验室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自身的质量控制工作以外,还应与医生、护理人员及患者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凝血检验的质量,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郭笑如,黄浩南,肖婷.对凝血试验影响因素的探讨.血栓与 止血学,2011,17(4):186-187. [2]杨继明,张爱华,肖中华,等.标本采集量对凝血项目检测结 果的影响.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1):75. [3]王瑾.影响凝血试验测定结果的因素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5(16):1025. [4]程育春,赵燕霞,侯临平,等.血凝的影响因素分析.实用医 技杂志,2011,18(7):712-713. [5]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 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0-211. [6]陈晓燕.临床血栓与止血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探讨.实用医技 杂志,2011,18(5):527. [7]卢本亮,梁冰.影响凝血实验的几个因素.实用医技杂志, 2004,11(5):720-721. (收稿日期:2012-11-11) 163 ··

快速血糖监测技术

中铁二局二处医院 快速血糖监测技术 血糖: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 血糖测定: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血糖情况的主要指标 血糖仪监测血糖的原理: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试纸中的葡萄糖氧化酶反应产生的电流量测量血糖。 采集末梢血:滴血式和吸血式 优点:较生化仪测量更快(30秒内)用血量更少(5微升以下) 血糖仪的特点:方便、快速、安全。 只适合日常检测,不能作为准确诊断糖尿病的工具,应进行及时校准和常规质控。 血糖值: 正常人:空腹:3.9~6.1mmol 餐后2小时:≤7.8mmol/l 糖尿病:空腹:≥7mmol/L 餐后2小时:≥11.1mmol/L 血糖危急值: 成人血糖低于3.9mmol/L 高于16.7mmol/L 择期手术者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11.1mmol/L 急诊手术者随机血糖应控制在13.9mmol/L以下。 如空腹血糖>10mmol/L、随机血糖>13.9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9%,应推迟非急诊手术。 眼科手术等一些精细手术对血糖要求更加严格,应控制在 5.8~

6.7mmol/L。 血糖异常: 1.生理性高血糖可见于摄入高糖饮食或注射葡萄糖后,或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时。 生理性低血糖饥饿或剧烈运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过量。 2. 病理性高血糖 ⑴糖尿病: ⑵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过多:如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髓质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胰岛α-细胞瘤等。 ⑶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如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刺激血糖中枢,出现高血糖。 ⑷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增高。 4. 病理性低血糖 ⑴胰岛素分泌过多:由胰岛β细胞增生或胰岛β细胞瘤等引起。 ⑵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腺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⑶严重肝病患者:肝贮存糖原及糖异生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调节血糖。低血糖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自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 低血糖发作时由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临床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 2.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检测血糖的时间和意义

检测血糖的时间及意义 血糖检测是了解病情、判定疗效、指导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据了解,我国糖尿病人自购血糖仪、自我检测血糖的不足3%,而先进国家达80%。能够自我监测或到医院检测血糖的病人,对各时段血糖的检测意义了解得也甚少。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检测血糖的时间及意义。 空腹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的基础功能,也就是在夜间不吃不运动,进行正常睡眠状态下,胰岛功能可将血糖控制在何等水平。是衡量胰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空腹指8~10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人。 早餐前血糖一般是测早6-7点的血糖。8点以后抽的所谓“空腹血糖”已经失去了早餐血糖的意义。检查的目的在于体现夜间基础状态的血糖,凌晨血糖升高的情况及降糖药远期疗效的综合结果。如果降糖药的中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可能比最低值要高。 查午餐前、晚餐前、睡觉前血糖其意义在于体现正常人的血糖的最低值及糖尿病病人良好控制血糖的最低值、降糖药的中远期疗效。如果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不是最低值。 查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血糖其意义在于体现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也是筛选糖尿病的方法之一,若大于或等于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若小于此值,需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来确诊。但要注意的是,餐后2小时指从吃第一口饭算时间;其次,既然体现治疗效果,故验血日吃饭、运动、用药等各种情况要与平常一样。 查夜间血糖其意义在于若早餐前血糖高,是夜间血糖一直在高还是;凌晨时才高的,两种情况的治疗不一样,故可以自行设计测测夜间血糖,如零点、2点、4点、6点的血糖。 随机检查血糖其意义在于捕捉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当低血糖后机体中升血糖的激素马上释放,10分钟左右血糖就会升高,甚至高出平时的水平,所以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来捕捉低血糖的瞬间。若测血糖晚了,血糖正常或高血糖,则不能明确是低血糖后高血糖反应还是本来就没有低血糖,两种情况治疗完全相反。 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查血糖其意义在于如果吃了消化吸收特别快的食物,如粥、果汁、饮料、西瓜、葡萄等。血糖可能升高得更快,故需要测吃这些食品后短时间的血糖,如半小时的血糖。如果想了解吃普通食品或吃一般水果血糖最高时的情况,应测餐后1小时血糖。 血糖监测 百科名片 血糖监测也就是对于血糖值的定期检查,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目录 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糖友出现10种情况赶紧测血糖 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糖友出现10种情况赶紧测血糖 展开 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表示法有两种单位,一种是毫克/分升(mg/dl),为旧制单位;另一种为毫摩尔/升(mmol/L),为新制单位。现虽提倡用新制单位,但旧制单位仍在一定范围使用。所以,知道二者之间如何转换就很必要了。两种单位的换算公式为:mg/dl÷18=mmol/L;mmol/L×18=mg/dl。比如:120mg/dl换算成以mmol/L为单位的数值时,需除以18,即120mg/dl÷18=6.67mmol/L;6.67mmol/L换算成以mg/dl为单位的数值时,需乘以18,即6.67mmol/L×18=120mg/dl。

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监测在时间安排上并不是随意的,这里面很有讲究。那么,临床上通常选择哪些时间点检测血糖?这些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血糖高低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及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把血糖监测简单地理解为定期查空腹血糖,这是非常片面的。理想的血糖监测应当是全天候实时监测,但在动态血糖仪(CGMS)临床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选择一天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若干时点进行血糖检测,来反映患者一天当中血糖变化的全貌。血糖监测在时间安排上并不是随意的,这里面很有讲究。那么,临床上通常选择哪些时间点检测血糖?这些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1.空腹血糖 1.1 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饮水除外)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 1.2 检测空腹血糖的意义: 主要是为了了解基础状态(即非进餐状态)下的清晨血糖水平,用以评估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此外,空腹血糖还可以间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另外,空腹血糖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1.3 空腹血糖升高有三种常见情况: ①药量不足: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与空腹血糖相差无几。原因是晚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②黎明现象:与凌晨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后者可加重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导致清晨高血糖。"黎明现象"的特点是:患者凌晨4点到8点之间血糖突然明显升高,而之前未曾发生低血糖; ③苏木杰反应:是由于夜间发生低血糖以后引起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特点是凌晨3:00左右血糖低于3.9mmol/L,而空腹血糖较高。 1.4 注意: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偏高者主要见于"黎明现象"比较明显的糖尿病人;偏低者一般认为与空腹时间过久、肝糖元储备不足有关。 2.餐后2小时血糖 2.1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如果是正在治疗的糖尿病人,查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跟平时一样进餐、用药。 2.2 "餐后2小时血糖"的意义: ①可以反映患者进食及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 ②可以反映患者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③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这是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 ④餐后高血糖还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POCT血糖质量管理

POCT血糖质量管理 1.分析前的质量管理 2.1.1 行政管理 POCT血糖仪分布在医院的各临床科室,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均有便携式血糖仪,有的科室还有好几台,而且品牌还不同。这给POCT血糖仪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检验科跟临床科室均是同一级的科室,而POCT血糖仪的管理应是医生、护士、检验三方共同参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医院出面,成立一个POCT管理小组,由医务部、临床科室及检验科共同组成,并出台医院的管理文件,分清各自职责。共同把POCT血糖仪管理起来。 1.2 人员培训 POCT血糖仪的操作者主要是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医生和护士对检验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对POCT血糖仪的测定原理、影响因素等了解不深,对检验质量管理内容更是了解甚少。POCT一般由非检验专业人员在监护病房、手术室、患者床边不同环境执行测试,测定的时候一般不做质控,检验结果很难保证。有报告也指出,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血糖仪检测结果间差异明显。非专业人员结果的不准确度偏倚大,重复性差;非专业人员间的结果不一致性显著。经培训后的非专业人员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明显提高。因此,必须对使用血糖仪的非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加强日常血糖检测质量管理。 1.3 标本种类 正确的标本采集是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临床上做POCT血糖检测多用末梢血,也有用静脉全血,检验科一般是用静脉血浆或血清。末梢血与静脉全血、静脉血浆的结果均有明显的差异。末梢血的干扰因素较多,用力挤压、瘀血、HCT过大过小、血量过多过少、滴血不均匀等均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因此,临床POCT血糖仪一定要与检验科的静脉血浆血糖进行比对。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5]对葡萄糖POCT的管理要求,规定POCT血糖仪的结果与实验室血糖结果相差小于±20%的范围。2002年颁布的《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要求的采血部位是指尖和足跟两侧,一般不采用静脉或动脉血。 2.分析中的质量管理 2.1 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操作人员严格按规程进行常规操作,保证检测质量。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GT2-A2文件要求,操作规程包括如下内容:操作原理、校准及校准验证、质量控制程序、样本收集及处理、操作程序、结果报告范围、医学紧急值、线性范围、参考文献、试剂及相关物品的准备、失控时的纠正步骤、参考区间、样本的贮存

简易血糖监测法

简易血糖监测法 一、基本知识 二、监测血糖的目的 三、监测血糖的原则 四、评估要点五、物品准备六、监测流程七、注意事项

一、基本知识 (一)血糖监测是对于血糖值的定期检查,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握糖尿病老人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血糖值单位:毫摩尔/ 升(mmol/L)。 (三)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3.9 —6.1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 4.4 —7.8mol/L 。 (四)监测血糖的时间:空腹:8-10 小时没有饮食;餐后2 小时:从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2 小时后;睡前:一般为晚上21:00 左右。 (五)不同时段监测血糖的意义: 1、空腹血糖:最后一次进食后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 重要依据。 2、餐后2 小时血糖:较好的反应进食与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 3、睡前血糖:指导夜间用药或胰岛素剂量的依据。 4、随机血糖: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血糖的情况,如进餐的多少、 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等。 (六)低血糖症状:饥饿感、眩晕、出汗、心慌等症状,因人而异。当血糖过低或持续时间长,会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意识障碍、昏睡、昏迷而危及生命。 (七)6、高血糖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

减轻

二、监测血糖的目的:观察血糖变化,反映饮食情况,评价控制 血糖的治疗效果并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三、监测血糖的原则:排除其他影响血糖值因素 四、评估要点: (一)环境:安全性; (二)时间:合理性; (三)老人:进餐、服药、情绪等情况;配合程度;采血部位皮肤是否清洁、完整。 五、物品准备:所有物品均须检查是否在效期范围内、是否完整, 性状是否正常。 (一)血糖仪:备用状态; (二)血糖试纸:编码与血糖仪匹配; (三)采血笔(新针头); (四)治疗盘:75%酒精、无菌棉签、污物杯; (五)快速手消液; (六)血糖登记表。 六、监测流程 向老人解释,告知老人血糖监测目的、方法,得到老人的同意,评估 老人情况及采血部位皮肤。

POCT血糖检测仪临床使用管理制度(最终版)

POCT血糖仪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对我院POCT血糖仪检测质量的监管,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26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定。各临床科室开展的POCT血糖仪检测,必须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做好全面质量管理。 一、加强管理,明确职责 (1)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定期对科室POCT血糖仪使用情况及室内质控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负责对开展质控比对和人员培训进行组织协调。医务科对POCT血糖仪的使用人员资质进行管理。 (2)设备科、卫材科负责对各临床科室使用POCT血糖仪的管理工作,并建立仪器管理档案,内容应包括使用科室的POCT血糖仪的型号、数量、启用的时间、启用时由检验科认证的结果、由检验科进行定期质控比对报告。 (3)检验科负责对POCT血糖仪至少每半年一次的质控比对工作。负责对使用科室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POCT 血糖仪的测定原理、操作规程、质量的影响因素、检验质量控制等内容。建立培训记录簿,记录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主讲人、参加人、及具体内容记录。

(4)各使用科室的POCT血糖仪,在使用期必须经检验科的静脉血浆血糖进行比对,由检验科确定合格并在医务科、护理部备案后方可使用。使用科室建立POCT血糖仪室内质控记录,每半年与检验科的静脉血浆血糖进行比对。 (5)院感办负责检测后医疗废物的监控与管理。 二、质控要求 1.每台血糖仪均应当有质控记录,应包括测试日期、时间、仪器的校准、试纸条批号及有效期、仪器编号及质控结果。管理人员应当定期检查质控记录。 2.每天血糖检测前,都应当在每台仪器上先进行质控品检测。当更换新批号试纸条、血糖仪更换电池、或仪器及试纸条可能未处于最佳状态时,应当重新进行追加质控品的检测。每种血糖仪均应当有相应浓度葡萄糖的质控品。 3.失控分析与处理:如果质控结果超出范围,则不能进行血糖标本测定。应当找出失控原因并及时纠正,重新进行质控测定,直至获得正确结果。 三、血糖检测操作规范流程 1.测试前的准备 (1)检查试纸条和质控品贮存是否恰当。 (2)检查试纸条的有效期及条码是否符合。 (3)清洁血糖仪。 (4)检查质控品有效期。 2.血糖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就会降低21%,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就会下降14%,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下降12%,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就会下降37%,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几率就会下降19%,因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截肢或死亡的几率就会下降43%,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就会下降16%。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3、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健康人HbA1c为4.0%-7.7%(6.5±1.5%), 未控制的DM病人HbA1c 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HbA1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HbA1c>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HbA1c>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血糖监测登记表

血糖监测登记表

如何规范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 (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对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 2-4 次空腹或餐后 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 3 天。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 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每周至少3天,每天监测5~7个时间点血糖,包括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血糖,对于怀疑有黎明现象或苏木杰反应的患者应增加监测0AM和3AM的血糖,依据血糖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 ●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 ●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控制。注意因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更换、试纸保存不当等影响检查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频率:与毛细血管血糖反映的时间窗不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是临床上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测1次。

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监测的方法与意义 一、血糖监测的概念及重要性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絮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应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降糖方案的调整。目前临床监测血糖的途径有: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糖和组织间液血糖监测。其监测方式包括:便携式血糖检测仪、动态血糖检测仪、糖化血清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便携式的血糖检测仪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它与动态血糖检测仪还可以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和监测低血糖的发生,是“点”;糖化血清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血糖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线”。只有通过点与线的结合,才能了解某些特定血糖的监测情况,有了解其在某一时期的总体水平。 二、SMBGS频率及时间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1)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治疗 的开始阶段每天患者至少自我血糖监测5次,达到监测目标后可每天监 测血糖2-4次。2)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周3天,5-7 次/天,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周监测3天,2次/天。3)若患者的血糖控制 较差或病情危重时,则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 制为止;患者的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则每周监测3天,2 次/天。 2、SMBGS监测时间:可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 小时、睡前及夜间。 1)空腹血糖:可以反映头天晚上的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即降糖药的远期疗效),还可以间接反映机体自身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这里说的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 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对于长期使用降糖药的患者来说, 空腹血糖的良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反映真实病情。测空腹血 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 2)午餐、晚餐前血糖:可用来指导患者调整进食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量。 3)三餐后血糖:可以反映饮食控制和用药后的综合治疗效果,便于指导饮食和药物治疗;还可以间接反映进餐刺激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两小时血糖有时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因为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 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而出现餐后高血糖。 应注意,测定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开始到满两小时为止,有些 人从吃完饭开始计时,其结果就有了明显的差别。 4)睡前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病人科学加餐! 5)夜间血糖:胰岛素治疗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间低血糖者。

血糖监测表

糖尿病管理系统监测表 Roche Diagnostics 年龄性别病志号床号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经》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也就是消瘦加上烦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是慢性的全身性代性疾病,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也就是指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病变等,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到生命。 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1)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糖尿病者;(2)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3)肥胖或超重,特别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者,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6)年龄40岁以上者。国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7)饮酒过多者 怎样早期发现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的早期不一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而典型症状的出现,就有可能意味着病程长,病情较重了。尤其是2型糖尿病更是如此。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中老年、肥胖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有以上情况的人群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另外,当出现以下症状应考虑是否与糖尿病有关。1.常发生疖肿或毛囊炎等皮肤感染;2.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3.女性下身瘙痒,按阴道炎治疗效果不佳;4.男性性功能障碍,排除了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5.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

血糖监测登记表

精选范本,供参考!血糖监测登记表

精选范本,供参考! 如何规范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 (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对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3)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每周至少3天,每天监测5~7个时间点血糖,包括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血糖,对于怀疑有黎明现象或苏木杰反应的患者应增加监测0AM和3AM的血糖,依据血糖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 ●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 ●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控制。注意因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更换、试纸保存不当等影响检查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频率:与毛细血管血糖反映的时间窗不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是临床上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