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商亚军1,彭仕冕1,杨冰2

(1.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四二地质大队辽宁兴城125100;2核工业243大队内蒙赤峰024000)

摘要:青龙铀矿田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山海关古隆起与燕辽沉降带接壤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是一个品位较大、储量大的矿田。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的分析,提供了该矿田为不整合型铀矿的新认识,指出了应重点在该矿田深部、外围找寻不整合型铀矿床的方向。

关键词: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不整合型铀矿床;找矿方向

0、引言

青龙油矿田位于华东地台东北部山海关古隆起与燕辽沉降带接壤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1],长30Km,宽15km,面积约500km2,呈东西向展布,是一个品位较高、储量大的矿田。

从1965年首次进入该区进行铀矿找矿发现60伽马异常点,到1974年岭头(433)中型矿床和1988年干沟(434)大型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提交,加上石盖子、邵杖子两铀矿点的发现,确立了青龙铀矿田的存在和它在我国铀矿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1、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地层表现为一老一新的二元结构特征。太古宇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及元古宇长城系石英砂岩、片岩和灰岩组成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盆地盖层为侏罗系陆相沉积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1]。在矿田范围内盖层层序由老至新划分为四个组,即海房沟组(J2h)、兰旗组(J2l)、土城子组(J2t)和义县组(Ky)。

1.1火山活动

海房沟期—兰旗期—土城子期为本区中生代主要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期。海房沟早期形成一套以砾岩为主的沉积建造,晚期出现裂隙式小规模中性、中酸性火山活动,形成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兰旗期中性火山活动强烈,形成厚达300~1200m的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堆积;在兰旗期大规模火山喷溢后,岩浆房排空引起顶盖塌陷形成洼地,快速堆积了土城子组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砂砾岩建造。

商亚军(1965—)女,辽宁朝阳人,工程师,学士,1987年毕业于原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专业,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工作。

1.2含矿岩系

查明的工业矿体均赋存于海房沟组地层,该组是一套正常碎屑沉积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根据岩型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段,由下至上简述如下:①花岗质砾岩段(J2h1):根据颜色可以划分出浅色花岗质砾岩和紫红色花冈质砾岩,后者通常分布于盆地边缘,属氧化环境的产物。浅色砾岩层代表较还原环境,矿化集中于浅色砾岩层和紫色砾岩的过渡地带。该岩段厚70—110米,常夹砂岩透镜体,岩相属于残坡积相、山间洪积、冲积扇相和河床相。该岩段是434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位。②凝灰质复成分砾岩(J2h2):火山碎屑明显增多,并向上有增加趋势,岩石结构从上至下变粗。本段岩石属于河床相和河床洼地相,上部的凝灰质砂岩属滨湖相沉积。该岩段是433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位。③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J2h3):顶部为条带状凝灰岩,是典型湖相产物。

以上三个岩段由下至上总的演化趋势是:碎屑岩粒度由粗变细,碎屑成分中的火山碎屑比重增大,沉积构造由厚层块状变至上部的薄层条带状水平层理。单层内厚—薄—厚—薄的韵律发育,反映该区火山碎屑岩沉积是一逐渐加强的火山间歇喷发沉积过程。整个含矿层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粘土化。

1.3构造

矿田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以单斜岩层为主。断裂构造发育,其总体格架受东西向和北东向深大断裂的控制。按其主要展布方向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①东西向构造:该组断裂规模最大,形成时间最早并多次活动。它既是干沟火山断陷盆地控盆构造又是矿田控矿构造。②北东向断裂: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较好,主要分布于矿田的东侧。其形成时间较晚,规模较小,地表延伸500~1000米,最大2600米,倾向北西,倾角60°—85°,与矿化关系密切。③北西向断裂:该组断裂以密集的脉岩束贯入为特征,应力表现为北东——南西方向的挤压性质,构造面强烈破碎,挤压片理发育,走向300°~350°,倾向南东,倾角80°,形成时间较晚,对矿体有改造和破坏的双重作用,切穿北东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构造一起构成了中生代构造体系,区域上与多金属矿化密切相关。

1.4中生代侵入岩

矿田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岩体侵入形式以岩株和岩脉为主,岩石类型多样。燕山早期侵入体以石盖子红色中细粒花岗岩体为代表,该岩体呈南北向分布,出露面积约5km2,北端被干沟盆地南部断裂所错断,并被海房沟组地层和安山质熔岩所覆盖。燕山中晚期侵入岩以岩脉形式为主,其岩性为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流纹斑岩、石英斑岩、闪长岩、辉绿玢岩等。它们呈北西向展布,穿插所有盖层岩石,是火山活动晚期同源侵入结果。在区域上这些脉岩与Cn、Pb、Zn等多金属矿化有共生关系。

2、矿化特征

2.1铀矿床的赋存部位及矿体特征

青龙铀矿田受响水——雹神庙东西向构造(喷发)带的控制,矿体则分布在它与北东东向分支次级构造的夹持部位(图1)。铀矿体受层位控制明显,均赋存于靠近盆地基底不整合面之上的海房沟组中。

⑴干沟矿床及石盖子矿点的矿体严格受中侏罗系海房沟组第一岩段的浅色花岗质砾岩

控制,其形态和展布均与浅色花岗质砾岩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在含矿层的上部和底部有少量小而贫的工业矿体,且位于紫色花岗质砾岩和浅色花岗质砾岩交接部位的浅色砾岩一侧。矿体形态主要为似层状、扁豆状和透镜状,在构造附近略成卷状。此外在基底花岗质岩石的构造裂隙和复成分砾岩中也见少量铀矿化,但成为工业矿体的较少。

⑵岭头矿床和邵杖子矿点也严格受层位控制,但主矿体赋存部位为中侏罗系海房沟组第

二岩段的凝灰质复成分砾岩,在第三岩段凝灰岩和第一岩段花岗质砾岩中也有少量矿体产出。矿体形态以似层状为主,其次为透镜状和扁豆状,矿体产状与层理基本一致,但在构造带两侧的矿体常具有分支和跨层呈卷状产出。

两矿床富矿体的共同特点是:①产于构造附近,一般在构造下降盘的10——150m范围内;②产于砾岩中的砂岩和含砾砂岩夹层中,这种岩性富含有机质、黄铁矿等。2.2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特征

矿石的矿物成分比较简单,铀矿物为沥青铀矿,共生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砷黝铜矿、针白铁矿、赤铁矿和辉钼矿,它们的含量均很少。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黏土矿物、菱铁矿和有机质等。

矿石中的铀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在单铀矿物中存在形式主要出现在富矿地段。主要铀矿物为沥青铀矿,还有少量的铀黑和晶质铀矿。

2.3矿石的化学组分及微量元素特征

干沟矿床和岭头矿床矿石化学分析结果如表1,可见两者有一定的差别,岭头矿床有较高

表1 干沟矿床不同品级矿石化学成分表(%)

的SiO2和较低的Al2O3、K2O、Na2O,这可能是二者在含矿岩性上的原始差别引起的,前者主要为花岗质砾岩,后者主要为凝灰质复成分砾岩、凝灰岩。

两个矿床矿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表2,可见伴生元素含量均较低,无综合利用价值,属单铀型矿床。

表2 矿石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表

2.4近矿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及矿体内广泛发育不同程度的蚀变作用,主要有粘土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红化、硅化及局部的萤石化等。

⑴粘土化:为该矿田主要近矿围岩蚀变之一,海房沟组地层也普遍遭受了这种蚀变。粘土化对铀矿化的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常与显微粒状、显微莓状黄铁矿,碎片状、似条带状有机质和显微粒状沥青铀矿等密切伴生。两矿床的主要粘土矿物种类差别很大,岭头矿床发

育大量迪开石和高岭石,干沟矿床则发育蒙脱石和水云母。这一现象说明干沟矿床与粘土化作用的早期阶段有关,而岭头矿床则与粘土化作用的晚期阶段有关。根据粘土矿物中存在较多的迪开石,粘土化常与碳酸盐化、红化、硅化等围岩蚀变相伴生,以及粘土矿物中含有较多的K、P、Cu、Re、Ni、Y、Be、Zn、Se等伴生元素的特点,说明大量的粘土矿物是由后期含矿的碱性热液对岩石长期改造的结果,很少是由沉积阶段形成的。

⑵碳酸盐化:也是主要的蚀变类型之一,其产出形态有两种,一种浸染状、微粒状、团块状分布于铀矿物及含铀有机质碎片的两侧,多与铀矿化有关;另一种碳酸盐多为纯净的方解石,呈网脉树枝状、细脉状穿插切割岩石和所有的蚀变和矿化。后者在基底的盖层中也广泛发育,与铀矿化无关。与矿化有关的碳酸盐暗示了铀可能以[UO2(CO3)]2-、[UO2(CO3)4]4-络合离子的形式迁移,在适宜的地化条件下,铀先沉淀,碳酸根离子与围岩中的钙生成方解石,形成与铀伴生的碳酸盐化。

⑶绿泥石化:为矿田近矿围岩的中等蚀变产物,多呈无色、浅绿色的叶片状和不规则状,早期主要分布于矿物粒间的胶结物中,常与粘土矿物、黄铁矿等伴生,与铀矿化关系较密切,晚期则呈似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中。

⑷红化:主要见于岭头矿床,在干沟矿床富矿段也有所见。由针铁矿—水针铁矿等及赤铁矿呈粉末状分散于岩石胶结物中而引起,它常与硅化密切伴生。红化范围与铀矿化范围一致,同样具有穿层跨相的现象。空间上与铀矿化密切相关的红化是许多铀矿床——特别是热液型铀矿床的特征蚀变,可以解释为以六价形式搬运的铀遇还原环境被还原为四价铀沉淀,同时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沉淀下来:

[UO2]2++2Fe2+→UO2↓+2Fe3+

⑸硅化:分布较局限,在岭头矿床矿化凝灰岩中较为强烈。大量的微晶石英穿插胶结岩石构成假角砾构造是其最显著的宏观特征。靠矿脉处硅化愈强烈,岩石愈致密坚硬。化学成分上,矿化凝灰岩的SiO2含量可达83%。

3、主要控矿因素

3.1沉积构造环境控矿

从岩相上,矿体产于河流相和扇侧、扇前相含有机质(含碳)砂砾岩中。从古地理上,矿体产于河湖(海)入口处,河流拐弯处和基底槽状构造处。而含矿岩系,如海房沟组的沉积又处在由潮湿温暖(北票组含煤系)向干旱炎热(土城子组红层)气候过渡的条件下。这样的沉积物构造环境对铀的外生沉积是非常有利的。但蚀源区的铀源有限,铀的活泼性又不可能造成它在快速沉积的环境中大量沉淀,因此只能形成相对富集的含铀层位,或形成一套空隙度大、透水性好、有机质等还原剂丰富的有利于后期运矿储矿的物理化学场所。

3.2层位、岩性和基底不整合面控矿

矿田内的工业铀矿化均严格受海房沟组地层控制,但不同矿床产出的具体岩性段有不同。干沟矿床矿体产于第一岩段花岗质砾岩中,但在南部构造附近,矿体有明显跨层现象。两者的共同点是上下均为不透水层。

含矿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表现为酸性、脆性、渗透性强;颜色为灰色、暗灰色,由红色等过渡色调;物质成分上富含有机质、碳质、黄铁矿;蚀变以粘土化、碳酸盐化、红化和硅化等为主。

古老基底不整合面对铀矿化的控制比较明显。干沟、岭头矿床矿体均分布在基底不整合面之上10~50米范围内,347矿化点矿化产于基底之上5~80米。通常认为不整合面是地球化学矛盾带,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并且顺层渗流的含铀热液必定靠底部运移,并在沟槽处形成局部滞留沉淀形成矿体。基底不整合面控矿也很好的解释了两个矿床含矿岩段的不同。在岭头矿床第一岩段不发育,厚度薄,第二岩段多直接覆盖于基底之上,而使矿体集于其中;

干沟矿床基底之上的花岗质砾岩一般厚50~100米,所以其上的复成分砾岩很少矿化。

3.3物理化学条件控制铀的沉淀

⑴氧化还原过渡带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

矿田中的铀矿体集中分布于紫色层(Fe3+>Fe2+)与浅色层的交接部位的浅色层一侧。干沟矿床63号勘探线含矿层系统的Fe2+、Fe3+分析数据(表3):含矿地段Fe3+/Fe2+=0.4~1.2,说明矿化地段处在氧化——还原过渡带中。

表3 干沟矿床63号勘探线铁含量分析结果表(%)

Table3 Analysis of the iron content in No.63 of Gangou deposit

⑵酸碱过渡带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一般认为高龄石在酸性条件下生成,钙蒙脱石在弱碱性和碱性条件下生成,镁蒙脱石在强碱性条件下生成。

从表4可见,干沟矿床粘土矿物和蚀变矿物的生成条件可划分出彼此相连,互相过渡的弱酸——中性、中性——弱碱,弱碱——碱性三个带,铀矿的生成受中性——弱碱性带的控制。

表4 干沟矿床粘土矿物与蚀变矿物组合特征

Table 4 Combinate features of clay minerals and alterd minerals of Gangou

deposit

3.4构造控矿

构造是本矿田最重要的控矿因素之一。区域上,横穿本区的青龙—锦西东西向复杂构造

带控制了成矿区的分布,是控盆构造,也是控矿构造,控制了辽西南部铀矿床、矿点、异常点和多金属矿的分布。其次级构造——炮手营—响水—雹神庙构造亚带控制了本矿田中矿床的分布。干沟矿床、岭头矿床平面上均产于其与其分支的夹持部位,即构造节控矿;剖面上则受它们形成的堑垒构造系中的地堑控制。干沟南山地表的501号矿化点及59—4—5、55—56—4、50—2—3、58—4、56—02等钻孔碎裂蚀变花岗岩中的铀矿化均直接受南部构造及其派生的构造裂隙控制。

3.5火山机构控矿

矿田内矿床、矿点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靠近大青山火山机构为典型的热液型矿化,如513、23、75、75—71—4及70G—86等铀矿化异常和色林子、三道盘、红旗杆、麻季沟等金、铜矿点;向外岭头矿床,347矿化点也具有一些较明显的热液特征,如矿体跨层、萤石化、硅化等蚀变现象;再向外的干沟矿床、石盖子矿点,宏观热液特征则不甚明显。成矿温度有由里向外逐渐低的趋势,即由中低温到低温。

4、成因

本矿田研究程度较高,原东北地质勘探局二四二大队是该矿田的发现者,于1970年《四三三矿床三号地段储量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矿化受层位、岩性和古地理环境及构造控制,确定矿床为“同生沉积后生富集”成因,铀源为庞杖子花岗岩体。1973年,原北京三所对岭头矿床的铀源、岩相古地理、矿化控制因素等进行研究,提出了矿床主要铀源不是基底古老花岗岩和古老地层,而是由酸性凝灰岩等组成的火山碎屑物质的观点。1975年,原北京三所与二四二大队共同组队,对岭头矿床富矿控矿因素、矿床的矿石物质组成及矿床成因进一步做了研究,提出矿床属“同生沉积、热水再造”的成因类型。1980年,二四二大队研究室在《四三四矿床铀矿控制因素及远景预测》的专题中,根据矿石物质成分和测温资料,总结出矿床的某些热液特征,从而提出火山作用对矿床的控制作用。1984年,沈阳二四〇所和二四二大队合组又对矿田的成矿模式和地质找矿判据作了详细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同生沉积多阶段改造”的铀成矿模式,并认为复成分砾岩是河流环境产物,而花岗质砾岩是洪泛环境形成的,两者是同期异相产物。1985年,原北京三所同位素专题组根据庞杖子岩体中8个锆石样品U--Pb同位素一致图解,得出了2470Ma的结果,改变了庞杖子岩体为吕梁期的传统认识,同时根据三个全岩样品的铅同位素特征,恢复了岩体的古铀场,结果为2~3PPm,铀的得失情况不明显,对庞杖子岩体作为铀源提出了怀疑。1987年,沈阳二四〇所提出了两点新认识:一是对铀成矿地质环境的认识,认为该区是处在东北大陆裂谷边缘的堑垒构造系中;二是铀元素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壳重熔,并被火山热水溶液搬运,渗流到中生界类磨拉石建造中沉淀成矿。1988年,原北京三所硕士研究生徐刚在青龙铀矿田铀源条件的研究中,根据大量铅同位素资料对矿田各岩石原始铀丰度的恢复,肯定海房沟组在沉积成岩期铀已有相当程度的富集(局部达0.4%),但铀源不是庞杖子老花岗岩,而是分布其中的燕山早期细粒花岗岩,把矿床成因类型归属为沉积改造型。[2]1992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张景训在《青龙矿田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一文中提出“青龙矿田铀矿化更多的属低温热液成因,砂砾岩层可能主要作为成矿的有利外部条件”[2]的认识。1997年,王正邦等在《燕辽成矿带西段火山盆地铀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专著中提出“该矿床是经过成岩作用和后生火山热液改造作用叠加而形成的复成因矿床类型”[1]。1997年,范玉杰等在《燕辽成矿带有成矿条件、成矿前景及找矿方向》中将该矿田划入“冀北—辽西中生代火山岩型铀矿”[3]。2006年,彭志东等在《中国北东部火山岩型铀成矿规律及远景预测》将该矿田划为燕辽铀—多金属成矿带之青龙铀聚集区,成因类型为火山岩型铀矿[4]。2007年,于保山等在《东北地区铀矿床类型空间变化的地质内涵及对铀矿找矿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把岭头和干沟铀矿床类型划分为火

山类型之沉积——火山碎屑岩型。[5]

纵观该铀矿田研究史,可以看出地质学家们从开始的以“沉积为主”到以“火山热液为主”再到“火山岩型”的认识发展过程,即随着认识的深化普遍认识到了火山热液成矿的重要。笔者也有同样认识,只是青龙铀矿田的成矿机理比较复杂,即有同生沉积,又有后期火山热液叠加等多种主要成矿因素主导。将该矿田成因类型划入“砂岩型”或“火山岩型”,均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矿田成因特征。为此,笔者提出将该铀矿田归入“不整合型铀矿床”,以空间定位成因类型,可以较好地解决其成因问题。

5找矿方向

根据青龙铀矿田为不整合型铀矿的新认识,建议今后找矿方向应重点放在基底和盖层之间不整合面附近、断裂构造发育处和大青山火山机构周边,即在该矿田的深部和外围寻找具重要经济意义的不整合型铀矿。

参考文献

[1]王正邦,赵世勤,罗毅,等.燕辽成矿带西段火山盆地铀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2]张景训,青龙矿田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长春:长春地质学院出版社,1992

[3]范玉杰,赵殿臣,谢文彦,等.燕辽成矿带铀成矿条件、成矿前景及找矿方向[M].北京:铀矿地质,1997

[4]彭志东,赵忠华,蔡昌华,等.中国北东部火山岩型铀成矿规律及远景预测[M].北京: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

[5]于宝山,赵忠华,田万文,等.东北地区铀矿床类型空间变化的地质内涵及对铀矿找矿问题的思考[M].北京:世界核地质学,2007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Qing Long Uranium Deposits

Shang Ya-jun1,Peng Shi-mian1,Yang Bing2

(1.242 Branch,Liaoning Geology Bureau Of Nuclear Industry ,Xincheng 125100,Liaoning Province;2.243 Branch Of Nuclear Industry,Chifeng 024000,Inner Mongolia)

Abstract:

Key Words:QingLong Uranium Deposits;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unconformity-type uranium deposit;prospeting direction

第九章 砂岩型铀矿床

第九章砂岩型铀矿床 概念:砂岩型铀矿床是指工业铀矿化主要产于砂岩(包括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中的铀矿床。 二、成矿地质条件 1、大地构造背景条件 ■所有砂岩铀矿的产出都与沉积盆地有关。 ■铀矿化多产于邻近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之中。 ■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多数以稳定克拉通盆地和介于相对活动褶皱造山带之间的克拉通边缘活动带。 砂岩型铀矿床的有利地质环境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即: ■主岩沉积时的相对稳定和成矿时的活化。 2、产铀盆地条件 卷状亚型砂岩铀矿成矿必须具备两个阶段: 早期赋矿砂体的形成→晚期活化构造产生→层间氧化带形成。 盆地动力学条件往往有个转化过程,常表现为: 早期弱伸展(主岩沉积时期)→晚期转为弱挤压(成矿时期),从而形成盆地双层结构 3、岩相古地理条件 砂岩型铀矿化的岩相古地理主要是河流相,滨湖三角洲相和滨海三角洲相,重要矿化多数产于河流相中 矿化多分布于辫状河所形成的岩层中。 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对铀成矿较为有利。 4、赋矿砂岩的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条件 ■砂体的规模; ■砂体的渗透性; ■砂体间的连通性; ■砂体的成层性 从铀的成矿条件分析,有利于后生砂岩型铀矿化形成的砂体类型必须是渗透性好的层状砂体、或席状砂体、或似层状砂体、或带状砂体。 5、古气候条件 ■炎热干旱、半干旱的交替气候有利于后生铀矿床的形成。 ■蒸发作用使水中铀含量不断提高,这样高铀含量的水溶液,进入上述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或其他富含还原剂和吸附剂的岩层,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作用,就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后生铀矿床。 6、水文地质条件 ■地浸砂岩铀矿只存在于渗入方式的成矿类型中。 2)渗入水的成矿其地质条件必须具备: (1)透水岩层或构造破碎带处于开启状态 (2)成矿盆地处于相对缓慢上升过程。 (3)存在蓄水构造和滞水构造。 7、层间氧化与潜水氧化作用条件 层间氧化属成岩后的氧化,对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潜水氧化一般发生在成岩期或紧随其后,但在盖层沉积覆盖之前。目前很多底河道型砂岩铀矿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

第18卷 第1期铀 矿 地 质Vol.18 No.1 2002年 1月 Uranium Geology Jan. 2002 [收稿日期]2001-10-12 [作者简介]王正邦(193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1981)1983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进修。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 王正邦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首先以地浸砂岩型铀矿为重点,分4个阶段概要回顾了世界铀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发展 的历史,总结了基本的历史经验。其次,全面阐述了当前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的现状,对砂岩型铀矿在世界铀资源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矿床分类、时空展布特点和规律及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剖析,重点从构造条件、古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条件及铀源条件等5个方面对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3类表生后生渗入型砂岩型铀矿的评价准则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以美国和中亚两个砂岩型铀矿主产区为代表,概述了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最后,在展望世界铀资源供需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明确指出我国铀矿地质战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我们应采取4个方面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展望和对策 [文章编号] 1000-0658(2002)01-0009-13 [中图分类号] P598 [文献标识码]C 为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对铀资源的需求,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技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由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具有开采成本低、矿量大和有利于环保等优势,目前已成为世界铀矿找矿领域的主攻类型之一。鉴于我国特定的地质背景条件,该类型已成为我国铀矿勘查工作的主攻方向,也是我国铀矿地质科技工作的重点。因此,以地浸砂岩型铀矿为重点,简要回顾铀矿找矿和铀矿地质科技发展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展望其发展的趋势,对把握时代的脉搏,明确我们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抓住 关键性科技前沿问题,正确制定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研究中国问题,将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才能取得全面认识,有利于借鉴国外经验,正确进行决策。本文的目的就是重点对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概要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并针对我们面临的挑战,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1 历史回顾 自1850年捷克首先把铀矿石作为主要产品开采以来,铀矿勘查和铀矿地质科技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历程 [1] 。这一历史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的环境影响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的环境影响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23 10:55:23 点击:0 我国60余年来的铀矿地质勘探成果为核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当时只注重找矿的地质效果,未全面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1]。遗留地表未经治理的坑口、浅(竖)井、废石堆、剥土、探槽、工业场地等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物质,对周围公众产生内、外照射[2],未封闭的坑口、浅(竖) 井等还存在人畜误入或坠入等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问题,自1990年以来我国核工业地质系统全面开展了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工作[3]。实施后较好地改善了当地辐射环境质量,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影响,需要妥善处理若干环境影响问题。 1铀矿地质勘探设施主要特点我国铀矿床成因类型的多样性和矿床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勘探设施有如下特点。 1.1数量多分布广由于铀矿地质勘探工作的特殊性,凡普查勘探过的地方几乎都有废(矿)石产生[4],都留有露天的坑口、浅(竖)井、探槽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分布于20余个省区市;就单一矿床(点)而言,从普查到勘探过程会有多个勘探设施。 1.2位置隐蔽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多位于丘陵、山地,所处的相对位置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工程及其产生的废石堆放于山腰、山坡、山沟或类似地段[3]。由于高度差,放射性核素在水流作用下易于向临近环境土壤、水体迁移扩散。 铀矿地质勘探具有区域性、间断性、流动性特征。某个地区勘探结束后,工作单位会转移到其他地区继续新的勘探工作并带走原有资料,使得原地区地表遗留污染源项的种类、数量、分布、污染程度以及探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信息不易为公众所知。甚至,有些勘探地点位于深山、荒漠,交通不便,人迹罕至[4]。 1.3场所开放铀矿地质勘探设施绝大多数属于开放型工作场所[3],特别是处于停闭状态或退役治理完毕后,附近居民及相关人员可随意接近该区域。部分治理工程(废石堆等)会因自然及人为因素受到损坏或侵扰。 1.4环境影响双重性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放射性和非放射性两方面。 1.4.1放射性影响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属于开放场所,人员可以自由出入。无论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工作结束后,地表勘探设施都会释放放射性物质,对相关人员产生照射。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副产矿石等对人体产生γ外照射,坑口、浅(竖)井、废石堆等释放氡及其子体产生内照射,此外,部分坑口流出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超标,对受纳水体产生一定影响。以列入“十一五”退役治理工程的某矿床(点)为例,废石堆表面222Rn析出率平均值为0.89Bq·(m2·s)-1,超过0.74Bq·(m2·s)-1的管理限值;γ外照射吸收剂量率平均值为106.75×10-8Gy·h-1,超过当地本底水平(8.03~21.14)×10-8Gy·h-1[5]。 1.4.2非放射性影响铀矿地质勘探设施的非放射性影响主要包括一般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景观影响等[3]。 未封闭的坑口、浅井、竖井、露天的探槽等存在人畜误入或坠入的安全隐患;堆积的废石对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造成破坏;降雨、洪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功能产生影响。

【报告】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关键字】报告 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篇一: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非地浸型铀矿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工作,铀矿资源/储量分类依据及类型条件、铀矿资源/储量估算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33-XX 固体矿产勘查/闭坑矿山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ZBD10001-199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3 铀矿勘查的目的、任务 3.1 目的 铀矿勘查最终目的是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或矿业权流转提供铀矿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任务 3.2.1 预查 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铀矿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2 普查 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或物探、化探异常区,进行地表野外工作和施工少量的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2.3 详查 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对详查区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 3.2.4 勘探 是对勘探区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并通过可行性研究,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 铀矿勘查研究程度 4.1 地质工作 4.1.1 预查阶段 收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在预查区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选择一至数条路线进行的综合铀矿地质路线踏勘。 4.1.2 普查阶段 收集各种地质资料,研究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铀矿成矿远景,在普查区采用

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

卷(Volu m e)35,期(Numb er)2,总(S UM )129页(Pages)249~258,2011,5(M ay ,2011)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 ica etM eta ll o genia 收稿日期:2010 02 02;改回日期:2010 04 30 项目资助: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相山、大洲地区火山岩型铀成矿系列、勘查模式及找矿预测研究 生产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5)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万良(1962-),男,博士,研究员,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遥感及G IS 在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Em i a:l Z W L270@https://www.360docs.net/doc/f84056368.html, 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 张万良,余西垂 (核工业270研究所,江西南昌县330200) 摘 要:成矿综合模式由成矿模式和成矿后的变化改造因素构成。江西相山矿田是我国目前品位较高、矿量丰富的火山-侵入杂岩中的热液脉型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相山矿田铀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探讨了成矿作用机制和成矿后的隆升剥露,建立了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此模式表明,矿田东南部的铀矿遭受了强烈剥蚀,矿田西北部是找矿预测的靶区。关键词:成矿综合模式;找矿预测;相山矿田 中图分类号:P 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1552(2011)02 0249 10 笔者认为,成矿模式与成矿综合模式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应用。成矿模式(m eta llogenic m odel)是矿床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矿床形成机理和过程所进行的模拟和假设,其意义在于对矿床形成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梁新权和温淑女,2009),可以不涉及到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改造。而成矿综合模式(integra ted m eta llogen ic m ode l)则是在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而建立的矿床形成及形成后变化全过程的模拟和假设,对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山矿田在过去的矿床学研究中,多侧重于矿床的形成过程或成矿模式的研究,如陈肇博(1985)提出的双混合成因模式;邵飞等(2008)建立的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 a 的成矿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了铀沉淀、成矿。对于相山矿田的形成后的变化改造以及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则鲜有涉及。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作用以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建立了相山 矿田的成矿综合模式。 1 矿田地质概况 江西相山铀矿田受相山火山-侵入杂岩控制, 产于E W 向、NE 向等多组基底构造的复合部位,杂岩体平面形态呈椭圆形,东西长约26k m,南北宽 16km,面积约316km 2 (图1)。杂岩体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酸性熔岩及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组成,岩浆活动从喷发开始、火山侵出为主、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而结束(张万良,2005)。 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或斑状花岗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形态各异,花岗斑岩岩体露头规模在南部较大,呈岩株状,矿物粒度较粗,也有斑状花岗岩之称;由东部到北部,露头渐小,呈岩墙、岩脉状;至西部,露头少而小,为分散的岩滴状。流纹英安斑岩主要分布在西或西北部(张万良和李子颖,2007;何观生等,2009)。这种斑岩体分布特征与相山地区的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北或西北部的事实可能有内在的成因联系。 矿田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NE 向、NNW 向、

国内北方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国内北方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国内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通常认定为山盆构造基础上的后生水氧化理论。在我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将砂岩型铀矿看成是“造山一造盆”作用后的结果[[26],其中铀的成矿演化与成矿作用经常受到造盆过程的控制。同时,造盆过程也会控制着铀、煤、盐、油、气共存的成矿系统。陈戴生[[27」认为铀矿成矿可分为后生改造型和沉积 成岩型2种类型。其中后生改造型还可再次划分成潜水氧化带型与层间氧化带型。 在鄂尔多斯盆地中成矿大致可分为潜水氧化板状矿体形成阶段、层间氧化作用卷状矿体形成阶段、油气还原保矿阶段、晚期铀矿体改造叠加阶段4个阶段。对于东胜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模式国内又有了新的解释。李子颖等[[28」认为东胜铀矿经过了构造“动一静”祸合、油气与热流体改造、潜水氧化与层间演化作用的叠加等过程,这一系列的成矿模式可称为“叠合成矿模式”。铀是通过络合物形式搬运。含铀体的物化条件会随着有机质的还原作用、酸化作用和吸附作用而改变。这些变化导致络合物不稳定最终形成卸载沉淀成矿。于文斌[[29」将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成矿阶段分为富铀基底建造形成阶段、还原流体烃源岩系发育阶段、含矿主岩形成及铀预富集阶段、 层间渗入氧化主成矿阶段、铀叠加成矿阶段和油气扩散还原保护阶段6种阶段。对于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的时期界限推断,含矿的砂体沉积要比铀矿成矿年龄大很多。 夏毓亮等[[30」认为这些铀矿都是后生的,成矿时代大部分集中在上

世纪以后的古近纪和新近纪。这一结论与当时干旱地质环境背景相一致。 国内砂岩型铀矿模式试举如下两例(图4.2,图4.3。图4.2表示传统层间氧化 带砂岩型铀矿成矿观点模型图。图4.3表示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分带模型图。通过两张图的比较可以发现,图4.2并没有详细的表明宏观分带,只显示出层间氧化带的理论分带。通过图4.3可知铀矿与盆地环境是呈关联的。图4.3不仅表示有成矿物的储藏、运输及源头,同时,也表示有萃矿层和储矿层。除此之外,图4.3显示了沉积环 境的颜色呈水平分带特征。图4.3中也显示了铀源不仅来自山区深部也有来自于山区剥蚀,相对于盆地短轴61的挤压方向63为长轴的延伸方向。

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碳硅泥岩型铀矿是我国五大铀矿类型之一,随着国内铀矿找矿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的特色和优势将日益显现。通过对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多年的找矿实践经验,提出了”三层两带一环境”的成矿定位因素,并对找矿远景地段进行了划分和排序。 标签:碳硅泥岩铀矿地质条件找矿方向 赣西北为华东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主要找矿基地,已落实中小型铀矿床7个,普查工作区12个,控制和探明铀矿资源储量××××吨,预期找矿潜力成果×××××吨,能达到国家铀矿资源规划”大基地”的要求,当前为国家找矿重点突破区。该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具有品位较高、规模较大、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同时核工业矿冶系统还保留了一支相对精干的采冶队伍,目前矿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急需资源保证。因此,深入研究赣西北地区铀矿成矿条件,规划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质概况 本文所指的赣西北地区主要为九江市所管辖,总面积为28960平方公里,其中可查面积24150平方公里。根据黄汲清先生划分,其所处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为下扬子准地台,南缘与华南褶皱系接壤(图1);所处的二级构造单元,南部为江南台隆区,占地面积约23860平方公里,北部为下扬子台拗,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公里。 区内出露的地层及岩性主要有:中元古界基底变质岩,分布于本区南、北西两翼,为一套厚度巨大、变质程度较浅,以海相火山岩,火山细碎屑岩及泥砂质为主的复理石浊积岩系,面积约10750平方公里;上元古界—古生界陆相—海相沉积岩,以浅海相碳酸盐及泥砂质建造为主,面积约5750平方公里;三叠系—第三系陆相沉积岩,为断陷盆地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面积约1550平方公里;第四系松散沉积及现代水面约4000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不同时代的岩浆岩—主要是花岗岩类,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其中以晋宁和燕山为主要活动期。 区内褶皱构造分为基底褶皱和盖层褶皱,基底褶皱由双桥山地层组成,轴向呈NEE—近EW向,分布于区内的南北两侧;盖层褶皱由震旦纪至中三叠纪的各时代地层组成,其继承性较明显,主导轴向线展布与基底轴向基本一致,多为NEE-近EW向,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中部。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古市—德安深断裂,郯—庐深断裂,渣津—柘林大断裂、铜鼓—罗溪(武宁)大断裂、柘林—王音铺大断裂。区内构造以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最为发育。近东西向构造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向斜盆地、凹陷带、岩浆活动带及以压性为主要特征的断裂构造带等;北北东向构造以压扭性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穿切盆地和凹陷带的断裂构造带。此外以扭性为主要特征的北西向断裂构造也较发育,但在规模上远不及前两者,形成时间也较它们晚。

相山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_范洪海

第19卷2003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Uranium Geology Vol.19Jul. No.42003 相山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 1 范洪海1 ,凌洪飞2 ,王德滋2 ,刘昌实2 ,沈渭洲2,姜耀辉 2 (1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相山铀矿田的成矿时代及成矿环境,并剖析了典型矿床在垂向上物质成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山矿田主要经历了两期铀矿化作用,第一期为铀O 赤铁矿化阶段,成矿年龄为115?016M a;第二期为铀O 萤石O 水云母化阶段,成矿年龄为99?6M a 。两期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环境,第一期成矿作用主要与大规模火山塌陷及次火山岩侵位有关,第二期成矿作用则主要与因太平洋板块的松弛作用而形成的区域性伸展、裂解及中基性脉岩的活动有关。相山矿田的热液蚀变类型不仅在平面上存在东碱、西酸的演化趋势,而且在垂向上还存在上酸、下碱的演化规律。通过对相山矿田成矿机理的深入探讨,认为相山矿田是成矿元素多阶段富集、成矿热液多期叠加以及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成矿时代;成矿环境;垂向分带;成矿机理;相山铀矿田[文章编号]1000-0658(2003)04-0208-06 [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1本文得到了/9730项目(编号G 1999043211)和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资助。[收稿日期]2002-09-28 [作者简介]范洪海(1963-),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2001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之一。前人对其成矿热液、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1~5],但对成矿时代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有关其成矿环境及典型矿床垂向物质成份的变化规律也少有文献报道。本文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开展了补充性的研究工作,以期进一步探讨相山矿田的成矿机理。 1 矿田地质特征 相山铀矿田受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控制, 已发现的铀矿床均赋存在火山机构内部特定部位。就整个盆地而言,铀矿床的分布极不均匀,北部和西部矿床密集,而南部仅稀疏地分布一些矿点。北部的铀矿床多定位于北东向区域性断裂与环状或弧形火山构造的复合部位,矿体赋存于岩枝、岩墙状的次火山岩内及其外接触带,只有巴泉铀矿床的矿体产于爆发角砾岩筒内。由于推覆构造作用,致使形成/三盲0,即:盲构造、盲岩体、盲矿床。西部的铀矿床主要受近东西向的河元背O 凤岗基底断陷带与北东向的区域性断裂或与菱形块体以及

砂岩型铀矿编录细则

砂岩型铀矿编录细则(仅供参考) 编录必备:地质锤、编录刀、放大镜、钢卷尺、直尺、量角器、10%HCL溶液、编录夹、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表、2H铅笔、彩色铅笔、γ+β编录仪、数码照相机 编录前:检查钻机小班记录表,简易水文记录表,岩心箱编号,回次牌,岩心摆放顺序,大于10cm的岩心编号,拍岩心照片。 地质、水文编录: 1.泥:微细粒土状<0.004mm,手触有粘性、粘手;且无砂粒感。 2.粉砂:细砂粒状<0.06~>0.004mm,手摸有砂感;无明显砂粒,多发育有细砂纹、波纹及水平砂纹层。 3.细砂:细砂粒状<0.25~>0.06mm,手摸为砂粒状;粒度均匀、无较粗砂粒感。见水平及小型交错层理。 4.中砂:为砂粒状<0.5~>0.25mm,手摸为砂粒状;但粒度略粗、无较粗砂粒感。多见有交错层理等。 5.粗砂:为粗粒状<2.0~>0.5mm,手摸为粗粒状;但粒度较粗。多见有多种大、中型交错层理等。 6.砾:细砾<8~>2.0mm,中砾<32~>8mm,粗砾<128~>32mm,巨砾~>128mm 编录格式: 颜色+定名,层理,结构,构造,主要岩石矿物成分,胶结类型,磨圆度,分选性,渗透性,特殊夹层,岩心块度,其他(黄铁矿、结核、煤屑、沥青、碳屑、植物化石)。 1、胶结类型:泥质胶结,钙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 2、胶结程度:按疏松程度进行描述,如疏松,较疏松,致密; 3、胶结物含量:按泥质或钙质的百分比含量进行描述; 4、磨圆度:按岩石的形状描述,如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 5、分选性:采用三级描述,如分选性差(某一粒级含量<50%),分选性中等(某一粒 级含量50~75%),分选性好(某一粒级含量>75%); 7、特殊夹层;铝土层,石膏薄层,煤线; 6、岩石块度与RQD值:长柱状(岩心块段>20cm),短柱状10~20cm,块状5~10cm, 碎块状2~5cm,碎屑状<2cm;

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分析

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5T10:09:30.9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康露 [导读] 摘要:在我国铀矿地质技术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已经研发了先进的勘察技术方式,树立了正确的技术观念,能够加大勘察技术力度,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一大队广东佛山 528100 摘要:在我国铀矿地质技术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已经研发了先进的勘察技术方式,树立了正确的技术观念,能够加大勘察技术力度,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系。下文主要针对铀矿地质基础进行了合理的研究,能够通过勘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管理工作效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勘察技术研发 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铀矿地质基础勘察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可通过勘察技术的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与控制机制,提升铀矿地质勘察技术的研发质量与效果,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 一、铀矿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创新分析 (一)铀矿基础地质分析 在铀矿基础地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需根据成矿类型与区域带的情况进行划分,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创新铀矿基础地质的分析机制,提升整体勘察技术方式的工作效果。在此期间,应明确典型铀矿床成矿模式,创建合理的预测评价模型,在建立模型的情况下,增强整体勘察技术的应用效果,全面提升整体研究工作效果,充分发挥先进勘察技术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实际研究中需创建典型的铀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丰富的经验,创建思维空间的概括与总结分析体系,研究控矿与成矿地质因素,创建科学的分析机制。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需建立专业化的铀矿基础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合理使用先进的GIS技术方式创建数据平台,更好的针对成果数据库进行评价语研究,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效果。为了更好的开展勘察工作,需开展全国铀矿的潜力评价工作,明确各方面评价要求与特点,更好的进行潜力评价,提升整体铀矿资源的调查效果。另外,在研究工作中,需开展铀矿床的研究与评价工作,明确具体的工作目的,总结丰富的工业类型铀矿成矿规律,建立专门的找矿与预测模型,更好的开展矿产资源的论证工作,提升指导工作效果。在此期间,应当根据具体的工作特点与要求,创建铀矿地质基础的分析与研究,开展勘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工作效果,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对于花岗岩类型与火山岩类型的铀矿而言,应针对勘察技术进行合理的研发与创新,加大铀矿地质基础的研究力度,提升整体勘察技术的应用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于砂岩类型的铀矿而言,在实际建设与研究的过程中,需创新管理内容与形式,加大管理工作力度,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在铀矿成矿实验的过程中,需创建合成无机[U(CO3)3(H2O2)]进行合理的研究,在科学开发勘察技术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创建有机化的管理体系。 (二)铀矿成矿理论的创新 在针对铀矿成矿理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观念,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协调各方面铀矿成矿工作之间的关系,利用合理的方式开展热点铀矿与深源铀矿等理论研究与创新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更好的针对铀矿核心因素进行合理的创新,提升管理工作效果。 二、铀矿资源预测评价技术创新研究 在铀矿资源预测评价的过程中,需开展评价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工作,制定完善的技术方案,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提升评价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铀矿资源预测评价集成技术 在应用集成技术的过程中,需开展大型层间氧化带的砂岩类型铀矿预测评价工作,建立现代化的勘察技术体系,提升整体技术方式的应用效果。在此期间,可以应用分量化探技术开展工作,创新技术体系,合理配置多项技术,提升集成技术的应用效果。且在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创建先进的管控体系,明确各方面要求与目的,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优化管理工作模式与体系,提升整体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开展地质评价与预测工作 在地质评价的过程中,需合理使用管理方式与技术方式创新管理内容,提升铀矿地质基础的勘察技术研究效果,创新技术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勘察技术的应用效率与质量,创新勘察技术形式。为了更好的对铀矿进行测定,在实际工作中需创新管理内容与形式,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增强勘察技术的创新效果,在合理开发勘察技术的情况下,更好的总结勘察技术资源[1]。 (三)建立全国铀矿资源的潜力测定技术系统 在全国铀矿资源潜力测定的过程中,需创建专业化的定量预测评价技术系统,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针对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与研发,提升技术的创新效果,增强整体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在全国铀矿资源潜力测定的过程中,需创新技术内容,加强管理工作力度,提升整体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好的完成铀矿资源的测定与研发任务,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2]。 结语 在铀矿地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需合理开发与创新勘察技术,制定完善的勘察技术方案与模式,在研究技术方式的过程中,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大技术开发与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我国铀矿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子颖,秦明宽,蔡煜琦, 等.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J].铀矿地质,2015(z1):141-155. [2]李子颖,秦明宽,蔡煜琦, 等.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C].//《铀矿地质》2015增刊12015.

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篇一: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非地浸型铀矿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工作,铀矿资源/储量分类依据及类型条件、铀矿资源/储量估算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20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33-20XX 固体矿产勘查/闭坑矿山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ZBD10001-199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3 铀矿勘查的目的、任务 3.1 目的 铀矿勘查最终目的是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或矿业权流转提供铀矿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任务

3.2.1 预查 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铀矿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2 普查 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或物探、化探异常区,进行地表野外工作和施工少量的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2.3 详查 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对详查区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 3.2.4 勘探 是对勘探区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并通过可行性研究,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 铀矿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工作 4.1.1 预查阶段 收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在预查区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选择一至数条路线进行的综合铀矿地质路线踏勘。 4.1.2 普查阶段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_温志坚

第15卷 第4期铀 矿 地 质V ol.15 N o.4   1999年 7月U ranium Geolo gy Jul. 1999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 温志坚 杜乐天 刘正义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本文系统研究了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磷灰石与富铀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 富矿石中铀含量与五氧化二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电子探针揭示富铀矿体中铀矿物周围有大量磷 灰石存在,磷灰石在富铀矿石中以两种形式产出:一种是结晶自纯的晶体磷灰石;另一种是胶体磷 灰石,后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笔者在调研了磷、铀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磷灰石沉淀的物理化学 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胶体共沉淀是导致本区富铀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 磷灰石 富铀矿 胶体共沉淀 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位于江西省相山盆地内,是我国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的典型代表。在勘探、开采及科研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矿田已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多局限于矿床近地表铀矿化作用研究。随着矿山向深处开采、掘进,进一步揭露了矿体在深部的富矿化特征,因此,及时对被揭露矿体所昭示的铀矿化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这对于弥补早期平面式研究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矿体是一个三维地质体,地表或近地表的研究只能准确表征矿体在这一层位的特征。由于矿体在纵深范围内的分布及演化存在着一定的不均一性,以及近地表属于大气氧化带范围,地表矿体所揭示的规律可能与深部矿体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深入研究富铀矿体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相山矿田主要铀钍矿物特征及铀成矿规律 相山矿田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工业铀矿床:(1)主脉型铀矿床。这类矿床内矿体数量相对较少,两、三个主矿体的储量占整个矿床的70%左右,甚至达90%。(2)群脉型矿床。矿床内矿体数量很多,可以是几百条乃至上千条,一般是中小矿体,规模都不大,是本区的主要类型。根据铀成矿过程中主要热液蚀变作用,本区矿床又分为两大类型:(1)碱交代型;(2)萤石-水云母型。含矿主岩主要有碎斑流纹岩、流纹英安岩、次花岗斑岩。此外有变质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 温志坚 男,31岁,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现为博士生,导师杜乐天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 收稿日期1998年12月2日

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开采技术

中国矿业第21卷 收稿日期:2012-7-11 作者简介: 武伟(1967—),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浸采铀工作,E-mail :zl-2000n@https://www.360docs.net/doc/f84056368.html, 。 1松软砂岩型铀矿床1.1 铀的富集与沉淀 砂岩型铀矿床指产于砂岩、砂砾岩等碎屑岩中的外生后成铀矿床。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特指岩矿胶结疏松,颗粒之间存在孔隙,便于孔隙水流动的矿床。外生松软砂岩型铀矿床是在地球表面天然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地球化学作用产物,是地浸方法开采的重点。 砂岩型铀矿床成因上主要有两类,即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这两类矿床中的铀,来自矿床以外的岩石和矿床以及自含矿层本身及其上覆的富铀层。沉积成矿时,地层中的U 4+在富含游离氧 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氧化成U 6+,逐渐被淋滤出来,在天然流场的作用下沿可渗滤的地层迁移。由于地层中黄铁矿、有机质等还原性物质的不断作用,地下水中的游离氧逐渐消耗,在合适的地球化学环境下,溶解的U 6+被还原成U 4+而沉淀,产生铀的富集,形成矿石。层间氧化带铀矿床铀的富集与成矿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在含水层的岩石中存在铁的硫化物和碳酸盐[1-3]。 1.2地下水特征 矿层赋存在地下水水位以下是地浸开采的前 提,松软砂岩型铀矿床正是具备了这一必要的条件,才成为地浸采铀研究的重点。 地浸采铀发生在承压含水层或潜水中,承压含水层是处于地下水面以下,储存于任意两个弱透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饱和水。典型的承压含水 摘要: 讨论了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特点,及在浸出剂的作用下金属溶解到溶液中的过程。国外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侧重在钻孔施工和成井工艺、中子测井、浸出液处理、地下水污染治理及抽注状态动态模拟等方面;而新技术的开发则以埋藏深、地下水高矿化度的地浸开采为主。而国内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侧重在浸出过程溶液流动检测、碱法工艺、现场试验技术等方面;新技术的开发则以钻孔施工与成井工艺、翼部矿体和多层矿体开采为主。 关键词: 松软砂岩型;铀矿;地浸中图分类号:TL21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2)zk-0324-04 The technology of in-situ leaching uranium mining in soft sandstone-type deposit WU Wei ,JIANG Xiao-hui (Tianshan Uranium Co .,Ltd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Yining 835000,China ) 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is discussed on in-situ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ft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and the process of metal dissolved into solution under chemical action of leaching agent .The uranium mining technology emphasizes on well -drilling ,well completion technique ,neutron logging ,leaching solution handling ,the harness and preventing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n pumping and injection state ,and so on overse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mainly emphasizes on in-situ leaching mining in deep-buried-depth and high-salinity groundwater deposit .While uranium mining technology focus on in flow detection of leaching process solution ,alkaline method ,field test technology etc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mainly emphasizes on well -drilling ,well comple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ining in wing-orebody deposit and multilayer deposit . Key words: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leaching 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开采技术 武伟,蒋小辉 (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新疆伊宁835000) 第21卷增刊2012年8月 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21,zk August 2012

我国铀资源潜力概略分析与铀矿地质勘查战略

第20卷 2004年  第5期9月铀 矿 地 质 Uranium Geology Vol .20Sep . No .52004 我国铀资源潜力概略分析与铀矿地质勘查战略 ① 张金带 (核工业地质局,北京 100013)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和铀资源潜力的概略分析,提出铀矿地质勘查的战略是:政府应对铀矿地质勘查进行长远规划,坚持“立足国内、增加储备”的基本方针(“增加储备”应包括积极利用国外铀资源),以“主攻地浸砂岩型铀矿与积极探索其它经济型铀矿相结合”为基本勘查战略,以新的成矿地质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先进的勘查方法技术体系、G IS 预测方法体系和数字化地质图件系列进行铀矿地质勘查为基本技术思路,加快摸清和查明我国潜在铀矿资源,为核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关键词]铀资源潜力;铀矿地质勘查;战略 [文章编号]1000-0658(2004)05-0260-06 [中图分类号]P621;P619.14 [文献标识码]A ①本文为中国核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收稿日期]2004-06-12 [作者简介]张金带(195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 1 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及近期铀矿地质勘查的主要成果 1.1 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 我国铀矿地质勘查从1955年开始,到明年正是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也是核地质事业创建50周年。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开 展了较大规模的铀矿地质工作,已完成相当面积的航空放射性测量及地面放射性地质、物探、放射性水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性区域调查,并通过重点勘查查明了一批铀矿产地,提交和控制了一定规模的铀矿资源储量,为几十年来的国防建设和近期核电建设所需的铀资源提供了保障。 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1)已查明的铀矿资源分布很不均衡。现已查明的铀矿资源主要分布于23个省、市、 自治区。其中,中东部12个省、自治区(赣、 粤、湘、桂、浙、闽、皖、冀、豫、鄂、琼、苏)占总资源储量的72%;西部(含东北三省,下同)11个省、自治区(新、内蒙、陕、辽、甘、滇、川、黔、青、黑、晋)占总资源储量的28%。 (2)已探明的铀资源储量占主要比例的是著名的四大类型,即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砂岩型(其中,可供地浸开采的所占比例较低)。可供常规开采的(俗称硬岩型)铀矿资源储量相对集中分布于南方赣、粤、湘、桂等省、自治区,可供地浸开采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及滇西地区。 (3)东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西部工作程度很低。东部铀矿地质工作以赣、粤、湘、桂、浙西、闽西北、皖中南、冀北等省、区为主,并重点集中对各铀成矿区带和大中型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第1章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除作为核武器填料之外,也是核潜艇和核电站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发展核电的基础。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更具现实重大意义。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 充足的铀资源供给和储备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铀矿资源勘查,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对顺利实施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相山火山盆地内,是赣-杭火山岩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铀矿田。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所包含的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所以对其成矿作用特征的研究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1.3 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所处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座落在区域性南北向长期活动的赣中南花岗岩隆起带与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拗陷带复合的巨型大地构造带上。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1-3]。 四十多年来,对相山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

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摘要]钱家店铀矿床赋存于开鲁盆地上白垩统姚家组辫状河流相沉积体系中,论文经过对矿床铀矿化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成因机理的研究,论文认为其成矿类型归属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该矿床铀源丰富,有适宜的水文地质条件,平缓西倾的单斜地层和贯通的深大断裂,以及发育良好的辫状河流相砂体,这些都为铀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姚家组地层中还原组分含量相对较高,局部形成了有利于铀富集的地球化学障。泥-砂-泥岩石组合及油气提供的还原环境,对铀矿床的形成及保矿起到一定作用。近期,在钱家店凹陷北段和中部地区又有新的铀矿化发现,极大提升了该区的勘探潜力,已成为矿床今后勘探的重点区块。 [关键词]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机理;勘探潜力Geological setting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of Qianjiadian uranium deposit in Kailu basin Abstract:Qianjiandian uranium deposit occurs in the sediments of braided river system inYaojia forma-tion of Upper Cretaceous in Kailu basinResearches on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metallogenic geology andgenesis found that the deposit falls into interlayer oxidazed sandstone typeThe deposit was formed withrichful uranium source, suitable hydrologic condition, monocline strata gently tilted westward, deeplypenetrated fault and well devoloped sandbody of braided river facesDue to the high content reductant inYaojia formation, local geochemical barrier was formed to foster uranium mineralizationAquifer of mud-stone-sandtone-mudstone combination and reductant environment caused by oil-gas play an positive role tothe formmation and reservation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Recent discovery in the north and centre part ofQianjiadian depress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is ar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