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一书(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对地理学尤其是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地理论。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二)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B1-B2

式中: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商品服务范围(货物的供给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外侧界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内侧界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为中心地内该最小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

(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是指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比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

低级中心商品则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比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比如专营某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宝石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便民商店则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六)中心地的等级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比如有宝石店的中心地是高级中心地,而仅有便民商店的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也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

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满足,但如购买较高级的商品和寻求高档次的服务必须去中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克里斯塔勒实地调查了德国南部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数量、服务范围、提供的商品种类和中心地人口等。他把在德国南部可以找到的村镇按其地位次序进行分级,再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并用各级村镇和城市的级别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不同级别的村镇和城市中心,最终形成了一个从M到L级别依次升高的有7个级别的中心地等级系统(见表4-1)。

表4-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级别划分

表4-2 市场原理基础上的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发现最低等级的村镇级中心地M数量最多,达486个,服务半径仅4km,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为40种,中心地的人口及其服务区人口也较少。随着中心地等级提高,中心地数量也愈来愈少,服务半径却逐渐增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随之增加(见表4-2)。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是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依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同时,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间隔布局。

(七)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

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其中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1.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的中心地集聚。

2.各级中心地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的形成

在满足上述的前提条件下,初始时某一区域的任何地点的消费者都可接受均匀分布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服务半径相同(克里斯塔勒设定为21km)的商品服务。根据前提条件第五条的规定,初始状态的中心地(B级中心地)分布将呈如图4-1所示的六边形结构。六边形结构从数学来看,其面积是仅次于圆的最优结构。

图4-1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但对于中心地区域内的消费者而言,还需要其它商品的服务。比如商品服务半径为20km 的商品时,若仍然只靠原有的中心地供应,在每3个相邻中心地(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之间都将存在着一个空白区(图4-2的阴影部分),空白区得不到该级中心地的服务或者说没有包含在该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这时就会在空白区出现一个次一级中心地(图4—2

中的K级中心地),以满足空白区居民的需要。而这个次一级的中心地一定位于这一空白区的中心,也即上级(B级)中心地市场区域的顶点上。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点上供应服务范围的运距最短。由K级中心地可以供应区域内消费者商品服务半径20~12km的所有商品。

图4-2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但当消费者进一步需求11km的商品时,若仍仅由K级中心地供应,则在K级中心地中间,也会出现一个空白区,这样比K级中心地低一级的A中心地就会在此布局。以此类推,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就逐渐形成。各级中心地从上到下组成一个有规模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图4-3)。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3.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如图4-3所示,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包括着1个完整的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心部),在其周围还有6个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1/3部分。这样1个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等于1+1/3×6 = 3个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依此类推,可以得出各等级中心地间的区域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市场原则下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由图4-3可见,每个m-1级中心地(如K级中心地)包含在3个等距离的m级中心地中。这样,每个m级中心地(如B级中心地)共包含着6个类似的m-1中心地。也就是说,m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3×6 = 2个m-1级中心地。而一个m级中心地内包含了6个m-2级(图中为A级中心地)中心地。

由图4-3还可看到,一个m级中心地内完整地包含了12个m-3级(图中的M级中心地);并且与自己同一等级的中心地的每一条边界线上共同拥有2个m-3级中心地(6条边界线共同拥有12个,每个m级中心地拥有6个)。这样一个m级中心地拥有18个m-3级中心地。

由此可得到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5. 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中心地间的距离的关系也有固定的关系,如图4-4所示,上一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下级中心地距离的

图4-4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数量和距离

综上所述,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 特点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比如m-1(m>1)级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m级中心地连接线的中点(如图4—5)。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图4-5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如图4—5所示,1个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个完整的m-1级中心地和6个1/2(总数为1 + 6 ×1/2 = 4)的m-1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由此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由图4—5可见,每个m-1级中心地(图中黑点加一个圆圈)包含在2个等距离的m级中心地中,而每个m级中心地(大黑点)共包含着6个类似的m-1级中心地。也就是说,m 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2 × 6 = 3个m—l级中心地。而且,每个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拥有12个m—2级中心地(小黑点),及48个m—3级中心地(小圆圈)。这样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4.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距离关系为:上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4

是下级中心地之间距离的2(即)倍。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 特点: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见图4—6)

图4-6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如图4—6所示,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大致包含了7个m—l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而且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拥有m—l级中心地数量为6个。因此,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作为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4.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距离关系为:上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

下级中心地之间距离的倍。

7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在上述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克里斯塔勒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三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克里斯塔勒认为:

1.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情形。

2.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 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另外,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克里斯塔勒还认为,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

克里斯塔勒进一步强调,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较合理。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第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里斯塔勒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第五,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

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发表7年之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于1940年发表了《经济空间秩序》一书,提出了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极其相似的中心地模型。廖什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由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组成,理论部分涉及到区位、经济区域和贸易三部分。其中区域部分就是廖什的中心地区位论。

在第三章第四节中介绍过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首先探讨了只供给一种商品时的区位空间均衡过程。他通过对均质平原上的某一农户生产啤酒开始,进而在多数农户竞争的情况下,提出单一职能个体的市场区域是圆形市场区域,而全体的市场区域则为蜂窝状的正六边形结构。(见图3-16,图3-17)

图 3-16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图3-17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引自《最近的地理学》P.48,图1-20)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一)假设条件

廖什在建立供给多种职能的中心地系统时,进行了如下前提条件假设:

第一,最小聚落A1,A2,A3…呈类似蜂窝状分散分布,其间隔为a km。

第二,生产工业产品的最小中心地B1,B2,B3…之间的间隔为b km。

第三,B1供给的聚落包括自身共有n个。

第四,必要运输距离,也即使商品销售能够获利的最短距离(相当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商品服务的下限)为nV。

第五,正六边形市场区域的面积为F。

(二) 中心地系统的构建

1.基本原则

假定中的基础聚落不仅是得到商品供给的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如果供给门槛值稍大的商品,仅以自己的聚落为市场不能够达此门槛,必然把相邻的聚落也作为自己的市场区域。也就是说,比自给性商品等级稍高的商品同时也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如果自给性商品的市场区域规模为1,比其等级稍高的商品的市场区域为3,前者因为是自给性商品,因此主要满足1个基础聚落;后者则是以3个基础聚落为对象。如果供给门槛值更大的商品,其市场区域和拥有的基础聚落数同样会有规律地扩大。

图4-7表示市场区域的规模从3到21的市场系统。图中市场区域的规模由区域号1,2,3,…的大小来表示,随着区域号码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以3,4,7,9,…的顺序扩大,这个数列也称为廖什数码。

如果以n=3的市场区域的中心地配置为基础,n=4的市场区域的配置可看作是n=3的配置以最高级中心地为中心旋转90度,扩大而形成的。同样,n=7的市场区域配置可当作是n=4的配置旋转一定的角度并扩大而形成的。如此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就可形成图4-7所表示的所有市场区域。

可见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从图4-7可知,随着商品的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但增加的比例不同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

图4-7表示各个市场区域的个别情况,如果把它们全部重叠起来,就会形成图4-8那样的市场系统,即位于区域中心的中心地分别以n=3,4,7,9,12,13,16,19,21,25形成的市场系统,也可看作是供给10种门槛值不同的商品时所形成的市场系统。

在图4-8中,假设这些直线其中之一是图中的水平线,在这条线上企业只拥有a的距离一个联接一个。这样,第一种区位布局的六角形呈现一边在上一边在下的形态(图中1

和5市场区);第二种区位布局则六边形的一个角向上(图中2、4、7、10市场区);第三种区位布局六边形则呈各种倾斜的角度(如3、6、8、9市场区)。

图4-8 10种商品的市场圈

在这种市场系统中,各个n值决定基础聚落中的中心地,但有一些中心地会被不同n 值市场区域重复选择。换言之,有些中心地能够供给多种商品。在图4—8中,表示中心地位置的双重小圆旁边的数字就是该中心地供给商品的种类。由此可见,位于区域中心的中心地拥有1~10的所有商品,而位于其右侧的4个中心地分别拥有商品2、商品1和4、商品2和7、以及商品10,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拥有的商品种类各不相同。

3.市场圈之间的关系

廖什针对由小到大的10种商品的市场圈,讨论了中心地的间隔b和聚落数n的关系,以及各市场圈的面积和必要运输距离等,结论如表4-3所示。

表4-3 10种商品市场圈之间的关系

市场区序号i 1 2 3 4 5 6 7 8 9 10 n 3 4 7 9 12 13 16 19 21 25

b

nV a a a 2a 2a 2a

n:完全得到供应的居民点数量(包括供给地本身)、部分得到供应的居民点换算成完全供应的居民点数量;

b:供应点之间的距离 = 市场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 内接圆直径;

nV:必要的运输距离 = 供应者与最远的但仍然必要的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a:最初的居民点之间的距离

表4—2中,n = 3,4,7时,是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市场、交通以及行政原则相对应。

4.廖什的经济景观

最终的廖什中心地系统结构是假定在区域中心存在一个共同的中心地,廖什把它称作为大城市,它能够供给150种商品,可以满足大范围的区域需求;同时在此大城市的周围存在相互交叉的12个扇形区,其中6个扇形区内供给商品的中心地分布多,廖什称其为经济活动丰富扇形区(activity-rich sector);另外6个扇形区内供给商品的中心地分布少,廖什称作是经济活动贫乏扇形区(activity-poor sector)。

图4-9表示围绕大城市的两个扇形区内中心地的位置。从图可以看出,位于右侧的都市少的扇形区(即经济活动贫乏扇形区)不仅供给商品的中心地数量少,而且每个中心地供给的商品种类也比左侧都市多的扇形区(即经济活动丰富扇形区)要少,同时商品的等级也比较低,换言之,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低。

图4-9 完全系统下的各中心点的位置

廖什为了与政治概念相区别,把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称作为经济景观。廖什认为经济景观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也称为完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2个以上的职能可以拥有同一规模的市场区域,即各职能可孤立地存在。

上述为当只存在一个大城市时,所形成的中心地市场系统,即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形成疏密相间(12个扇形区)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

如果存在几个大城市时,廖什把各经济景观(即由大城市所支配的大规模的市场区域)作为1个单位,研究了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当最初的大城市H1拥有的市场区域半径为L时,在超出L的区域,大城市H1的区位集聚利益,以及两种扇形的差异和连接各扇形的交通线上的利益都会消失。当离H1的距离达到2L时,下一大城市H2就会布局。按照同样的发展过程,类似于H1,H2,H3,…的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最终会形成以这些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景观(中心地市场系统),仍然为正六边形。

总结:廖什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由基础聚落形成蜂窝状六边形;

(2)门槛值不同的商品,以需求相应数量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市场区;

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随着商品的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3)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廖什的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的理论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两者并非完全一致,在很多地方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廖什的六边形市场系统模型是在人口和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克里斯塔勒只强调人口有规律地分布。

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在布局过程中,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是根据商品销售范围的上限,由上而下地布局(即首先布局的是高级中心地,然后是低级中心地);与此相反,廖什的理论是按照各种商品的必要的运输距离,即商品销售的下限,由下而上构建中心地的市场系统。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以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为特征,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在廖什的模型中,市场区域大小是比较连续地变化,即以1,3,4,7,9,12,13,…的规律变化;而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市场区域的大小是很不连续的,但呈等级变化,如K=3的系统,是以1,3,9,27,91,…的规律变化。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两者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同一等级中心地的中心职能相同,所供给的商品的种类也相同,一般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但在廖什的模型中,即使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所供给的商品种类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不一定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

由于两种模型对等级性的解释不同,因而导致了对中心地间的商品移动的说明也不相同。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所有的商品都是由高级中心地流向低级中心地,绝对不会存在相反方向的供给,而且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因为供给同样商品,所以相互之间不存在商品的移动。但在廖什的模型中,除中央大城市外,各中心地间特别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中心职能的专业化,相互间可以供给商品,而且低级中心地也有可能向高级中心地供给商品。廖什的模型同时考虑了供给和生产这两个方面,明显要比只考虑中心性商品供给的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更接近现实。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具有高级职能的中心地人口规模也大;在廖什的模型中,没有明确论述中心地的规模,但从他的分析可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心地职能与人口并非对应,具有同一职能的中心地,人口不一定相同,中心性职能少的中心地未必比中心性职能多的中心地人口少,也就是说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名词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3.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4.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a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等相关理论,侧重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b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c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表明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d全球化研究(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a规范性分析:从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b 实证主义分析: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规律c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d结构主义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出现的矛盾e 制度与文化转向: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区位:位置、布局、场所、分布···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法则。 3.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1. 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 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 (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 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 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 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

福师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学习资料(五)96

福师《经济地理学》FAQ(五) 第五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空间的特化。所谓特化就是地域空间的一部分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使得一个空间范围在地理学性质上区别于另一个空间范围,分别都成为区域。 区域的内涵或本质:就是“空间”,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有大小、层次区分,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具有类型区别,如同质区域、集聚区域;有自己的结构与功能;区域的整体性:指区域有一致特征或对某种地理过程有一致的相应特征,这种一致性是由于区域内部单元强烈的联系造成的;动态性:区域结构自身在演化,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契机、甚至行政干预都可能影响区域结构和区域发展。 二、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或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四、城市与区域关系 (一)、城市的一般特征 1、城市概念: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点。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3个因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意义。 2、城市的一般特征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是()、()和()三个阶段。 2、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成最是()提出的。 4、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 )、()。 5、经济地理学研究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十年代(),近二十年来( )。 6、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1)经济活动的内容(三大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场所发生,作用: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相互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简述经济地理学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通论-(区域)(部门)-{(农)(工)(交)(商)(信)}(公司) 8、分析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 9、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3)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区位:事物所占有的场所,位置、位置关系、分布、布局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简述区位理论的含义 (1)由区位主体选最佳区位。 (2)已知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区位主体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主要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原料、能源、运输、市场。 次要: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等 5、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等) 6、需求门槛:能支持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本运营成本,达到的需求规模。 7、定价制度:(距离比例)、(区段)、(远距离递减)、(均一)定价。 8、交通网络连接度:β=边数/点数 9、通达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分散指数)来衡量。 10、通达指数:A i=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区间个数,指数越小,该点越通达。 11、分散指数:各个点的通达指数之和,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数越小,该网络越通达。

福师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学习资料(四)11

福师《经济地理学》FAQ(四) 第四章跨国公司区位 一、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产品周期理论 (1)新产品阶段 (2)成熟产品阶段 (3)标准化产品阶段 (二)、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 (三)、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二、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在全球性公司中,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是较为长远的。公司总部还代表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高层协商、谈判,与政府部门交涉,与金融市场接触。 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关键人员: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公司首脑、金融机构的决策人员等,通过当面交谈、交流,不但要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可行游说之便。 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的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的可能性;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他大都市区高度接近性; 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其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它国;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之间的迁移则时有发生。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R&D对公司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技术发展日益迅速、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技术对公司增长的作用更显重要。 1、R&D的过程特点 研究阶段:通过市场营销,发现新产品信息,做技术可行性分析; 研制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所获信息,对拟开发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 生产阶段:先对研制的产品进行样本生产,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修改,并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 2、R&D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3、R&D区位 趋向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 (1)母国市场型:一般在母国设置R&D机构; (2)东道国市场型:趋向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 (3)世界市场型:具全球取向,如雀巢饮料公司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抛开部门和公司的差异,迪肯从一般工业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抽象出4种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特征。 1、全球集中生产型 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 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 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 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 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 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 ●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 ——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 学思想的活跃。

经济地理学期末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1、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代替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口等),对原材料工业企业而言,显示出一定优越性。而对于机械加工,组装等以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的工业,除了受到提供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外,则更多地受到产品市场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 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P68) 1、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 ? (一)三个基本假设:(1)已知原料供基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 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 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 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 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 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 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 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 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 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 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17.讨论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特点。定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出现的新研究视角与研 究方向;其主要标志是“文化及制度转向”,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18.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 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9.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 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 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 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 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 ●(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 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 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 问题。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 (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 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 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 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 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即从现象 (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 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 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证明这一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不只是空间中的与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活动,而且也是关于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空间中的经济性问题,即如何通过占有、选择合适的空间以最有效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因此,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从而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明智生活和选择的哲学层次,也可以限于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狭义的经济活动,但我们可以把从狭义的研究和所获得的思维训练中所获得的认识用于广义的经济生活中,以开疆拓土扩大经济学的应用围,并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论创新。不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对象所隐含的经济意义,或者说把它与经济稀缺联系起来? Edgar M.Hoover认为对于影响经济活动复杂的区位形式和大多数重要的区域经济学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他所总结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第一,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完全或局部的不完全移动性(imperfect immobility)或者说要素不完全流动性。这是由于气候、矿产、土壤、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这种非流动性构成了各个区域在一些生产和贸易活动方面所享有的比较优势。但仅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分布的因素之一。 第二,空间集中经济,或者说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imperfect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李小建全本

第一章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2).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