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全套教案

广东省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全套教案
广东省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全套教案

2.3 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4、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疑直接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教学重点】

1、掌握冷暖锋面图的识读、判别。

2、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难点】

1、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差异及其典型实例。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读图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请各位组长点名,我们要开始上课了。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五一期间你们有没有出去游玩啊?

[学生]有。

那么你们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会不会看一下天气预报,作为出行参考啊?

[学生]会。

绝大同学都会收看天气预报,因为如果下雨的话出去就不怎么方便了。那看天气预报时,你们是不是只关注是否下雨啊?还会不会去了解其它方面的信息呢?比如说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以及近期的天气走势呢?

[学生]会看气温,但是不看走势。

其实天气走势的对我们也是很重要。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者“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三、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承转] 天气系统是形成天气的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及过程。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

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能出现不同的天气。我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既然我国面积如此广大,那同一时间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天气是否一样呢?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天气状况是否又相同呢?

[学生]不相同。

很好,看来同学们平常都很注意观察。天气之所以会不同其实就是因为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造成的。同学们可能对后半句话不能理解,什么叫处于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呢?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锋面系统,它会告诉我们答案。

[板书] 一、锋与天气

[承转]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提问]那么什么是锋面呢?

[学生]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的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板书] 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承转] 回答得很好,但这里讲到了冷暖气团,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气团,课文中有解释。我请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的空气,叫做气团。

[板书] 1、气团——物理性质均匀的大范围空气

[承转] 大家看这个概念,“大范围”与“性质均一”分别体现了气团的什么特点呢?气团的范围大,也就是它的空间尺度大,而“性质均一”也就说明了其他内部物理性质的均一性。它与普通空气有很大的不同。那我们就通常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而将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按我们平时的说法,就是冷空气、暖空气。一般地,我们将温度小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冷气团,温度大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暖气团。那这两种气团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呢?大家根据其温度,密度,重量等方面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从温度方面来比较,那冷气团的温度就比暖气团的温度要低,我们从物理学热胀冷缩的道理来看,冷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收缩,体积就会变小,里面的分子比较集聚,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大;而相反地,暖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膨胀,体积就会变大,里面的分子比较稀疏,那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小。那如果有相同体积的冷暖气团两种,我们根据以前所学的公式:m=ρV(m为质量,ρ为密度,V为体积),我们就可以知道暖气团比较轻,而冷气团比较重。再看一下气压方面,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大气热力环流,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温度低,往往会形成高气压。那同样的道理,我们也知道温度低的冷气团气压高,而温度高的暖气团气压低。

冷气团——冷而重气压高

[板书]

暖气团——暖而轻气压低

[思考]是不是暖气团的温度一定比暖气团高?

参考答案:这是不一定的。我们所讲的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说固定几度以上就暖气团,在以下就是冷气团。冷暖气团的判断要与经过地区的温度来比较。(即下垫面的温度)刚刚我已经有说过,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为暖气团。而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移动时,则为冷气团。比如,如果有一气团(温度为15℃),它向北极移动,那么该气团对于北极(高纬)来说就是暖气团。相反的,它向赤道地区(低纬)移动,那么它就是冷气团了。

[承转] 所以对于冷暖气团,我们要注意,它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当这两种气团相遇时,就出现了一个锋面。锋面又称为锋区,其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锋面与地面往往会有一交线,我们将这条线称为锋线,而锋面与锋线统称为锋。(绘图)

[板书] 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3、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承转] 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会相安无事,静止在原地吗?

[学生] 不会

那么它们会怎么样呢?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冷暖两种气团的有关物理性质。已经知道冷气团密度大,比较重,而暖气团密度小,比较轻。它们相遇时,就跟水与油相遇一样,密度小的油会浮在密度大的水上面一样。同样的,暖气团会在锋面的上面,而冷气团就在锋面的下面,所以在图中,冷气团在下面,暖气团在上面。

讲述:在锋面两侧,这两种气团一种占据在锋面上方,一种占据在下方,这两种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在锋面附近常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五一劳动节之前,曾下过连续几天的雨。而在这场雨之前,天气晴朗,温度也比较低,而下雨之后天气也晴朗,但气温就比下雨前高出不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确切的说,这是暖锋造成的。有暖锋,相对的就会有冷锋。我们划分冷暖锋,是根据两侧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的。俗话说“成王败寇”,锋面的命名就是以力量强的一方来命名的。如果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也就是冷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冷锋;相反地,如果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也就是暖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暖锋。

[板书] 2、锋的类型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承转] 这两种锋中,冷锋是影响我国天气比较

频繁的天气系统,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多,那冷锋到底有什么天气现象呢?我们接下来

通过画图的方式一起来探讨分析一下。

画图讲解:

我们可以通过将冷锋系统对一个地方天气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个是过境之前,该地区只受暖气团控制,天气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比较简单,表现为暖晴或晴间多云。

②第二个阶段是过境时,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成云,如果水汽过饱和,就形成了降水。由于暖气团是被迫抬升,所以暖气团的上升速度比较迅速,因此降水时间短,强度大。冷锋的雨区发生在锋面的附近,一般以锋后为主,雨区的宽度比较小。

这里提到了锋后,什么是锋后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我们划分锋前锋后的是根据锋的前进方向来划分的,我们往往用黑色三角形加在锋线简图的来表示冷锋,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就是冷锋的前进方向。所以锋面前进的方向就是锋前,锋面前进的反方向就是锋后。很明显,冷锋的雨区大部分是在锋后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在锋前,那是因为冷锋的锋面比较陡,暖气团在被抬升过程中来不及爬上锋面就已经在锋前形成降水了。

所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主要表现为阴天、刮风、下雨和降温。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刮风现象的出现,像北方的沙尘暴,要出现必须有2个条件,即沙子和风,沙子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率少而造成的,而风主要是来自于冷锋。

③第三个阶段是过境以后。过境后这个地区被冷气团控制,相对原先被暖气团控制的时候,气温和湿度有所下降,气压升高,天气又转为晴朗,我们把这时的晴天称为冷晴。我们有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板书]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

[承转] 大家看一下黑板,这就是锋面的一种——冷锋。同学们对它作用下的天气现象,要加以明确巩固。刚才我们提到锋的另外一种类型——暖锋。知道暖锋与冷锋相反,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那么它作用下的天气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进来天气情况,前后讨论一下,画一画老师刚

才画的简图来分析。

[学生] 学生活动

(观察学生的画图情况)请同学到黑板上作图。

讲述:画暖锋首先是要画一个锋面,然后要标出冷暖气团。锋面上面的是暖气团,锋面下面的是冷气团。但是这次是暖气团的力量比较强大,因此它是自己主动地慢慢爬升,冷气团由于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被迫后退,所以形成了一个环流,这也是冷锋与暖锋的重要区别之一。

[提问] 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们讨论得出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现象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 连续性降水

为什么这样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暖气团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同样的,如果暖气团含有大

量的水汽就容易形成了降水。但由于它是缓慢爬升的,因此降水的时间比冷锋长,下雨的区域也比较宽,强度相对较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暖锋,通常用实心的半圆加在锋线上表示暖锋的前进方向,那么很明显暖锋的降雨区域都在锋前,而且雨区的宽度比较大。

[提问]暖锋与冷锋一样,也有过境前、过境后两个阶段,那么这两个阶段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 过境前,该地区被冷气团所控制,气温低,天气晴朗;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看来大家都很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这是正确的。暖锋过境前,该地区被单一的冷气团所控制,天气现象比较单一,表现为冷晴;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对原先被冷气团所控制时的情况,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补充)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小总结]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两种重要的锋,大家看冷暖锋的示意图,我们怎么样来更好的辨别冷暖锋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锋面坡度:冷锋﹥暖锋

(2)冷气团的移动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暖锋冷气团的移动箭头会在这里形成一个环流。

(3)雨区范围: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

(4)符号:冷锋是线条加黑色三角形,暖锋是线条加半圆。

[思考]刚才讲到冷锋过境时,我们提到了会有大风出现,而暖锋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由于锋面两侧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存在着一定差异,因而会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冷气团气压高,暖气团气压低,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由冷气团指向暖气团。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的锋,锋面移动的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增强了锋面附近的风力,所以产生了大风。而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的锋,锋面移动的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因而暖锋过境时风速会比较小。

[承转] 那同学们想一下,万一冷暖气团的力量相当时,情况又会怎样呢?

我们说会形成另一种锋——准静止锋。因为力量相当,谁也不能推动谁,所以只能准静止在一个地方,因此命名为准静止锋。但是准静止不是绝对的静止,它只是移动非常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得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在一个月以上。我们夏天的梅雨天气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使得家里的衣物、墙壁都出现了发霉的现象,因此也有人叫它“霉雨”。由于这种准静止锋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所以我们叫它“江淮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只是准静止锋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锋面在前进过程中受到高大地形的阻挡,而被迫在一个地方准静止下来。最常见的是“昆明准静止锋”。这是由于冷锋南下,受到西南山地的阻隔,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停滞下来而形成的。因为是处于昆明附近,因此命名为“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板书] ⑶、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承转] 我们在这里虽然学了三种锋面,但是对我国的降水和灾害性天气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冷锋。刚刚我们知道沙尘暴就是冷锋影响下形成的。不仅如此,像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天气。这场极端灾害性天气与冷锋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还有,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以及冬季爆发的寒潮都是由于冷锋造成的。

那是不是可以说暖锋对我国的天气就没有影响了呢?当然不是了,我们在前一节课中学过的中国东部

雨带的移动,3月下旬开始从中国的南部一直北进,移到黄河流域附近后在9月份迅速南退。其实这个雨带的北进过程就是一个暖锋的前进过程。所以这就是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但是讲到灾害性天气的话,还是冷锋的作用比较大。

[板书]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补充)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气压高冷晴

(补充)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补充)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东部雨带的北移

[承转] 接下来请同学们前后桌4个人小组合作,完成第42页的活动,我请同学起来回答。

参考答案:

(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天气的。

(2)“是日……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

(3)“次日……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

(4)“那雪……没过马膝”,从叙述语气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5)根据描写判断,这个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风”“大雪”

为证。

课堂小结]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锋有三种,即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它们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气也不同。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作业布置] 1、完成《地理填充地图册》第14页第一、二题

2、(印发表格N份)完成表格

表:锋的三种类型的比较

板书设计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冷气团——冷而重气压高

1、气团——物理性质均匀的大团空气

暖气团——暖而轻气压低

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3、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4、锋的类型

⑴、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低温暖晴朗

天气过境时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压高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⑵、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压高冷晴

天气过境时连续性降雨(锋前)

过境后气压低温暖晴朗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东部雨带的北移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3)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2.3 常见的天气系统(第2课时)

(新课引入)教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形容我国什么地区的什么天气?它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梅雨季节过后的7、8月份,长江流域的天气又是另一番景象,往往是艳阳高照,天气晴热,又称“伏旱”,它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还有夏秋季节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学生读图2.21,指出图中有几处高气压、低气压,说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气压值。教师再指图说明高压脊与低压槽概念。

出示下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前以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高气压与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南北半球)。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由下面的学生作出评判,不断反馈,直到画正确为止。

教师:低压中心气流不断辐合,越聚越多的空气将往哪里去呢?

高压中心气流不断辐散,空气将从哪里过来补充?

学生进行合理的设想与推断,再对照教材图2.22与图2.23

实施教材47页活动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说出下列天气是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

1、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2、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2、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学生阅读48页案例之台风及其危害,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

教师: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从另一方面看,台风有没有功劳呢?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教师小结,学生形成性练习(略)

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 【篇一: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 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 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 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 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 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 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 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 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15年我国、湖南省、长沙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 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湖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水平如何?长沙的产业结构表明长沙在湖南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5、通过工业发达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一案例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课堂知识小结 四、作业布置:区域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区域产业结构 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区域空间结 构概念主要特征概念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 异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1、作业本学海导航1-2页 2、编写一份有关介绍长沙的小报 2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

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山东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教材首先利用图2-3-1“水与地理环境”及问题,激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学习水圈和水循环知识的兴趣。 在第一目“水圈的组成”中,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接着运用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及文字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 在第二目“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中,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教材简要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重点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紧扣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实现热量传输、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影响自然环境。在对水资源的可更新性进行论述后,又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水资源的开采超过了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造成水资源枯竭的角度论述了水资源的有限性。 活动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主要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活动题2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本节内容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性,为以后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材料和数据,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通过阅读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掌握主要环节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学习者特征: 对课本中的有关文字不理解,如势能动能,水质型缺水等;缺乏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 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专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赣县中学北校区万家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 五、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以少女的改变为线索,先展示一个农村少女无望地伫立在田间的图片,把她看成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为了改变她贫弱的困境,许多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地主阶级给她带来了新巧的饰品,但难以从根本改变她的困窘; 资产阶级分别拿来了西方贵妇的裙裳和时髦大方的洋装,可惜不合尺寸且不伦不类,无法穿着。 这时又来了一些年青人,他们探讨着,想要她走出去见识广阔的天地,学习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她的行为及思想…… 教师引导:材料中的地主阶级带来的新巧饰品、资产阶级带来的西方裙裳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防灾减灾示范教案

《防灾减灾》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自主探究等方法,了解我国防灾救灾的方针、工作内容等。 2.通过在具体灾害中讨论自救与互救措施,培养防灾避险的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掌握灾害中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工作内容。 2.掌握不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近期北京周边发生了两次地震,分别是河北唐山的4.5级地震和昌平区的2.0级地震,让我们深感地震就在我们身边。为了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减少灾害的损失。 【讲授新课】 (板书)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 师:防灾减灾就是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来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核心在于“减”。我们所谓的减灾并不是杜绝灾害,而是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本节课前有一项调查活动,让大家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我国防灾工作指导方针、防灾减灾工作目的和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关于北京防灾减灾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大家针对不同类型和层面的对象,分7个小组设计关于北京防灾减灾情况的社会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开展北京防灾减灾情况的社会调查,了解北京防灾减灾工作现状。调查结束后各小组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制作“防灾减灾宣传画报”。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交给各小组进行汇报调查结果,展示宣传画报,每组三分钟的时间。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大家对我国和北京市的防灾减灾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总

结一下: 1.我国防灾工作指导方针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目的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防止或延迟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后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3.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 板书: 师:播放视频“汶川地震与防灾减灾日”。 师:关于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你知道以下的内容吗? 出示:灾害监测系统示意图 师: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进程和态势,为组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观察灾害监测系统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灾害监测分为几级组织? 生:(可能的答案)四级(世界、国家、地方、社区) 2.自然灾害监测手段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局…… 3.自然灾害主要的监测内容? 生:(可能的答案)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救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 4.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为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出示:吊箱测流图片 师: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测验的设施。请观察吊箱测流的照片,思考并回答: 1.吊箱测流可以测得河流的哪些水文特征? 生:(可能的答案)水量、含沙量、流速、水位…… 2.吊箱测流主要监测哪类灾害的孕灾环境?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组成地球和月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位置普通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 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俞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 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5。59,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15度/时。地球表面除2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完美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一蒙昧中的觉醒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腊智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课后还可以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继续探讨。在“一标多版”状况下,教学时可参照其他版本对此专题的论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与其他相关专题的联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专题,必修二的第五专题,必修三的第一、七专题等)。 本课地位 作为衡量文明程度重要指标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独到作用人文精神,在西方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西方思想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再到成的发展过程。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来源。毛泽东就一贯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他说:“古为今用,洋中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并特别强

调:“还外国的古典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显然,这里所指的启蒙时的文化,主要指的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经典论述,成为我们积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加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智者普罗塔戈拉,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论述和认识。 (2)借助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历史史料,试着编写模拟古希腊“智者”雄辩的历史场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此后,他们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高中地理必修三2.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 2.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并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文字和图表材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总结其开发优势条件和需要治理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总结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措施。 3.学会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2.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首先,我们先欣赏一组赏心悦目的图片……这些图片正是田纳西河经过治理之后的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田纳西河流域在治理之前呢,并不是这般的美景如画,大家想知道他以前是什么样子吗?(学生自由发挥) 大家首先看到的这幅图片从颜色上就可以看出不同来,这是一幅黑白照片,我们可以通过这幅图片可以看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前后对比,引入本节课。 【板书】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想了解一个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就要了解这个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条件,那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1.什么是流域 流域的概念就是由分水线(岭)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我们平常所称的流域一般指地面集水区。分水岭也很好理解,看到这幅图,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和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 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

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1. 子曰:“仁者爱人。” 2.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 子曰:“有教无类。”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二:“苛政猛于虎”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孔子的思想学说?(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关于仁,大家要把握四个命题:①仁者爱人。简言之,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 谐理念,实际上可以从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迹。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可解释为: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举个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语大家都知道,别人有了困难,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们,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八方的支援。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助人自助”。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言之,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1《宇宙中的地球》Word版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 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 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