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道

合集下载

输卵管结扎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输卵管结扎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细胞癌 6 例 临床病理研 究 . 5

实用肿瘤杂志 . 9 , 1 5 1 6 1: 5 9 2
| Br g C,la .rp l ̄ a' a el hN, i sJ e lF' a un g a t o tc l 3

胞癌 , 免疫组化显示 CA +)s +)L t 一) g ( 、m( 、 Ct 。 (
05mx .c 。镜 检 : c 05m 大部 分组织为缄 毛状 腺瘤 , 上皮 细胞排
胞癌 , 淋 巴瘤 L t阳性 , 胎 性 横 纹 肌 肉瘤 m ol i 而 Ct 胚 yg b o n阳 性。但有时部 分小细胞癌 N E和 C A均 阴性 。因此 , S r , 当遇到 此种情 况 , 应结合 临床资 料 、 肿瘤 形态 以及特 殊检查 进行综 合分析以做 出正确诊断 。 肠道小细胞癌预后 不 良。国 内李祥 周 等 报道 6例 大 3 】
肠小细胞 癌 , 均 生存 l . 月。本例 除直 肠肿瘤 外 全身 平 55个
列紧密 , 桉假复层化 及栅栏状 , 部分上皮 呈异 型增生 , 黏膜 在 下层 内可见少量不规则腺 癌 , 癌巢呈筛孔状结构 , 癌细 胞高柱 状, 层次增多 , 胞质 丰富透亮 , 核浓染 , 核仁 增大 清晰, 分裂 棱 象 多见 。黏膜下层纤维间质内另见 两处形 态与腺癌不 同的肿
讨论
近年来对子宫 内膜异位症 的病理生理学有 了进一
步的研究 , 经血 逆流的种植学 说 、 医源性直接移植 学说 、 免疫 机制学说 、 体腔 上皮化生及血行一 淋巴播散学说 等均得 到一 定证实。 目前 学者 比较一致 地认 为其发 病 机制是 多 因素 所 致。文献也曾报道输卵管结扎术发生子宫 内膜异位症者 。本 例双侧输卵管在结扎的近端管壁肌层内均 见到子宫 内膜腺体 及间质 , 而远端管腔均正常 . 双侧输 卵管结 扎近端均有子 证实 宫 内膜异位症 , 符合 Sm sn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 。 a po 本侧 患者绝育术后发生输卵管子宫 内膜异位 , 提示应注 意判断是否施行 了正确 的绝育术 , 若手术失败 应进一 步找出

散结消囊汤治疗腹腔及脏器囊肿临床观察_张玉峰

散结消囊汤治疗腹腔及脏器囊肿临床观察_张玉峰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均35岁;病程4周~30余年;痛经61例,月经不调50例,原发不孕3例,性交痛及肛门坠胀感23例,内诊触及触痛性结节21例,其中64例有妊娠分娩史,52例有人工流产史,21例有剖宫史,26例有放置宫内节育器史,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超声检查。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 LOGIQ 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超声探头频率7.5MHz。

患者行阴道超声检查时,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

2 结 果72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卵巢异位63例(有3例合并后穹隆结节),腹壁切口异位6例,外阴处异位2例,直肠异位1例。

结合临床及超声图像确诊52例,经超声动态观察结合病史确诊19例,误诊1例,说明超声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3 讨 论超声表现①卵巢异位即巧克力囊肿,直径一般5~6cm,活动性差,且囊肿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声像图以均匀光点型最多见,表现为囊肿壁稍厚,囊壁为结节状或粗糙回声,其内布满均匀细小密集的颗粒状光点或呈分层征(即囊内底部光点沉积而上方为明显无回声区),均不伴声影,一般不易误诊。

但卵巢异位如表现为囊实混合型,应注意与卵巢良性畸胎瘤鉴别,需仔细观察。

后者通常肿物形态规则,包膜完整,张力较大,活动性好,其内部回声增强区密度较高而前者形态多不规整,张力相对较低,囊壁增厚呈毛刺状,活动性较差[1]。

②腹壁切口异位:下腹部腹壁瘢痕浅筋膜或腹直肌鞘内显示边界较为模糊,外形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边缘类似浸润状,无包膜,其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或无回声。

CDFI显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稀少,周边部血流信号较为丰富,可呈条状、分支状、半环状。

应与腹壁切口脓肿、血肿鉴别:脓肿病灶为混合性团块,边缘低回声,伴中央无回声,部分散在均匀细小点状回声,病灶内部一般无血流信号,周边可有少量血流信号显示;血肿病灶若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时,其内部及周边均无明显的血流信号。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郭红娟(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

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

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

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

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

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

直肠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观察

直肠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观察

直肠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观察【摘要】目的:总结直肠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诊治情况。

结果:育龄妇女大便习惯改变并有周期性下腹痛,里急后重感。

结肠镜检查:可见肠腔内隆起性病灶,经结肠镜活检确诊为直肠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

结论:生育期妇女合并周期性大便习惯改变时,在诊断直肠癌时,应首先高度警惕直肠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以防误诊误治。

【关键词】直肠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tal mucosa endometriosis. Methods:analysis of the rectum,which wa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in10cases of endometriosis patien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ndoscopic features an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s defecate habit change and periodic abdominal pain,tenesmus. Colonoscopy:visible within the lumen)focal,the colonoscopy biopsy endometriosis diagnosed with rectal mucosa. Conclusion:Growth period women with cyclical bowel habits change,the diagnosis of rectal cancer,the first should be highly alert to the possibility of rectal mucosal endometriosis,to prevent misdiagnosis of mistreatment.【 key words 】 The rectum mucosa;Endometriosis;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现将该疾病做一次全面临床病理与观察,详情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名女性患者,年龄从38-42岁,其中6名患者因肛周坠胀不适伴便血入院,4名患者为大便习惯改变入院。

子宫内膜异位于手术切口6例治疗体会

子宫内膜异位于手术切口6例治疗体会

等用物应达 到灭菌要求 ,拆剪患者敷料用 的外用剪刀应及
时消毒处理 , 脚垫应使 用一 次性医用单覆盖 , 一人一换 , 病 人血迹粘 到的地方应及时清理 、 消毒。 23 加强对病人 的管理 :病人到换药室后应做好 引导 , . 指
导病人不要 自行拆除敷料 ,掉落的外敷料应放入指定 的容
口下方 , 累及腹膜 ; 3例位于皮下脂肪与腹直肌之间 ; 2例会
阴切 口处位 于会 阴切 口周围 , 未累及直肠及 肛门。 中用钝 术
子宫内膜异位于切口共 6例 ,其 中异位于腹 壁切 口 4例 ( 1 例误诊为术后伤 口感染 )异位于会阴伤 口 2 。患病年龄 , 例
2 _ 5岁 , 均年龄 3 24 平 3岁 , 患病时 间 3月 一 5年 , l 平均 5 2 个 月 , 径 约 为 20 35 m, 例 均 有 手 术 史 , 壁 异 位 于 切 直 . . — C 6 腹

应洗手后接 触换药用物 , 先换清洁伤 口, 后换感 染伤 口, 感 染伤 口换药后应进行手消毒才能接触其他 用物 或接触其他
时清理污染敷料等都可能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
2 对 策
病人。病人进行换药室后应注意观察桌 椅等室 内场所是 否 留有病 人的血迹或污染物 , 时清理和消毒 。 及 2 监控人员加强管理 : . 5 定期进行空气 、 物体表 面 、 工作人
子 宫 内膜异位 于手术切 口 6例治疗体会
刘 冰
( 庆市 大渡 口区茄子溪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妇产科 , 重 重庆 ,0 0 2 40 8 ) 子宫内膜异位是妇科 的常见病 , 我院属社区医院 , 近几 年剖宫产率上 升也 出现子宫 内膜异位 与手术切 口的情况 , 现 总结 报道 如下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临床病例分析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临床病例分析
要 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完成 ,以求彻底切 除病灶 ,术后联合辅助药物治疗 ,以提高 临床 治疗效 果。
【 关键词 】 深部浸润型子宫 内膜异位症 ;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 1 1 . 7 1 文献标识 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3 ) 1 — 0 1 2 5 — 0 2
影响膈肌运动 和肺 通气 ,导致低 氧和高二氧化碳血症 1 4 - 5 ] , 所以,
拔 除气 管 插 管或 术 后转 入 I C U。对 于较 晚清 醒 的患 者 虽然 出
现较 好 的 自主呼 吸 ,术后 仍 要 带气 管导 管 回病 房 ,利用 人 工
鼻进 行 吸氧 ,待 患者评 估 完 毕 ,确保 其 完全 清 醒后 再拔 除 气
报道 如下 。
①深圳 市人 民医院 广东 深圳 5 1 8 0 2 0
治的 3 8 例 深部 浸润型子 宫 内膜 异位症 患者 ,术后 经病理确 诊 , 其 中直肠 阴道 隔子宫 内膜 异位症 1 0例 ,阴道子 宫 内膜异位症 8
例 ,子宫直肠陷 凹子 宫内膜异位症 l 4例 ,直肠子宫 内膜异位症
6 例 。3 8 例 患 者年 龄 2 5 ~ 4 5 岁 ,平 均 3 5 岁 ,病程 1 1 5 年。其 中经产妇 2 9例 ,已婚未育 9例 。
1 . 2 临床表 现
主要 症 状 为 痛 经 2 4例 ( 6 3 . 1 6 %1 、盆 腔疼 痛 5例 ( 1 3 . 1 6 %) 、 性交痛 4例 ( 1 0 . 5 3 %) 、经期血便 、肛 门排液 5 例( 1 3 . 1 6 %) 。
麻 醉方法 ,配合低 浓度蛛 网膜下 腔阻滞 和硬膜外 阻滞 可理想地 得安 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

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术治疗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术治疗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2 结 果
是 由一种 叫做 苗 勒氏管 的残 余组 织 化生 演变 来 的 , 其病 变 部
位较 深 , 润范 围广 , 浸 I 临床治 疗 中药物 治 疗时 药 物反应 差 , 手 术 治疗 难 度也 比较 大 。子 宫 内膜异 位 症 是 育 龄妇 女 的常 见
本组研 究 中 , 腹腔 镜辅助 手术 中的出血量 为 10 10玎 . 0 ~ 9 d 平均 为 1 3m , 术时问为 1 0 10ri, 均时间为 10ri。 3 l手 2 -8 n平 - a 5 n a 之后 随访 1年 .2例 患 者 中 .有 1 1 1例患 者 的病 灶被 完 全切 除 , 中 1个 月 内症状 完 全 缓解 的 有 4例 , 月 的有 4例 , 其 3个 6个 月 的有 2例 ,2个月 的有 1 。残 留有 病 灶 的 1例 患者 1 例 仍有 直肠 肛 门刺 激症 状及 痛经 , 是 和术前 比较有 明显 的减 但 轻 . 检查 其病 灶体 积无 明 显 的改变 。 且
结 果 : 1 轻型 药疹 全部 治 愈 , 愈率 为 1 0 重症 药疹 1 1 9例 治 0 %。 1例 经治 疗后 l 0例 痊愈 , 治愈 率 为 9 .%。 09 死亡 I 。 例 结 论: 综合 治 疗药 疹效 果满 意 , 别重 型 药疹 , 亡 率 明显 降低 。 特 死 【 关键词 】 药疹 ; 尔斯 ; 皮质 激素 ; 氟 糖 临床 分析
阴道 直肠 隔子 宫 内膜异 位症 是一 种 病灶 发 生在 腹膜 外 , 在 阴道直 肠 隔 内 , 是一 种 特殊 的子 宫 内膜 异位 症 。这种 病 变
锐性 及钝 性分 离 阴道 直肠 隔 , 阴道 内放 置纱 布卷 或用 手将 在 后 穹隆 上顶 , 病灶 部位 切 除 。 将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痛经的临床观察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痛经的临床观察
充满型胆结石时有困难, 易误诊为胆囊炎、 胆囊结石。 在超声 诊断基础上, 对疑难病例或超声诊断不能确定其性质时, 可 进一步做其他影像学检查, 以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F ] 冯 国灿 . 1 原发 性胆 囊癌 的 影像 学 诊 断 口] 中 国 医 学 影 .
像 技 术 ,9 9 1 )2 32 4 19 (5 :9— 9.
(. 1 内江 市 第 一 人 民 医院 , 四川 内 江 6 1 0 ;. 4 00 2 内江 市 第二 人 民 医院 , 四川 内江 6 1 0 ) 4 10
摘 要 目的 : 察丹 莪 妇 康 煎 膏 对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所 致 痛 经 的 临 床 疗 效 。方 法 : 取 5 观 选 6例 子 宫 内膜 异 位症 所 致 痛 经 患 者 随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照 组 给 予 米 非 司酮 , 疗 组 在 应 用 小 剂 量 、 疗 程 米 非 司酮 基 础 上 给 予 丹 莪 妇 对 治 短 康 煎 膏 , 药 3 月 , 察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和 疼 痛 状 况 。结 果 : 疗 组 对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的总 有 效 率 为 8 . 8 , 照 组 停 个 观 治 9 2 对 对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的总 有 效 率 为 8 . 1 , 组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 O 0 ) 用 药 前 两 组 痛 经疼 痛 状 况 比较 差 异 无 5 7 两 P< . 5 ;
经的总有效Leabharlann 分别为 8.8 92 %和 8.1 , 5 7 两组比较差异均
有显著性( <00)说明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 P . 5, 焦, 冲任不调, 胞宫、 胞脉淤阻不畅, 气血运行涩滞,不通则 所致痛经治疗作用显著; “ 用药后两组痛经疼痛状况有显著改 痛”故每于经行则下腹疼痛, , 病理基础是淤血内停 ]根据 。 善( <O0)且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O0) 说明丹 P .5 , P .5 。 现代医学观点, 由于女性月经周期使雌激素水平不断高涨, 莪妇康煎膏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 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增生、 肿胀, 如再受孕激素影响则出血, 刺 效果显著, 且优于米非司酮的单独治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道作者:李昌秀黄婷
来源:《医学信息》2020年第17期
关键词: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R711.71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B ; ; ; ; ; ; ; ; ; ; ; ; ; ; ; ;DOI:
10.3969/j.issn.1006-1959.2020.17.060
文章编号:1006-1959(2020)17-0191-02
1临床资料
王某,女,36岁,因“体检发现右侧附件占位8月余”于2019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2018年5月在我院门诊体检行阴道彩超发现右侧附件区囊性包块,大小为59
mm×34 mm×49 mm,考虑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

患者伴痛经,自觉无明显加重,故期间未采取任何治疗。

于2019年1月26日患者再次来我院并住院行进一步诊治,住院后查体:右侧附件区触及一个大小约4 cm×4 cm肿块,质软,活动可,无明显压痛;左侧附件区未及异常,无压痛。

入院后检查:常规生化、电解质、肝功三项、凝血四项、血尿常规、心电图、胸片均大致正常。

遂行腹腔镜下患侧卵巢囊肿剔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右侧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图1)。

患者囊肿剥除术后住院期间自述既往月经期间大便带血伴大量白色分泌物,非月经期大便正常,遂行胃肠镜检查。

既往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无家族遗传病史。

于2019年2月1日我院门诊行胃镜及肠镜检查,胃镜结果示:慢浅表性、胃炎并糜烂,并取活检。

肠镜结果示:直肠隆起病变(直肠肿瘤?)(图2)并取活检。

2019年2月6日胃肠镜活检病理结果示:①(胃)慢性浅表性胃炎;②(直肠)增生性息肉(图3)。

2019年2月12日因直肠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近乙状结肠的直肠前壁有一个的肿块,大小约3 cm×3 cm×2.5 cm,
凸向肠腔,肠粘膜光滑,浸润至浆膜,切面灰白灰褐色,实性,质韧。

术后病理诊断: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化:ER(+)、PE(+)、CD10(+)、Vimentn(+)、P16(+)、CK20(-)、CDX-2(-)、Ki-67(5%+)(图4)。

经肿物切除根治术后,患者月经期间大便带血等症状缓解,随访至2019年12月无复发,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尚不能评价其生物学行为。

2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具有不同程度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近几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国内外均为10%左右[1]。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主要的学说为经血逆流学说,Sampson JA[2]认为在正常的月经期间,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碎片和一些生长因子可以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从而导致内膜细胞在周围组织侵袭生长,但只有10%的经血逆流者有EMT。

内膜异位可发生全身任何部位,包括膀胱、胸膜、肺、甚至手臂、大腿等,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以卵巢最常见,其次为子宫、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3]。

消化道子宫内膜异位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最为多见,其发病率约为总发病率的5.3%~12.0%[4-6]。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及下腹疼痛、不孕及性交不适,引起的肠道症状可能因位置和月经周期而异[7]。

直肠受累可能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排尿困难、里急后重及周期性便血等。

因此,对于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必须与肠易激综合征、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和直肠肿瘤进行鉴别诊断[8]。

本例患者表现为便血,肠镜结果示肠道隆起型病变,容易被诊断为直肠恶性肿瘤,但肠道活检病理结果示增生性息肉,未提示子宫内膜异位,考虑系活检钳夹组织深度不够,未达黏膜下层及肌层的病变所致。

因此,肠镜对消化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不大,易导致误诊和漏诊,需充分警惕。

结合本例临床表现及病检结果,以下几点可以提示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①育龄妇女;②位于直肠前壁;③肠粘膜光滑;④随着月经周期大便带血;⑤影像学检查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发现肿块大小改变。

在诊断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应充分结合以上几点避免漏诊及误诊。

然而探查性腹腔镜检查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和统一分类的金标准[9]。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但在临床行为学上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种植、侵袭及远处转移等。

局部活检容易误诊,特别是术中冰冻极易被误诊为转移性腺癌,而免疫标记ER、PR、CD10、VIM等很容易确诊。

目前对于该病药物治疗长期效果不佳,且病灶越大对药物治疗越不敏感,患者多须手术治疗[10]。

目前关于胃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仍有待研究,尤其针对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应选择侵入性最小的根治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素玲,常俊丽.子宫内膜异位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临床医学,2004,24(11):48.
[2]Sampson JA.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due to the menstrual dissemination of endometrial tissue into the peritoneal ca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1927,14(4):93-94.
[3]郭耀省,孙青.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5):439-443.
[4]Ferrero S.Bowel endometriosis: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Obstetrical & Gynecological Survey,2007,62(7):461-470.
[5]陈淑琴,金文艳,姜红叶,等.腹腔镜手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5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1):38-42.
[6]王沂.膀胱子宫内膜異位症39例临床表现及超声诊断[J].精准医学杂志,2019,34(6):533-536.
[7]Kaufman LC,Smyrk TC,Levy MJ,et al.Symptomatic intestinal endometriosis requiring surgical resecti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preoperative diagnosis[J].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1,106(7):1325-1332.
[8]Seaman HE,Ballard KD,Wright JT,et al.Endometriosis and its coexistence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part 2[J].BJOG,2008,115(11):1392-1396.
[9]Revised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classification of endometriosis:
1996[J].Fertil Steril,1997,67(5):817-821.
[10]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9):645-648.
收稿日期:2020-07-12;修回日期:2020-07-23
编辑/刘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