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威尼斯双年展解析

合集下载

威尼斯双年展研究综述

威尼斯双年展研究综述

威尼斯双年展研究综述作者:赵萌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4期始于189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盛事,对于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早已不再是上世纪时那样的神秘与遥远,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眼中,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术权威和学术标准的重要当代艺术展示舞台。

然而有趣的是,对它的评价有不少争议。

这一切争议都源于1993年。

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出现了中国艺术家的面孔,这份16人的名单中包括王广义、李山、余友涵、张培力、方力钧在内的许多人在20余年后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力量。

自1993年王广义、方力钧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来,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梦想之一,参展艺术家也会受到国内外艺术市场的青睐。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国内艺术界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积极的评价中,薄小波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艺术》一文颇具代表性。

1993年6月,薄小波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艺术》一文中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大加赞赏,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是“谱写世界美术史的新篇章”,同时,他还兴奋地表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前景终于出现,其势之迅可以与腾空的卫星相提并论。

”无论国内艺术界的评价如何,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都是一件颇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

在《江苏画刊》所评选的1993年中国美术界十项新闻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十大新闻之一。

不过,《江苏画刊》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持观望态度,成峰在1994年第4期的《江苏画刊》这样写道:“于1993年6月开展的威尼斯双年展,共有十余位中国青年艺术家参展,其本身意义是划时代的:中国前卫艺术理应在世界艺术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将作品送往威尼斯这已意味着中国向世界开放。

国内舆论界传论较多的是中国艺术家及作品在威尼斯受到“冷遇”。

某报用了“铩羽而归”的字样来描述。

也有人对参展作品中“波普”类居多而不以为然。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建筑师王澍的冒险

建筑师王澍的冒险

方振宁:建筑师王澍的冒险2012-04-02 09:38:13 来源:东方早报作者:方振宁点击:791次象山校园不规则图形的窗户透出现代的通透感。

中国的崛起,应该说是世纪之交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格局,建筑也不例外。

全球建筑观察,普华永道以及牛津经济联合发表的报告预测,中国领先的幅度将继续加大,到2020年,中国的建筑业将占到全球建筑业的五分之一,高于目前的14%。

全球建筑观察总监,格雷厄姆·罗宾逊称,这是建筑业真正的转折点。

也就是说,中国超过原来由美国垄断的建筑大国地位。

但有一件事总让中国建筑界感到抬不起头——尽管中国建筑在世界经济的成长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份额,然而,在世界建筑的重要舞台上,却见不到中国建筑师获得令人尊重的荣誉,具体说,享誉全球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就和中国无缘。

然而有来自普利兹克建筑奖门缝里的消息说,中国现代建筑的问题是缺少有哲思的作品。

到底是中国缺少有哲思的建筑设计,还是普利兹克评委们没有发现有哲思的作品?当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操作失误,走漏了今年获奖者的人选时,人们才发现,那位一直在中国建筑界有争议的建筑狂人王澍——至少从他在大学里学习起,最关心的就是哲学问题。

在最近十年里的一系列建筑设计中,王澍一直在探讨如何不露声色地在建筑中贯穿哲思,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中国建筑界给他的实践以足够的评价,结果,中国这棵大树上自己结的果子,却被人家的口袋接走。

至少在中国,没人给予王澍的作品赋予普遍性和世界性建筑的评语。

在他的建筑生涯中,他在中国没有得到过一次建筑奖项。

因此,王澍一步登上世界建筑的宝座,表面上看是给中国建筑界一个响亮的耳光,但事情又不是那么简单。

从笔者获得的极其可靠的消息来源,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们在评奖之前,曾造访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当问他们中国建筑师当中谁最够资格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时,清华的教授力推王澍。

从而看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在评奖之前已经有选向,而在中国得不到任何奖项的王澍,为什么在这个时刻却有人力挺他呢?首先,普利兹克建筑奖不是由中国的任何媒体、团体、机构来操作和颁发的奖项,无论颁给哪位中国建筑师都不会涉及到中国建筑界复杂的人事关系。

王澍

王澍

作品简介



1985年起,先后设计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处(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王澍作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3-2006,已建成); 金华瓷屋(2003-2006,已建成); 瓦园(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已建成);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二期 宁波美术馆(2005,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双年展之第十二届国际建筑展参展作品)。
建筑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欲探寻王澍的建筑观点,我们必须从其具体作品中寻得。最能体现 王澍建筑观点的建筑实践非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莫属,中国美院 院长许江慧眼识珠,将整个新校区交给王澍来做,而王澍也没有辜 负其信任,并没有将位处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国美院 新校区做成当代大学统一的现代建筑规划模式,而是将其打造成一 个具有桃花源般美丽的、具有传统田园特质的新型校区。在象山校 区中,王澍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 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而是将周围环境作为建筑规划的最大 依据,从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内紧的、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规划 模式。王澍在校园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传 统建筑的旧砖瓦,建筑造型上也试图用一种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 优美的造型来达成其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8哈佛荣誉

从中国画中看待王澍作品的本土文化延续——对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研究

从中国画中看待王澍作品的本土文化延续——对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研究

从中国画中看待王澍作品的本土文化延续——对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研究发表时间:2019-09-10T15:10:58.7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郑博[导读] 在中国建筑刚刚走过的历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模式的转变,生活转态的变革,传统模式在设计中面临了许多挑战,而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在中国建筑刚刚走过的历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模式的转变,生活转态的变革,传统模式在设计中面临了许多挑战,而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高度的商业化的驱使下,我们得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商业化、模板化的加剧让当下许多设计师开始感到不安。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回归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中去,想重新回到建筑设计的本源去。

而中国画的构成因素也巧妙的契合了这个想法,也从中为怎么走好本土建筑的路给了一点启发。

关键词:王澍;建筑设计;本土文化;中国画构成;设计创新一、背景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本土所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建筑设计师在身体力行的去一步步探索如何为了中国的本土文化的传承而去设计出具有我们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

由此,从设计的师承关系到当代建筑设计师的成长环境以及到对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回顾……这一些列的问题使得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对于自己的设计定位和思想立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崔愷先生注1曾对当代建筑师为中国而设计的立场进行了解读——本土设计建立时间轴上的定位,进而说明本土设计作为当代为中国而设计的立场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进步。

通过对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的设计进行了探索和解读,通过中国最传统的古画构成去从一定程度上理解王澍作品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王澍作为一名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其一向坚持着用传统的构造法则和文化视角去践行到他的设计职业生涯中。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传统民间的营造技术的实现和探索,以及在处理“建筑——自然——人”这三者的关系中,他通过传统的材料、营造技术、文化观去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有的文人气质的建筑作品。

2006—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回顾——来自金狮奖的启示

2006—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回顾——来自金狮奖的启示

2006—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回顾——来自金狮奖的启示杨哲,张萌(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文章通过对历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与获金狮奖的国家馆对比,探索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特征与启示。

一个好展览应反映人类的共性问题,以包容性的态度,适应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这也是其虽每届都更换策展人但人文理念却始终不变的原因。

关键词: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国家馆[中图分类号] TU201 [文献标识码] AReview of the 2006-2018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Revelation from VeniceYang Zhe, Zhang Me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Abstract: T 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spiration of the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by comparing China Pavilion of previous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with the National Pavilion of the Golden Lion Award. A good exhibition must be born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all mankind, and adapt to different regions, nations and cultures in an inclusive manner. This is also the humanistic concept that previous curators have followed.Key words: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Golden Lion award; National Pavilion威尼斯双年展已有百年历史,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殿堂。

中国“变位”: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变位”: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变位”:威尼斯双年展
作者:
来源:《财富堂》2013年第06期
1893年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拉开了帷幕。

到如今,威尼斯双年展已是一个拥有120年历史的艺术盛会,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

它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

而在坊间更加著名的威尼斯电影节其实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

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均为当代艺术。

从1993年起,中国艺术家们就不断受到组委会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

而到了2005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由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组织、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策划的中国国家馆终于落户水城,从此中国馆成为在国际上展示国内当代艺术思潮的又一重要舞台。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今年6月1日至11月24日期间在意大利威尼斯城军械库与处女花园举办。

本届的中国馆展览由王春辰担任策展人,七名参展艺术家为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舒勇、童红生、王庆松、张小涛,个人作品均围绕“变位transfiguration”的主题,既意指在中国发生的巨变,又在精神上契合全球化导致改变的时代特征。

或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映射中国艺术的当代面貌

或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映射中国艺术的当代面貌

作者: 周娜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艺术与设计
页码: 26-3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国艺术 威尼斯 面貌 映射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馆 展览主题 展览空间
摘要:每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屡中国馆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即便今年“出征”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中国策屡团队声势浩大且花样百出,但还是不能分散大家对手“中国国家馆”展监的集中关涟。

今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员、批评家、第展人王骞辰策屡的国家馆,展览主题定为“变位”,这一概念也很好地契台了本赓威屁斯双年展总策雇人马西米连诺·乔尼(Massimitiano Gioni)攫出的主题“百科宫殿”所强调的视觉变化过程。

正如壬舂辰所言:“变位就是从生活到艺术,从非艺术到艺术.然后再从艺术变成图像艺术——变位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及艺术状态。

”伴髓着困扰历届中国馆策展人的大油罐被拆除.本届双年展的中国馆具备了更标准化的展览空间和更开阔的观痿视野。

参曩的七位艺术家:何云昌、胡耀麟、缪硗春、舒勇、奎红生、王庆松和张小涛,也纷纷使用自己最撞长的媒介如新媒体、装曩等。

向世界映射中国艺术的当代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头馆的民居风格 的外墙是用50多万废瓦 残片堆砌的。它们是建 筑单位的员工奔走于象 山、鄞yín州、奉化等地 的大小村落,从废弃的 工地里收集来的,其中 包括元宝砖、龙骨砖、 屋脊砖等,年龄全部超 过百年。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 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 种植有水稻、草莓等植物,生态屋 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 高的乔木。
开端与成型 1980-1991 成熟 1991-2000 进入新千年2000-2010
2020/6/8
1980年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汉 斯·霍莱因所做的立面
2020/6/8
1991年第五届由英国人詹姆斯·斯特林设计。这座精致的小亭子在当时获得 了很大的成功,并被认为是这届双年展最为深入人心的记忆之一。如今,这 座建筑以图书馆的身份重新被使用。
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其中包括:威尼斯电影节 (Cinema)、艺术展(Arte)、建筑展(Architettura)、舞蹈展(Danza)、音乐 展(Musica)、戏剧(Teatro)等等。
2020/6/8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980年开始,两年 一次,6-11月份。在30 多年的历程 中,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和学术界最具 影响力的盛事。
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 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 ,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 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 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 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 ,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五散房
据王澍本人称:设计'五散房'时,曾出于3种考虑。 一是如何做才能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 二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 另外,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 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就像是做科学实验。
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打破原有的平衡, 使立面高低错落
2020/6/8
打破体块的封闭性, 使形体透出活力
依旧保留的“登船”长梯,将 美术馆和码头连接起来。它的 一端通向优美的廊道
夹到,中间起坡,起坡的高度使人站在建筑两端看不见两端的人,坡度也有 利于下端的管道铺设。
2020/6/8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三十年的历史并不长,但足以看出一种变化的痕迹。 如AA学院院长Brett Stelle所言,“双年展的重要性在于她作为基础设 施与注册薄,充满活力的记录了引导建筑与建筑展览前进的推动力;对 后者国际范围内与日增长的的关注几乎使得建筑本身在今天变为了从属 地位”。检视双年展成长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如何拥有今天的规 模与影响力,并从一个侧面去检视当代建筑纷繁复杂,充满冲突矛盾的 轮廓。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
2020/6/8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基本上也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 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 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 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 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 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 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竹子做的墙
王澍: “建筑是有生命的,刚建 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好的状态 ,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 你可以想象一下,10年以后,瓦爿墙上 青苔满布,屋顶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 的建筑才真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 ”
宁波美术馆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 江边美术馆。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 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 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
2020/6/8
王澍的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主、宁波美术馆、宁波五散房项目、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新校区、钱江时代高层项目等。
2020/6/8
世博会 宁波滕头馆
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宁 波馆,是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的乡村案 例,灵感来源于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五 泄山居图》,材料采用浙东特色的瓦片 。
威尼斯双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0/6/8
制作:倪康明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 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并 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 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 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 年华盛会。
2020/6/8
2006年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城市:建筑与社会”,不同的是,本次展览 没有邀请任何建筑师或艺术家参展,它所呈现的是对当代城市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军 火库展区,巨型投影下的影像将全球范围内的16座超级城市变为了展览的对象。针对人 口密度、城市扩张的速度、城市中的暴力以及衰落和城市交通与流动性的问题,展览通 过事无巨细的数据分析及其图像化表达将当下城市的真实状况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2020/6/8
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首届中国国家馆:瓦园
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 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 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 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 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