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邱关源罗先觉第五版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版邱关源通用课件

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版邱关源通用课件

一阶动态电路的微分方程及其响应
总结词
求解微分方程
详细描述
根据微分方程的特性和初始条件,求 解微分方程以获得电路元件的状态变 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常用的求解方 法包括分离变量法、常数变易法、线 性化法等。
一阶动态电路的微分方程及其响应
总结词:分析响应
详细描述:根据求解出的状态变量,分析电路元件的响应特性。响应特性包括稳 态响应和暂态响应,其中暂态响应指的是电路从初始状态达到稳态的过程。
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版邱关源 通用课件
目录
• 绪论 • 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定理 • 电阻电路的分析 • 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 • 二阶动态电路的分析 •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 三相电路的分析 •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01
绪论
电路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
电路分析是电子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相电源或三相负载的端点相互 连接,每相负载承受的电压为电 源线电压。
混合连接
在某些情况下,电路中可能同时 存在星形和三角形连接的负载, 这称为混合连接。
三相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分析
1 2
相电压与线电压
在星形连接中,相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在三角形 连接中,线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对称三相电路
当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对称时,各相的电压和电 流大小相等,相位互差120°。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总结词:阶跃响应
详细描述:阶跃响应是指当输入信号为一个阶跃函数时,电路的输出响应。阶跃响应的特点是初始时刻电路输出突然跳变到 某一值,然后逐渐趋近于稳态值。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电路 第五版 课件 邱关源 罗先觉第十章-2

电路 第五版 课件  邱关源   罗先觉第十章-2

di1 di2 u1 L1 M dt dt di1 di2 u2 M L2 dt dt i1 M i 2 _ + * u1 L1 L2 u2 _ * +
返 回 上 页
写 出 图 示 电 路 电 压、 电 流 关 系 式
下 页
例 已 知 R1 10 , L1 5 H , L2 2 H , M 1H, 求 u (t )和 u 2 (t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当耦合电感中的施感电流变化时,将出现变化 的磁场,从而产生电场(互感电压),耦合电感通 过变化的电磁场进行电磁能的转换和传输,电磁能 从耦合电感一边传输到另一边。
例 求图示电路的复功率
j M +
S U
1 R1 I
* *

j L 1
j L 2
R2
I2


U 23 j L2 I 2 j M I 1 jω( L2 M ) I 2 j M I

I I1 I 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②异名端为共端的T型去耦等效 1
2 1 j M I I
* jL1 3

2
1
*
jL2
j(L1+M)
1 I
2 I2 j(L2+M)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j M
+
S U
1 R1 I
* *

j L 1

j L 2

R2
I2

( R1 jω L1 )I 1 j M I 2 U S

电路邱关源第五版PPT课件7.1

电路邱关源第五版PPT课件7.1

稳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区别 稳态分析和动态 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区别
稳态 恒定或周期性激励 恒定或周期性激励 换路发生后,达到稳定状态 换路发生后 达到稳定状态 微分方程的特解 微分方程的特解 动态 任意激励 换路发生后的整个过程 微分方程的一般解 微分方程的一般解
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建立微分方程: 建立微分方程:
第七章
重点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动态电路方程的建立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初始条件的确定 1. 动态电路方程的建立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一阶、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零状态响应和 零输入响应、 2. 一阶、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 全响应求解; 全响应求解; 求解 一阶、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3. 一阶、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在动态电路的分析中初始条件是得到确定解答的必需条件??d1????tcictu????d1d100????????tictic01?0dciuc??????t0时刻t0时刻0100??d?d?00ccccuuiiuu??????ciucc2电容的初始条件uc000???当i?为有限值时q0q0uc0uc0换路瞬间若电容电流保持为有限值则电容电压电荷换路前后保持不变
通常认为换路在 时刻进行 通常认为换路在 t =0 时刻进行 0- 0+ 换路前 换路前一瞬间 换路后一瞬间 换路后

f (0− ) = f (0+ )
f(t)
f (0− ) ≠ f (0+ )
t 0- 0 0+
f (0 ) = lim f (t )
t→ 0 t <0
f (0+ ) = lim f (t)
(2)给出0+等效电路 给出0

《电路原理》第五版,邱关源,罗先觉第五版课件最全包括所有章节及习题解答

《电路原理》第五版,邱关源,罗先觉第五版课件最全包括所有章节及习题解答

i º
R1
º
i1
R2
i2
1 R1 R2i i1 i 1 R1 1 R2 R1 R2
1 R2 R1i i2 i (i i1 ) 1 R1 1 R2 R1 R2
功率
p1=G1u2, p2=G2u2,, pn=Gnu2 p1: p2 : : pn= G1 : G2 : :Gn
=R1i2+R2i2+ +Rni2
=p1+ p2++ pn
表明
电阻串连时,各电阻消耗的功率与电阻大小成正比 等效电阻消耗的功率等于各串连电阻消耗功率的总和
2、电阻并联 (Parallel Connection)
i + 电路特点 u _
R1
i1 R2
i2 Rk
ik Rn
in
各电阻两端分别接在一起,两端为同一电压 (KVL); 总电流等于流过各并联电阻的电流之和 (KCL)。

GΔ Y相邻电导乘积 GY
Y变
特例:若三个电阻相等(对称),则有
R12 R1 外大内小 R2 R23 R31 R3
R = 3RY
注意
等效对外部(端钮以外)有效,对内不成立。 等效电路与外部电路无关。 用于简化电路

桥 T 电路 1k 1k 1k 1k R
1/3k
1/3k 1/3k
– 3
2 +
u23Y
接: 用电压表示电流 i1 =u12 /R12 – u31 /R31 i2 =u23 /R23 – u12 /R12 i3 =u31 /R31 – u23 /R23 (1)
Y接: 用电流表示电压 u12Y=R1i1Y–R2i2Y u23Y=R2i2Y – R3i3Y u31Y=R3i3Y – R1i1Y i1Y+i2Y+i3Y = 0 (2)

电路(邱关源第五版)课件第三章

电路(邱关源第五版)课件第三章
3 8
R3
2
7
4
6
元件的串联及并联 组合作为一条支路
一个元件作 为一条支路
n4 b6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结论 电路的图是用以表示电路几何结构的图
形,图中的支路和结点与电路的支路和结点一一对 应。 ⑴图的定义(Graph) G={支路,结点}
①图中的结点和支路各自是一个整体。 ②移去图中的支路,与它所连接的结点依然 存在,因此允许有孤立结点存在。 ③如把结点移去,则应把与它连 接的全部支路同时移去。
I1
+ 70V –
7
I2 11 6A 1
I3 7
b 由于I2已知,故只列写两个方程 结点a: –I1+I3=6 避开电流源支路取回路: 7I1+7I3=70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3-4 列写支路电流方程(电路中含有受控源)。
a I2 I 1 7 11 + I3 1 + U 7 + 2 _ 70V 5U _ – b 解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7I1–11I2=70-6=64 11I2+7I3= 6
U=US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a
7 11 + + 1 2 70V 6V – – b I1
I2
I3 7
1 1 1 Δ 7 11 0 203 0 11 7 0 1 1 Δ1 64 11 0 1218 6 11 7 1 0 1 Δ 2 7 64 0 406 0 6 7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路径
从图G的一个结点出发沿着一些支 路连续移动到达另一结点所经过的 支路构成路径。 图G的任意两结点间至少有一条路 径时称为连通图,非连通图至少存 在两个分离部分。

电路课件_第1章(第五版_邱关源_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路课件_第1章(第五版_邱关源_高等教育出版社)
i
+
uS
-
R
uS i R i 0 ( R )
i ( R 0)
空载
电压源不能短路!
4. 功率
P uS i
(1)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非关联;
i
uS
_
i
uS
_
+
u
P uS i
物理意义:
发出功率,起电源作用 电流(正电荷 )由低电位向 高电位移动,外力克服电场 力作功电源发出功率。
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图示:
参考方向 U 参考方向 U
+

+

+
实际方向
实际方向
+
U >0
U<0
3.电压参考方向的三种表示方式: (1) 用箭头表示:
U
(2) 用正负极性表示:
+
(3) 用双下标表示:
U
A
UAB
B
四、关联参考方向
元件电流的参考方向与电压 的参考方向一致, 则把电流和电压的这种参考方向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否则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求图示电路中各方框所代表的元 I1 + 件消耗或产生的功率。已知: 2 U2 U1=1V, I1=2A, U2= -3V, - I2=1A, U3=8V, I3= -1A U4= -4V, U5=7V, U6= -3V
U5 5

I2 I3

P1 U1 I1 1 2 2W(发出)
+
3 U3
中其它各点的电位也将随之改变;
电压: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压值是固定的,不会因
参考点的不同而改变。

电路原理第五版邱关源罗先觉第五版课件最全包括所有章节及习题解答

电路原理第五版邱关源罗先觉第五版课件最全包括所有章节及习题解答

R3
- R1il1+ (R1 +R3) il2 =-uS1
uS1 –
uS2 –
b
总结:
R11=R1+R2 回路1的自电阻,等于回路1中所有电阻之和
R22=R1+R3 回路2的自电阻,等于回路2中所有电阻之和 自电阻总为正
R12= R21= –R1 回路1、回路2之间的互电阻 当两个回路电流流过相关支路方向相同时,互电阻 取正号;否则为负号。
其中:
R11il1+R12il1+ …+R1l ill=uSl1 R21il1…+R22il1+ …+R2l ill=uSl2 Rl1il1+Rl2il1+ …+Rll ill=uSll
Rkk:自电阻(为正) + : 流过互阻的两个回路电流方向相同
Rjk:互电阻 - : 流过互阻的两个回路电流方向相反 0 : 无关
线性组合表示,来求得电路的解。
a
图中有两个网孔,支路电流 i1
i2
i3
可表示为:
R1
R2
i1 im1
i3 im2
+ im1 + im2
uS1
uS2
R3
i2 im2 im1


b
列写的方程
各支路电流可以表示为有关网孔电流的代数和,所以
KCL自动满足。因此网孔电流法是对个网孔列写KVL方
i1
i2
i3
R1
R2
+ im1 +
im2
R3
uS1
uS2


b
总结:
R11=R1+R2 网孔1的自电阻。等于网孔1中所有电阻之和 R22=R2+R3 网孔2的自电阻。等于网孔2中所有电阻之和

电路第五版 罗先觉 邱关源 课件电路(第六章)课件

电路第五版 罗先觉 邱关源 课件电路(第六章)课件

ic 电容充放电形成电流: + uc –
+ –
C
(1) uc>0,duc/dt>0,则ic>0,q ,正向充电 (电流流向正极板); (2) uc>0,duc/dt<0,则ic<0,q ,正向放电 (电流由正极板流出); (3) uc<0,duc/dt<0,则ic<0,q,反向充电 (电流流向负极板); (4) uc<0,duc/dt>0,则ic>0,q ,反向放电 (电流由负极板流出);
1 2 WL (t ) LiL (t ) 2
从t0 到t 电感储能的变化量:
1 2 1 2 1 2 1 2 WL LiL (t ) LiL (t0 ) (t ) (t0 ) 2 2 2L 2L
注:电感是非耗能元件,它本身不消耗能量,而是起存储转换磁场能
的作用。 电感的储能只与其电流iL有关,与其电压无关。故电感电流iL(t) 是表征电感储能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电感的状态变量。
即:uc(0+)= uc(0-)
可推广到:uc(t0+)= uc(t0-)
4. 电容的储能 + uc ic
p吸 (t ) uc (t )ic (t )
C
ic duc C dt
〉0,表吸收功率,转化 为电场能储存
〈0,表释放所存储的电场能
电容储能:
t
故电容是非耗能元件,它本身不消 耗能,起存储、转化电场能的作用。
某时刻t 电感的储能: t t di 1 2 1 2 1 2 WL (t ) LiL L d LiL ( ) LiL (t ) LiL () d 2 2 2
若iL ( )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