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导向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论文化导向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论文化导向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Chen Yang Guo Xu

陈 旸郭 旭论文化导向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Discussion on Culture-Oriented Design Strategy of Urban Leisure Space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01-0082-05

摘 要

城市文化观念和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城市休闲

空间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物化表现,承载和传递着城市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信息,把文化精神传导到市民生活当中。该文探讨了城市文化在城市休闲空间塑造中所具有的丰富内容,以及提升场所吸引力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休闲空间建设中文化作用弱化的现象,提出了保护、借鉴、再生和主题等基于文化导向的休闲空间设计策略。关键词

城市文化 城市休闲空间 空间设计 策略

Abstract Urban cultural concept and structure have great effect on urban leisure space. As the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of urban culture, urban leisure space can also carry and transmit the most active information among urban culture, and relay the cultural spirit to various parts of the civil lives. It is argued that urban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the contents of leisure activities,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leisure areas and continu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Aiming at the absence of urban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isure spac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culture-oriented design strategy, in forms of protection, reference, regeneration and theme.

Key words Urban culture, Urban leisure space, Space design, Strategy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城市对休闲空间的建设日趋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讲求风格与个性,成为衡量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城市休闲空间的建设实践,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文化对休闲空间塑造的作用

城市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它是一种由城市物质实体、市民的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综合作用的时空表象;在一定意义上,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组合。城市文化观念和结构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城市休闲空间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休闲空间呈现出满足休闲文化活动的功能性、展示空间特色与环境魅力的艺术性、体现地方文化和地缘特征的地域性以及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性等文化特征。

1.1 丰富休闲活动内容

从古至今,文化一直对休闲空间的活动内容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北魏和唐代尊崇佛教,佛教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而寺庙兴盛并逐渐成为人们在节日中休闲聚会的场所。宋代崇尚斗鸡,触动了城市各阶层的参与,使得斗鸡场应运而生。

由于当代城市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休闲空间中所承载的休闲活动内容也日趋多样。例如,具有目标性的时尚文化特色活动的举办,使休闲空间同时具有作为文化现象载体与经济内容载体的双重功能,被赋予了重要的节庆场所地位;各色民俗文化活动在休闲空间中进行,使休闲空间蕴涵旺盛的生命力,且能够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同;大众日常休闲活动,使各种休闲活动空间、活动设施相应产生,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也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大众休闲文化。

图1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图2 哈尔滨中央大街休闲区图3 大连星海广场

城乡规划?园林景观

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与市民休闲文化活动内容的联系,构成了枯燥的展示性空间,无法聚集人气。2.2 个性与地域性失宜

形式雷同是目前国内休闲空间建设中的一大弊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弱化,休闲空间的表现形式往往令人失望。许多城市广场和园林建设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一些景观形式,缺乏民族文化特色。一些建设者不分地域文化、气候等条件的不同,生搬硬套、互相效仿,使得很多城市的休闲空间都呈现大同小异的模式,未能很好反映地方风情,造成了雷同、平庸、单调的景观空间,缺乏个性特色。因此,有学者将广场建设评价为“低头是铺装,平看是喷泉,仰头见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形成了单调乏味的“广场八股”。2.3 历史文脉性失传

在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承载城市历史和记忆的传统物质空间环境受到巨大的冲击,市民社会生活的特质也不断消退。尤其在休闲空间的建设上,一些城市在片面追求城市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视对城市传统景观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大拆大建,盲目开发,缺少个性和对历史的关联,导致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空间特征的丧失,割裂了居民对城市历史的记忆,造成人们强烈的怀旧情绪和失落感。例如,合肥宿州路商业街的改造,未能充分考虑与历史环境的协调关系,虽然提高了城市地区的商业价值,但宿州

1.2 提升场所吸引力

文化可以使空间具有更浓烈的氛围和鲜明的特征,在使用者和空间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依赖,增强空间的穿透感、环境品质及文化内涵,从而提高空间的吸引力。例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它的最大吸引力来源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商业、餐饮、娱乐、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被称为“中华第一街”(图1)。

步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海外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理念和公共艺术概念的引入,城市休闲空间中逐渐加入了艺术性元素。尤其是大量幽默和富有童趣的情景雕塑点缀在各个休闲空间当中,强调了空间的特色和景观的趣味性特质。例如深圳荔枝公园中的大型雕塑组群“深圳人的一天”,采用市民造型作为表现的原型,深受人们喜爱,取得了与大众很好的沟通效果。1.3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关注。人们在从事传统街区改造和新兴休闲空间建设中都大力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延续了历史文脉,增加了环境的独特性和历史气息。如南京休闲购物区夫子庙的改造、秦淮河旅游区的开发、上海龙华古塔周边连廊的建设都以城市传统古迹为中心,大量吸收传统形象元素的符号,创造了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休闲环境。

此外,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也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哈尔滨中央大街改造是将传统街区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良好实例。在这片历经百年,由传统欧式建筑和花岗岩块石

铺砌的具有海外古韵的保护区中,结合现代生活要求开辟了几处餐饮广场,人们一边品尝欧式食品,一边欣赏优美的建筑艺术和雕塑,具有良好的现代生活氛围和文化价值(图2)。

2 我国休闲空间建设中文化作用的弱化

随着各种形象工程热度的增高,以及人们标新立异的需求和对国际文化的崇尚,目前我国休闲空间建设中存在功能失衡、特色失宜和文脉失传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文化对空间品质的提升作用弱化,造成了休闲空间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需求丧失,致使人们的情感衰退。2.1 艺术性与功能性失衡

我国许多休闲空间的建设存在尺度过大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过分注重景观的平面构图,一味追求单纯的几何图形,设计元素堆砌,为实现作品视觉上的所谓“完美”,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造自然;对人的行为规律和需求考虑不够,缺少相应设施和对休闲活动内容的支持,空间使用功能低下,大而无用,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例如大连的星海广场,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其中心广场面积4.5万平方米,巨大的中心草坪,四周布置了体现大连体育精神的奥林匹克雕塑,虽然艺术效果很好,但路径过长,缺乏对游客和参观市民步行距离的考虑,使得普通参观者难以完成视觉体验(图3)。这种超大尺度和“绣花地毯”式的休

闲空间缺乏对市民心理感受的考虑,以及脱离了

图5 泉州圣莎拉度假村设计

图4 澳门历史城区

路上的古桥及重要的历史标志等均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导致空间商业氛围浓厚而文化氛围缺乏,其结果是很难在城市中形成有自身文化内涵的休闲空间,更抹去了市民“集体记忆”所赖以存在的物质空间载体。

3 基于文化导向的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我国目前休闲空间建设中所存在的文化弱化现象,直接影响着休闲空间的品质与内涵。因而,探讨有效的解决或改善现存问题的设计指导策略,将会对推动我国休闲空间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1 保护策略:历史文化与资源的保护保护策略就是在城市休闲空间的建设中延续传统公共空间的物质风貌及其生活特征,使公众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并保持城市的个性特征。

(1)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历史遗产就是其品牌和个性,就是创造与建设特色休闲空间的宝贵资源。欧洲许多历史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很好地保护了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创造了良好的休闲空间环境。

以澳门的历史城区为例,它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这里既包括以妈祖庙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建筑,体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又包括以天主教堂等为代表的西式建筑,体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表现出了中西并存的文化生态、多元和谐的人文内涵,成为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每年到那里休闲旅游的游客达几个亿人次,也推动了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图4)。

(2)挖掘地方民风民俗

在休闲空间设计中注意挖掘民俗民风,可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创造可亲近、有个性的休闲环境。例如,泉州圣莎拉度假村,总占地8.07万平方米,在场地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吸收、利用了当地建筑风格和民俗符号,并对原有特色景观加以利用,为游客创造了很好的休闲、娱乐、度假空间。酒店的建筑吸收了闽南土著风格,创造了反映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休闲空间氛围(图5)。

(3)强化地域文化特色

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可以为城市休闲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具有生动性和凝聚力。例如曲阜城市入口广场著名的迎宾雕塑“孔子列国游”鲜明地点出了城市文化的主题。

此外,针对城市中某些具有特殊品质和特色的地区以法规的形式和精良的设计手法,保护和强化其特色品质,可以为城市营造特色的休闲空间环境。例如哈尔滨的索菲亚教堂广场,从密集的住宅包围中把索菲亚教堂显露出来,对广场做了精心的设计,体现了欧陆文化风格,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哈尔滨城市的名片和标志(图6)。

3.2 借鉴策略:传统理念与方法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环境美学思想以及具体

图6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广场图7 纽伦堡柯尼希步行街图8 上海M50创意园

“畅神”——倡导自然主义。道家玄学的

“畅神”思想,主张将人的内在精神完全沉浸于

自然之美中,感受自身与自然的内在交融,获得

直抵生命本源的精神体验。对当代社会而言,自

然审美是一个更现实、更迫切的问题,它已不仅

是闲情逸致,而首先是更直观的生存状态,即生

态美。这种崇尚自然山水、表达自然情怀的美学

思想,对我国的休闲空间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3)“体宜因借”的环境处理手法

“体宜因借”是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反

复强调的造园意匠。其具体表现手法为:体宜、

因借和点题,对于我国现今的休闲空间设计有着

重要的借鉴意义。

体宜——得体合宜的空间布局原则,既要遵

循一定章法、体式,又要灵活地因地制宜④,即

恰到好处。对于我国现今的休闲空间设计来说,

就是要根据经济能力、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

具体地段环境条件的不同,切实准确地把握住拟

规划地域的“地脉”,注重与原有生态系统及地

域文化的和谐共生。

因借——巧于因借的景观设计手法,就是要

善于利用地势的变化,巧妙地组织空间与景观元

素,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丰富的景观层次与

情感意蕴。

点题——表现主题的细部处理方法,就是采

用诗文、题名、题对等文学手段与建筑细部构件

相结合的形式,赋予空间环境中每一景致以独特

的文化韵味,使空间更具吸引力和文化意蕴。

3.3 再生策略:传统文化与空间的再生

再生策略是通过适宜的途径,使富有历史文

化价值的城市空间、传统街区或建筑等获得“重

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1)修缮与环境整治

修缮与环境整治是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

修缮,对历史街区现状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以维

系或发展传统的休闲空间,从建筑的外表和街区

外部空间及景观环境等方面赋予它新的空间文化

内涵。如在德国纽伦堡柯尼希街区(Koenig)

的更新实践中,建筑风格、细部、色彩、质感,

以及灯饰、招牌等景观构件完全按照原风貌恢

复。在尊重整体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为满足现代

生活需求,采用“修景”的方法,对建筑立面进

行适度调整,使街区环境协调统一。此外,规划

还保留了大量的居住建筑,使该街区既具有历史

真实感,更富有真实的生活形态。目前,它已成

为繁华的步行商业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

其魅力所在(图7)。

(2)功能置换

为了延长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有效生命,

有必要通过功能调整,使其既能够保护其文化品

质,又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正如

K?林奇所言:“为了现在及未来的需要而对历

史遗迹的变化进行管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胜过

对神圣的过去的一种僵化的尊重。”

近些年我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上

海M50创意园(图8),就是利用老厂房、旧仓

库作为创作平台,通过功能置换,使废旧工业区主题式休闲区类型

历史主题

纪念主题

娱乐

体验主题

展示主题

创新主题

所表现的文化主题

再现历史文化

传承历史文化

纪念历史事件

宗教文化

时尚、游乐

海洋文化

农耕文化

民俗与世界风貌展示

影视文化展示

科技与体育文化展示

创意产业文化

代表性休闲区

北京圆明园、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封清明上河园

平遥古城、承德避暑山庄、同里古镇、北京什刹海、

苏州拙政园、山西乔家大院、西安钟鼓楼广场

北京天安门广场、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

南京中山陵、唐山抗震纪念广场、延安枣园

山西五台山景区、青岛崂山景区、哈尔滨索菲亚广场

北京石景山游乐园、香港迪斯尼乐园

深圳欢乐谷、上海锦江乐园、苏州乐园

香港海洋公园、大连极地海洋世界

苏州旺山生态农庄、杨凌后稷教稼园、江苏金坛江南农耕园、

浙江湖州德清莫干山古越农庄

深圳锦绣中华、深圳民俗文化村、北京世界公园

杭州桐庐镇女儿村民俗文化园、澳门渔人码头

无锡影视基地、金华横店影视城、长春长影世纪城

沈阳沈飞航空博览园、天津“基辅”号航母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创意园、上海新天地

中山岐江公园、深圳F518时尚创意产业园

的空间设计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休闲空间设计

和实践具有不可低估的启发意义。

(1)“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与归

宿点。从哲学上讲,“天人合一”首先强调了

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

通、血肉相连;其次,它强调了天道与人道的一

致性,即人与天地均依“道”(即规律)而生成

与发展。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①;再次,“天人合一”理念

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

用,使天地相合,天人和谐。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对反思工业文明

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诸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

自然疏离等负面效应,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

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休闲空间的设

计中,采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理

念,对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许多

借鉴意义。

(2)“比德”与“畅神”的美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

子为代表的道家,基于不同的哲学观点,来领悟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比德”与“畅

神”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比德”——强调人文精神。简单说来,

“比德”就是将山水花鸟等自然物的特性来比

喻、象征人的品性道德,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

和人的社会属性相比拟②。孔子的名言“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③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把自然的美

与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的美学思想,对后世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比德”作

为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念,已经内化于中国传统

文化之中,其“以象尽意”的美学思想对当今城

市休闲空间设计仍有积极的意义。

图9 开封清明上河园图10 休闲空间设计的主题策略示意图

表1 我国目前开发的典型的主题式休闲区

转型为集博览、游乐、购物、健身、影视、艺术欣赏和创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休闲空间。它是反映城市工业文明,延续城市文脉,适应现代社会人们休闲生活的新的空间形态。

(3)整体性保护与再开发

整体性保护与再开发,整合了功能转换、城市拼贴和新的开发等内容,更加注重休闲空间的活力和历史的连续性。它着眼于城市历史地段的整体复兴,不仅将其看作是历史遗存的文化资源而加以保护,更将它们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活生生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之转型为一个可吸引更多功能、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例如,重庆瓷器口古镇里的一部分历史建筑被开发出来做步行街,提供休闲、饮食、旅游等服务设施;另一半被修缮、改造后仍然由当地人居住,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让人处处都感觉到原始纯朴的风貌,塑造了一种亲切的平民氛围和“市民共享”的休闲空间环境。

3.4 主题策略:空间品质与内涵的提升

依据特定的文化主题进行城市休闲空间的开发,可以使休闲空间获得一种意境,支持和引导着休闲活动的发生,在空间环境中展示生动的文化画卷。

(1)创造主题式休闲区

主题式休闲区,是具有特定的主题与文化内涵,并将人的创造、感受和体验融入休闲空间的构建过程中,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人性化、特色化休闲空间。可以说,有了文化主题的存在,休闲空间也就有了文化精神和意蕴,其内容设置也就更具有逻辑性。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正在这方面做着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表1)。

(2)设计系列主题景点

主题景点,是指围绕主题休闲区的特定文化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不同特色的主题景区和景点,使休闲区各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主题,强化主题文化,增强休闲区的观赏性、趣味性、体验性和文化性,使休闲区更具吸引力。

例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图9),是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场景而建的,以反映北宋的盛世繁荣为其文化主题。园内分为:历史文化区、民俗风情区、休闲度假区和趣味娱乐区等景区,并通过在这一系列景区中设置系列景点及趣味活动,充分展现了宋代的历史、民风民俗,使现代人能有机会切身感受宋人的生活习俗,领略北宋的盛世繁荣。

(3)引入主题休闲活动

“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④,也是空间得以存在的理由,正所谓“人往人处走”⑤。因而,在休闲空间中引入特色主题活动,对于增强空间的吸引力,提升空间

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西安华清池景

区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大唐芙蓉园的情

景舞剧《梦回大唐》等都将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充分展示出来;深圳民俗村景区的大型表演《一

代天骄》、《东方霓裳》、《龙凤舞中华》在带

给人震撼之余,也让人得到艺术享受;此外,深

圳锦绣中华的“皇帝祭天”、“光绪大婚”、

“孔庙祭典”等场面,民间的婚丧嫁娶风俗等,

以及少数民族的风情歌舞表演,都使游客可以在

畅游我国大江南北锦绣河山之时,亦能领略中华

五千年的历史风俗。

综上,如果说主题景点算作主题休闲空间

的硬件,那么人文活动则应是从软件的层面来

提升空间的文化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讲,主题

活动是休闲空间保持持续活力的基础和触发因

素,休闲空间因人文活动的存在而具有生命活

力(图10)。

结 语

城市文化对休闲空间建设的影响正在日益加

深。城市休闲空间已不是物质要素的简单混合,

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经济活动为基础,以社

会文化活动为联系的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可以

说,加强休闲空间的文化性塑造,既可以丰富市

民休闲生活的内涵,提高休闲空间的品质,同

时也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和文明的升华。因而,

我们在休闲空间设计中应采取主动地吸收文化对

空间作用的积极因素,在环境创造和总体艺术风

格的创作中,加强对空间独特性、传统性和大众

化的关注,为人们感受文明、陶冶情趣、亲近自

然、理解文化提供丰富的空间环境和高质量的生

活体验。 ■

资料来源:

图3:h t t p://w w w.c n z o z o.c o m/m a p/d a l i a n1002/

m20090327_41309.shtml;

图4:h t t p://w w w.c c s c.g o v.c n/w h y c/200807/

t20080715_3778794.html;

图5: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设计年鉴.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图7:https://www.360docs.net/doc/f83466646.html,/bulo/ShowArticle.asp?idWrit

er=0&Key=0&buloid=237&ArticleID=305343;

图9:https://www.360docs.net/doc/f83466646.html,/main.asp.

注 释

(1) 老子。《道德经》25章。

(2) “比德”说是从《易经》的取象思维和《诗

经》的“比兴”手法应用和引申而来,最早是

由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

(3) 《论语?雍也》。

(4)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7:237,242。

(5)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3,29。

参考文献

1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

2 扬?盖尔.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汤羽扬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张永刚,陆卫东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

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

5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6 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2.

7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

8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

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 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齐鲁学刊,

1998(3):98-106.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研

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50006

guoxu2688 @https://www.360docs.net/doc/f83466646.html,

2009 08 20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邮 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城市化又必然与城市更新交织在一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割断,从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inevitable and renewal of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easy to cause damage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urban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ut, which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how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is worth our discussion. 引言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表征和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受到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城镇化与城市更新交织在一起,城镇化要借助于城市更新来完成。这也意味着在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之下,城市更新多表现为大拆大建。对于棚户区等的推倒重建无可厚非,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城市文化遗产也在拆建潮中遭到破坏,谨小慎微的被动式保护固然有待商榷,建设性破坏也是不可取的。处于发展转型期的诸多城市政府迷失在经济增长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部分遗产遭到破坏。所幸,经济越是发展,人们就越有精力和条件来审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审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在城市管理公共性的指导下,构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机制,为城市留下弥足珍贵的财富。 1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独特记忆,是城市的文化底色,也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依据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界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包含了城市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又把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等纳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历史建筑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弱于文物保护单位,一般是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花园住宅、工厂厂房、码头仓库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的遗留和浓缩,是城市的根脉,它与城市现代化并不矛盾,城市只有延续历史风貌,才能呈现文化意义,只有新旧并存的城市才是真实的城市。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的指标。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的建设呈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就是因为打断了城市的根脉,抛弃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城市的发展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2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完善和创新现有制度 在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实践中,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形势发展需要对现行的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和有所创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增加了新的规定,将历史街区内收储的土地和国有企业闲置物业,通过委托管理、资本注入等方式,由市政府实行统一管理和活化改造,探索接管整理、改造利用的新路径。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创新的方面。例如,对社区微改造

论文化广场设计

论文化广场设计 -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介绍城市中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

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 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例分析实施报告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 例分析报告 2016-11-16

目录 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 (3) (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 (3) 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 (3) 2、以大拆大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 (3)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 (3) (二)管理机制:职能配置不清,政策设计滞后 (4) 1、职能配置:纵向职责定位不清,横向权责边界模糊 (4) 2、制度设计:制度零碎、缺失、缺乏有效协同 (5) 3、操作流程:现行零散、复杂的操作流程给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增添压力 (9) 二、深圳城市更新典型模式及评价 (11) (一)特区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拆除重建类 (11) 1、蔡屋围旧改模式 (11) 2、岗厦旧改模式 (12) 3、渔农村改造模式 (13) 4、大冲旧改模式 (14) 5、鹿丹村旧改模式 (15) 6、模式特征总结 (18) (二)原集体经济组自改模式——传统旧改类 (19) (三)工改商更新改造模式——功能改变类 (20) 1、集体合法用地的旧改:西乡劳动村 (20) 2、制度边界上的预期:未经批准改变功能 (22) (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模式——综合整治类 (22) 1、沙浦国际艺展中心模式 (23) 2、笋岗艺展中心综合整治 (23) 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三期项目 (24) 4、葵涌鸿华印染厂综合整治项目 (25) 5、模式特征总结 (26)

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 (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 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 城市更新是为了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当前所谓“绅士化运动”的城市更新建设一直是物的视角,缺乏人的考虑,忽略了城市的生命主体——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的生活质量是提高了,但与此也带来了不断增高的生活成本,导致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低收入外来人群如农民工等无法在城市立足,而他们是城市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2、以大拆大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大浪淘沙历史沉淀的成果,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进步和发展的积极力量。而在现行城市更新过程中,虽然更新方式一般分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种,但现在一般提及城市更新,均是以拆除重建为主,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建设一方面破坏了历史的痕迹,磨灭的城市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造成城市仅存的少有历史建筑、风貌区等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致使城市的人文精神逐渐散失。如何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传的同时更好的进行城市更新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探究。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 深圳市城市更新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这一原则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清晰,市场与政府两者的力量和关系失衡,引发“市场过度、政府空缺”等一系列问题:(1)“市场过度”,当前城市更新主要由市场主导,计划由市场申报,规划由市场行使等一方面导致城市更新项目普遍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开发商往往倾向于改造

探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及其策略

探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及其策略 摘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指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将人、自然、社会完美 的融合在一起,利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从而为人们创 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了保障其有效性,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设 计原则及其主要特征,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特征;问题;策略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结合城市当地的自然风貌、地理 环境等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 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及其特征的分析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分析。主要表现为:(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 境为本。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把自然基础这一工程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允许的范围要尽可能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使其能够得以保护 和延续。(2)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城市规划中要做到把城市建 设的技术及市场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力争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转向以科学技 术为指向,建设出拥有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要做到以重点项目来带动那些低能耗、绿色产业的发展。(3)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低碳减排为目标。在城 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建设 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里面,都要做到遵循自然生态制衡的规律,坚持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原则。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特征。主要表现为:(1)城市人居规划设计特征。为 保障人居环境,需要突出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社区生态建设, 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第一、生态产业设计,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绿色GDP的要求,建设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第二、生态建筑 设计,采用节水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透技术、环保材料技术, 增加人居环境适宜度;第三、生态景观设计,既要加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也要 强调历史文化传承,充分发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其符合城市文化和人居环 境需要。(2)城市区域规划设计特征分析。第一、土地规划,应全面考虑土地 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健全土地规划利用体系;第二、水资源规划,充分考虑 区域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城市亲水空间,开发节水技术,保护饮用水源, 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统,保护水生物种多样性;第三、能源规划,节约减排, 提倡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风能、水能,开发绿色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 污染排放;第四、交通规划,发展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控制燃油汽车在城市 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第五、绿地规划设计,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范围,提高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缺乏长远性。第一、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第二、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 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2)地方特色不鲜明。有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结 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吴峥嵘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吴峥嵘 发表时间:2018-05-25T14:22:24.8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吴峥嵘 [导读]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凝结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性格,是一个城市在历尽岁月沧桑后收获的宝贵财富。 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50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凝结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性格,是一个城市在历尽岁月沧桑后收获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表征和代名词。在快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有效地保护、传承城市文化,并且使之再生,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当前实现有机的、和谐的和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前言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作为城市改造、再生和复兴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地方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关注。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简单化清除的现象,居民需求和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2、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速度的不同,使不同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等遗产与当前人们的生活需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表现,部分遗产在机能和风貌上的衰败表现,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经济萧条等现象,直接影响当地居民陷入对遗产认识上的误区:“只有通过清除重建手段才能实现城市更新”。加之商业利益的巨大驱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拆除运动被采纳。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被完全忽视。这样的做法直接对城市文脉和历史格局、肌理和风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于是,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景象层出不穷。 城市更新并非是仅仅满足城市破败衰落面貌的改造,更多的是一种有机且可持续的新陈代谢的过程。遗产保护有助于城市更新中城市形式多样化的实现,并且可以探索不同城市区域的文化、政治和历史特征。此外,遗产保护可帮助对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环境和肌理等深层诱因的理解和研究。总之,城市更新中遗产的保护情况是城市能否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影响性因素。 3、解读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 大唐西市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主持完成,项目内容包括唐西市遗址的保护与遗址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作为原址重建项目,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旨在尊重基地的历史,展示和合理利用大唐西市遗址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以保护为前提,注重挖掘和展现遗址环境的文化内涵,同时创新文化载体,将遗址内涵的展示和利用放在体验感较强的人文环境中,引导游人参观和感悟历史环境,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唐西市项目采用保护性开发的模式,引入商业功能,在完成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升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了遗址环境保护与更新的良性互动。 3.1大唐西市的历史概述 据史料记载,西市始建于1400多年前隋代,兴盛于唐。唐代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西南,朱雀大街之西。西市在当时就设有市场管理机构“市署”,拥 有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唐代西市汇聚了酒肆、衣行、药店、古器、珠宝、铁铺、声色艺伎等220行,商铺上万家,商业贸易西至罗马,东到高丽(今韩国和朝鲜)。唐贞观时期,“西市”曾繁华盛极一时,成为聚钱之所。西市与东市并称为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买东西”一词即来源于此。唐代长安城实行严格的里坊制度,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纵横排列整齐的街道把居民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里坊,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唐西市的格局为四方形,占地1600亩,呈封闭式结构,四周建有围墙,内有南北、东西各两条街道,四街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市内划分为九个长方形区域,是对《周礼?考工记》的延续。 3.2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 3.2.1设计背景———“唐皇城复兴” 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2005年西安市政府提出了以延续和继承唐长安的整体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和文脉为基础的“唐皇城复兴计划”,以期通过继承传统、延续文脉、彰显神韵等手段达到城市传统文化的复兴,进一步突出西安的城市文化个性。在“唐皇城复兴计划”背景下,西安兴建和开发了一批重点项目,大唐西市被确定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长安西市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并以其繁荣的市场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着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而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传播之路,使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加速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201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唐西市是申遗项目中唯一以丝绸之路起点来命名的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必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于此。 3.2.2城市更新与历史延续 西市遗址现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原劳南市场院内,实测范围南北1031m、东西927m,面积0.96km2。大唐西市项目占地面积大约500亩,相当于原址的三分之一。 1)里坊格局的延续 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在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对西市遗址进行了详尽的考古普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勘察得出了“唐西市大部分遗址已经完全叠压在现代城市之下,基本上已破坏殆尽,仅有东北十字街遗址及南大街沟渠遗址局部保存较好”的结论。大唐西市“十字街”遗址的布局是唐代长安城中里坊式格局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唐代城市规划的布局特征,是唐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据此,设计师在西市遗址上修建了遗址保护展示厅和西市博物馆,将遗址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大唐西市规划的总体意向是依托唐长安城里坊和唐代西市的历史格局,以“井”字形路网形成九宫格局,既保留了遗址上原真性的东西,同时又力求与唐代西市神似(图1)。

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策略思考

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策略思考 发表时间:2018-09-13T11:08:32.77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中作者:亓绍斌 [导读] 现如今,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如今的城市更新,涉及到多方利益,并且其对象为已建成的环境,这就为环境的再开发建设增加了难度 莱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如今的城市更新,涉及到多方利益,并且其对象为已建成的环境,这就为环境的再开发建设增加了难度。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城市设计是重要的方法。它能够为城市更新提出可行性方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协助政策的实施,帮助其从纸上走到市井,真正的将政策落实,并且提高方案实施品质,达到互利共赢。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规划 引言 城市更新的含义为对城市范围内的设施予以更新和完善,整治恶劣的城市环境、消除重大的城市隐患,同时合理地变更土地性质,更改旧建筑的功能属性,调配能源的利用形式,通过上述手段使得更新后的城市更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城市更新需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批准下进行,依据不同城市的规划理念予以综合整治,亦或是拆除重建等,合理的再次调配城市资源。在国内,初期对于城市更新有着不正确的认识,即认为城市更新就是单纯的推倒再建设。这种做法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结构和特点,同时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建筑师们在认真审视城市更新的经验和教训后,认识到城市更新不仅是为了物质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协调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1城市更新的特点与产生的问题 1.1多方利益平衡 如今作为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的多样化格局,决定了其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方利益,诸如政府、人民大众、开发商等。因此,平衡各方利益,在经济性指标、贡献物业、公共用地等方面互相制衡,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职能部门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扮演着领导者同时又是规则制定者的角色。为了保证政府、公众利益,在政策制定、规划审批实施过程中容易公式化的规定量化指标、刻意追求贡献用地数量,在无形之中,就会伤害到其他立场所在的利益。与此同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开发商所带来的是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资金注入,而开发商一旦介入,便期望从地块中获得最大收益,不加以合理控制极易造成城市用地的过度开发。人民大众作为城市规划的最终实践者,其意见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无疑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人民大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极易陷入专业性不足而导致的局限中。所以公众参与需要政府及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利益协调的过程。每一片城市用地的更新都是一次各方利益的博弈。只有最合适、最平衡的规划方案,才是项目用地的最优解,而并不在于项目带来多高的经济效益,亦或是做出多大的公共利益贡献。 1.2规划实施困难 在城市更新中,需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出让和规划管理。其中,法定图则就是其重要手段,它不仅适应了规划管理的基本需要,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法定图则的城市设计规划对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已建成的环境空间形态,其可塑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城市景观限高控制同时建筑量较大的区域。在景观要求、限高的局限下,项目用地经济效益往往难以满足。因此,法定图则的城市设计内容,必须结合现状城市形态、土地价值、经济效益预期进行合理控制,以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 1.3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 在过去的几年中,城市的更新以房地产开发为主,政府审批关注的焦点多在开发建设量控制、公共设施总量保证方面。为保证总体规划公共设施数量要求,控规编制及政策制定时往往容易造成“一刀切”的配置要求,导致了公共设施、公共空间服务效能不能完全发挥。 2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 2.1控制结果最优 所谓城市更新,主要是针对已建成的环境,对其空间环境,功能组织和设施配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种社会利益体,获得更好的环境品质,达到互利共赢。首先需要新资本的注入,然后再利用已有社会关系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和分配。在利益重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利益主体诉求相互冲突的局面。所以,在城市更新最开始阶段,就应该注重经济和环境的最优目标,并且以最优结果作为结果导向。除了对开发指标进行把控平衡外,城市设计也是平衡利益冲突,控制结果导向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应从最终结果进行考量,不应过分追究具体贡献的绿地、广场用地等公共用地的面积数量,而应该把控独立占地及非独立占地的公共空间对项目城市环境的影响,最终达到最优结果。 2.2制定总体的城市规划之时,也要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 此项规划一定要将满足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要立足于城市范围,要对城市四周区域以及所处区域之内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内容包含,土地规划利用,园林绿化的规划,环境保护的规划以及文化历史遗产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属于生态建设根据,政府必须对此高度重视起来,必须将城市生态建设真正贯彻至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管理工作过程之中。 2.3针对城市情况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法 概括而言,城市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两部分。对城市整体情况加以设计属于宏观设计的一种,它旨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体系。而微观设计更偏向于在城市建筑中,公共界面的实施方案以及更新的控制。由于每个城市的地域环境不同,所以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法。其中,城市的整体布局,可以采用宏观的城市设计方法,从地区的文化历史出发,摸清整个文化脉络,通过对当地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了解,逐步规划公共设施的安排,确定各种设施的体量等具体内容,与此同时,还要与规划体系相衔接。相对于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如今正在更广泛的被使用。微观设计采用小范围、轻量化的思路,将大规模的调研摒弃,采用渐进式的方

文化广场建筑的设计要点

文化广场建筑的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

城市规划方案设计

城市规划方案设计 导语:一个人可以轻易的学会不在乎,但学习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勇气和努力。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城市规划方案设计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规划方案设计1、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由此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随养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建设生态型城市己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对该问题进行浅析,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生态城市规划日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 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建设,任何规划都不能只从眼下利益出发,而要从能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同样的,作为影响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环境也应该是城市规划和建设者要重点关注和考量的问题,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发展,反之,将会降低城市生活质量,阻碍经济发展。下文中笔者将先从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养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致使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而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阻碍养城市经济的止常发展。 3、利一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上文笔者己经阐述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而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而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认识到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而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

文化广场的设计说明

文化广场的设计说明 一.地理背景 广场被四条主道围绕,广场四周是市政府,写字楼,图书馆,博物馆,图书馆外侧是历史名街,设计的时候,须考虑各个文化建筑的性质和文化 二.项目背景 本项目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文化历史和冰雪文化为一体的广场,改造城市面貌,美化环境,建立城市主体景观印象。塑造城市文化底蕴. 三.方案定位 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在这三个有利于的条件下着力打造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文化广场。本方案将广场定位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反映城市和场地历史,满足集会,市民休闲游憩,娱乐等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内涵。凸显市政府和博物馆大楼的庄严的形象,也要为图书馆的文化和写字楼的文化氛围营造景观环境,改善城市的公共环境面貌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以人为本,以营造高品质的环境及庄严肃穆的精神为目标,精心塑造即生动和谐又不失严肃的文化广场,建筑和开放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和休闲环境,安排亲切宜人的市民驻留活动场所,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强化城市的文化气氛,以满足二十一世纪的城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需求。独具特色的广场形象根据规划区的地形环境特征,结合白旗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国内外广场设计的优秀经验,塑造一个视觉景观强烈,连续开敞的,即有时代特征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风景线。 规划原则: 1.文化原则: 广场设计应力求挖掘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并体现新时代城市的形象。 2.以人为本: 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良好的环境效果,为人们提供舒适、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广场空间应能满足人的多维感受,并进行无障碍设计。 3.生态原则: 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皆共生。4.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广场设计应为将来预留发展空间,并能与全局协调。 5.经济原则: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城市凝聚力 文/蔡武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又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貌,体现着城市的品格,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决定着城市的长远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人们不仅需要便捷的交通、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物质财富,还需要绚丽多彩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是以城市为主导的世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几乎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然而,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成长和文化传承的矛盾。人文关怀日益丧失,文化冲突不断显现,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传统文化不断被格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依托本次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探讨如何将文化与城市有效融合,为城市化的进程注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寻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文化之路,也就有了世界性和长远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城市面貌全面改观,给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结构性和功能性衰落的问题,从而使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为此,我们深刻意识到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改造,而是涉及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因此,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道路,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内在需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全体居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城市。 要通过加快文化建设,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同时要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都能共享发展尤其是文化发展的成果。 我们还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剥离的固有组成部分,在塑造城市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延续性,维持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认同感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现状分析 1、宜昌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史记》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如上所述,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汉书.地理志》说得很清楚:“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梁名宜州,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元代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2、文化底蕴 历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文化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传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流连于斯。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广场定性 1、规划指导思想 ①创造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整体形象,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唤起人们建设和保护家园的参与意识。

中国的文化广场设计(1)

中国的文化广场设计(1) 摘要: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介绍城市中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关键词:文化广场建筑设计规划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

解读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解读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05-22T11:01:07.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4期作者:唐光荣 [导读] 在面对城市化如此严重的当代社会,如何将城市中留存的一些旧城区、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 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的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城市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城市整体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在面对城市更新、新兴风格建筑、新兴文化等不断引入的情况下,城市中一些原有的旧城区、具有旧时代风貌特色的建筑等的生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对城市化如此严重的当代社会,如何将城市中留存的一些旧城区、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将为对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传承 前言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文化的缺失与破坏无法令人忽视。特别是近些年城市中的某些对于现有历史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文化的破坏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找到一条合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途径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城市发展的脚步因为旧有城区的限制而放慢、旧城区的现存文化也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这让两方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问题。 1.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在实践中的问题 1.1新区与旧区规划建造风格的不兼容 随着近些年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更迭变换,城市的环境不断地发生质地飞跃,城市的更新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而城市更新下国内不断注入的新的文化内涵使得城市建筑风格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一片片新兴现代化工业区、商业区街等拔地而起,为城市注入新的血液。然而随之而来的新建筑与旧建筑风格上的不兼容问题却也难以令人忽视。在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土地上兴建新风格建筑群是时代发展的妥协,然而旧时代建筑在没有外来文化的干扰下的风格、布局都与新型建筑迥然不同。新区建筑与旧区建筑将城市分成泾渭分明的若干部分,使城市整体风格显得既突兀又尴尬。如何完美解决新区与旧区规划建造风格的不兼容,成为了当下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1.2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老城区之间的冲突 随着经济政策的不断改革,国内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城市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缺。一些城市面对这种情况就不断地改造旧城区,有一些对旧城区的改造是在原有基础上仿造原有建筑风格对旧城区进行修葺与完善,还有一些则是干脆在旧城区的建筑上增修新式风格建筑,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旅游开发。这样的仿古、破坏原有城区建筑的行为,使老城区建筑不断减少,就是少部分留存的建筑也难以完全保存原有的建筑风韵。武汉的汉正街就因前后经历的三次大旧城改造中不断地被新式建筑所取代,现在已经难再找回原来的楚风汉韵。然而若不对原有城区做出相应措施,又难以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在将老城区得以完美的保留的情况下,使城市经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当下城市发展的一大目标。 1.3城市的创新精神与守旧传统的冲突 旧城区建筑不仅是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它更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很多分物质文化遗产如戏剧演员、传统工艺人、传统艺人团体以及一些老字号的店铺都是通过旧城区这一载体不断地传承下去。旧城区、传统建筑群给了这些人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而随着城市的变化更迭与创新变迁,越来越多的传统旧城区被新兴建筑群所取代,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古巷也消失于城市灯火,传统艺人也失去了传统工艺传承的空间与基石。多数人面对传统工艺的逐渐消失痛心疾首无可奈何,却也有不少人无法舍弃城市更新与新式规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城市创新和守旧传统这两个背道而驰的两个问题上,两方持有不同观点的对立群体产生了难以使双方利益在得以完美保留的前提下可以解决的矛盾。 2.如何使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进行有机的结合 2.1统一规划使旧城与新城相辅相成 城市更新的脚步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加快,国内的许多城市更新都是采用简单的推倒重建的方式,这种方法简单粗暴,却也对城市文化有着不可弥补的伤害,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老城区的历史环境以及历史文化遗迹时其破坏性更是毁灭性的。这样的做法既损害了城市文化底蕴的留存与发展,又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更不利于城市整体的文化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文化定位。而一些简单粗暴的将城市旧城区内具有历史特色与文化涵养的区域建筑就地圈地保护的方法虽然完美保留了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却也局限了城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播。对于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正确的做法其实应该是在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的情况下,使旧城区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扬。这就要求设计师将新旧城区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旧城区原有的历史特色、空间布局、文化涵养等发展新城区,将旧城区特色传统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处规划之中。原有思想只把旧城区当作桎梏城市发展的一个鸡肋,却忽视了旧城区原有的历史积淀。合理的规划不仅能使城市整体更加和谐,还能发展出城市特有文化特征,而老城区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奇淫技巧也都能借此发扬传播。一个简单的雕塑小品、特色告示牌、街道名称等都可以在这种规划中发挥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着手小景观的构造,将文化渗透到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老城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自然而然的做到了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2老城区的经济优势 人们不曾经历过的过去与未来一样有着让人着迷的神秘色彩,老城区在这一点上有的绝对的优势。世代相传的历史典故让人津津乐道,而具有历史特色的古建筑更是使这些典故得到了一个寄托的载体,一些特有的传统工艺如汉绣、剪纸、竹雕、木雕船模、丝绸、陶瓷等更是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吸引力。合理的开发老城区,在原有历史建筑、传统工艺典故等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将老城区开发成城市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与文化传播区,配合上一些赛龙舟、祭祀、踏青、祈福等传统节日习俗,对于一些旅游爱好者的吸引力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可以使老城区得到合理的开发、使原有地方文化特色得到传扬,更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与综合魅力,将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3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新文化的形成 对于老城区的发扬与相对应的城市文化传播其本质是对城市标志的一种塑造。城市文化使城市在传播中更有魅力、感染力,而包含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