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232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232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232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2016年县级医院版)

一、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二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中华消化杂志,2012,32(6):361-63)。

1.有持续或者反复出现的血便、黑便和/或粪便隐血阳性;

2.可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低血压、昏厥和休克等表现;

3.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

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二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中华消化杂志,2012,32(6):361-63)。

1.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

3.内镜、腹部CT、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4.当各种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灶或者严重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需行手术探查。

(四)标准住院日为3–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

2.207,下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血便、黑便等表现,怀疑下消化道出血。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输血前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4)肛门和直肠指检。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胃肠镜检查;

(2)腹部CT平扫或增强、腹部血管三维重建

(3)肠系膜血管造影;

(4)胶囊内镜或小肠镜。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根据年龄、基础疾病、出血量、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估计病情严重程度。

2.建立快速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3.必要时应置入胃管行胃肠减压或者行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输血指征:

(1)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或心率>120次/分。

(2)血红蛋白<70g/L,高龄、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者输血指征可适当放宽。

5.止血药。

6.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必要时选用。

7.内镜检查:

(1)系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关键检查,并且在发现出血病灶时可以在内镜下止血,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进行。

(2)应积极稳定循环和神志状况,为内镜治疗创造条件,检查过程中酌情监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术前可行灌肠以清洁肠道。

8.血管造影:

活动性出血,每分钟出血量超过0.5ml时,可进行该检查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或出血原因,必要时可行栓塞止血。

9.当各种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灶或者严重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需行手术探查。

(八)出院标准。

1.综合临床指标(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尿素氮、粪隐血实验等)发现出血已经停止,恢复饮食,无再出血表现;

2.未明确出血病灶者,全身情况允许时可出院继续观察。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检查而造成并发症(例如内镜检查造成的肠道穿孔、血管造影引起的造影剂诱发的肾病),造成住院时间延长。

2.因消化道出血而诱发其他系统病变(例如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建议进入该疾病的相关途径。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意识障碍等均属高危患者,在检查后可能需要特殊治疗手段。

4.通过检查已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ICD-10:K92.2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4日

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安排入院常规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及病情

评估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输

□签署输血、内镜和抢

救同意书

□活动性出血,无法控

制并危及患者生命

者,须请相关科室(外

科、放射科、ICU)会

诊,必要时转入其他

流程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入院检查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输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

录等病历书写

□完成内镜检查,必要

时内镜下止血

□内镜检查未明确出血

部位者,选择其他相应检

□仍有活动性出血,无

法控制并危及生命

者,须请相关科室(外

科、放射科、ICU)会

诊,必要时转入其他

流程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一级/特级护理

□病重/病危

□禁食水,记出入量

□静脉输液(方案视患

者情况而定)

临时医嘱:

□止血药(必要时)

□生长抑素/垂体后叶

素(必要时)

□输血医嘱(必要时)

□心电监护(必要时)

□吸氧(必要时)

□监测中心静脉压(必

要时)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

时)

□血常规、尿常规、粪

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

凝血功能、输血前检

查(血型、Rh因子,

可经输血传播的常见

病相关指标)

□胸片、心电图、腹部

超声

□腹部CT平扫或增强、

腹部血管三维重建(必要

时)

□内镜检查前感染筛查

项目

□建立静脉通路,必要

时插中心静脉导管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一级/特级护理

□病重

□禁食水,记出入量

□静脉输液(方案视患

者情况而定)

临时医嘱:

□止血药(必要时)

□吸氧(必要时)

□血常规、粪常规+潜

血、凝血功能

□输血医嘱(必要时)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

时)

□心电监护(必要时)

□监测中心静脉压(必

要时)

□内镜检查,必要时内

镜下止血

□腹部CT平扫或增强、

腹部血管三维重建、(必

要时)

□肠系膜血管造影(必要

时)

□胶囊内镜或小肠镜(必

要时)

主要护理工作□介绍病房环境、设施

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宣教(消化道出血的

知识)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日期住院第3–4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已经完成检查,病因已经明确,根据病因进入相关流程

□观察有无检查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决定将患者转入其他疾病流程,制定后续诊治方案

□住院医师完成病程记录

□决定能否允许患者进流食

□继续监测重要脏器功能

□仍有活动性出血,无法控制者,须请相关科室(外科、放射科、ICU)会诊,必要时转入其他流程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一级/特级护理

□病重

□既往用药

□开始进流食(出血已止者)

□静脉输液(出血已止者可适当减少输液量)

临时医嘱:

□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治疗(必要时)□止血药(必要时)

□心电监护(必要时)

□血常规

□记24小时出入量

□吸氧(必要时)

主要护理工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心理与生活护理□指导患者饮食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2020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且血容量已基本纠正而尿量仍少,则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而发生肾功能衰竭。 【住院指征】 1经积极治疗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2病因不明者。 3多次反复出血,需要进一步治疗者 【急诊诊治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 一、紧急治疗期:患者入院6~48小时,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针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PPI、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二、病因诊断期:入院48小时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治疗。无法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经验性诊断、评估和治疗。 1. 初步诊断。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诊断可基本成立。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除外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引起的呕血,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引起的粪便发黑。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二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中华消化杂志,2012,32(6):361-63)。 1.有持续或者反复出现的血便、黑便和/或粪便隐血阳性; 2.可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低血压、昏厥和休克等表现; 3.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二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中华消化杂志,2012,32(6):361-63)。 1.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 3.内镜、腹部CT、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4.当各种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灶或者严重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需行手术探查。 (四)标准住院日为3–7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 2.207,下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血便、黑便等表现,怀疑下消化道出血。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输血前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4)肛门和直肠指检。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胃肠镜检查; (2)腹部CT平扫或增强、腹部血管三维重建、小肠CT三维重建 (3)肠系膜血管造影; (4)胶囊内镜或小肠镜。 (5)99m锝标记的红细胞扫描;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指南

河南省按病种付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指南 编号: 疾病名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适用对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拟行:内科治疗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预期住院天数:_10_天/实际住院天数:__ 天 住院日期第一天第二天 日期 临床评估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护理级别:特级 持续性心电监护 持续性吸氧 首程及住院记录 住院检查费 床位费 医疗废物处置费 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护理级别:特级 持续性心电监护 持续性吸氧 住院检查费 床位费 医疗废物处置费 归档各项检查结果 处置监测生命体征 静脉采血 静脉注射 静脉输液 记录24h出入水量 暖气、空调费 泵入 三腔两囊胃管压迫止血 监测生命体征 静脉采血 静脉注射 静脉输液 记录24h出入水量 暖气、空调费 泵入 检查血常规(急查) 血沉 尿常规 粪常规+潜血 输血前体检 电解质 生化多项 心电图(床旁) 血清C反应蛋白 鉴定血型 血凝四项 血常规 电解质 会诊患者门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药剂生理盐水 泮托拉唑针 5%葡萄糖 氨甲苯酸针 酚磺乙胺针 10%葡萄糖 维生素K1针 5%葡萄糖 维生素C 维生素B6 10%葡萄糖 奥曲肽针 10%氯化钾针 复方氨基酸(3AA) 20%脂肪乳液 25%葡萄糖 奥曲肽针 塑料三通 蛇毒血凝酶针 生理盐水 去甲肾上腺素针 口服60ml/次 生理盐水 凝血酶针 口服q4h与去甲肾交替 必要时输浓缩红细胞或血浆 生理盐水 泮托拉唑针 5%葡萄糖 氨甲苯酸针 酚磺乙胺针 10%葡萄糖 维生素K1针 5%葡萄糖 维生素C 维生素B6 10%葡萄糖 奥曲肽针 10%氯化钾针 复方氨基酸(3AA) 塑料三通 20%脂肪乳液 蛇毒血凝酶针 生理盐水 去甲肾上腺素针 口服60ml/次 生理盐水 凝血酶针 口服q4h与去甲肾交替 必要时输浓缩红细胞或血浆 卫生材料 营养禁食禁食 排泄 活动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医疗卫教 护理及卫教入院宣教;入院护理评估;患者检查指 导;住院基础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 导;心理护理;生活护理 病情观察;分级护理;用药指导;康复指导 变异□有□无□有□无护士签名 医生签字 费用合计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 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共识会议组对于非静脉曲张上消化出血治疗共识意见(Ann Intern Med,2010,152(2):101–113、胃肠病学杂志译文,2010,15(6):348–52);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有呕血和/或黑便。 2.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昏厥和休克等表现。 3.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仅需药物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国际共识会议组对于非静脉曲张上消化出血治疗共识意见(Ann Intern Med,2010,152(2):101–113、胃肠病学杂志译文,2010,15(6):348–52);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5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52–158)。 1.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并输血。

2.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抑酸药物。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3–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9 2.204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鲜血、呕吐咖啡渣样物、黑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4)胃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抗核抗体、ANCA等自身抗体检查; (2)DIC相关检查; (3)超声心动图。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推荐意见及推荐级别、证据水平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 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1. 单、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类似,均可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2. 胶囊内镜检查应先于小肠镜进行,以提高诊断率。优先行小肠镜检查一般用于有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出血量较大或考虑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3. 对于经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并且同时存在进行性贫血加重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如有条件,应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14. 如果存在持续性或复发性出血,或无法定位出血灶,则推荐补铁治疗、对因治疗,根据出血量决定输血需求(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5.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停用抗凝药物和/ 或抗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一、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 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呕血或/和黑粪情况;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注意有无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既往史有无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二)体格检查 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肠鸣音活跃;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有呕血或/和黑便者;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上消化出血成立。应和下列情况鉴别: 2、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3、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4、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0日 p 日期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 p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 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安排入院常规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及病 情评估 □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 输血 □ 签署输血、内镜和 抢救同意书 □ 仍有活动性出血, 无法控制者,须请相 关科室(外科、放射 科、ICU)会诊,必要 时转入其他流程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入院检查 □ 根据病情决定是 否输血 □ 完成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 完成内镜检查, 必要时内镜下止血 □ 仍有活动性出 血,无法控制者,须 请相关科室(外科、 放射科、ICU)会 诊,必要时转入其他 流程 p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内科护理常规 □ 一级/特级护理 □ 病重/病危 □ 禁食水,记出入量 □ 静脉输液(方案视 患者情况而定) □ 静脉抑酸药 长期医嘱: □ 内科护理常规 □ 一级/特级护理 □ 病重 □ 禁食水,记出入 量 □ 静脉输液(方案 视患者情况而定)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 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 输血前检查(血型、Rh因子,可经输血传播的常见病相关指标) □ 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 胃镜检查前感染筛查项目 □ 止血药(必要时) □ 输血医嘱(必要时) □ 心电监护(必要时) □ 吸氧(必要时) □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时) □ 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插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 □ 血气分析(必要时) □ 吸氧(必要时)□ 静脉抑酸药 临时医嘱: □ 止血药(必要时) □ 吸氧(必要时) □ 监测血色素变化 □ 输血医嘱(必要时) □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时) □ 心电监护(必要时) □ 监测中心静脉(必要时) □ 胃镜检查,必要时内镜下止血 p 主要 护理 □ 介绍病房环境、设 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宣教(消化道出 血和胃镜检查的知 识)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指南

河南省按病种付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指南

住院日期日期第七天第八天临床评估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评估基本生命体征护理级别:二级住院检查费床位费医疗废物处置费监测血压静脉输液暖气、空调费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评估基本生命体征护理级别:二级住院检查费床位费医疗废物处置费监测血压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暖气、空调费血常规粪常规+隐血处置检查会诊生理盐水泮托拉唑针 5%葡萄糖氨甲苯酸针酚磺乙胺针 10%葡萄糖维生素 K1 针复方氨基酸液(3AA)药剂生理盐水泮托拉唑针 5%葡萄糖氨甲苯酸针酚磺乙胺针 10%葡萄糖维生素 K1 针复方氨基酸液(3AA)卫生材料营养排泄活动医疗卫教护理及卫教变异护士签名医生签字费用合计病情观察;分级护理;用药指导;康复指导□有□无病情观察;分级护理;用药指导;康复指导□有□无适当活动适当活动流质流质 住院日期日期第九天第十天临床评估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评估基本生命体征护理级别:二级住院检查费床位费医疗废物处置费归档各项检查结果监测血压静脉输液暖气、空调费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评估基本生命体征护理级别:二级住院检查费床位费医疗废物处置费监测血压静脉输液暖气、空调费处置检查

会诊药剂生理盐水泮托拉唑针 5%葡萄糖氨甲苯酸针酚磺乙胺针 10%葡萄糖维生素 K1 针复方氨基酸液(3AA)生理盐水泮托拉唑针 5%葡萄糖氨甲苯酸针酚磺乙胺针 10%葡萄糖维生素 K1 针复方氨基酸液(3AA)卫生材料营养排泄活动医疗卫教护理及卫教变异护士签名医生签字费用合计备注:浓缩红细胞或血浆自费病情观察;分级护理;用药指导;康复指导□有□无出院指导□有□无适当活动适当活动流质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定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 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

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 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 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且血容量已基本纠正而尿量仍少,则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而发生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诊治过程】 1、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1)紧急治疗期:患者入院6~48小时,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针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PPI、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2)病因诊断期:入院48小时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内镜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

消化科疾病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临床路径(6个)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 年,南昌)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 (2015年,南昌)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中华内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曾于2009年在杭州组织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普通外科及危重医学等多个学科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讨论,共同制定并颁布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1],该指南对我国ANVUGIB的临床诊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近5年来,随着各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ANVUGIB的诊断和治疗又有了新的研究,2009年颁布的指南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于2015年11月再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及参考更新的国外指南,对2009年颁布的指南修订如下? 一、定义 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一项包括93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其年发病率为(19.4-57.0)/10万,发病后7d再出血率为13.9%、病死率为8.6%[2]? 二、ANVUGIB的诊断 1.症状及体征:若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伴或不伴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应避免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出血病灶,可确诊ANVUGIB。

02-潜山县医院××科临床路径实施目标及工作方案

02-潜山县医院××科临床路径实施目标及工作方案

潜山县医院 ××科临床路径实施目标及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学习《潜山县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科实际,制定临床路径工作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二、工作目标 利用1年时间,在我科选择部分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我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在我院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具体如下: 1、总结兼具品质与成本效益的临床路径模式,规范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护理差异,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 2、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合并症、感染率、再入院率与死亡率; 3、优化病种诊疗方案,节约医疗资源,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 4、促进医疗行政团队的合作,强调持续性医疗照护; 5、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6、体现循证医学证据在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并减少医疗纠纷。 三、组织管理 成立本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 组长: 成员: 实施小组负责根据本科实际情况,结合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潜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患者姓名:_性别:_年龄:_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_年_月—日出院日期:_年_月一日标准住院日:7 - 10日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上级医师查房 查 □完成入院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根据病情决定是 主 □安排入院常规检查否输血 要□上级医师查房及病□完成上级医师查情评估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p 诊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完成内镜检查,疗输血必要时内镜下止血 工□签署输血、内镜和□仍有活动性出 作 抢救冋意书血,无法控制者,须 □仍有活动性出血,无法 控制者,须请相关科室 (外科、放射科、ICU) 会诊,必要时转入其他流 程 请相关科室(外科、 放射科、ICU)会诊, 必要时转入其他流程 重 占 八、、 p 医 嘱 长 期 医 嘱 :□内科护理常规□ 一级/特级护理 □病重/病危 □禁食水,记出入量 □静脉输液(方案视患 者情况而定)□静脉抑 酸药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 一级/特级护理 □病重 □禁食水,记出入量 □静脉输液(方案视 患者情况而定) p 日期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

临时医嘱:□ 静脉抑酸药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 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 输血前检查(血型、Rh因子,可经输血传播的常见病相关指标) □ 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 胃镜检查前感染筛查项目 □ 止血药(必要时) □输血医嘱(必要时) □心电监护(必要时)临时医嘱:□ 止血药(必要时) □ 吸氧(必要时) □ 监测血色素变化 □输血医嘱(必要时)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时) □ 心电监护(必要时) □ 监测中心静脉 (必要时) □ 胃镜检查,必要时内镜下止血 □ 吸氧(必要时) □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时) □ 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插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 心静脉压(必要时) □ 血气分析(必要时) □ 吸氧(必要时) 主要 □ 介绍病房环境、设□ 宣教(消化道出 p 施和设备血和胃镜检查的知 护理 □ 入院护理评估 识)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为Trietz 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以及我国实际,分别对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旨在进一步规范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主要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

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最全版)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最全版) 一、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x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内科学(第八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高血压指南(JNC8)及欧洲动脉高血压管理指 (ESH/ESC)。 1.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定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见表1)。

表1 血压分类水平和定义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寻找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按心血管风 险分层(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 膜病变、糖尿病; 4.除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x11),3级高血压或需 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 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