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分析

冀 莎 左权小花戏是山西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与文化价值,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引起了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左权小花戏的特色 左权小花戏的形成原因与山西频繁的民间活动以及偏僻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戏剧种类的影响,所以在风格的呈现上有着明显的特色。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风格 左权小花戏的舞蹈动作极为特殊,与其他民间歌舞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舞蹈风格热烈,动作表达以颠颤为核心。
在跳舞的过程中,舞者要做到颠中有跳、颤中有扭,以此形成身躯有起伏、足下有弹性,且整体协调的颠颤形象。
其次,扇子是左权小花戏的主要道具,所以也有扇子舞之名,其中以蝴蝶扇为最典型也最具代表性。
舞者借助扇子将舞蹈中蕴含的喜怒哀乐传达给观众。
最后,是舞姿灵活多变,需要舞者灵活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实现步伐、眼睛、手部以及身体的协调配合,基本特点包括:颠簸、拧转、晃首、手臂画圆、转肩扭、三道弯等。
(二)音乐特征 左权小花戏的音乐曲调多以左权民歌为主,其中以“小调”“大腔”最具代表性。
小调曲调短小,是左权小花戏唱曲的主要来源,如《放风筝》《打秋千》等。
而大腔的曲调则较为复杂,演唱时更为婉转透亮,能够表达出一种宽阔的意境效果,其中以《落梅花》《打樱桃》为代表。
(三)伴奏的乐器 笙、唢呐和竹笛等传统民族乐器,是左权小花戏的主要表演乐器,而木鱼、小鼓和大鼓则是主要的打击乐器。
唢呐作为一种伴奏乐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根据剧情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营造出不同的情境,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
鼓是左权小花戏最为关键的表演乐器,有主导表演者演唱节奏的关键性作用,同时,鼓还可以根据剧情的变化,配合剧中人物情感进行声音的转变。
左权小花戏和声乐器是以笙为代表,主要是起到提示表演进度和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作用。
二、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分析 左权小花戏的民间传承主要分为民众自发、历史流传以及政府组织三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及相关的器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
传统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冲击,传统舞蹈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舞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舞蹈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的碰撞,一些传统舞蹈濒临失传的危险。
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传统舞蹈。
要对传统舞蹈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挖掘,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找出传统舞蹈的特点和风格。
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舞蹈的重要性,并参与到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中来。
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保存和传承传统舞蹈,比如录制视频、收集文献资料,建立传统舞蹈的档案资料等。
传统舞蹈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承是指将传统文化和技艺代代相传,保持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传统舞蹈是一种口传身教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传承需要长期的时间和精心的培养。
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传承工作。
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传统舞蹈艺术家和专家,他们要有传统舞蹈的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懂得如何传授和教学传统舞蹈,以便将传统舞蹈的技艺传承下去。
要注重对年轻一代的传统舞蹈传承工作,积极开展传统舞蹈的培训和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并参与到传统舞蹈的传承中来。
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研究和创新,注重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让传统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传统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让传统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舞蹈表演专业—浅谈潮汕英歌舞风格特点与继承

摘要潮汕英歌舞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潮汕人民一代传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舞蹈风格特点多样,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处处充斥着潮汕人民的民俗民风,十分值得去深入研究和分析。
此次选题先是就潮汕英歌舞的舞蹈风格特点与继承进行研究。
先是对潮汕英歌舞常用道具英歌棒的棒法的多变运用、演员戴着的脸谱是如何巧妙变幻、不同人数组成的灵活多变的舞蹈阵法以及潮汕当地风格独特的伴奏音乐进行分析,并且就其如何更好的继承创新去更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进行论述。
研究得出潮汕英歌舞要想在当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先需要以“情技结合”的创新表演风格,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舞蹈风格形式、然后对传统复杂不易懂的舞蹈结构进行重组创新改良,简化舞蹈的方阵队形、其次是将现代舞元素融合到到传统的英歌舞动作中去进行创新动作之中、最后是将原有的民族风格伴奏音乐进行拓展,加大其的伴奏音乐的感染力。
通过以上这四点去继承创新潮汕英歌舞。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风格特点继承创新感染力拓展Abstract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has a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 and i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s dance style features are diverse, its national culture is rich, and it is full of the folk customs of Chaoshan people everywhere. It is worth studying and analyzing deeply. This topic first studies the danc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of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First, it analyzes the changeable use of the common props, English songs and sticks in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how the facial makeup worn by the actors is skillfully changed, the flexible dance array composed of different numbers and the unique accompaniment music of Chaoshan local style, and discusses how it can better inherit and innovate to better conform to the aesthetic taste of modern people.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need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boring and single dance style with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style of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technology" in orderto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at present. Then it needs to reorganize, innovate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omplex and incomprehensible dance structure to simplify the square formation of dance. Secondly, it needs to integrate modern dance elements into the traditional singing and dancing movement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movements. Finally, it needs to expand the original ethnic style accompaniment music and increase the appeal of its accompaniment music. Through the above four point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Key words:dancing's style characteristics inherit expand its innovative appeal.目录一、引言 (1)二、英歌舞的风格特点 (1)(一)棒法的多变运用 (1)(二)脸谱的巧妙变幻 (2)(三)灵活多变的舞蹈阵法 (3)(四)风格独特的伴奏音乐 (3)三、英歌舞的继承创新 (4)(一)“情技结合”的创新表演风格 (4)(二)舞蹈结构的重组创新改良 (5)(三)现代舞元素的融合创新动作 (6)(二)民族特征的音乐感染力拓展 (7)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浅谈潮汕英歌舞风格特点与继承一、引言潮汕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也是我国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舞蹈风格独特、群众基础广泛,是潮汕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土家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它源远流长,源于土家族的原始信仰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摆手舞的发展及传承历经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部落崇拜到现代的舞蹈表演,其演变过程中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摆手舞最早出现在土家族人民的部落崇拜活动中,起源于土家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在部落中,人们会集结在一起通过摆动手臂和身体的舞蹈动作来祈祷丰收和保佑平安。
这种起初的摆手舞以简单的摆动手臂为主,但它已经包含了土家族对于自然界的感激和崇高的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摆手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社交活动。
在土家族的聚会和庆典上,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服饰,载歌载舞,以摆动手臂和身体的方式来表达欢乐和庆祝。
这种形式的摆手舞比起部落崇拜时更加艺术化,舞蹈动作更加复杂,也更注重协调和合作。
这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开始吸引着更多的人们的兴趣和参与。
近年来,土家族摆手舞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成为了各类文化活动和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土家族摆手舞团体成立,并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和交流。
同时,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摆手舞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也变得更加重要。
许多年轻人通过参加摆手舞团体和学习传统摆手舞动作来学习和传承土家族的文化遗产。
一些专门的摆手舞学校和培训机构也相继成立,为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一些政府机构和文化组织也加大了对土家族摆手舞的资助和扶持,推动其艺术表现力和创新。
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关注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和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起源和演变过程。
其次,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土家族摆手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对其的关注和热爱。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学习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的技巧和文化内涵。
新时代下的舞蹈艺术与文化传承

新时代下的舞蹈艺术与文化传承舞蹈艺术一直是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它不仅代表着人类创造力的极致展现,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观。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舞蹈艺术如何与文化传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新时代下,我们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将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作品。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舞蹈,挖掘传统舞蹈中的艺术元素,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舞台上。
例如,可以将传统舞蹈形式与现代舞蹈技术相结合,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让观众在舞蹈艺术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二、舞蹈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舞蹈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可以通过动作、舞姿等形式直观地传递文化信息。
舞蹈艺术不仅可以展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更可以传递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舞蹈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各个民族之间的共同理念和情感,加深彼此的了解与认同。
三、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下,舞蹈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和社会应该重视舞蹈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育体系。
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舞蹈教育,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会对多元文化保持开放的态度,增加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机会。
四、舞蹈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舞蹈艺术是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它可以打破国界,超越语言和文化差异,让人们彼此沟通和交流。
在新时代的全球化发展中,舞蹈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舞蹈交流活动,不同国家的舞者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创作出融合多元文化的作品。
这种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跨国友谊,更可以加深人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五、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与责任除了作为艺术形式存在,舞蹈艺术还承担着社会功能和责任。
舞蹈作品可以关注社会问题,表达社会关切,唤起公众对于一些重要议题的关注与思考。
以蒙古族“那达慕”为例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以蒙古族“那达慕”为例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那达慕(Naadam)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节日之一,也是蒙古族最重要的民间运动会,同时也是蒙古族舞蹈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
“那达慕”这个词来源于蒙古语“Надам”(即Naadam),意为“娱乐、嗨皮的日子”。
每年的蒙古族“那达慕”聚集了大批民间舞蹈爱好者,其中不少都是青少年,通过参与和学习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文化,促进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蒙古族民间舞蹈是由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方式影响的产物,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生活、自然环境和信仰的态度,体现了蒙古族人在历史上和现今社会中的精神特质。
在那达慕节日中,蒙古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展示蒙古族文化传统、精神内核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文化传承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才能体验和理解舞蹈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背景、历史和民族传统是蒙古族民间舞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蒙古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学习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艺术元素,了解表演所需要的服装、音乐、道具等各方面知识。
此外,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还需要注重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包括舞步的掌握、手势的灵活运用、舞姿的正确表达等方面。
学生需要在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诠释舞蹈的内涵,并使用不同的动作和姿态展示蒙古族文化特点,让观众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族民俗风情与美好传统。
此外,在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课程体验和多元发展。
孩子应该有机会参加不同主题和形式的雅俗共赏活动,更多地体验到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由表达内心情感。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家庭和社区组织开展特殊节日展演、文化活动及其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课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推广、传承蒙古族舞蹈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训练和多元发展也同样重要。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扭秧歌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扭秧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欢庆和庆祝丰收的时刻。
而在春节期间,民间舞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踩高跷和扭秧歌是最受欢迎和广泛传播的舞蹈形式。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民间舞蹈的起源、特点和意义。
一、踩高跷踩高跷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
它起源于农耕社会,最初是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而演变而来。
在这个舞蹈中,舞者们戴着高跷,高高跃起,在空中展示技巧和优雅的动作。
他们以鲜艳的服装和五彩斑斓的面具装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踩高跷的舞动姿势优美、熟练,舞者通常能够跳出令人惊叹的高度和复杂的动作。
这种舞蹈要求舞者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通过跳跃、翻滚和转身等动作,舞者展示了他们的技巧和灵活性。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总是充满期待地等待着他们的精彩表演。
踩高跷除了表演技巧外,还具有象征意义。
高跷作为一种农耕工具,象征着耕作的艰辛和农民的智慧。
舞蹈中的动作和节奏也反映了人们对好运和健康的向往。
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可以带给观众无尽的欢乐,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扭秧歌扭秧歌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尤其在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极为流行。
这种舞蹈起源于农耕时代,最初是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跳舞来祈求丰收和平安。
扭秧歌的舞蹈动作独特且具有极高的技巧性。
舞者们身穿精美的传统服饰,用优美的动作和身体的协调性展示自己。
这种舞蹈形式注重舞蹈者的柔韧度,他们运用灵活的腰肢、手臂和腿部的动作,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舞技。
扭秧歌的节奏欢快,动感十足,常常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和锣鼓声。
舞蹈中的舞者们翩翩起舞,既展示了身体的柔韧性,也展现了对欢聚、庆祝和祈福的渴望。
观众常常被扭秧歌的欢快节奏和激昂的氛围所吸引,无不陶醉在这个节日的狂欢中。
扭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也带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大同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路径

大同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路径内容摘要踢鼓秧歌,俗称“放事”,是山西省首批列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山西省晋北地区,产生于民众的祭祀活动中,通过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映照生活实际、传统习俗、古代军事、思想情感等,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踢鼓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舞蹈,虽然活动范围较小,但在当地影响却很大。
在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其向更积极的、更具观赏性的方向前进,使之保留其原貌的同时根据其当地特点加以改革创新,踢鼓秧歌舞蹈一定会走出大同、走出山西。
【关键词】民间舞蹈踢鼓秧歌艺术特征发展一、踢鼓秧歌的起源及主要表演形式在宋朝时期,出现了踢鼓秧歌的踪迹,逐渐到了汉唐时期,踢鼓秧歌又以一种小表演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大同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县的民众为了纪念梁山好汉,在正月万家灯火时,村里的民众乔装打扮,从造型到服饰扮演成各个梁山英雄好汉,跟随音乐踩着轻快的步伐,再加上一些技巧和简单招式,其实也是一种娱乐的艺术形式,后来经过改造变化,渐渐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
踢鼓秧歌大多在广场、游园、院落、街巷中表演,场面宏大、气势汹涌,这种舞蹈通常在文化广场、庙宇门楼或一些盛大的节日场合表演,其融武术、杂技、舞蹈、中国戏曲为一体,将各个部分揉合在整个表演中,这就需要舞蹈演员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倍儿棒的身子骨。
其表演形式有多种,各个地区种类不一,主要为大场子、小场子、过街场,“大场子”最少为16人,在表演踢鼓秧歌时,多由一位老生者引路,有时成长蛇阵,有时则变为二龙戏珠队形,变换各种阵式进行表演,不禁令广大群众拍手叫好。
小场子表演人数相对较少,或三三两两,或四五成群,虽然人数不多,但舞者表情、动作、道具样样精绝,所以极为精彩。
过街场一般是在大小场子进行前表演,走街过巷,红火热闹,有宣传和召集人的作用。
踢鼓秧歌的主要有亮势飞脚、虎跳、旋子、踢鼓等动作,腰间挎鼓,随着鼓点做踢鼓或其他动作,步法矫健有力;女角轻盈灵巧,观众称她们为“拉花儿”的,步法娇小别致,右手执扇形手鼓,舞姿滑稽,还不停的与周围的男女老少互动逗乐,之后也出现了手执刀、枪、棍、棒、扇子、手绢等道具,其一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其二也是为舞蹈增添了一些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 民间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是各族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它生动直观地表现出各民族人民的性格、气质、生活方式、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因此,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浅谈一下对民族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民间舞蹈 特征 传承 发展 方向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五千年的艺术文明,流淌着无数优秀的璀璨文化,其中舞蹈就是一颗闪亮的明珠,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人们在辛勤的劳动过程中,创作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给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展现自己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彩各异、表现手段灵活的民间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民间舞蹈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轨迹和表演系统,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并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但应该看到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民间舞蹈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尤其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介不太发达的年代,即使当 今,民间舞蹈的受众也还是局限在了相对固定的一小片人群中。所以,民族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3
一、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 1、民间舞蹈发展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继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继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这一点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明显,观看舞蹈表演早已成一些社会阶层陶冶情操、娱乐欣赏的一种方法。 2、民间舞蹈的民族性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点的舞蹈艺术。因此,继承与发展民间舞蹈艺术,必须树立突出民间舞蹈的民族性这一基本思想。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根据各个民族的个性,思想观念,风格习惯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持与发扬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舞蹈表现手法(如生动活泼,载歌载舞等)和舞蹈表演的动律、姿态神韵和节奏等特点,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1、民间舞蹈的挖掘 民间舞蹈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取决于挖掘。在一位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看来,搞好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播在挖掘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邀请掌握民间舞蹈专长的艺人到演出团体来,安排专人重点学习,也组织舞蹈演员集体向艺人学习民间舞蹈作品和素材;组织同一地区,各种流派的艺人同台演出,它可在民间艺术家的演出中,从一些即兴的表演里,发现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性。 挖掘民间舞蹈是一项细致、艰苦的工作。在这之中还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让民间艺术摆脱从不登大雅之堂的窘境,从而能像现代舞蹈
4
一样走进荧屏,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我国才刚刚起步,当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传媒业起步晚,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广大艺术工作者对民间舞蹈艺术的长期忽视。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央电视台和各级地方电视台已纷纷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舞蹈推广类节目,像CCTV舞蹈大赛、上海新娱乐电视频道的《舞林大会》„„这些节目在选拔优秀舞蹈选手的同时也无形中将多样的舞蹈艺术传播出去。 2、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1)媒介传播是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通道。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要在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尝试和创新。这既包括舞蹈内容上的创新也包 括传播手段上的创新。不论怎样做,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审美性为前提要成为民间舞蹈传承的原则,这一点不应动摇。在这方面,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她“系着土风升华”,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的移植,拓展,运用现 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念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保护。 (2)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抓住风格特点,始终是民间舞蹈教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实践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深层内涵,这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支撑。以前的舞蹈教学中只单纯地重视舞蹈动作的机械学习,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升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而也不能深刻领会舞蹈艺术中的人性美。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给学生一个 5
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使学生整体掌握民间舞蹈的精华,内外融合,身心合一地表现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使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三、民间舞蹈的发展 1、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 发展要有个基础,否则它也不存在。芭蕾舞也好,现代派舞蹈也好,可以移植来我国,也可以在我们社会主义土壤里生长、繁茂。但是它们代替不了我们自己的舞蹈,更不能成为我们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必须基于我国民间舞蹈的传统,这是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这一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是凭空而降、孤立存在的,它总是要继承前代艺术成果,而又给予后代艺术以影响,这就是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同时,要适应从原有生活发展起来的新的生活。对于传统,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有形的,还有无形的。但是民间舞蹈的“脚”必定要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否则,就等于架空,就谈不上发展,特别是难以创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2、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也促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
6
变化,向着多元、多样、复杂的态势发展。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吸收了现代元素的养分后将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绽放在舞台上。另外,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近十多年来,节假日活动产生了质的变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大量的游客走进了风景优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加工过的,更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既保持了原来的“土风味”,又适应了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民间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与此同时,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明确的目标: (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娱性还是演艺性,以通俗为主要特征,并且特别重视自娱性舞蹈,这就是戴爱莲先生主张的“民族舞蹈大家跳”。这个方向是以已经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题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传统的民间舞蹈为基础的。 (2)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艺性舞蹈,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从民间舞中吸取营养,发掘民族精神,提炼动作元素,这就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民间舞。这个方向是以民歌、史诗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题,以现代的形象所创作的表现舞蹈家艺术思想感情和观念的舞蹈新作品。 日益发展的传媒技术、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民间舞蹈焕然一新,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将经历多重的淘洗、多重的扬弃,最终将以宽松、兼容、自然、率真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 [2]《舞蹈学习资料》 第10辑 第1——53页 [3]《中国舞蹈辞典》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年 [4]《中国舞蹈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绸两端由演员操纵变成翻腾不息的海面,营造出人们掉进海中挣扎,浮沉,呼喊直至被巨浪吞没的紧张氛围;最后一场“节庆”中,演员们舞起瑞狮,挥动红绸,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剧。这一场的多彩热烈与之前深沉抑郁的气氛成为强烈的对比,把全剧推向高潮。 4、舞蹈创作中道具的准确运用 舞蹈的一切表现手段都是为舞蹈表现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在舞蹈道具的选择上必须与舞蹈主题紧密吻合,所选择的道具必须为舞蹈内容所服务,这样才能发挥舞蹈道具所特有的艺术效果。 舞蹈道具和舞蹈表演的关系十分密切,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使用并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必须经过符合编导塑造艺术形象的夸张与艺术改造。有些舞蹈以道具的名称命名,道具成为该舞蹈的重要标志;有些道具是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很多道具则成为表明舞蹈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道具的准确运用,能够丰富舞蹈的表现手法,营造舞台的氛围,有时如果不借助道具总是觉得单薄,这时的道具显得尤为重要。相反,道具使用不恰当会使其沦为游离于主题思想以外的“物品”,变成累赘和多余,甚至是画蛇添足,有时还会弄巧成拙破坏了整个作品的美感。但舞蹈道具种类繁多,一物多用,所以它必须与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相符合,必须与环境、人物、舞者的角色和身份相协调,否则就会变成累赘影响甚至破坏作品的主题及完整。 在正确判断舞蹈中道具使用的必要性之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具有可舞性的物品,我们都可以当道具借鉴使用。然而舞蹈中道具的使用并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而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打破其以往的规律、方法,突出道具的象征和寓意,充分借助道具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例如红绸在舞蹈中不仅仅只是红绸,还可转化为熊熊燃烧的火焰;斗笠不仅仅是服饰的一部分,还可变换成舞者手中的洗衣盆、晒谷场上簸箕等。总之舞蹈道具的准确使用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