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宝应
20 0 5年
1 栽 培 措 施 . 3 1. . 1不 同育 秧 方 式 发 病 程 度 有 差 异 3 目前 主要 有 肥 床 旱 育
力 强 . 根 早 , 后 活 棵 快 ( 后 3d即 可 活 棵 . 苗 期 较 水 秧 发 栽 栽 蹲 短 3 4d , 伤 轻 , 病 力 强 , 病 轻 。 - )植 抗 发 1 . 同栽 培 方 式发 病 程 度 不 同 目前 水 稻 栽 插 方 式 主 要 有 .2不 3 人 工 移 栽 、 插 、 盘 抛 秧 、 播 稻 等 , 发 病 程 度 来 看 , 工 机 塑 直 从 人 移 栽 秧重 于 机 插 秧 ( 盘 抛 秧 、 播 稻 ) 塑 直 。人 工 移 栽 秧 播 种 早 ( 年 为 4月 底 5月 初 .0 5年 为 5月 上 中 旬 ) 从 出 苗 到 移 往 20 ,
查 , 扬 辐 粳 7号 、 南 粳 4 l平 均 病 株 率 分 别 为 l. %和 18 5
6 8 , 扬 粳 9 3 、 稻 9 、 稻 3号 、 稻 8号 平 均 病 株 .% 而 5 58 镇 9徐 盐 率 分 别 为 09 % ,. % ,.% ,.3 。综 合 2a的情 况 , 相 . 2 05 6 1 2 1 % 0 在 同 防 治 水 平 下 . 育 粳 3 、 粳 4 、 辐 粳 7号 等 品种 . 武 号 南 1扬 易
12 水 稻 品 种 .
1 . 籼 、 、 稻 发 病 差 异 明 显 从 发 病 程 度 来 看 , 稻 轻 于 .1 2 粳 糯 籼 粳 稻 、 稻 轻 于 糯 稻 。籼 稻 耐 病 能 力 明显 强 于 粳 、 稻 . 间 粳 糯 田 显 症 较 轻 . 表 现 黄 绿 相 间条 斑 , 少 有 心 叶扭 曲 、 死 的现 只 很 枯 象发生 , 相同管 理水平下 的粳 、 稻发病 重 , 叶扭曲 、 而 糯 心 枯 死现象明显 . 量损失严 重。 产 1 . 粳 稻 品 种 间存 在 较 大 的 差 异 从 2 0 .2 2 0 5年 发 病 情 况 看 . 在 同 等 防 治 条 件 下 不 同 粳 稻 品 种 间 存 在 明 显 差 异 。发 病 轻 的 有 徐 稻 3号 、 粳 9 3 、 稻 8号 、 稻 9 , 田期 病 株 率 在 扬 58 盐 镇 9秧 1 %以 内 , 田期 病 株 率 在 3 大 %以 内 ; 病 较 轻 的 有 淮 稻 6 、 发 8 南 京 52 , 田期病 株率 在 1 7 5秧 %左 右 . 田期 病 株 率 在 1%左 大 0 右 ; 病 较 重 的 有 扬 辐 粳 7号 、 稻 10 、 稻 9号 、 粳 5 发 津 0 7盐 华 号 、 粳 4号 、 稻 1 、 育 粳 3号 等 品 种 . 田期 病 株 率 就 华 新 8武 秧 达 4 以上 . 的达 2 . %, 数 未 进 行 移 栽 ( 1 。 % 高 65 多 2 表 ) 大面 积种 植 的不 同粳 稻 品种 发病 差 异 明 显 。 0 4年 7月 20 1一 1日调 查 , 育粳 3号 平 均 病 株 率 为 1.1 , 镇 稻 9 、 0l 武 93 % 而 9 扬粳 93 5 8平 均 病 株 率 分 别 为 2 9 . %和 06 :0 5年 同 期 调 O . 20 %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状况及防治措施

2代若虫 发生 早、危害 时间 长。调查 结果显 示:早播早栽
田 第 2 灰 飞 虱 若 虫 比 正 常 移 栽 田 早 2 龄 次 。第 三 ,水 代 个
稻 最敏 感生 育期 暴露于 灰飞 虱主 要传毒 期 ,水 稻移栽 后 有一段 缓苗 期 ,这可 能是水 稻整 个 生育期 中最脆 弱 、最 敏 感期 。为 了促 进秧苗 返青 和幼 苗生 长 ,生产 上常采 用 带肥移 栽和 移栽 后及 时施肥 的措 施 。因此 ,秧 苗返青 后
下。
进一步 的研 究表 明 ,决定 当年水 稻条纹 叶枯 病 发病程 度
的关键 因子 是 :第 1代 灰飞 虱迁 移高 峰期 与水稻 感病 敏 感期 ( 叶期至 分蘖期 )的吻合度 和灰 飞虱带 毒群体 的数 3 量。水 稻不 同品种 抗病 性有较 大 差异 , 品种 抗 性~般 的 特 点是 :籼 杂 >中粳 >糯稻 >晚粳 。 影响 水稻条 纹 叶枯 病流 行 的核心 因 素有 两 点 :一是 灰 飞 虱 传毒 世 代 。 在 我 县 ,灰 飞低 虫 口基 数 。在小 麦返青 期和扬花 .
期 , 合 防治小麦粘 虫 、 霉病 、 虫等 , 6 7 1 % 结 赤 蚜 每 6m用 0
早播 早栽 田病情 严重 的主要 原因 是:第一 , 早栽 田虫
口密度 大 ,在第 1代灰 飞虱 成虫 迁 飞高峰 来临 前移栽 的
早栽 田,第 1 代成 虫大量 迁入本 田,并 导致第 2 代若 虫大 发生 。 据调 查结果 ,早栽本 田第 1 灰飞虱 迁入量 是正 根 代 常移栽 田的 4 1 ~ 0倍 ;第 2代 若虫密 度 是正常移 栽 田的 1 ~2 倍 。第 1 带毒灰 飞虱成 虫进入 早播 早栽 田,是 0 0 代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

4、化学防治
该病常被诊断为水稻胡麻斑病并予以兼治
水稻粒黑粉病
十、水稻粒黑粉病 1、症状:
只危害谷粒,在水稻近黄熟是症状才较为明显。有三种类型:a:谷 粒色泽正常,颖间自然开裂,露出黑色粒状物,如遇阴雨天气湿 度大,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末;b:谷粒色泽正常,外颖背线近 护颖处开裂,显出白色或红色舌状物,颖壳粘附黑色粉末;c:谷粒 变暗绿色,不开裂,不充实,与青粒相似,有的谷粒变为焦黄色,
手捏有松软感,病粒用水浸泡变黑。
水稻粒黑粉病
水稻粒黑粉病
水稻粒黑粉病
2、病原:
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狼尾草腥黑粉菌
3、侵染循环
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中越冬,翌年扬花期多
雨季节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从花器入侵。
水稻粒黑粉病
4、发病因素
水稻扬花期连阴雨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5、诊断及病害控制
状,谷粒多发生在护颖和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
水稻窄条斑病
水稻窄条斑病
2、病原:
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稻尾孢
3、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种子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
以分生孢子借昆虫、气流等传播进行初侵染。
水稻窄条斑病
水稻窄条斑病
4、发病因素
高温多雨利于发病,生长后期遇低温侵袭会加重
病情
5、诊断及病害控制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
2、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
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病叶呈青灰色或
灰绿色,呈水烫伤装,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 面病害症状急剧发展。
冀东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初探

续 的黄 绿 色 或 黄 白色 短 条 斑 , 以后 病 斑 增 大 合 并 , 叶 一 病 半 或 大半 变 成 黄 白 色 ,但 在 其 边 缘 部 分 仍 呈 现 褪 绿 短 条 斑 。 株 矮 化 不 明显 , 一般 分 蘖 减少 。 秆 品 种 发 病 后 心 病 但 高
叶 细 长 、 软 并 卷 曲成 纸 捻 状 , 曲下 垂 而 形 成 “ 枯 心 ” 柔 弯 假 ; 矮 秆 品种 发病 后 心 叶 展 开 仍 较 正 常 。发 病 的 植 株 枘 死 ,
碍, 由于 冀 东 稻 区 感 病 品 种 的大 量 种 植 , 加 上 近 几 年 的 再 暖冬 气候 , 致传 毒 昆虫 灰 飞 虱 数 量 增加 , 稻 条纹 叶枯 病 导 水
旱 愈 米愈 重 的发 展 态势 。综合 相 关单 位 的研 究 调 查 , 水 稻 对
异 较 大 。 津 粳 杂 2 号和 冀 糯 l 等 品 种 发 病 较 重 ,垦 育 号 l、 丰 4 、 粳 l 6盐 7冀 4以 及 垦 稻 2 0发 病 较 轻 , 般 糯 稻 发 一
水 稻 条 纹 叶枯 病 ( i tp ) 由 灰 飞 虱 为 媒 介 传 播 Rc s i 是 e re 的病 毒 病 , 在水 稻 苗 期 、 檗 至拔 节 期 、 穗 期 都 可 受 灰 飞 分 孕
虱 传 毒 危 害 。 近 儿 年 来 此 病 发 生 逐 年 加 重 ,尤 其 是 2 0 05
代 灰 色 大量 从 麦 田迁 移 至 水 稻 上传 毒 危 害 , 且 水 稻 虱 而
又 是 灰 飞 虱 的适 生 寄 主 , 旦 迁 人 很 少 主 动 性 外 迁 , 就 一 这 形 成 了病 害重 发 流行 的 又一 个 重 要 因素 。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1 发 生 特 点
武香粳 1 、南粳 4 、香粳 4 次之 ,防治田病株率分别为 4 1 9 1.%、0 %和 81 1 3 1. 1 . %%; 镇稻 9 、 9 扬粳 93 、 5 8 宁粳 1 号较 为抗( ) , 耐 病 病株率分别为 21 1 %和 1 .%、. 5 3%。此外 , 不 同育秧方式的稻 田发病也有一定差异 ,表现为水育秧 田重
定差异。 20 年移栽水稻为例 , 以 04 武育粳 3 号最为感病 , 防治田平均病株率达 1.%, 8 5 对照组病株率达 4 5%~0%; 7
逐年加重趋势 , 0 年水稻条纹 叶枯病大暴发 ,江苏省泰 2 4 0 州市 20 6 2 0 6 m 水稻平均病株率为 5 6 h . 8%,其中病株率大 于1 0%的面积 占水稻总面积 1.%。0 5 53 20 年虽然灰飞虱的 发生基数和带毒率均超过上年 ,但通过总结前几年的防治 经验和失利教训 , 加大测报和防治力度 , 采取 “ 栽培避害 、 治
~
代灰飞虱平均 7 万 头/ 2 . 5 } ,一代灰飞虱为 22 万 头/ l m 0. 5 h , m 幅度 5.万~ 7 2 5 1 5万 头/ 2 5 h , m 是常年 同期虫量 的 5 1 倍 。 ~0 据带毒率测定( 采用 E IA方法 )20 年灰飞虱带毒率 为 LS ,02 1.%,03 3. 20 年 4.%,0 5 2 8 20 年 7 %, 4 5 0 1 4 20 年上升到 43%。 5
摘要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轻重程度主要与传毒媒介友 飞虱的虫量及带毒率、 水稻品种 的感病性 以及栽培方式呈正相关, 通过剖 析水稻条纹叶桔病的发生特点, 探明采取抗病品种, 优化栽培方式, 科学合理用药, 推行全程控制是防控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生特点; 发 综合控制
2007年金山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 秋优金丰”等杂交系列 为主 ,占单 季稻 种植面积 2 万亩 的 9 9 %以上 , 5 这些 品种对条 纹叶枯病 的抗 性相 对较弱 。
的药 剂 防治 策 略 , 取 防治 麦 田 及 周 围 田埂 、保秧 田 , 秧 采 治
1 2 播期早 ,灰 飞虱迁入量 大 .
据 5月下旬调 查 ,移栽秧
田, 尤其是杂交稻 、 插秧秧 田的平均亩 虫量达 1O 机 5 万头, 尤 2 3 适 时进行化 学防治灰飞虱 .
其 是 虫 源 田包 围 的 秧 田 , 高 亩 虫 量 达 30 头 以上 。 最 0万
田、 保大 田。 治前 期、 后期的办法 。 保 从多个环节控制灰飞 虱数量 。 防止其传毒 。( ) 月下旬对 麦田、 14 四周田埂、 林果
地、 河边一代灰飞虱孳生地全 面开 展低龄若 虫的防治 。麦田
每 亩用 1%吡虫 啉 WP 0 O 4 g;杂草 田亩用 1%吡虫啉WP 0 0 4g 加草甘膦 10 5 倍液喷 雾防治。 ( ) 0 ~10 2 进行种 子处理 。 每亩 用 1%吡虫 啉 WP O O 1g浸种 ,以控制苗期灰飞虱。 ( )抓好 3
1 发生 特 点
由于 20 年水稻条 纹叶枯病属 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年 , 07 各 级政府和农业部 门高度重视 ,防治宣 传发动早 、 力度大 。 在 准确 测报 的基础上 , 通过适当推迟播栽期 、 优化药剂 防治策 略及 其他综合控 病措施 , 有效地控制 了病 害流行 , 具体措施
初 ,一 代 成虫 高 峰 日为 5 2 月 9日。
减少 灰飞虱寄主。麦子 、 油菜收获后及时灌水 、 耕翻 。 并清
若虫, 减少一 代灰飞虱向秧行全 区普查 ,2 3块 田的平均 理 田间、 2 田埂杂草 , 消灭灰飞 虱寄住地 。 效杀灭灰飞虱成 有 2 2 适 当推 迟播期 , 开灰 飞虱迁移 高峰 . 避 水稻条纹叶枯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阐述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对其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流行因素;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59-02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媒介昆虫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2000年在本地零星发生,近几年已成为抑制本地夺取水稻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2007年灰飞虱发生量特大、带毒率高、品种感病性强,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暴发流行的发生趋势。
在坚持“治病控虫、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策略同时,抓好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和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先后对麦田和稻田灰飞虱进行全面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控病效果。
1发生特点1.1发生面积和程度逐年扩大、加重,越冬基数高近几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本地蔓延迅速,2001年水稻平均穴发病率3.5%,是2000年的20倍,2002年达10.5%,2003年与2002年接近,2004年则继续加重,平均病穴率高达27.1%。
2007年3月普查49块麦田虫量0~31.2万头/hm2,平均2.4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1.4倍,是2005年同期的8.1倍。
2007年4月10日调查27块田,虫量0~57.9万头/hm2,平均25.7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2.3倍,其中短翅成虫占71.59%,雌成虫占9.57%,雄成虫占18.84%。
发生期比2006年早8d。
1.2秧田所处环境不同,发病程度有轻有重据调查结果表明,连片秧田培育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发病较轻,而秧田周围是小麦田、大麦田或杂草丛生的,此秧田秧苗移栽到大田后相对发病较重。
1.3育秧方式不同,病情差异大水育秧田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发病率明显高于肥床旱育秧培育的秧苗。
盐稻2号水育秧的平均病穴率、病株率分别为12.5%和5.3%,旱育秧的平均病穴率、病株率分别为3.8%和0.75%。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白湖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 , 明 了我地水稻条 纹叶枯病 发 生的病毒 来源 , 探 病毒在 带毒 灰飞 虱体 内越 冬 , 成为主要初
侵 染来源, 田是灰飞 虱向秧 田和直播 田迁入 传毒 的主要 虫源地 。如果秧 苗期 与灰 飞虱 迁入 期吻合 程度 大, 生危 麦 发 害程度 重, 4月底 一 5月下旬早播 的秧 田 , 感染灰 飞虱传 毒 的机 卒 大。如 果灰 飞虱基 数 大, 该病 就 易大流行 。直播 田
中 图分 类 号
¥3,2 4 5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7 3 (0 8 1 0 7— 7 l 20 )3—15— 2 4 0
20 03年 以来 , 着 白 湖水 稻 生 产 由过 去 的 “ 随 四稻 ” 为 主的种植 结构 改变 为 以一 季粳 糯稻 为 主 , 植方 式 由过 去 种 的人工栽 插 转 变 为 以机 械 栽 插 为 主。 太 湖糯 、 秀水 18 2、
块 , 稻减 产 达 6 % 一7 % , 产 只 有 2 0 g左 右 。通 过 水 0 0 单 0k
几 年来 的调查 分析 , 行 了药 剂 防治 试 验 研 究 , 进 已初 步 探
( ) 自湖 麦 田和 杂 草 丛 中 灰 飞 虱基 数 是 条 纹 叶 枯 1在
明了该病 在 白湖 的发生规 律 和防治对 策 。
毒 高峰 , 稻秧 苗感 染病毒 的机 率大 。 水
l 水稻 条纹 叶枯 病在 白湖 发 生规律
11 病 毒来 源 . 灰 飞 虱是 水 稻 条 纹 叶枯 病 的传 毒媒 介 , 在我 地灰 飞虱是 以若 虫能 够越冬 的一 种 害虫 , 冬 场所 复 越 杂 , 以在越 冬作 物小 麦上越 冬 , 可 以在 杂草 上越 冬 。 既可 也 灰 飞虱一 般不直 接危 害水 稻 , 带 毒病 源 Rc teVrs 其 i S p i e i u 简称 R V 称水 稻条纹 叶枯 病毒 。病毒 在带 毒灰 飞 虱体 内 S, 越冬 , 为 主要 初侵 染来 源 。种 群数 量变 化及 其 在 寄主 间 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方法
近年来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较重。
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极少数数严重发生田产量损失达6~7成。
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应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策略,做到多种防控措施协调配套,既可有效控制灰飞虱传毒与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还可大降低农药使用量,保证稻米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一是推广优质、高产、抗耐病品种。
注意选用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南粳44、扬粳4038等系列抗耐病品种。
二是大力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
实践证明,直播稻、机插秧等栽培方式由于有效地避开了一代灰飞虱迁入高峰,减少秧苗传带毒机率,水稻条纹叶枯病明显减轻。
三是加强田外杂草防除。
及时防除水稻秧田及大田周围杂草,切断传毒媒介灰飞虱的寄主。
四是科学实施化学防治。
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在加强麦田一代灰飞虱防治、开展药剂浸种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秧苗期一代成虫迁入盛期、本田二、三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工作,主要药剂有25%吡蚜酮、48%毒死蜱、25%噻嗪酮等。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也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县发生为害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
该病发生后,病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常不及健株的一半。
轻病株花丝少,籽粒减少。
重病株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紧凑成团,抽不出雄穗,雌穗矮小无籽粒。
对该病的防治,应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即采用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为重点,辅以种植耐病玉米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控制灰飞虱传毒。
一是调整玉米播期。
根据外地研究,灰飞虱转移传毒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1~6叶期吻合与否,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
将玉米播种期调整到相对安全期是预防该病发生的经济有效措施。
玉米展平叶6叶以上时,较耐玉米粗缩病病毒。
结合我县一代灰飞虱发生情况,春玉米播种时间调整至在4月15日之前;夏玉米播种期调整至6月10日后为宜,这样既可减轻粗缩病发生为害,又能确保玉米高产。
二是选用耐病品种。
目前我县种植的玉米如掖单2号、4号、苏玉18号及糯玉米等品种均为感病品种,这些品种在灰飞虱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十分严重。
根据各地种植筛选,苏玉10号、苏玉19号较耐病,可选择推广。
三是防治传毒灰飞虱。
着重要抓好玉米田一代成虫防治,选用25%吡蚜酮
WP25克/亩,兑水50公斤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4次,可加病毒钝化剂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