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本色之美

沧浪诗话——本色之美
沧浪诗话——本色之美

沧浪诗话——论诗的本色

《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清冯班不满其说,撰有《严氏纠谬》一卷。今人郭绍虞有《沧浪诗话校释》,为各家注中最详备者。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篇。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认为诗应该具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即为诗之本色。相对于诗、文而言,我们更常谈到的是词、曲的本色当行,李清照曾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而严羽看来,诗也应该别是一家,也应该本色当行。

沧浪诗话云:“惟妙悟乃为当行,乃是本色。”①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的诗歌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源自于禅宗,禅宗兴起于唐朝,兴盛于宋,宋人尤尚“以禅入诗”之方法。禅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的一种文化体,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道法自然,不违背自然之理。也就是自然的本色、规律,发于心而流于外。同时,又言及佛家的妙悟说,旨在于心的领悟。

孟浩然与韩愈的比较正是基于妙悟一说,当然,学有深浅,但悟有不同,就如严羽所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惟妙悟乃为当行,乃是本色。”②孟浩然也许在学识方面不及韩愈那么广博,但是,他的诗也有妙悟当行的本色,如《过故人庄》,后文中将具体阐释。

严羽又言:“韩退之《琴操》极高古,正是本色,非唐诸贤所及。”③此诗中的一首如下——

琴操〃其十将归操韩愈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①、①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34页。

③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

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

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

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①

《琴操》十首气格高古,语法质朴,词曲简约,颇有乐府歌的神韵在其中,韩愈《将归操》以骚体写作,展现了孔子之赵一路的艰辛历程,颇有古风,展现了诗歌着调“高古”的本色,韩愈本其精湛之学,过人想象能力,就前人所未措意之处,契入古圣贤之心灵,展现了一幅古老的画卷。仿佛就是一种穿越的回归,一切都是呈现在眼前的真实画面。

?诗者,吟咏之情也。?②何为诗,诗之本质在于吟咏情性。严羽提出这一观点之后,又分析道:“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③之因有所欠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者甚,叫噪怒张,殊怪忠厚之风,殆以骂訾为诗。诗而至此,可为一厄也,可谓不幸也。”④为什么说这样的诗不是古人之诗呢?因为是一唱三叹的不足,导致诗歌缺乏自然的感情色彩,过于死板,拘泥于格式,读之拗口。

“诗者,吟咏之情”是严羽诗论之本,是他论诗好坏的着眼点,诗之妙处在于“故其妙出,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⑤的含蓄之美,在这里他就指出江西诗派缺乏一唱三叹的韵味,也就是不以“吟咏情性”为本,注重对字词的炼化,推敲过分,只得了诗道之末,而非诗道之本。严羽在提倡汉魏晋盛唐诗歌,提出诗学理念,指斥近代诸公时,运用的正是先立其本,执本趋末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通过“原始要终”来实现的。他认为诗之根本是汉魏晋盛唐诗歌,那么便看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34页。

③一唱三叹:“唱”同“倡”。一个人歌唱,三个人跟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词婉转而含义深刻。出处——先秦·荀况《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④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35页。

⑤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①

全诗流露出李白无意金钱功名,寄情于酒于友的这种自然流露的潇洒豪放的情怀,诗歌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落,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整是感情自身流露之作,毫无矫揉造作之病态,一言一行,皆自内心而出。

沧浪诗话的诗法一篇有云:“须是本色,须是当行。”②何为本色?本色即原来的颜色,即诗歌要保持其最初的色彩,所保持的自然形态。“当行”是坐本行之事,只有当行,放能懂规矩,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才能做好诗这一行。严羽意在说明诗歌应该注重自身固有的美学规律和特色的把握。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词为诗,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③

王若虚《滹南诗话》④:“晁无咎云,东坡词小不谐律吕,盖横放杰出,曲子中缚不住者,其评山谷则曰:‘词固高妙,然不是当家行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

这两个词应皆指符合体裁的传统功用和审美特色,且要求形式格调的纯粹。

②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45页。

③《后山诗话》:旧本题宋陈师道撰。师道有《后山丛谈》,已著录。是书《文献通考》作二卷。此本一卷,疑後人合并也。陆游《老学庵笔记》深疑《后山丛谈》及此书,且谓《丛谈》或其少作,此书则必非师道所撰。今考其中于苏轼、黄庭坚、秦观俱有不满之词,殊不类师道语。且谓苏轼词如教坊雷大使舞,极天下之工,而终非本色。

④王若虚: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早年尽力于学﹐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刘中为师。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官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县令﹐皆有善政。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又奉使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滹南诗话》共三卷,记载了王若虚

协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本色当行呢?严羽在书中说:“发端忘举止,收拾贵有出场。?“不必太着题,不在多使事。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①就是不要拘泥于题目本身,随心而动,则成竹在胸。

又及“诗难处在结里,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里,若男人便非本色。”②这里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本色。番刀,是北方人少数民族挂在身上作为装饰和防卫的一种武器,这是北方民族特有的装束,若放到南方汉人的身上,则会显得不伦不类了。

至于那些作品富有本色,是吟咏之情呢?流露出自然未经雕琢之美,则看严羽诗评中的评述:“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③这样的诗作,往往是性情之作,而非言理之作。这也说明了严羽认为诗宜言情,不宜讲理。这里我又将本色分为两类,一为自然本色,二为生活本色。

自然本色指的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描写,同时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的代表便是陶渊明。

“谢所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④沧浪何出此言,首先就要比较一下二者的诗作,首先看谢灵运《登池上楼》一首——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的确可谓无一字不佳,但雕琢之痕迹十分明显,许多字词让人又生涩之感,如“潜虬”、“愧”、“怍”、"卧疴"、“岖嵚”,都是比较少见的词语,让人一看之下不是太能明白其意思,显然不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陶渊明的《饮酒

①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45页。

②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45页。

③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50页。

④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诗和谢诗一样也是表达了归隐的情怀的诗,但陶潜只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引得许多人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拍案叫绝,如此质朴自然的情感,自然是在谢灵运之上。

“观太白之诗,要识太白真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李白的确多豪放俊逸之句:“今朝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③其率真之语尽显。故人又称李白天仙之词。李白作诗,完全发乎情性,心有所想,所感,即化作诗句随口而出,并无一字拗口,通篇读之,顺畅无阻,这也是文字的自然。

生活本色诗指对生活的描写和感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描写了山村自然风光和朴实现实的农家生活和与朋友的质朴情意。从简单的叙事,直白明了的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再到写景,清新自然,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紧接着是和朋友一起喝酒,连聊天也是平常的农家之事,结尾处又是与友人约定再会。全诗仅八句,却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画卷,仿佛一切就在眼前一样自然。

生活本色最体现在上述这种平民生活,那么不得不提的便是杜甫。李汝伦④说杜甫“写情真而厚,纯而切,真是抒情大圣手,写情大圣手。”严羽对杜甫的评价也极高,“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⑤杜甫通过诗歌展现平民生活,对平民生活进行白描,表现了安史之乱下平民生活的艰辛及战争带给人们生活的不幸与痛苦无奈。写离别的有

①节选自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最后一联。

②节选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第一联。

③节选自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第四联。

④李汝伦:李汝伦,吉林扶余人,国民盟委员、广东省作协创作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广东诗词学会荣誉会长。有众多著述。李汝伦曾获中华诗词(BVI)研究院主办的2008中华诗词(青年)峰会终生成就奖。著有专集《杜诗论稿》、《种瓜得豆集》、《性灵草》、《旧瓶·新酒·辩护词》、《当代诗词研讨文集》、《蜂蝶无缘》、《紫玉箫二集》、《李汝伦作品选粹》、《李汝伦杂文选粹》等。

⑤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①这样场景的描写不是雅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②也不是灞陵伤别或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的远大的意境。而是真真切切的战争的残酷让普通百姓分别是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与不舍,是真情流露,并无婉转做作之意,更让人深感其痛。

同时,杜甫的诗作中也颇多描写闲适生活的诗,如《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为姹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内心的愉悦之情通过诗歌自然流露,同时,这种花不是高洁的梅花和菊花、莲花,也不是富贵的芙蓉,而是普普通通,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路边的野花,更具生活色彩。

又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④正是对生活有了细致的体悟和了解,才能自然流露出对春的热爱,也正是这种情怀,又恰恰具有它的平民本色。春雨按时到来,这是农民们殷切期望的,有了雨水的浇灌,万物才能复苏,植物才能生长,秋天才能有收获。所以杜甫情不自禁地赞扬春雨。

诗之本色,在妙悟,在本色当行,在吟咏之情。是自然的流露,是心情的抒发,是存在于自然与心间的最美的体悟。

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完整的体系,而本文是针对一个比较小的出发点,从“本色当行”四个字探讨严羽对诗歌理论构架上在这一方面的表述。严羽的诗歌理论中心论在妙悟说,而“本色当行”又是妙悟说里的一点,体现了沧浪对于诗歌评价的一个标准,他推崇有“吟咏性情”的诗歌,崇尚感情的自然流露,故贬斥江西诗派的作诗观点,虽不竟然全对,但别有可取之处,也为我们研究诗歌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①节选自杜甫《兵车行》第二三联。

②节选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第三句。

③节选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第四联。

美学概论

沧浪诗话——论诗的本色

授课老师:陈国强

学生:付明雪20093422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诗歌的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内容提要】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宋代诗学 严羽《沧浪诗话》是整个宋代诗话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著作,也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的最大影响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经典化。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绝对的诗歌价值存在于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这种观念,或好或坏,一直左右着后世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以盛唐诗为正统的观念时不时受到谨逊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对,但它始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其他见解都围绕着它做文章。”①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首先,《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在严羽确立盛唐诗审美规范之前,北宋诗人黄庭坚、陈师道试图从中唐诗人杜甫、韩愈的刻意锤炼、辞必己出出发来奠定宋诗的崛奇拗峭、朴拙生硬的诗风;南宋诗人如陆游、杨万里试图从古诗及唐诗的美文传统中寻找新的审美规范来补救江西诗派末流的枯瘦艰涩、拗硬奇险的弊病,但是他们所景仰与效法的只是中晚唐诗歌的清新自然、圆转流丽的诗歌风格,与严羽取法乎上,效法盛唐的雄浑雅健、华采空灵的诗歌风格迥异。尤其是宋代诗人对传统儒家道德气节价值观与以美刺讽谏为中心的诗歌政治功能的强化,冲淡了其文学风格论的独特的诗学意义。故《沧浪诗话?诗评》称:“唐人诗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②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尤其是建立在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上的。严羽在论述具体诗体上,如:“五言绝句中,众唐人人是一样,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沧浪诗话·诗辨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译文】作诗的方法有五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提出作诗有五种方法。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译文】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用力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诗的总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从

读《沧浪诗话》有感

读《沧浪诗话》有感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论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禅宗的思维方法引入诗学,并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言说,即“以禅喻诗”。整个《沧浪诗话》贯穿着禅学思想,因此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禅学化色彩。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兴趣”说是严羽美学思想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理论纲领。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诗歌的内在质素为“吟咏情性”,亦即抒发诗人的情感意绪。(二)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

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或艺术魅力,亦即外现途径及诗成后的境界。其《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用了“空中之音”等四个象喻,似乎比较玄虚,但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说,严羽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四中”之说重在无迹,重在委曲,重在空灵。“镜象水月”之空灵迷离,浑成无迹,被严羽借来说明诗歌的艺术美所体现的极致,或曰“理想境界”,简言之就是“兴趣”。 与“兴趣”和“入神”二说相比,“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突出审美主体性、弘扬自我性灵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这是宋代禅宗美学在诗歌理论中结下的硕果。“妙悟”说主要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上弥漫的一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恶劣风气,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的雕琢剿窃与四灵、江湖诗派的步趋晚唐的陋习有感而发的理论主张。“妙悟”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本自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一朝顿悟的佛教禅宗学说。“妙悟”之义域为:通过熟参历代诗歌特别是汉魏晋盛唐诗歌,诗人创作由自为质变为自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无碍的最佳审美境界和学习诗歌创作的上乘之法。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的“妙悟”说其实是突出“心”的作用。“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独探骊珠,相到精当而深刻地揭集了诗之所以为诗、有别于哲理议论文字的独具的美感特征。

《沧浪诗话·诗辩》 摘要

《沧浪诗话·诗辨》摘要 南宋诗论家严羽写下的《沧浪诗话》是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沧浪诗话》的第一部分是“诗辨”,主要是论述学诗的门径、方法、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一、“以识为主”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严羽提提出了“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要有眼力,辨认真伪邪正。认准学习对象,走正学习路子,这是学诗的第一步,即所谓“入门须正”。严羽把学习汉、魏、晋、盛唐当成“正路”,这几个时代的诗歌气象博大,形象鲜明,应该以他们为师。此外,“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所以立志须高,应该学习一流的诗歌,这是一个新颖独特的学诗途径。 二、诗的九种风格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 曰凄婉。” 三、以禅喻诗,重在妙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学诗如学禅需要会妙悟,那才是诗中行家,诗中高手。而“悟”有两种含义: ①学习鉴赏前人的作品要“悟”,即对前人作品深入体会、反复琢磨,也就是 “熟参”的功夫。其中汉、魏、晋、盛唐的作品有透彻之悟,中晚唐和两宋诗歌为“一知半解之悟”. ②诗歌创作要“悟”,主要指捕捉形象,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 他运用“别材”“别趣”两个概念,强调了“诗者,吟咏情性也”,要运用艺术思维的规律寓情于物,突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且“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即不要抽象说教,不要引经据典掉书袋。因此,严羽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严羽评价诗歌的最高标准是“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评价抒情诗主要强调“气象”和“兴趣”,”气象”要深厚博大,“兴趣”则是形象鲜明,意境深远。严羽还推崇空明、超然的形象,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如文中所说“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自然含蓄,就会收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则与之相背。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 《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诗辩》之四) 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辩》之一),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识”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即辨别诗歌高下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评注 现时《沧浪诗话》一书包含五部分,分别是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用现代术语来说,诗评近于文学批评。该部分是分列条目,并无具体系统,其评论依据自身的思路和批评格局,即是诗需有“兴象韵趣”“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汉魏晋盛唐为诗”等等,因此,这些诗评时时会被后人反驳。读者有时同意其观点,有时不同意,这是必然之事,批评本来便是争战之地,批评家你来我往,在争持中显示各自的逻辑思路和结论,思路越多,眼界便越开阔。譬如严羽说唐诗高于宋诗,原因在于唐以诗取士,这很有道理,但在现代学者的研究下,发现这并不是最直接的原因。文学批评并不是“真理”,而是“观点”,在不同的观点中思考艺术、人生,这是一个不断开拓的疆域,大家策马奔驰,在不同的观点中找寻自我的路向,这也算是阅读文学批评的一种意义。 笔者就诗评部分做部分评注: 一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①。 [注释] ①一只眼:禅家语,见于《传灯录》及《五灯会元》,意近于“正法眼”。[译文] 唐代大历以前,明明白白的另是一种言语风言语风格;晚唐,明明白白的另是一种言语风格;本朝各诗人,明明白白的另是一种言语风格;有了这种见识,才算具有“一只眼”。 [简评] 在这一条中,严羽认为诗歌有时代之声,一代有一代之风貌。“大历以前”即汉魏晋盛唐,但在这里似乎更指向“盛唐”。在盛唐、晚唐和两宋间,诗歌的风貌有巨大的差异,原因在于国力、时代环境、诗人特性等因素。盛唐“神气情”兼备,有宏大的时空魄力,格调高昂如旭日上升;晚唐格调小巧精致,有末代的孤清和浮艳;宋代如入中老年,诗歌有激情过后的冷静老练、哲思理性,也有人生感慨。这就是严羽所说的“别是一副言语”,此条亦可参考“诗体”所举的诗歌例子。

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3)

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 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典籍,格局庞大而具有体系性,坐落于诗歌艺术美学之上,侧重于讨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性,并提出了行之有效、具体全面的作诗方法。严羽构建起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并把诗歌的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最终走向“诗而入神”最高审美境界。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中谈及创作论,指出了诗歌创作的原则与要领。《沧浪诗话》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经典,不少学者都针对其开展过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理论。 一、著作意义及影响方面 朱志荣(2009) 指出《沧浪诗话》的问世,带来了中国诗歌理论的历史性转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彭立勋(2015)认为要了解中国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特色,需要对《沧浪诗话》的审美心理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辨析。 占青青(2017)指出与诗论《沧浪诗话》比较,严羽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理论的脱节饱受人们诟病,受学术界关注度较低。但作为创作实践,这些诗作可以让后人更全面了解严羽及《沧浪诗话》的创作内涵,特别是对“兴趣说”与严羽审美的矛盾、过度依赖模仿型创作及《沧浪诗话》的写作意图三个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伟(2018)指出严羽的《沧浪诗话》通常被视为宋代诗学批评的代表性著作,但此书亦可被视为诗歌教育的教材。严羽具有为学诗者写作的主观意识。此书核心观点集中于《诗辨》篇,但严羽花了更多细致的工夫来写作看起来更像是技法手册的条目,很可能是为了给学诗者提供具体实用的作诗技巧。宋元时期《沧浪诗话》首先在通俗诗学领域 (如杨载《诗法家数》) 中得以接受和流行,客观上说明其创作确有为学诗者考量的成分。严羽诗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沧浪诗话》扭转晚宋诗坛的不良风气,且树立新风。 (2018)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般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著作的代表,提出了诸如如“妙悟”、“熟参”“取法乎上”等理论术语,对古代诗话、词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萌发了分体、辨体的意识,尊体、破体、辨体是《沧浪诗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色”及“以盛唐为范”等内容,本文试对其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沧浪诗话》;文体;辨体;诗辨 作者简介:孟开元(1991.5-),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宋人论辨文体,渊源已久,自梁任?P的《文章缘起》始,溯古诗之源流,辨别各类文体,并通过辨别诗体来推崇其诗学主张,这种做法,一直是诗坛上的常见现象。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辨别先秦以来各类诗体十二体。粗浅的概括了各类文体之别,严羽也不例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分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以有韵无韵而论、以风尚而论的标准将文体分为,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谢体、徐庾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等各类文体。其后又说:“今人作诗;差人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市嫌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这里所说的“家数”正是各种文体,他认为“家数”之分而后才知知优劣之别。以上这些辨体的方式和做法体现了严羽清晰的辨体观念与辨体意识。 一、“辨体”的含义 在宋代一直就有“文章以体制为先”[1]的说法,至于何谓“辨体”,《文体明辨》徐师曾认为,“辨体”是随着文章学的发展,而发生的:“盖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故类愈增。(《文体明辨自序》)”[2]明人徐师曾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辨析,溯清各类文体、风格、体貌的分别。如果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来观照《沧浪诗话》中《诗辨》、《诗体》两篇,我们会发现严羽的辨体观念如下: (一)以诗为“本色” 《诗经》作为五经之冠,六艺之首,诗体是最经典的文体,论及“诗”体,严羽从最重要、经典的文体入手,他提到,“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须是本色,须是当行。”那如何才算是本色当行呢?在《诗辨》中,严羽写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认为,诗是有“别材”、“别趣”,的,诗的功能是“吟咏性情”,所以诗歌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好的诗歌不留下人为雕琢的痕迹,这点是严羽对于“诗”体创作的特别要求。在“诗”与其他类文体的区别上,严羽认为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古诗”风格是“雄浑悲壮”与“古文”风格是“雄深雅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体它们各有各的艺术风格,虽有一字之差,但却谬以千里。严羽从“古诗”体裁和“古

沧浪诗话校释

沧浪诗话校释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浪先生吟卷。亦言元刻本。 今以宋元本均未见。 置不论。 其别出者以说郛及津逮秘书二本为最流行。 此后各种翻刻之本。 沧浪诗话大抵不出此三种。 但此三种实亦同出一源。 无大区别。 《沧浪诗话校释》中校释之语以一部分是旧稿。原系文言。 虽经删改。 未必能改得纯粹。 为求统一起见。 即此校释说明。 也不免难些浅近文言。 这是需向读者声的。 中文名,沧浪诗话校释。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严羽。 译者,郭绍虞。 类型,文言文。 内容简介。 沧浪诗话附见沧浪吟卷。 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浪先生吟卷。 亦言元刻本。 今以宋元本均未见。 置不论。 其别出者以说郛及津逮秘书二本为最流行。 此后各种翻刻之本。 大抵不出此三种。 但此三种实亦同出一源。 无大区别。 《沧浪诗话校释》中校释之语以一部分是旧稿。原系文言。 虽经删改。 未必能改得纯粹。 为求统一起见。 即此校释说明。 也不免难些浅近文言。

这是需向读者声的。 作者资料。 严羽。 南宋诗论家。 诗人。 字丹丘。 一字仪卿。 自号沧浪逋客。 世称严沧浪。 邵武莒溪人。 生卒年不详。 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 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包恢之父包扬曾受学于朱熹。 一生未曾出仕。 大半隐居在家乡。 与同宗严仁。 严参齐名。 号三严;又与严肃。 严参等8人。

沧浪诗话号九严。 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 号召学古。 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 被誉为宋。 元。 明。 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他的《沧浪诗话》也影响了明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高棅和明代中后期的前后七子。 《沧浪诗话校释》的作者是严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浪先生吟卷,亦言元刻本。 今以宋元本均未见,置不论。 其别出者以说郛及津逮秘书二本为最流行。 此后各种翻刻之本,大抵不出此三种。 但此三种实亦同出一源,无大区别。 《沧浪诗话校释》中校释之语以一部分是旧稿,原系文言,虽经删改,未必能改得纯粹。 为求统一起见,即此校释说明,也不免难些浅近文言,这是需向读者声的。 内容简介沧浪诗话附见沧浪吟卷,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

浅析《沧浪诗话》“妙悟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a3713954.html, 浅析《沧浪诗话》“妙悟说” 作者:刘舒曼刘俏含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 【摘要】严羽《沧浪诗话》的核心观点是“妙悟说。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将中国禅宗文化引入诗学领域,提出诗歌是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的,创立了“妙悟说”,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文章主要从“妙悟说”的立论基础、思想来源、以及妙悟的途径和方等方面分析严羽“妙悟说”。 【关键词】妙悟说;江西诗弊;以禅喻诗;熟识;熟参 《沧浪诗话》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的著作,集中概括了宋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重要的问题,并依据宋代以前诗歌发展的经验,结合宋诗,尤其是江西诗派出现的弊病,系统概括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创新性,在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尤其是明清诗学影响颇深。《沧浪诗话》的核心观点是“妙悟说”,严羽认为,“妙悟”是创作与理解优秀诗歌的根本方法和最佳路径。 一、“妙悟说”的立论基础 “妙悟说”是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提出的。两宋时期,理学思潮浸染了宋人思想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层面,作为宋诗主流的江西诗派受其影响很大,这直接体现在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江西诗派倡导诗人具有丰富、理性的人生体验,深厚的知识理论储备,他们把诗歌当做一种具有自身存在、发展规律的客观事物来研究,想要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把握诗之“道”。他们在诗歌创作技巧上下功夫,从文字入手,提倡“点铁成金”;从音节入手,讲究字斟句酌;刻意堆砌典故,使用成语,做到“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议论,成段以致通篇地以说理取代诗情画意的表现。这种诗歌创作理念无疑有其弊端,过于注重诗歌作品中抽象的说理议论,忽视了情感的表现以及意象、意境、诗意等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当时许多士大夫文人批评江西诗派罗列典故、卖弄学问,“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轻视文学的审美功用,对诗歌创作产生极坏的影响。严羽在《沧浪诗话》的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明确说道:“仆为《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 【1】251可见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当时风靡的江西诗派的弊病提出的,是有具体针对性的。 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病源,认为学问与理义都不是诗之根本,不能代替诗歌本身。自古以来,诗歌承担着的就是表情達意的职能,而语言文字不过是提供给读者通往诗歌世界的路径和指向,诗歌的本体主要在于人的内心,所以对诗的追寻,就一定要挣脱语言文字的束缚,从而上升到其本体的境界。但是,“妙悟说”也并非要取消语言文字在诗歌中的位置,严羽把音节作为“诗之法”的五要素之一,他并没有偏废语言文字的意思。而他之所以认为宋人诗歌不及汉、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

(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译文】作诗的方法有五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提示:提出作诗有五种方法。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译文】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邓新跃 【内容提要】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宋代诗学 严羽《沧浪诗话》是整个宋代诗话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著作,也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的最大影响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经典化。美国哈佛大学东亚

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绝对的诗歌价值存在于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这种观念,或好或坏,一直左右着后世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以盛唐诗为正统的观念时不时受到谨逊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对,但它始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其他见解都围绕着它做文章。”①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首先,《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

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译文】作诗的方法有五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提出作诗有五种方法。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译文】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用力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诗的总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从容不迫和沉着痛快。诗歌创作的极致有一样:入神。作诗而能到入神的境界,这就到顶点了!到尽头了!无以复加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很少了。

高考语文阅读《沧浪诗话_诗辨》(节选)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 七)、阅读下文,回答1—4题。(11分)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 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 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 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 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 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 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 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

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 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 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 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①,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 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 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兹 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 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 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 中喻为旁门左道。 1.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2分) 2.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现象,认为诗 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3分) 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 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 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

浅论《沧浪诗话》中的“别材”、“别趣”

浅论《沧浪诗话》中的“别材”、“别趣” 《沧浪诗话》产生于南宋后期,是宋代诗话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继晚唐司空图之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诗歌主张和审美理论。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指出:“《沧浪诗话》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宋代最后一个世纪的特有产物;它的广泛影响说明弥漫在该作品的那种危机感与失落感触及到后世古典诗学的心弦。”①(432)“《沧浪诗话》最深远的影响是它的否定性。价值与权威靠什么来维护?严羽的回答是:抨击异己。”(431)《诗辩》作为《沧浪诗话》的理论纲领,在提出了“真识”、“妙悟”、“兴趣”、“入神”四说的基础上,充分显现了严羽诗论与众不同的特征。郭绍虞主编的《沧浪诗话校释》将《诗辩》分为了五部分,在其中的最后一部分中,严羽提出了“别材”、“别趣”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 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在文论史上引起的歧义最多。本来《诗人玉屑》的引用是“别材”,但后来的引用者多改“材”为“才”,改“书”为“学”了。如黄道周《书双荷庵诗后》云:“此道关才关识,才识又生于学,而严沧浪以为‘诗有别才,非关学也’;此真瞽说以欺诳天下后生,归于白站打油钉铰而已。”如此理解,《沧浪诗话》就更成了邪魔歪道之说。周容春《洒堂诗话》云:“请看盛唐诸大家,又一字不本于学者否?有一语不深于理者否?严说流弊,遂至竟陵。”其实,严羽的本意是将“材”指“诗材”,即诗中的题材事义,而非人的才能或天才。“非关书也”则表达了严羽对当时“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强烈反对。 关于“以文字为诗”,历来附合者对此多以艰险、奇怪、生僻之字入诗来加以发挥。若此,弊处更大,几无优点可言。因为把许多艰涩的词语嵌入诗中,只能在读者的感发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甚而流入“以艰深文浅易”的邪路上去。关于“以才学为诗”,严羽大概主要是批评“以学问入诗”。“以学问入诗”包括喜用典故,好用故实,广征博引,出入典籍,言必有征,字必有据,以致补缀奇字,强争险韵等等。江西诗派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手法运用到创作中,可说是以学问入诗的典型。而“以议论入诗”,一是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综合表达,这种议论方式运用不好,就会出现浅率生硬的毛病。二是随着理语和禅语的大量入诗,诗中出现了如刘克庄所批判的“经义策论之有韵者也”的现象。 严羽指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主要是针对江西诗派及四灵、江湖等派的诗人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诗风而发的。“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且其多作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处。其末流甚者,叫嚣努长,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②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标榜“杜诗无一字无来历”之说,提倡从古人的著作中取材、炼意,通过“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再创新诗。而严羽认为,诗歌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诗者,吟咏情性也”,诗歌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审美形式,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自然流露,不应受到他物的阻滞与束缚。关于诗歌创作需要“别材”的见解,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书本中的材料,有的可以入诗,有的则不可以入诗;而书外的材料也未尝不可入诗。严羽并不是一味地反对书中的材料,因此他又说:“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对于“别趣”的争论则更多。刘仕义《新知录》云:“杜子美之诗所以为唐诗冠冕者以理胜也,彼以风容色泽放荡情怀为高,而吟写性灵为流连光景之词者,岂足以语三百篇之旨哉?”对《沧浪》“别趣”之说颇为不以为然。“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一观点,与严羽对诗歌创作主抒情这一基本特征的理解分不开。“理”有义理、玄理、性理等内涵。宋代理学家喜谈性理。经籍注疏、老庄笺释、释门经卷、宋人语录,内容虽然不同,但都是谈理。宋代诗人把这些“理”生硬的套入诗歌之中,就使得诗歌丧失了文学性。

[生活]沧浪诗话诗辨全篇翻译

[生活]沧浪诗话诗辨全篇翻译 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

读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这也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此书中的理论前人多有评说,而且多有争论,而终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妙悟说,兴趣说,别才别趣说,以禅喻诗等几个方面。 《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诗辨”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诗话》的总纲。“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基本观点。“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偶尔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正由于此,它受到世人的普遍重视。 《沧浪诗话》论诗,是针对宋诗的流弊而发的。它把宋诗的演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沿袭唐人,至苏轼黄庭坚变革唐风,南宋中叶以后又转向晚唐学习。它对于宋诗的变唐很不以为然,尤其反对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作风,谓其并不理解诗歌的特点,违背了诗学的传统。对于“四灵”和江湖诗人的倡导晚唐,它也认为“止入声闻辟支之果”,未进入“大乘正法眼”。 根据这样的情况,《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这里所说的“别趣”,是指诗歌作品有别于一般学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所谓“别才”,则是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这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一般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别才”和“别趣”紧密相关。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非关书”、“非关理”,或者也叫作“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基本宗旨。 严羽论诗并不局限于“兴趣”这一点。《诗辨》谈到作诗的法门有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个方面,还谈到诗歌的品类、技巧、大致的分界与最高的境界,范围相当广泛。尽管如此,“兴趣”仍然是他衡量诗歌的最基本的标尺。他批评南朝人与宋人都是说他们未能将词、理、意、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了那种浑成而又含蓄的美质。作为对立面,他称许唐人又推崇汉魏古诗也是出于形象整体性与含蓄美的要求。他这样重视诗中“兴趣”,对于救正一部分宋人诗作忽视诗歌审美特点的弊病,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强调过了头,也容易导致重艺术而轻思想的偏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