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教案探究

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教案探究
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教案探究

单元主题中国传统节日

单元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力目标

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学习包粽子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题一清明节

主题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

3、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活动重点:

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

活动难点:

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活动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确定主题,制订方案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吧!你知道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的传说,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二、准备研究的问题

1、开拓思路: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于清明节,你想了解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清明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

?清明节在哪一天?

?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怎么过清明节?

?……

3、老师把学生的提出来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梳理问题:

1、师生共同梳理黑板上的问题,梳理的依据:

大家感兴趣的、有能力去解决的……

2、教师将梳理后的问题重新整理后板书在黑板上,如:

●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诗歌传说

●清明节的食俗

●外国人的清明节

●……

3、组织各小组学生讨论并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1)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确定小组活动的主题。

(2)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想想,围绕主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

四、制定活动方案

1、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活动的内容。

2、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如图:

活动方案

3、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点评小组制定好的活动方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4、指导学生根据老师同学的建议,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

第二课时收集资料——查阅图书、上网搜索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制订了清明节的活动方案。”

2、教师:“今天,我们就要根据方案,一起来收集清明节的资料。”

二、确定收集的内容:

1、组织小组学生讨论:本组要收集哪些清明节的资料?

2、引导学生确定小组要收集的内容。

●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诗歌传说

●清明节的食俗

●外国人的清明节

●……

三、查阅图书,收集清明节的资料

1、提出要求:

(1)和小组同学合作,查阅图书室里的书籍,寻找与清明节有关的资料。

(2)要及时做好记录。

2、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查阅书籍,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3、指导学生及时记录相关的资料。

四、网上收集清明节的资料

1、提出要求:

(1)和小组同学合作,到学校(或家里)的电脑网络上,搜索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2)要及时下载相关资料(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打印下来)

2、带领学生到学校(或家里)的电脑网络上,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3、指导学生及时下载相关的资料。

五、课后作业:保存好收集到的资料

第三课时实地考察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上节课,我们从网络和书籍中收集到了许多清明节的资料。为了更好地了解清明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室外实地考察、收集清明节吧!”

二、考察前的准备

1、教师:“如果我们要实地考察的话,我们可以考察谁?可以考察清明节的什么内容呢?”

2、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3、指导学生确定考察的地点和内容:

(1)考察地点:烈士纪念公园、墓园等

(2)考察内容:清明扫墓活动

三、实地考察

1、教师提出考察的要求:

(1)到考察地点收集人们清明节扫墓的处境资料。

(2)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行动,也可以独立收集

(3)收集时要注意安全。

(4)可以带上相机等工具做记录。

2、带领学生到室外收集清明节,并做现场巡视和指导。

3、带领学生考察,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考察结果。表格参考如下:

四、点评小结

1、引导学生点评活动的表现。

2、教师对活动做小结

五、课后作业:保存好实地考察得到的资料。

第四课时学习问卷调查——设计问卷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问卷调查时收回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为了更多地了解清明节,我们要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因此,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设计调查问卷。(板书)

二、认识调查问卷

1、教师:大家对调查问卷并不陌生,你在什么时候见到过?

(学校里:作文评价、课外阅读、零花钱、家长会后;生活中:饭店、肯德基、书后面、汽车模型里边……)

2、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份现成的调查问卷。

3、让学生浏览这份问卷,找出问卷的结构特点:

教师:看来,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调查问卷还是很实用的!同学们的抽屉里,也有一份调查问卷,轻轻拿出来,浏览一下,调查问卷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你可以用笔在问卷上标一标,划一划。(巡视,选择上台交流的同学)

4、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问卷的格式:

问卷一般分标题、个人信息、导语、题目、结束语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可以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这些形式。

标题:①一般提出调查的内容,提示相应的调查范围;②语言要精练,字数不能过多。

个人信息:简单了解被调查者的信息,了解个人信息有什么作用呢?(可以知道不同的人群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导语:①语气亲切,②说明调查的目的,③让被调查者积极参与到调查中来。

题目:(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假如你是被调查者,你喜欢哪些题型?为什么?(你真会偷懒!不过,聪明人都很会偷懒,许多科学家就是为了“偷懒”才有了许多新发明,看来,你具有发明家的潜质!)有跟他的想法不一样的吗?(选择题方便回答,一般放在问卷的前面;填空题、问答题回答的范围比较广,比较开放,一般放在问卷的后面,题目的排列体现由易到难。)

结束语:希望及时反馈,表示感谢。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学习了一份调查问卷,知道调查问卷一般分这样几个板块(结合板书),其中标题、题目,是每一份问卷必

须要有的,而导语、个人信息、结束语等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确定。题目的类型,可以是选择、填空、问答,有时还会有判断、表格等其他形式,这也要根据调查的需要来设计。

三、初步尝试问卷设计

1、确定调查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尝试设计调查问卷了!同学们,你们想调查什么呢?请各小组讨论并确定各自的调查内容吧!

2、设计调查问卷

(1)确定好调查内容后,我们要根据主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你们想设计哪几个题目?第二,可以每人选择一个题目,设计成合适的题型;也可以分工设计标题、个人信息、导语、结束语等。第三,写好后读一读,使你的表达正确、清楚;最后,小组筛选、整理,完成问卷。

(3)小组合作完成调查问卷。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点评自己设计好的调查问卷:

(1)小组交流:我们组设计了(),我们想了解(),大家采用了选择题、问答题这几种题型题型。

(2)评价:我特别欣赏他们这张问卷中的(),我觉得(),我很喜欢()……我觉得这张问卷中的第3题跟他们的主题联系不大,应该改一改。(哎呀,你们的导语写得真鼓动人心,我非常乐意配合你们小组的调查;你们的导语写得真清楚,我一看就知道怎么填啦!)(这句结束语真幽默,这样的调查问卷大家一定爱做!)

四、修改问卷设计:

1、引导学生根据同学们和老师的意见修改问卷设计。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又有了新的认识,用上两三分钟时间,再进一步修改一下自己小组的问卷吧!

2、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1、说说收获: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调查问卷的设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六、课后作业:从今天的课上,老师看到了大家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课后,请各小组继续完善大家的问卷,准备开展正式的调查。

第五课时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调查前应做好的准备。

2、师生根据讨论结果得出调查前准备的事项:

(1)问卷编制完以后,要先请几个人试填,征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2)要主动向被调查的人员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获得他们的支持。

(3)要应对好被调查者不理解或者不支持的状况。

(4)要选择恰当的调查时间和地点。

(5)要指导被调查者有效第填写问卷,并且注意及时收回调查问

卷。

二、调查实践

1、带领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调查实践。

2、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校内甚至校外的大范围调查实践。

3、学生在进行调查活动时,师在旁做适时的指导。

三、点评和小结

1、引导学生相互点评活动的表现。

2、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保存好回收的调查问卷,以备下节课使用。

第六课时统计分析调查问卷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回收了许多的问卷,这节课,我们就要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交流展示调查活动情况:

1、各小组向全班介绍小组进行调查问卷情况:

(1)调查什么

(2)怎么调查

(3)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

(4)问卷回收的情况

(5)…………

2、师生共同点评

三、学习问卷的分析和统计

1、了解问卷分析统计的方法:

(1)教师课件展示一两个问卷分析统计的案例。

(2)引导学生结合案例,了解问卷分析统计的步骤和方法:分类问卷——分析数据——统计结果

2、让学生了解几种数据统计的方法:

百分比、统计图、列表法、图示法等

四、进行问卷分析和统计

1、指导学生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1)组织学生分类问卷

(2)引导学生分析问卷中的数据。

(3)让学生把数据转化为统计图表,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统计图表

(表格式、圆形式、条形式等)

2、指导学生分析结果

(1)指导学生观察图表和相关数据,发现问题。

(2)让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

(3)带领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得出调查的结果。

五、点评和小结

1、引导学生相互点评活动的表现。

2、教师小结。

六、课后作业:保存好问卷分析,以备下节课使用。

第七课时撰写调查报告

一、回顾:

1、教师播放前期活动的课件

2、师: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仅活得累我们想指导的信息,而且体验了问卷调查的全过程,的脸了自己。我们现在要将得到的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二、学习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1、教师课件展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案例

2、引导学生结合案例,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和方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标题

B、调查的目的

C、调查的过程

D、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E、结论与建议

三、指导学生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1、教师提出要求:

根据前期回收的调查问卷和问卷分析统计,撰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2、教师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点评修订调查报告

1、引导学生相互点评调查报告。

2、让学生根据同学老师的点评修改调查报告。

五、课后作业

1、进一步完善调查报告

2、尝试进行其他内容的问卷调查活动

第八课时访谈

一、创设情景,确定主题

1、教师谈话引入:为了更好地了解清明节,我们准备对我们身边的人进行一次访谈!

2、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访谈对象、主题、内容等。

二、访谈准备,学习技巧

1、引导学生根据想要了解的问题确定访谈的对象。

2、组织学生根据访谈对象分成若干小组,并分别制定访谈计划。

3、指导学生与访谈对象预约,让学生了解:为了不打扰访谈对象的工作、生活,我们应该事先与他进行联系,讲清访谈的目的等。

4、学习访谈技巧

(1)让学生课前观看电视采访节目。

(2)课上通过播放访谈的实例、介绍学生以前访谈失利的经过。(3)让学生现场模拟演练。

(4)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访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讲究礼仪;运用访谈技巧;认真倾听记录。

三、模拟访谈的实施

1、在实施访谈前,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要求,:

(1)建议学生准备好访谈工具。

(2)提示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按照原定计划和访谈提纲进行访谈。(3)注意倾听,准确捕捉信息,认真记录,及时收集有关信息,不随意打断访谈对象的谈话。

(4)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完成任务。

2、教师组织学生在各小组中模拟访谈。

3、让各小组代表上台演练访谈。

4、请学生相互点评,提出优缺点,和建议。

四、访谈总结

1、组织学生对访谈获得的信息及时的记录。

2、启发学生对访谈过程进行反思梳理,依据活动开展的程序回顾自己的探究历程,归纳访谈的步骤、方法、技巧和要注意的问题,总结自己的访谈经验。

五、作业布置:

在此次活动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清明节的问题进行访谈。

第九课时整理资料

一、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到图书室、家里等地方,通过实地考察、上网搜索等方法收集了许多的有关清明节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对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吧!”

二、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师结合成功的案例教学生整理资料的几个基本方法:

(1)筛选资料:重新阅读所有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比较、筛选。(2)制作资料卡: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每张卡片记录一个内容,并且标明资料的来源。

(3)分类整理: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按一定的顺序、类别有条理地区分、归类,给同类内容加上序号,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代码区分。然后把这些资料保存起来,便于查找使用,以防丢失。

三、提出整理资料的要求:

1、教师:“为了更好地整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老师对同学们有以下要求……”

2、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如下:(可用课件展示整理要求)

(1)整理网上或翻阅图书得到的资料要求: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分类,修订错误,补充不足,制作成小卡片。

(2)整理实地调查资料要求:

将调查的记录整理好后,填写相关表格中。

(3)整理问卷调查资料的要求:

将清明节的调查问卷、问卷分析以及问卷调查报告编辑成文本集或者幻灯片。

(4)整理访谈资料的要求:

将访谈的第一手资料做分类、筛选和编辑,可以制作成访谈笔记、访谈视频或者访谈录音等。

四、学生整理资料:

1、组织各小组学生按照以上要求整理资料。

2、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五、点评与小结:

1、引导学生点评活动表现。

2、教师做小结。

六、课后作业:进一步完善和整理资料,并保存好相关资料。

第十课时清明节文化展示会

一、引入:

教师:“前段时间,我们通过上网搜索、翻阅书籍、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找到了许多清明节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吧!

二、清明节文化展示会:

1、教师提出展示会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向别的小组介绍本小组有关清明节的研究成果。

2、组织各小组轮流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

?清明节的诗歌和歌谣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食俗

?外国人的清明节

3、引导学生相互点评,评出“最佳的成果”奖。

三、收获和反思:

1、引导学生想想:在这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2、让学生将收获和反思写下来

3、将收获和反思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课后作业:向家长或者低年级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十一课时单元评价和总结

一、引入:

教师:“本单元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还对清明节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看,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

二、收获和感悟

1、请学生在小组中说说本单元活动的收获和感悟。

2、指导学生将收获和感悟写下来。

三、单元评价与拓展:

1、单元评价:

(1)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的活动进行总评。

(2)指导学生并做好单元评价的记录。

参考如下:

2、拓展:

(1)引导同学们讨论: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拓展的问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有关清明节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四、单元作业:

1、将本单元的研究成果向家人或者低年级同学作介绍。

2、继续清明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对清明节的研究进行到底。

最新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走进春节。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同桌讨论后交流)

(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除了贴福,还会贴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春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导春联的读法。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挂在黑板上面)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3.闯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要送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恭喜恭喜》,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拍起自己的手来!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快乐。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以外的一个传统节日,交流并记录你们对它的了解。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请问你们小组讨论的是哪一个节日,在讨论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也讨论了这个节日,有没有要补充的吗?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中国传统节日》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中秋、重阳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去了解我国传统节日。 2、通过向学生推荐《中国传统节日》,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秋、重阳节,激发阅读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课外书呢?能不能给我们报报书名? (学生自由讲) 3、你一般都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呢? 二、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1)只要你是一位热爱课外阅读的同学,就总会有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2)同桌交流。 (3)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听了刚刚的介绍,老师发现两个问题,首先同学们的口才是越来越棒了,我想这一定是得益于你们平时大量的阅读好书。第二,我发现你们手上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我们能经常把自己阅读的好书与大家分享,互相交换着看,那我们的班级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同学们学到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走进中国节 1、所以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中国传统节日》。(出示《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里面说的都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吗?(学生自由讲) 总结:历史传承下来的、代代相传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2、有谁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元宵节、清 明、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3、《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八个节日(课件出示8个节日) 四、感受中秋节 1、同学们,我们上个月就刚刚过的其中一个--(中秋节) 2、那同学们都是怎么庆祝的?(学生自由讲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 3、现在的中秋节也就是团圆节,吃月饼、赏圆月,更期盼家人团圆。即使再忙,这一天也要回家,图的就是一个团圆! 4、其实中秋吃月饼这一习俗很早就流传了,自读你们手中的资料《吃月饼》想一想:吃月饼这一习俗是怎么由来的? 这段资料中有许多生字,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了,读书莫放拦路虎,遇到“拦路虎“,我们要及时扫除。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反馈(吃月饼这一习俗是怎么由来的?) 同学们读书的效率很高,老师把你们刚刚说的答案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归纳了一下。(出示课件) 先秦时期:老人吃的糍粑饼 唐明皇时期:仿造嫦娥的仙饼

小学清明节教案

小学清明节教案 篇一:清明节教案 清明节教案 班级:三(2)班 时间: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队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民族文化,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二、活动过程 (一)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 1、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2、指导学生领会清明祭祖扫墓的文化内涵 (1)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清明时节,民间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蚕农在清明夜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这天,人们纷纷上山踏青。不上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有些地方还有节场和赛会。人们上山踏青,赶节场,观看赛会。从元宵节至清明

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到野外放凤筝,别有情趣。 3、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4、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师: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最主要的还是祭祖扫墓。 5、播放清明节习俗活动影像资料或展示有关图片,最后播放一组民间扫墓、祭祖图片或影像。 总结:清明祭祖不可少,扫墓祭祖”可以帮助我们“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理解自己生活和事业基础的真正内涵,能激发人们勇于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斗志,更能体现人类生生不息、繁衍永续的精神。 篇二:少先队教案《清明节》 【课时备课】 篇三:清明节教案 清明节扫墓 ——习作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的节日以其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学生对国外的节日提起来就滔滔不绝,非常熟悉,然而提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却知之甚少,连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都不清楚,更不要说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如何过这些节日,甚至还有人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有必要。难道我们祖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逐渐消失、成为历史吗?不!过节,在中国,不仅是互相联系的纽带、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还蕴含着及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而,我们的节日不是单纯的节日,还是文化传承的一条纽带,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记得这种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存在的最大意义。因而,我们有必要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这种文化长盛不衰!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小卡纸、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入春节: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 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2)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 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3)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 (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 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学生回答)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综合实践课《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教学设计 鄯善县育才学校张华 基本信息名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执教者张华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材 审定委员会2014年审查通过 课题背景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可就在当下有关中华传统节日日益受到大家重视,民族之风日益扩散和影响到孩子生活的今天,我们却发现他们对很多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与感受仍相当有限,对节日民俗活动的理解存在表面化和追捧倾向,相关可接受与参与的节日民俗活动内容也多为单调与零散的,大多孩子只是从大人的口中粗略与简单的了解了一些相关内容。再加之,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民族教育和民族活动开展之风已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导致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觉得重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回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民族教育不光是我们的,更是需要孩子们来感受、认知、传承与创新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非

常有兴趣,也非常容易,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动手能力较差。我将根据学生特点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理解,调查,实践。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目标 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 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确定研究小主题,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亲身体验、展示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注明每个 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清明节主题教案

“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背景: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学生虽然热切盼望清明小长假,但据我的初步调查不少学生,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认为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扫墓则是出游的幌子,至于清明节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等他们知之甚少。针对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感恩思源精神的实践而召开了这次主题班会。 二、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的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2、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民族文 1化,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三、活动时间:2014-4-4 四:活动地点:三年级二班 五、活动准备: 1、清明节习俗活动片段,爱国电影(淮海战役)片段、爱国烈士图片、哀乐、白色、黄色、紫色皱纹纸、铁丝、剪刀、包装纸、空白花圈等。 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清明节有关知识、资料、图片等。

3、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家族史。 4、每组选若干名学生参加“清明知识知多少”比赛,准备竞赛的题目。 六、活动过程 导入: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仅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明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了更好的开展这次活动我们举办这次班会.。 (一)利用竞答交流的形式让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 1、引导学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生:简述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略) 生: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 2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讲述清明节的由来更能深入领会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指导学生领会清明祭祖扫墓的文化内涵 师: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最主要的还是祭祖扫墓。 播放清明节习俗活动影像资料或展示有关图片,最后播放一组民间扫墓、祭祖图片或影像。 师:看了最后一组图片影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吗?对待我们的先人我们该不该缅怀,该如何缅怀?(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口答)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优秀教案2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这是一篇押ɑo韵的韵文识字的课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紧紧抓住各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活动,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和一些传统节日由来。这些传统节日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了解的,这有利于他们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配有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春节贴窗花和端午赛龙舟,既表现了课文内容,又可唤醒学生对节日习俗活动的记忆表象,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过节。 3. 课后练习“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属于“学表达”的练习。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习俗活动唤醒学生记忆表象是能说的前提,反馈评议指导再练习是说好的保证。 4.选做题:“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属于延伸拓展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本设计不涉及。 学情分析: 1. 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有意学习的意识也基本形成,学生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可以不

设计把学习过程融入激励、激趣活动中,应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激趣、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课文中讲述到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和节日的由来,学生熟悉的,了解的,这是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回忆这写传统节日还有哪些习俗活动,以唤起记忆,是必要的教学策略。 3.识字课文虽然会认字的量较大,但由于是母语学习,学生在生活中一般对这些字已经在口头上使用,再加上会认的字的目标水平是整体记认,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正确认读,再具体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不妨碍整体的阅读理解。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会认字的学习中花大量的时间时间记认字形,去弄字义,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机械记忆的心理规律,采用在语言环境中反复重现的策略,使学生能识记会认的字。 4.会写的字中,有部分是学生一年级时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部分的字,如有必要,可在在学习前先复习唤起记忆,并明确在本课的要求。至于认写同步的字字形的掌握,应与已经会认读的字一起,通过组织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认字形,进行形近字、音近字比较、组词,引导学生通过音形义相结合识记字形,保证正确率。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综合实践课《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执教者苏玉斌 课 时 1课时所属教材目 录 课题背景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可就在当下有关中华传统节日日益受到大家重视,民族之风日益扩散和影响到孩子生活的今天,我们却发现他们对很多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与感受仍相当有限,对节日民俗活动的理解存在表面化和追捧倾向,相关可接受与参与的节日民俗活动内容也多为单调与零散的,大多孩子只是从大人的口中粗略与简单的了解了一些相关内容。 再加之,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民族教育和民族活动开展之风已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导致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觉得重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回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民族教育不光是我们的,更是需要孩子们来感受、认知、传承与创新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非常有兴趣,也非常容易,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动手能力较差。我将根据学生特点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理解,调查,实践。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

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 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 明 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确定研究小主题,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亲身体验、展示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激趣导入,引入课题(5分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传统 节日?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生:……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学生观看欢 度春节的画面 通过与学生交谈,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演示课件,以生动的欢度春节画

清明节主题活动教案

清明节主题活动教案 导语: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主题活动教案,供各位参考。 清明节主题活动教案1:清明节话清明1、使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感受清明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3、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通过听英雄的演讲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请幼儿在寒食节这一天看看家人是怎样过节的。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家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冷食,还要给家里已经故去的亲人扫墓等民间习俗。 2、讲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节的来历。 3、讨论:寒食节是怎样来的?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4、让幼儿知道寒食节的第二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给烈士扫墓的日子。教师: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

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请幼儿观看有关清明节习俗的图片。 5、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教师讲解:扫墓为什么要选择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曾经参加过革命战斗的英雄来为小朋友讲一讲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 6、请革命军人讲革命战斗故事。 7、听军人讲完后请幼儿讲一讲第一次参加这样活动的感受。使幼儿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请幼儿观看电影录像《闪闪的红星》,感受战火硝烟的战斗生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带领幼儿到户外去进行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感受明媚的春光,体验幸福的生活。

四年级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我国的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风俗和传说故事。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资料,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学生查阅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知识与技能: 学会上网查找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习俗。 2、感受到中国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懂得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学看日历,引入课题 1、出示十月份日历 我们刚刚过了金秋十月,今年的十月份,你们过得开心吗? (国庆放假7天、还有重阳节和中秋节)

2.看一下每个小组的年历,你能说出一年中有哪些节日吗?哪些属于中华传统节日? (师出示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经历说起,与学生细数一年中的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区分中华传统节日与其他节日,宛如在学生眼前展开了一幅民族风俗的长卷,学生沉睡的记忆被唤醒,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亲近、向往之感油然而生。 二、自主探究,认识春节 1、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哪一个节日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节日? 2、我们中国人民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欢庆春节的呢?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踊跃发言) 3、老师刚才听到同学们过春节的方式可真不少,有放爆竹的、还有做家庭游戏的,可真开心,其实我也很喜欢过春节。那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4、全班交流:你知道春节的由来吗?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展开交流,并适时拓展。 (1)贴春联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教案

单元主题中国传统节日 单元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力目标 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学习包粽子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题一清明节 主题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 3、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活动重点: 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词等。 活动难点:

在开展调查研究、采访体验等活动中谋发展学生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活动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确定主题,制订方案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吧!你知道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的传说,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二、准备研究的问题 1、开拓思路: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于清明节,你想了解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清明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 ?清明节在哪一天? ?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怎么过清明节? ?…… 3、老师把学生的提出来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梳理问题: 1、师生共同梳理黑板上的问题,梳理的依据: 大家感兴趣的、有能力去解决的…… 2、教师将梳理后的问题重新整理后板书在黑板上,如: ●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清明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第1课时)人教(部 编版) 《传统节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 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我们的学生,说起“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主题:中国传统节日 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 《中国传统节日》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古代的新年,今天我们称之为春节,而古时这一天却称为“元旦”,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一“元旦”中解释道:“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信念。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 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它是古代官方的法定岁首,千百年来发展成为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 的一个节日。 2、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2)除夕:对联、饺子、鞭炮、守岁 说说家乡的 (3)元宵节: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它是 风俗习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古时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大吉 大利的日子。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代也称 为“宵”,“元宵”便由此得名。 3、诗词赏析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 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 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 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挑换 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 center can only view/control of the cameras. This period monitoring system more zhiqian original Institute of monitoring 179 a camera of number for has increased, reached 203 a, increased camera main consider cover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part monitoring corner regional and focus regional, increased has 60 a alarm probe, its purpose is reached security full cover, into floor within of personnel of access are has track can found, some focus parts not only to has depending on like information can storage, also to has audio information do can storage, For future extrac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for foot prepared. While currently social security also in complex period, for like medical facilities such of special public more is should particularly note platform storage capacity calculation way category parameter 1# video collection type D1 D1 camera number D1 camera bandwidth (Mbps) 2 D1 storage days 30 single road single days storage space (GB) 21.1 CIF CIF

清明节主题活动教案

清明节主题活动教案设计意图: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期间进行幼儿清明节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绘画彩蛋、制作小花、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古诗导入:《清明》 师:这首古诗里藏着一个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并能够简单讲述。

师:为什么会有清明节这个节日呢?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到了,都有哪些习俗呢? 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播放清明节由来的视频,幼儿观看。 2、交流: 师:清明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清明节呢?在清明节这天我们都要做些什么?(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3、引导幼儿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1)出示扫墓图片。 师:瞧!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去扫墓呢? 小结:每年清明前后,为了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怀念,我们都会去他的墓前祭拜,表达哀思。 (2)出示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图片。 (3)制作白花、绘画彩蛋献给革命先烈。 师生面向献花、送彩蛋、三鞠躬行礼。 三、结束部分 教师播放关于"革命烈士"的事迹,请幼儿观看,引导幼儿了解"烈士":董存瑞、黄继光、消防英雄等。 活动反思: ? ?? ?? ?

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我一直在考虑用不用告诉幼儿一些如今不文明的一些祭奠方式。但鉴于很多的幼儿都没经历过扫墓,并不知道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当还给幼儿一个纯净的心灵,不该知道的就不要让他们知道。在整个活动中,我以谈话交流、手工制作为主要活动,通过幼儿的讨论、已有的社会经验及观看视频图片,从而使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方法。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幼儿兴趣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是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播放清明节习俗课间的时候没有对一些习俗进行简单的讲述,只是一遍而过,效果不太明显,幼儿记忆不深刻。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4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过节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过节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作为识字课文,教师要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多样的识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砖”结合,让学生巩固换偏旁识字,懂得触类旁通。“巷”看图片识字,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祭”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字形的演变,从而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结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艾、舟、热、闹”这4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的先后给这些节日排序。 3.有感情朗读课文,当堂背诵一、二两句。 4.联系生活,选春节和元宵节,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激发对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节日名称贴纸、节日对应时间贴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传统”,理解“传统” 1.观看学生背诵古诗《元日》的小视频。 2.引出“贴对联”,认识生字“贴”。 3.从贴对联引出“传统”,认识生字“传统”读音指导:“传统”,一个前鼻音,一个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 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进节日: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学生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课后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个要求:同学们放学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这些节日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也让爸爸妈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不知道的一些过节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授课时间:____ 月_____ 日星期______ 课型 ____ 本学期第_____ 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 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 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走进节日: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 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

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ooo学生回答)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课后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个要求:同学们放学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这些节日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也让爸爸妈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不知道的一些过节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