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

作者:王小明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01期

摘要:资源型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开始逐渐失去发展优势。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我国贵源型城市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妁战略路径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1-0048-05

资源型城市是指在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经济占城市经济总量超过40%,从事资源开发、加工的劳动就业人数也超过总就业人数的40%。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经济的单一性,所有资源型城市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城市转型的发展。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

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666座城市数量的18%,其总人口为1.54亿人。黑龙江省最多,有13个;山西省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有7—10个。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全国先后有44个城市(2008年3月批准12个、2009年3月批准32个)被确定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如表1所示)。由于长期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十分恶劣,如水土污染和流失严重、地表塌陷等,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2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资源枯竭的不可逆性,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产业开始萎缩,结构性失业不可避免,安置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资源型企业效益下降,政府税收随之减少,地方财政定会受到影响。按照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不会再出现,很多原企业承办的各项社会事业都交给地方政府,受财政收入制约,社会事业必然会受到影响,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2)产业关联度低,经济结构失衡

资源型城市各个产业之间由于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而关联度极低,相互支持能力极弱。大型企业主要同国家工业体系相联系,而与地方中小企业联系较少甚至无联系,形成了资源开采业和初加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及服务业并存;技术先进、人员素质高、规模大的国企与落后的地方小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在产业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且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增大。在所有制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经济成分单一,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

(3)城市功能缺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资源型城市由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企业办社会、企业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的不正常现象,形成了大型企业与地方政府条块分割现象,也造成了“大企业、小社会”、“重企业、轻城市”的落后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缺乏城市应有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资源型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

(4)科技人才缺乏,区域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资源型城市产业专业化倾向过重,人才结构单一;二是产业层次低,高级人才及高级产业人才缺乏;三是资源开采地区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有优势,特别是当地区资源枯竭、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加大以后,高级人才流失较多。

(5)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生活环境较差

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期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利用资源,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有的已严重危及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及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

1一般规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和资源型产业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息息相关,同样要经历兴起期-成长期-繁荣期-衰退期,如图1所示。如果资源型城市在成长期或繁荣期,充分利用资源、技术和人才等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城市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资源型城市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

由于环境和现实条件差异,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从转型的主导力量和调控手段综合来看,一般可概括为四种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型式、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模式和自由放任模式。

(1)市场主导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国为代表,政府很少做具体的转型控制,主要做好规划和服务工作,城市是兴盛还是衰败,更多是通过市场力量和企业自身发展决定。在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因此,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资源型城市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一种是如美国西部由于资源开发殆尽、人去城空而形成的“鬼城”,另一种就是类似休斯敦和洛杉矶这样的综合型城市。休斯敦是美国的石油之都,20世纪60年代,石油开采业出现下滑态势后,其结构调整所走的路子基本上是市场主导,政府只起必要的干预和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延伸和拓展传统产业以形成产业集群、新建宇航等主导产业、带动服务业与现代农牧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完善基础产业的顺序来推进的,最终连城市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综合型城市。

(2)政府主导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情况设定目标和措施,制定法规、政策主导城市转型。日本的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产业。20世纪60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冲击,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煤矿数目急剧减少,煤炭产业出现危机。为此,1961年日本政府规划了产煤地域,并制定丁煤炭政策和相关法律。到1991年,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九次煤炭政策。在日本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专门制定了九次针对煤炭产业的对策,还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特定产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等相关法律,以及财政补贴、税负减免、电力行业必须购买高价的国产煤炭等。日本九州就是政府主导模式的实证。为了促进城市转型,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为强化煤炭业竞争力和为产业结构调整赢得时间,九次调整煤炭政策;二是成立地区振兴整备公司,统一负责产煤地的工矿振兴;三是将煤炭区域振兴纳入法制轨道;四是大力兴办工业开发区;五是对九州实施倾斜的财政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六是高度重视转型中出现的大规模失业问题。

(3)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模式

以欧盟为代表,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合力推动城市转型。欧盟国家资源型城市特点: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历史长、程度深,生产成本高;城市历史较长,曾经为重工业中心,转型要求迫切,难度大。法国洛林地区和德国鲁尔地区是典型的煤铁基地和重工业区,曾经是当地的骄傲,但原有的以煤炭、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等为主的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联邦及当地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产业转型,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投入重资支持产业转型。诸如用高技术改造矿业产业,发展新兴的替代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