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地质结构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江南古陆与其以北的下扬子台坳的接触带上,位于这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其主要地质构造线与山脉的走向基本一致,均为东北——西南方向。黄山的主体部分为花岗岩类所组成,仅在逍遥溪断裂以南,为晚元古代沉积生成的砂岩、石英砂岩、火山岩、变质火山岩;前山称黄山岩体,芙蓉岭以北,为太平岩体。太平岩体与黄山岩体成南北向椭圆形展布,但二者地貌截然不同。太平岩体为丘陵低岗,土壤复盖;黄山岩体峻峭突兀,蔚为壮观。

黄山岩体平面上作近东西向的椭圆形,长轴方向长约15公里,短轴方向约10

公里,面积约107平方公里。岩体按其生成顺序和岩石结构的不同,又分为两部分:黄山花岗岩和狮子林花岗岩。前者占黄山90%以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晚

期;后者位于黄山中心部分(略偏西),仅有7.7平方公里,形成时间略晚于黄山花岗岩。

黄山花岗岩北至芙蓉岭与太平岩体为界,南至黄山宾馆,东至黄狮垱,西至云门峰(汤岭关以西)。黄山花岗岩多为肉红色,主要组成矿物有长石(红色白色粗粒长柱形),约占岩石的60%;石英(烟灰色细粒),约占岩石的40%;还有黑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此外尚含微量磷灰石、磁铁矿等23种副矿物。富含气成矿物如萤石、黄玉等。黄山花岗岩岩体中心是粗粒似斑状结构,占岩体面积90%以上,构成悬崖峭壁、奇峰异谷。

黄山岩体的最大特点是断层和节理发育。经实测的主要断层有:前山的黄山断层,或称逍遥溪断层,由钓桥庵至汤口,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14.5公里。西南侧(桃花峰一侧)相对上升,东北侧(紫石峰一侧)相对下降,并有数十米水平距离的错动,沿断层线侵蚀成断层谷,逍遥溪主要流经此断层谷。在主断层线北侧,平行并列有数条断层破碎带。中部的莲花峰断层,位于狮子林岩体与黄山岩体之间,作西北方向(280°)延伸,长约3.5公里。后山的蜡烛峰断层亦作西北方向300°延伸,长约7公里,排云亭至西海沟方向亦为一大断层,遗留有断层悬岩。

黄山花岗岩中节理非常发育。按其在平面图延伸方向,主要有四组:西南245°、北偏东9°、西北288°及西南201°。按成因分,有岩浆冷却凝结时的张力节理、岩体凝固后受动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及温差重力滑动等作用形成的表生节理三类。按形态和产状分,则有立方体节理、垂直节理、纵节理,横节理、X形节理及不规则节理等。

峰林地貌

黄山四周群山起伏,均为低山丘陵,独有黄山出类拔萃,巍然屹立为花岗岩峰林地貌。峰林石柱,雄奇壮观;怪石遍布,千姿百态,是黄山地貌景观的最大特色。

黄山最高海拔1864米(莲花峰),平均海拔约1600米,千米以上高峰有77个,主峰相对高度多在千米左右。形成峰顶尖陡,群峰林立的中高山地形。

在平面上,除太平岩体分布区多为丘陵低山外,黄山主体地貌分两大区。中心部位为起伏平缓的山顶面区,此区内光明顶与平天矼为古剥蚀面残留,地形平缓,最大坡度约为20°。平顶面区岩石,风化后形成较厚的砂石层,平均2.5米以上,最厚达10米。除中心区外,四周广大地区,则为地形强烈切割区。山体受抬升运动、重力崩解及流水的影响,遭受强烈切割。切割深度多在500——1000米之间,成为悬崖峭壁,凸面山坡,坡陡峰险,险峻处坡度在60°——74°之间,有的则近于直立。

自黄山中心部位,向四周成放射状排列,展布着众多的山间沟谷,有U谷,V谷及谷中谷,较大的有36条,即旧志中所说的36源。这些切割较深的沟谷,自内向外,由深谷渐变为宽谷。

根据峰林地貌的形态,全山又可分为块状峰林、简状峰林等多种。块状峰林,以朱砂、眉毛、鳌鱼等峰为代表。简状峰林,以莲花、天都、莲蕊诸峰为代表。北坡狮子林至芙蓉岭,展布着数条南北方向平行排列的山脊,脊薄如刀刃,称之为刀刃式岭脊。西海排云亭深谷两侧则多是陡悬破碎的峰林。

花岗岩石林、石柱的广泛分布,是黄山地貌又一奇特之处。石林由较多的垂直石柱并立而成,典型的有石笋矼、东海门群峰等。独立的石柱在黄山分布也较多,多分布在峰的边缘,山的哑口或山谷中。石柱即古黄山志中的所谓“石人”,清人方蕴山《石人》诗中有“峰头多石人”之句。

构造作用对塑造黄山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黄山花岗岩岩体的快速隆升,形成了高逾千米的花岗岩中山地貌。从微构造角度看,断层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峡谷,节理和辟理形成了峰林、怪石、洞穴等地貌景观。

这些断层、节理、辟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造就了整个黄山花岗岩区的峰峦叠嶂地貌景观。对它们成因机制的研究亦是花岗岩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念 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海岸地貌 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 2、沙质海岸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 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 1、概述 (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a沙丘 b沙垄: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2)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a岩石单体造型:风蚀蘑菇、人头石等 b群体造型: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巨厚的湖相沉积层上发育的陡壁的小丘和风蚀沟槽、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罗布泊的雅丹地区。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庆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势较平坦。 黄山市: 位于东经117°48′~118°21′,北纬30°00′~30°3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西北倾斜。境内地势高峻,山岭纵横,岗峦起伏,溪水环绕。 阜阳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0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最高处(亳县)海拔米,最低处(颍上)海拔米。区内地势平坦。 宿县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东经116°09′~118°10′, 北纬33°18′~34°39′。 滁县地区: 位于皖东江淮之间,是江淮丘陵的组成部分。境内的低山是淮阳山脉的延伸。自西南向东北构成江淮分水岭。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评优的中国旅游地理学期末论文哈)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 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学号:201110710205 班级:经济116 姓名:张国庆 安徽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安徽山河壮丽,气候温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亦称皖北)、江淮(亦称皖中)和江南(亦称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省份之一,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璨若星辰,充满着天然神韵和历史魅力。据统计,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60多处。其中,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地质公园2处:黄山、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渐江、太极洞和花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0个:黄山、合肥、亳州、马鞍山、安庆、芜湖、池州、铜陵、宣城和淮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个等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一、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一)地文景观 1.山岳形胜 安徽省可划归为皖赣名山旅游区,因而安徽省可以说是以名山著称,名山众多。安徽的名山,虽没有一座列入“五岳”之尊,却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的黄山,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铁九华”---九华山,道教名山齐云山,汉武帝祭封的“南岳”南天一柱天柱山,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绘的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天下独有的“海门第一关”长江绝岛小孤山,“相看两不厌”的江南诗山敬亭山,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扬名的古战场八公山,禅宗发祥地司空山,人间仙境天堂寨,国家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鹞落坪等名山。以下重点介绍一下黄山和九华山。 (1)黄山 安徽旅游资源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黄山了。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黄山古称黟山,因为山石黑而发亮,古称黟,因此得名。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真炼丹,得道升天,于是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黄山跨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两区三县,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黄山景区内无处不景、无处不奇,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四绝”著称于世。徐霞客曾称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黄山作为唯一的山岳风光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黄山市的地形地貌

黄山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洗清沏,溪水迥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汤显祖)。多少文人曾对他产生了念慕之情,有的游客甚至“爱其山水清彻,遂久居。”天目山和黄山山脉是我省,也是徽州同浙江、江西省的天然分界岭。主要座落在歙县东北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米),耸立在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海拔1728米),拔起于休宁西北部的白岳齐云山(海拔580米),都是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横贯歙县、黄山区、休宁、黟县之间的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峰峦峻峭,劈地摩天,重岩叠嶂,宏博富丽,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黄山市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透水透气性能良好,肥力较高,有利于木、茶、桑和药材生长。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柴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但光热条件好,适宜栎松、没茶等生长,山麓盆地与平原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用于农业耕作。 本英目厂区为园区用地。厂区周围无岩溶洞穴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一般认为:建造一般工厂房,应属良好地质条件。 4、生态环境 黄山市具有优越自然条件,蕴孕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自然分布着七百多种树木,加上引种培育的树种,共有1000多种之多。 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约有100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香果树,红楠,花榈木,红椿;省定保护木种有金钱松,南方铁彬,三尖杉,银杏,掌楸,黄山木兰,樟树,天目木姜子、连香权、领春木、天女花、青钱杉和中华猕猴桃等15种;还有黄山松、华东黄杉、红豆杉、光皮桦和青檀等树种、都很名贵,属于优良建筑用材的树种,约有一百余种,主要为杉、松、檫、樟、楠、楮、栲等。毛竹主要分布在休宁、黄山区和祁门,其它杂木主要分布在牯牛降和清凉峰,以及祁门、黟县、歙县和黄山区。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3%,木材蓄积量为2400万立方米,毛竹约5000万根,年产茶叶2.5万吨左右,是华东木材的重要产地和著名的茶叶产区。 (三)社会环境 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17万。各区县下辖101个乡镇(其中50个镇、51个乡)、889个村,3500余个自然村,8900余个村民组。41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整个行政区域犹如一枚枫叶。屯溪区为市府所在地,为黄山市中心城区,是市政建设的重点,市区面积14.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市政公用、戴震路、股份大道、新安路为主要干线,已形成了宇隆商贸城、黄山新街、老街、荷花池等商业中心区,城 市依山傍水、四座大桥连接两岸,世纪广场一片已形成新的文化,体育中心,西郊建成休闲度假中心,新安江南岸新城区开始建设。 屯溪区曾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双拥模范城市”和“省卫生城市”称号,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黄山市文化遗产名录

黄山市列入国家级及省级有关名录 世界自然遗产1处:黄山风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2处: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 世界地质公园1处:黄山风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 黄山风景区(5A)、 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5A) 齐云山、 黄山市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太平湖 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处:齐云山、太平湖、黄山赛金花故居·归园景区、歙县雄村景区、芙蓉谷、东黄山、九龙瀑、翡翠谷、唐模、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新安江山水画廊、祁门牯牛降景区、黟县南屏、黄山市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3处: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徽州国家森林公园、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3处:黄山、齐云山、祁门牯牛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黄山风景区、祁门牯牛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歙县

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名街(街区)2处:屯溪老街(中国十大名街)、黄山市歙县渔梁街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个: 黟县西递、宏村、南屏、屏山村、关麓村, 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歙县郑村镇棠樾村、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休宁县万安镇、休宁县商山乡黄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歙县昌溪乡昌溪村、黟县宏村、徽州区唐模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9处:徽州区蜀源、龙山湖、翡翠新村、木坑竹海等 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太平湖 首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129项 一、民间舞蹈(18项) 1、黎阳仗鼓屯溪区黎阳镇黎阳社区 2、跳钟馗徽州区岩寺镇上朱村 3、柳翠娘徽州区文化馆岩寺镇 4、渔翁戏蚌徽州区文化馆唐模村 5、龙舞歙县霞坑镇昌溪乡 6、狮子舞歙县溪头镇森村乡 7、麒麟舞歙县富堨镇 8、跳钟馗歙县雄村乡、徽城镇、郑村镇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 关于如何有效、持续地保护遗迹,长期以来各国地学界的同仁进行了各种思考和探索。最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欧洲和中国在21世纪初率先通过建立地质公园来解决这一问题。地质公园是以珍贵地质遗迹为主体,以有效保护、传播地学知识、发展当地经济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自然遗迹保护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发展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本质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人的冲突),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中对地质公园的定义作了详细描述,概括起来就是:“地质公园”是一个具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的区域,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且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此外,非地质主题是其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生态、考古、历史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地质公园的英文名称由Geological Park组合缩写而成,为Geopark。 在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其日标是:①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②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③营造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网络计划每年在全球吸收20个地质公园加入,全球共吸收500个成员。随即,该网络计划得到UNESCO的正式认同,其英文名称为“Global Geoparks Network”,或者“Global Network of National GeoParks”,缩写为“GGN”。从2004年开始,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截止2008年底,共有56个成员,分布在18个国家。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起源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产生的必然性 1.人类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例如,英国1991年成立了自然洞穴保护协会,制订了地质遗迹登录办法。目前已登记遗产地2200处,建立了信息库,并进行分级管理。1987年,中国原地质矿产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把保护地质遗迹首次以部门规定的形式提了出来。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100多个国家陆续建立起国家

黄山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路线 (3) 前言 (9) 正文 (9) 黄山岩浆作用及其发展史 (10) 黄山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13) 黄山的地貌发展史 (15) 感想 (17)

7月12号:合肥-谭家桥-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 目的:认识使用罗盘和GPS 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 点号:D1 点位:火车旁北面台阶 GPS:N:30。09’12.5’’ E:118。17’26.7’’ 产状:130。<44。 7月13号:谭家桥-汤口-齐云山一天门-小壶天-齐云山玉虚宫-汤口-谭家桥 目的:观察认识丹霞地貌 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 点号:D1 点位:灵仙洞八仙洞下 GPS:N:29。48’32.3’’ E:118。01’09.0’’ 产状:324。<48。

点义:粉红色小岩组;砾岩在下,砂岩在上;有不同交接层,显示不同 时期沉积;砂岩部分为云母,乳白色;砾岩为块状,青绿色;多 由灰岩和石英岩构成。 点号:D2 点位:紫霄崖前山路上 产状:270。<13。 点义:此地以红色含铁沉积岩为主,岩石表面不是非常平整,可能是雨 水冲刷等原因所致 7月14号:谭家桥-休宁县国道桥旁(沿途)-谭家桥 目的:观察震旦系地层、观察休宁组沉积构造 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 点号:D1 点位:距公路桥25m~30m的路旁 GPS:N:29。56’13.2”误差:14m E:118。05’17.6” 产状:195。<32。

点义:该地岩石由方解石、辉石、白云石等组成;方解石呈灰绿色,硬度小于地质锤;地质锤可刻划。 点上见:紫红色、厚层、长石、粉砂岩、见平行层理夹青灰色、 薄、成晶、凝灰岩;沿途砂岩、粉砂岩 点号:D2 点位:休宁县兰田公路道旁 GPS:N:29。55’44.7”误差:16m E:118。05’27.7’’ 点义:兰田组黑色碳质页岩表面有硫化物的氧化薄膜,岩石中有成簇状的方解石脉并与碳质页岩顺层填充 点号:D3 点位:休宁县兰田公路道旁 (兰田组与闪长岩) 产状:221。<28。 点义:点北东,灰色闪长岩;结构为粒状、块状构造;矿石成分含石英5%~10%斜长石40%~60%正长石肉红色5%左右少量副矿物;三组节理

黄山风景区调查报告

黄山风景区现状评价报告 1.黄山风景区介绍 1.1黄山风景区区位分析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安徽黄山地图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五绝”。 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1-1 黄山区位图 1.2地质地貌及形成历史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

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1.3黄山地区气候生态 1.3.1气候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年均气温7.8℃,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mm。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1.3.2生态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黄山野生植物有1452种,黄山上属国家一

黄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

黄山风景旅游区总 体规划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25) 来源: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1982年完成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黄山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规划,是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下的一个优秀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黄山其后近20年,特别是进入世界遗产目录以前的保护和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和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对于世界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新的规划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以及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黄山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1982年的总体规划已经不能满足黄山在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后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为加强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统筹黄山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制定<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25)>。 第二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科学保护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具体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统筹社区发展原则; 公众教育与游客体验原则; 2

可操作性原则; 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第三条规划期限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期限为至2025年。 共分两期: 近期: 至 ; 远期: 至2025年。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第四条规划范围 本次修编的规划范围仍为1988年国务院批复的空间范围,面积共160.6 平方公里。具体边界如下:新岭头起,沿山脊从青山岗直下石子源到寨西桥,从寨西经汤口—苦竹溪—山岔—乌泥关—北关桥—白亭—布水峰—槛窗峰—火龙尖—夫子峰—采石峰,从黄龙摆尾过河到二龙桥(这一段以东北坡山脚为界),再从二龙桥经芙蓉亭——小洋湖——大洋湖——竹溪——翠微寺(这一段以人行道为界),经翼然桥过青牛溪越官山岗,过”三道河”经贯顶山—石屋—小岭脚,穿过河流经外远屋—箬帽尖—来龙岗—罗丝亭至新岭头为止(此段以自然山脚、河流为界)。准确边界见规划图纸 第五条缓冲区范围 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区范围包括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邻的五镇一场,即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以上述五镇一场的行政边界为界,总面积约为490平方公里 第六条性质 黄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天然美景; 是对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的自然栖息地; 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重 4

家乡的地质地貌简介

青岛市的地质地貌简介 摘要: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及东南部沿海一带,由于受海洋环境的调节及东南季风和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冬暖夏凉,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春和景明,较内陆同纬度地区约迟25天左右,且多风多雾少雨;夏季海风轻拂,温湿凉爽,;秋季山明水秀,秋高气爽,云轻少雨,;冬季平均气温为摄氏0.2度,是一座天然的大温室,虽海风阵阵,气温有时较低,但无严寒。 一.山地 1.侵蚀剥蚀低山 侵蚀剥蚀低山一般海拔500~1 000米,分布于崂山、小珠山地区。由海拔400~500米以上的花岗岩山地构成了该区内侵蚀剥蚀低山地貌。 崂山和小珠山山体均由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岩石致密坚硬。由于山体受构造抬升而隆起,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山峰尖峭,山坡陡峻,多呈尖脊状,沿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侵蚀谷地十分发育,主体沟谷呈北东向。小珠山地区的沟谷、山脊以北北西向为主。侵蚀沟谷多为深切割的“V”型谷,在崂顶北面发育有典型的平底箱形谷地。崂山的东、南缘山势特别陡峭,陡崖及花岗岩崩坍岩块,堆积到处可见崂山奇特的山形与花岗岩岩相关系十分密切。较高的山峰山脊多由细晶花岗岩所组成,抗风化剥蚀能力强,故而形成3岩突兀的锯齿状山脊。山脊两侧发育有短小急湍的小河,谷深壁陡,有的形成瀑布。在构造断裂带上,常有花岗岩裂隙泉出露。东为临黄海拔海而起的崂山山脉,是青岛市沿海地区的最高山体,主要由花岗岩体组成,因构造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切割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山峰尖峭,山坡陡峻,岭岫重叠的剥蚀低山,以巨峰为中心向四周伸展,构成五大支脉,谷、脊交错,石蛋累累,奇景迭出的山石景观。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山景线条优美流畅。因受重力崩塌而形成陡壁悬崖,峰柱直立,难以攀登。岩石叠垒形成的洞穴和变幻造形、形神兼似的景石及球状风化石等,成为崂山的迷人景色。2.侵蚀—剥蚀中低山 侵蚀—剥蚀中低山主要是崂山山区,位于该区的东南,面积23957亩,占山地面积的1.56%,占全市总面积的0.15%。是全市唯一的侵蚀—剥蚀中低山。山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受两向节理切割,风化后呈立方体状的石蛋地形。整个岩体被后期北东向断裂分割成三大条块。物理风化作用和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形成危岩伴深涧、奇峰与幽谷交织的险峻景色。山地直逼黄海,构成典型的山体海岸。 崂山山势巨峰干脊突起。其下千岩万壑回环四周,峰峦叠出。巨峰为崂山之主体,在山体东南部,三标山是崂山余脉,由即墨市南陲之鹤山,南入崂山境。石门山,位于崂山区境东部。以石门山为主体的山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标,分南北两支。南支在午山支脉,北支东起北九水,西至柳树台北流水。 二.丘陵 一般海拔50~500米,切割深度小于100米。海拔200米以上者称为高丘陵,海拔200米以下者称为低丘陵。青岛的丘陵主要分布于崂山、小珠山侵蚀剥蚀低山地形的四周及薛家岛部分地带。主要的山峰是,崂山周围有虎岭顶,铁骑山、卧狼齿、浮山、太平山、午山,小珠山周围有大箍顶、龙雀山、镜台山、陡楼及薛家岛大间山。 午山、大间山岩性为白垩系青山组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熔岩和角砾岩等组成。龙雀山北侧、王台东南、崂山区王哥庄南为胶南群片岩、片麻岩、变粒岩

世界地质公园全录

第十部分世界地质公园大家庭 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The First Batch of Members of Global Geopark Network in 2004 1. 奥地利艾森武尔瑾地质公园Nature Park Eisenwurzen – Austria 2. 中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Huangshan Global Geopark– China 3. 中国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Wudalianchi Global Geopark–China 4. 中国庐山世界地质公园Lushan Global Geopark– China 5. 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Yuntaishan Global Geopark- China 6. 中国嵩山世界地质公园Songshan Global Geopark-China 7. 中国张家界砂岩峰林世界地质公园Zhangjiajie Sandstone Peak Forest Global Geopark- China 8. 中国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Danxiashan Global Geopark– China 9. 中国石林世界地质公园Stone Forest Global Geopark- China

10. 法国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Reserve Géologique de Haute Provence – France 11. 法国吕贝龙地质公园Park Naturel Régional du Luberon – France 12. 德国特拉维塔地质公园Nature park Terra Vita – Germany 13. 德国贝尔吉施-奥登瓦尔德山地质公园Bergstrasse –Odenwald Global Geopark– Germany 14. 德国埃菲尔山脉地质公园Vulkaneifel Global Geopark–Germany 15. 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Petrified Forest of Lesvos –Greece 16. 希腊普西罗芮特地质公园Psiloritis Natural Park – Greece 17. 英国大理石拱形洞--奎拉山脉地质公园Marble Arch Caves & Cuilcagh Mountain Park –Ireland, Republic of/Northern Ireland 18. 爱尔兰科佩海岸地质公园Copper Coast Global Geopark - Republic of Ireland 19. 意大利马东尼地质公园Madonie Natural Park – Italy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地质结构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江南古陆与其以北的下扬子台坳的接触带上,位于这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其主要地质构造线与山脉的走向基本一致,均为东北——西南方向。黄山的主体部分为花岗岩类所组成,仅在逍遥溪断裂以南,为晚元古代沉积生成的砂岩、石英砂岩、火山岩、变质火山岩;前山称黄山岩体,芙蓉岭以北,为太平岩体。太平岩体与黄山岩体成南北向椭圆形展布,但二者地貌截然不同。太平岩体为丘陵低岗,土壤复盖;黄山岩体峻峭突兀,蔚为壮观。 黄山岩体平面上作近东西向的椭圆形,长轴方向长约15公里,短轴方向约10公里,面积约107平方公里。岩体按其生成顺序和岩石结构的不同,又分为两部分:黄山花岗岩和狮子林花岗岩。前者占黄山90%以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晚期;后者位于黄山中心部分(略偏西),仅有7.7平方公里,形成时间略晚于黄山花岗岩。 黄山花岗岩北至芙蓉岭与太平岩体为界,南至黄山宾馆,东至黄狮垱,西至云门峰(汤岭关以西)。黄山花岗岩多为肉红色,主要组成矿物有长石(红色白色粗粒长柱形),约占岩石的60%;石英(烟灰色细粒),约占岩石的40%;还有黑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此外尚含微量磷灰石、磁铁矿等23种副矿物。富含气成矿物如萤石、黄玉等。黄山花岗岩岩体中心是粗粒似斑状结构,占岩体面积90%以上,构成悬崖峭壁、奇峰异谷。 黄山岩体的最大特点是断层和节理发育。经实测的主要断层有:前山的黄山断层,或称逍遥溪断层,由钓桥庵至汤口,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14.5公里。西南侧(桃花峰

黄山风景区调研报告材料

风景区现状评价报告 1.风景区介绍 1.1风景区区位分析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位于省南部市区境(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地图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地跨市黟县、休宁县和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五绝”。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 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1-1 区位图 1.2地质地貌及形成历史 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主峰,为36大峰之 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 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 的地貌特征。 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1.3地区气候生态 1.3.1气候 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年均气温7.8℃,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mm。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1.3.2生态 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野生植物有1452种,上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0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特有2种,首次在发现或以命名的植物有28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精心整理 黄山地质地貌情况介绍 地质结构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江南古陆与其以北的下扬子台坳的接触带上,位于这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其主要地质构造线与山脉的走向基本一致,均为东北——西南方向。黄山的主体部分为花岗岩类所组成,仅在逍遥溪断裂以南,为晚元古代沉积生成的砂岩、石英砂岩、火山岩、变质火山岩;前山称黄山岩体,芙蓉岭以北,为太平岩体。太平岩体与黄山岩体成南北向椭圆形展布,但二者地貌截然不同。太平岩体为丘陵低岗,土壤复盖;黄山岩体峻峭突兀,蔚为壮观。 黄山岩体平面上作近东西向的椭圆形,长轴方向长约15公里,短轴方向约10公里,面积约107前者占黄山.7平方公)。(烟灰色细粒23积90(紫石峰一侧长约79°、西北峰林地貌黄山四周群山起伏,均为低山丘陵,独有黄山出类拔萃,巍然屹立为花岗岩峰林地貌。峰林石柱,雄奇壮观;怪石遍布,千姿百态,是黄山地貌景观的最大特色。 黄山最高海拔1864米(莲花峰),平均海拔约1600米,千米以上高峰有77个,主峰相对高度多在千米左右。形成峰顶尖陡,群峰林立的中高山地形。 在平面上,除太平岩体分布区多为丘陵低山外,黄山主体地貌分两大区。中心部位为起伏平缓的山顶面区,此区内光明顶与平天矼为古剥蚀面残留,地形平缓,最大坡度约为20°。平顶面区岩石,风化后形成较厚的砂石层,平均2.5米以上,最厚达10米。除中心区外,四周广大地区,则为地形强烈切割区。山体受抬升运动、重力崩解及流水的影响,遭受强烈切割。切割深度多在

精心整理 500——1000米之间,成为悬崖峭壁,凸面山坡,坡陡峰险,险峻处坡度在60°——74°之间,有的则近于直立。 自黄山中心部位,向四周成放射状排列,展布着众多的山间沟谷,有U谷,V谷及谷中谷,较大的有36条,即旧志中所说的36源。这些切割较深的沟谷,自内向外,由深谷渐变为宽谷。 根据峰林地貌的形态,全山又可分为块状峰林、简状峰林等多种。块状峰林,以朱砂、眉毛、鳌鱼等峰为代表。简状峰林,以莲花、天都、莲蕊诸峰为代表。北坡狮子林至芙蓉岭,展布着数条南北方向平行排列的山脊,脊薄如刀刃,称之为刀刃式岭脊。西海排云亭深谷两侧则多是陡悬破碎的峰林。 花岗岩石林、石柱的广泛分布,是黄山地貌又一奇特之处。石林由较多的垂直石柱并立而成,典型

关于黄山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山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山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调研报告 ◆黄山区域地质背景 ◆黄山地学研究背景和意义 ◆黄山地学实地考察 ◆黄山地学的研究目的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研究初步计划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研究预期成果 ◆黄山地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规划土地处遗产办(公园办)潘金花 二零零八年九月

通过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及对黄山地学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兴趣,现把一个月以来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研究现状的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黄山区域地质背景 黄山,属断块隆起型的花岗岩风景区。群峰之中,除景区南侧长满樱桃树的桃花峰处于花岗岩体外侧的围岩之外,其余诸峰,均坐落于花岗岩出露区,峰体均由色彩如丹的花岗岩构成,劈地摩天,陡峭峻拔。黄山花岗岩体是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不同结构类型的花岗岩,呈明显的套式中高外低的阶梯状分布,构成了黄山峰体的框架。以北海、光明顶的高山台地为中心,不同地貌形态特征的峰林按花岗岩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环状分布。 黄山岩体的外圈边缘,出露最早期脉动侵入的中粒二长花岗岩,结构均匀,易风化,断层节理纵横,流水侧蚀作用发育。主体期侵入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则构成了黄山峰林的主体,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稀疏的斜节理发育,不易崩塌。岩石补充期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分布在黄山岩体的内圈。末期为细粒含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中央的北海、光明顶一带,由于直立的节理发育,不时发生

裂解崩塌。每期花岗岩体内形成的主要峰体见下表。 期次岩 石 类 型 峰名 所占比 例 末期细 粒 含 斑 花 岗 岩 光明顶石门峰贡阳山采 石峰轿顶峰夫子峰 7.32% 补充期中 细 粒 斑 状 花 岗 岩 炼丹峰白鹅峰仙桃峰丹 霞峰狮子峰石笋峰始 信峰薄刀峰云外峰仙女 峰笔峰仙人峰石鼓峰 上升峰石床峰一品峰西 海群峰望仙峰鸡公峰棋 石峰牌坊峰观音峰石柱 峰槛窗峰驼背峰笔架 峰骆驼峰书箱峰宝塔峰 松林峰卧云峰 37.80%

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18修正)

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18修正) 【法规类别】旅游景点管理 【发文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8.09.30 【实施日期】2018.1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89年4月13日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6年6月2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0年8月21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2014年3月28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根据2018年9月29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大气污 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黄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为了严格保护黄山风景名胜资源、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管理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黄山风景名胜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黄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东至黄狮,西至小岭脚,南至汤口,北至二龙桥,面积166.6平方公里,按此范围标界立碑。 根据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要,在风景名胜区外围确定保护地带。风景名胜区保护地带的具体范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划定。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的地形地貌、山体、岩石、土壤、冰川遗迹、瀑布、名泉、河溪、林木植被、野生动植物、特殊地质环境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石雕石刻等人文景物及其所处的环境,均属风景名胜资源,应当严格加以保护。 第五条黄山市人民政府设立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市长兼任。管委会在黄山市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保护风景名胜资源、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 (二)组织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三)建设、管理和维护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设施,改善游览服务条件; (四)负责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控和防灾减灾工作; (五)做好爱护黄山、保护黄山的宣传教育工作; (六)负责建设、旅游、交通、卫生、水资源、环境保护、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民族宗教事务、食品药品安全等管理工作;

黄山地理概况

黄山自然地理概况 一、概况 黄山古代秦时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玄宗赦改黟山为黄山。 黄山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具体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154平方公里。 黄山风景区(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著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三、气候特点 黄山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