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母语和目的语

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

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你过来了吗?

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其次,研究目的不同,

第三,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描写的方法,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问题。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研究目的,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是为了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手段。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

2、研究范围,心理学研究要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宽泛得多。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二是关于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三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第三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1、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2、三个阶段

3、两条战线,国内的汉语习得研究和海外的汉语习得研究。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1、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领域: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2、研究内容:偏误分析涉及留学生习得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偏误。

3、不足:80年代的偏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偏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昌盛的复杂原因。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1、1992年5月,《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以及《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联合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

2、内容: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

3、偏误分析的范围进一步拓宽,涉及了汉语的语用层面、话语分析层面等。

4、中介语理论的引进与探讨,拓宽了汉语习得研究的理论视野,汉语习得研究从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5、新的研究领域: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习得过程研究。(了,把,被)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1、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二是关于汉语学习者汉语习得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态度、动机)。

2、汉语学习者汉字偏误分析是热点。

主要特点:一是,范围不断扩大;二是理论视野不断开阔;三是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3、重要领域:汉语认知研究。

包括汉语语音认知研究、汉语词汇认知研究和汉字认知研究。

4、海外汉语习得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补充内容,现状

跨文化,文化认知,中介语,教学法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本章集中介绍“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这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并对两种分析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意义和历史局限作简要评价。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2、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3、1957年,Robert 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4、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A.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B.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机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就比较困难。

C.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

3、两种观点:强势说、弱势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