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导学案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 散文部分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Word版含答案

《动人的北平》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2、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3、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4、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二、学习重点:1、散文的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积累散文的阅读方法。
四、预习导学(提前发学案,学生自学部分)1、清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2、作家作品介绍 (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开阔学生视野)3、了解时代背景4、摘抄初读时你认为的名言、警句、漂亮话 (学生会抓住初读时最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来摘抄)5、学生能够通过勾画段落中的概括性语句,说出作者的思路,归纳北平的动人之处。
6、学生抓住关键段落和词语,反复诵读,寻找散文中的“神”。
五、导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动人的北平》导学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号:36 使用时间:2010年 月 日 1
动人的北平 编写人: 审核组长: 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 。
一、自主学习 1、咬文嚼字 识记字音
识别字形
2①、划出各段落中有概括性的语句,初步思考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②、试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三个原因。
③、划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合作探究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班级:高二班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1、根据划出的概括性语句,说说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的“形”。
2、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品读你喜欢的段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4、结合全文,总结北平的动人之处。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五、课后反思
2。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点;(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北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点;(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3)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难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有关北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教师按照课文顺序,逐段讲解课文内容;(2)针对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练习;(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布置合作探讨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2)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3)邀请部分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及时纠正错误;(3)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
5. 创意写作:(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写作建议;(3)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和改正情况;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动人的北平》原文;2. 视频资料:有关北平的历史、文化、风光等视频资料;3. 练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练习题;4. 写作评价标准:创意写作评价标准。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动人的北平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动人的北平【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2.探究北平动人之处,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品味散文语言,感受作者对北平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2.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著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用英文写成),小说《红牡丹》,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以及《锦秀集》《幽默小品集》《行素集》《欧风美雨》《月亮与臭虫》《啼笑皆非》《无所不谈》等。
2.走近作品: 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课堂学习】 自主预习1.字音识记魁梧..( ) 狭隘.( ) 老妪.( ) 媲.美( ) 楼榭.( ) 镶嵌.( ) 墙垣.( ) 画舫.( ) 遨.游( ) 街衢.( ) 嗜.好( ) 颐.和园( ) 褴褛..( ) 诙谐..( ) 2.辨形组词⎩⎪⎨⎪⎧ 诙 恢 ⎩⎪⎨⎪⎧ 藉 籍 ⎩⎪⎨⎪⎧ 蔼 霭 ⎩⎪⎨⎪⎧ 嬉 嘻 ⎩⎪⎨⎪⎧ 裸 踝3. 近义辨析(1)嗜好·爱好“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
“嗜好”是指习惯成癖的爱好,因此,语义比“爱好”重,而且常含有贬义。
例句:①那儿很自由地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________,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
②我的业余________是听音乐。
(2)凋敝·凋零二者都有衰败的意思。
“凋敝”指生活困苦,事业衰败。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
例句:①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旅游业________,各国各展神通揽客。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北平的历史和文化。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平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分享他们对北平的了解和感受。
1.4 作业学生选择一张北平的图片或一段关于北平的描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二章:文学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4 作业学生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历史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人的北平》文章所处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北平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事件。
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平的历史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4 作业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写下对这个事件的理解和感受,并思考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四章:文化探索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平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北平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学生了解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平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学生分组讨论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4.4 作业学生选择一种文化特色或传统,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思考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动人的北平》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动人的北平》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预习导学(提前发学案,学生自学部分)1、清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2、作家作品介绍(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开阔学生视野)3、了解时代背景4、摘抄初读时你认为的名言、警句、漂亮话(学生会抓住初读时最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来摘抄)二、合作探究1、初读感受(有的学生抓住了语言的美,有的学生抓住了情感的真,有的抓住了写法的妙)2、赏析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课堂分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初读感受,总结起来恰好就是我们要赏析的内容。
提问:(1)题目是“动人的北平”中心语在北平上,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北平的?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几个方面用一个词概括。
(该题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2)你认为哪些语言、内容能打动你?说明原因(让学生体问散文语言蕴藏的浓情深意)(3)和《故都的秋》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散文的特点、体味散文的语言)三、拓展延伸1、阅读林语堂的散文集及小说《京华烟云》2、散文习作练习(摹写)散文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有了范例,几个略读篇目也就有章法可循,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汉家寨》侧重于几个景物画面的描写,《特利尔的幽灵》侧重的是形散神聚和精彩的语句。
散文单元第一单元精读和略读篇目的教学设计,其他单元也可参照,只不过单元于单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每个单元后的一篇文章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几个单元学完以后,学生对“形散神聚”“情理兼备”“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现代散文,就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
至于能否写好一篇散文,还要看文字的积累和语言的锤炼,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选修教材的诗歌和散文单元,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应该侧重于散文单元,散文单元的学习应该和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出题类型、模式挂起钩来,起到专题训练的效果,尽管有些急功近利,谁能说不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呢?普自琼。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散文部分11动人的北平 版含答案

散文部分动人的北平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木屐./步履.老妪./讴.歌榆.树/宽逾.百尺B、中轴./轮轴.堂倌./棺.材珐琅./不稂.不莠C、媲.美/梳篦.墙垣./恒.久和蔼./暮霭.沉沉D、街衢./清癯.诙.谐/恢.宏铺.号/铺.张浪费解析:A项,jī/lǚ,yù/ōu,yú;B项,zhóu,guān,láng;C项,pì/bì,yuán/héng,ǎi;D项,qú,huī,pù/pū。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嗜好魁梧沧桑莫名其妙B、景仰关隘揩油作奸犯科C、跋涉缥缈绵延呕心沥血D、松驰抱怨镶嵌生吞活剥解析:D项,“驰"应为“弛”。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这次学校举行的“舌战群雄”辩论赛中,高二(8)班的李明同学作为一辩选手,论证严密,,犀利而不失稳重,一举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2)我最爱听爷爷讲他年青时在东北老家的故事,那山林、小河、羊群、骏马,在他的之中仿佛都出现在眼前,让我对从未去过的家乡充满了向往。
(3)他一说起自己在深圳创业的过程就,当时条件的艰苦、亲朋的不支持、政策的不确定等都成了他现在骄傲的资本,毕竟他战胜了困难,成就了自己。
A、侃侃而谈娓娓而谈滔滔不绝B、滔滔不绝娓娓而谈侃侃而谈C、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娓娓而谈D、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娓娓而谈解析:“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娓娓而谈"指很动听地不知疲倦地连续说话.“滔滔不绝”指说个不停。
根据语境,应选A项.答案:A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发射时间定在凌晨. 。
火箭,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
,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动人的北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动人的北平》是一篇描述北平历史变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北平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作品内容。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感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从作品中感悟到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5. 总结拓展: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平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升。
3. 学生感悟作者爱国情怀的表现。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北平的历史文化,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学习其他描述北平的文学作品,比较其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平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对历史场景的直观感受。
2. 引入专家讲座或邀请历史学者进行guest lectures,以加深学生对北平历史文化的理解。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故宫、天坛等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体验北平的文化魅力。
4. 开展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共同研究北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特色,培养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动人的北平》文本。
2.北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3.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
4.实地考察所需的相关安排和指导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人的北平》导学案答案
【课内探究1】文章的第一段写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写了北平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的特点。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内容的作用。
【课内探究2】第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这两段表现了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由此体现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的特点。
【课内探究3】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之处何在?
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你看:“……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
”可见作者极其沉醉于故都的自然风光。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这里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无数建筑物,整个城市就像一座“珠玉之城”。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课内探究4】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第一、道路及其宽阔。
第二、生活“舒适可爱”。
第三、老百姓善良、淳朴。
【课内探究5】文章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细细品味下列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形散神聚”。
(一)分析下列语段,看看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
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都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这段话写了居民院落的细节,由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的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
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它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
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等,内容具体而繁多,如数家珍,似有不嫌啰嗦之意,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二)通过对以上细节的分析体会,你是如何把握“形散神聚”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在每一幅精致的画面中,都能丝丝缕缕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所以这种情
感就成了穿起项链的红线。
而那总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仿佛永远闪耀着无限光
芒的珍珠。
一粒粒中都珍藏着一个个对古城热爱的故事,一种种对古城热爱的情
怀。
这就是散文写作中所谓的“形散而神聚”
明确:形:每一处美景,每一幅图画神:热爱赞赏
【达标检测】
1、“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这一比喻十分精妙,因为这个巧妙地比喻,“根脉深入地中”就可以理解为北平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树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就是喻指众多的生活在北平的人。
2。
、D(A搭配不当,去掉“之源”;B“在阅读中历经40年勤奋探索”表达不清,可改为“在40年的勤奋阅读和探索中”,另“完成了学说的确立”搭配不当,可改为“确立了唯史观,创立了剩余值学说”;C概念交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