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第一章 绪论
绪论(1)学前教育学的概述、对象、任务

民主教育家蔡元培
(1)提出完整的学前社会公共教育体系,主张设
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 代替家庭教育。 (2)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 自由的发展,并认为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养育。
(3)虽重视学前教育的思想可贵,但提出的学前
养育机构代替家庭教育是不现实的,只能辅助家 庭和家庭共同合作教育儿童。
贡献和观点
(2)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 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说: “幼儿教育是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 “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 育,游戏即工作。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2、狭义的教育
• 狭义上说,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 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 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六 岁前儿童的教育 。
4、教育学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 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学前教育学
• (1)、广义的学前教育学
书P2
(2)、狭义的学前教 育学 书P2
6、人的年龄阶段
• • • • • • • • • 乳儿(出生~1岁) 婴儿(1岁~3岁)、 幼儿(3~6岁)、 童年(6~11、12岁)、 少年(11、12~14、15岁) 青春期(14、15~17、18岁) 青年(18~35岁) 中年(36~59岁) 老年(60~
• 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 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 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 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 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 极地适应环 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 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原理即基本理论;德育原理(a研究对象)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科。
P12、规律即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②德育思想要点: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B. 集体教育;C. 劳动教育;D. 纪律教育。
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
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德育思想要点:A.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B. 培养形成道德信念;C. 德育的原则方法;D. 加强自我道德教育。
P11-12③其特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杜德海姆(教育社会学创始人)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①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P12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①实用主义道德价值观;②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目的;③提出了六条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④主张在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P13-14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班杜拉等人的三个观点:A. 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
P14B.抗拒诱惑,沃尔斯的抗拒诱惑。
P14环境是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C.言行一致,米切尔的言行一致。
P15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A. 前世俗水平:a. 惩罚与服从,b. 相对快乐主义;B. 世俗水平:a. 人际协调或好孩子,b. 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C. 后世俗水平:a. 民主的承认法律,b. 普遍伦理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一)泰勒原理-主导的课程范式
1.思想渊源 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观;教育测验 运动 2.实践基础 八年研究(1934-1942)
(二)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an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4.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二、课程论的诞生:学科形成阶段
1.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 (curriculum) 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 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2.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贡献
(一)博比特(F.Bobbit)的课程开发理论
概念重建主义的两种理论倾向
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个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 在经验的发展;“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活 生生的经验 (lived experiences);个体是知识和文 化的创造者,而主要不是接受者;个体通过对 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 高,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批评课程论,追求“解放旨趣”。课程是一种 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其构成因素是行动与反思。 课程就是行动与反思的统一,不只是一套要实 施的计划。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课程创 造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权力分配。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包括:内部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免除赋税及 兵役权、学位授予权及到各地任教权、自由讲 演、罢教及迁校权。
12
获得种种特权的原因: 1.团结和坚定。 2.无固定场所,用罢课和迁徙相威胁。
28
2.17-19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
(1)大学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A.经院哲学没有被完全排除。 B.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 C.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
要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29
(2)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改革 哈勒大学“不仅是德国的而且是欧洲第一所具
38
柏林大学的创办还将大学传统的教学职能扩展 成为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
39
3.17-19世纪美国大学的发展
(1)以哈佛学院为代表的殖民地学院的建立 殖民地时期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移植是
以哈佛学院的创办为起点的。
40
创办哈佛学院的最早动议来自于1633年剑桥大学毕业 生埃利奥特的一项提案。
44
《莫雷尔法》的颁布实施,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 掀起了一场赠地学院运动,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 在大学得以广泛推行,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 了突出贡献。
此外,还形成了美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确立 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原则,孕育了在世界高等 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 星思想,进而导致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产生。
45
(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办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第一位校长吉尔曼深受德国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
认为真正的大学至少设有人文学院(哲学院)、法学院、 医学院和神学院,大学应该为教师从事高深水平的学术 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1901年,该大学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拥有由13个系组成 的从事高深知识研究、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哲学院和一所 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院。该大学把研究生教育确定 为大学最核心的教育任务。
绪论

绪论填空题: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著作有《教育论》2.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5.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6.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7.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8.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
9.《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10.《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为俗,其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产婆术”为后世西学的探究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1.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著作有《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译为《雄辩术原理》。
他提出的观点有:班级授课、因材施教、禁用体罚等。
1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14.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抳尔》。
15.瑞典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强调要素教育的思想。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强调理论根基于人的需要。
17.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
它的主要观点有: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以及泛智的思想。
18.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体育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本教材参考至今体育教学论定义中的合理部分 归纳各个定义要表达的意思,对体育教学论作出如 下的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学好体育教学论,不论是对于正在进行 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还是对于已经在 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来说,都具备以下几 个方面的意义:
(一)清晰而正确地辨别各种体育教学现象 (二)统一有关体育教学的概念和术语 (三)把握基本要素,概观地认识体育教学本质 (四)掌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五)掌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六)推动体育教学研究、完善体育教学理论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自然 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发展是沿着身体 、情感和理智的顺序进行的,因此教育也是应 遵循这一自然的顺序,先进行体育,在进行德 育,最后进行智育和美育。亚里士多德还主张 :孩子初生到7岁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任务 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他要求学生在7~14岁的 教育期间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会使人健 康有力。
(二)中国近代体育教学论研究的起步
中国近代体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西 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西方 现代体育项目与中国传统的武术和游戏的 结合,使得中国的体育教学发展很快。
如康有为自办的“方木草堂”就是根据 “德、智、体来设置的学校课程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则认为:德、智、 体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起步
(一)近代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起步
近代的国外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夸美纽斯、洛 克、卢俊、古兹姆斯和裴斯塔洛齐等自然主义和使 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 和体育锻炼。
夸美纽斯和洛克时期,学校体育相当今天的课 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以课余和休假期进行的。
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及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
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
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及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2、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
3、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
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4、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5、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6、博比特及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及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