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城市主义

美国新城市主义
美国新城市主义

美国新城市主义

美国新城市主义(New Urbansism)首先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的现代主义城市。美国没有中世纪老城的束缚,所有大城市便迅速建成一批“国际式”的高层建筑。60年代以后,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的批判,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消灭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而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户住宅,他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仍旧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 Duany)与伊莉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两人常一起发表作品简称DPZ.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nment简称TOD)。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TND模式的重点在城市设计:社区规模是半径约400米(即5分钟的步行距离),街道间距是70-100米,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宅和居民土地使用多样化;公建布置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作为邻里间社交活动的场所,是设计的重点之一。TOD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同样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TOD社区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并使居民方便使用有轨变通从而减少小汽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交通拥挤和土地利用等不合理因素。同时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网络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量的绿化开敞空间。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是新城市主义解决小汽车交通带来的土地浪费的重要举措。

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的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住宅的风格则采用了更多体现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建筑形式,甚至采用深受人们喜爱但是比较老的十六、十七世纪的传统住宅风格。住宅城围合出一些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也布置上一些唤起传统记忆的教堂、图书馆、零售商店,营造亲切的社区氛围。

新城市主义强调公众参与。DPZ在其设计过程中安排一周的公众展示征求意见,参与者包括从市政官员到社区百姓的各方人士,内容包括现场设计交流、改进以及宣传教育。

新城市主义吸纳了很多传统的城市设计概念,但并不背离现代生活的新趋势。由于高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以实现远程通讯节省出来的时间和金钱,可以使人们将更多时间用于家庭生活和邻里之间的公共交流上。新城市主义的传统小城镇预示着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各个社区具有各自多元的人文和自然特征,人们的家园坐落于自然景区内,既能享受清新的自然景观,又能在步行范围享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同时在电子通讯网络上保持与世界的联络。这种形式不仅仅是新城市主义的理想,也是人类在新世

纪的人居梦想。

新城市主义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作是DPZ设计的滨海城(Seaside)。滨海城坐落于佛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海湾附近,海景非常优美。滨海城为了尽量使所有的住户都能够欣赏到海景,设计了两条放射性的主干路,通过社区中心广场将海景引向社区深处。

滨海城还特别注意公共空间的设计,通过典型TND模式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系统,中心是步行的城镇广场,广场周围有各种服务设施和商店,成为人群集中的空间。滨海城的住宅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尽量避免千篇一律造成的枯燥单调,而且尽量通过高密度来增加空间的围合感和活力,特别注意创造各种室内外交流的灰空间,将家居生活和公共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优美的海景是新居住模式的魅力所在,即使不住在海边,也可以通过亲切的步行空间,方便得到大海边的公共活动空间。

对比与反思

比较中西方的新住宅建设,可以发现一些相似性和不同点,可以对我们今后的住宅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

1. 中西方居民追求舒适、高质量的生活的目标一致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人们都明显倾向于住独户的花园式住宅。中国人也不例外,传统中国人的住宅梦肯定也是别墅,这可以从历史上盛行一时的私家园林看出来。但是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现状让这个梦的实现显得很遥远。事实上,过低的密度也存在问题,美国郊区化就是典型例证。针对我们的情况,完全可以借鉴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做法,探索出一条中高密度而又贴近自然的住宅新路。在这样的住宅里,丝毫不会有筒子楼或者高层塔楼的死气沉沉,而是生机勃勃的生态住宅。

2. 综合性社区成为新的聚居模式

英国早期新城建设走过的弯路告诉我们,在城市郊区单纯建设住宅区并不能解决大城市中心密度过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人还要到市中心去上班,交通压力无法缓解。解决的办法是在郊区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并将城市中心部分行政办公的职能也疏散到郊区,使新城成为独立的城市组团。我国大城市的居住区也有向郊区蔓延的趋势,但是工作没有随之外迁,造成内城压力无法缓解。其实现在通过网络连接,许多行业已不需要集中,例如证券投资、金融、管理、设计等等,并且这些行业职员素质较高,经济实力强,多数向往郊区生活,完全可以外迁这些企业。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告诉我们,传统死板的功能分区并不符合生态学原则,现代的社区除了应该考虑工业外,小区功能应该考虑适当交叉、重叠,创造多义性、随意性空间。这些措施可以从规划的角度实现,不要再重蹈英美的覆辙。

3. 邻里关系的复苏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建立在深厚的邻里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这几十年来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通讯手段的冲击,特别是高层住宅的出现,将传统生机盎然的胡同变成了僵硬的电梯井,传统邻里关系呈土崩瓦解的趋势。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交往毕竟

是人的根本需要,邻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交往方式。美国新城市主义对邻里的回归充分说明了并不是经济发达了,人就可以互相疏远了。因此如今我国有些小区虽然环境做的很精致,但是人气不旺,只见保安来回踱步,这种邻里交往的缺失实在是可惜的,这应该从环境行为学的方面加以研究改善,不让环境徒为摆设。

4. 网络化生存模式的探讨

我们目前的“新住宅运动”,有很多方面还停留于简单的口号上,例如新生活方式,无论是现代城的“SOHO”,还是宏源公寓的Cosmo Home,圣馨大地家园的H社区,天创世缘的E国,都只是企图引入一个新概念来盘活楼市,不见得对生活模式有过足够深入的研究。事实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能在家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诸如家庭办公、远程控制、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虚拟社区等等。一旦我们进入数字化生存,我们的房子就可以坐落在环境优美的乡村,连接建筑的不再是实体的高速公路,而是信息高速公路,人们一边享受田园生活,一边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这才是真正新的生活模式。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1960年以来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此外,"新右派"与"宗教 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引起的。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在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导下、于1960年在校园中成立"为自由的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 简称YAF)的右派学生组织,直到80年代才解体;这一组织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是共和党人的家庭,他们对共和党沾上自由主义不以为然,认为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没有"保守"古典自由主义所尊奉的自由、传统和秩序;而华盛顿的集权制正是民主党式的自由主义发展过头的结果,政府职能的扩大使其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夺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实行新的强制性的种族融合、肯定性行动等。这一组织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义运动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领袖:曾任YAF首任执行主任的理查德*维格里成为保守主义政治运动的直邮筹款专家、YAF的老战士霍华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义核心会议"组织、保守主义活动家保罗*韦里奇发动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义运动。 一般认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过四类组织来进行活动:(一)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捐款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它的活动主要是筹款和捐款;目的是帮助帮助保守派人士进入领导阶层,从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张,如1974年,韦里奇领导成立了旨在帮助保守人士当选国会议员的"争取自由国会生存委员会";1975年,菲利普斯领导建立的保守派核心会议主要在基层活动,在全国每个国会议员选区均设分会,约有30万会员;1974年,特里*多兰领导建立的全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等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

现代主义(Modernism)文学时期(1918-1945) 历史背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18年,这一年应该说是英国人民苦苦期盼的一年。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同盟国的战败而收场。经济趋近于崩溃,战争中牺牲了大量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使得英国在一战中的文学创作跌入低谷。随着战争的结束,英国开始战后重建,人民开始反思现实生活。面对废墟,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国。首先开创新纪元的是诗人托马斯·艾略特(T.S.Eliot),他拉开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帷幕。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The Waste Land)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虽然想法过于极端,但是确实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所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成为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随着战后重建的慢慢推进,英国人民慢慢发现了心理对于现实的重要引导作用,“意识流”这一个生僻的字眼开始进入文学的行列。 Modernism: (1) A reaction against realism; (2) Modernism takes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 theoretical base; (3) The major themes of the modernist literature are the distorted, alienated and il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himself; (4) The modernist writers concentrate more on the private than on the public, more on the subjective than on the objective. They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inner being of an individual. In their writing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re mingled together and exis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an individual. 意识流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The narrator conveys a subject’s thought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exactly as they occur, often in disjointed (不连贯的) way and without the logic and grammar of typical speech and writ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usually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现代主义代表作家: 1.T.S.Eliot 代表作:The waste Land,1922《荒原》; Four Quartets,1935-1942《四个四重奏》 2. https://www.360docs.net/doc/fc4293955.html,wrence 代表作:Sons and lovers,1931《儿子和情人》; The Rainbow,1915《虹》; Women In Love,1921《恋爱中的女人》 3. James Joyce 意识流主要表人物 代表作:Ulysses,1922《尤里西斯》; Dubliners,1914《都柏林人》;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4.Virginia Woolf 意识流另一代表人物 To The lighthouse,1927《到灯塔去》; Jacob’s Room,1922《雅各布的房间》; The Waves,1931《浪》; Mrs. Dalloway,1925《达罗卫夫人》 4.William Bulter Yeats 叶芝:爱尔兰诗人 代表作:The Tower,1928《塔》 The Second coming,1920《第二来临》 The Wind among the Reeds《苇间风》 赏析1: William Bulter Yeats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 生平:1865年, 出生在一个画家家庭。 1889年,即出版其第一部诗集。 1891年,组织“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学会”,宣传爱尔兰文学。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当代中美关系

当代中美关系题目 1.世界传统大国关系是怎样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怎样的?能不能建立起来? (1)世界传统大国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大国关系: 新兴大国挑战传统大国,传统大国打压新兴大国,相互激烈的对抗、竞争,互相打压,发生冲突,造成地区乃至全世界动荡。比如八十年代时美国将日本导入泡沫经济,使日本至今未能完全脱离阴影。又如当年冷战期间美苏主要在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两大阵营之间经济上基本没有来往,非常敌对。(e.g. 英国,德国,美国,苏联,日本) (2)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怎样的?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够独自应对,需要携手。基于此,中国提出在大国之间应该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也正在和一些国家积极构建这种关系,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具活力的大国关系。中美新型战略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信、包容互建、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美要走一条和传统大国冲突对抗的老路子不一样的新路子,要开放一条大国之间能够长期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路子。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在哪里 首先,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与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有很大不同。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的关系。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老大—老二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 其次,今天,两国相处的战略基础较之过去已大不相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冷战结束后依靠全球化时代经济相互依存,“9·11”事件后两国则拥有反恐合作与经贸合作“双引擎”。而如今,反恐合作已难以支撑中美关系。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张旗鼓推动亚太“战略再平衡”,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 再次,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历史上的各种大国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政要和战略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中国不是前苏联,不寻求意识形态扩张和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因此中美不会重蹈美苏关系的覆辙。二战后美国同欧、日关系也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建立在美国对欧日的控制、彼此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军事同盟基础上,而中国不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太可能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因此也难以想象中美关系会像美欧、美日关系那样。可以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只能靠两国人民自己摸索、创造条件。 第四,今天,两国各方面联系之紧密远远超过以往各种大国关系。中美建交30年来,随着中国近年来自身实力增强,双方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利益汇合点不断增多,谁也离不开谁。中美两国国家在很多的事务上都有着共同的利益,两个国家当然有各自的核心利益,这些共同的利益也就把两个国家紧紧的绑在了一起。 第五,今天,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和核时代,大国之间相互激烈对抗,甚至爆发冲突或者战争,很有可能毁灭地球,毁灭全人类。这种情况在常规武器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3)能不能建立起来? 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年初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中国领导人站在历史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的外交大战略,也是中国向美国释放的善意和期盼。几十年来,中美两国从交手对抗,到握手,到一定程度的携手合作,来之不易。如果美国领导人有足够的智慧顺应时代潮流,两国目前“不舒服的相互依存关系”,就可能逐步“舒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时间长度上主要是指的文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是和。 2、象征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他的代表作是诗集《》。 3、美国诗人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长诗《》,代表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4、表现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代表作是《变形记》;在戏剧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代表作是。 5、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英国的,她的代表作是《到灯塔去》;美国的福克纳,他的代表作是《》;爱尔兰的乔伊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6、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是,他的代表作是《》与《》;重要代表是加缪,他的代表作是《》。 7、剧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剧《》和贝克特的剧作《》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8、“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1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往往被称为现代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3、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的耳朵里跳出来的。() 4、克洛德·西蒙被称为“新小说之父”。() 5、瓦雷里的《海滨墓园》是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6、《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正式形成的标志。() 7、“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8、《佩德罗·帕拉莫》是墨西哥小说家胡安·卢尔弗的代表作。() 9、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10、阿伦·雷乃执导的《广岛之恋》是先锋派电影。()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意识流小说 2、存在主义 3、黑色幽默 4、新浪潮电影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3、简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四、论述题:(20分)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变形记》中“异化”的主题是如何表现的。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 2.1问题的出现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2.2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当时郊区化泛滥的情况,新城市主义开始出现。新城市主义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带结合在一起。郊区化虽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和乡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很少接触,对于邻里相互交往关照的社区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区都是一样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人们在社区很难找到归宿感,或者自己个性的东西。大面积的开发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滥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回来以后吃饭,跟孩子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摘要: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二战”之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美国族群关系更趋于紧张。然而,在前苏联、南斯拉夫这些多族群国家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多元与一体的相对平衡,以及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由于美国族群政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对美国的族群政策应重于研究、分析,慎于借鉴。 关键词:美国族群问题; 族群政策; 种族歧视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对其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正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移民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美国族群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而美国的族群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然而,在苏东剧变、南斯拉夫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并没有出现大的族群冲突或者谋求独立的事件,也没有一个族群从美国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深入研究其可取之处及不足,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 要了解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首先必须对族群的基本概念作一个界定。只有厘清族群的概念,才能正确认识族群与种族、部族和民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的族群问题。 1. 1 族群的界定 族群( ethnic group) 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族群”一词最早是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①“二战”后,族群一词被用来代替“部族”( tribe) 和“种族”( race) ,运用也更加广泛。有关族群( ethnic group) 的概念并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威特人类学家穆罕默德·哈达德( Moham-ed Haddad) 的界定。他说,族群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独特的因素,因文化和血统而形成不同意识的群体。可以说,它是因体质或文化上的特点而与社会上其他群体区别开来的人们共同体。他认为,可识别性( identifiability) 、权力差别( differential power) 及群体意识( group aware-ness) 是族群的三个基本特点。 ②这是从广义上给族群下的定义。在当前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是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的定义: “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③根据韦伯关于族群的定义,美国的族群分为欧裔( 白人) 族群、非裔( 黑人) 族群、西裔( 拉美人) 族群和亚裔族群。四大族群在体貌、文化、语言、经济水平等方面皆有比较大的差异。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以白人为主导的。目前,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60% 左右,其他均为少数族裔。美国族群问题主要是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然也包含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 2 美国族群问题的基本概况 一部美国史既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族群之间的斗争史。从美国建国开始至今,核心族群与少数族群、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一直充斥着整个美国社会。尽管历届美国政府都为之做出巨大努力,但族群矛盾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里根政府推行保守主义政策,使得少数族群所取得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冷战结束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使美国的族群关系趋向紧张和复杂。概括起来,当前美国族群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与“一体”的冲突( 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的矛盾)如何对待族群差异,族群差异与国家认同关系如何,这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

规划概念介绍

规划资料汇编 (一)

“概念规划”与“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英文"Conception Plan"或"Conceptual Plan"的直译,目前国内外规划界、学术界尚未对其作出专门的、严格的定义和解释,但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实践中,获得一些关于"概念规划"概念和认识。 一般来说,"概念规划"主要侧重于对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论证,提出或论证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多的时候,它可以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选择的一部分,与空间物质形态相联系时,可以理解为较为宏观的空间结构选择。一般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达规划成果。与通常政府行为下的规划不同的是,其规划成果作为一种学术性技术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依据或参考,不能用以立法,因而,"概念规划"不是法定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就关于"概念规划"的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大温哥华地区"由18个行政区、三大选区、154个基层选民政府和160万人民组成。 "大温哥华地区概念性规划"的研究成果由一份总报告和三份专项报告组成,分别是:"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大温哥华地区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和"大温哥华地区发展管理专项报告"。规划围绕两大核心和五个主题进行研究,分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更适合居住战略"(Livable Region Strategic)两大核心;"保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口变迁中的服务需求"、"保持区域经济健康繁荣"、"在广泛社会共识基础上加强区域管理"五大主题。 "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做出选择;2、保护绿色空间;3、创建完善的社区;4、实现一个紧凑的大都市区;5、未来全景。做出选择意味着政府与公众就区域发展管理达成共识;面对城市化的压力保持环境目标优化;在实施部门的参与下融合土地和交通规划;无遗漏地考虑整个大都市区,防止冲突;用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区域立法进行后续的规划和实施。保护绿色空间,从绿色空间具有经济、环境以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多元角度出发,对农田的保护则需要强大的农业产业的支持,具体将绿色空间分为四大类:1、保障社区健康的土地:如分水岭、泄洪平原、危险地带等;2、生态重要型土地:如森林覆盖的山坡、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走廊、温地等;3、室外休闲及风景用地:如主要的公园及娱乐区等;4、可再生资源用地:如农田和林地等。创造完善的社区的基础是对人口分布的正确引导,否则任何对设施的考虑均无法承受超量聚集的重负。另外则主要通过对增加交通方式的方法来实现一个紧凑的都市区的目标。 "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自然遗产;界定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绿色空间;建设一个公园及室外休闲系统;共同采取的行动。 "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主要中心区体系;主要中心区的政策;主要中心区的发展趋势;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的轮廓。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非理性主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现代科技与现代经济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体,人的自由度降低,异化程序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经济的发展另一个结果,使欧洲战乱不,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了一战,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股非更改思潮在社会中流行,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异化,人物有尼采、弗洛伊德等。 2.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同时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提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代表人物有:保尔·瓦莱里《纯诗》,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艾略特《荒原》等。 3.解构主义 又称后结构主义。其主要理论主张:1.解构中心,否定传统的二元对立论理论,一切绝对的,恒定不定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应该是一种无中心的,开放的动态可变的,可以消解或解构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既彼此区分,又相互推延的对立或差异关系。2.解构结构,主张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与任意性。3.解构文本:反对文本的确定价值评定和对终级意义的关怀。4.解构阅读,主张把阅读当作寻求快慰的游戏,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创造性,寻找文本中的歧义点,嫁接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所需要的内容,使文本内容扩并产生出新的意义。 4.佯谬 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不是,双生子佯谬是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最其名的佯谬,因为按照狭义相对论,运动中的物体中的时间会变慢,当运动达到光速时,时间就停止了,双生子佯谬是晕样的:假设有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一段时间返回,他将会比那个没有运动的兄弟看起来年经一些,但实际上从完全相对的角度上说,这个人在运动的时候,他的兄弟也相对运动,那么究竟是那一个更老些呢?或是一样老? 5.阶梯诗: 为充分提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丰富性,法国未来主义代表人物何波里奈尔借鉴并发展了阶梯式诗歌格式,将同一句诗中的重点词语分行排列,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加强了诗歌的力度,使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情感得以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阶梯式”排列的形式美。 6.戈多 是法国其名剧作家内克特创作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一个没有明确内涵的名词,是一个朦胧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7.黑色幽默 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它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是特殊的幽默风格;其次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再次是“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最后是特殊的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浅谈美国从新艺术运动时期到后现代的设计发展过程,来了解美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高速发展的设计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关键词:美国设计艺术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1、背景 当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的设计师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机械化生产是否适宜艺术设计的时候,立国不久以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却是以最实干和实际的态度积极接纳了机械化大生产方式,默默地从事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企业产品设计,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又由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不深,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影响不大等原因,使美国社会所出现的机械化生产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矛盾不如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明显和激烈,但毕竟在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半叶,它与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虽说工艺美术运动对美国设计的影响还小,但新艺术运动在美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当时应用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及建筑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发展 在应用美术领域中,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著名设计师是威尔·布拉德利,他堪称新艺术图形设计代表。而从事日用器皿设计的主要是蒂夫尼,尤其擅长于玻璃设计。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建筑设计领域,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二、装饰艺术运动美国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表演艺术,特别是音乐剧、歌舞、爵士乐等得到蓬勃发展。好莱坞的电影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美国的通俗文化繁荣,设计与公众文化联系密切。受到埃及、玛雅文化的影响,形成美国的装饰艺术风格。虽然主要表现在建筑室内设计领域,但在家具设计、陶瓷设计以及图形设计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30年代还形成著名的好莱坞风格。

保守主义与美国式自由的两篇演讲

保守主义与美国式自由的两篇演讲 哈维·曼斯菲尔德 Conservatism and American Freedom: Two Lecturers by Harvey C. Mansfield The Dilemma of Conservatism & Democratic Greatness in the Founding 关键词: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自然权利 自私 低贱 伟大 个人主义 提 要:在这两篇演讲中,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曼斯菲尔德从两个方面讨论了自由民主与保 守主义之间复杂的关系。在《保守主义的两难》中,作者指出,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的保守 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小兄弟,针对自由主义的自私和低贱的两个欠缺,要么提出一套取而代之 的方案,要么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在作者看来,真正成熟的自由主义恰恰是认可自由主义 原则,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而不是取而代之。在《民主制伟大与美利坚之立国》中,作者 用美国政治史中的例子,来讨论“民主”和“伟大”之间的关系。美国第一次在一个大国实 现了民主,从而证明了民主与伟大之间并不是必然相排斥的。作者以此表明,现代的民主自 由不仅不排斥伟大的德性,而且要让两者相辅相成。 作 者:曼斯菲尔德(Harvey C. Mansfield),1932年生,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讲座教授。 演讲一:保守主义的两难 何谓保守主义?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即便在一时一地,例如当今美国,保守主义阵营内部各种力量也相互抵牾,例如坚持自由市场的自由至上论者(libertarians),力图维续国民道德的社会保守派,还有主张增强国防的新保守派,以及反感理性原则、坚持对传统美利坚民族(如果真有这回事的话)信念的传统保守派。 不过,我们还是不妨从一般的定性开始。保守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的反动。尽管这一概念并不那么好界定,但自由主义的社会信条以权利为基础,进步则是其目标。作为对自由主义的反动,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彼此关联,它以自由主义为起点,是自由主义的小兄弟。“保守主义”这一术语出现在十九世纪,旨在反对法国大革命。无论从政治意义上还是哲学意义上,我们都应提到爱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名字,伯克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反对者,他是第一位保守主义者,尽管他其实并未使用这个词。 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但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呢?这里我们就遭遇到保守主义所面临的基本两难:保守主义是要提供一种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抑或其使命只是在于纠正和弥补自由

新城市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的区别

Randolph曾经说,“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是一码事,是翻译的关系,而我印象里在国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今天把这篇文章找到了,请大家来评判一下。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

当代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

当代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 作者:袁传旭 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是支配当代美国政治的主要思想流派。虽然他们都拥护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政治和竞争性的自由企业制度,并且认为财产私有权对一个良好社会来说如同自由一样重要,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在有关社会问题上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在解决具体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方式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差异有时泾渭分明,有时又模糊不清,还有时在变换角色。 自由派是当今美国政治上的左派,与欧陆国家的自由派较为相近。其源于罗斯福的新政计划。自由派认为,在自由主义制度下,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人能够挣得大量财富,造成收入的不平等;而“权力跟随着财富”,经济优势能够转化为政治优势,当收入差别扩大的时候,政治资源方面的差距也随之拉大。美国政治学家达尔写到:“经济优势能够增加一些人获得更多教育、较高地位、拥有更多从政时间的机会。经济优势也有助于提供诸如信心和乐观之类心理上的应变能力,这既加强了参与政治的激情,又强化了获得政治技能的意愿。”自由派指出,没有人比囿禁在被漠视的贫穷、疾病、缺少自尊和其他痛楚中的人更多地失去所有的自由;个人或大公司同样对自由构成威胁;“贫困的人不是自由人,饥饿和失业是专制之源”(罗斯福语)。权力出自财富的结果导致只有少数人享有政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寻求分权的民主政治是背道而驰的,必然造成社会的分裂,损害自由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自由派在坚持个人主义、保留个人权利和拥有私人财产权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把机会均等作为保障自由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个人拥有某种最低限度的财产是必要的(某些自由派人士赞同缩小使得机会均等无法实现的巨大的财产不平等),只有向年轻人提供诸如住房、生活、医疗和就学之类他们藉以扩大其实际自由的条件,才能保证他们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开端,保证每个人有认识和向他人展示自身潜力的机会,否则,机会均等便成了空洞的许诺。自由派主张修改甚至否定“政府管得越少,管得就越好”的观念,而相信和重视政府在维护正义和保证机会均等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政府视为个人免受各种非政府力量(市场难以预测的变化、商业决定等)危害的保障。它主张较大政府和较强政府干预,通过征收累进税、增加政府开支和制定有限的政府计划等措施来医治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弊病,以补偿贫者和弱者在其自由方面蒙受的损失。自由派认为,如果公民依附并且必然屈从于有权势者,就不可能有平等和自由,因而寻求“减少经济生活中寡头统治的不良影响,在工业技术进程内部引进一定的民主措施或予以民主控制,保证在经济领域就像在政治领域一样摆脱专横的支配”;支持组织工会及拥护罢工的权利,致力于制定有助于保护一般工人健康和安全的规章制度。 在公民权利问题上,自由派相信一切人的权利。比较保守派,在诸如公民的出版自由、言论自由、隐私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自由派更加注意维护公民的上述自由权利,更能容忍不同政见和非正统意见的表达;更重视维护少数民族、可能是犯了错误的人以及站在非正统立场或不受欢迎的立场上的人们的权利。大多数自由派强烈反对犯罪和违法乱纪,但他们像关心惩罚罪犯一样关心犯罪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