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影响

合集下载

(N7)评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战争史观

(N7)评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战争史观

“ 你我一起受害, 大家扯平” 的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战后 日本进行的和平教育具有片面性, 以
致每年在追悼原子弹牺牲者, 祈求世界和平的
22 日, 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和环境厅长官真 日
锅贤二与 100 名国会众参两院议员一同参拜靖
国神社。日本 阁僚 参拜靖国神社, 不仅严重地
学生中, 竟有很多人不知道 日本曾经侵略亚洲
代表人物大肆宣扬“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存 、自
自卫战争观”“ 、解放战争论” 掩饰战争罪行, 等,
能正视历史, 放弃其错误的战争史观? 其中有 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因素。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 55 周年之际, 正确总结和认识 这一段历史, 对于发展中日友好关系, 维护亚洲 和世界和平, 具有积极的意义。
统治的行为, 淡化成“ 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
1988 年 6 月, 文部省发表了“ 审定教科书” 的规定, 全面否认 日本历史上侵略行为, 再次将 日 本军 国主义过去对 别 国的“ 侵略” 为“ 改 进 入” 1997 年, a 日本右翼势力就历史教科书问 题, 动员了约 1710 个团体, 在全国各地开展了
"ABCD 包围网论,[sl即旧 本受A(美国Ameri’ ,
ca)B(英国Britain) C( 中国China)D(荷兰 Dutch) 的包围, 日本生存所必需的石油、 铁矿石、 橡胶
次确立了“ 破坏和平罪”川将破坏和平罪归结 ,
为战争犯罪, 向全世界表明: 破坏和平、 发动侵 略战争, 是对全人类的犯罪, 而策划和领导推行 侵略战争的人就是战犯, 就应该受到正义的审 判。而日 本右翼势力则否定远东军事法庭的公 正审判, 叫嚷“ 东京审判, 一言以蔽之, 乃是战胜 国为了制裁战败国, 完全无视审判的规则, 单方

如何辨析“日本右翼”

如何辨析“日本右翼”

如何辨析“日本右翼”
王屏
【期刊名称】《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对日本右翼的深入了解不仅是研究日本政治的需要,也是我们把握中日关系发展动向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右翼势力不断地阻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更应加大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研究力度。

与西方相比,日本的右翼势力构成复杂,思想主张繁多。

单就右翼组织内部来讲,战前有“国粹派”、“革新派”“侠客派”之分,战后有行动右翼、新右翼、宗教右翼之别。

更重要的是,在右翼组织之外,出现了一批右倾文人与右派政治家(其中不乏右翼政客)。

他们对日本社会以及日本政治外交的影响远远超过右翼组织,甚至直接左右着日本国家的发展方向。

不论是合理的民族诉求,还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我们都必须及时地把握其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

本文在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组织构成与思想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客观地界定了“日本右翼”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总页数】12页(P89-100)
【作者】王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1.3
【相关文献】
1.浅析日本右翼否认侵华的文化原因 [J], 金钟哲; 杨鹏
2.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谱系构成及其现实影响 [J], 孙立祥
3.平成时期日本右翼势力的动向和特点 [J], 张跃斌
4.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谱系构成及其现实影响 [J], 孙立祥
5.在军国主义邪路上越走越远日本右翼以美国为假想敌之始 [J], 赵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日本右翼分子否定侵略_美化战争的原因

试析日本右翼分子否定侵略_美化战争的原因

2008年7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ul .2008第27卷第7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 .27No .7试析日本右翼分子否定侵略、美化战争的原因于鹏(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日本前一个时期出现内阁成员络绎不绝地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出笼,表明了日本不能正视现实、深刻反思历史的态度。

日本右翼分子否定侵略、美化战争的行为与言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民族心理;精神支柱;天皇制 中图分类号:K3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7-0084-02 收稿日期:2008-04-16作者简介:于鹏(1971-),女,黑龙江桦川人,助理研究员。

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已经六十余载。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然而它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却是令世人难以忘记的。

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人民深深谴责惨绝人寰的战争罪恶,盼望人类的永久和平。

但是,作为当时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国家之一日本,从未对法西斯势力进行彻底的清算,更未对寄生法西斯祸害的战争温床作根本的铲除,相反,在外部势力的庇护和扶植下,一度受到抑制的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近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内阁成员络绎不绝地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和前一个时期“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出笼,更表明了日本不能正视现实、深刻反思历史的态度。

一、狭隘的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的形成受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心理。

日本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了众多的特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心里的狭隘。

日本是一个生活在狭小空间的岛国,其民族特性有其单一的一面,单一的民族构成,以及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的单一性;但同时亦有其不可避免的狭隘的一面,由狭隘衍生出优越感、自我欣赏、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民族心理。

正是这种狭隘的民族心理,使得日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着极为独特的看法。

福泽谕吉与《西洋事情》

福泽谕吉与《西洋事情》

福泽谕吉与《西洋事情》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分析六,七十年代.日本右翼除了坚持尊崇神道和天皇体制外,还提出了反共反苏,保卫皇国日本的口号.而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开始鼓吹日本的最高"国家利益"和周边国家崛起而威胁日本为前提,极力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籍此以提高日本民族的所谓"自信心",并提出了日本应走出战后体制的阴影,重新武装日本,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等口号,将自己打扮成日本国家的爱国者以蛊惑人心.尽管日本右翼提出的口号有所变化,但其极端国家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本质并没有丝毫改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后日本50年的民主选举进程中,日本各政治势力从开始的意识对立,经济政策,经济倍增计划等来获得选民的支持.但是随着意识形态对立和日本国家经济政策力量的效用消失以及选民的成熟,政治势力为竞选而许诺的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开始不为选民所动,政治家的当选除了个人品德外,还需要迎合选民的心理.于是,一些政治家为了当选,就不择手段地迎合选区内选民的"民意",甚至挖票,贿选.这些政治家的竞选语言已经开始不大为学者们所注意,一些日本学者甚至认为,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已经失去了"政治操守",变成了一个专门的擅长选举的政治家.换句话说,一些日本政治家在选举或一些场合的发言很可能是对选区内一些"特殊选民"的要求的回应.因此,对于日本政治家和政要是否是右翼势力要"察其言",更重要的是还要"观其行".尽管如此,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变化和日本政治社会的集体"右转"倾向是与当前的日本政局和经济社会相呼应的.对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变化,以及时分析和把握日本右翼势力的动向.参考文献:①步平,王希亮<日本右翼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②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③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④吴广义<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⑤王智新<靖国神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⑥<文艺春秋》,2005年8月号.⑦田中伸尚,田中宏'遣族和战后》,岩波书店,1995年.⑧木下半治(日本右翼的研究》,现代评论社,1977年.⑨刘建平译<日本新保守主义》,新华出版社,1999年.⑩高洪<试论当代日本政治中的"民族保守主义"》,<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责任编辑吴占军)福泽谕吉与《西洋事情》《西洋事情》出版于1866(庆应2)年1O月.该书是福泽谕吉执笔的第一部介绍西洋地理,兵法,科技,航海等的书籍.福泽谕吉于1861(文久1)年随寺岛宗则等遣欧使团赴欧期间,福泽随团走访了欧洲国家的工厂,公园,市政厅,矿山,博物馆,银行,监狱,购入了大批关于欧洲历史,政治,海陆军,地理,风俗等书籍.归国后,福泽根据其书籍和参访笔记,执笔写下了该书.当时,日本社会正处于"奉敕攘夷"的政治风潮中,自身随时都有因介绍西洋而招来性命危险的可能,但福泽敏锐地察觉到了未来世界的潮流是积极引入西洋文明的时代动向,将目光转移到了掌握日本政治改革关键的武士阶层.为此,福泽利用1865年"条约敕许"的时机,以日本武士为理解西洋文明的对象,在1866年3月至6月间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写就了《西洋事情》一书.在此之前,日本虽然开设了"洋书调所",翻译欧洲的书籍,介绍欧洲的地理和历史以及科技等,但是"洋书晦涩,难读难解".而福泽的该书《西洋事情》采用了易于武士阶层接受的语言,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欧洲的历史,地理,兵法,科技,监狱,工业,银行的基础知识,深受武士阶层的欢迎.该书一经面市,就被抢售一空.据当时的统计,该书的初版连同盗版在内可能销售出了25万册,创下了同时代个人书籍销售的最高纪录.该书对于明治初期,日本人认识海外,认识西洋文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龙富)日本研究?2006年第4期41。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合流及反响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合流及反响
化给 1 3 本文 化吹入 了一股 新风 。其 中,像世界各 地
的饮食文化在 进入 日本后 ,在进行 了 “ 日本式 ”的
换而言之 .影 响 日本古代传 统文化 的要 素在现代社
会发展 中开 始变得无足轻 重。左右 日本 文化发展和
改造后开始进入 日本 的乡村和城市 。在偏 僻 的 日本
乡村 ,我们 既可以品尝到 可 口的中华 风味 ,也可 以
顿 。这样 ,传统 的团体意识基础开始 出现动摇 。 综上所 述 ,在 战后 经济高速 发展和 日本 融入 国
际社会 的过 程 中,构成 日本文化 的核心要 素正在开 始发生变化 。在这种变化 中 日本 文化开始 出现了多 样性 、国际化和合理化 的趋 向。传 统 的 日本 文化在
发 展 中 ,正 在发 生 着剧 烈 的变 化 ,伴 随着 这 种 变 化 ,传统 日本文化正在 担负着 日本 文化 国际化 的重 任 。同时 ,传 统 的 日本 文化也在新 的社会经济变 革
2 0 3 3 . 4l 1 0 7
自冷战结束 后 2 0年 来 日本 右翼 势力 发展变 化 的新
情势 ,即 日本政 界 、学界 、新 闻舆 论界和财界 的所
并在 海外行 使武力作 为努 力 目标 。 日本 的右翼势力 受 到极 大鼓 舞 ,也对斗争 策略加以调整 。显性右翼
势力 主要表现在 :
化发展 中除了 自身经济社会 政策外 ,周边和 国际经 济社会环 境也开始左 右 日本文化 发展 ,并影响其 文
化发展 的趋 向和文化价值观 。 这些 随着经济社会 发展而导致 的 日本文化 的变
此外 .像 此前 为学 者们所推崇 的 日本 团体 意识 文化也开始 出现动摇 的迹象 。 日本 团体意识 的基础 源于 日本企 业 文化 中的 “ 终 身雇佣 制 ” ,今 天这 种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日本,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曾给我们多次带来灾难的岛国,将是我今天论述的重点。

日本,正如我上边所言,是一个岛国。

它和欧亚大陆西端的英国遥相呼应,成为分居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岛国。

但是,日本作为岛国存在,却不具备英国作为岛国存在所具有的优势,那就是日本的资源极度匮乏,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火山地震频繁。

这一切客观情况决定了日本人的生存危机意识和一旦面临生存危机时的对外扩张性。

那么在说日本的两次崛起前,让我们先大致回顾一下古代日本和中国的关系。

一,古代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古代日本和我国的关系,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徐福渡海”的传说。

这个为秦始皇寻找不死之药的方士,曾两次从秦帝国带走数千童男童女和农具及耕作技术。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当今日本人全都是秦人后代。

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谬误。

日本在所谓的“徐福渡海”之前,已经有了绳纹文化,如果徐福渡海的说法是真,那徐福渡海时,日本已经是弥生时代了。

所以,并不是说,徐福东渡日本前,日本就没有人,或者满岛都是上窜下蹦的猴子。

日本也有其比较悠久的历史,应该说至少在秦代之前。

但是,尽管现在日本境内有相当数量的徐福墓,同时也流传着相当多有关徐福的传说,但严格的史学考证,并没有找出有关徐福的任何真实史料或出土文物。

古代日本和我国交往,真正见诸史料是在汉武帝时。

史书记载,当时倭国(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倭”的含义是“低矮”。

)自称“大夫”,朝贡于汉朝。

东汉光武帝时,倭国派人使汉,光武帝赐其金印,上书“汉倭奴王印”。

我国隋唐时期,日本积极学习隋唐文化,派出大批使者,考察隋唐建筑及制度。

通过学习,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我国元朝时期,曾力图征服日本,但均因风浪阻遏,不能实现。

我国明朝时期,丰臣秀吉曾想征服朝鲜,但被中朝联军击败,此后日本渐趋闭关锁国。

二,日本的两次崛起1.明治维新时期的崛起日本近代,德川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矛盾丛生。

中下级武士心怀不满,农民无地少地,整个社会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

“民粹右翼”:日本社会的毒瘤

“民粹右翼”:日本社会的毒瘤

“民粹右翼”:日本社会的毒瘤
霍建岗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在欧美社会,主张排外、怀念法西斯历史的社会与政治势力,一般被称为“极右翼”,而在日本社会,约定俗成地称之为“右翼”。

他们秉持国粹主义、民族主义理念,主张日本至上、天皇至上。

【总页数】1页(P58-58)
【作者】霍建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64
【相关文献】
1.论右翼势力在20世纪末日本社会逐渐右倾化中的作用 [J], 田富
2.《每日快报》的右翼民粹主义传播实践 [J], 陈金
3.试析德国民粹主义和极右翼势力对比及发展趋势 [J], 李文红; 吕律
4.右翼民粹主义动员的"后真相"状态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J], 谢超
5.当代西欧右翼民粹政党与主流政党的议题竞争——基于利基政党理论的分析 [J], 魏汝明;高春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右翼”的思想传统与组织流变

日本“右翼”的思想传统与组织流变

日本“右翼”的思想传统与组织流变作者:刘柠来源:《文化纵横》 2008年第2期刘柠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经济地位的削弱,却促使其在其他国际事务上以高调姿态的形式变相出现,不能不令人眩惑于其所谓“普通国家”化的华丽转身。

于是,日本“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社会右倾化”,乃至“警惕军国主义复活苗头”等舆论开始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经济萧条的长期化,使此前有效支撑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系统运转失灵。

随着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流动性呈上升趋势。

而那些陷于被过剩的流动性带来的不安中的人们,出于某种自我保护的弱者本能心态,又在政治上与新保守主义同调,更加剧了日本社会的右倾化。

在这个过程中,“右翼”成了一个被媒体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对其作为“增量”的趋势性描述,常常被作为判断日本社会右倾、保守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此判断在社会学、政治学上成立与否,另当别论。

到底何为“右翼”,它从何而来,呈何种生态,政治诉求是什么,发展走向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从来少有提及,更鲜见理性、认真的学理性检讨。

充斥耳边的,净是“保守”、“民族主义”、“民粹”、“右倾”等便易而空洞的道德批判和价值判断,其本来面目反而有在话语泡沫中湮没无形的危险。

右翼思想的起源在从幕末到所谓“大东亚战争”终结的近百年中,右翼思想对日本的国家道路确实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右翼”呢?日本三省堂出版的权威的《战后史大事典》关于右翼的定义是:“一般指极端的国家主义,但很难下明确的定义。

源于法国革命时期,当时从议长的角度看,右手一侧是保守的吉伦特党,故对于革命来说,右翼被视为反革命或反动。

可以被称为近代革命的反命题。

后来,左翼被看作是代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右翼与之相对,代表为帝国主义权力服务的势力,如法西斯即被看成广义的右翼。

”这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右翼的定义。

这里,右翼的概念扩大到思潮或思想,即“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影响【内容摘要】:众所周知,日本右翼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结束后,曾一度沉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近几十年来,其势力则呈现出明显的抬头趋势,并且相当突出。

就其原因,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主要是有这几个方面:一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二日本传统文化的扭曲;最后则是美国远东政策的影响。

而其现实原因则主要是日本社会法律的纵容和日本大国意识的复苏作祟。

本文旨在探讨右翼势力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右翼势力;天皇【正文】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活动变得日益猖獗,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这也给与之相邻的亚洲国家,尤其是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愤恨,引起国际社会上和平力量的广泛关注。

我想从日本的文化方面以及同为二战发起国的——德国做一比较,以提升我们对右翼势力兴起的进一步认识。

本文着重于分析日本右翼势力在二战结束后重新抬头的历史原因。

一、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思想的影响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是日本民族思想的精髓,自中世纪起就开始积淀于日本民族主义者的心目中。

是对日本民族的行动起着引导和支配作用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比一般的政治学说更具有煽动性和迷惑力。

久远而深刻的影响了日本人的心理归向和思想走势。

它的思想可谓是极其深刻与深远。

特别是形成了一种超常的忠诚意识和以攻占杀伐的好战习性为特征的武士道精神。

在日本历史上,日本人自认为自己是“皇民”,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国”,大和民族是“优秀民族”,是神保佑的民族。

日本战前的历史教科书或者是介绍日本古代的书籍,几乎都毫无例外的写着:“日本是神的国家,天皇是天神的子孙,是具有神格的“现御神”。

而日本的国土乃至上面的万物,都是神缔造的。

汤因比就曾在他的《历史研究》中提到“日本人认为日本人的身体明显缺少毛发,而居住在北部岛屿上的他们的邻人,是在类型上很不同的处于原始社会的人,其生理形态类似一般欧洲人,被称为多毛的虾夷人。

因此,日本人很自然地把没有毛与精神上的优越性结合在一起。

”[1](P59)这种思想通过教科书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最终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日本人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因而觉得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高人一等,对其他民族则视之为次等。

他们对天皇的崇拜可谓到了痴迷的地步。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所揭示的不可思议的情形——那些顽强抵抗到底的日军俘虏,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根于天皇,认为自己是在“尊奉旨意,是为了让陛下放心”,“为天皇献身”,“天皇指引国民参加战争,服从是我的天职”。

然而反对这场战争以及日本未来侵略计划的人,也同样把他们的和平主义归根于天。

[2](P235)对所有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

即使在战后,1946年元旦,天皇已经做出了“是人而不是神”的郑重的“人间宣言”(又称天皇非神宣言)。

申明与日本国民的纽带不是神话与传统,天皇不是现人神,日本民族并不优越于其他民族。

后来尽管天皇称该宣言主要的目的是肯定天皇制,否定天皇的神格是第二位的,但是,战后天皇已不具有神格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然而,右翼把天皇作为神来看待的“尊皇”认识仍然没有改变。

[3](P49)而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根据1990年公布的调查数字,日本国民中赞成天皇象征制的人数比例为83%,主张进一步提高天皇权威的占4%,赞同废除天皇制的为10%,前两项合计87%,所以有人称当今日本的右倾度为87%。

在右倾程度如此严重的社会里,右翼的存在可谓是得天独厚的。

[3](P157)在民族主义者的心目中,天皇永远是可利用的一面大旗,而天皇制国体的保留,至少带来了这样两个贻害无穷的结果:一是,为日本右翼势力把国家重新拉回到军国主义歧途上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其次,故意缩小战犯起诉范围,并将在押犯全部释放。

天皇的存在,妨碍了日本国民认清天皇对战争所负的责任,妨碍了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的思想。

保留天皇也就保留了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核心,为“皇国史观”的泛滥提供了根源和载体。

而所谓的“皇国史观”就其核心是军国主义史观。

其核心是将日本说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把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说成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战争。

将为侵略战争卖命视为“效忠天皇”和“为国捐躯的英灵”。

皇国史观长期被军国主义者用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

二、日本传统文化扭曲的影响明治维新,是一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居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上的天皇被神化,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载体,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战前,为皇室的尊严敢于暗杀要人者被视为“义士”,为正皇统而敢于兴风作浪的右翼行为,被称为“义举”。

日本人民长期受皇道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教育,培养了一种盲目服从的观念意识。

高桥敷在他著名的《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用犬的民族来形容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化的日本人,其中他这样写道:“在日本,即使是左邻右舍,只要接到命令,他们就会立即舍去人性,变成忠实的犬,对其进行攻击。

这就是(某些)日本人的特性。

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平时,只要有发迹的机会,(某些)日本人就会变成忠实的狗或狂暴的狼,而勇往直前。

由于受到军国主义的毒害,很多人都形成了类似犬的性格,在利欲熏心时,他们是统治阶级的忠实走狗,而在掠夺异族时,他们就是嗜血的狼。

在日本家庭生活中,受日本式的教养对自身极其敏感的青年,一旦陷入这种环境,极易变成野兽。

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变成精于折磨别人的人。

[4](P120)在军事内部流传着这样一种极端的说教:“武士道就是死,离开死非武士道。

”在20世纪20年代后,这种精神与法西斯主义结合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并誓死效忠天皇的精神支柱。

在这种观念的诱导下,许多年轻的日本军人以能为军国主义牺牲生命,入靖国神社成为“护国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那些曾因为发动侵略战争,而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处死的战争罪犯,都被美化为“护国神”,并在战后被某些人视为民族英雄。

1948年1月22日凌晨,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然而,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并未随他的骨灰随风散去。

就在东京大审判之后不久,一座花费1500万日元之巨的纪念碑便出现在名古屋市,为这七名臭名昭著的战犯招魂。

而且,为了能够使“靖国精神”传宗接代,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更是成为神社目前积极宣传的对象。

游客馆特别优待年轻人。

普通的日本景点,只有小学,中学和高中的学生优待,可是这里也优待年轻人,大学生和研究生。

此外,还在近期成立了一个专供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参加的“靖国神社少壮朋友之会”。

许多宣传“靖国神社”的册子,都开始呼吁新一代的年轻人要为历史自豪。

基于这样的认识,日本右翼人士不肯承认侵略罪行,亦不可能批判军国主义的危害。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关于日本文化,她认为日本文化与其它国家相比是“耻感文化”。

而持这种文化的人,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有“耻感文化”的人缺乏明确而恒定的是非标准,真伪不辨,是非模糊。

第二,具有“耻感文化”的人犯罪之后会感到,“只要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就不必懊丧。

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

”因此,耻感文化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

第三,“真正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的善行”。

[4](P327)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或许正是日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扭曲,才造成了今天日本,其影响对于日本人民而言,可谓是达到了根深蒂固。

三、美国远东政策的影响1945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时被置于美国的占领之下。

占领初期,在当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胜利,民族独立和民主化潮流高涨的形式下。

美国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危及美国的安全,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的占领和托管制。

美国占领之后对日本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整肃措施”,在远东国际审判中(1946年5月至1948年),审判战犯,右翼团体一度被解散,右翼势力也大为削弱。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冷战就拉开了序幕,世界上出现了两大阵营,一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而美国为了实现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积极在亚洲扩张其势力。

(一)保留天皇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占领当局利用天皇遏制日本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因此美国控制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与纽伦堡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的审判相比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则存在,具有起诉人数少,量刑轻,社会追究面小,追查时间短,包庇了头号战犯裕仁天皇等各种问题。

在1948年11月12日,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犯进行了宣判,但是在12月23日,将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处以绞刑的第二天,即24日,美国就迫不及待的把其余所有的日本战犯(包括侵华日军的罪魁,如前日本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前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多田駿,前日本华南派遣军总司令安藤纪三郎,前上海日本海军特务机关长儿玉誉志夫等)全部释放。

盟国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还公开宣布“今后不再着手任何审判。

”[5](P44)这就使得本该受到法律制裁的罪犯最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远东国际审判并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保留了天皇制,对作为日本国家元首和三军总司令的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不予追究,更不用提将天皇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交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置。

这就使得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目逃脱制裁。

当时,世界舆论都认为天皇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最高统治者,按照国际审判当处绞刑。

可是美国认为拯救天皇的生命,让天皇协助美军占领,对于实行占领政策最为有利。

(二)并未严格处置战犯在战后,美国对于战犯的处置,并未严格执行,惩治极其不力,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释放了大量的战犯。

并且使一些最该处死,罪恶昭彰的罪犯,如曾任东条英机的内阁商相,伪满大臣之一的岸信介释放,被判为A级战犯的东条英机内阁外相重光葵,战后不久就又官复原职,甚至在1956年代表日本出席在联合国的仪式,这些不得不令人感到万分的惊讶与吃惊。

而这些战犯都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铁杆分子,并且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为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的出狱并再次重返政界,很快便组织各种政党,成为日本保守势力的长期执掌着,尤其是甲级战犯岸信介后来竟然成为日本的首相,这对右翼势力而言,其力量是不言而喻。

战犯重返政坛、军界和财界的恶果在于:它不仅使追究战争责任,揭露战争罪行不再可能,而且还很容易造成一种集体不负责任,集体推卸责任,而现在推卸责任,就有可能将来再一次不负责任。

由此可见其后果之严重,然而除此外,在1950年,美国释放了所有在押的日本战犯,并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

此条约的签订则使得日本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和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新政策重整旗鼓。

进而实现其再度称霸亚洲的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