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选择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A

14.C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认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辩证的否定是(ABCD)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BC

2.AB

3.CD

4.ABC

5.ABCD

6.ABD

7.AB

8.ABC

9.ABCD 10.BD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然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

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时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

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正确解释是()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7.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9.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 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 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12.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3.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 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4. 资本主义地租是()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 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 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 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5.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A

6.D

7.C

8.D

9.A 10.D 11.A 12.B 13.C

14.B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 商品的社会属性

C. 交换价值的基础

D.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 个别劳动

B. 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

D. 抽象劳动

3.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

职能是()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统一。这表明()

A. 缺少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

7. 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A. 商品价值的变化

B. 货币价值的变化

C. 供求关系的变化

D. 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8.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9.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

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 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和价值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 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 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0.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1.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 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 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 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 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 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4.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A. 成本

B. 工资

C. 利润

D. 利息

15.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 利润率的提高

C. 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 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D

2.CD

3.AB

4.ACD

5.ABCD

6.ABCD

7.ABCD

8.ACD

9.BCD 10.AC 11.AD 12.BC 13.ACD 14.CD 15.AC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

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 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 社会革命源于(D)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0. 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1.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2.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5.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B

8.B

9.D 10.C 11.C 12.B 13.C 14.B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

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

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

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

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者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

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0.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

2.ABCD

3.CD

4.ABCD

5.ABCD

6.ACD

7.AD

8.AB

9.AB 10.AB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主体是(B)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2. 实践的客体是(D)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 实践的中介是(A)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组合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这说明(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

说明(B)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6.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

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

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于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0.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1.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3.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4.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5. “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这是(A)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A

4.C

5.B

6.C

7.C

8.C

9.C 10.B 11.C 12.A 13.A

14.D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在于是否承认(BD)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CD)

A. 主体对各种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5.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6.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

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点是(ABD)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8.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

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0.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D

3.ABCD

4.ABCD

5.CD

6.ABD

7.ABC

8.BCD

9.ACD 10.ACD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言 1、什么叫环境、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什么叫环境污染?什么是环境容量? 3、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你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特征包括什么内容? 6、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什么叫食物链? 4、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第三章自然保护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森林在环保中有哪些作用? 3、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5、什么叫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哪几类?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1、什么叫环境致病因素?环境致病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影响污染物对人体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3、环境污染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源有哪些?大气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什么叫飘尘?其危害是什么? 3、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4、简述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危害。 5、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为什么说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哪些物质对臭氧的分解起了催化作用? 7、什么叫温度层结?什么是气温垂直递减率? 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1、从化学角度来分,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类? 2、什么是需氧污染物?需氧污染物的危害是什么? 3、什么叫生化需氧量?什么是化学需氧量?

2020届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强化训练2(学生版)

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强化训练二 26.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下: (1)过程Ⅰ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Ⅱ中加入稀H2SO4酸化后,再加入Na2S2O3溶液浸出钴。则浸出钴的化学方程式为(产物中无沉淀且只有一种酸根)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时,也可用盐酸浸出钴,但实际工业生产中不用盐酸,请从反应原理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钠溶液在过程Ⅲ和Ⅳ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Ⅳ中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Na2CO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Na+)===2c(CO2-3) B.c(Na+) >c(CO2-3) >c(HCO-3) C.c(OH-) >c(HCO-3)>c(H+) D.c(OH-)-c(H+)=c(HCO-3)+2c(H2CO3)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体育传播学题库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体育传播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或人内传播,指的是传播内容在个体内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处理的活动,就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 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指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等的传播。 3、大众传播,即职业大众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传受信息、知识、思想等的行为和过程。 4、传播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科技水平。受众媒介拥有量等因素,对媒介信息的传播质量和功能起着主要作用。 5、体育传播心理是指在体育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里活动。 6、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7、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8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

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9、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10、受众:是在传播活动信息的接受者或受传者,其范围既包括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对象,也包括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的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 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12、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优美的地理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13、物理环境:绝大部分传播活动所处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空间,如会议室、演播厅、编辑室、媒介技术水平等。科学合理地安排物理环境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效率。 14、采访权则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地采访新闻的权 利。 15、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16、批评权:指的是记者等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组织有对采访、报道对象的言行、观点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17、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是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 (姓名、单位、职务、住宅以及提供的文件、资料等)实行保密的权利。

环境保护概论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 热 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___。 A. 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A. 重力分离 B. 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 D. 混凝 7.1987 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 A. 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 10 微米以下的称为__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__。 A. 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6 月 5 日 B. 4 月 22 日 C. 9 月 16 日 D.11 月 15 日 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1989 年 12 月 26 日 B.1986 年 12 月 26 日 C.1989 年 9 月 1 日 D.1986 年 9 月 1 日 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A. 昼

诗歌练习题学生版

练习题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2017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导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下 列诗句没有 ..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珍重芳姿昼掩门” 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这位才女是(2分)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贾探春 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六年级英语上册单项选择题学生版(最新整理)

( )1.I was at home.What you? A.are B.do C.about ( )2.Mark English tomorrow. A. learn B.learns C.is going to learn ( )3.It’s hot today.Please take your sweater. A. on B.off C.of ( )4. the weather like? A. What B.What’s C.How ( )5.The hospital is the right. A. on B.in C.at ( )6.I like cartoons. A.watch B.watches C.watching ( )7.Our name is Mrs Blasco. A.teacher B.teacher’s C.teachers’ ( )8.I love language. A.its B.it’s C.its’ ( )9.History is lesson.

A. one B.first C.the first ( )10.I love pictures. A. draw B.draws C.drawing ( )11.She often to classical music. A. listen B.listens C.listening ( )12. the pupils like their teachers? A.Are B.Does C.Do ( )13.How many do you have at school? A.subjects B.subject C.subject’s ( )14.Mr Howard will us Drama. A.teach B.teaches C.teaching ( )15.There are 23 in our class. A.pupil B.pupils C.pupils’ ( )16.I China. A. comes from B.is from https://www.360docs.net/doc/f914831495.html,e from ( )17.Many pupils pop music. A.like B.likes C.loves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完整版)作文审题选择题30道(学生版)

2018作文拟标题之选择题30道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 A.《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B.《逆境成就“高歌”》 C.《进退皆有道,造化在一心》D.《传承中华文化》 E.《归去田园,解放心灵》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 A.《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B.《道义如山,“妙”笔如花》 C.《铁肩辣手,文人风华》D.《横看成岭侧成峰》 E.《这才是世上最好的对联》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某报给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提了如下建议: ①要留意报纸,杂志边角处的广告。 ②将一件电器完全分解并重新装上。 ③去一次最危险的职业场所。 你认为以上建议中哪一条最不可思议,而又极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适合的两项是() A.《脑洞大开,才能创造未来》B.《留心处处有学问》 C.《独向虎山行》D.《手脑一并用,实践出真知》 E.《提高警惕,防患未然》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年来,名校游成为风尚。暑假期间,各地游客带着孩子来到北京,想一睹中国最高学府的风采、感受名校氛围。由于游客众多,清华、北大两校均采取了限流措施,“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显现出来。在清华门口,凌晨三四点就有人开始排队,有时早上6点多就将近达到上午场次接待3000人数的限制;北京大学虽无人数限制,但规定了参观时段。 就“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你有何感想,请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适合的两项是() A.《校园治理,堵不如疏》B.《素质无小事,处处显文明》 C.《让名校情结深植心间》D.《还校园一方净土》 E.《盲目追“校”不可取》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日,西北某师范大学教授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一事,受到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该校有的老教授已参与书写录取通知书十年,一些毕业生表示,自己将数年前的手写通知书“一直珍藏在身边”,但也有网友质疑,为何在这个年代还用手写通知书这种原始的方式? 这则材料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得套作。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 A.《墨香四射,传承不绝》B.《传递文化,润物无声》 C.《学会珍藏一份美好》D.《固守诚可贵,创新价更高》 E.《一笔一画总关情》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完整版)作文审题选择题30道(学生版)

2018作文拟标题之选择题30道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 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 与思考。请 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A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C .《进退皆有道,造化在一心》 E.《归去田园,解放心灵》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 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 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 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 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 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 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B .《道义如山,妙”笔如花》 D .《横看成岭侧成峰》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某报给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提了如下建议: ①要留意报纸,杂志边角处的广告。 ②将一件电器完全分解并重新装上。 ③去一次最危险的职业场所 你认为以上建议中哪一条最不可思议,而又极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适合的两项是() A .《脑洞大开,才能创造未来》 B .《留心处处有学问》 C.《独向虎山行》 D .《手脑一并用,实践出真知》 E.《提高警惕,防患未然》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年来,名校游成为风尚。暑假期间,各地游客带着孩子来到北京,想一睹中国最高学府的风采、感受名校氛围。由于游客众多,清华、北大两校均采取了限流措施,“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显现出来。在清华门口,凌晨三四点就有人开始排队,有时早上6点多就将近达到上午场次接待3000人数的限制;北京大学虽无人数限制,但规定了参观时段。 就“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你有何感想,请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适合的两项是() A .《校园治理,堵不如疏》 B .《素质无小事,处处显文明》 C.《让名校情结深植心间》 D .《还校园一方净土》 E.《盲目追校”不可取》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日,西北某师范大学教授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一事,受到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该校有的老教授已参与书写录取通知书十年,一些毕业生表示,自己将数年前的手写通知书“一直珍藏在身边”,但也有网友质疑,为何在这个年代还用手写通知书这种原始的方式? 这则材料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得套作。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 A .《墨香四射,传承不绝》 B .《传递文化,润物无声》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 贺) ,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 明 ) B .《逆境成就高歌”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 A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C .《铁肩辣手,文人风华》 E.《这才是世上最好的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