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内涵、特征以及重要性的探究,研究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些要求,我们得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互相支持,构建和谐校园对今后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意义深远,因此,今后必须加快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步伐,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论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方正泉著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也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由众多社会组织组成,只有各个组织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高校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校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为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应从和谐校园开始。

和谐社会的起源于发展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并提出了“整个天是一个和谐”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之中,早在传说的上古时代,伏羲就制作出了八卦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阴阳和谐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便开始把“和”作为一

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儒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等“和”理念的经典描述。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很大。因此,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了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学界并无定论,例如,方正泉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公平正义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诚信友爱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安定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

因此,我们就各方面对和谐校园的不同定义总结出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

总之,高校和谐校园就是指高校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包括高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和高校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

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促进高校和谐的基本要求。周济同志讲,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培养的场所,要自觉树立并带头实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第一、“以学生为本”,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有学习热情和愿望、坚韧而自立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分析判断、成为有道德判断能力的人;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与他们一起感受生活、体验道德成长;要尊重学生,要对学生注入无限的爱。

第二、“以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落实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要着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与成长的软硬件环境,做到物质条件尽量要好,软环境一定要优,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教师的可持

续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和表现。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高校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校园外部的人际关系。

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第一、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要尊师爱师,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第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渠道。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自己高尚的节操,渊博的知识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学生则要尊重老师,刻苦学习,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教育工作;第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应该真诚友爱,通过人际交往,满足自己对友谊、归属、安全点的需要,从而更加进步,获得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首先,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的和谐,高校是一个国家未来人才

的摇篮,高校校园的和谐,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而高素质的人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是必不可少。

其次,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高校的发展,稳定是基础,只有社会稳定和谐了,高校才有可能获得一片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相分不开的。

最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利于传播和谐社会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具有示范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榜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将会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