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文档

注:请同学们认真预习实验报告单,本次实验将成为你成长和进步的真实记录。
你们准备好了吗?
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本次探究实验,预祝你们取得成功。
评价设计说明: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学习内容。
活动要求是: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理解食物从口腔开始消化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本次探究实验需要教师引导的是: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组,如何有效采集足够的唾液,如何恒温加热,如何鉴别淀粉等。
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本次实验取决于实验前是否对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本次设计评价表综合利用评价的主体性策略、形成性策略、全面性策略、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策略,针对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在实验中设置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以及自我反思,既发挥评价的学习指导作用,同时又发挥评价的反馈的作用。
淀粉的消化吸收

淀粉的消化吸收
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食物中,如米饭、面包、土豆等。
人体消化淀粉主要经过口腔、胃和小肠三个阶段。
1. 口腔消化:淀粉的消化过程从口腔开始。
当人们咀嚼食物时,唾液中的淀粉酶(ptyalin)被释放出来,开始将淀粉分解为可
消化的糖类(葡萄糖)。
然而,这个过程只是初步的淀粉消化,且只会发生在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短暂时间内。
2. 胃部消化:当食物通过咽喉进入胃部时,口腔中的淀粉酶在胃酸的作用下会逐渐失活,因此胃部并不是淀粉的主要消化器官。
在胃部,淀粉继续被酸性环境中的胃酸(盐酸)分解,并转化为胃中微生物可以利用的营养物质。
3. 小肠吸收: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淀粉开始在这一阶段得到有效的消化和吸收。
这是由于胰腺会分泌胰岛素,以及其他消化酵素,包括淀粉酶和葡萄糖酶,来继续分解淀粉为葡萄糖。
葡萄糖是一种胶体物质,可以通过小肠的绒毛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
总结起来,淀粉的消化过程可以归纳为:咀嚼时,口腔中的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胃部中的胃酸会继续分解淀粉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最终在小肠中的消化酶的作用下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吸收进血液中。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者: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雷秀芳一、探究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将淀粉进行分解。
三、实验材料准备淀粉纸、碘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清水、标签纸、镊子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课前制作淀粉纸:将5克小麦粉放入干净的烧杯中,放入20毫升清水搅拌匀,再放入30毫升清水,置于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沸腾成糊状。
取一张干净的擦镜纸,用干净的毛笔蘸取浆糊均匀的涂于擦镜纸的两面;取另一张擦镜纸,用毛笔蘸取浆糊,不均匀的较厚的涂在上面,晾干后即成。
说明:使用擦镜纸作淀粉的载体的原因:擦镜纸纤维的含量高,韧度好,杂质少,不易坏,吸附淀粉的能力强;唾液对纤维不具有分解能力;纯白色,有利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2、将制好的淀粉纸裁剪成1厘米宽,4厘米长的长条,高温灭菌后备用。
3、取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置于烧杯中待用。
4、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取出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1号试管的内壁;取出另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用滴管滴入清水,使其浸透,用镊子贴于2号试管的内壁;再取一张涂抹不均匀,较厚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3号试管的内壁。
5、将三只支试管握于手心,注意握住贴有淀粉纸的部分。
6、8分钟后,分别用滴管向淀粉纸上滴入两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各自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1号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中的淀粉被分解了;2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消化。
3号试管变蓝了,说明淀粉的分解还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等物理性消化。
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下,淀粉在口腔中将会被初步消化。
七年级生物实验_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实验目的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了解消化系统中唾液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物质,而唾液中含有一种消化淀粉的酶,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分子量较小的麦芽糖,从而实现对淀粉的消化。
三、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滴管、滴管架、白糖溶液、盐水、淀粉溶液、硫酸铜溶液、酒精、火柴、滴漏、移液管、显微镜、玻璃棒、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清洗实验器材。
b.分别准备好白糖溶液、盐水溶液和淀粉溶液。
2.实验一:观察淀粉的特性。
a.取一个小瓶,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
b.取一滴滴加玻璃棒尾端的淀粉溶液,在滤纸上滴一滴。
c.将滤纸放置于滴漏中,用酒精擦拭玻璃棒尾端的淀粉溶液。
d.静置片刻,观察滤纸上的淀粉溶液是否变成蓝色。
3.实验二:观察淀粉消化作用。
a.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并标记为“试管A”、“试管B”和“试管C”。
b.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溶液。
c.在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盐水溶液。
d.在试管C中加入适量的唾液,通过滴管加入,然后立即加入相同的淀粉溶液。
e.摇匀试管A、B和C,然后放置一段时间。
f.取出试管A、B和C,用试管夹夹住试管,观察淀粉的消化情况。
4.实验三:观察淀粉消化的细胞学现象。
a.取一滴入玻璃盖上的淀粉溶液,滴到显微镜玻片上。
b.立即加入相同量的唾液,用玻璃棒快速搅拌,然后用滴管向混合液中加水。
c.用显微镜观察并描摹淀粉消化过程中的细胞学现象。
五、实验结果1.实验一:淀粉测定:淀粉溶液在加入硫酸铜溶液后,变成蓝色。
2.实验二:观察到试管A中的淀粉完全消化,变成透明液体;试管B 中的淀粉未发生消化,保持原来的状态;试管C中的淀粉部分消化,呈现有些透明的状态。
3.实验三:观察到淀粉在加入唾液后快速溶解,并形成一些疏松的细胞学结构。
六、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一的结果表明,淀粉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后会变蓝,说明该溶液中含有淀粉;2.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加入唾液的淀粉溶液发生了部分消化,而加入白糖溶液的淀粉溶液完全消化,说明唾液具有消化淀粉的作用;3.实验三的结果显示,唾液能迅速地将淀粉溶解成麦芽糖,并形成一些细胞学结构。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说课稿

(三)实施计划(合作探究)
1、分组分工 (2人取唾液2人负责两根试管边水浴加热边 摇匀,2人做观察记录,1人拿温度计测水温, 1人随时加入热水)
2、清点仪器(试管2只,温度计1个,量筒1,滴 管1,稀碘液1瓶,脱脂棉) 3、取材:取少许可溶性淀粉(宁少勿多)和较多 的纯净唾液(宁多勿少),注意取唾液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泡沫水箱、热水、冷水、电热水器(100度 开水)量筒、试管、温度计、滴管、小刀、 脱脂棉、馒头、清水、稀碘液等。
四、实验设计原理
在人体正常体温( 37℃ )的条件下,大 约5~10分钟唾液能对淀粉进行消化,那么 用什么来检验呢?用稀碘液能检验淀粉是 否完全被消化。
五、实验教学内容
(四)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设计表格做好记录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碘液 是否变蓝
不变蓝
变蓝
结论: 正常体温下,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七、实验创新要点
改传统的用酒精灯加热为泡沫水箱热水浴加 热,一次加热的试管多,效率高,非常适合分组 实验,并且温度好控制,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在这里控制水温是关键,水桶中的水温低于37摄 氏度,要加开水升高温度,加开水时时要拿出试 管,以免温度过高使得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变量唾液
可溶性淀 粉与2ml 唾液搅拌 混合。
可溶性淀 粉与2ml清 水搅拌混 合。
放入37℃左右的温水 中5—10分钟
各 4加 4
滴 碘 液 摇 匀
,
1-2
这是我的水浴加热装置,热水取自电热水 器烧开的水,随时升温保持恒温37摄氏度, 每次加开水,试管必须从从水浴加热装置 中取出,以免温度过高破坏酶的活性。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为例

2. 做出假设
做出假设。
。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后做出假设:
米饭变甜可能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米饭只起到了物理性辅助
消化的作用。
3.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
。 学生学习思考“实验指导”中导
学问题:①如何获取淀粉溶液?②如何获取唾液?
生物·教学研究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以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为例
福建龙岩市第五中学(364000) 沈素芳
[摘 要]以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的实验为例,
从实验探究、
设置问题情境及构建思维导图三个方面阐述学生科学思维
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科学思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生物科学素养
实验的探究目标比较简单,而真正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
验探究设计的能力及观察、思考、动手、合作的能力,训
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节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以“科学探
究的一般过程”为依据,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原
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验指
导”
、
思考导学问题、
上网查阅资料、
小组合作等途径自主
设计探究实验,全程参与完成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只是
实验分析、
、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全班 8 个小组,实验结果与
预测完全相同的有 5 组,实验结果与预测不同的有 3 组。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交流、重新实验与论证,分析出实
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淀粉溶液浓度偏高;滴加的唾液量
不够;实验操作不规范,唾液滴至试管壁上或没有摇匀
浅析中学生物探究实验中的“改进”误区——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为例

“ 改” 而“ 改” , 似乎只有“ 改” 才是创新 。 他们完全曲解 了实验
设计 者的本意 , 完全忽 略了探究实验 的 目的和意义 , 忽略 了
探究 实验本来的探究性和不确定性 ,更加忽略 了探究赋予
学生的真正 内涵 。把一个 本来生 动有趣 的生物 探究实验 , “ 改” 得面 目全非 , 还美其名 日“ 改进 ” , 令人啼笑 皆非 。由于 许多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实验的设计意图 , 引发了许多争议 ,
以《 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为例
平等 的 , 可 以看到竞 争 、 合作 、 冲突是 国际关 系 的基本形式 ,可 以看 到合 作的基础在 于国家利 益 的共 同点 ,领土争端 的解决 办法是通过会谈 的方式加 以解决 , 而不 是通过武力 , 也不是 通过
干涉别 国内政来 达到 目的等等。这种开放 式地
以上是对 “ 五点式 ” 政治课 堂教学模式 的初 探 。这一模式是 在现实 中加 以实践并予 以提炼 所形成 的, 模式的研究从来 不是一蹴 而就的 , 需
、
理解教学设计 的真正意 图
本 节探究实验 的设计 内容 中, 给 出了“ 实验 目标” 、 “ 推
荐器材” 、 “ 探究指导 ” 以及 “ 讨论 ” 四个方面 的内容 , 设计意 图 比较 明显 , 意在 突出探究实验 的方法 、 过程 , 没有 传统教 学 的实验 过程 和具体 步骤 ,给教学留下 比较大的活动和想
因此陷入了“ 实验改进 ” 的误区 。下面 , 笔者就以《 观察 唾液 淀粉 酶对 淀粉的消化作用》 这一实验为例 , 对“ 实 验改进 ” 存 在的问题做一简单 的分析和商榷 。
一
有很强的整体性 , 可采用嫁 接技术 , 沿用框题 的 标 题做 结点 , 也可 以采用 自己的总结提炼形 成。
唾液淀粉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唾液淀粉酶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
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 掌握酶活性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主要存在于唾液中,其主要功能是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本实验通过观察淀粉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的水解情况,了解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淀粉溶液、唾液、碘液、蒸馏水、试管、移液器、恒温水浴锅、温度计、pH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淀粉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淀粉,用蒸馏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
2. 唾液稀释:取一定量的唾液,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倍数。
3. 设置实验组:1. 温度实验组:分别将淀粉溶液和唾液稀释液置于不同温度(如0℃、25℃、37℃、50℃、75℃)的水浴锅中,观察淀粉水解情况。
2. pH值实验组:分别用不同pH值的缓冲液(如pH3.0、5.0、7.0、9.0、11.0)替换蒸馏水,与淀粉溶液和唾液稀释液混合,观察淀粉水解情况。
4. 观察淀粉水解情况:1. 将淀粉溶液和唾液稀释液分别加入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对比不同实验组溶液颜色变化,分析唾液淀粉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5. 数据处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唾液淀粉酶活性在37℃时最高,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酶活性逐渐降低。
2. 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唾液淀粉酶活性在pH 7.0时最高,随着pH值升高或降低,酶活性逐渐降低。
3. 淀粉水解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唾液淀粉酶作用时间的延长,淀粉水解程度逐渐加深,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六、结论1. 唾液淀粉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主要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2. 温度和pH值是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pH值有利于提高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