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及“四大寇”
清末四大家之郑文焯生平简介,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清末四大家之郑文焯生平简介,著有《大鹤山房全集》本文导读:生平简介郑文焯,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尝自称山东人。
如词集《瘦碧词》自署“高密郑文焯”,词集《比竹余音》自署“北海郑文焯”。
远祖郑康成,九世祖郑国安于清初有战功,属汉军正黄旗,父郑瑛棨(字兰坡),同治初任陕西巡抚。
文焯生于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十三岁能画指画,吴昌硕曾在他的指画《寒山子》上题赞:“一指蘸墨心玄玄,且园而后大鹤仙。
我画偶然拾得耳,对此一尺飘馋涎。
鹤与梅花一屋住,有时与鹤梅边遇。
梅边遇,兴益赊。
毫毛茂,翻龙蛇。
”文焯青少年时期曾随其父宦游山西和陕西一带,享受过富贵公子的生活。
大约在其20岁前后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的急剧转变。
其《己卯重九》云:“十载繁华一梦收,及时行乐且勾留。
半瓶白酒消闲恨,满目青山忆旧游。
翠袖空沾知己泪,黄花须抽少年头。
一年一度逢佳节,忍赋新诗断送秋”。
光绪元年(1875)中举,曾任内阁中书。
因七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进取,自镌私印“江南退士”,弃官南游。
因喜爱吴中湖山风月胜景,旅居苏州,为江苏巡抚幕僚40余年。
喜与文士交往,与朱祖谋唱酬无间。
喜鹤,人见之,常一琴一书,一鹤舞于其间。
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又自比陶渊明。
居住上海,专精医学,行医于汉口路福利公栈,兼卖书画以自给。
清史馆聘为纂修,北京大学聘为金石学主任教授兼校医职务,月俸金八百;皆婉辞不就。
曾在除夕画一老梅枝上数萼,忽生横枝,悬大红爆竹,是未经入画之景,题为“春色春声”。
某军长见而喜爱,愿以巨资购买,请题双款,郑文焯婉言谢绝。
其家先世有藏书颇多,同治年间被水淹没不少。
以后继续从事金石、书画、古籍的购藏,名人手跋、点校本,遇见即购。
藏书处有“大鹤山房”、“半雨楼”等,藏书印有“叔文校定”、“石芝西堪”、“鹤公过眼”、“江南退士”、“大鹤天隐者”、“樵风家世”等。
晚年,所藏书大部分出售给人,自称:物无久聚,终必散出,与其给儿孙出售,不如及身料理,尚能得相当代价。
《探海灯》与三位报人之死

《探海灯》与三位报人之死民国时的香港小报《探海灯》,内容大半针对当时国内的政局,以内幕新闻见称。
当时治粤者曾一度禁止该报入口,但禁而不止,港穗途中,每日有许多“水客”从香港潜带该刊回广州,使本来每份在港只卖两仙即两分的报纸竟在广州炒至五毫。
尽管《探海灯》销数高,由于只是三日刊小报,却不受收藏家所重视。
那1934、1935年之《探海灯》合订本很可能是人间“孤本”了。
在此,想谈的是和该报有极大关系的三位报人。
友人的残簏中有1934、1935年之《探海灯》合订本,这是当年在香港逢三日出版一次的刊物,最初是附属于当时的《香港时报》,但受欢迎的程度又远甚于时报,据说每期销行达三万份,这是了不起的销量。
它虽然出版在香港,但内容大半是针对当时内地的政局,以内幕新闻见称,其所以取名“探海灯”。
所指的“海”,是当时的“宦海”,所谓“探海”,就有晋朝温峤海底燃犀烛怪的意思。
正因《探海灯》对当局的抨击,自然而然受到当局的嫉恶。
当时治粤者曾一度禁止该报入口,没想到禁而不止,更令该报销量上升。
港穗途中,每日有许多“水客”从香港潜带该刊回广州(当时粤港自由往来),使本来每份在港只卖两仙的报纸竟在广州黑市炒至五毫。
尽管《探海灯》销数高,由于只是三日刊小报,却不受收藏家所重视。
它在香港发行了十四年,但如今除香港大学存有1928~1932年总200期外,其他广东公众图书馆却未见有收藏记录,至于广东以外的地方,其存藏的机会也更少了。
这看来,那1934、1935年之《探海灯》合订本很可能是人间“孤本”了。
在此,想谈的是和该报有极大关系的三位报人。
这三人在数十年前的穗、港两地口碑甚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新事物之应接尚且不暇,也渐少人去捡拾这尘封记忆。
虽然现在研究广州香港地方文学的人多了,但谈及二十年代睥睨省港的“翁派”的还是很少,见过一些地方性的文学史、新闻史都有言而不尽,甚至挂漏了这三位人物。
三人著述都很多,在此要说的是这三人都同是横死,但死法各别。
第一节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

第一节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第一篇:第一节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第三章清代文学第一节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一、清代文化概况1、独尊程朱理学清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康熙皇帝特别崇尚朱熹,曾说朱熹“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
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御纂朱子全书·序言》)。
康熙皇帝还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严厉控制社会文化思想(1)疏:办法是编书。
《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均为其具体表现。
(2)堵:办法是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案件之繁,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均从来所未有。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其典型。
3、乾嘉汉学的兴起从学术源流看,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但从社会文化根源看,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
“疏”与“堵”,使人们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故纸堆,进行文字训诂、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
当然,客观地说,乾嘉汉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二、清代文学概况郭绍虞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中说清代:“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正因为此,清代文学繁富驳杂,其发展演变较难把握。
当然,相比之下,小说、戏曲的成就最为巨大。
写关于梁廷枏的诗词

写关于梁廷枏的诗词
摘要:
1.梁廷枏简介
2.梁廷枏的诗词创作特点
3.梁廷枏的诗词代表作品
4.梁廷枏的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梁廷枏,字叔子,号雪松,是我国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爱好文学,诗词造诣颇高。
梁廷枏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粤东三杰”之一。
梁廷枏的诗词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善于运用广东方言和俚语,展现了浓郁的岭南文化风情。
其次,他的诗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线,作品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悲悯之情。
再者,梁廷枏的诗词形式多样,既有古体诗,又有近体诗,还有词和曲,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梁廷枏的诗词代表作品有《雪松阁集》、《珠海集》等。
其中,《雪松阁集》是他的诗词创作巅峰之作,集中收录了他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诗词佳作。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廷枏的诗词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词作品对广东地区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岭南诗词在全国范围内
崭露头角。
其次,他的诗词作品传承和弘扬了岭南文化,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再者,梁廷枏的诗词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都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梁廷枏是我国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一位杰出诗词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日昌

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省丰顺县人。
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
人物生平
1823年出生于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今丰顺县城)。
其高曾祖父为逃避战乱,由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徙到丰顺汤坑乡(时汤坑属潮州府揭阳县,丰顺县城位于丰良)居住并繁衍成当地望族。
丁日昌旧居位于揭阳市榕城元鼎路中段,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是传统的“百鸟朝凰”格局,是光绪初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所建。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20岁的丁日昌中秀才,次年补廪生。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丁日昌入惠潮嘉道李璋煜幕僚。
“
1854年7月(咸丰四年),海阳县(即今潮州)三合会吴忠恕等围攻潮州府城,丁日昌以邑绅身份治乡团,率汤坑乡勇三百名援救,驻扎韩山师院。
9月18日清晨,丁日昌率乡勇从笔架山渡凌角池,击溃吴忠恕驻东津部,生擒百余人,遂解府城东路之困”(《丰顺县志》)。
同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进攻嘉应州(今梅州),丁日昌为李璋煜献计,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起义军。
事后论功授琼州学训导,三年后迁任江西万安知县。
“清季四大词人”之郑文焯书画欣赏

“清季四大词人”之郑文焯书画欣赏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清末民初词人。
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大鹤山人,别署冷红词客、鹤公、鹤翁、鹤道人。
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还籍后诡托为郑玄后裔,自称高密郑氏。
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
后屡试不第,遂旅居苏州,为巡抚幕僚四十余年。
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与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并称“清季四大词人”。
其词宗南宋,“摛藻绮密,近吴文英风格而刻意处尤觉生涩,部分作品追慕姜夔情韵,句妍意远,较多疏逸味。
”[1]著作编为《大鹤山房全集》。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本文导读:据说,很多军界的传奇人物,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后来还流传出什么,黄埔四巨头、黄埔三杰、黄埔四凶、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一百零八将等等,其中黄埔三杰和四凶的故事流传最广,那到底三杰和四凶分别是指谁?他们在历史上又有怎么样的传奇故事呢?下面奇趣人生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到民国,来看看当年关于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
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关于蒋先云1902年8月17日,蒋先云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唐乡大坪唐村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
父亲蒋继堃,是个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在先云出生前已经逝世;母亲肖玉秀,人称“大脚婆”,朴实勤劳;蒋先云在家中排行最小,有五个哥哥,两个姐姐。
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艰辛,兄长们只能外出打工挣钱。
蒋先云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看着慢慢长大的先云,一生羡慕读书人的蒋母,不顾家道艰辛决定送先云读书识字。
向亲戚好友借了点钱,把他送入本村保合小学念书(关于蒋先云读书有一种说法是亲戚凑米凑钱送其读书,作者偏向其母借钱的说法)。
懂事的先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读书格外用功,加之他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独占鳌头,老师对他赞赏有加。
母亲见他聪明好学,逐决定让他继续求学。
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五四”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任湘南学生联合会第一届总干事,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学生罢课运动。
在校期间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创办《嶷麓警钟》月刊,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湘南革命组织之开端。
蒋先云成长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深得毛泽东赏识。
1921年,经毛泽东介绍,与黄静源、蒋啸清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受中共湘区委派至江西安源路矿,与李立三、刘少奇于1922年9月14日共同组织领导17000余人参加的安源路矿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兼文书股长。
余汉谋

1.开山虎:邓演达 2.下山虎:薛岳 3.坐地虎:陈济棠 4.跛脚虎:陈铭枢 5.无牙虎:叶挺 6.奔雷虎:蔡廷锴 7.花狸虎:叶剑英 8.笑面虎:余汉谋 9.护生虎:李汉魂 10.上山虎:张发奎
余汉谋的抗战部队:华南
抗战史不应忘却的一页 广东省委提出“到军队、 自卫团中去” 出入枪林弹雨协助指挥鼓 舞士气 团结抗战共赴国难精神永 存
余汉谋先生一生戎马,尽忠竭智,其秉性仁 厚,器量恢宏。治事能识大体,治军恩威并 施。余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在社会公益事业 上,尽显菩萨心肠。当年驻军赣南时,但凡 兴学、筑路、修水利、建医院皆悉力协助; 同时崇尚科学,兴办教育:1934年在肇庆镇 修缮高要县立第一小学,创建云樵科学馆; 风光旖旎、名闻遐迩的七星岩,在抗战胜利 后的一段时间大肆开采,被弄得伤痕片片。 余汉谋知道后,乃下令禁止炸石,遂使秀如 阳朔的七堆山得以保存。 余汉谋先生虽大半生戎马倥偬,仍好整以暇, 雅喜临池。余最为推崇孔子和孙中山的思想, 亦能写一手遒劲的楷书。平时极喜登山运动, 认为既可锻炼身体,又能锤炼人的意志,更 可登高远眺祖国河山。余汉谋先生曾亲书座 右铭: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 以践其实。由此,足见其为人风骨之浩然正
1、杀人唔出声 2、比甲A还假
余汉谋(1896年–1981年),字幄奇,广东高要人。 早年入读黄埔陆军小学,之后到武昌升读陆军预 备学校。 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 随后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六期步科毕业。之 后于北洋军内任排长、连长。 1920年入粤军,任营长。 1925年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余任第11 师31团团长,师长为陈济棠,同年参加粤桂战争。 北伐时随第11师与李济深留守广州。 1931年5月,陈济棠等反蒋,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 余汉谋任广州政府军事委员会员委员,兼第一集 团军军长。广州政府于九一八事变後取消。 1934年至1935年,余率部参加围剿江西红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温历史: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与“四大寇”[转帖]
----------------------------------------------------------------------------------------------
来源于:中山日报2007年3月18日第4444 期B1版
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
在清朝末年,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与同乡杨鹤龄、江门外海人陈少白、顺德杏坛人尢列志同道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被时人称为“四大寇”。
这是稍为熟悉孙中山和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的事。
但是,在清末广东文坛,有四位人物,被时人称为“四大金刚”,恐怕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
这“四大金刚”,一是番禺人蔡乃煌,一是南海人江孔殷,其余两位,都是香山人,即三乡镇之刘学询,小榄镇之钟荣光。
此四人,具有共同点,一是出身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二是赋性聪颖,青少年时已显露出过人的文学才能,走科举之路也一帆风顺;三是浪漫不羁,好结交江湖名士;四是青年时代,他们都做过同一的“事业”———撑渡。
所谓撑渡,就是在科举中替人代考,没有过硬的文才,是干不成撑渡的。
当然,“四大金刚”以后走的道路不尽相同,从这四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面临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变革,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处在斗争的旋涡之中,思想和经历都显得异常复杂。
本文仅介绍两位香山人刘学询和钟荣光。
经历独特的刘学询
刘学询,字问刍,号耦耕,香山县三乡人。
1860年出生,为名将后裔。
光绪十二年(1886),刘学询考中进士,在吏部“待分配”好几年,见没有升官的希望,便毅然在广州包办“闱姓”(“闱姓”是晚清两广地方利用科举考试进行赌博的一种方式),从此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一时声名鹊起,被人称为“刘三国”,即“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
刘学询颇有壮志雄心,一心想反清复明,由自己来当皇帝。
1893年与孙中山结识,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想推翻清朝,因而在政治上结成了联盟。
1899年,刘学询奉清廷命赴日本瓦解维新派势力,与孙中山秘密会面。
后任两广总督李鸿章幕僚,想促使李鸿章与孙中山联合,实行两广独立,结果不成功。
又想借清廷之手,杀死康有为、梁启超。
结果遭到康、梁的嫉恨。
梁启超委托澳门总局的陈士廉与麦孟华,然而却迟迟没有动手。
梁启超对此极其不满,指责澳门总局“何以数月以来,无一毫动静”,并指示不惜赏金,招募可用之人,以完成刺杀任务。
澳门总局在梁启超的催促下,也积极寻找各种机会以刺杀李鸿章与刘学询,根据梁启超的指示,先行刺杀刘学询。
终于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1900年4月24日,刘学询从澳门返回广东,刚到广东口岸,保皇党的刺客已经得到情报,守候多时,见刘学询刚登岸,突然拔出手枪,照准刘学询的胸口开了枪,刘学询当场血流不止,送往西医就诊。
刘学询也算是大难不死,因为衣服穿得较多,子弹打得不算太深,没有构成致命伤,但也足以使其胆战心惊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刘表示协助向外国借款,帮助南京临时政府,但亦未成功。
其后,刘学询也未能在国民政府中谋得一职。
刘学询几次谋事不成,遂心灰意冷,急流勇退,把全部精力投向在杭州西湖畔建私家别墅———西里湖丁家山前隐秀桥西的“水竹居”,俗称刘庄,占地36公顷。
背山濒水,环境幽静。
庄园建筑豪华,陈设古朴别致,为西湖第一名园。
建国后,刘庄被政府接管,称“西湖宾馆”,80年代改建为“杭州西湖宾馆”。
同时,刘学询还在上海开设大钱庄。
1936年,刘学询逝世,但其晚年的情况不详。
刘学询是清末民初一位神秘人物,经历独特,多彩多姿,极具争议性。
身份多变的钟荣光
钟荣光,字惺可,1866年生,香山县小榄镇人。
家族颇负名望。
父母对其教育很注重,钟荣光自幼勤奋好学,16岁考中秀才,23岁已设馆授徒,25岁在科场代笔。
28岁考中举人,驰骋广东文坛,与刘学询、江孔殷、蔡乃煌被当时文人称“四大金刚”。
其后,钟荣光又结识同乡孙中山等,参与1895年广州起义的筹饷工作。
1896年加入兴中会,创办报纸,鼓吹革命。
1899年,钟荣光受聘美国人开办的广州格致书院任汉文教习,皈依基督教,并戒除作为风流文士的所有不良嗜好。
1900年,格致书院学生史坚如谋炸粤督德寿失败,遭杀害。
为避祸,学校迁往澳门,改名岭南学院。
后迁回广州花地,改称岭南大学。
1909年,钟荣光作环球漫游为学校筹款。
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1912年任广东教育司长。
1913年秋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7年,钟荣光回国任岭南大学副校长、岭南农科大学校长。
1927年,岭南大学由华人收回自办,钟荣光任校长。
他尽心尽力,多次到世界各地筹款,将岭南大学从一间基督教书院,发展成一所拥有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的综合性现代大学,钟荣光功不可没。
钟荣光的民族自尊心很强,他不愿凡事听命于美国人,而美国人则凭借纽约岭南大学美国基金会,保有岭南大学校产产权,实行遥控。
钟荣光从培养中国人才需要出发,要把岭南大学办成南中国最大规模的大学。
他认为校长应有管理大学的大权,美国人则认为美基金执行秘书可以以顾问的身份决定学校大计。
美国顾问与钟校长的矛盾,由此愈演愈烈,他们耍尽各种手法,最后,以钟荣光年老多病为由,于1938年操纵校董会改选钟荣光为名誉校长,原副校长李应林接任校长之职。
钟荣光在70岁自撰挽联中,总结自己的一生:“三十年科举沉迷,自从知罪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勋,作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才力总后人,惟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两半球舟车习惯,但以任务完成为乐,不私财,有日用,不养子,有徒众,不求名,有记述,灵魂乃真我,几多磨炼,荣归基督永生。
”确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抗战爆发,广州沦陷,学校迁往香港。
1942年1月7日,钟荣光在忧愤中病逝于香港,终年76岁。
四大金刚孰个最优?
刘学询、钟荣光,还有同属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的蔡乃煌、江孔殷,在他们年轻时代,经历差不多,其后,各人走上不同的道路。
比较而言,走上最正道,并对乡梓,对国家民族贡献最大的,应数钟荣光。
钟荣光经历了封建举人、风流文士、革命党人、基督教徒、教育专家的演变,可谓丰富多彩集于一身啊!
蔡乃煌
蔡乃煌,原名蔡金湘,广东番禺县人,1861年生。
清末民初政要、袁世凯亲信。
清末曾任邮传部左参议、苏淞太道道员、上海道台。
民国成立后,投靠袁世凯,历任蓟赣粤专卖鸦片委员,广东鸦片专事局局长,后以帮办广东军务兼粤闽苏赣禁烟督办职被袁派往广东监视龙济光行动。
1916年,两广反袁将领逼龙济光独立。
同年4月12日,广东护国军司令徐勤在海珠警察署内召开联席会议(史称海珠会议),遭到龙济光警卫军统领颜启汉等的袭击,梁启超、陆荣廷的代表汤觉顿、陆军少将谭学夔、警察厅厅长王广龄、广东护国军中路司令吕仲铭等殒命。
事后龙把海珠惨案推在蔡乃煌、颜启汉(已逃匿)身上,蔡被谭学夔之兄、广东海军司令谭学衡于4月24日押至长堤枪决。
江孔殷
江孔殷,1864生,广东南海县塱边乡人,别名江虾(霞)。
少年时应童子试,青年应乡试,考取秀才和举人。
1904年恩科中二甲第27名进士,后选入翰林院,授职庶吉士,旋放广东道台,慈禧太后当面赏其兰花120盆。
后在广州河南同德里营建“江太史第”时别称“江兰斋”。
在督办任内兼办广东省慈善会,以恤抚救济贫民为主。
1911年4月,在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遗骸,是由潘达微收殓葬于黄花岗的,但当年潘在殓骸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不得已用电话向江孔殷求助,江孔殷慨然允诺,疏通了有关方面,并表明此事他本人可负全责,才使殓骸的壮举实现。
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江孔殷还向孙中山先生推荐了一些人才。
江孔殷家族很大,多侨居欧洲、美洲等地,据统计在海外的后裔有1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