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

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巩固产生恒定电流的条件;

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明确在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

掌握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在物理方法上的要求:

通过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从能量和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通过对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应用定律讨论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难点:

闭合回路中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短路、断路特征

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

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板书:1、电源: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它并不创造能量,也不创造电荷.例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核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电源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并且能够提供恒定的电压,那么不同的电源,两极间的电压相同吗?展示各种干电池,请几个同学观察电池上面写的规格,发现尽管电池的型号不同,但是都标有“”字样.我们把示教电压表直接接在干电池的两端进行测量,发现结果确

实是.讲台上还摆放有手摇发电机、蓄电池、纽扣电池,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否也是呢?那么如何知道它们两端的电压呢?

结论: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完全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不同的.为了表示电源本身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板书:2、电源电动势

教师:从上面的演示和分析可知,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板书: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其两极间的电压.

例如,各种型号的干电池的电动势都是.那么把一节1号电池接入电路中,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呢?用示教板演示,电路如图所示,结论:开关闭合前,电压表示数是,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为.实验表明,电路中有了电流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少了.

教师:上面的实验中,开关闭合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降为,那么减少的电压哪去了呢?用投影仪展示实验电路,介绍闭合电路可分为内、外电路两部分,电源内部的叫内电路,电源外部的叫外电路.接在电源外电路两端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外电压.在电源内部电极附近的探针A、B上连

接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内电压.我们现在就通过实验来研究闭合电路中电动势和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板书:3、内电压和外电压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方法,重点说明内电压的测量.实验中接通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其阻值减小,由两个电压表读出若干组内、外电压和的值.再断开电键,由电压表测出电动势.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内、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

板书: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即.

下面我们来分析在整个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观察电键S先后接通1和2时小灯泡的亮度.

结论:把开关拨到2后,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比刚才接3V 的电源时还稍暗些.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教师:在图1所示电路图中,设电流为,根据欧姆定律,,,那么,电流强度,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电动势成正比,和电路的内外电阻之和成反比.表达式为.

同学们从这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在电源恒定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随电路的外电阻变化而变化;当外电路中的电阻是定值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有关.

教师:同学们能否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上一个实验现象呢?

学生:9V的电源如果内电阻很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用它做电源,电路中的电流I可能较小;而电动势3V的电源内阻如果很小,电路中的电流可能比大,用这两个电源分别给相同的小灯泡供电,灯泡的亮度取决于,那么就出现了刚才的实验现象了.

教师:很好.一般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那么外电阻的变化,就会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继而引起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等的变化.

几个重要推论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板书:5几个重要推论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演示实验,图3所示电路,

4节1号电池和1个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组成电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是如何随变化?

教师:从实验出发,随着电阻的增大,电流逐渐减小,路端电压逐渐增大.大家能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吗?

学生:因为变大,闭合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总电流减小,又因为,则路端电压增大.

教师:正确.我们得出结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一般认为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是不变的,初中我们认为电路两端电压是不变的,应该是有条件的,当→无穷大时,→0,外电路可视为断路,→0,根据,则,即当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两极电压,数值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当减小为0时,电路可视为短路,为短路电流,路端电压.

板书5: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断路时,→∞,→0,;短路时,,.电路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示如下

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向变化的

外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

又因为,

所以,

当时,电源有最大的输出功率.我们可以画出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板书6: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向变化的外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有最大值.

教师:当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是否也最大呢?

板书7:电源的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电路中电源的总功率为,输出的功率为,内电路损耗的功率为,则电源的效率为,当变大,也变大.而当时,即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 =50%.板书8:电源的效率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探究活动

1、调查各种不同电源的性能特点。

2、考察目前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

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前社会对废旧电池的重视程度;

废旧电池的回收由哪些主要的途径和利用方式;

如何更好的变废为宝或使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小。

3、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有关知识,可以得出结论: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内外电阻应该相等,而此时电源的效率则只有50%;请你设计出一种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配置电源和负载之间的关系,使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尽可能的达到较大。

高中物理_高三一轮复习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发展史来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一个基于实验的科学发现的过程,并非是一个演绎推理的结果,所用的逻辑思维以及数学表征工具是高三学生完全可以理解和应对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欧姆发现定律的实验和思维历程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尝试用探究实验的方法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回顾了欧姆发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与创新能力、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能转化的知识,认识了如何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描述电动势,并处理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相关电路问题,已经具备了通过功能关系分析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效果分析: 课堂效果很好,师生能达到共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动态分析,路端电压和负载关系,电源的U-I图像等问题都能理解透彻。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大大增强。 教材地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核心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 本章知识的高度总结,又是本章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部分电路 的认知上升到全电路规律的掌握,又能从静态电路的计算提高到对含电源电路的动态 分析及推演。同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够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 是功能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考点整理基本概念 1.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名称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电路简图

电流 I = I 1 = I 2 = … = I n I = I 1 + I 2 + … + I n 电压 U = U 1 + U 2 + … +U n U = U 1 = U 2 = … = U n 电阻 R 总 = R 1 + R 2 + … + R n 1/ R 总 = 1/R 1 + 1/R 2 + … +1/R n 功率 11R P =22R P = … = n n R P = I 2 P 1R 1 = P 2R 2 = … = P n R n = U 2 P 总 = P 1 + P 2 + … + P n 说明:①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变大 时,总电阻 ;②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任意一 个电阻变大时,总电阻__________;③ 无论电阻怎样连接,每一段电路的总耗电 功率P 总等于各个电阻耗电功率 ;④ 当n 个等值电阻R 0串联或并联时,R 串 = ,R 并 = . 2.电源:电源是通过 力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势能的装置. ⑴ 电动势:非静电力搬运电荷所做的功与搬运的电荷量的比值,E = ,单位:V ; 电动势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势能 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 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________. ⑵ 内阻:电源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的,也有电阻r ,叫做电源的内阻,它是电源的另 一重要参数. 3.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⑴ 闭合电路:① 组成:闭合电路由内电路和外电路组成;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做内电路, 内电阻所降落的电压称为内电压U 内;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做外电路,其两端的电压 称为外电压或路端电压U 外.② 内、外电压的关系:E = . ⑵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 成正比,跟内、外电路 的电阻之和成______比.公式I = .① 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 系:U 外 = IR = r R E R ,当外电阻R 增大时,路端电压U 外 ;特殊地:外电路断路时I = 0、U 外 = ;外电路短路时I = E /r 、U 外 = .② 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U 外= ;其伏安曲线如图 所示,其中纵轴截距为 ,横轴截距为 ,斜率的绝对 值为 . 4.电源的输出功率和电源的效率 ⑴ 电源的功率:P = = P 内 + P 外. ① P 内系电源内部消耗的功率,P 内 = ,以热的形式散发. ② P 外系电源输出的功率,P 外 = ,转化成其他形式有能量.在纯 电阻电路中,P 外 = I 2R = E 2R -r 2 R +4r ;显然,当R = r 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最大值P m = ;当R 向接近r 阻值的方向变化时,P 出 , 当R 向远离r 阻值的方向变化时,P 出 ,如图所示. ⑵ 电源的效率:η = P 出P 总×100% = U E ×100% = R R +r ×100%,R 越大,η越大,当R = r 时,P 出最大,η = 50%.可见,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并不是最高. 二.思考与练习 思维启动 1.一个T 形电路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阻R 1 = 10 Ω,R 2 = 120 Ω,R 3 = 40 Ω.另有一测试电 源,电动势为100 V ,内阻忽略不计.则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试题经典及解析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 1.如图所示,半径R =0.5 m 的光滑圆弧轨道的左端A 与圆心O 等高,B 为圆弧轨道的最低点,圆弧轨道的右端C 与一倾角θ=37°的粗糙斜面相切。一质量m =1kg 的小滑块从A 点正上方h =1 m 处的P 点由静止自由下落。已知滑块与粗糙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1)求滑块第一次运动到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2)求滑块在粗糙斜面上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3)通过计算判断滑块从斜面上返回后能否滑出A 点。 【答案】(1)70N ; (2)1.2m ; (3)能滑出A 【解析】 【分析】 【详解】 (1)滑块从P 到B 的运动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则有 ()21 2 B mg h R mv += 那么,对滑块在B 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轨道对滑块的支持力竖直向上,且 ()2 N 270N B mg h R mv F mg mg R R +=+=+= 故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滑块第一次运动到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70N ,方向竖直向下。 (2)设滑块在粗糙斜面上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L ,滑块运动过程只有重力、摩擦力做功,故由动能定理可得 cos37sin37cos370mg h R R L mgL μ+-?-?-?=() 所以 1.2m L = (3)对滑块从P 到第二次经过B 点的运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可得 ()21 2cos370.542 B mv mg h R mgL mg mgR μ'=+-?=> 所以,由滑块在光滑圆弧上运动机械能守恒可知:滑块从斜面上返回后能滑出A 点。 【点睛】 经典力学问题一般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得合外力及运动过程做功情况,然后根据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及几何关系求解。

最新高中物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题20套(带答案)

最新高中物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题20套(带答案) 一、高考物理精讲专题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1.恒定电流电路内各处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任何位置的电荷都不可能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此时导内的电场的分布和静电场的性质是一样的,电路内的电荷、电场的分布都不随时间改变,电流恒定. (1)a. 写出图中经△t 时间通过0、1、2,3的电量0q ?、1q ?、2q ?、3q ?满足的关系,并推导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0I 和各支路电流1I 、2I 、3I 之间的关系; b. 研究将一定量电荷△q 通过如图不同支路时电场力做功1W ?、2W ?、3W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由此进一步推导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U 1、U 2、U 3之间的关系; c. 推导图中并联电路等效电阻R 和各支路电阻R 1、R 2、R 3的关系. (2)定义电流密度j 的大小为通过导体横截面电流强度I 与导体横截面S 的比值,设导体的电阻率为ρ,导体内的电场强度为E ,请推导电流密度j 的大小和电场强度E 的大小之间满足的关系式. 【答案】(1)a.0123q q q q ?=?+?+?,0123 I I I I =++ b. 123W W W ?=?=?,123U U U == c. 1231111R R R R =++ (2)j E l ρ = 【解析】 【详解】 (l )a. 0123q q q q ?=?+?+? 03120123q q q q I I I I t t t t ????= ===???? ∴0123 I I I I =++ 即并联电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b. 123W W W ?=?=? 理由:在静电场和恒定电场中,电场力做功和路径无关,只和初末位置有关. 可以引进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压)的概念. 11W U q ?= ?,2 2W U q ?=?,33W U q ?=? ∴123U U U == 即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精品】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优秀教案--2.3《欧姆定律》

选修3-1 第二章 2.3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回顾知识引出新内容,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而且我们知道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时候总是对应于某种能量的变化。那么重力做功的时候对应于何种能量的变化呢? 生:重力势能的变化。 师:弹簧弹力做功的时候对应于何种能量的变化呢? 生: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变化。 【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回想前面的知识,并且对功和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潜意识的思考。这对下面的推导演绎动能和动能定理有很大的帮助。】 师:对,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我们前面所学的两种能量的存在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 【由于初中已经对动能有了感性的认识,而感性的认识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将学过的东西再次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师:我们在研究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分析的呢? 生:是从重力做功开始研究的。 师:从重力势能的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来研究动能呢? 生:也从力做功研究动能。 师:行得通吗?能不能,只有我们大胆尝试后才能知道。下面我们就从力做功来开始研究动能。 2.构建知识平台,铺设探究之路。 师:首先我们设计如下的物理模型: 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速度也由原来的变为求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保证。】 生: 师:我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a 。那么位移又等于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大家看F 是恒力,有时在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 生: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对,是我们熟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来求出等于什么? 生: 师:好,我们知道了F 和,那么代入即可的到F 对物体做的功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学公式得出,使学生掌握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动能表达式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将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分析论证 师:观察这个式子中有两个这种形式的量。再看这个量在过程结束与开始时的差正好是力F 对物体做的功。在此过程中物体除了动能是否还有另一种能量的变化啊? 生:没有出现别的能量的变化。 师:那么是不是我们要探究的动能呢?似乎是,但不敢肯定。那么大家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当物体的初速度为零时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的末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由此我们能否肯定就是动能的表达式啊? 生:能肯定。 【分析和论证是这节教学需要突出的探究要素。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高一物理动能、动能定理练习题

动能、动能定理练习 1、下列关于动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率决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B、物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时,其动能不同.因为它在这两种情况下所受的合力不同、运动性质也不同 C、物体做平抛运动时,其动能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不变,在竖直方向的分量增大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越大,其动能就越大 2、一质量为2kg的滑块,以4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 A、0 B、8J C、16J D、32J 3、质量不等但有相同动能的两物体,在动摩擦因数相同的水平地面上滑行直到停止,则( ) A、质量大的物体滑行距离小 B、它们滑行的距离一样大 C、质量大的物体滑行时间短 D、它们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一样多 4、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加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汽车牵引力的功率保持恒定,所受的阻力不变,行驶2min速度达到10m/s.那么该列车在这段时间内行的距离( ) A、一定大于600m B、一定小于600m C、一定等于600m D、可能等于1200m 5、质量为1.0kg的物体,以某初速度在水平面上滑行,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其动能随位移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g=10m/s2)( ) A、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0 B、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 C、物体滑行的总时间是2.0s D、物体滑行的总时间是4.0s 6、一个小物块从斜面底端冲上足够长的斜面后,返回到斜面底端,已知小物块的初动能为E,它返回斜面底端的速度大小为υ,克服摩擦阻力做功为E/2.若小物块冲上斜面的初动能变为2E,则有( ) A、返回斜面底端的动能为E B、返回斜面底端时的动能为3E/2 C、返回斜面底端的速度大小为2υ D、返回斜面底端的速度大小为2υ 7、以初速度v0急速竖直上抛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f大小不变,上升最大高度为h,则抛出过程中,人手对小球做的功() A. 1 20 2 mv B. mgh C. 1 20 2 mv mgh + D. mgh fh + 8、如图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BC为水平直轨道,圆弧的半径为R,BC的长度也是R,一质量为m的物 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从静止开始下落,恰好运动到C处停止,那么物体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A. 1 2 μmgR B. 1 2 mgR C. mgR D. () 1-μmgR 9、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若物体受水平力F的作用从静止起通过位移s时的动能为 E1,当物体受水平力2F作用,从静止开始通过相同位移s,它的动能为E2,则: A、E2=E1 B、E2=2E1 C、E2>2E1 D、E1<E2<2E1 10.质量为m,速度为V的子弹射入木块,能进入S米。若要射进3S深,子弹的初速度应为原来的(设子弹在木块中的阻力不变)( ) h/2 h 图5-17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

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授课班级k一5 授课老师杨再英 ★学情分析 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 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 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22 1mv E k = 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00m/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21222 121mv mv W -=,就可以写成 12k k E E W -= 其中2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2221mv ,1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212 1mv 。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 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 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 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 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 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 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 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高中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练习题及答案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 1.如图所示,圆弧轨道AB是在竖直平面内的1 4 圆周,B点离地面的高度h=0.8m,该处切 线是水平的,一质量为m=200g的小球(可视为质点)自A点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不计小球与轨道间的摩擦及空气阻力),小球从B点水平飞出,最后落到水平地面上的D 点.已知小物块落地点D到C点的距离为x=4m,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圆弧轨道的半径 (2)小球滑到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答案】(1)圆弧轨道的半径是5m. (2)小球滑到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6N,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 (1)小球由B到D做平抛运动,有:h=1 2 gt2 x=v B t 解得: 10 410/ 220.8 B g v x m s h ==?= ? A到B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R=1 2 mv B2-0 解得轨道半径R=5m (2)在B点,由向心力公式得: 2 B v N mg m R -= 解得:N=6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轨道的压力N=N=6N,方向竖直向下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要分析小球的运动过程,把握每个过程和状态的物理规律,掌握圆周运动靠径向的合力提供向心力,运用运动的分解法进行研究平抛运动. 2.如图所示,在水平轨道右侧固定半径为R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水平轨道的PQ段长度为,上面铺设特殊材料,小物块与其动摩擦因数为,轨道其它部分摩擦不计。水平轨道左侧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可视为质点的质量的小物块从轨道右侧A点以初速度冲上轨道,通过圆形轨道,水平轨道

后压缩弹簧,并被弹簧以原速率弹回,取,求: (1)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2)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经过圆轨道最低点时的动能; (3)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圆轨道时能沿轨道运动而不会脱离轨道。 【答案】(1)10.5J(2)3J(3)0.3m≤R≤0.42m或0≤R≤0.12m 【解析】 【详解】 (1)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其弹性势能最大。从A到压缩弹簧至最短的过程中,由动 能定理得:?μmgl+W弹=0?m v02 由功能关系:W弹=-△E p=-E p 解得 E p=10.5J; (2)小物块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被弹回圆形轨道最低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2μmgl=E k?m v02 解得 E k=3J; (3)小物块第一次返回后进入圆形轨道的运动,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小球能够绕圆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此时设小球最高点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得 ?2mgR=m v22?E k 小物块能够经过最高点的条件m≥mg,解得R≤0.12m ②小物块不能够绕圆轨道做圆周运动,为了不让其脱离轨道,小物块至多只能到达与圆心 等高的位置,即m v12≤mgR,解得R≥0.3m; 设第一次自A点经过圆形轨道最高点时,速度为v1,由动能定理得: ?2mgR=m v12-m v02 且需要满足m≥mg,解得R≤0.72m, 综合以上考虑,R需要满足的条件为:0.3m≤R≤0.42m或0≤R≤0.12m。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小物块的运动情况,把握隐含的临界条件,运用动能定理时要注意灵活选择研究的过程。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3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家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原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欧姆的生平,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要求与目标: 1、 理解动能的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 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4、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二、重点与难点: 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①请同学们欣赏几个课件,这些课件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的回答是:这些物体均在运动, ②哪这些物体具有能吗? 归纳:我们把这些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叫物体的“动能” ③哪么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例题1、如图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当物体受到恒力F (F >f )作用从速度V 0增加到V 时,物体运动合力做功为多大? 解: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为: m f F a -= 由运动学公式得到as V V 22 02+= 代入得到:m s f F V V )(22 02-=- 整理得到:s f F mV mV )(21212 02-=- 我们将:2 2 1mV =E k ,叫物体的动能。s f F )(-=W 合,叫合外力做功。 (二)、认识动能:E K =2 2 1mV 动能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物体的速度平方有关; 它是一个标量,仅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如一个物体以4m/s 速度从A 点运动过后又以4m/s 的速度返回A 点,两次过A 点时物体的动能大小相等。 动能的单位是:“J ” 有:1kg.m 2/s 2=1J 例题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各是原来的几倍。 A 、质量不变,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 B 、速度不变,质量增大为原来的2倍; C 、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 D 、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 (三)动能定理: 1、 在物理上我们将 s f F mV mV )(2 1 21202-=- 叫动能定理,它反映的是物体合外力做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

高中物理:让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含电容器电路问题书忆教育3天前作为高二、高三的学生,自学习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节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触到含电容器电路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对于含电容器电路问题,学生学习的困惑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不懂如何简化含电容器的电路;第二,不理解电容器两极电压的计算。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两方面内容,对含电容器电路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含电容器电路的简化:直接把电容器所在支路的所有电器元件去掉(用手盖住,可以把含电容器的整个支路想象成是一个电压表。) 在直流电路中,当电容器充、放电时,电路里有充、放电电流。一旦电流达到稳定状态,电容器在电路中就相当于一个电阻值无穷大的元件,在电路分析时可看作是断路,简化电路时可去掉它。若要求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时,可在相应的位置上,用理想电压表代替,此电压表的读数即为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二、含电容器电路问题的一些解题结论: (1)只有当电容器充电、放电时,含电容器的支路才会有电流通过;当电路稳定时,电容器对电路的作用是断路,此时含电容器的整个支路相当于一个电压表(简化电路时把整个含电容器的支路直接去掉)。 (2)电路稳定时,与电容器串联的电阻为等势体(即电容器的电压和该电阻(或串联的其他电器元件)电压相等),改变与电容器串联的电阻对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没有影响,此时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等于和电容器并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

(3)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变化时,将会引起电容器的充(放)电,如果电容器两端电压升高,电容器将充电;如果电压降低,电容器将通过与它连接的电路放电。 电容器电荷量的变化问题要点诠释:对电容器电荷量的变化问题,要注意电容器两个极板的电性变化。①若极板电性不变,则电荷量变化等于始、末状态电容器电荷量之差;②若极板电性互换,则电荷量变化等于始末状态电容器电荷量之和。 三、含电容器电路问题:解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欧姆定律》教案

年级学科共案 时间:星期: 主备人:使用人: 【教学主题】3.3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经理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 2.理解电阻的意义,理解欧姆定律。 【知识梳理】 一、回顾旧识自学新知 1、电阻是一个只跟导体本身性质______而跟通过的电流______的物理量。它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_____作用。定义式为_______。 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为___________。 3、欧姆定律是个实验定律,实验表明适用于_____导体和_________,对_____和______并不适用。 4、画出的I一U关系图象叫做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的叫_____元件,适用于欧姆定律;不是直线的叫_________元件。I一U特性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___________,而U一I特性曲 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__________。 二.学习过程 【例题】 例1 如图1所示的图象所对应的两个导体(1)电阻之比 R1:R2_____;(2)若两个导 体的电流相等(不为零)时电压之比U1:U2为______; (3)若两个导体的电压相等(不为零)时,电流之比为______。 分组实验: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教材47页) 1、请在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2、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下面的实物图 V 3 15 A 3 0.6

3、根据连接的实物图,连接好电路,测绘小灯泡的伏 当堂检测 1.欧姆定律不适用于() A.金属导电B.电解液导电C.稀薄气体导电D.气体导电 A.从R=U/I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 D.从R=U/I可知,对于某一确定的导体,所加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是个恒量 1∶3 D.3∶1 4.有a、b、c、d四个电阻,它们的U—I关系如图2-3所示,则图中电阻最大的是() 5.在电阻两端加50 V的电压,该电阻10秒内有20C的电量通过横截面,则该电阻的阻值为Ω。 c I R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52-人教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知道动能的公式,会用动能的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养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学法引导 通过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推导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通过实例分析,来确定动能定理的使用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 1.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讲授法、电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教师问:什么是动能? 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教师问:初中学过,物体的动能与那些量有关? 学生答: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教师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动能 1.探究动能表达式 推导思路:要使静止的物体获得一定的速度,就需要一个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我们根据做功的多少可定量确定物体的动能。 推导过程: 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在恒定的水平外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经过一段位移l速度达到v,则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用Ek表示动能,则有: 2 2 1 mv E K 即: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无负值; 3.动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 1kg·m2/s2=1N·m=1J 举例: 练习1(多选):关于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B、动能总是正值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 D、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不变时,速度一定不变 总结:动能变化与速度变化的区别。动能变,速度大小一定变,但方向可能不变;速度变,动能可能不变。例如匀速圆周运动。 <二>、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推导 推导思路:探究哪个力做功等于动能改变。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一段位移l,受到的摩擦力为F f,速 度从v 1变为v 2 ,求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量间的关系。 总结: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改变。 2.动能定理内容: 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讨论: 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学生答: 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 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3.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用W表示合力所做的功,用E k1表示物体初状态的动能,用E k2表示末状态动能,动能定理可表示为:W=E K2-E K1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专题训练答案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专题训练答案 一、高考物理精讲专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如图所示,质量m=1 kg 的通电导体棒在安培力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37°、宽度L=1 m 的光滑绝缘框架上。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框架平面向下(磁场仅存在于绝缘框架内)。右侧回路中,电源的电动势E=8 V ,内阻r=1 Ω。电动机M 的额定功率为8 W ,额定电压为4 V ,线圈内阻R 为0.2Ω,此时电动机正常工作(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试求: (1)通过电动机的电流I M 以及电动机的输出的功率P 出; (2)通过电源的电流I 总以及导体棒的电流I ; (3)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 【答案】(1)7.2W ;(2)4A ;2A ;(3)3T 。 【解析】 【详解】 (1)电动机的正常工作时,有 M P U I =? 所以 M 2A P I U = = 故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 2 M 7.2W P P I R =-=出 (2)对闭合电路有 U E I r =-总 所以 4A E U I r -= =总; 故流过导体棒的电流为 M 2A I I I =-=总 (3)因导体棒受力平衡,则 sin376N F mg ?==安 由 F BIL =安 可得磁感应强度为

3T F B IL = =安 2.利用电动机通过如图所示的电路提升重物,已知电源电动势6E V =,电源内阻 1r =Ω,电阻3R =Ω,重物质量0.10m kg =,当将重物固定时,理想电压表的示数为 5V ,当重物不固定,且电动机最后以稳定的速度匀速提升重物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5.5V ,(不计摩擦,g 取210/).m s 求: ()1串联入电路的电动机内阻为多大? ()2重物匀速上升时的速度大小. ()3匀速提升重物3m 需要消耗电源多少能量? 【答案】(1)2Ω;(2)1.5/m s (3)6J 【解析】 【分析】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动机输入电压.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等于输出的机械功率和发热功率之和,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重物匀速上升时的速度大小,根据W EIt =求解匀速提升重物3m 需要消耗电源的能量. 【详解】 ()1由题,电源电动势6E V =,电源内阻1r =Ω,当将重物固定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5V ,则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电路中电流为65 11E U I A r --= == 电动机的电阻513 21 M U IR R I --?= =Ω=Ω ()2当重物匀速上升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5.5U V =,电路中电流为''0.5E U I A r -== 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60.5314M U E I R r V V =-+=-?+= 故电动机的输入功率'40.52M P U I W ==?= 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2''M U I mgv I R =+ 代入解得, 1.5/v m s = ()3匀速提升重物3m 所需要的时间3 21.5 h t s v == =,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 定律教案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量及公式的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黄香高中高一物理组孔祥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用实验探讨了在一个特殊情形下动能与2 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用理论进行推导,看理论与实验是否相符。 实验:定性探讨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板书]动能、动能定理. 我们知道动能的大小是与哪些因素有关? 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接下来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动能的表达式 (用投影仪投影下列物理情景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动能的表达式”并完成相应问题。) 一个初速为v 1,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加到v 2; 1.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怎样的运动? 2.物体加速度为多大? 3.物体的位移可以怎样表示? 4.在这个过程中恒力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作出相应回答】 W=21222 121mv mv - 强调这里的力为合外力,这个式子对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关系的过程: 重力做的功21m gh mgh W -=表明重力做的功等于“mgh ”的变化,同理这个式子可以用文字叙述成什么? [学生归纳]用文字语言表述表中的结论:力F 所做的功等于“ 21mv 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物理学上就把2mv 2 1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叫动能。 (板书)一 动能 (K E ) 动能的表达式:2mv 2 1=E K 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学习,除了对它的概念和表达式的学习以外,还要掌握它的其他什么相关内容?请同学们类比“重力势能”这个物理量的学习过程,总结还应掌握哪些动能的相关内容。 1.单位:焦耳(J ) 2.矢标性:标量 3.状态量 正值 课堂练习: 1.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为 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少? 学生自己计算:2mv 2 1=E K =21?173?(7.2?310)2J=J 9105.4? 2.质量一定的物体……………( BC ) 2ν1ν m L F m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