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

合集下载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 . 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他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有创造性的发挥,前提当然是不能脱离原文肆意发挥。

译者同样也是原作的读者,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将原作传达的内容信息转达给译文读者,就是译者创造性的一种体现。

但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能绝对的客观,译者虽然主观上追求再现原文,但是客观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1999:137)。

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埃斯卡皮,1987:137)。

翻译所涉及的文化上和表述上的差异,使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原作的叛逆。

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译者会采取一些翻译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使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和意境。

1/ 8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的经验、智力发展不足,如果译文不易于理解,没有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上,采用他们感兴趣的语言和表达法,译文很难为儿童读者所接受。

译者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心理认知、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小读者做出正确的引导。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使得创造性叛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成为必然。

谢天振(2007)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包括了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就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而言,包括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增译减译、编译。

2 . 创造性叛逆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译本中的体现《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是英国著名作家、文学家C.S.路易斯的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的第一部,书中充满了奇幻与迷人的想象。

【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诗歌翻译,使用的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

这种语言要能够重现原诗作者通过他的形象思维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形象。

因此,当在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诗歌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去时,为了使译作读者能产生与原作读者同样的艺术享受,译作就必须成为与原作同样的艺术品。

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翻译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说过:文学作品是“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排列)”,但是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为西方文字比较接近,对等的译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中西文字差距较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时就要发挥译语的优势。

即要想译文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则要靠中国的再创论或神似论。

在实际的诗歌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承。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埃斯卡皮,1987:137)。

因此,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是极为必要的。

二、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的创造性叛逆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诗人特别强调炼字炼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遵守语言规范,又超越语言规范——即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或创造语言。

诗歌的语言美是构成诗歌整体美的一个重要部分。

脱离或忽略了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美也就无从谈起。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 那是因为它把作 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 指语言) ; 说翻 译是创造性的, 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使 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 还因为它 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 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原 作穿越时空进入一个与其原来社会文化情况完全相异的 语境。它的传播会受到新的语言文化规范的制约, 适应新 的接受环境, 符合接受者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意识形 态, 才能促使译作在新的接受环境中的传播, 从而融入到 译语文学体系中去。
传统译论曾一度依附于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其受结 构主义文论的影响颇大, 具体表现在翻译研究中的作者 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作者中心论认为, 文本存在的意义 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 而译者对文本的解读, 就是要把握 作者原意, 作者原意因此成为支配整个理解活动的核心。 即作者对自己意图的表达是文本得以产生的原动力, 而 如何正确理解和再现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原作的文学艺 术价值则是译者苦苦追求的终极目标。纵观中外译论史, 此种论调比比皆是。国外有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奈达 的“对等理论”; 国内从唐玄奘的“求真喻俗”, 严复的“信、 达、雅”, 鲁迅的“保持原作丰姿”, 傅雷的“神似”直至 钱 钟 书的“化境”。以上诸理论中, 作者和原作无不成为圣坛上 被崇拜的对象, 译者只是无条件的接受者。译者的地位卑 微, 翻译被认为是下贱的职业。“仆人, 媒婆, 学舌鹦鹉, 传 声筒, 应声虫”各种带有蔑视的比喻无所不用其极。翻 译 实践中, 译者诚惶诚恐, 惟恐越雷池半步。在他们心中是 一 种 纯 粹 透 明 的 、理 想 主 义 的 翻 译 。 译 者 相 信 只 要 努 力 遵 循上述翻译原则, 翻译便能忠实表达原作的意义、思想内
型的单向流程。 4.1.1 译者作为原作接受者 的身 份 译 者作 为 社会 整 体 中的一份子, 每位译者的翻译艺术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产 物。每个译者都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带着自身的偏见 来理解作品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范式、审美标准、文化 价 值取向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次, 译者个人 的 世 界 观 、文 学 观 念 、个 人 阅 历 、艺 术 修 养 、情 感 体 验 能 力 和艺术表现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复杂因素共同 作用加之译者主体素质各不相同, 不可避免会产生误读 现象, 创造性叛逆也就成为必然。

论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过 积 极 发 挥 和 运 用 主 观 能 动 性 , 原 作 在 文 字 、 构 、 容 对 结 内
及美学效果 等层面进行能动 的阐释和建构 而完成 的创造 性 翻译行 为。 在《 译介学》 谢 天振(9 9将译者 的创造性叛逆概 括 中, 19 )
3 创造 性 叛逆 的研 究价 值和 意 义
文学翻译 中的误译 多数是无意识 型的 ,属 于文化性质
为两种情 形 : 意识 型和无意识型 , 有 又进 而将其具体 表现归
纳 为个 性化翻译 、 译与漏译 、 误 节译与编译 以及转译 与改编
四种 类 型 。
的误译 , 它们 在很 大程度上是 由于译者对原作 的误读所致 。
这 种类型的误译往往是 由于译者对原 作文化背景缺 乏深入 了解 ,或是出于对某一领 域知识 的缺 乏也就是 文化 障碍造 成的。可以说 , 叛逆 性” 其“ 多于“ 创造 性” 与创造性 叛逆的 。 精 神实质并不吻合 ,无 意识 误译反 映了译者对异 质文化的
论翻 译 过 程 中 的创 造 性 叛 逆
陈 丽琼
( 汉 大 学 东湖 分校 外 国语 学 院 武
中图分类号 : 1 . H3 9 5 文献标识 码 : A
湖北・ 武汉
40 1 ) 3 2 2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2 1 7 0 1 7 — 8 4 2 1 3 — — 2 0 2
命 题只限于语言环境 和语 言外壳转换层 面 ,同时 又与解构 主义翻译观 中的 “ 文不是对原 文的模仿 与复制 , 是原 文 译 而
的再生 ” 的观点相吻合。
谢 天振 在其《 介学 》 书中指 出: 文学翻译 中的创造 译 一 “
性 表 明 了译 者 以 自己 的艺 术 创 造 才 能 去 接 近 和 再 现 原作 的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戎林海;许伟燕【摘要】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传播和接受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指出创造性叛逆具有一个内在的"度",它与不负责任的错译、滥译与讹译完全不同.【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27)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作者】戎林海;许伟燕【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①是翻译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新的术语,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

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又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②当然,这里的翻译主要是指文学的翻译。

埃斯卡皮的这一观点与古老的意大利谚语翻译即“背叛”(traduttore é traditore)一脉相承。

文章以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简要探讨与论述。

一、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是翻译范畴中一个突出的、主要的翻译种类,也是学界讨论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的一个种类。

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文学翻译强调传达和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即艺术再创作,而不要求译者在文字上、句法上乃至修辞上对原作亦步亦趋。

茅盾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理论概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叛逆

翻译理论概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叛逆
• 波德莱尔用法语翻译爱伦坡的诗 比原作更加出色 • 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
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 高明的多。(钱钟书:1984)
•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和模糊性译者所处的时代 文化历史时期不同,个人思维习惯和生活经 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版本的译文。
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卞之琳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翻译是一个和语言有关的活动,而语言 又深深植根于和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 之中,所以,译者本身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则 必然带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案例
许渊冲先生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译文如下: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案例——散文诗
A Red Red Rose —— 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刍议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刍议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NI E Yu— i ie ( oeg a g a e e t,in x n t ueo d c t n, n h n 3 0 9) F rin L n u g sD p .Ja g iIsi t fE u ai Na c a g3 0 2 t o
Ab t a t C a sc t n l t n t e r s e h s e f i f l e s t r i a e t . we e , u t rl d f r n e ,ta sao s sr c : ls i r sai h o e mp a i at u n s o o g n ltx s Ho v r c l a i e e c s r n l tr , a o i z h i u d ma d o h n i g a e n v tb y c n r u e t er y .t a o fta sa in f m h oi i a — h n e “ r ai e e n c a g n g s i e i l o t b t b t a r s n o r n lt r f a i o a1 e o o t e rgn l ec Cet v
“ 造性 叛 逆 ”概 念 最 早 由法 国文 学社 会 学 家 创 R br E cri提 出 , 说 : o et sapt 他 翻译 总是 一种 创 造 性 叛 逆 。说 翻译 是叛 逆 , 是 因 为他 把 作 品置 于一 个 完 那 全 没有 预 料 到 的参 照 体 系 ( 语 言 ) ; 翻译 是创 指 里 说 造性 的 , 那是 因 为它赋 予作 品一个 崭 新 的面貌 . 使之 能 与更 广泛 的读 者进行 一 个崭新 的 文学交 流 .还 因 为 它不 仅延 长 了作 品的生命 ,而且 又赋予 它第 二次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 正方辩词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 正方辩词

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我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一辩,我将阐述为何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旨在表达作家特有的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

若译者刻意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词汇,往往会导致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显得别扭和生硬。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让读者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作品。

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译者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还要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译者应该拥有一定的创造性,以更好地呈现作品的乐感和文学价值。

此外,创造性的翻译也能引发目标文化中的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共鸣,推动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弥补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此,译者应该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以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难题。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可以增强目标文化读者对原作的接受度,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译者在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二辩,我将进一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目的是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直译往往无法完全还原原作中的细微之处。

在此情况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弥补这种不足的有效手段。

只有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才能使原作中的美感和表达得以有效传递。

其次,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当代文学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

如果译者仅仅是机械地照搬原作的结构和语境,无疑会使目标文化中读者无法真正领略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