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蒋炜;樊鹏程;马慧萍;景临林【摘要】缺氧可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常见的引起缺氧的疾病包括脑卒中、急性高山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损伤是由于心肌细胞供氧不足而造成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功能受损;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血液中的氧与受损心肌细胞反应,形成的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所造成的损伤.该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以及常用的缺氧和缺血药物研究模型.【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21)006【总页数】3页(P1064-1066)【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抗心肌缺血药物;缺氧模型;缺血模型【作者】蒋炜;樊鹏程;马慧萍;景临林【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药剂科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药剂科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药剂科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药剂科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6缺氧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变化,严重时可导致机体损伤,甚至死亡。
临床常见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均是由缺氧引发的。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心肌缺血和脑缺血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1]。
通过物理、化学以及手术等多种方法造模,模拟各种缺氧缺血情况,可进行生理、药理及毒理研究,为开发和检验抗缺氧药物提供可能。
现就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1 物理缺氧模型①常压缺氧模型:钠石灰缺氧实验,其将小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广口瓶中,用凡士林密闭瓶口,造成缺氧环境,以小鼠最后1次呼吸为结束时间,记录小鼠的存活时间,此方法简单易行,被各种缺氧实验广泛应用[2]。
②低压缺氧模型:使用低压氧仓模拟缺氧环境。
氧仓可根据需要设置含氧量、温度、气压等指标将动物放入其中,记录存活时间,该方法可以模拟多种条件下的缺氧。
缺血性心肌病的介入治疗

1 Ese Ka e D, a e e 1 Ad e e gc n r o y tm n h a t 4 l r M, y L mb r G, ta . r n r i e v uss se i e r t
社 ,0 4 10 2 0 :2 .
1 Gh og id . l VB,a o s nG ,ta . f cso cesn — 1 e rha e M Hal J cb e e 1 Ef t fi ra ig ma e n
i tn n e d s f d g xn o et v n rc lr f n t n a d n u o o - n e a c o e o i o i n lf e t u a u c i n e r h r i o no e n p t nt wi h o i e r a lr r a e t i r t sa d i n f i ai s t c r n c h a tfiu e te td wih d u e i n l e h c a it n i — c n e t g n y i h b t r .C r u a in,1 9 9 ngoe sn o v ri e z me n i i s ic l t n o o 9 5, 2:
缺 血 性 心 肌 病 的 介 入 治 疗
齐国先 黄汝 刚
缺 血 性心 肌 病 (sh m ccri o a y C i e i ado pt ,IM) c my h 由 B rh等… 于 17 uc 9 0年 正 式命 名 。是 指 由于 冠 状 动脉 粥样硬 化 ,导致慢 性长 期心 肌缺 血 、 坏死 、 弥漫 性心肌 纤维 化。I M 以心 脏扩 大、 C 心律 失常 、 力衰 心 竭 为特 征 ,属冠心 病 的终 末 期 ,又 称心 力 衰 竭 型和
缺血性心肌病的基本药物分析

缺血性心肌病的基本药物分析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狭窄,造成心肌长期缺血或反复急性缺血,至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纤维化的心肌病。
缺血性心衰患者无论进行其它任何的治疗,药物治疗都是基础治疗,是持续终生的治疗,本文对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药物进行阐述。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是治疗心衰的基石[1],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
Garg等对32项临床试验作了荟萃分析表明,ACEI使总死亡率降低23%,死亡或因心衰恶化住院率降低35%。
所以,除非有低血压或肾功能衰竭,所有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
ACEI发挥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扩张血管,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心肌重构,减轻左心室肥厚;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缓解心衰症状;可以增加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的缓激肽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NO合成,减少基质降解,稳定斑块;还可抑制血小板激活,改善纤溶功能等。
常用的药物有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赖诺普利等,其副作用主要是咳嗽,当病人不能耐受时,可改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
2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虽然ACEI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衰的预后,但对于部分不能耐受ACEI治疗的患者,通常换用ARB替代治疗。
在CHARM替代试验[2]中,对不能耐受ACEI的两千多例心衰患者换用坎地沙坦治疗,结果显示主要终点心血管病死亡或心衰恶化住院率降低23%,证明了坎地沙坦有效。
Val-HeFT试验[3]显示在ACEI基础上加用缬沙坦与安慰剂组相比,死亡和病残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13%,并改善心功能分级、LVEF和提高生活质量,且未用ACEI的亚组死亡率亦有所下降。
近年来随着ARB临床观察资料的积累与完善,使得ARB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提高。
常用的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等。
左卡尼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35例效果观察

未见 明显异 常 。
3 讨 论
两组 对药 物 耐受性 均较 好 , 治疗 后
复查血 常规 、 常规 、 尿 电解 质 及 肝 、 功能 等 指 标 均 肾
照组各 3 5例 , 一 般 资料具 有 可 比性 。 其 12 治疗 方法 . 两 组 均 予 吸 氧 、 血脂 、 血小 板 降 抗
山东医药 2 1 00年第 5 卷第 5 期 O 1
左 卡尼 汀联 合 参 麦 注射 液 治 疗 缺 血 性 心 肌 病 心力 衰 竭 3 效 果 观 察 5例
李 芳 学 ( 中国石 油大 学华 东附属 医院 , 东东营 2 7 6 ) 山 5 0 1
摘要: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联合参麦 注射 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 (C 心力 衰竭 的临床 效果及安 全性 。方 法 IM) 将 同期收治 的 7 O例 IM 心力衰竭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组各 3 C 5例 , 两组均予 I M 常规基 础治疗及 抗心力衰 C 竭处理 ,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左 卡尼 汀 和参 麦注 射液静 滴 , 疗程 均为 2周 。观察 两组 疗效及 不 良反应 发生 情况 。
的短疗效 , 安全性高 。 且 关 键 词 : 卡 尼 汀 ; 麦 注 射 液 ; 血 性 心 肌 病 ; 力 衰竭 左 参 缺 心
中图分类 号 :5 2 2 R 4 .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0 22 6 ( 0 O 5 -0 90 10 -6 X 2 1 ) 10 5 -2
少, 颈静 脉怒张 减轻 , 肝脏 缩 小 2c 以上 , m 双下 肢水 肿 消失 , 心功 能 改善 2级 为显效 ; 述症 状 减 轻 , 上 心 功 能改善 1级 为有 效 ; 述症 状 及 心 功 能 无 改 善 或 上 加重 为无 效 。② 不 良反应 发 生 隋况 。 14 统 计 学 方 法 . 采 用 S S 3 0软 件 。计 量 资 P S1.
诺欣妥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诺欣妥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摘要】诺欣妥是一种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具有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理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诺欣妥在此病症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临床观察显示,诺欣妥能有效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诺欣妥在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诺欣妥、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估、副作用、不良反应、疗效、安全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对于诺欣妥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一定争议。
有必要对诺欣妥在该病种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对诺欣妥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诺欣妥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评估诺欣妥在老年患者中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包括其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心力衰竭症状的缓解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2. 探讨诺欣妥在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的安全性表现,包括药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3. 分析诺欣妥与传统治疗方案在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比较,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明确和实施,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诺欣妥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带来更为明确的指导。
1.3 研究意义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常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麝香保心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88例疗效观察与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88例疗效观察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在缺血性心肌病治疗中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8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麝香保心丸组)44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粒225mg),每日3次。
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
动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指标,疗程90天。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为93%,对照组为6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如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E/A(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LVEF明显增加,E/A明显升高,LVEDV、LVESV也明显减小。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缺血性心肌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瘢痕形成的疾病,亦称为心肌硬化或心肌纤维化[1]。
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因其预后不佳,故早期内科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有资料显示,麝香保心丸具有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2],本研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2010年4月~2011年10月对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确诊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诊断依据: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临床标准化联合专题“缺血性心肌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标准:①有明显的冠心病证据(有心绞痛发作史或心肌梗死发病05年以上,有酶学及心电图异常);②有明显的心脏扩大(经超声心动图证实);③反复心力衰竭发作。
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
排除其他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分级、心功能参数及6 min步行距离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参数、6 min步行距离和BNP水平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BNP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及心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芪苈强心胶囊;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多是由于长时间心肌供血不足造成心肌弥漫性纤维化,进而造成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受损,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
现阶段,临床治疗方面,本病仍以采用药物治疗为主,目的是对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发展变化进行干涉,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2]。
现有研究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及稳定斑块的作用[3],对改善缺血性心肌病预后更有意义。
因此沙库巴曲缬沙坦受到国内专家及学者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致推荐[4]。
本研究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已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9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60例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60例夏柔娟【摘要】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12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疗程10日;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10日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心脏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活血祛瘀剂;治疗应用;疏血通注射液【作者】夏柔娟【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中医医院,西安,7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缺血性心肌病为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MI后纤维组织增生所致[1],是临床常见危重病。
我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本病住院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0例均系我院心血管科住院患者,病例选择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和排除可引起心脏增大、心功能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其他器质性心脏病)[1]。
心功能分级按纽约心脏学会(NYHA)标准Ⅱ~Ⅳ级,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64.0±6.2岁;病程5.8±1.4年;心功能Ⅱ级17例,Ⅲ级84例,Ⅳ级19例。
随机分为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及中医辨证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吸氧、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心室重构、调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水蛭、地龙提取物,国药准字Z20010100),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1d1次,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hathy,ICM)是指由冠状动脉多支或弥漫病变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广泛纤维化,另外还掺杂有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导致弥漫性心脏扩大,形成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ACS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从而使得ICM患者较前明显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目前,ICM已成为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病因,生存预后差。
事实上,在临床工作中,ICM的诊断难度并不高,因此不容易出现漏诊或者是误诊的情况。
通过下面的内容,笔者将对ICM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1.药物治疗
据统计,心衰的生存率每10年递增12%,这绝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治疗理念的转变,即由纠正短期血流动力学转为拮抗RAAS系统以及异常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延缓心室重构。
当前首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angiotensin Ⅱ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诺欣妥?)已在国内上市,可在阻断钠尿肽降解的同时抑制RAAS系统和心室重构,其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超过标准治疗药物(依那普利),降低了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和再住院率。
2.血运重建
2.1.评估存活心肌
几项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在有较多存活心肌的ICM患者中,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合理血运重建可以改善生存率和左室功能。
目前能够评价存活心肌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SPECT或者PET、负荷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
其中,CMR能够以超高的图像清晰度描绘心脏的三维解剖形态,准确判断血液流动、扩散、灌注、组织供氧及局部温度改变等方面的功能学信息,结合心肌应变技术评估心肌运动力学特性,进而识别存活心肌的位置和范围,因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2.2.选择进行血运重建的“靶血管”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可以准确判断每一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意义,判断狭窄冠脉与支配心肌区域缺血的关系,指导临床介入治疗策略,避免在不必要的部位植入支架。
ICM 患者的冠脉病变复杂,弥漫、串联及多支病变多见,借助FFR可以针对弥
漫串联病变中压力最大的陷落点进行干预,找出多支病变中的“罪犯血管”,避免多根多处冠脉植入支架。
运用FFR结合IVUS或者OCT提供的冠脉病变解剖结构信息,有助于为ICM的复杂高危冠脉病变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明确是否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FFR的检测需要使用腺苷或ATP等药物诱发微循环最大程度扩张,由于药物的副作用限制了部分患者FFR的应用,同时也增加了操作步骤延长了手术时间。
一些非药物依赖性功能学指标因与FFR有很好的相关性而用于临床,包括:静息跨狭窄压力比值(Pd/Pa)、造影剂诱导的Pd/Pa比值(contrast medium induced Pd/Paratio,CMR)、瞬时无波形比值(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iFR)。
3.心肌再生治疗
目前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细胞主要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骨髓源干细胞/祖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单个核细胞以及以细胞抗原标记命名的细胞,如CD34+细胞、CD133+细胞等)和心脏干细胞等。
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心脏干细胞因其具有组织特异性和专一性,在用于心肌再生治疗中更具优势。
目前对心脏干细胞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①移植细胞存活率低②移植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在体内是否能长期维持,目前尚未明确;③目前使用的移植方法主
要有两种,一是经冠状动脉内输入,二是直视下心肌内注射,但两者都有着较大的缺陷,临床应用局限,仍需寻求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移植方法。
4.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
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EECP)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FDA于2002年正式批准EECP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埃及学者Amr A. Abdelwahab研究发现,对于ICM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加EECP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明显改善了心绞痛及心衰症状。
5. 心脏体外冲击波治疗
体外冲击波也称为体外震波(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是一种广为医学界所熟知的物理治疗措施,其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物理机制是通过空穴效应,使原本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在冲击波声场的作用下,变成非稳态的微小气泡,并且发生震荡、破溃,在声场聚焦的局部释放能量,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并调节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mRNA表达,诱导并促进治疗区域的血
管新生,增加局部的微循环供血,从而达到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脏功能的治疗作用。
在缺血性心肌病的动物模型和几项临床试验中,均发现CSWT 治疗可以提高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
6.心脏康复治疗
已经有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治疗(Cardiac Rehabilitation)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并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在更多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中,进一步推广规范的的心脏康复治疗,并与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太极以及现代先进科技,如智能设备、家庭健康管理系统等相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7.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国际及国内心衰指南中均有一定的推荐地位,但ICM患者受心肌瘢痕和存活心肌的面积大小和部位影响,所以CRT对左心室功能改善受限,既往心肌梗死患者无应答率更高。
应该通过优化入选标准、尽量避开瘢痕心肌区域、运用左室四级导线和生理性起搏模式(如左室多位点起搏、心内膜下起搏、希氏束起搏、房间隔起搏)来提高CRT的应答率。
8.终末期外科治疗
ICM晚期存活心肌的数量少,尽管采用各种治疗措施仍不足以维持基础活动时的心功能,心脏移植成为ICM终末期心衰的最终救治手段。
目前大型医疗中心的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1年的存活率则为75%左右。
此外,心室辅助装置(Impella、HeartMate与Jarvik 2000等)作为终末治疗策略之一,其在国外已正式上市使用,植入患者数量接近心脏移植,1年的存活率也接近心脏移植,但其长期疗效不如心脏移植,因而通常作为过渡治疗方式。
国内可使用的心室辅助装置为ECMO,近年来能够开展ECMO的医院数目和患者数量均显著提升。
总结与展望
总之,积极控制心肌缺血,尽早挽救存活心肌,是治疗ICM的关键步骤,而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慢性疾病的综合管理包括心脏康复及心衰器械治疗的进步,也是改善ICM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