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 文档
养气在吟哦读书多节概

养气在吟哦读书多节概摘要:1.引言:介绍养气在吟哦读书的重要性2.养气的含义及其在吟哦读书中的作用3.吟哦读书的方法和技巧4.养气与吟哦读书的实践案例5.结论:总结养气在吟哦读书中的重要性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养气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在吟哦读书的过程中,养气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丰富内心世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养气的含义、作用以及吟哦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探讨养气在吟哦读书中的重要性。
二、养气的含义及其在吟哦读书中的作用1.养气的含义:养气,指的是通过调整呼吸、饮食、作息等方法,培养人体内的真气,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2.养气在吟哦读书中的作用:吟哦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需要深厚的内功作为支撑。
养气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还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吟哦读书的过程更加愉悦和充实。
三、吟哦读书的方法和技巧1.选择合适的环境:吟哦读书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保持心境平和,更好地融入书中世界。
2.把握节奏:吟哦读书应注重节奏感,既要注重语音的抑扬顿挫,也要关注情感的跌宕起伏。
3.深入理解:吟哦读书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吟唱,更是对文字背后意义的深入挖掘和理解。
四、养气与吟哦读书的实践案例古代文人墨客非常重视养气与吟哦读书的结合,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都通过养气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他通过养气来调息身心,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五、结论总之,养气在吟哦读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养气,人们可以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地投入到吟哦读书的过程中,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学素养。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唐宋文人谋求仕进,常常写信给有权位者,希望得到接待或荐引。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于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后,写信给当时的枢密使(宋代执掌全国兵权,职位等于汉、唐时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苏辙于韩,本是出于求见韩琦,以得识拔。
但作者韩马此书写成卑辞乞怜的“干谒”文字,而是从作为文章家,应该加强内在修养,增长外在阅历的角度立论,既表示了对韩琦的景仰求见之诚意,又着重阐述了写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中提出的养气为文的见解,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一段,提出并说明“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
行文分两层。
第一层提出论点。
作者省去低首下气的套话,开宗明义:“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表明自己作文之勤,用心之深。
以此开端,便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写作体会。
接着进入主旨:“以为文者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前句径言文与气的关系,强调文章是作家的“气”的显现;后二句从比较学文与养气的得失中,强调养气的重要。
“养气”二字是全篇警策,总括一篇大意。
在我国古代文,“气”是一个传统命题。
由于“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历来理解不一。
曹丕《内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中说的“气“,指的是情志,即作家的感情、意志等精神因素。
韩愈《答李翊书》中曾以水喻“气”,这里的“气”是指文章的气势。
苏辙斟于前人的这一共同认识,提出“气”的命题,联系全文看,他所说的“气”系指人的修养、气质及精神力量的总和。
那么,“气”是先天因有的,还是后天培养得到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气不可力强而致”,视“气”为人的先天禀赋。
苏辙认为“气可以养而致”,把“养气”建立在后天修养的基础上,这就赋于传统养气说以新的涵意。
第二层引古人事迹论证论点。
和者举了两个人,即善于养气,精于为文的孟子和司马迁。
称以孟子为例。
“养气”之说肇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高中语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4套附译文qq语文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4套附译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教学过程:简介作者: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
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枢密韩太尉指韩琦。
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
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
喜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
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1、解决重点词句(1)、辙生好为文。
生:生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
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
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形(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居家:[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6)、虽无所不读。
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然,连词但是。
(8)、古今词义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虚词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倒装句:【未之见】动宾倒装句。
苏辙《颍滨遗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颍滨遗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辙《颍滨遗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颍滨遗老传》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
年十九举进士,释褐。
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于廷。
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
辙因所问,极言得失。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
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
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
”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
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
辙乃奏乞养亲。
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
逾年,先君捐馆舍。
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
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
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
上以辙为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
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
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
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
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寝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
”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
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
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
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
辙居其间,迹危甚。
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
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
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
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
”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
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
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译文:颍滨遗老姓苏,名字叫辙,字子由。
小学生命教育探析论文(2)

小学生命教育探析论文(2)小学生命教育探析论文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摘要: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而生命教育所倡导的“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教育理念正是当代教育的本真追求。
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践行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以生命教育为视角,从小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入手,归类了其中包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理念,分析了语文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教育教师教法一、问题提出“生命教育”自从上世纪末传播到我国,时至今日,其充满人性温暖的教育理念已在我国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其最终目的是使每位学生在“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中得到充分、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查阅资料及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更加的被这充满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深深感动着、吸引着。
二、关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语文教师们都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与实践进行了阐述。
例如,陈碧波的《点化生命润泽童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从挖掘语文素材、立足语文特点、关注课堂内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
沈正元先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我的语文教学观》中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
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生命教育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生命教育理念在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处处体现着生命教育的理念。
具体如下:(1)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古代文论中“气”的含义变化

目录1.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古代气学的有关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曹丕的“文气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曹丕的“文气说”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曹丕的“文气说”与孟子的“养气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刘勰的“养气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刘勰“养气说”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刘勰“养气说”与曹丕“养气说”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与孟子的“养气说”、曹丕的“文气说”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苏辙论文气......................................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刘大魁的“神气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代文论中“气”的含义的变化摘要:“气”源于自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到汉魏时期出现了以“气”论人的社会风气,后来“气”被引入文学评论中。
九年级语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学习要点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词语。
②熟读课文,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气”、“势”。
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学习重难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领略本文“意在此,而言在彼”、巧妙含蓄表达干谒之意的艺术手法。
【学海导航】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
“不复与人相见。
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语),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脱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二、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有关生命教育的心理论文

有关生命教育的心理论文《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摘要〕本文在分析生命教育的机遇与困惑的基础上,指出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宽泛的口号上,不能纠结于抽象的辨析中,关键在于推行。
在有教育行政资源优势的地方可以进行变革式的生命教育,其他地方可以开展广泛的改良式生命教育。
把生命教育融入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有效而低代价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深度和生机。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04-03近年来,中小学兴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
开展生命教育,甚至被视为学校教育革新的标志。
原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一些学校,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落后了,转而扛起了生命教育的大旗。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生命教育?应该怎样理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与困惑一生命教育的机遇生命教育有两种渊源:一者源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1979年建立的“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侧重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二者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死亡教育,侧重“为死所作的准备教育”。
我国尤其台湾的生命教育与后者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生命教育的功能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社会为目标。
生命教育突破了传统对死亡相关话题的禁忌,对青少年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生命,激扬生命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教育的兴起,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契机。
二生命教育的困惑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理念非常好,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指出:“辙
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
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
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
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中而溢乎其貌,动乎
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这一识见颇具生命教育之意蕴,
成为后世文学批评方面的常用术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
意义。
在谈论作文之道时,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
而致”,并且谈到了修养历练、积极实践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
指出了教育的真谛:重视生命本身的精神成长,丰富多彩的社会
实践本身即是一种教育。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
就无从谈起,极富人文意蕴的语文教育尤其如此。写作学习绝对
不仅仅是学习文法技巧,决定文章厚重感的是诗意而浓郁的人文
情怀。苏辙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慕先贤,体验生命价值
善于学习圣人,获得崇高的人生操守。孔子提出“有德者必宪
问》),表明儒家自古以?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
来就有重视德言统一、砥砺人生的传统。尤其文人,更是以静修
文德为人生追求。苏辙秉承孟子的“浩然正气说”,认为:“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尘得失而不
惧, 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乎天地。'”将孟子浩然之气的至大至刚的
内容具体化为对富贵、贫贱、夷敌、困难、死生、得失的正确态
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努力学习勇者,获得坚强的奋斗精神。黄宗羲在《谢翱年谱游
录注序》中提出:“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
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
先贤们穷且益坚的抗争精神是形成美文的生命底色。苏辙曾在
《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说苏轼“少报有为之志”,并对其人格进
行赞美,说明其兄长坚韧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苏辙,无论人生如何
跌宕起伏,为人志气不可缺少。
虚心学习智者,获得恢弘的人生智慧。苏辙最推崇的无疑是孔
孟之书,也能在品读中有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在《缸砚赋》中,
他借谈从黄泥而成为缸、到碎而为砚的现象,表达了他全真守正
的人生思考,批评了世人汲汲于事物的变幻之中而不能自拔,指
出“守性”乃是事物处于平静状态下最为本然的特质。养性的问
题,就是一个使人向善而臻于理想人格的问题。苏辙在不自觉地
努力涵养自己高贵的生命特质和文化人格。
二、遍览山川,迸发生命激情
体验首先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然后才是内心的形成物。体验
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受、主观体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
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更是通过体验获得
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历史上的名人义士都十分重视游览
名川大山,耳闻目见,生动深刻地体验人生百态,而后诉诸文字。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山川历目前, 而英灵助
文字”(《碧溪诗话》)。自然伟大而永恒,钟灵毓秀、雄奇伟岸,
总能给人以无限遐想,使人们敬畏而慨叹,从而变化气质,生发
豪情。庄子主张“乘物以游心”,继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白
居易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说:“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
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
性,发为志,散为文。”正如苏轼称赞苏辙所言:“其文如其为人,
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
辙生活的巴山蜀水,自古就是景色奇秀之地:“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旖旎的山水、变幻的风土人情给苏辙以无限
的生命激情,长期徜徉其间,或居或游,耳濡目染,涤荡心灵,
久而久之,便会化为一种秀杰之气,孕育华章。
另外,游历过程中的目见耳闻即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在经历中
体会“万物洞察皆文章”,作为对读书养气的补充。司马迁早年
遍游名山大川, 积累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方
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苏轼在《江行唱和集序》中
也说:“山川之秀美, 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遗迹,与凡耳目
之所以接者, 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辙更是大力倡导
走进山水的“养气”之法,指出广泛游览可促进养气:“过秦汉
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时,“慨然
想见古之豪杰”(《上枢密韩太尉书》)。反对一味死读书本,并且
批评那种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是“腐
儒”(《上两制诸公书》)。
苏辙在文章中多次提及登临游览的经历。他登上黄州快哉亭时,
触景生情,于是感叹道:“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 将何往
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示了
不随世俗流传、不戚戚于个人遭逢不幸的决心。他在游览过宜宾
夷中乱山、目睹乱山之中生民的生活后,从内心迸发出“遥想彼
居人,状类麋鹿窜。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过宜宾见夷中
乱山》)的感叹。
三、对话名士,获得生命感悟
米靖指出:“对话即意义在个体之间或通过个体而流动,这种
流动导致某些新的意义产生,从而在团体中形成某种‘共享的意
义',作为保持社会或群体团结一致的粘合剂。”世界著名教育家
保罗?弗莱雷提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稷下之谈、书院
教学均与现代的对话教育思想有神和之处。与同时代的名士 交
往,成为古代文人尊崇的时尚。.
苏辙出身于诗书之家,当然重视对孔孟之书的学习。难能可贵
的是,他还能看到“百氏之书”“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
气”(《上枢密韩太尉书》,下同),主张积极交游当时各类名人贤
士,借以“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壮”。苏子由曾经激动地描
述他拜谒欧阳修时的场景:“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
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
此也”,可见其难以抑制遇到志同道合者的喜悦之情,并且格外
珍惜对话交流的机会。他在《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札子四首》中
自谦地说,“臣自知才气学术皆不如兄”。在与其兄长交流的过程
中,他总能获得裨益、取长补短。他曾说:“今大天下之士,辙
已略观之矣, 可谓见多识广。”他深深体会到, 一个人,于此
有不足, 则于彼有所长;于此有所蔽,则于彼有所见,
其势然矣。他同苏轼一样,兼济儒释道各家思想。因此, 他在
荣升之时,决不会“春风得意马蹄疾”;失意落魄之时,也能始
终保持乐观、不改素志。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广泛接触各类
人物, 确实能对开阔眼界、养气起到促进作用。在行文时总是
把持有度、敦厚持重,这与其广交名士、深入对话、感悟生命真
谛不无关系。
总之,苏辙在重视文学写作时能够较早地认识到“功夫在诗外”
的道理。他的养气说重视学养与阅历,这也正是言语活动不可或
缺的两大元素。正所谓“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养气”
本质上是个人禀赋、情感情结、经验阅历的潜移默化,虽然.
漫长缓慢,然有智慧之光烛照其中,亦有生命之火燃于其间。
参考资料:
1.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 》,《基础教育月刊》2004年第5
期。
2.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理论与实践》2002年
第22期。
3.余冠英等《唐宋八大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5
年第3期。
5.〔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