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作者:佚名点击数:873 更新时间:2009-8-17 15:22:11为加快我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避免我区转型少走弯路,笔者近期研究了国内外一大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典型,现整理如下,仅供我区全面转型研究决策参考。

一、国内资源型城市现状分析资源型城市是指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建立或兴起的城市。

据统计,我国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国共有城市662座的18%,其中典型资源型城市60座。

在118座资源型城市中,按省划分,黑龙江省最多,有13座,山西省其次,有11座,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10座、9座、9座、8座、7座,贵州省2座(六盘水、福泉),万山根本不在资源型城市之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合计30座,约占全国的1/4。

按资源种类划分,煤炭城市有63座,占53%,森工城市有21座,占18%,有色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城市5座,分别占10%、8%、7%、4%。

按行政级别划分,地级城市47座,县级城市71座。

按人口规模划分,特大城市有3座(非农业人口200万——100万),大城市14座(非农业人口100万——50万),中等城市44座(非农业人口50万——20万),小城市57座(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分别占资源型城市的比重为2.5%、11.9%、37.3%、48.3%。

其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有60座,贵州省仅六盘水1座。

目前,得到国务院政策扶持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有44个。

按批次分,第一批12家,第二批32家,其中万山名列17个县级市之首,万山能够得到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按行政级别分,地级市17座,县级市(含市辖区)27座。

多年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和四大危机。

(一)面临三大问题:1、一业独大问题。

资源采掘业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均占了极大的比重,部分城市曾占到9成以上,一业独大问题明显。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

型过 程 中不起 主导作 用 ,仅协助 产业 实现平 稳转型 。 ( ) 以政府 为主 导 的转 型 模 式 :以主 导 产 业 是 煤 炭 2
实施 , 使替 代产业 顺利发 展 。加之政 府和 欧盟 为产 业 转 促 型投人 大量 资金 ( 国政府 每 年 投入 约 3 亿 法 郎 ,欧 盟 法 0 每年投 入约 2 法 郎 )使 得 洛林 的产 业 转 型 成 效 明 显 , 0亿 现今 洛林 的汽车 、电子 和塑料加 工 已经取代 了传统 的煤炭
本 文在 总结 不 同国家的 资源型 城市产 业转 型升级 的基础 上 ,联 系实际 ,对 当前我 国资 源型城 市产业 转型升级 路径提 出相
[ 关键 词 ] 资源型城 市;产业 转型 ;综述 [ 图分类 号 ]F2 中 1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 42 (01 1 03 0 05 63 2 1 )4 — 16— 2 现 的本地石 油生产 萎缩 ,也可通 过输入 周边 原油进行 加 _ 丁
和铁 矿开采 业 。
的日本为代表 ,2 0世纪 7 0年代 ,产量 由50 万吨下降到 00
1 0万 吨 ,这使 日本政 府意 识 到 产 业 转 型 的必 要 性 和 紧 0 0 迫性 。具 体措施 包括 :进 口资源 代替 国 内资源 ,支 持产 煤 地 域基 础设施 建设 ,扶持 大型项 目,建立 、发展替 代产 业
煤 炭工 业 占工业 总 产值 的 比重 达 到 8 % 以上 ;石 油 城 市 0
代 , 量枯 竭 ,产量剧 降 ,完 全依赖 石油 资源 的石油 加工 储 业开 始萎缩 ,城 市发展 迅速 减缓 。无 独有 偶 ,委 内瑞 拉 的
玻利 瓦油 田也是 如此 。 由此 可见 ,依托 不可再 生资 源 的资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摘要】本文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及其关键因素。

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中,政府引导和支持、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及市场化改革和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论探讨,本文提出了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具体策略,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文章总结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启示和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政府引导、产业升级、市场化改革、关键因素、启示建议、未来研究、中国、国内外、支持、开放。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通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定的产业结构。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亟需进行转型升级。

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城市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转型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国内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深入研究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对于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策略。

通过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和建议,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综述
() 8 王青 云 嗍 出界 定 资 源型 城 市 的 4个 标 准 : 采掘 提 ① 业 产值 占工业 总产值 的 比重 在 1 %以上 ;②对县 级行 政单 0
1 资 源 型城 市 内涵及研 究 目的
11 对 资源 型城 市 的界定 .
目前 对于 资源 型 城市 的界 定有许 多 不 同 的观点 : ( )0 2 , 国家计 委 宏 观经 济 研究 院课 题 组在 《 12 0 年 原 我 国资 源型 城市 经济 结 构转 型研究 》 目中指 出 : 兴 起和 发展 壮大 ,并 且资 源 型产 业 占有
发展 迅猛 的新 型矿 业城 市 、统计 数据 明显 漏列 大数 的矿业 城市 , 其数 据可 能低 于前 3 项标 准 , 也予 以特别保 留。 () 建珍[ 用定量指标 , 产值依存度 、 7齐 7 j 等 如 就业 依存 度、 财政收 入 依存度、 城市产 业集中化系数等定义资源型城市。
Ke y wo d R s u c - a e i ; T a so mai n I s i t n rs e o r e b s d ct y rnfr t ; n pr i o ao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 很大 , 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 城市功能不全 。当城市赖 以生存的资源耗尽时, 城市转型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 如何
宁夏 农 林 科 技 。Nn x ora o gi ad F rs Si T c . 0 2 30 )9 — 7 igi Junl fA r n oe. c& eh 2 1 ,5 ( 3 :5 9 a . .
9 5
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综述
韩科峰
山东枣庄学院经济 与管理 学院, 山东 枣庄 2 7 6 7 10 摘 要: 阐述 目前 学术界 对资 源型城 市的不 同界定, 分析 了国内外 对资源型城 市的研 究动态以及 国外资 源性城 市研 究对我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资源型城市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备受关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下,资源型城市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模式转向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为中国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的珀斯、加拿大的卡尔加里等。

它们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的投入,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型城市向科技和服务型城市的转型。

在国内,河北省的唐山市、河南省的洛阳市等资源型城市也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唐山市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化工和煤电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城市的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和问题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依赖资源能源产业,经济结构单一,存在产业链短、创新能力低的问题。

由于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城市转型的突出障碍。

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失业率较高、居民生活质量差等问题凸显出来。

1.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创新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要加快推进工业4.0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2. 推动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型城市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投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提升城市的软硬件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摘要】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转型势在必行。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经验和必要性,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

随后重点阐述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的实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和空间布局优化,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改革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性和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前景,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国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理论、中国、策略、产业结构、城市功能、政府政策、市场机制、重要性、前景、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挑战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一旦资源枯竭或价格下跌,城市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陷入停滞状态。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产业支撑,容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经济不稳定。

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方面存在不足,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和完善。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不善、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影响了城市转型的顺利进行。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亟需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1.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经验通过国际经验可以看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通常伴随着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以澳大利亚的珀斯为例,该城市在资源开采业逐渐减弱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了金融、科技和旅游等新兴产业,成功实现了转型。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市政府通过引导外资和技术进入,助推了当地石油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中,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也是关键因素。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及转型研究综述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及转型研究综述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及转型研究综述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资源型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这类城市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壮大,也因资源的减少和枯竭而停滞甚至衰落。

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诸如产业接续、经济稳定、社会发展、就业保持、环境保护等问题无论哪个国家在转变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及转型研究至关重要。

一、资源型城市研究我国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始于建国之后,但实际有成效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早期关于资源型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工业布局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研究。

随着宏观经济进程和城市发展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一些学者从工业基地选址与布局的角度,探索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

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区资源条件的评价、基于资源条件的工业布局、地域综合体组织等几个方面(李文彦,1986)。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研究的重点也转向了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的视角扩大,从区域或地区转向城市和城市群,由单纯关注工业布局转向关注发展差异。

根据认识的先后顺序可以将这一时期的研究过程再细分为两个阶段,即80年代注重工业布局和发展的研究,90年代重点着眼于多元化产业的统筹兼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早在1978年,李文彦指出我国煤炭产业存在四个显著的问题,(1)工业增长速度快,但综合化程度不高,对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低,(2)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尤其是女劳动力,(3)不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棚户区居住环境条件极差,(4)不注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煤矿占地多,侵占农田,与农业生产形成矛盾。

作者提出了工业综合发展的方向,并且具体总结了当时煤炭城市综合发展的三种类型,分别为多门类重工业基地、以煤电化为中心的工矿基地和煤炭地方工业结合的工矿中心。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文献分析;研究综述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工业革命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主义活动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了以各类资源采掘和加工为目的资源型城镇或社区,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

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煤、铁等各种矿产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镇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重建与腾飞,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更加突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来自其他资源产地的竞争,以及新型能源的出现,西方各经济大国的煤炭经济面临价格下降、产量锐减、市场缩小等一系列问题,一些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陆续开始转型过程,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发展,并成为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但是目前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认识还缺乏全面的考察,表现为大量相关论述都源于对部分文献的重复引用,而缺乏进一步的探索。

此外,随着国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新的总结与归纳。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与目的,本文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期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1分阶段研究综述1.1第一阶段: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JonesStephen对加拿大落基山脉一带的矿业城市坎莫尔(Canmore)和旅游城市班夫(Banff)进行了对比分析,但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阶段[6]。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RobinsonIra选择了基蒂马特(Kitimat)、德雷顿谷(DraytonValley)、埃利奥特湖(ElliotLake)和谢弗维尔(Schefferville)四个资源型城镇(社区),分别从自然地理、发展历程、行政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这些新兴的资源型城镇与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开发兴起的公司城镇有所不同;并重点分析了这些城市中的规划建设经验和对未来的启示[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主要涵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交通通勤模式以及资源型城市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来自于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集中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体系、转型评价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脉络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1.关于资源型城市内涵及发展阶段的研究1921年,英国学者Auronssean首次提出了矿业城镇的概念,193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Innis分析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发展轨迹,针对其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又随着资源枯竭而快速没落的发展特征,Innis采用“飓风”一词来形容这种剧烈变化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世人,同时也正式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历程。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的依赖性问题,资源型城市人口发展特征,资源型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型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主要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Robinson Ira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业城镇基蒂马特、安大略的埃利奥特湖、布拉多铁矿区的矿业城镇谢弗维尔等资源型城镇为例,分析了这些城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包括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模式等,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Lucas系统地研究了资源型城镇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环境因素,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他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建设期、发展期、转型期、成熟期四个阶段[2],“四阶段发展理论”对之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资源型城市“四阶段发展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Bradbury通过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他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应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3],Bradbury认为Lucas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不能完整地表示资源型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他在Lucas的四个阶段基础上,又增加了“衰退阶段、关闭阶段”这两个新的发展阶段,Bradbury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处于衰退期的加拿大资源型城镇谢弗维尔的情况和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理论[4]。

2.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重点关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对城市、社区、居民带来的广泛影响,比如,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模式的影响,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社区建设及发展状况的影响等等。

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很多的资源型社区都在积极地进行调整,努力保持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5];同时,资源型城市的每个家庭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变化,积极应对过于依赖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各种危机[6]。

Barns等研究了加拿大矿业、石油、渔业、林业等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发展问题,认为在资源逐渐耗尽的情况下,不同的应对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效果:一些城市能够迅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支柱,可以实现很好的过渡,有的城市无法做到这些,只能很快地走向衰落,资源型产业的重组会带来一系列诸如经济衰退、失业剧增、离婚率升高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一个艰巨而痛苦的过程 [7];21世纪以来,关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对地方居民带来的收益及负面影响仍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项由世界银行支持的庞大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归纳分析了资源开采对资源型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的积极全面参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在其中应该起到一个协调者的作用,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多方协调的机制,为利益各方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资源开发型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国家或地区之前,应该详细了解这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动态、风土人情等,从而避免与当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企业有义务密切关注和促进地方社区的发展[8]。

Lockie Stewart以2002年、2006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部的Coppabella 煤矿进行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影响的评价研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社会公共服务、人口变化情况、基础设施、住房状况、犯罪率、社区活力、交通模式、就业率变化、地方政府规划管治能力、居民的机会等等[9]。

3.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机制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学者们在以往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了规范性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机制以及资源型社区的规划建设问题,在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依附理论、主流经济学派的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则是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基础。

不少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和制约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Bradbury等基于依附理论,以国际化视角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政府部门、跨国公司等资源型经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由于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使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始终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之中,由于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使其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一定的控制地位,而政府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一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10-11];Newton的研究结论是,处于边缘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与其服务的处于核心区域的大都市区之间是一种明显的“剥削关系”,资源型城市对中心城市存在着较强的经济依赖关系,大量的资源从资源产地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心城市,实现了价值增值和资本积累,而资源型城市则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就业规模小等一系列问题[12]。

资源型社区的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衡量社区是否具有活力,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社区的社会互动,如果一个社区中的社会单位之间不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则社区对区内生活环境的控制能力就会比较弱,社区的活力就不够强[13];Marsh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煤炭城镇的居民社区为例,研究了资源型社区居民对于城市和社区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因为资源型社区居民经历了矿区从建设发展一直到衰退关闭整个生命周期,对城市和社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能够充满信心地面对产业衰落转型过程中的困难[14]。

更多学者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机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促进了资源型产业的规模化、资本化运作,产业发展呈现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特征[15];Parker Paul通过对日本和加拿大间的煤炭贸易的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虽然新型资源产品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是其产业的高度依赖性没有丝毫的降低,并没有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16]。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则围绕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策略以及产业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17-18]; Markey Sean等通过分析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地区的发展轨迹和措施,指出竞争优势对区域经济的振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是从经济、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渐向城市的竞争优势转变[19]。

二、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1.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了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问题的研究。

大家普遍认为,经济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产业转型模式、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模式,张米尔提出了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产业复合模式3种主要模式,认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采用其中的一种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产业延伸模式只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模式,产业更新才是最终目标,因此,由产业延伸、产业更新两种基本模式组合而成的复合模式才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最佳模式[20];对应着产业延伸模式和产业更新模式,刘玉劲等提出了资源型产业的两种退出模式,即存量型退出和增量型退出模式[21];有学者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4条路径:一是加工型产业多元化路径,二是外生型主导产业更新路径,三是资源型主导产业延伸路径,四是资源加工混合型产业发展路径[22];近来有学者结合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新机遇、新挑战与新要求,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路径和保障措施:一是发挥大企业主体作用,构建城市和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二是借助资本运作手段,实现产业的柔性改造和服务型转变;三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园区建设、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投融资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和现代农业等更新替代产业,实现稳增长和保就业并举;五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缓解转型风险;六是加快区域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跨区域合作力度,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和互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投资,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23]。

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要发展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优质产业集群,应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而主导产业的升级与更新则应运用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战略[24],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发展应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区位优势等条件[25],要以城市的土地经营模式改革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26]。

很多国内学者研究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接替产业的选择问题,张米尔认为,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投资决策过程中,用于项目机会选择的匹配矩阵方法是决策成功的有效依据[27];刘剑平等学者认为将波士顿矩阵和GE 矩阵作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且建立了以产业发展潜力、关联度、比较优势、市场导向、创新、综合效益为选择基准的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28];周密等提出,资源型城市解体产业选择的依据主要是城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市场发展情况、要素配置效率、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等[29];龙如银等重点研究了循环经济模式下技术创新的特征以及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从创新理念、创新项目选择、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战略[30];有学者专门研究了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潜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所不同,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应该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等作为潜导产业,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应该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潜导产业,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则应该发展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以及如旅游业这样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