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教学教材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教学教材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教学教材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

本》答案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活动记录:

我们提出的问题

种子发芽与水分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相同的温度、相同的光线、相同的环境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水分不同

实验的方法

找6颗绿豆种子,其中3颗种子放在干燥的杯中,另外3颗种子放在湿润的杯中,然后同时放在实验室的窗台上。观察哪一组种子先发芽。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2)√(3)√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活动记录:略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选择题。(1)A (2)C (3)A

2、略。

4蚯蚓的选择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A (2)B (3)B (4)C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活动记录:

1、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2、略

课堂练习:

1、填空。草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

2、判断题。(1)×(2)√(3)√(4)√(5)√

3、看图回答。

(1)略。

(2)蘑菇兔子狼;草兔子鹰

果实老鼠鹰;果实刺猬狼

6做一个生态瓶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7改变生态瓶

活动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8维护生态平衡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2)√(3)×(4)√(5)√

2、简答题: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

单元练习

选择题。(1)B (2)C

2、填空题。(1)互相作用、互相依存(2)生态系统

3、判断题。(1)×(2)√(3)×(4)√(5)√(6)√

4、小麦田鼠鹰;萝卜兔子鹰

小麦兔子鹰;萝卜田鼠蛇

5、简答题。

(1)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检验对比实验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

《光》单元

1光和影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C(2)A(3)B(4)B

2阳光下的影子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B(2)C(3)C(4)C(5)A(6)B

2.略

3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B(2)B(3)A(4)B(5)A

2.晚上用手电筒光射向天空,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柱;利用激光笔,可以看到光的直线传播;用一根吸管,透过吸管看灯光,笔直的可以看到,弯折后就不能看到灯光,说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4光的反射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C(2)B(3)BA

2.光线先照射到书本上,然后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

5光与热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2)√(3)√(4)×(5)×(6)√

2.选择题。(1)B(2)A (3)A

资料阅读:B、A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2)×(3)×

2.选择题。(1)A (2)C(3)C

3.加压功能、供氧功能、摄食功能、排泄功能、通信功能、隔热功能、防撞击功能、防辐射功能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活动记录:略

资料阅读:B、A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价。略。

2.略

单元练习

1.填空题。(1)光源,太阳、燃烧的蜡烛、电量的手电筒等;(2)变化;(3)反射,反光镜、照镜子、探照灯。

2. 选择题。(1)B(2)A、B(3)A(4)B(5)C(6)B(7)C(8)A (9)C(10)A

3.判断题。(1)√(2)√(3)×(4)√(5)×(6)×(7)×(8)√(9)√(10)√

4.光是直线传播的,光能反射,光具有能量。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作业参考答案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活动记录:1.统计一下我们去过的地方都有哪些地形?

地形或地名

特点

如:温州雁荡山

山势陡峭,连绵不断,有悬崖。

(答案略,学生可根据自己去过的地方,对记忆较深的地形,进行形象的描述。)

2.从地形图上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陆地的面积小;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等。

课堂练习:1、用线把地形的名称与其相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盆地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2、选择题。

(2)根据家乡实际地形选择。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课堂练习:1、判断题。

(1)√(2)√(3)×(4)√(5)√(6)√(7)×(8)×

2、做一做,想一想,并回答问题。

(1)纸的中间会向上隆起。

(2)岩层受到挤压时,会慢慢隆起形成山脉等地形地貌。

力大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发生地震、海啸、火山等。

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活动记录:模拟实验中岩石发生变化的观察记录。

一、活动记录

模拟实验中岩石发生变化的观察记录。

实验材料:酒精灯、大理石块、镊子、冷水

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石块。将石块在酒精灯中烧热并立即放入冷水中,

使石块冷却,反复操作几次。

实验现象:大石块出现裂缝,甚至看到石屑(小颗粒)掉落……

实验结论:冷和热的作用会使岩石破碎。

课堂练习:

1.√

2.√

3. ×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活动记录:寻找土壤的成分

方法

我在土壤里看到的

肉眼

灰黑色掺杂着的碎石颗粒等

放大镜

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含有杂质等

倒入水中

水浑浊,水上部还悬浮着一些杂质,土壤大部分已经沉到水底等

搅拌后静止

沉在水底的土壤有分层现象,最上面一层颗粒很细腻,最下面一层颗粒很明显,个头略显大

我认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建议学生可以在观察结束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先撰写,在讨论交流后进行修正

课堂练习:

1、填图:第一层粉沙第二层黏土第三层沙第四层沙砾

2、填空:沙小石子腐殖质盐分

3、连线:

细菌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蚯蚓在土壤中群居

蚂蚁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蜗牛和甲虫分解动物、植物的残留体

植物的根和茎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资料阅读:答案:C

第5课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活动记录:

1、“雨如何影响土地”实验的观察记录。(注:课堂上用,学生按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写)

我们的猜测:由学生自己填写

我们的发现:下雨前(土地的状况)土地平整,悬崖、斜坡明显等;(雨水的状况)清洁

下雨时(土地的状况)“雨水”将土土壤颗粒打碎并溅起,土地表面的细沙和黏土被水冲走了。土地表面形成了沟渠。(雨水的状况)浑浊。

我们的解释:土壤容易被侵蚀。

2、影响侵蚀因素的研究计划。(以“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为例。)

研究项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推测:有植物覆盖的土地不容易被侵蚀,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蚀。

实验方法:

要改变的条件:实验组的土地上种上草和树;对照组不种植物。

保持不变的条件:土地的坡度一样、降雨量的大小一样。

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活动记录:1、研究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

我们的发现:

实验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

对照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我们的结论: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大。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跟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的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课外阅读:《黄土高原土地侵蚀的概况与原因》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颗粒微小,地表坡度大,长期以来植被稀少。还有高原上气候变化急剧而明显,以及自古以来人类活动频繁,土地经常被不合理利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地长期被侵蚀。(允许学生作出简单分析)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活动记录:

陡坡水流速度快,陡坡及河岸容易被流水侵蚀。缓坡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B (2)A D (3)B C A

2、填空题。

(1)侵蚀沉积平原

(2)风冰川海浪

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活动记录设计我们的家园。

只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设计的家园图,都应予以肯定。

参考的设计理由是:(1)河流流经区域,有植物覆盖;(2)注意建筑物与河流、山坡保持适当的距离。

课堂练习选择题答案:ACEF

单元练习

1、选择题。

(1) B (2) B (3) A (4) C (5) C (6) C

2、判断题。

(1)√(2)×(3)√(4)√(5)×(6)√(7)√(8)√(9)√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风化

(2)冲刷碰撞(摩擦)

(3)我认为:(仅供参考)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由于不断地受到自然界日晒雨淋、生物作用等多方面的影响。卵石不断破碎分解,形成越来越小的沙砾、沙、粉沙等小颗粒。

《运动和力》单元

1 我们的小缆车

活动记录:

1、向下、重力

2、表格略

(1)略;(2)垫圈数量;(3)重力。

2 用橡皮筋作动力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B(2)B(3)B

3 象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课堂练习:

1、(1)推力、反冲力;(2)用力;(3)用更大的力(4)用阻力

2、选择题。A、D

3、画图。

4、火箭靠喷射出的火焰产生的反冲力飞行。

(参考:火箭与人们设想的炮弹飞船不同,它不是依靠外界的爆炸力来获得起飞时的速度,而是依赖自身携带的动力,并不断地加速,最后达到所需的宇宙速度,它也不同于飞机,不需要依赖空气的升力和空气中氧的参与,它依靠自身携带的燃料,通过燃料燃烧时产生剧烈膨胀的气体,从喷口喷出时获得的反作用力来推动其前进。因此,即使在没有任何空气的太空,火箭仍然可以依赖自身的喷气反推力继续前进。)

4 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填空。(1)弹簧秤;(2)克、千克、牛顿、牛、N;(3)300

2、判断题。第一副图中的方法是正确的。

5 运动与摩擦力

活动记录:略

1、填空。(1)摩擦力;(2)物体的轻重、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2、判断题。(1)√(2)√(3)×(4)√(5)√

3、简答。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

材料:一辆小车、弹簧秤

过程:把小车放在桌面上,用弹簧秤拉着快速运动,测出它的摩擦力大小。

再把小车放在桌面上,用弹簧秤拉着慢速运动,测出它的摩擦力大小。

把两次的摩擦力大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6 滑动与滚动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A(2)B(3)C

7 运动与设计

课堂练习:

1、摩擦力增大了:足球鞋的底部有很多鞋钉;摩擦力减少了:其他三项

2、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要大,因此轮胎的表面很粗糙;刹车时摩擦力要大,因此手捏刹车时能通过传动产生很大的力;轴承里面放了润滑油,可以减小摩擦力;轮胎滚动向前,减小摩擦力。

8 设计制作小赛车

单元练习

1、填空。(1)弹簧秤;(2)5。

2、选择题。(1)A(2)A(3)A(4)B

3、判断题。(1)×(2)×(3)√

4、(1)重力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力

弹力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时与滑梯接触产生的力

反冲力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

摩擦力放鞭炮时让鞭炮向上冲的力

(2)拉力大

使小车运动慢的因素载重量大

摩擦力大

使小车运动快的因素拉力小

载重量小

摩擦力小

5、参考:减轻小车自身重量,加大小车的动力,减少小车行驶中可能遇到的摩擦等。

综合练习

选择题。(1)C(2)A(3)C(4)C(5)B(6)B(7)略(8)C(9)B (10)B

判断题。(1)√(2)√(3)×(4)√(5)√(6)√(7)√(8)×(9)√(10)√

连线。

写一写。(1)增大摩擦力如:鞋子底上钉的突起;车轮上的刹车;冰冻天马路上放沙等。减小摩擦力的如自行车上滚珠轴承;在拉链上涂蜡烛;往锁孔里加点油等

(2)是地球内部运动和各种自然力量如风化、雨水和河流的侵蚀等。

画一画,填一填。(1)

解释:洞外的物体通过光射到潜望镜上面镜面,被反射到下的镜面上,再反射到人眼里。

(2)草田鼠蛇老鹰;生产者:草,消费者:田鼠、蛇、老鹰;如果大量捕杀蛇,那么田鼠就会大量增加,草大量减少,形成鼠害。

实验与解释。例:我的猜想: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

要改变的条件:环境条件,一个干燥,一个湿润

不改变的条件:蚯蚓,盒子

控制的方法:用同类的蚯蚓,数量、大小相同和同一类盒子;一个干燥,一个湿润,观察其生长情况。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4)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富阳市新登镇中心小学袁立成★各册教材单元分布及课题

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教材内容归类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内容归类解读: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8个单元,占了约%,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微小世界》单元中也有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 一、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教材解读★各册教材单元分布及课题总体印象: 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 7 课,五六年级每次 8 课。 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 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 教材内容归类生命世界: 三上《植物》、《动物》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四上《我们的身体》四下《新的生命》五上《生物与环境》五下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六下《微小世界》、《环境与我们》物质世界: 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三下《温度和水的变化》、《磁铁》四上《溶解》、《声音》四下《电》、《食物》五上《光》、《运动和力》五下《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六上《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六下《物质的变化》地球与宇宙: 三上三下四上《天气》四下《岩石和矿物》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五下《地球的运动》六上六下《宇宙》内容归类解读: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 17 个单元,占 1 / 6

了约 53%,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 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 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 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及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材分析 一.知识内容分析 1.知识组成分析 能力培养因素: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思想教育内容: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教材知识类型分析 a.本节课属于科学探究知识 b.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二.教材编排体系分析 1.知识编排的逻辑结构:本课即是本单元的总起课又是本单元整个学生活动的准备课。 2.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特点:本课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一生变化,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饲养的兴趣,从而迁引 出养蚕的活动。同时又暗含了有蚕可养,必须要从蚕卵开始进行观察的 研究导向。 三.确定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案 课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的生活习性,及养蚕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 ——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具: 蚕卵。 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 . . .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 . ..

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容。 下表为地理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五年级

【精品】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教材分析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一个窗口。学生们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研究各种物体。集中研究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环境和我们”是向孩子们打开的第二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领学生们关心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如淡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信息”也是本套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将科学探究、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作为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本学期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科学就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调查研究上,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2、需要培养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3、在本册的各个单元中,都加强了这方面活动的设计,强调了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2、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总起来说,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四个班中:一班,上课认真,发言积极;二班,有几个突出的好学生,其他同学不爱回答问题;三班,整体水平较高。现在一班和三班会研究问题,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将自己观察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表达出来,特别是三班在这点上普遍做得比较好。在这学期要特别加强二班的训练,教给他们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特别是要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对于四班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1、《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统统的探究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 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 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 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 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 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 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 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 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如: 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 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 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二、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简析:本册教科书与青岛版小学教科书相比.特点更加鲜明.时代性更加突出.本册教材的编写修订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基本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科学.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关注探究技能的培养.结合活动进行概括.本册教科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轴线进行整体构建.将“探究技能”、“方法指导”、“安全提示”、等多种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过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的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设置了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教材还增加了“法治在线”元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解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1.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整体构建教科书内容.2.以模块化结构建构各课教学活动.每课的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为本课活动搜集和准备材料.课上围绕主要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同时还能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3.以融合性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为评价依据.设置单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4.模块化设置“技术与工程”单元.在活动中完成课程目标.5.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德育一体化精神.加强法治教育.增加《法治在线》栏目.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去初步描述信息.当发现事实与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 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2.用多种感观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猜想.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 象表出探究的兴趣. 6.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7.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8.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几种小学科学教材特色分析

几种小学科学教材特色分析 湖南省内小学科学教材有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河北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社版、湖南版。它们的特色分析如下: 一、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1.注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 全面训练学生在观察、提问、制定计划、实验、收集资料和交流等探究技能,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科学探究中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展现创造才能。 2.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材的编写,注重通过科学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材的设计中,努力赋予探究活动的科学素养方面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即在学生的层次省,用他们所能采取的手段完成一个科学研究者最基本的动作:观察、解释、实验、交流等。科学素养所包含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通过这样的体验过程逐渐培养起来的。 3.突出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 编写时非常注重,教材是属于孩子们的,是以活动为基础的。 二、河北人民版 1.内容综合化:围绕四组统一概念统整教学内容 积极吸收以加拿大为代表的等西方国家在小学科学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围绕“统一概念”构建教材体系,故而教材结构比较严谨。 以“性质与功能”、“运动与变化”、“作用与平衡”、“结构与系统”四组统一概念为主线,统整《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内容标准,形成一个螺旋式递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 2.教学活动化: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学习科学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机会,如观察、实验、科学游戏、科学幻想、家庭科技活动、社区科技活动、设计与制作等等。3.多种方式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 (1)在一些活动中,除了给出建议的方法和材料外,鼓励学生采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完成任务;(2)在一些课题中,为实现同一教学目的的提供多种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活动;(3)在多数课题中设计了拓展活动,供教师和学生选学;(4)一些课题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 4.教材呈现的方式注重启发,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在突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同时,还设计了一个卡通人——“小鼠标”,通过“小鼠标”给小朋友的信和在每课中的活动,始终陪伴、启发、引领小朋友们共同遨游科学的海洋。5.评价多元化:将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中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评价工具。每一册的评价在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各种评价表,包括小组评议表、个人自评表、个人贡献比例图等;(2)在每一单元结束后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单元评价表;(3)在学期结束后支持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表;(4)在教师用书中,提供了对部分探究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口头评价、行为观察、评定量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即时的反馈和矫正。 6.注重版式设计的新颖和使用 与加拿大gtk出版社合作,在版式、图标、插图、照片、卡通形象等的设计与制作上,力求新颖、生动、形象、美观、实用,达到国际同类教材的制作水平。 三、苏教版

最新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分析 摘自:《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从1996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小学《自然》课的改革,可以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是最早的。在老一辈自然教育家刘摩耕先生的带领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在小学《自然》教学方面,在教学一线出现了以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师级的小学自然教育家,现在这批人已经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家。 为什么要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呢?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1)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等),教育由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探究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便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国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科学教育将由分科向综合发展,将有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转向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教育。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要求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能独立阅读;八年级结束前具备数学的能力,包括代数、几何和基本技能;到18岁能够准备上大学;到2000年让所有学校教室都连接国际网络等。日本也明确提出:“国际间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竞争。”日本对教育十分重视,在学校中实施强化措施,进行科技立国教育,目标是培养21世纪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并要求日本国民增强“通过振兴科学技术,确保产业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的意识。以色列把教育视为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在幼儿园、小学施行“1998明天”五年科学教育计划,使得国民的科学素养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推动了整个国家科技的发展。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包括科学教学标准、科学教师的专业进修标准、科学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内容标准、科学教育大纲标准和科学教育系统标准等,为美国的学生制定了一整套学习目标,并规定了中小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周至少1.5~2学时;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周2.5~3学时;初中学生每天1学时;高中学生除每天1学时学科学知识外,每周还需在实验室里做2学时实验,以激发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科学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探讨自然和开发创造的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过去的小学《自然》以大自然为认识的对象,落脚点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的知识,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通过《科学》课的学习,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未知的东西,要解决问题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措施及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完成。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叫科学。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基于这一认识要教科学,我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如蚂蚁是如何找到家的?孩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结束,也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知识经验,他们对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领悟新的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注意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努力体现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更加显性探究方法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走向成熟,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充满兴趣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做一下说明: 一、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及特点: 1、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贯穿全套教科书。纵观这八册教科书,“问题”观念贯穿始末。从三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培养问题意识。如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五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科学,仍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二单元的寻找达尔文的足迹,就隐含着大量的问题,如“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是怎样做到繁衍不息的?为什么有些生物会灭绝?”等,且目前尚无定论,少年儿童对这些科学之谜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人类进化、恐龙灭绝、鸟的起源等问题充满了探谜的渴望,让学生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去搜集这方面有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说,来解释这些未解之谜。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2、探究层次逐步拓深。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科学探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逐渐向自主探究过渡,学生的实验是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技能的综合。如第一单元第四课《通电的线圈》,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和磁性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对比实验,也可以有侧重点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大环节整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方案自由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结论。 3、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追寻达尔文的足迹》、《科技与未来》等单元的设计,注意了信息的采集、甄别、生成和应用等方面的渗透,以各类学说、假说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接受前沿性的观点和学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4、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内容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 材分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隆湖五站小学翟亚亚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1.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 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词科学探究始于观察。 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重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 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四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 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电”共9课时,具体包括:电和我们的生活(1课时) 点亮我的小灯泡(1课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课时),电路出故障了(1课时),导体和绝缘体(1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1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1课时),我们选择了什么(2课时)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共7课时,具体包括:油菜花开了(1课时)各种各样的花(1课时),花、果实和种子(1课时),豌豆夹里的豌豆(1课时)。把种子散播到远处(1课时),萌发的种子(1课时),动物的卵(1课时) 第三单元“食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一天的食物(1课时),我们 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吃什么和还吃什么(1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课时),面包发霉了(1课时),减慢食物变的速度(1课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及知识结构分析

一、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也将被邀请参与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本《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一、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学生经过3~6年级的科学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1.科学探究方面 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3.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作者:吴先伦 ( 小学科学四川绵阳小学科学一班) 评论数 / 浏览数: 3 / 2464 发表日 期: 2010-12-18 14:05:27 科学教材分析 (一)了解教材编写特点 1、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了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学生更好的认识科学的本 质。 2、每个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 3、给出了各单元的相应的对应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 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 4、安排设计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 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物体是怎 样产生声音的”等等。 5、教材还设计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如“天气”单元中, 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 形图等作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6、本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7 个课题,这七个课题既是学习的内容,也 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了解本册所学内容(共 4 个单元)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 、天气日历 3 、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 、降水量的测量 6 、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 、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 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 声音的变化 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 声音传播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小学科学教材研究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作者:————————————————————————————————日期: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 (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 在教科版3-6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49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3-6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16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32.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33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67.35﹪。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内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内容。下表为地理内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 五年级(上) 《地球 表面及 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7.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是一套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与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相接轨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新型教科书.教材全面、忠实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基本落实丁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教材能够用先进的课程理论、小学科学教育理论作为教材的编写指导,使新教材较充分地体现了国内外最新课程理论以及科学教育最新研究成果方面,体现了既有鲜明的中国科学文化特色,又能够紧密追踪国际科学教育理论前沿. 一、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主要特色 1、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原教材“知识点+验证性实验”的模式,而是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条课程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注意到激发并呵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热情,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内容的选择上,采用了单元式的结构框架,一个学期一个大的背景--即科学方法的训练,一个单元一个内容,形成了单元之间既然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结构.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现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促进思考与探究,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课程单元的构建上,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合各相关领域的知识,打破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作为框架的常规.如《我

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空气,从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几方面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和关注,并以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爱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和责任心。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背景,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产生对科学的亲近感. 2、在活动的设计上,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探究作为逻辑主线之一螺旋上升式地贯穿全部教材并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实践后提炼、先操作后内化,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少年儿童科学教育理念--强化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弱化掌握学科知识在学习和评价中的地位.努力使学生通过亲历过程的方法理解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科学方法,体验形成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因素--情感.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而是首先以创设适合儿童特点的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3、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亲切可掬、优美亮丽的文字和画面,用了大量的图片代替了生硬的语言,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版式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审美情趣,努力展现了与国际接轨的、面向现代化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教材风采.教材语言简练,表达方式多样,图文并茂,充满意趣,使学生有兴趣学,也一定能从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方法。 尽可能不用专业术语、抽象概念表述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但这并不意味降低科学知识的教学水平。通过动手.动脑理解概念.原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4)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4)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富阳市新登镇中心小学袁立成★各册教材单元分布及课题

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教材内容归类

内容归类解读: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8个单元,占了约56.3%,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微小世界》单元中也有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 一、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