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医疗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医疗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完整word版)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2020年护理学基础知识全套复习题库及答案(全册完整版)复件

2020年护理学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全 一) 一、护理程序 1.在护理程序中,指导护理活动的思想核心是 A.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中心 B.以医院管理的重点任务为中心 C.以医院的利益为中心 D.以执行医嘱为中心 E.以护理的服务对象为中心 2.护士收集健康资料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了解患者的隐私,为确立护理诊断提供依掬 B.为制订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C.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依据 D.为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选择护理实施力 法提供依据 E.为护理科研积累资料 3.护士在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过程中,丕查 确的做法是 A.所有资料均来自护士与患者的正式与非Ⅱ式交谈 B.正式交谈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州引导患者交谈 C.正式交谈的内容应贴近患者的病情 D.非正式交谈常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蠢程中进行

E.非正式交谈有助于护士和患者感情的增避及对病情的了解4.以下客观资料,记录正确的是 A.每天排尿l~2次,量少 B.咳嗽剧烈,有大量黏痰 C.每天饮水5次,每次约200ml D.每餐主食2碗,一日3餐 E.持续低热1个月,午后明显 5.护士获取客观健康资料的主要途径是 A.阅读病历及健康记录 B.患者家属的陈述 c.观察及体检获取 D.患者的主管医生提供 E.患者朋友提供 6.面对老隼患者进行健康史采集时,应注意 A.交谈一般从既往史开始 B.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C.-定要耐心倾听,不要催促 D.始终保持亲密距离 E.当老年入主诉远离主题时,不要打断 7.患者,女性,37岁,甲状腺囊肿,择期手 术住院。护士为其提供整体护理,该护理模式 的特点是

A.以治疗为中心 B.以家庭为中心 C.以疾病为中心 D.以患者为中心 E.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8.患者,女性,68岁,因病情危重入住ICU。 第2天病情平稳后,对护士说:“我想见孩子,老伴,心里憋得慌。”该患者存在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安全需要 E.生理需要 9.患者,男性,41岁,颅脑外伤。主诉:剧烈头痛、头昏、视物不清。查体:呼吸10次/分,心搏有力、50次/分,血压160/120mmHg。护士收集资料后为其制订护理计划。计划中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是A.皮肤完整性受损 B.潜在并发症:脑疝 C.潜在并发症:呼吸性碱中毒 D.有感染的危险 E.睡眠形态改变 10.患者,女性,27岁,车祸外伤急诊入院。

农药基础知识(精心整理)

农药基础知识 1、农药定义 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2、农药剂型 2.1可湿性粉剂WP 指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固体或液体原药,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性)填料和载体组成,并粉碎一定细度,遇水能被水润湿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浊液的一种剂型。 2.2可溶性粉剂SP 有效成分能迅速分解而完全溶解于水中的一种剂型。 75%乙酰甲胺磷;90%杀虫单;90%敌白虫可溶粉;井岗霉素可溶粉。 2.3乳油EC 由农药原药(原油或原粉)按规定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再加入一定量的农药专用乳化剂而形成的均相油状液体,加水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乳状液,这种油状液体称为乳油。 2.4悬浮剂SC 不溶于水的固体农药在水中的分散体,该农药剂型是以水为分散介质,将原药、助剂(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触变剂)经湿法超微细粉碎制得的农药剂型。 2.5微乳剂ME 农药原药按规定比例溶液解在水中,再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而形成的均匀液体,不含有机溶液,具有1、环保,以水为溶剂2、无臭味,不伤害人体3、颗粒小,渗透性强4、不污染果疏表面5、闪点高,贮运容易6、溶于水是无色。 2.6水剂AS 由农药原药和水组成,成本低,但不稳定。 2.7可分散粒剂WDG 2.8水乳剂EW 3、农药分类 农药有很多分类方法,但一般按三种分类方式: 1、按来源分类 2、按防治对象分类 3、按作用方式分类 3.1按来源分类 3.1.1矿物源农药 起源于天然矿物原料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的农药,统称为矿物源农药。 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柴油乳剂、机油乳剂 3.1.2生物源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1、植物源农药:烟碱、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 2、微生物源农药: 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多杀霉素。 活体微生物农药—真菌(白僵菌、绿僵菌),细菌(Bt),病毒(棉铃虫核多角体病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试卷(B卷)(1)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试卷 (共 39 道题,总分 100.00 分) 考试时间 2013年 1月15日姓名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单选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 案。 (共15题,每题2.00分) 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金匮要略》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从新》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3、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史著是() A、《伤寒杂病论》 B、《诸病源候论》 C、《难经》 D、 《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4、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者是() A、扁鹊 B、华佗 C、陈无择 D、刘完素 E、张从正 5、我国第一部脉学史著的编撰者是() A、王叔和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杲 E、朱丹溪 6、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医家是() A、张从正 B、李杲 C、刘完素 D、朱震亨 E、王叔和 7、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医家是() A、李时珍 B、朱震亨 C、张从正 D、李杲 E、刘完素 8、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张从正 C、王叔和 D、李杲 E、张景岳 9、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A、李杲 B、张景岳 C、朱震亨 D、张从正 E、李时珍 10、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史著是() A、《针灸甲乙经》 B、《铜人腧穴针灸经》 C、《针灸资生 经》 D、《针灸大全》 E、《针灸聚英》 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为()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C、 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 D、以上都不是 E、ABC都是 1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创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叶天士 B、吴又可 C、吴鞠通 D、吴琨 E、汪昂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汇总(1)

胃阴虚证 (1)辨证分型: 胃阴虚证 (2)证候分析: 本证以胃脘隐痛,饥不欲食伴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胃失漏润,胃气不和,受纳不健,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3)施护要点: 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表情、舌质及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是否有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症状,观察患者大便是否干结。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半流饮食。 用药护理:服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等药物。汤剂宜热服。心理护理: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 症状护理: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习惯。 2、多喝水 3、少食多餐。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太溪。

食滞胃脘证 (1)辨证分型:食滞胃脘证 (2)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暖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脘部胀闷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故见暧气吞酸或呕吐酸腐宿食;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独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独内积之征。 (3)施护要点: 1、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 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表情、舌质及生命体征,询问是否有胃脘胀闷疼痛,若病人呕吐应查看呕吐物的性状,观察患者大便性状。 3、饮食护理:饮食应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有节,高纤维,避免油腻、辛辣。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 4、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也可服用丸剂。 5、心理护理 6、症状护理:消失导滞,和胃止痛。 7、健康教育:1、饮食有常,不过饱过饥。2、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3、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等操作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太溪。

《中医护理学基础B》第5次作业_满分

A.热药热服 B.热药冷服 C.寒药热服 D.寒药冷服 E.不拘时间频服 A.下法 B.温法 C.和法 D.汗法 E.消法

A.卧床病人服药后,应将其头偏向一侧 B.服药不吐者,可助其呕吐 C.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D.呕吐后,可立即进食少量清淡饮食 E.呕吐不止者,应及时给予处理 A.砂锅 B.陶瓷罐 C.瓦罐 D.铝锅 E.搪瓷类容器 A.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30分钟 E.50分钟

A.薄荷 B.生南星 C.沉香 D.饴糖 E.川草乌 A.苦寒攻下药宜清晨服用 B.调经药宜在行经后服用 C.扶阳益气药宜午后或傍晚服用 D.服用发汗药时,剂量不必拘泥,以中病即止为宜 E.治疟药宜在发作前6~8小时服用 A.石膏 B.饴糖 C.薄荷 D.青黛 E.滑石

A.空腹 B.睡前 C.饭后 D.定时 E.清晨 A.补益阳气的方药 B.发汗透表药 C.涌吐药 D.峻下逐水药 E.清泄阴份伏火的方药 A.2%~4%鞣酸 B.3%过氧化氢 C.4%碳酸氢钠 D.50%硫酸镁 E.20%氢氧化镁

A.煎药前中药先用清水冲洗一遍 B.复方汤剂浸泡20~30分钟 C.药液煮糊后,不可加水重煎 D.煎药过程中,若药液过少,可适当添加少量的水,以免将药煮糊 E.滋补药不可久煎 A.何首乌忌醋 B.鳖甲忌鲤鱼 C.茯苓忌萝卜 D.甘草忌苋菜 E.薄荷忌鳖肉 A.10分钟 B.15分钟 C.20~30分钟 D.30~40分钟 E.40~60分钟

A.地黄忌萝卜 B.茯苓忌鲤鱼 C.薄荷忌苋菜 D.甘草忌鳖肉 E.鳖甲忌荠菜 A.搪瓷类容器 B.瓦罐 C.玻璃器皿 D.砂锅 E.锡类容器 A.1~3cm B.2~4cm C.3~5cm D.4~6cm E.5~7cm

护士资格考中医基础知识 2

第18章中医基础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二)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的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通过观察病情变化,找出所属脏腑之间的关系,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为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辨证施护分为辨证和施护两部分。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等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施护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遵循辨证的理论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护理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是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的手段。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护理疾病的过程,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 辨证施护强调根据不同的证候给予相应的护理。既不同于“对症护理”,也不同于“辨病护理”。其主要特点,就是能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可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从而能对各种疾病采取灵活的护理方法。 二、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7个部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人们借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的相互对立。②阴阳的相互依存。③阴阳的相互消长。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指构成客观世界的5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将5种物质的各自特性作为万物归类的基本依据,并以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之“相生”规律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木的“相克”规律作为阐释各种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法则。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5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2.五行的生克乘侮以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和阐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以五行间的相乘、相侮关系来探索事物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五行中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2 (四)总学时:36学时 (五)理论学时:24学时 (六)实践学时: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3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 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章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 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项目提要 学时 方法 备注 1 护理技术一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法、拔罐法等 4 实验 2 护理技术二 针灸、刮痧 4 见习 3 腧穴 腧穴定位 4 实验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学》选择、填空、判断 1.阳:活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阴:静止的、下降的、阴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 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阴是阳的物质基础 2.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3.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机体而言,升降是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而出入是机体与外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够保持机体的内部有序稳定和维持着机体和外界的统一。 4.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6.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以研究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中心; 其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7.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是神的物质基础,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汗为精液化生,精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8.肺朝百脉,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的运行;主治节,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 9.脾能统血,是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摄血。 10.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人体阴液根本 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人体阳气根本 11.肾主水主要是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 12.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使呼吸均匀和调,反之则呼多吸少,动则甚喘13.胆:主决断、助消化(因胆无传化水谷的功能,故又属奇恒之腑) 14.胃: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 15.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16.大肠:转化糟粕 17.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 18..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全身的气化作用 19.三焦的概念有二,其一为六腑之一;其二为单纯的部位概念。 20.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21.精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人体内肾所藏的精气、脏腑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 狭义: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的一部分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称为“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的基础 注: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及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精主要封藏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22.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脏腑之气 前者为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 23.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肾气,下焦);水谷之精气(脾气,中焦);自然之精气(肺气,下焦)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经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知识分享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5分,每小题5分) 1、劳逸适度: 2、释疑解惑: 3、顺情从欲: 4、祝由: 5、劳复: 二、填空题(共54分,每小题2分) 1.服药的温度,一般药物要求(),但热药寒证时,可以(),寒药热证时可以(),真寒假热时则可用()法,真热假寒时则可用()法。 2、确定服药时间,健胃药应()服用,消导药应 ()服用。 3、根据中医用药给药时间的要求,滋补药宜()、安神药宜()服用。 4、中药煎煮的方法包括()、()、 ()、()煎药时间、特殊煎药方法和机器煎药。 5、中药用药“八法”通常是指()、()、 ()、下法和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八种。

6、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十二经脉包括()、()、()和()。 7、经络的生理功能包括( )、( )、( )、 ( )。 8、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十二经脉包括()、()、()和足三阴经。 三、简答题(共21分,每小题7分) 1、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请写出三类腧穴的特点。 3、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与交接规律。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25分,每小题5分) 1、劳逸适度:是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地活动的病人都要保持适度的休息与活动。 2、释疑解惑:通过一定的方法,解除患者对事物的误解,去除思想包袱,增强信心情志护理方法。 3、顺情从欲: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 4、祝由:系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 5、劳复:大病初愈后,因精神刺激、形体劳倦或房劳过度等引起疾病复发 二、填空题(共54分,每小题2分) 1.服药的温度,一般药物要求(温服),但热药寒证时,可以(热服),寒药热证时可以(冷服),真寒假热时则可用(热服)法,真热假寒时则可用(冷服)法。 2、确定服药时间,健胃药应(饭前)服用,消导药应(饭后)服用。 3、根据中医用药给药时间的要求,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服用。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现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特别中上午,一般病情都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掌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总汇

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总汇 汇总了部分护理学基础知识的问答有助于掌握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具体内容如下: 1.如何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 解答: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包括: (1)空间:为了保证病人有适当的活动空间,以及方便治疗和护理,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m。床与床之间应用围帘遮挡。有条件的医院可提供一个供病人看书、会客的场所等。 (2)温度:一般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人、手术室的温度可适当升高保持在22~24℃较为适宜。 (3)湿度: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过高过低均会给病人带来不适。 (4)通风:病室内应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一般情况下,开窗通风30min即可到达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通风时注意保护遮挡病人,避免直接吹风。

(5)光线:协助病人道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病人的眼睛,以免引起目眩。楼梯间、治疗室、抢救室、监护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普通病室除有吊灯外,还应有床头灯、地灯装置,以保证病人自用和夜间巡视时进行工作,又不影响病人的睡眠。 (6)音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噪音的标准,白天医院较为理想的噪音强度维持在35~45dB。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护理人员在说话、行动和工作时应注意尽量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病室的门窗和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推车的轮轴应定期检查并润滑,以减少噪音的产生。同时要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床头增设耳机装置,通过医院广播,播放轻松愉悦的节目,既丰富病人的休养生活,又减少寂寞感的产生。 (7)装饰: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各病室的不同需求来设计和配备不同颜色,并应用各式图画、各种颜色的窗帘、被单等来布置病室。如儿科病室可用暖色系及卡通图片装饰,减少儿童的恐惧感,增加温馨甜蜜的感受。手术室可选用绿色或蓝色装饰,可使病人产生安静、信任的感觉。另外在病室的走廊适当摆放一些绿

中医护理学基础习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中医学极为重视护理工作,认为对待疾病要“三分________,七分________。”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________,,系统的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________。 3.清代钱襄的________,是现存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其________和护理原则为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护理学________的原则,奠定了中医________的基础。 (二)选择题 A型题 1.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孙思邈 E.钱襄 2.在现存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要方》 E.《侍疾要语》 3.中医护理学独立于哪一时期 A.远古时期 B.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C.战国至三国时期 D.晋至近代时期 E.新中国建立以后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治养 2.《黄帝内经》理论基础 3.《侍疾要语》侍疾理论 4.辩证施护临床护理学 (二) 选择题 A型题 1.B 2.E 3.E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2.整体观念 3.辩证施护 4.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

(二)填空题 1.辩证是施护的________,施护是护理病人的________。 2.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________、病理、诊断、治疗、________等理论体系中。 3.辩证施护的精神实质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具体体现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4.中医护理学是以________为指导思想,以________为护理的基本原则。 5.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学的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观念是相融相通的。 (三)简答题 1.中医护理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为什么说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3.简述辨证与施护的关系。 4.辩证施护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四)选择题 A型题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 B.辩证施护 C. 辨病施护 D.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E.整体观念和辨病施护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 季节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3.中医护理学诊断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整体观念 B. 辨病施护 C. 辩证施护 D. 对症护理 E.审因论护 4.中医护理疾病重要的是看 A.症状 B. 体征 C.疾病 D.症状和体征 E.证 5.中医学的“证”不包括下列哪项 A.病因 B.病性 C.病位 D. 病的表现 E.邪正关系 6.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心 E.脑 7.辩证施护的过程就是 A.认识疾病的过程 B.同病异护的过程 C.异病同护的过程 D.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 E.护理疾病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2.整体,即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十分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辩证施护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

中医护理简介以及发展前景

如今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护理界的青睐。现代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也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信任中医。中医护理有其自己的特色和内容,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形成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简介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多以个体行医为主,所以医和护常不分家,没有专职的护士。比如医生到病人家里出诊,除了诊断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针施炙、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病人上门求诊,也往往这样。当然,病者的家属,有时遵照医嘱,在就医后也常如法迸行护理。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士的角色。 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应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毕业后从事涉外护理、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专业外文编辑翻译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 1.掌握中、西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 3.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涉外护理英语;具有较熟练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熟悉并掌握涉外护理的基本知识。 4.应用中医护理的辨证观、整体观理论和现代护理知识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5.掌握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 6.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7. 有医院护理管理及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前景 就业情况: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到科研机构进行预防疾病方案的设计、实施等。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医学科研院所从事医疗、预防、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公共英语、专业英语、 涉外护理英语、中医辨证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营养食疗学、养生康复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 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就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就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就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 脉与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就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 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就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就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就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 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就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 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护理学基础知识题库

护理学基础知识题库 一.单选题 1. 人的生理环境、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是 A.各自独立的 B.没有关联的 C.相互影响、相关制约的 D.对立的 E.有少量关联 2.病室较适宜的温度为 A.14~16℃ B.16~18℃ C.18~22℃ D.24~26℃ E. 26~28℃ 3.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物理环境 B.生物环境 C.心理状态 D.社会交往 E.风俗习惯 4.根据 WHO 规定的噪声标准,医院较理想的声音强度是 A.10 ~ 15dB B.15 ~ 20dB C.20 ~ 30dB D.35 ~ 40dB E.45 ~ 50dB 5. 为保证病人有适当的活动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 A. 0.6m B. 0.7m C. 0.8m D. 0.9m E. 1m 6.一般病室冬季的温度宜为 A.12 ~16 ℃ B.18 ~22 ℃ C.23 ~25 ℃ D.26 ~ 28 ℃ E.29 ~ 30 ℃

7.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项不妥 A.推平车进门,先开门后推车 B.医务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 C.轮椅要定时注润滑油 D.医务人员应穿软底鞋 E.病室门应钉橡胶垫 8. 通风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它能置换室内空气,降低空气中 微生物的密度。一般通风时间为 多少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A.20分钟 B.25分钟 C.30分钟 D.35 分钟 E.40分钟 9.病室内最适宜的湿度为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E.60%~70% 10. 病室最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为 A.14~15℃15%~25% B.10~17℃30%~40% C.20~22℃ 40%~50% D.18~22℃ 50%~60% E.15~16℃ 60%~70% 11.病室通风的目的,下列哪项不妥 A.可减少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 B.使病室空气新鲜 C.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 D.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 E.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12.病室湿度过低时,病人可表现为 A.口干舌燥、咽痛、烦渴 B.感到潮湿、气闷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 一、中医护理的差不多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差不多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和谐,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上又相互阻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紧密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和谐、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动身,全面考虑咨询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差不多上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坚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阻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阻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紧密,自然界变化可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形下如反应在生理范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因此,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阻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讲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那个规律,就明白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觉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专门中上午,一样病情都比较平稳,然而到了下午,专门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把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制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服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稳,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2、辨证施护

护理学基础知识1000题

1.简述人类环境的分类及影响健康的因素答:分类: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吸烟烟雾污染、温度过高或过低、辐射、废料、室内空气污染。 2.病室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多少?答:一般人最适宜室温在18~22℃;新生儿及老年人室温以22~24℃为佳;室内相对湿度为50﹪~60﹪。 3.病室湿度过高或过低对人体有何影响?答: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湿度过高,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的负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尤其不利。 4.如何满足住院患者的生理需要?答:协助患者了解和熟悉环境,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鼓励患者参与决策、满足患者交往的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5.患者常有的角色适应症有哪些?答:1 角色行为冲突:指患者病后不能很顺利进入患者角色,仍放不下病前承担的角色,产生烦躁不安、郁闷或焦虑。2 角色行为缺如:不承认或不愿承认自己的病,如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青年人生了病不以为然;患有气管炎仍吸烟等。3 角色行为强化:患者已基本康复仍感觉自己体力、精力不行,过分依赖于他人,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照顾。 6.治疗性沟通的目的是什么?答:治疗性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和措施,评价护理效果等,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护理。 7.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包括物理性(机械、温度、压力性、放射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医源性损伤。 8.简述舒适的定义和相关因素。答:舒适是个体在其环境中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是身心健康、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感觉。舒适是主观感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背景等特点和经历对舒适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9.导致患者不舒适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答:1 缺乏支持系统。2 生病后对经济、工作、家庭、学习的忧虑和担心。3 生活习惯的改变。4缺乏安全感。 10.患者健康环境应注意的因素有哪些?答:1 空间:保证患者有适当的空间,床与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 2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 湿度:湿度影响皮肤蒸发散热的速度,影响人对环境的舒适感。4 通风:通风换气可变换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刺激皮肤的血液循环,刺激汗液的乘法及热的散失,降低室内空气污染。5 噪声:噪声令人不愉快,影响健康,甚至造成听力丧失。 6 光线:日光是维护人类健康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患者对光的需求各异。 7 装饰:环境颜色装饰配合得当可使患者身心舒适,产生医疗效果。11.如何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答:1 帮助患者维护和提高个人控制能力:让患者保留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2 协助患者克服失落感:介绍医院环境,鼓励亲朋看望。 3 积极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与自己护理计划的制订等。 12.舒适包括哪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答:1 身体因素:机体的感觉和知觉。2 社会因素: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3 心理精神:内在的自我意识,包括尊重、社交、价值观等。4 环境因素:围绕人的外界事物,光线、噪声、温度、颜色和自然环境。 13.马斯洛层次需要论内容有哪些?答:1 基本生理需要:空气、水、食物、睡眠、休息等。 2 安全的需要:身心安全,不受威胁,损害。3 爱与归属的需要:在社会、家庭中有归属,有友情、亲情、爱情等。4 自信和尊重的需要:有自信并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 5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理想实现,有满足感,有贡献等。这些需要是相互联系而又呈层次状,人只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保持健康。 14.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答:心理健康是指人民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