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五)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五)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五)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五)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5℃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50cm

C.从三楼走楼梯到一楼的时间大约是5min

D.一同学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5m/s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寒来暑往B.行云流水C.斗转星移D.龙腾虎跃

3.汽车速度是36km/h,短跑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

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8秒,甲车的路程是1.2米

B.经过8秒,甲车在乙车前面0.6米

C.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

D.乙车的速度是0.1m/s

5.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岸C.山和船D.风和岸

6.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时间t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7.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

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秒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不同

8.如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则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象是()

A.B.

C.D.

9.某同学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2.61cm、2.58cm、2.58cm,则测得该

物体宽度为()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0.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它们的时间之比为()

A.1:1 B.9:4 C.3:2 D.2:3

11.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

是()

A.向南运动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D.无法判断

12.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它在第4s内的速度()

A.2.5m/s B.20m/s C.5m/s D.8m/s

13.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m/s B.等于4.2m/s C.等于5m/s D.等于3m/s

14.我们观看百米赛跑时,判断谁跑得快的根据是()

A.速度的大小

B.跑完相同的距离需要时间的多少

C.在相同的时间内,跑过的距离的长短

D.跑过相同的距离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15.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16.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4.5cm=14.5×10﹣2=0.145m

B.14.5cm=14.5cm×10﹣2m=0.145m

C.14.5cm=14.5÷(100m)=0.145m

D.14.5cm=14.5×10﹣2m=0.145m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7.单位换算:

2.5km=mm,3×1012nm=m,108km/h=m/s,6m/s=km/h。

18.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停表的读数是s。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和停表。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B=m/s;v BC=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是在做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选填“大”或“小”)。

(6)实验中B点放一块档板的作用是。

四、解答题(共1小题)

20.小马的外婆在外地,端午节小马和爸爸坐火车一起去探望。他们所坐火车长为360m,当火车通过一条

隧道时速度为72km/h,如图所示。小马测得火车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72s。假设火车一直匀速行驶,求:

(1)这条隧道有多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多少时间?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1.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10min内前进6km,停车10min后又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

求:

(1)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五)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数量级的认识,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

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

重要作用。

【解答】解:A、洗澡水的温度一般在50℃左右,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从三楼走楼梯到一楼的时间大约是1min,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一同学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m/s,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温度、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

2.【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答】解:A、寒来暑往,是气温的变化,不是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B、行云流水,云和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C、斗转星移,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D、龙腾虎跃,龙和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机械运动

3.【分析】要比较三者的速度大小,就应将三者的单位保持一致,因此将运动员速度10m/s换算为km/h;

然后运用速度公式可求出自行车的速度,单位也要用km/h;就可比较三者速度的大小了。【解答】解: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m/s=3.6km/h,

汽车的速度是36km/h,

运动员的速度是10m/s=36km/h;

因为1min=h,

所以自行车速度为:v===36km/h;

故三者的速度都等于36km/h;大小相等。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4.【分析】(1)由s﹣t图象直接读出甲车经过8s行驶的路程;

(2)由s﹣t图象直接读出甲车和乙车经过8s行驶的路程,二者之差即为甲车在乙车前面

的距离;

(3)由图象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可判断哪辆车速度大。

【解答】解:A、由图可知,经过8秒,甲车的路程是1.6米,故A错误;

B、经过8s,甲车行驶的路程为1.6m,乙车行驶的路程为0.8m,所以甲在乙前面1.6m﹣0.8m

=0.8m处,故B错误;

CD、甲的速度v甲===0.2m/s;

乙的速度v乙===0.1m/s,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5.【分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

【解答】解: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山是运动的;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故选: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6.【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

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

是不变的。

【解答】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无关。

而选项A、B、C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故选:D。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

7.【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用全程除以跑完全程的时间,即得到两人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

【解答】解:AB、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明通过的路程比小华长,所以小明跑得较快,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

平均速度相同,都为5m/s,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物体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8.【分析】根据图甲所示物体的s﹣t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然后逐一分析各v﹣t图象,看哪个图象与s﹣t图象反应的运动规律相同。

【解答】解:由s﹣t图象知: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它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图示各v﹣t图

象知:

图象B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图象中时间不变而速度变化,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图象错误;

C图象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与s﹣t图象不符;

D图象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与s﹣t图象不符;

故选: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9.【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

是错误的,应舍去;

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

数。

【解答】解:

同一把刻度尺分度值一定,比较2.57cm、2.61cm、2.58cm、2.58cm对应的分度值为0.1cm,

数据2.61cm的准确值都是2.6cm,其他数据的准确值是2.5cm,2.61cm是错误数据,计算平

均值时应去掉;物体宽度为:≈2.58cm;故A正确。

故选: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10.【分析】已知速度的比和路程的比,求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变形t=计算即可。

【解答】解:

由v=得t=;

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9:4。

故选: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11.【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

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分别以这位同学为参照物和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分析此题即可。

【解答】解:某人在公路旁由北向南行走,当他看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驰而过时,因为汽车的速度较大,当以这辆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时,则这个人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是向后退的,即自南向北的。

故选: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12.【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已知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

物体的速度。

【解答】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

它在第4s内的速度:

v===2.5m/s。

故选: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

13.【分析】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本题可以先分别算出前2秒、后3秒的路

程,求出总路程s,再用公式v=计算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物体在前2秒通过的路程:

s1=v1t1=3m/s×2s=6m,

后3 秒通过的路程:

s2=v2t2=5m/s×3s=15m,

物体在5s内的路程:

s=s1+s2=6m+15m=21m,

而总时间t=5s,

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

v===4.2m/s。

故选:B。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4.【分析】比赛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相等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解答】解: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同时起跑,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员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时间相等,路程越长,运动员跑得越快;

故选:C。

【知识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15.【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

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

题。

【解答】解: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D。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6.【分析】本题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

位。

【解答】解:

A、运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A错误;

B、“12.56cm×10﹣2m”得到的单位不是m,故B错误;

C、14.5cm=14.5÷(100m)=0.145m,计算过程进率关系错误,故C错误;

D、因为1cm=1×10﹣2m,所以14.5cm=14.5×10﹣2m=0.145m,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7.【分析】(1)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2)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解答】解:2.5km=2.5×106mm;

3×1012nm=3×1012×10﹣9m=3×103m;

108km/h=108×m/s=30m/s;

6m/s=6×3.6km/h=21.6km/h;

故答案为:2.5×106;3×103;30;21.6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8.【分析】(1)刻度尺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

物体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

度;

(2)停表的秒针转动一圈,分针转动一个小格,里面小针指示的是分钟,长针是秒针。

【解答】解:(1)由图所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铅笔的长度是7.25cm﹣2.00cm=

5.25cm;

(2)由图所示停表可知,停表的分针示数为2min,秒针示数为6s,故停表的示数是2min6s,

即126s;

故答案为:5.25cm;126s。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9.【分析】(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原理v=,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时间;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 AB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 BC由秒表直

接读出;速度用公式v=计算;

(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加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6)当小车到达斜面中间B时撞击金属板发出响声,同时计时结束,测量小车通过上

部的时间。

【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AB段的路程:s AB=10.00cm﹣6.00cm=4.00cm=0.04m;AB段的时

间:t AB=15:35:22﹣15:35:20=2s,

则v AB===0.02m/s;

小车通过BC段的路程:s BC=6.00cm﹣1.00cm=5.00cm=0.05m;BC段的时间:t BC=15:35:

23s﹣15:35:22s=1s,

则v BC ===0.05m/s;

(4)由(3)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

来越快,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

偏大。

(6)当小车到达斜面中间B时撞击金属板发出响声,同时计时结束,便于测量小车通过上部

的时间。

故答案为:(1)v=;刻度尺;(2)小;(3)4.00;1;0.02;0.05;(4)快;变速直线;(5)

大;(6)便于测量小车通过上部的时间。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四、解答题(共1小题)

20.【分析】(1)知道火车的运行速度和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隧

道长等于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加上火车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之和,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v=72km/h=20m/s

由v=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s=vt=20m/s×72s=1440m,

则s隧道=s+s车=1440m+360m=1800m;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s′=s隧道+s车=1800m+360m=2160m,

由v=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t′===108s;

答:(1)这条隧道有长度为1800m;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108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1.【分析】(1)知道停车前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

(2)知道停车后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求停车后走的路程,可求总路程,再求出

汽车的总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

v1===10m/s;

(2)因为v=,

所以停车后走的路程:

s2=v2t2=72km/h×h=12km=12000m,

总路程s=s1+s2=6000m+12000m=18000m,

总时间t=10min+10min+10min=30min=1800s,

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v===10m/s。

答:(1)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为10m/s;

(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0m/s。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简单电路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材料属于半导体材料的是 ( )。 A. 铜 B. 石墨 C. 橡胶 D. 硅 2.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 , 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 4A, 则此电器可能是下列中的( )。 A. 家用空调机 B. 电视机 C. 家用洗衣机 D. 电风扇 3.干电池是一种常用、方便的电源,以下关于干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有的干电池提供直流,有的干电池提供交变电流 B. 常用的 1 号、 2 号、 5 号、 7 号干电池的电压随号数的增大而增大 C. 干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D. 多数干电池中有汞、镉等重金属元素 , 随便丢弃会污染环境。所以 , 废弃的干电池应该集中分类处理 4.小明同学想得到一个 6V 的电源 , 他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 将 3 节干电池并联 B. 将 3 个铅蓄电池并联 C. 将 4 节干电池串联 D. 将 4 个铅蓄电池串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与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同 B.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与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C. 金属导体的横截面积大,其电阻一定大 D. 金属导体的横截面积小,其电阻一定小 6.为了纪念物理学家对科学的贡献 , 很多物理量的单位是用物理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 , 下列物理量的单位全是用这种方法来命名的是( )。 A.长度、时间、压强 B.质量、速度、功 C.力、电阻、功率 D.质量、密度、电流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阻是只有导体才有的阻碍电流的性质 , 绝缘体没有电阻 B. 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它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有关 C. 导体的电阻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 D. 白炽灯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比没有接入电路时小得多 二、填空题 1.超导状态下 , 导体的电阻 R= ____;如果利用超导体输电线进行远距离输电 , 导线 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热。 2. 在甲、乙两个不同导体两端加相同的电压,但产生的电流 I甲 >I乙 ,则甲导体的电阻 _______乙导体的电阻。 3.一个 2Ω的电阻和一个_____Ω的电阻______联后可得到一个 1.2Ω的电阻。 4.一只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8V, 正常发光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0.4A。现将小灯泡接在 12V 的电源上 ,为使其正常发光 , 应____联一个_____Ω的电阻。 5.一根阻值是 1OΩ的导体 , 用拉丝机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其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 , 则导体电阻变为______Ω。 6.用电流表测电流时 , 某同学接入电路的是 0-0.6A 的量程 , 却在 0-3A 的量程中读成2.4A, 则实际测得的电流应是_____A。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C 5.B 6.C 7.C 二、填空题 1.0,不会 2.小于 3.3,并 4.串,10 5.40 6.0.48

初中物理各单元检测题(全)

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 度是()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2、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 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 A.8m/s B.9m/s C.10m/s D.11m/s 3、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1min能飞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 A.猎豹速度最大 B.旗鱼速度最大 C.褐海燕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 大 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若喷气式客机以1080km/h的速度飞行,特快列车用30m/s 的速度行驶,则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是特快列车速度的() A.60倍 B.10倍 C.36倍 D.6倍 6、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年轻的跨栏名将刘翔,在男子110m栏决赛中,以12.91s 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记录勇夺冠军。他在上述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A、7.7m/s B、8.5m/s C、10m/s D、11m/s 7、一般人步行10min通过的路程最接近于( ) A、7m B、70m C、700m D、7000m 8、如图所示是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如果汽车以现在的速度行 驶30min,通过的路程为() A.30km B.35km C.40km D.45km 9、一辆汽车以速度v 1行驶了1/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 2 =20km/h跑完了其余 的2/3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7km/h,则v 1 的值为() A.32km/h B.345km/h C.56km/h D.90km/h 10、小明家离学校600m远,他步行到学校要花10min,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 ) A.60m/s B.6m/s C.1m/s D.1m/min 11、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行百米赛跑的运动员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客机1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30km/s,当我们站在地面上不动时,在1min内, 我们已随地球绕太阳经过了 ( ) A、30km B、500km C、1800km D、108 800km 1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 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 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14、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 速度之比是() A、1:1 B、9:4 C、2:3 D、4:9 15、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 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16、坐在行驶着的列车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 照物() A.路边的树木B.走动的列车员C.停在车站上的另一辆车 D.火车车箱 17、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v甲<v乙<v丙。乙机驾驶员感到自 己在下降,这是因为他把参照物选为() A.地面B.甲机C.乙机D.丙机18、一位勇敢的漂流者乘橡皮船在湍急的河水中顺流而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B、以船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 C、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19、甲看到:路旁树木向东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 ) A.甲向西,乙向东运动 B.甲向东,乙向西运动 C.甲乙都向东运动 D.甲乙都向西运动 20、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 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静止的 B.由东向西运动 C.由西向东运动 D.无法判断8题图

初中物理声音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1—6题单选每题3分,7—8不定项选择每题4分,共26分) 1、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图1所示,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2、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A.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B.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紧闭室内的门窗D.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如图2 所示,安装透明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的污染图2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装饰、美观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D、提高声音的音调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7、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试验,将多名宇航员带上太空遨游,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中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8、如图3所示,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下列关于回音的说法正确的是那些()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回音传播速度大小没有变化 C.回音的音色发生变化 A B 图1 C D

初三物理第十四章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初三物理第十四章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图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两手相互 B.水沸腾时蒸汽 C.锯木头锯子发烫 D.压缩 空气引火 摩擦能发热 冲开壶盖 2. 汽油机是由四个冲程不断循环而工作的,图2中表示内能转化为机 械能的冲程是( ) 3.下列现象中,利用内能做功的是 ( ) A 、冬天在户外时两手相搓一会儿就暖和 B 、刀在砂轮的高速摩擦之下溅出火花 C 、在烈日之下柏油路面被晒熔化了 D 、火箭在“熊熊烈火”的喷射中冲天而起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砂轮摩刀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B 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 沸水后,壶盖不停跳动是水的动能转化为盖的动能。D 用打气筒打气时筒壁发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C.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6、如图所示,为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甲和乙,分别用相同的两 盏酒精灯同时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可知, 比热容较大的是液体: A 甲 B 乙 C 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7、一个物体温度降低了,则: A 它的热量减少了。 B 它的内能减少了。 C 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D 它一定放出热量。 8、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千克初温为20℃的纯水吸收×105J 的热量后,温度上升: A 75℃ B 80℃ C 100℃ D 无法确定。 年山西省太原市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大气压比舱内气压低.要使舱内获得新鲜空气,必须使用压缩机把空气从舱外压进舱内.在这个过程中,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 A.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 B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C.沮度升高 内能减少 D .温度降低 内能增加 10、甲、乙两个铜块和铝块 (C 铜

初中物理 功和机械能单元测试附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斜面高为1m,长为4m,用沿斜面向上大小为75N的拉力F,将重为200N 的木箱由斜面底端以0.2m/s的速度匀速拉到顶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重力做功的大小为800J B.斜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小为25N C.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25W D.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 2.如图所示,AB=3AE,AC=2AE,AD=1.5AE。若把物体沿AB、AC、AD三个斜面匀速地拉到顶端A时,(不计摩擦)则() A.沿着AB用的拉力小,做功多B.沿着AC用的拉力小,做功多 C.沿着AD用的拉力大,做功少D.沿着三个斜面用的拉力不相等,做功一样多 3.利用四个相同的滑轮,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用同样的时间,把质量相等的重物G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拉力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甲、P乙,机械效率分别是η甲、η乙,(忽略绳重与摩擦),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W甲=W乙,P甲=P乙B.F甲>F乙,η甲>η乙 C.W甲=W乙,P甲>P乙D.F甲=F乙,η甲=η乙 4.如图,拉力F将重 120N 的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 1m,用时 1s。运动时,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为 30N,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F=10N 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额外功 7.5J C.动滑轮重 7.5N D.拉力的功率是 37.5W 5.如图所示,重为60牛的物体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与重为6牛的物体乙用细绳相连,绳的重力和滑轮处的摩擦均忽略不计。当物体乙恰好能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落时,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绳拉甲物体的力为6牛 B.甲物体的速度为0.2米/秒 C.5秒内绳的拉力对甲物体做的功为60焦 D.绳的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2W 6.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游戏活动.活动要求是:家庭成员中的任意两名成员分别站在如图所示的木板上,恰好使木板水平平衡.若小兰和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0N 和800N,小兰站在距离中央支点2米的一侧,爸爸应站在距离支点l米的另一侧,木板水平平衡.现在他们同时开始匀速相向行走,小兰的速度是0.5米/秒,则爸爸的速度是多大才能使木板水平平衡不被破坏? A.1.0米/秒B.0.75米/秒C.0.5米/秒D.0.25米/秒 7.如图所示,边长为a、密度均匀的正方体物块静止于河岸边,在BB′边上施加一个力F 使其绕DD′边转动掉落于河水中,它漂浮时露出水面的高度为h,水的密度为ρ,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块的密度为a h a ρ- () B.物块的重力为(a﹣h)ρga C.物块漂浮在水面时底面受水的压强为ρg(a﹣h) D.为了使物块掉落于河水中,力F 2 2a h a g ρ- () 8.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正确的是

初二物理简单机械-单元测试题

初二物理单元测试题(卷) 说明: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工具:①钢丝钳;②镊子;③扳手;④扫帚;⑤钓鱼竿;⑥瓶盖起子,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2.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应采用的办法是 ( ) A 、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B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 、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3.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B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C 、浮力的大小等于容器中液体受到的重力 D 、浮力的大小等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力 4.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 、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 D 、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用剪刀剪叠得较厚的纸片时,用剪刀的尖部不易剪断,而用中部就容易些,这是因为 ( ) A 、增大了动力 B 、减小了阻力 C 、减小了阻力臂 D 、增大了动力臂 6.在家庭的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A 、浴室地面上应铺上带有凸凹花纹的地砖 B 、人沐浴时穿的拖鞋鞋底带有凸凹花纹 C 、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 、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7.关于滑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B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C 、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D 、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如图所示的杠杆,O 为支点,B 点挂一重物G , 在A 点分别施力F 1、F 2、F 3,使杠杆平衡,这三个 力中最小的是 ( ) A 、F 1 B 、F 2 C 、F 3 D 、无法确定 3

初三物理单元测试卷

初三物理单元测试卷(质量与密度) 一、填空题(共25分,每空1分) 图1 1、宇宙是由_ ___组成的,物质是由__ __组成的;银河系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描述它的大小最好用__ __做单位。 2、图2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甲图表示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体积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___________。 3、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很容易冻裂,这是因为冬天气温低于0o C时,自来水管中的水要结冰,因为水结冰后不变,而冰的比水的小,所以冰的体积比水的,就会把自来水管撑裂。 4、小敏在"测量铝块质量"的实验 中: (1)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2中a所示,此时应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移动,使横梁平衡. (2)若她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2中b所示的情形,则横梁___________平衡.(填"已经"或"没有") (3)若在测量时,她已在右盘中放入了20g、10g、5g的砝码各一个,再加1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又如图2中a所示,用2g砝码将1g的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2中c所示,则她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游码位置如图2中的d所示,则所测铝块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5、在已知空气密度(ρ空气)的前提下,要测量一墨水瓶中空气的质量,现有器材为:天平(带砝码)、水、空墨水瓶,请回答:(1)此题的关键是通过测量,求出盛满水的墨水瓶中水的 _____________,算出____________,从而知道瓶的容积V容.(2)空气质量的表达式:m 空气=__________. 6、小明在三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酒精、水、盐水,他想让同学们根据烧杯中液面的高低判别出这三种物质,其中液面的高度最高的是,液面高度最低的是,你判别的依据是·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7单元测试

第七章压强和浮力 单元测试题 1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考号_________等次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装入煤油、水、水银,并且让他们深度相同,如果已知乙的底部所受压强最大,丙的底部所受压强最小,可知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装的是水 B 、甲装的是水银 C 、已装的是水银 D 丙装的是煤油。 2、两个物体的重力之比是3:1,接触面积之比是1:3,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之比是:( ) A 、1:1, B 、3:1, C 、1:9, D 、9:1。 3、如图所示,是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将里面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后(均未满),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关系是:( ) A 、P 甲>P 乙>P 丙, B 、P 甲

P 乙>P 丙。 4、将五块相同的砖如图所示放置,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分别是P 甲、P 乙、P 丙,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分别是F 甲、F 乙、F 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 甲=2P 乙=2P 丙,F 甲=2F 乙=F 丙; B.P 甲=2P 乙=P 丙,F 甲=2F 乙=F 丙; C.P 甲=1/2P 乙=1/2P 丙,F 甲=F 乙=F 丙 D.P 甲=1/2P 乙=P 丙,F 甲=2F 乙=F 丙; 5、如下图所示容器盛满水,容器内A 点由水产生的压强是( ) A.9.8×103帕; B.1.96×104帕; C.2.94×104帕; D.无法确定 6.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列现象中可确认管中进入了少量空气的是:( ) A.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略小于76厘米 B.使管倾斜时,管内水银柱长度增加 C.无论怎样使管倾斜,水银都不能充满管子 D.将管在水银槽内下插1厘米深,管内水银柱高度不发生变 7、A 、B 两个同样的实心铁球,A 沉于水底,B 浮于水银液面上,则两球受到浮力的F A 、F B 的大小关系为:( ) A 、F A >F B B 、F A

初三物理单元测试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4267402.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69 初三物理单元测试题(四)第七章质量和密度 一、实验题 26. 小明用天平称得一只空烧杯的质量是50g,倒入某种液体再称时,他误将砝码放在了天平的左盘。当天平恢复平衡后,左盘砝码的质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如图7—1所示,则该液体的质量应为()。 图7—1 ②由此可知该液体的密度是() 甲乙 图7—2 图7—3 29.将16g盐完全溶解在如图7—3甲所示量筒内的水中,液面升高后的位置如图7—3乙所示,则图乙中盐水的密度是kg/m3 ②对在实验1、2、3或4、5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比,单位体积的质量。③对在实验1、4、6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 31.以下是某位同学测蜡块密度的实验步骤 ①往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②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③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④用细线将石块和蜡块绑在一起,慢慢浸入水中记下体积V3 ⑤用细线栓住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记下体积V2 ⑥计算蜡块的体积和密度 ⑴不必要的步骤是,不必测量的物理量是,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应为。 ⑵蜡块的密度∮= 。 32.一枚邮票的质量大约是6×10 -5kg,用一台分度值是0.2g的托盘天平,如何测出一枚邮票的质量?设计出实验步骤 二、计算题 33.质量为0.9kg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了0.1 dm3,求冰的密度(∮冰=0. 9 g/ cm3) 34. 一机器零件木模的质量是240g,如果用铁模铸造一个同样的机器零件,需要铁多少kg?(∮ 木 =0.5 g/ cm3 ∮铁=7.9 g/ cm3) 35. .一空瓶装满水后,水和瓶的总质量是300 g,装满酒精后,酒精和瓶的总 质量是280 g。空瓶质量为多少g?(∮ 酒精 =0.8 g/ cm3)

初中物理的单元检测题

初中物理的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题(共28分,每空1分)1 、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和的一门科学。 2、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4、到了19世纪,由于以发拉底河麦克斯韦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电和磁方面的重大突破,人们成功制造了各种电器设备,人类社会由时代进入了时代。 5、测得一木板长14.51dm,这个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__________ ,估计值是______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__ 。 6、单位换算: (1) 1.8 x 10-6m= _______ cm= ______ um (2) 680um= _______ m= _____ k m 7、如图1所示,停表的示数为________min ____ s。 8、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和错误不同, ____________ 是可以避免的,而_______ 是不能绝对消除的,实验室中常采用减小误 差的方法是______ 。 9、李明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 (1) 一个中学生的身高1.53 ________ ; ( 2) 一张课桌的长度约为

13.6 ____ 。 10、图2中,物体A的长度___________ c m. 11、有一个T形工件,如图3所示.根据你的观察,上面一横(ab) 的长度下面一竖(cd)的高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你用什么来检验观察结论是否正确?答:;检验结果是:上面一横的长度下面一竖的高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以上的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共24分,12—19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3分。)12 、在下列长度单位中,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分米、厘米、纳米、微米B.毫米、厘米、分米、米 C .米、分米、厘米、毫米D.纳米、微米、毫米、厘米 13、章天同学用一把刻度尺4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下列记录数据中错误的是() A . 18.77cmB. 18.76cmC. 18.74cmD. 18.89cm 14、小明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是25.90cm.这可能是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 A. 粉笔 B.物理课本 C.课桌 D.黑板 15、2005年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我国上海举行,我国选手 包揽了全部五项冠军。他们在比赛中使用的“大球”较以前的“小球” 直径增加了()

初三物理第1---4单元测试题 —— 初中物理试题 -物理试题

初三物理第1---4单元测试题—— 初中物理试题-物理试题 初三物理第1---4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运动物体具有的动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两个因素有关。 如果一个运动的物体动能减少,说明它的_______变小。 2.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_______,弹性物体发生_______而具有 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3.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__。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 物体的______。 5.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物体的内能也就越 ______。 6.一个物体静止时,没有动能,但它仍能具有内能,这是因为内能 和物体内部______情况有关。 _____。 用4.8千克木柴可使_______千克的水温度升高40℃。 8.无论是炉子还是热机,它们的效率都_________1。 9.自然界只存在_____电荷。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 电荷,叫做____电荷。 10.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异种电荷相互______。 11.炭捧、塑料、空气、纯净的水、人体、油、硫酸溶液、大地和 金属中,属于导体是________。 12.酸、碱、盐的溶液是靠_________导电的。 13.规定__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14.锌筒是干电池的_______极。干电池的作用是把化学能转化为 _________能。 15.使用蓄电池,绝对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会损坏电池。 16.图1所示的电路,两盏灯是___________联。在图上用色笔描出 (填“亮”或“灭”)

(完整)初中物理声学习题单元测试

新课标初二物理声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8小题,从第1小题到第18小题每题1.0分小计18.0分;共 计18.0分。 1、因为一切声源都在振动, 所以一切振动物体都在发声. ( ) 2、只要物体发生振动,都可以使人听到声音.() 3、声音传到松软的物体上时,很难产生回声.() 4、只要有振动,一定有声音.() 5、频率越大, 音调越低. ( ) 6、频率越小, 响度越小 ( ) 7、对同一根音叉, 用锤重敲音叉比轻敲音叉发出的音调高 ( ) 8、蜜蜂和蝴蝶飞行时, 翅膀都在振动, 人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却听不到蝴蝶的声 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幅度小.( ) 9、音调不一样,响度就要变化.() 10、各种声音的音调都是相同的.() 11、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 12、判断正误:音调是由声源振动快慢决定的, 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 ) 13、各种乐器在合奏中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 14、人们用分贝来计量噪声强弱的等级. ( ) 15、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 16、70分贝以上会干拢谈话, 影响工作效率.( ) 17、音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不同.() 18、声音的大小决定于音调的高低.()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从第19小题到第24小题每题1.0分小计6.0分;从 第25小题到第68小题每题2.0分小计88.0分;共计94.0分。 19、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来的. 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 20、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秒以上, 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 B.0.1秒 C.0.01秒 D.0.001秒 21、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声音, 就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22、人们能分辨出胡琴、钢琴、笛子的声音, 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2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 B.振动 C.温度升高 D.体积膨胀 24、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 如果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 那么, 他开始计时 的时间比运动员起跑的时间晚________秒(V声=340米/秒). A.0.3 B.3.0 C.30 D.300 25、用小提琴、钢琴、长笛、二胡分别演奏同一首曲子.我们完全可以分辨出是哪一 种乐器演奏的.因为这几种乐器有[ ] A.不同的音调 B.不同的音色 C.不同的响度 D.不同的人弹奏 26、关于噪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0dB就是没有声音 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可以吸声 C.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声音很小是因为采取了消声措施 D.城市高速公路两旁放置的隔声板是为了阻隔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噪声

初三物理单元测试答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C C B D D A C 二、填空题 11. 1.0 ×103, 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 ×103千克 12. 309.6Kg 13. 成正比,A 14. 2.5,8kg,0.8×103kg. 15. 1.15×103 16. 125 三、实验题 17. 右,81,27,3 18. 一定质量的水,水的温度升高体积减小,一定质量的水,水的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密度最大,4 19. 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几倍与6,质量增大几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1与4(或2与5、3),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四、计算题 20. 15.8kg. 21. 是空心的空心体积为20cm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D C D A B D B 二、填空题 11.惯性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或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12.甲

13.竹排 14. 2.5 9 15.问题1: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返回地面过程中,为什么速度会越来越快? 解答:重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问题2:返回舱返回地面时过程中,相对于地面是怎样的运动状态? 解答:相对于地面运动。(本题为开放题,答案多种) 三、作图题 16.解: G=m.g=2kg×10N/kg=20N G=20N 四、实验题 17. 1mm 1.90cm 18.(1)相等同一高度(2)一(3)匀速直线 19.(1)小车(2)大小方向(3)同一直线(4)a方案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因为小卡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它只受两个拉力的作用[或因为b 方案中小车要受到摩擦力作用的影响。 五、计算题 20.解:由题意可知:v=18km/h=5m/s t=11min50s=710s 所以 s=v t=5m∕s×710s=3550m s桥=3550m-250m=3300m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A D D D B C A 二、填空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1)(运动和力) 六、单元测试(1) 一、填空题 1.传送带正在运送货物,若选择______为参照物,货物是静止的. 2.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这句话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地球又自转又公转”,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 3.“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的上空”,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个卫星应是______的. 4.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在______,绝对静止的物体是______ 的. 5.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 min内通过了300 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是____m/s,这个物体在前10 s内的速度是____m/s. 6.火车的速度是54 km/h,子弹的飞行速度为100 m/s,那么______的速度大. 7.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速度之比是______,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速度之比是______. 8.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力不能脱离______而存在. 9.人推车时,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若以车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若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

10.牛顿第一定律也叫________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________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状态. 11.虽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______ 的基础上,经过______而得出的,因此是正确的. 12.在一条绳的一端拴上一个重物就做成了一个单摆,小明同学利用停表测出它摆动50个周期,所用时间是40 s,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为______s. 二、单选题 13.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不能测量 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 14.正常人平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A.1.2 m/s B.12 m/s C.1.2 cm/s D.1.2 km/s 15.某同学静止站在磅秤上,在下列几对力中,哪一对是平衡力 A.人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磅秤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D.人的重力与人对磅秤的压力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单元测试(含答案)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单元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力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A.用力推汽车,没有推动 B.将重物从一楼扛到二楼 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保持不动 D.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 【答案】B 【解析】用力推汽车,没有推动,对汽车有力的作用,但汽车没有移动距离,所以不做功,故A不合题意;将重物从一楼扛到二楼,重物在提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做了功,故B符合题意;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站着不动,有力但没有移动距离,不做功,故C不合题意;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力与距离的方向互相垂直,所以不做功.故D不合题意;故应选B。 2.关于功率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率大的机械做的功多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时用的时间少 C.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D.省力多的机械功率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W=Pt,做功多少与功率和时间有关,故A错误; B.t=W P ,做功的时间与做功和功率有关,故B错误; C.物体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为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故C正确; D.功率的大小与省力无关,故D错误; 3.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甲、乙两物体沿竖直方向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若甲的重力比乙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B.它们的重力势能一定都变大 C.它们的动能可能相等D.它们所受的合力可能不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两次运动的s?t图象可知,甲乙都是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两次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都处于平衡状态,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但具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不能确定,故A.甲的重力比乙小,即其质量是不等的,所以惯性一定不相等,故错误; B.由于甲乙都是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但具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不能确定,故不能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变化,故错误; C.由于甲的重力小于乙的重力,即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但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据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可知,它们的动能可能相等,故正确; D.因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拉力为一对平衡力,所以所受合力一定都为零,故错误; 4.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为100N的物体提升一定高度,设置了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当用如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拉绳时,物体的速度v和物体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丙和丁所示。(不计绳重和绳与轮之间的摩擦)。下列计算结果不.正确 ..的是 A.0s~1s内,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于10N B.1s~2s内,物体在做加速运动 C.2s~3s内,拉力F的功率是100W D.2s~3s内,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3.33% 【答案】C 【解析】 【详解】 (1)由图乙可知,在0~1s内,拉力F=30N.取动滑轮和重物为研究对象,受到向下的重力G 和G动,向上的支持力F支,及三根绳子向上的拉力F′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地面对重物的支持力F支=G?F′=G?3F拉+G动=100N?3×30N+G动=G动+10N10N,故A正确;(2)由图丙可知,1s~2s内,物体在做加速运动,故B正确;(3)由图可知在2~3s内,重物做匀速运动,v3=2.50m/s,拉力F3=40N,因为从动滑轮上直接引出的绳子股数(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3,所以拉力F的作用点下降的速度v′3=3v3=3×2.50m/s=7.5m/s,拉力做功功率(总功率):P总=F3v′3=40N×7.5m/s=300W,故C错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00%=×100%=×100%83.33%,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由滑轮组的结构可以看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3,则拉力F移动的距离s=3h.(1)已知滑轮组绳子的段数n和拉力F拉,物体静止,设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F′,其关系为F

初中物理声学习题单元测试

第一章——声学单元测试一、单选择: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30分) 1、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 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 A.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 B.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 挡住无法听到 C.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小球被弹起 B.把一枝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曲线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在音响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3、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A.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C.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 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

4、关于助听器的作用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助听器是为了获得立体声 B.助听器专供老人使用 C.利用助听器是为了将传来的声音放大,再传给听者 D.助听器只是用于听力有障碍的听者 5.“高声喊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大象发出的“声音”无法传到人耳 C.大象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20000Hz D.大象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 7.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优美的轻音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说是噪声 B.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C.噪声是指那些响度较大的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