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

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当年究竟是何等气势?像绝大多数中国古老建筑一样,它们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故纸堆中的文字徒然费力想象。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

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葛剑雄给出了三个解答。

首先,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者比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筑的,而中国古建筑几乎全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即使侥幸免于虫蛀鼠啮,也难以经受气候和时间的考验,不少画栋雕梁都在无名火灾中灰飞湮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兴起伴随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便于建筑取材。因此,明清时期在北京建造或修理宫殿陵墓和寺庙时,尽管北方已经没有合用的木材,仍然不惜代价从云南、四川运送巨大的木材。

其次,中国先民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造成了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坏。著名的岳阳楼虽然最早建于公元716年,但是唐代的韵味早已荡然无存。不少古老建筑不论其始建朝代如何迥异,最后往往都变成明清建筑式样,甚至上个世纪的面目。

中国建筑过于重视礼仪性、政治性、公共性作用,而不考虑居住的舒适程度,不符合现代居家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即使在私人住宅中,用于家庭或家族祭祀、礼仪的大厅、家庙祠堂往往都占据建筑的主体,标准较高,而卧室等私人空间往往阴暗狭小,居住条件很差。中国人从清朝开始就已经抛弃了传统建筑:晚清的上海官绅无不居住新式住宅,民国在天津和青岛的前清遗老也都住洋房别墅。

在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无论是保护四合院、徽派建筑、石库门、吊脚楼、土楼还是窑洞,似乎都存在着相同的困难。

保护老建筑的一个关键是资金问题,在各地方政府近来纷纷制定出台的保护性政策措施中,大多将该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作为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这样一来,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作为奇货可居的旅游资源,又面临着过热的旅游开发带来的伤害。

更大的矛盾是如何安置这些“千年古村、百年老屋”中现存的大量住户,确定住户对老建筑保护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监督住户在对建筑实行现代化改造时不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在上海,现存“石库门民居”约3000万平方米,而确定为保护对象的就占其中1/3,牵涉到相当数量的居民,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不少矛盾纠纷。

葛剑雄认为,对古建筑保护的历史遗憾应该充分镜鉴。首先,对现存古建筑一定要坚持“整旧如旧”,只能尽力使其延年益寿,不要伤筋动骨。其次,是要意识到那些绝大部分已经不适应现代人使用,任何人都不应该片面强调它在历史上的价值而要求人们耐心地居住其中。他说,只有正视这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中国为数不多、年代不太久远的古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不至于消失在建设性保护性的破坏之中。

中国古建筑与古城镇保护的三个阶段

回顾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在古建筑和古城镇的保护方面,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个里程碑。

一、我国对文物的保护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把古建筑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还仅仅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古建筑保护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是古建筑保护的第一个阶段,也可称为第一个里程碑。

很长一个时期,文物被称为古董、骨董,往往指的是金石、陶瓷,书画、雕塑、玉器、印章、书简等,常常作为封建帝王、士大夫及文入墨客欣赏、把玩之物。而古建筑被认为是工匠粗鲁之事,不入者流,当然也就是不能列入文物,更不谈不上注意加以保护了。历史上,除清朝等个别封建统治者在改朝换代之时,把前朝皇宫作为物质实体加以利用之外,大多都把前朝宫殿付之一炬。我国古代一些寺观、坛庙等宗教建筑得以留存的根本原因在于保神、保佛、保教,其本意并不是保护建筑。正在出于这样的目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古代寺观建筑被信徒和僧侣以“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为名改造得面目全非,损坏了建筑和塑像的历史价值,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和遗憾。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保护古建筑的出发点和性质都是不同的。我们所要保护的是作为历史的见证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性创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大举入侵,一些资产阶级的学者来到中国,他们抱着各种目的对中国的古建筑进行测绘、照相等调查与研究,并出版书刊和举办展览,以中国古老建筑文化的“救世主”自居。我国的一些开明人士、专家学者挺身而出,呼吁我国的古建筑其他宝贵文化遗产一样,应该由中国人自己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出版,并发扬光大。于是,由朱启钤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并由梁思成、刘敦帧等相继主持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法式”(即形式和结构)和文献方面的实地调研和考证。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揭示出我国古建筑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同时进行广泛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古建筑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针对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工作,提出了要“保持其历史原貌”的保护原则,要求按照古建筑建造时的原貌加以维修与恢复,达到以科学的方法保护文物建筑的目的。这在古建筑保护史上可以说是开创之功、奠基之功。

在历次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古建筑所占的比重最大,对其维修的任务也相当繁重。

二、1982年2月,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确定和公布,是我国古建筑保护的第二次重大发展,也可称为第二个里程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是文物保护工作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广义建筑学而言,城市和村镇本来属于一个范畴。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办之初称为“营建学系”,其中“营”字就包含了城市规划的内容。著名的《周礼?考工记》一书中所述“匠人营国”,指的就是城市规划。新中国建国前夕,中共中央请梁思成等专家编制并向解放军部队发放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要求在解放战争中,注意对全国和各地文物建筑的保护,特别强调必须把北平作为古城全部加以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北京古城作为文物全面加以保护工作未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造成对古城风貌的破坏,绝大部分城墙、城楼市楼、牌楼等被陆续拆除。更为严重的是,受极“左”的思想的长期影响,“文革”期间,城市规划曾一度被废弃,对文物古建筑损毁的严重程度也达到了极至。

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我国的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轨。文物保护和国外保护文物古建筑的经验都受到了重视,有关部门逐步认识到,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必须紧密配合,才能两全其美、相得益彰、互为补益。否则,要么城市建设受到阻碍,要么文物古迹遭遇受损害,其结果是互相矛盾,两败俱伤。

之所以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必须同时考虑,是因为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物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特别是珍贵的古建筑文物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城市规划的内容,是不能轻易废弃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才能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做到两者兼顾?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之中,把古建筑文物、古城格局、风貌等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组成部分。

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同时参考国外的经验,我国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提出了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的思路,并很快被国家主管部门采纳。由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城市建设管理总局提出了有关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报告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经国务院审定后予以公布。历史文化名城的确定,不仅把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更好地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而且打破了单个文物保护的界限,可更好地从整体上考虑和把握这些文物古建筑之间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三、1986年,以经济学界为主倡导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可以说是我国文物建筑保护的第三次重大发展。从此,我们开始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综合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这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建设等的一次重大意义的突破。

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更为重要。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游乐等各个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也很多,就是由于其他因素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也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也必须重视经济的发展。今天,虽然北京的城市性质把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突出地提出来,但同时也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历史文化名城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存在。

在确定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之时,有关专家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其一,要有悠久的历史或有特殊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革命史或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其二,要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就是要有丰富的文物古迹或革命遗址和文物;其三,要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内容,如诗歌、曲艺、戏剧、工艺美术、土特名产、风味食品、民俗风情等等;其四,城镇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并不断发展,今后也应当是向前发展的。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城市,才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之所以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仍在使用与发展的条件和要求,是因为我国古代有许多曾经盛极一时、繁华一时或相当长时期一直兴盛的城市,现在己经成了废墟,如西周丰、镐,易县燕下都,辽中京、上京、凤阳明中都等。城市久己废弃,遗址埋藏地下,只能作为为遗址保存,而不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加以保护了。

正因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仍是使用并将持续发展着的城市,那么它的经济和社会也必然是要生存着、发展着的。社会在前进,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居民们的生活也要不断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而我们的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工作者,往往更多地从形体环境方面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仅有这部分内容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经济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我们是外行,这对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撼,如不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也就很难保证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全面发展。

这次由经济学界专家、学者发起的对历史文化名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不仅在我国是一次创举,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研究的一件大事,称之为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第三次飞跃,或第三个里程碑,我想是不算过分的。

为什么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专门的研究呢?因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与一般的新城市经济发展不一样,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在保护原有文物古迹、城市风貌、名胜风景、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去发展。控制一些不适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建设项目,发展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经济建设项目,才能使保护与新建、继承与发展两全其美,相得益彰。至于如何限制和如何发展,是一个十分繁重的研究课题,将有待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共同来研究了。

中国古建筑的创新(典范:上海“新天地”)

其实在中国这座古老的国度,每天会有许多古建筑因为城市的建造、因年代久远无力修复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何保护好古建筑?如何留住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闻名海内外的“新天地”模式或许会提供一些启示。

当城市发展之源、文脉之根的旧城区或历史文化街区纷纷被推倒、折平,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毫无特色的现代楼宇的时候,我们除了指责现房地产商是城市文化历史的破坏者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

作为上海“新天地”的缔造者,罗康瑞说:“上海‘新天地’是在对古库门老居民建筑‘整旧如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城市新景观,建筑的外表保留了上海近代生活的特征——石库门,

内部由按二十一世纪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节秦和情感要求打造的。如今的上海‘新天地’,外国人看了觉得很中国化,我们中国人看了觉得很洋派,所纪大的人感到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天地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

“老房子不是包袱,是财富,城市里的老房子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城市的价值,要保留老房子的特征,又按现代人的要求对它进行改造,让老房子的价值体现出来,并得到提升。”罗康瑞认为,这就要创新,要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去保护老房子。

从上海“新天地”到“西湖天地”到“重庆天地新城”、“创智天地”,再到未来的永清片“武汉新天地”,“新天地”现在正走向全国。罗康瑞说,上海“新天地”这个项目已成为哈佛大学研究的一个课题,海外的学者都认为这是古建筑改造的一个成功典范。

一般的古建筑如果只是单纯的保护下来,并没有多少意义;时间久了,好不容易保护下来的几年的古建筑就会被子大家遗忘,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上海‘新天地’有那么多人要去看,有个上海朋友告诉我,他一天要去两三次,那是因为‘新天地’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罗康瑞认为,这就是“新天地”的成功之处。

眼下,“新天地”三个字已成为时尚与怀旧的代名词。罗康瑞说,在中国内地,很多城市在抄袭上海“新天地”,这一点令他反感,大家都可以做“新天地”但不要简单抄袭。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例如重庆有山城文化,山脉的小村落就是它的特色。做‘新天地’的时候,要尊重每座城市的文化。”罗康瑞如是强调。

其实每个“新天地”都是不同的,西湖“新天地”就和上海“新天地”不同,上海是海派文化,杭州有西湖是水文化,是一座休闲城市,所在做西湖“新天地”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些要素融了进去。只有这样的“新天地”才能保持每座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

总结

中国古建筑要在保留其特性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新的元素,就像“新天地”一样,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要让“国人看了觉得很中国化,我们中国人看了觉得很洋派,所纪大的人感到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天地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那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发展。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古建筑通通都放到博物馆里供起来,我们保护古建筑的意义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成果,保护中国华夏千年的文化传统,然后我们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就像我们希望后代人会尊重我们现代的文明样的,古代的劳动人民也同样希望他们的作品能流芳百世。但这个世界是迅速发展的,我们不可能在前代人的思想上停留,只有取他们的精华,然后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东西,中国的建筑业才会日新月异。这是我所认为的,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共识。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欢迎阅读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宋朝 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个A、3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错)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C、木结构 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对) 猫弓背的风火墙造型是()特有的。C、湖南 封火墙造型属于下列屋顶式样的()。D、硬山 南方封火墙造型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房屋密集

北方的封火墙造型多是成人字形。(对) 岳阳县张谷英村的建筑平面是()字形的。A、丰 中国古建筑的概念“进”是以()来说的。C、建筑数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庭院组成建筑群的最典型的代表是()。D、张谷英村的建筑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朝,但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是建于清朝。(对) 北方最早的人类是穴居野处。(对) “鬼神文化”是()文化的基本特征。C、商朝 目前发现北方建筑起源最早、最典型的遗址实例是()。D、半坡遗址 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最早的吊脚楼式建筑遗址。(错)

南方最早建筑起源是巢居。(对) 从甲骨文的字形判断“牢”在最初是住()的。D、牛 周朝建立的典型制度是()。C、礼制 商朝除去皇宫,一般百姓的建筑基本特点是“茅茨土阶”。(错)商朝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图案是饕餮纹。(对) 明堂辟雍”是古代皇帝亲自讲学的最高学府。(对) 古代因讲究等级制度,有“诸侯之学环水,天子之学伴水”。(错)汉朝时期把儒家思想定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对) 被称为宗教需要具备的条件不包括()。C、众多的教徒 中国在()时期才有了宗教。B、东汉

中国的第一座寺庙是()。D、白马寺 老子创立的是道家哲学,而不是道教。(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园林艺术大发展的一个高潮。(对)下列不属于佛教建筑的是()。D、庙 下列塔的类型中属于藏传佛教的是()。D、金刚宝座塔 长江以南属于唐代宗教建筑的只有两座。(错) 被认为中国历史上城市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是在()。C、宋朝 宋代建筑的特点是()。B、华美 宋朝由于建筑的密集,城市中间出现很多望火楼。(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繁荣的商业景象出现在唐朝。(错)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标签:古建筑保护理念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2019版本一尔雅答案100分

。。。。。。。。。。。。。。。。。。。。。。。。。。。。。。。。。。。。。。。。。。。。。。。。。。。。。。。。。。。。。。。。。。。。。。。。。。。。。。。。。。。。。。。。。。。。。。。。。。。。。。。。。。。。。。。。。。。。。。。。。。。。。。。。。。。。。。。。。。。。。。。。。。。。。。。。。。 学习中国古建筑欣赏课程的目的 1 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A)个。 A、3 B、6 C、9 D、12 2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秦朝

3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4 古建筑门口的门簪是用来承受牌匾的重量。(√)5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 要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 1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D)时期修筑的。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 中山大礼堂是在(D)年被拆的。 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6年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C)的明文。 A、玄甲军 B、虎贲军 C、飞虎军 D、背嵬军 4 岳麓书院曾在长沙的城市保卫战中被彻底毁坏。(√) 5 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6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 要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下) 1 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B)。 A、镰仓、京都 B、京都、奈良 C、大阪、奈良 D、镰仓、大阪 2

在美国(D)年以上的建筑即可列为文物不能随意拆迁。 A、120 B、100 C、70 D、50 3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C)写的。 A、梁思成 B、伊东丰雄 C、伊东忠太 D、丹下健三 4 《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著作。(√) 5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 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1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C)为主的建筑的特点。 A、石头结构 B、砖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中国古建筑欣赏

中国古建筑欣赏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其中,古典园林更是这部史书中精彩的一个章节。 关键字:中国古建筑艺术精品古典园林自然意境 参考文献: 林徽音:《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徵》,《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年3月。 林徽音:《绪论》,载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88) 刘晓光. 《景观象征理论研究》.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常青,张昕,张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建筑艺术,欣赏着中国的古建筑,就像是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研究中国古建筑就像在看历史剧,很是有意思。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纵观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而且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2.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个世纪。首都北京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宋朝 曾在建都的朝代有()个A、3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错)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 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D、清朝 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C、飞虎军 大礼堂是在()年被拆的。D、1996年 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对) 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错) 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D、镰仓、大阪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C、伊东忠太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对) 《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著作。(对) 常被用在园林建筑中间的屋顶是()。B、悬山 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由()决定。B、屋顶式样 世界六大文明地不包括()。D、古代南美洲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C、木结构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对) 猫弓背的风火墙造型是()特有的。C、 封火墙造型属于下列屋顶式样的()。D、硬山 南方封火墙造型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房屋密集

北方的封火墙造型多是成人字形。(对) 县谷英村的建筑平面是()字形的。A、丰 中国古建筑的概念“进”是以()来说的。C、建筑数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庭院组成建筑群的最典型的代表是()。D、谷英村的建筑 与西方现代建筑相比,中世纪的建筑多是属于单栋建筑。(错) 的城市规划平面是成()字形。D、凸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第一个时代是()。C、宋朝 在城的规划平面中位于东边的是()。D、日坛 在天安门的右边是皇帝祭祖的太庙。(对) 中国古代的城市管理施行的是里坊制。(对)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是()。B、世袭制 中国古代的文庙建筑颜色是红墙()瓦。C、黄 据研究,世界上只有中国是严格按照人的等级来划分建筑的等级。(对) 目前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开间是九开间。(错) 古建筑上旋子彩画的等级要低于和玺彩画。(对) 北方的建筑起源可归结为一个字()。D、土 ()建筑又俗称“吊脚楼”。 B、干栏式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朝,但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是建于清朝。(对)北方最早的人类是穴居野处。(对) “鬼神文化”是()文化的基本特征。C、商朝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15、长城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下面哪个朝代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7、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C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8、图1_1中,哪个是汉长城? A 19、图1_2中所示的部分是? D A券门

古建筑论文:城市建设中的老建筑保护问题

古建筑论文:城市建设中的老建筑保护问题 ——以南京和青岛为例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中国老建筑现状,并分别以南京和青岛的老建筑作为案例,对比分析如何在城市建设大潮中处理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老建筑的 问题。 关键词: 老建筑;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一、浅析中国老建筑现状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城市建设,从政治中心到各省会,从大城市到小地方,并从东南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成了衡量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准,城市化成了我国建设的趋势,但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古老的建筑散布其中,对他们的保护成了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近三十年中,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被无情的摧毁,“建设性破坏”成为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因素。 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讲过,“建筑是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它的意韵。把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这座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了。”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

就是财富,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北京的胡同让老北京的生活充满人情味儿;南京的城墙日夜熏陶着南京百姓;青岛的“万国建筑”使那里的人具有浪漫悠闲的性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引以为豪的物质文化,赋予我们多种多样的品质,除了感激之外,我们更要保留这些神圣的礼物,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城市建设与老建筑的保护的问题就显现出来。2006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求是》杂志上称: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合理地要求“就地平衡”,盲目在旧城区内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高速路穿过中山陵绿地区,高架桥迫使三元里抗英炮台搬家……每一次都会出现自发的“保卫战”,但几乎每次都以保卫者的失败而告终。2000年3月10日,中国第一个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上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份议案上,有31位人大代表签名,其中25位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们写道:“这些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一旦遭到摧毁,就永远不能再生,即使按照原样重建,也丧失其历史价值和信息。由于房地产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政府某些领导人的行为缺少制约,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势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相比之下,群众呼声、社会舆论、专家意见和职能机构的力量则薄弱得多。有的地方甚至人大、政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出面干涉也见效甚微。”匆匆于现代化进程的人们,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终于明白了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开始了

2018超星尔雅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课后作业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学习中国古建筑欣赏课程的目的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秦朝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判断题】古建筑门口的门簪是用来承受牌匾的重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中山大礼堂是在()年被拆的。 ?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6年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单选题】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 ?A、玄甲军 ?B、虎贲军 ?C、飞虎军 ?D、背嵬军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4 【判断题】岳麓书院曾在长沙的城市保卫战中被彻底毁坏。()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单选题】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 ?A、梁思成 ?B、伊东丰雄 ?C、伊东忠太 ?D、丹下健三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 ?A、镰仓、京都 ?B、京都、奈良 ?C、大阪、奈良 ?D、镰仓、大阪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在美国()年以上的建筑即可列为文物不能随意拆迁。?A、120 ?B、100 ?C、70 ?D、50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世界六大文明地不包括()。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摘要】在建筑领域中,古建筑的相关艺术特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其中的文化韵味。本论文从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 一、概述 文化支配着建筑,建筑体现着文化。与古代中国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样,中国古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建筑思想体系和艺术特色,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的建筑技术、材料、装饰的出现,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对古建筑的探索中断。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外来先进的建筑文化对本土传统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了解,为保留与传承古建筑文化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做出努力。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1.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 与西方人笃信基督教不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也从来没出现过像西方那样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西方宗教中追求永恒,否定现世、追求来世的思想作用于建筑中,

便产生了大量石质的永久性建筑物——供神使用的教堂。在欧洲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人被认为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处处体现着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形态都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自然观。在城市规划与住宅建筑中受儒家影响较大,建筑的体量、材料、制式处处都要符合“礼”,在空间布局形式显现出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的秩序感,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而在圆林营造中,则受道家影响较大,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建筑隐匿于自然环境中,像苏州各园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另外,传统建筑中还特别重视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以及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 2.中国古建筑的材料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建筑体系中采用石、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古建筑更偏向于木材。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已经发现了带有榫卯结构的干阑建筑构件,可见古人对木材的应用上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超强的智慧。其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木材是古人最早掌握的建筑材料,当砖石拱券结构在东汉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时,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已有千年的历史。一旦材料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理性模式,并能满足绝大多数建筑需求时,人们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惰性,理性模式进而成为文化上的非理性选择。2. 先秦时期,先贤对于国君的赞

中国古建筑欣赏教学文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古建屋顶的等级表示: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

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布局形式: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类别: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二种形式:一

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河南科技1997年第9期#适用技术# 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河南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杨笑天 号后马上将火警及用户住址自动通知消防部门,因此可使消防队立即赶到现场。在医疗急救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病危,病人倒在地上,只要按一下衣兜中的发射机,安全终端立即将信号传到电缆电视中心,计算机马上将病人的住址、病历情况传送到急救中心,急救人员则可立即赶到现场。在电缆电视中心,中心计算机每8秒钟将所有的家庭安全终端扫描一次,以检查它们所处的工作状态。另外,电缆电视中心又与许多银行、购物中心直接相连,相互构成可视系统,这样在家中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转帐、存取款、购买物品等业务。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建筑,遍及我国城乡大地。随着改革开放,古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如何保护古建筑及其意义阐述如下。 一、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保护古建筑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积极的实现意义,仅下述三点便足以说明。 1、历史的见证。 海内外的中国人都以祖国的/历史悠久0而自豪。所谓悠久,根据是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和考古为证。但更有力的证明是伫立在世人面前,历经千百年沧桑的一座座古建筑。因而信服地确立了中国的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 5威尼斯宪章6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0这一得到世界共识的宣言昭示了,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 2、学习的课堂。 中国的古建筑也是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譬如最近随着香港的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及时地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洗雪百年耻辱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影响很大。 古建筑是一部用建筑材料书写的历史。无论是万里长城,还是故宫、颐和园等等,都饱含着丰富的史料。既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等人的记载,也有/哭倒长城0的孟姜女等人的/别传0。可以说,古建筑能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 中国古建筑有许多惊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例如,中山靖王墓的金缕玉衣,西汉马王堆墓葬的彩绘帛画,以及/敲之有声,断之无孔0的苏州金砖等等。再如,三大石窟的精湛雕刻,巧夺天工的赵州桥,以及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芦沟桥石狮等等。所有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的有关专业人员,都有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甚至秦兵马俑涂用的硅酸铜钡的化学合成颜料,二千多年前女尸至今不腐的防腐技术,还成为费解的科技难题引起国际的关注。 3、旅游的基地。 旅游事业多与古建筑结合在一起,几乎那里有古建筑,那里就有旅游。古建筑区是开辟旅游的基地。旅游地的名望、经营效益和该地古建筑的品位、管理好坏直接有关。如天坛、龙门,,等等莫不如是。试想,如果少林寺的塔林,一个个荡然无存,还有甚么游览、观赏价值!也许可能有少数人的凭吊,但不会有接踵而来的游者人群。 二、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1、城市规划。 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稍有失误,都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0,很值得我们借鉴。 2、倾听意见。 搞城规难免会遇到古建筑的去留问题。在行政决策前,一定要倾听专家的意见。古建筑的价值只有专家最清楚。为了保护古建筑,梁思成生前奔走呼号多年,可对正阳门城墙的去留问题,只能让别人拿块砖、拍张照片回来看看,以慰病榻上的耿耿此心。但愿今后不要出现梁思成第二。 24

论中国古建筑如何传承

论中国古建筑如何传承 摘要:中国古建筑文化折射出了中华文化的光辉,是中国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方式研究,有利于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存并发展中国古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传承发展 一、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蓬勃,生命力旺盛,在中华文明上上数千年来一直保持活跃、进取、发展。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度。文化的丰饶和技术的发达促使建筑文化从无到有发展成一个丰富而深邃的领域,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结合中国哲学大家的思想精华,铸就了一支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长期以来中国古建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而文化发达带来的审美观提升,也提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巨大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保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即使在现代,引入现代建筑科技,也依然可以从古建筑中汲取设计的灵感,传承和发扬古建筑文化中优秀的想法和设计,这不仅是提高当代建筑设计水平、满足用户审美需求的重要参考,而且也是一次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建筑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现代建筑艺术的机会。 二、研究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的意义 受益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安定繁荣,数千年间除了几次大的战争之外主旋律基本是团结发展、统一和平。因此也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文化,比如自古以来多用土木作为建筑的材料,同时用木材搭建建筑的骨架,这样的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成熟,一直延续到现代。 中国古代建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工艺的领域,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密不可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建筑工艺的提高促进了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文明的发展又对建筑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出现、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人民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尝试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将它们互相结合,从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装饰等多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在施工建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古建筑。同时,还积极引进与吸收其它民族的建筑文化精髓,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底蕴,逐步建设起有影响力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如东北亚的朝鲜和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等,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深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影响的史迹。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还具有历史意义,它的背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