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

一.心理账户-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

引言

今天我们来讲心理账户。什么是心里账户呢?比如生活必要的开支、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的开支、账户情感维系的账户、享乐休闲吃喝玩乐的账户等等,虽然都是你的账户,但每一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1. 假设我是一个消费者,每个月赚10000元,我对于每一块的生活的支出都是有预算的,比如两千块钱是吃饭的,三千块钱是房租,两千块钱是娱乐的等等,这些我们就称之为消费者的心理账户预算。

2. 举个案例,如果我们要去听音乐会时,把200元的门票弄丢了,那么大多数人就会选择不去看,但如果丢失了两百元的公交卡,那么大多数人还是为会去。

3. 同样是丢了两百元,对你来说损失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会选择去,一个会选择不去呢?原因是,200元的门票是你吃喝玩乐账户里的钱,你可能把这个月这个账户里的钱全部花完了,所以丢了就自然不会再买,就不去看了。

但坐车的两百元交通卡,即使丢了,但是车还是得座。但这并不影响我去看音乐会。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心里预算账户。

4. 运用到实际的销售过程中,比如我是卖巧克力的,大家知道巧克力有20元到200元,甚至更贵,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巧克力,有的巧克力能够卖这么贵呢?

5. 很简单,这就看你卖的巧克力放在消费者的哪个心理账户里,如果它只是一个食品,消费者这个月对于零食的预算只有200块钱,那么他最多也只能花20块钱买你的巧克力。

6. 但如果消费者把你的巧克力放在情感维系账户里,他是节送女朋友的,这个时候,巧克力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零食了,他占用的就是你情感维系账户里的预算,那情感维系账户里,预算自然更多。巧克力就能够卖得更贵了。

课后思考

今天的思考题:你销售的产品如何通过心理账户法则,把产品转移到别的心理账户里面,从而实现更好的一个销售呢?

二.沉没成本-人们对已经付出的代价更在意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户,每天都在记录着各种支出、收入。在经过一番总结之后,有的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做了五年的工作要不要换?读了三年的专业发现不喜欢,还要不要改?交往快两年的对象要不要提出分手?

而当我们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甚至为它纠结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利用“以往的投入”帮我们决策。这到底是为什么?帮主今天就跟你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聊聊“这种心理”是如何影响我们时间、感情、金钱投资的。

首先我们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小片段:

1.电影票

假如你之前购买了一张200块钱的话剧演出,话剧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大部份人会选择继续坐在那里看下去,因为他们觉得,钱已经花了,不能就这么浪费掉,硬着头皮也得看下去。

2.要不要换工作?

你一开始以为自己喜欢设计,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甚至考证书,还做了相关的项目,但是在真正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岗位。那到底要不要换工作?可是如果换了,一切又要重来。你为此很头痛。

3.要不要跟现在的对象分手?

你跟另一半一直不太顺心,觉得对方有太多缺点无法忍受。你在纠结要不要分手,可是顾及这么多年来的感情和自己的付出,你开始犹豫。

读完这几个小段子,你应该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帮主在开头的说的,我们往往会因为“以往的投入”而对今后的决策产生影响,也就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沉没成本”。

所谓的沉默成本,表示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生活中,也可以把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你宁愿多待上一个多小时,看完自己不能接受的烂剧,却忘记了自己不仅花了钱,还搭上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不浪费自己买的溜冰入场券,你宁愿放弃更能为你带来收益的B溜冰场。其实你为A溜冰场花掉的100块已石沉大海,不论你去哪里或者哪里都不去,都是你永远捞不上来的沉没成本。

而工作和谈恋爱也是一样的,不要再用”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这种荒谬理由来自欺欺人,否则你就是在付出更多的”沉没成本“!你需要做的是,庆幸自己的”沉没成本“就到此为止了,然后转身,鼓起勇气重新开始。未来你会感谢之前付出的”沉没成本“,因为也正是这些沉没成本的代价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

沉默成本对投资的影响

华尔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在股市中,最终能够让你赚钱的,不是技术面,也不是基本面,而是心理面”。

在投资界处处都可以看到“沉没成本”,还有它对我们的影响。帮主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在18元的价位买了一只股票,现在它只值14元,那么其中的4元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它对我们投资的影响也在多方面表现,举其一:玩股票的时候,很多人经常先把盈利的股票卖掉,留下亏损的股票,甚至还对亏损的股票一直补仓。

结果你会发现,你卖掉的股票涨了,揣在怀中的股票猛跌。这是因为股票的价格、将来的涨跌,和你的成本价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未来它有可能一路飙涨,也有可能一路下跌。

你需要知道的是,亏了就是亏了,之前犯下的错误就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拿我们的买入价来衡量这支股票的价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斩掉亏损,让利润继续奔跑。

但这在交易中很难做到,因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被交易成本严重干扰。

我们应该怎么做?

沉没成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决策时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和付出(沉没成本),担心之前的积累会因为新的决定付诸东流(账面损失成为实际损失),于是犹豫良久之后不愿意改变现状,白白丢掉很多机会。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正确的做出选择呢?

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未来的决策不要受到以往无法改变的事情干预。如果意识到选择错误,就要及时止损。

不管是时间的投入、感情的投入、资金的投入,还是股票交易。因为沉没成本不能被改变。我们之所以会陷入沉没成本思维,是先前的期望落空。

接受自己当初错误的决定,放弃那些不值得的坚持,勇敢重新选择。你也可以先进行心理预设,给自己的股票设置止损点,一旦超过该点便果断放弃。再者是时刻反省自己,每年都要回顾自己犯下的心理偏误,改善投资决策。

三.比例偏见-贵和便宜,是相对的

概念: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案例:

同一款闹钟,A商店卖100元,B商店卖60元,很多人会选择花10分钟的时间,从A商店到B商店去购买闹钟,来节省这40元。同一款名表,C商店卖6600元,D商店卖6550元,同样10分钟的路程,而且可以省50元,但很多人仍然会在C商店购买名表。

运用:场景

场景1:

与1000元的锅、送50元勺子的方式相比,加1元换购50元勺子的方式,更容易打动消费者。

场景2:

200元的4G内存条,顾客单独购买的可能性很小,附加在电脑上,4G内存的电脑4800元,8G内存的电脑5000元,电脑性能提升一倍,只需要多加200元,消费者会觉得特别的划算。

小结:运用方法

第一,促销时,价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感到更多的优惠感,而价格高的商品,可以用降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到优惠。

第二,用换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这样会产生很划算的感觉。

第三,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贵的东西上面一起卖,那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到价值感。

过招:你的看法

找出一个在电子消费品领域,运用“比例偏见”的典型案例,与大家过过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