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刮痧疗法规范
刮痧操作要点

并促进血液循环。
01
03
02 04
刮痧顺序与方向
刮痧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方向, 一般从上至下、从内至外进行。 避免来回刮动,以免加重皮肤负 担。
刮痧时间与频率
每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 制在15-20分钟内。刮痧频率也 不宜过高,建议每周1-2次,以 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刮痧注意事项
了解刮痧禁忌症,如皮肤破损、炎症 、肿瘤等;注意刮痧前后的饮食和保 暖等。
05
04
刮痧操作技巧
掌握正确的刮痧角度、力度和速度, 以及刮拭方向和时间等。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学员甲
通过刮痧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外治法的独特魅力和效果,掌 握了基本的刮痧操作技巧,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员乙
刮痧前需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净、无破 损、无炎症。
穿着舒适
避免空腹和饱食后刮痧
刮痧时需暴露刮痧部位,穿着宽松舒适的 衣服,方便操作。
空腹和饱食后1小时内不宜刮痧,以免出现 不适。
基本手法和技巧讲解
握持刮痧板
用单手或双手握持刮痧 板,保持板面与皮肤呈
45度角左右。
力度适中
刮痧时需保持力度适中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
XXX
PART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REPORTING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刮痧基本概念
刮痧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刮拭皮 肤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01
02
刮痧工具选择
常用刮痧工具有牛角、玉石、陶瓷等 ,需选择边缘光滑、无破损的工具。
刮痧技术操作要领

刮痧技术操作的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 用边缘光滑的器具,如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植物油(如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 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4. 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 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
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6. 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刮痧。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
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7. 刮痧时应采用腕力,力量应均匀,逐渐加重,并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损伤。
8. 刮痧后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发怒、烦躁、焦虑情绪等不良刺激,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应由专业医师操作,同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感受风寒。
用力应均匀,力度适中,对不出痧或出痧少的部位不可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刮痧过程中如果出现出冷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刮痧,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刮痧后,要清洁局部皮肤,穿着衣物,并清洁用具。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与介质1.器具: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2.介质: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二)握持及运板方法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二)刮痧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见图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见图3);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见图4);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见图5);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见图6);四肢宜向远心端方向刮拭(见图8、9)。
图2 头部刮拭方向图 3 面部刮拭方向图4颈肩部刮拭方向图 5 胸部刮拭方向图 6 腹部刮拭方向(四)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疗法操作规程

刮痧疗法操作规程
注意事项
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前仔细检查刮具,其边缘必须光滑无缺,防止划破皮肤。
3、刮痧时要取单一方向,不宜来回刮,用力均匀、适中,勿损伤皮肤。
4、刮痧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刮痧,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刮痧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6、体弱病重,出血性疾病患者,有皮肤病变处禁用刮痧疗法。
7、使用过后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刮痧操作规范

刮痧操作规范一、操作准备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嫩竹片或硬币一块,边缘光滑而没有玻璃。
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将刮治部位洗搽干净。
二、刮治部位1、背部: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
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取颈部两侧或喉头两侧。
4、胸部:取第二、四肋间,从胸骨向外侧刮,乳房禁刮。
5、四肢:取臂弯(在肘的曲面)、膝弯(腘窝)等处。
三、操作方法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 1 -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
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
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四、刮治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及预防和急救措施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刮痧工作实施方案

刮痧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刮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近年来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一种非药物、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刮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局部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效果。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刮痧工作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刮痧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刮痧工作实施方案1. 刮痧操作规范(1)确定刮痧部位: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确定刮痧的具体部位,避免对无关部位进行刮痧操作。
(2)准备工作:在进行刮痧操作前,需要做好患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便确定刮痧的适宜程度。
(3)选择刮痧工具:在刮痧操作中,应选择合适的刮痧工具,如刮痧板、刮痧油等,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刮痧力度控制:在刮痧操作中,需要控制刮痧的力度,避免造成过度刺激和损伤患者的皮肤。
2. 刮痧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为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选择刮痧部位等。
(2)刮痧准备:准备好刮痧工具和刮痧油,为刮痧操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3)刮痧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刮痧操作,注意控制刮痧的力度和频率。
(4)刮痧后处理:刮痧操作完成后,对患者的皮肤进行适当的护理和保护,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 刮痧操作注意事项(1)避免刮痧部位:避免对有破损、感染、皮疹等皮肤病变的部位进行刮痧操作。
(2)避免刮痧时间:避免在患者饱食、醉酒、劳累、情绪不稳定等情况下进行刮痧操作。
(3)避免刮痧频率:避免过于频繁地进行刮痧操作,以免造成皮肤过度刺激和损伤。
4. 刮痧操作后效果评估(1)观察患者反应:在刮痧操作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评估刮痧的效果和安全性。
(2)记录刮痧效果:对刮痧操作的效果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记录,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5. 刮痧操作安全措施(1)操作者安全:刮痧操作时,操作者需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刮痧油溅入眼睛、口鼻等部位。
(2)患者安全:在刮痧操作中,需要做好患者的安全保护工作,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意外伤害和感染风险。
刮痧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

刮痞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暴露刮痞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痞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
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
均匀,禁用暴力O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
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
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 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
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清理用物,归复原处。
【考前须知】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胸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痞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doc标题:刮痧技术操作规程目录:引言范围术语和定义刮痧前的准备刮痧工具和材料刮痧操作步骤刮痧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刮痧过程的注意事项刮痧后的护理异常情况处理记录和文档管理培训和考核安全和卫生附则正文:1. 引言简要介绍刮痧技术的定义、历史和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
2. 范围明确本操作规程适用的刮痧技术类型和操作环境。
3. 术语和定义列出本规程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和定义。
4. 刮痧前的准备4.1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安静、适宜。
4.2 客户准备了解客户健康状况,获取知情同意。
4.3 操作者准备确保操作者手部清洁,穿戴适当的工作服。
5. 刮痧工具和材料介绍刮痧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刮痧板、润滑剂等。
6. 刮痧操作步骤6.1 定位确定刮痧部位。
6.2 润滑皮肤使用润滑剂减少摩擦。
6.3 持板方法正确握持刮痧板。
6.4 刮痧技巧介绍不同的刮痧手法和技巧。
7. 刮痧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列出刮痧适用的症状和不适宜进行刮痧的情况。
8. 刮痧过程的注意事项强调刮痧过程中的力度控制、方向、速度等。
9. 刮痧后的护理介绍刮痧后的皮肤护理和客户的休息指导。
10. 异常情况处理描述在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应对措施。
11. 记录和文档管理规定刮痧操作的记录要求和文档管理流程。
12. 培训和考核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的培训和考核标准。
13. 安全和卫生强调刮痧操作中的安全和卫生措施。
14. 附则包括规程的生效日期、修订流程和其他相关事项。
结语总结刮痧技术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对于保证服务质量和客户安全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医刮痧疗法
一、概念
壮医刮痧疗法是以壮医理论为基础,利用刮痧器具在患
者皮肤相关经络穴位反复刮拭,通过良性刺激,充分激发天、
地、人三部之气,使之同步,以达到疏通三道两路、活血化
瘀、排毒的作用,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二、适应证
主要各类痧病(如感冒)、发热、咳嗽;风湿病;颈肩
腰腿痛;急慢性胃肠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
小腿痉挛;中暑;失眠;黄褐斑;肥胖症等。
三、禁忌证
(一)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损伤及皮肤病不宜用此法。
(二)有出血倾向者。
(三)严重心脏病、肾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水
肿者。
(四)体型过于消瘦者。
(五)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
(六)大病初愈、重病、气血亏虚及饱食、饥饿状态下
不宜刮痧。
四、操作步骤及要求
(一)施术前准备
刮痧板、刮痧油、治疗盘、治疗碗、75%的酒精、医用
棉签、无菌纱布、治疗巾。
(二)环境要求
治疗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
受凉。
(三)术前护理
备齐用物,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精神安慰
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
合操作。
(四)部位选择
根据病症选取适当治疗部位。
(五)体位选择
常有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根据病情确定
体位。
(六)施术方法
1.在患者的衣边垫上治疗巾,用无菌纱布清洁皮肤。
2.用75%的酒精消毒刮板。
3.将刮痧油倒于治疗碗内,用医用棉签蘸刮痧油涂擦刮
痧部位。
4.术者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用另一
面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刮拭方向为颈一背一腰一
腹—上肢一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背部从内向外刮拭,刮
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45~90°。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3~
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以皮肤出现紫色痧点为宜。对
于部分不出痧或痧点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
舒适为原则。
5.年轻、体壮、新病、急病的实证患者用重刮,即刮拭
按压力大、速度快。
6.正常人保健或虚实兼见证患者用平补平泻法,即刮拭
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刮拭部位要正确,只有根据不同的
病证选取相应的穴位刮痧的效果才会显著。
7.挑放血治疗。
8.刮痧完毕,用无菌纱布清洁皮肤,协助患者整理衣着,
整理床单,安排舒适的体位,给患者饮一杯温开水,并嘱其
休息15~20分钟后,方可活动。
五、治疗时间及疗程
根据病情,急性病症,每1~2天1次,中病即止;慢
性病症,每3~5天1次,5次为1疗程。
六、注意事项
(一)告知患者,刮痧部位会有疼痛、灼热感,属于正
常现象,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刮痧后6小时内忌淋浴,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二)下肢静脉曲张者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用轻手法。
(三)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
次进行刮痧。再次刮痧时间一般间隔3~6天。
(四)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对刮痧手法的耐受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
七、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
晕刮: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温糖开水,迅速点
按患者百会穴、人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