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练习3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练习3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练习3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练习3

15.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

一、填空题

1.电热既有消极危害的一面,也有积极可利用的一面。各类就是利用电流来加热的设备,常见的有、、等.

2.一个20Ω的电阻,通过0.5A的电流2min,电阻上消耗 J的电能,释放热量 J.

3.有一种家用电熨斗的规格为“220V 300W”这种电熨斗内部电热丝的电阻是Ω.如果在额定电压下工作,1min内将产生 J的热量.

二、选择题

4.下列几种家用电器中不属于电热器的是()

A.电炉

B.电熨斗

C.收音机

D.电烙铁

5.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等用电器的后面分别装有铁片或制成空格状,这样做的目的

()

A.为了用电器的美观

B.为了防止用电器漏电

C.为了防止用电器聚集热量

D.为了节约用电器的制作材料

6.若下列各用电器的额定功率都相等,正常工作时,释放热量最多的是()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烙铁

D.电风扇

7.两根完全相同的电热丝,串联起来接在家庭电路上烧开4kg的一壶水需24min,若把它们并联起来烧开同样一壶水,需要的时间为()

A.6min B.12min C.24min D.48min

三、计算、论述题

8.有人在使用电熨斗时,为了熨烫方便和不使温度升的得

过高,通常将电熨斗接在如图15-7所示的电路中,试问:开

关S应在何时闭合,何时打开?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图15-7

9.小明为了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找来了如下器材:12V的电源,开关,一段电炉丝,粗细、长短与电炉丝相同的铜导线,蜡和导线若干.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把电炉丝和铜电线串联起来接

到电源上,在电炉丝和铜导线上分别用蜡粘上两根小铁

钉。如图15-8所示,等蜡凝固后,合上开关,过一会

儿,电炉丝上的蜡熔化了,铁钉掉下来,而铜导线上的

蜡没有熔化。

图15-8 (1)他的这个简单实验能不能用来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2)他把电炉丝和铜导线串联在电路中的目的是什么?

(3)电炉丝上的蜡能熔化,而铜导线上的蜡没熔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5.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

1. 电热器电饭锅电热毯电熨斗

2. 600 600

3. 161.3 18000

4. C

5.C

6.C

7.A

8.当电熨斗发热过多时断开开关,流过电熨斗的电流变小,发热少;当电熨斗发热不多时闭合开关,流过电熨斗的电流变大,发热多

9.(1)能(2)电流相等(3)电流相等时,在相同的时间内,电阻大的导体产生的热量多

九年级物理下册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习题课学案 一.学什么二.怎样学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具有热效应;2.会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3.掌握焦耳定律的相关计算。 4.在电热器电路中(只有电阻的电路),电能几乎全部转化为内能,即W Q (填“>”、“<”、“=”) 5.在其他电路中,如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时,大部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即W Q(填“>”、“<”、“=”) (二).例题精选 题型1: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例1: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源上,在5分钟内共产生多少热量?分析与解答: 题型2:电阻的相关概念 例2:某电动机上标有“220V,2A”它的线圈电阻为5 Ω,当它正常工作一分钟后,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线圈中产生的热量为多少?如没有其他能量的损失,则得到多少的机械能? 分析与解答: 三.学怎样? 1.如果电视机、电烙铁和电风扇上都标有“220V,60W”的字样,它们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时间,则三个用电器产生的热量是() A.电烙铁最多 B.电视机最多 C.电风扇最多 D.一样多 2.为了使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增加一倍,下列措施中可行的〔〕A.并联一根阻值相等的电阻丝 B.串联一根阻值相等的电阻丝 C.使电热器两端的电压增加一倍 D.将电阻丝从中间剪成两段,然后将它们并联起来使用 3.小明家新买一规格为“800”W的电热水壶,他经过几次使用后发现:晚饭后烧开一壶水总比早晨烧开一壶水所用的时间长,。你认为主要原因() A 晚间电热水壶两端电压低于早晨电热水壶两端电压 B 晚间大气压升高,水的涨点升高,需要的热量比早晨高 C 晚间环境温度比早晨温度偏低 D 晚间烧水的热量散失比早晨多 4.小明要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电压一 定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瓶内电 阻丝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把电路 连接完整。复习笔记,巩固总结 积极思考,专心听课,总结归类 精心钻研,自主完成

九年级物理下册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导学案(无答案)苏科版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 一、学习目标 1 ?能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3?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会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电热利用与防治。 4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复习提问 1. 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 2 ?能说出一些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情况? 电流在电路中做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电动机、电灯发光、电视机工作……。当这些用电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触摸它们的有关部位,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三、进行新课 (一)电热器 投影:电饭锅、取暖器、油灯、电炉丝、电烙铁……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将 ________ 能转化为 ____ 能,这种现象称为电流 的 _______ 。 (二)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导线和电炉丝串联,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并不很热?说明什么? 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1)、提出问题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你能结合实例说出这三个因素对电热的影响吗? (3)、设计实验 ①要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_____________ 相同,不同。要保持电流相同,则应把电阻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通过比较 来反映产生热量的多少。 ②要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电流的关系,应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不同。 ③要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时间的关系,应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不同。 (4)、进行实验 实验(一)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1 ?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反映电流通过电阻放出热量。 2 ?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时间的关系 有以上实验,可知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 ___________ 。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学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三课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学习目标】: 认识中和热的概念,掌握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重、难点】: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学习过程】 三、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 和OH- 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 H2O(l) ΔH = -57.3kJ/mol 3. 注意:①. 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因为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酸、碱或盐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必须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强酸与强碱中和时生成1mol H2O均放热57.3kJ,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浓的强酸与强碱中和时,稀释过程放热,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大于57.3kJ/mol。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②. 中和反应对象为稀溶液。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 +)≤1mol/L,碱溶液中的c(OH -)≤1mol/L。这是因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稀释时会放出热量。 四、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1.实验用品 大烧杯个(500mL)、小烧杯个(100mL)、温度计、量筒个(50mL)、泡沫塑料或硬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个小孔)、搅拌棒。 0.50mol/L盐酸、0.55mol/LNaOH溶液。 2.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用50 mL(大约50g)0. 50 mol/L的盐酸与50mL (大约50g)0. 55 mol/L 氢氧化钠 设t1: 反应前两溶液的平均温度。 t2: 反应后溶液温度 c = 4 .18 J/(g·℃)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学案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学案 主备人:黄健 学习目标: 1.知道电热器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知道电热器一般都是由电阻构成。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焦耳定律的表述.适用范围和计算公式。 3.知道用转换法表示电热大小的方法.途径,进一步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进一步熟悉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学习重点: 1.会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实验; 2.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知道焦耳定律的公式并会计算电热。 学习难点: 用转换法设计反映电热大小的实验装置;有依据地猜想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学时安排:1学时 课前准备: 1.观察你家中的用电器,完成下列填空。 ⑴通电后能够发光的用电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通电后能够发出声音的用电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通电后能够转动(或运动)的用电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通电后能够发热的用电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思考: ⑴什么叫电流的热效应?电流热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或电流通过导体时,将电能___________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⑵什么叫电热器? ____________利用电流______效应工作的装置称为电热器。 ⑶通电后不发热的用电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电热水壶的工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⑴电热水壶在工作时将______能转化为内能,从_____________可以粗略的反映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 ⑵同一个电热水壶,通电相同的时间,什么情况下电流能产生更多的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不同的电热水壶,通电相同的时间,什么情况下电流能产生更多的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你猜想,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 1.学习“电热器”的相关知识 ⑴小组内部交流“课前准备”第1题的完成情况,相互补充完善答案。 ⑵推举小组全班展示本组答案。 ⑶师生总结电流热效应.电热器的定义。 ⑷引申:热效应的定义中“电能直接转化为内能”能否说出“全部转化为内能”?为什么?

2021年九年级物理下册 5.3 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课后作业 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下册 15.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课后作业1 苏 科版 班级姓名 1. 实验表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成正比,跟成 正比,跟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定律,可用公式表示。 2.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24V时,通过的电流是0.5A,则导体的电阻是Ω,这段导体消耗的电功率是 W,通电10s产生的热量是 J。 3.电熨斗通电一段时间后,熨斗表面很烫,而连接电熨斗串联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这是因为通过他们的电流_____(相等/不相等),而导线电阻比熨斗电阻___(大/小)得多。 4.有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均相同的电风扇、电烙铁、日光灯,各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相同的时间,产生热量最多的是______,消耗的电能_______(相等/不相等)。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15Ω,R2=20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 示数为0.4A.则R1两端的电压为 __ V,通过电阻R2的电流为 __ A。若通电100秒,R2产生的热量为 __ J。 6.一只电热器接在照明电路中,5min产生的热量为2.64×105J,则通过该电热器的电流是A,电热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是Ω。 7.将阻值为R甲=40Ω和R乙=10Ω的两个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相同时间内,两电阻中产生热量较多的是______.若将两电阻并联后接在4V的电源上,1min内两电阻产生的总热量为_________J.8.电动机工作时两端电压为U,电流为I,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R,则该电动机工作时输出的最大机械功率为_________. 9.下列家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A.笔记本电脑 B.电冰箱 C.电风扇 D.电暖器 10.电炉丝坏了,去掉1/5后,仍接在原电源上,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与原来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A.5∶4 B.4∶5 C.5∶1 D.1∶5 11. 把两根电热丝并联接到电源上,相同时间发出热量较多的一定是() A.通过电流较大的 B.两端电压较大的 C.电阻较大的D.以上三个都对 12.关于电热的利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热对我们来说总是有利的 B.电饭锅是利用电流热效应的原理制成的 C.电热对我们来说总是不利的 D.电视机工作过程中没有产生电热 13.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流热效应的部分电路,A电阻丝的阻值小于B 电阻丝的阻值.比较通电后两根电阻丝两端的电压U A、U B以及它们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Q A、Q B, 以下关系中正确的是() A.U A=U B,Q A=Q B B.U A<U B,Q A>Q B

第四节 《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电流的热效应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1)本节课从一个简单的用“热得快”烧水的生活现象,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用电器的发热现象,让学生体会电流的热效应,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2)本节课设计成体现物理新课标理念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历科学探究的探究课,探究的课题是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其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事实,归纳、概括出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使学生得到创造、探索的训练。 2.本节课体现了高效型课堂教学理念——优化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通过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主动的探究和建构知识。传统的教学常把这节课上成实验验证焦耳定律的规律课,忽视了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我力图将本课题的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启发问题探究课,在实验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将课堂教学组织起来,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3.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探究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分别观察比较:1、电炉丝接入电路中时,电炉丝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2、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并分析它们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作出合理的猜想:电流的热效应可能与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及通电时间有关。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体会自然规律的探究历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规律,及时总结,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果。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精品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盖斯定律的内容,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2.学会有关反应热计算的方法技巧,进一步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一 盖斯定律 1.在化学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但是某些反应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2.从能量守恒定律理解盖斯定律 从S →L ,ΔH 1<0,体系放出热量; 从L →S ,ΔH 2>0,体系吸收热量。 根据能量守恒,ΔH 1+ΔH 2=0。 3.根据以下两个反应: C(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 1 CO(g)+12 O 2(g)===CO 2(g) ΔH 2=-283.0 kJ·mol - 1 根据盖斯定律,设计合理的途径,计算出C(s)+1 2 O 2(g)===CO(g)的反应热ΔH 。 【试题参考答案】根据所给的两个方程式,反应C(s)+O 2(g)===CO 2(g)可设计为如下途径: ΔH 1=ΔH +ΔH 2 ΔH =ΔH 1-ΔH 2 =-393.5 kJ·mol - 1-(-283.0 kJ·mol - 1) =-110.5 kJ·mol -1。 4.盖斯定律的应用除了“虚拟路径”法外,还有热化学方程式“加合”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试根据上题中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利用“加合”法求C(s)+1 2O 2(g)===CO(g) 的ΔH 。 【试题参考答案】C(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 1

第三节《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案(苏科版初三下)(2)

第三节《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案(苏科版初三 下)⑵ [设计意图] 学生关于操纵变量法的实验的印象应该讲是比较深刻的,然而在结论的表达上也存在一 定的咨询题,专门是焦耳定律如此有三个变量的公式,而且关于电功和电热在认识上和运算 上都存在着误区,因此针对如此咨询题,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学生自主复习,教师重点强化 训练的方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和练习,对典型实例分析讲明,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明白得和分析、运算能力。 [复习目标] 1、认知目标复习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明白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了解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 〔2〕通过复习明白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明白焦耳定律的公式; 2、技能目标培养 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操纵变量法和串并联电路特点的认识;能正确认识电流所做的功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把握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运算方法;能够用电热的知识讲明实际生活中的咨询题。 3、情感目标表达 通过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地观看分析咨询题的能力;[复习重点和难点] 1、复习重点识不电热器,明白电热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明白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 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明白焦耳定律的公式并会运算电热; 施教策略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分析归纳 2、复习难点对电流所做的功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的认识以及会用电热的知识讲明 实际生活中的咨询题。 克服方法典型例题讲解,对比〔或类比〕分析,强化训练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 [课前预备]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过程,当电流通过电水壶时,电能转化为_________ 能。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正比,跟___________ 成正比,跟 ___________ 成正比。那个结论是 ______ 国科学家__________ 通过大量实验确定的,它的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 3. 两个电阻 R:R2=3:2,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时,两端的电压之比U:U2= ______ ,相同的时刻内,R和R2中电流做功之比W:W2= ___________ ,两个电阻消耗的功率之比 P1:P2= ____ , R1和R2在相同的时刻内产生的热量之比Q:Q2= ______ 。

1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学案 人教选修4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人教选修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焓、焓变的概念、符号、单位 ②、掌握从两种角度判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方法 ③、掌握从键能角度定量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探究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逻辑推理的乐趣 【学习过程】 一、重温旧知 典型的放热反应类型: 。 典型的吸热反应类型: 。 二、新课探究 1、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思考1:液态H20转变为气态水时要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是反应热吗? 注意: 阅读教材P2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2)焓:①、概念: ②、符号:③、单位: (3)焓变:①、概念: ②、符号:③、单位: 思考2:①、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阅读教材P2第四、五自然段,仔细领悟图1-1,并思考如何用坐标图呈现图1-1内容: 0 反应过程0 反应过程1molH2与1molCl2反应能量变化示意图2molHI分解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思考3:①、对比反应过程中放出、吸收热量的数据,判断这属于那种类型的化学反应? ②、从物质的总能量角度来看,放热反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③、图中生成物总能量对应纵坐标在什么位置?在反应物总能量纵坐标的上方还是下方? ④、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和从物质总能量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一致?1molH2与1molCl2反应实际产生多少能量? ⑤、反应热中“/mol”针对具体的物质吗?如果是,是针对那种物质呢? ⑥、如果是2molH2与2molCl2反应,反应放出多少能量?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此图一致吗? 已知化学键的键能:H-H键436KJ/mol,H-I键298.7KJ/mol,I-I键152.7KJ/mol;请在坐标图上画出2molHI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4)、结论: 反应类型从物质总能量的角度(宏观角度描述)从键能的角度(微观角度描述)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应用 H 0H 0 ③、从键能的角度计算反应热: 【课堂反馈】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Al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C与H2O蒸汽反应 D、CH4在O2中的燃烧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木炭常温下不燃烧,加热才能燃烧,说明木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B、焓变是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C、C(石墨)=C(金刚石) ?H= +1.19KJ/mol,所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D、放热反应的反应热总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热 3、已知:1mol硅晶体中含有2molSi-Si键,1molSiO2晶体中含有4molSi-O键,试计算2molSi 完全燃烧时的?H= 。 4、已知生成4molNH3时放出184.8KJ能量,试计算N≡N键的键能为。

初三物理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实验的印象应该说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在结论的叙述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焦耳定律这样有三个变量的公式,而且对于电功和电热在认识上和计算上都存在着误区,所以针对这样问题,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学生自主复习,教师重点强化训练的方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和练习,对典型实例分析解释,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计算能力。 [复习目标] 1、认知目标复习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知道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了解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 (2)通过复习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焦耳定律的公式; 2、技能目标培养 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和串并联电路特点的认识;能正确认识电流所做的功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掌握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计算方法; 能够用电热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体现 通过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重点和难点] 1、复习重点识别电热器,知道电热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 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焦耳定律的公式并会计算电热; 施教策略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分析归纳 2、复习难点对电流所做的功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的认识以及会用电热 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克服办法典型例题讲解,对比(或类比)分析,强化训练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1.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量的过程,当电流通过电水壶时,电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 成正比。这个结论是______国科学家__________经过大量实验确定的,它的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两个电阻R1:R2=3:2,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时,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相同的时间内,R1和R2中电流做功之比W1:W2= ,两个电阻消耗的功率之比P1:P2= ,R1和R2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之比Q1:Q2= 。 4.已知两个电阻R1:R2=3:2,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I1:I2= ,相同的时间内,R1和R2中电流做功之比W1:W2= ,两个电阻消耗的功率之比P1:P2= ,R1和R2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之比Q1:Q2= [教学过程]

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_教案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探究电热影响因素,体会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焦耳对电热探索的过程,引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电热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对焦耳电律的理解。 重点:认识电流热效应;探究电热影响因素;理解及应用焦耳定律。 【教学方法】 引入环节要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认识到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量,完成对电热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发讨论,电热的多少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完成实验设计后,动员学生参与操作,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细节问题,包括现象的观察和操作流程的解释。在定性地总结出电热对哪些因素有关以后,要强调焦耳是经过了大量的实验,收集了大量数据以后才确定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定量关系,总结出焦耳定律。一项科学研究或发现对于研究者来讲,其实是要历经很多艰辛才能完成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给予认知过程以应有的敬畏,增加对焦耳等科学巨匠的认同感。 对焦耳定律内容的教学应注意Q=I2Rt是实验结论,是电热定义式,而非推导公式,要避免与电功的公式混为一谈。在得出推导公式前要注意条件的交代,但不必进行阐述,要给下一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 公式应用以简单的计算和解释生活中的电学现象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实验激趣: 发光一段时间后的灯泡,用手触摸灯泡;使用一段时间后的电风扇,摸触电动机部分,都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为什么? 学生回答:电流通过用电器时会出现热效应。 新课教学: (一)电热器 师生交流: 1.家里还有哪些用电器通电后会发热? 2.课本图中的家用电器有何共同点?我们使用这些电器是为了得到哪一种能量? 学生归纳: 教师总结: 1.电流热效应是每一种用电器使用时都会出现的; 2.电热器就是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装置。 (二)活动: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1.由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电热多少与什么有关? 2.大胆猜测: 3.设计实验: (1)器材装备: 师生讨论: 你想用什么样的用电器来产生电热? 准备用什么器材比较出电热的不同? (2)方法确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电路连接: 师生讨论: 根据实验的要求,要控制变量,这两根电热丝应 学生参与体验 参与的学生回 答问题 学生举例 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猜测 根据生活实践 和对问题的理解, 讨论解决的办法 进一步完善实 验过程 产生感性认 识 在实验中能 仔细观察认真思 考。 将事物进行 合理分类,是知识 的应用过程。 发散性思维, 是一种知识总结 和提取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 己讨论,思维得以 激发,完善解决问 题的方法。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焓变、反应热的概念。 难点:从化学键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 1.焓变 (1)焓变 ①概念: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即焓变(ΔH)决定。 ②常用单位:。 (2)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因此,我们常用表示反应热。2.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243 kJ的能量,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862 kJ的能量,则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3.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 (1)放热反应:ΔH0(填“<”或“>”),即ΔH为(填“+”或“-”)。 (2)吸热反应:ΔH0 (填“<”或“>”),即ΔH为(填“+”或“-”)。 4.△H计算的表达式: 课内探究------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 一、探究: 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

数学表达式△H=。 3、△H<0时反应热△H >0时反应热 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 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二、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2、△H<0时反应热△H >0时反应热 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知道影响反应热大小的因素。 3.会写热化学方程式。 4.能熟练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5.了解中和热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重点·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的和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 南京第五十四中学杨书忠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实验的印象应该说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在结论的叙述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焦耳定律这样有三个变量的公式,而且对于电功和电热在认识上和计算上都存在着误区,所以针对这样问题,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学生自主复习,教师重点强化训练的方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和练习,对典型实例分析解释,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计算能力。[复习目标] 1、认知目标复习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知道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了解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 (2)通过复习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焦耳定律的公式; 2、技能目标培养 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和串并联电路特点的认识;能正确认识电流所做的功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掌握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计算方法;能够用电热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情感目标体现 通过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1、复习重点识别电热器,知道电热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知道电流通过导 体所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焦耳定律的公式并会计算电热; 施教策略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分析归纳 2、复习难点对电流所做的功与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的认识以 及会用电热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克服办法典型例题讲解,对比(或类比)分析,强化训练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1.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量的过程,当电流通过电水壶时,电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成正比, 跟__________成正比。这个结论是______国科学家__________经过大量实验确定的,它的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两个电阻R1:R2=3:2,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时,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相同的时间内,R1和R2中电流做功之比W1:W2= ,两个电阻消耗的功率之比P1:P2= ,R1和R2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之比Q1:Q2= 。 4.已知两个电阻R1:R2=3:2,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学案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1) 【学习目标】 1.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2.知道一般电热器的发热原理, 能举出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实例; 3.理解焦耳定律、公式并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过程】 1.回忆我们是如何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因素的?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大小?2.电功的公式w= ,推导式有、。 活动1:观察电热器 1、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内能的现象称为,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装置成为。 2、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_______ 3、举例家庭中常见的电热器: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电流通过电热器所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法: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如何反映出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 (2)如何研究电热的多少与导体电阻的关系? (3)如何研究电热的多少与导体中电流的关系? 3.根据以上分析,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 画出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4、进行探究: (1)我们看到:两瓶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t1 △t2,此时1、2两锥形瓶中的两根电阻丝,它们之 间相同的物理量是,不同的物理量 是。 这说明: (2).我们看到:电流增大后,相同时间内2锥形瓶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t2′△t2,此时2锥形瓶中的电阻丝,前后两次实验中相同的物理量是。不同的物理量是 这说明: (3)实验中,若通电时间越长,瓶中煤油温度上升得将会。 这说明: 归纳结论 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导体本身的、通过导体的以及 通电时间有关。导体的越大、通过导体的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表达式: 活动3:讨论电热的应用及防护。 【典型例题】 【例1】现在你能回答下列问题了吗? 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是为什么?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场电流电流的热效应导学案新人教选修

第6节电流的热效应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学习目标 1.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 2.能通过实验研究导体通电时发热的规律,在实验中接受实验方法的指导:控制变量的方法、比较的方法。 2. 预习内容:可以按知识体系设置,最好分层设置 1、阅读教材p.19前几段,完成问题思考中的第1、2题。 2、阅读教材P19《研究导体通电时发热的规律》的实验部分,完成问题思考中的第2、 3、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白炽灯泡通电以后,一会儿就热得烫手,电饭锅通电以后能把生米煮成熟饭,这说明电流通过导体后会发热,使导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这种现象叫什么? 2、根据我们使用电器的经验,很容易想到,发热的多少与通电时间有关:通电时间越长,发热越多。试猜想:导体通电时发热的多少与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能有什么关系? 3、①该实验使用什么仪器或方法来比较两个导体(A和B)发热量的多少? ②为了研究发热量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必须保证其他因素相同(这叫做控制变量法),我们采用什么方法使两个电阻的电流相等、通电时间相等? ③类似的,为了研究发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采用了什么方法? 合作探究 1、分组实验:研究导体通电时发热的规律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装置如左图所示,请在右边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3)实验步骤: (4)实验数据记录: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焦耳定律 ①焦耳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用_______表示热量,用_______表示电流,用_______表示时间,用_______表示导体的电阻。则焦耳定律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式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使用电炉时,发现电炉丝热得发红,但跟电炉丝连接的铜导线并不怎么热,为什么? 3、试列举你家中有哪些电热器?它们使用多高的电压?它们的功率大约是多少? 4、认识热功率。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P表示热功率,则定义式:________________。P的单位是____________。 ③将Q=I2Rt代入定义式,得出热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______________。 ④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各种电热器和电动机、电视机等非电热器上都有铭牌,上面标明的额定功率是否等于热功率? ②白炽灯是谁发明的?它的发光原理是什么?它的发光效率高么?为了节约用电,你有什么建议?

(浙江专用版)2019_2020学年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第2课时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学案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科学探究:理解反应热(中和热)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不断完善和改进测定方法。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构建盖斯定律模型,理解盖斯定律的本质,形成运用盖斯定律进行相关判断或计算的思维模型。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盖斯定律对反应热测定的重要意义,增强为人类科学发展而努力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一、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量 1.中和热及其数值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2)表示方法:H+(aq)+OH-(aq)===H2O(l) ΔH=-57.3kJ·mol-1。 例1(2018·山西孝义实验中学月考)已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kJ·mol-1,则下列物质间发生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与57.3kJ最接近的是( ) A.含1mol氢氧化钙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硫酸反应 B.含1mol硫酸的稀溶液与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含1mol醋酸的稀溶液与足量稀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D.含1mol氢氧化钡的稀溶液与含1mol氯化氢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 D 解析中和热是稀的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液态水时的反应热。 特别提示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因而理解中和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条件:稀溶液,因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稀释时会放出热量。 (2)反应物:酸与碱(在中学化学中,只讨论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3)生成物及其物质的量:1molH2O(l)。 (4)表述:用文字叙述中和热时,不带“-”;用ΔH表示时,带上“-”。如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1或ΔH=-57.3kJ·mol-1。 2.中和热的测量 (1)实验装置 将下列实验装置中各仪器(或物品)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电流的热效应(导)学案

1.6电流的热效应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会用焦耳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知道生活中应用焦耳定律的例子. 4.掌握节约电能的一些方法. 重点:知道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学会用焦耳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电阻与电流的热效应 基础初探 填空: 1.焦耳定律 (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 (2)公式:Q=I2Rt. (3)单位:焦耳,符号:J. 2.热功率:把电热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热功率. P=Q t =I2R,单位:瓦,符号:W. 3.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这时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叫额定电压,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叫额定电流. 4.能量转化 (1)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能主要转化成机械能,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这时电功率大于热功率. (2)电流通过白炽灯泡时,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这时电功率等于热功率. 判断; 1.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叫电流的热效应.(√) 2.电热器的电阻越大,热功率一定越大.(×) 3.电流通过电风扇时,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思考题: 1.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及通电时间有关.2.安装在电路中的保险丝是根据什么原理设计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保险丝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因发热太多而熔化,从而使电路断开. 1.电热的探究 (1)思路:控制变量法. (2)可能因素:电流、电阻、通电时间. (3)方法 ①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热与不同电阻的关系. ②电阻、时间相同,通入不同的电流,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③电流、电阻相同,通电时间不同,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2.对焦耳定律的理解 (1)焦耳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它是经过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不能认为是用电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它适用于所有电路中的发热计算. (2)焦耳定律公式的理解:在电流和电阻相同时,热量与时间成正比;在电阻和时间相同时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在电流和时间相同时热量与电阻成正比.如串联的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2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能利用键能、热化学方程式和燃烧热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环节一:回顾旧知,解决简单计算 学生活动1:1.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 和H 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反应如下:CO(g)+2H 2(g)==CH 3OH(g) ΔH 1 已知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已知CO 中共价键为C ≡O ),由此计算ΔH 1= kJ·mol - 1; 2.已知Al 2O 3(s)+AlCl 3(g)+3C(s)===3AlCl(g)+3CO(g) ΔH =a kJ·mol -。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AlCl(g)+3CO(g)===Al 2O 3(s)+AlCl 3(g)+3C(s) ΔH =a kJ·mol -1 ( ) (2)AlCl(g)+CO(g)===13Al 2O 3(s)+13 AlCl 3(g)+C(s) ΔH =-a kJ·mol -1 ( ) (3)2Al 2O 3(s)+2AlCl 3(g)+6C(s)===6AlCl(g)+6CO(g) ΔH =-2a kJ·mol -1 ( ) 学生活动2:已知乙醇的燃烧热?H = —1366.8kJ/mol ,根据你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请根据数据写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2mol 乙醇充分燃烧产生放出多少热量?1kg 乙醇呢? (3)充分燃烧多少摩尔乙醇生成液态水,才能产生5000kJ 的热量? (4)若充分燃烧生成1mol 液态水,则同时产生多少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