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世俗仪式研究综述

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世俗仪式研究综述
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世俗仪式研究综述

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世俗仪式研究综述

旅游人类学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历年来学者们不断地研究积累下,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则基于旅游人类学三大经典角度之一,既将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世俗仪式,做一份相关研究文献的简要综述,意在能够清楚列出一些将旅游作为仪式相关的重要理论,对此视角下的旅游研究做一些简单评述。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现代世俗仪式仪式理论

一、旅游仪式论的起源

人类学和旅游的研究结合是比较晚才开始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人类学学者是很轻视在旅游方面的研究的,因为那是的旅游者主题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旅游活动往往伴随着奢侈,此时的旅游研究活动一律是被严肃的科学界不认可的。直至20世纪中期,旅游开始进入“群众旅游‘阶段,从人类学角度进行旅游研究才开始受到关注。而旅游现象的强文化性与人类学的研究方向的非常契合的,因此,旅游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研究内容上看,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具体可细化为:1、旅游影响研究,既研究旅游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变迁。这方面研究者甚众,主要关注主、客互动中的文化涵化问题。因而这方面的学者把旅游看做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势。2、客源地社会研究,一些学者为了深入了解旅游的成因,到客源地当中寻求答案。学者从旅游地和旅游者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出发,研究旅游活动背后的文化含义,既将旅游视作上层建筑进行研究。3、旅游体验研究,虽然研究者不多,但此研究旨趣风格明确,此类研究逐渐激发了人类学学者对自身社会的兴趣,从而引发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叩问,譬如:人们为什么旅游,为什么出现不同类型的旅游,为什么特定旅游模式总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社会群体相关,影响旅游行为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这方面的学者则是以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世俗仪式为视角进行研究。由此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形成了以此三大经典视角为主的研究体系。

二、旅游仪式理论

仪式理论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的是由涂尔干所提出的关于仪式神圣与世俗的论述,这也是旅游仪式论研究的源头。

而说到仪式理论,法国学者阿诺德-范-盖内普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理论成果最为突出的人之一。他在1909年出版了一本著作《过渡仪式》,其在书中说明了个体通过过渡仪式,被给予新的身份而不用改变社会结构。过渡仪式同时发挥两种功能:1.允许人被整合到社会中;

2.使参与者得到一种精神世界一体化和“社会组织”一体化的神秘体验。过渡仪式又分为三

个阶段:分离,特征是个人或群体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固定点离开朝向某个未知的事物;阈限,一个模糊的发展过程,他或她处在某种在社会之外的感觉之中;融合,在这个阶段人们返回成为新的人,通常比原来等级更高。甘热内普的仪式理论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内部的整合过程,不同的个体或者群体在进行了通过仪式后,融入了更大的组织中,自身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成为了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仪式的三段论成为了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社会依旧是作为一个整体完满的存在。

在阿诺德-范-盖内普“过渡礼仪”三段论的基础上,特纳首次将仪式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当中。特纳特别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仪式的第二阶段,即阈限阶段,并在《仪式的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一书中阐明他所提出的阈限理论。在阈限理论中,特纳提出了结构、反结构以及共睦态几个重要概念。特纳认为共睦态就是社会反结构,仪式过程也是结构—阈限—交融—新结构的过程。特纳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个体在阈限后的“交融”,此时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涂尔干他们所说的“整合”了,交融被特纳视为是一种和社会结构同时存在、同等重要的社会事实,而不仅仅是后者的手段。社会的交融和社会的结构更迭出现,结构—阈限—交融—新结构,循环往复。在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文化中,每一种过去和现实的交织中,我们都能发现社会具有这样的结构与反结构的过程,这是特纳此书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而以上这些论点的基础上,纳尔逊·格雷本教授提出了旅游既是“神圣的旅程”也是“世俗的礼仪”的观点。格雷本认为,旅游是具有“仪式”性质的行为模式与游览的结合。他把旅游中的各种行为模式看作是一种具有“仪式”性质的活动。人们的精神状况早已在日常生活中变得麻木不堪,经过这种“仪式”,人们从这种麻木的精神中解脱出来,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所以这种仪式是“神圣”的。这样,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现实社会生活的单一行为模式,主动进入到另一种新鲜的生活之中。这样的生活把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他认为这种活动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是一种“充电”,这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来说是极端必要的。格雷本在他的文章中还提出了一个旅游行为模式中有趣的现象———逆转。逆转是指在一些仪式或旅游活动中,有些所谓“常见行为”的意义和规则发生了变化,有些消失了,有些甚至完全发生了反向的转变。而他也以此提出了旅游仪式进程的分析模型,即游客从世俗到神圣再回到世俗的一个转变,游客在旅游仪式的逆转当中获得愉悦感。格雷本指出,旅游方式的逆转或变迁不是盲目的,是阶层之间的竞争,与声望、等级制度、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一些外在的因素如费用、交通方式等都有联系。当然,旅游变迁的动因,还有许多其它因素,还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

三、旅游本质分析

在此要先做两点概念的申明:1旅游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1991年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1年的活动。这一定义比较强调旅游活动的空间性(异地性)和时间性(时间界定)。2人类学中对于结构的定义,“结构”是社会性的地位和身份的安排,是根植于过去,通过语言、法律、习俗延伸至未来的一种生产或生活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和技术分工带来的工作单一化和紧张化、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大众社会有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以及现代化的信息和交通条件,都将人们推向一种偏于恶性的精神条件之中。并且,现代化的科技观念的普及必然带来宗教信仰的缺失,矛盾的是,现代人在精神上有需求这一点并不会说有别于古人。那么人们自然需要一种仪式或者过程来度过精神虚弱的那一段危险期,而旅游则凭借其异域、新奇的特性,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以此来看现代旅游不正是部分取代宗教,正如马康纳的观点,现代世俗旅游即人们的朝圣。

以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论来看,“结构”之中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难,个人必须通过各种努力甚至付出代价去满足各种需求和愿望。旅游是介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结构性,而且相对于日常生活状态来说,旅游是具有反结构性的。这一点上,格雷本的”逆转”的观点,也是与特纳的论点不谋而合。旅游仪式中的个体则可以在这种“反结构”或者说“逆转”状态下消除精神负面状态,回复健康,甚至提升自我。

四、小结

旅游是一种仪式这个观点也同样是部分学者有争议的一点,许多学者在旅游仪式理论上质疑其的准确性。这一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旅游的动机以及作用往往是简单、世俗或者物质化的,像探情访友、商务出差等,并不是完全神圣。而且旅游过程的对游客的影响或许仅仅是放松和娱乐,可能增长点见识,并没有如特纳和格雷本等人所说的交融之后新生般的变化。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旅游中旅游者从中获得快乐,因为这种旅游使他身心得以重获力量感,也使旅游者产生一种充盈感,但归根结底,旅游者在这种予人以娱乐的中心所经历的体验,主要的还是一种休闲,即使有那么一点宗教朝圣的意味,但也被世俗化了,已经失去了它固有的那种深刻的、精神境界的内涵。这点也是旅游仪式论的局限。

参考文献:

[1]赵红梅. 论仪式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兼评纳尔什·格雷本教授的“旅游仪

式论”[J]. 旅游学刊,2007,09:70-74.

[2]刘德鹏,张昌盛,刘倩倩. 仪式、符号与旅游——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考察与思考[J]. 大众文艺,2010,13:191-192.

[3]张进福. 作为仪式的旅游[J]. 世界民族,2013,05:41-53.

[4]王晓丹. 论旅游中的仪式与仪式感[D].东北财经大学,2014.

[5]宗晓莲.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J]. 民族研究,2001,03:85-94+110.

[6]李祥福.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02:61-64.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新中式景观分析

经历了古典园林辉煌后的我国园林,到了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激烈演进,以及西方园林景观概念的传入,其发展之路几度调整,从全部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浮躁冒进到探索寻求新时代中式园林的实践尝试。重拾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城市精神,一批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项目应运而生,虽然还不够成熟,但也初步形成了我国本土地域化的新中式景观。 一、概念特征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东方文化又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元素”这一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越来越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它以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园林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 可以说,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风格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展现“水?桥?房”的空间格局、“黑?白?灰”的民居色彩、“轻?秀?雅”的建筑风格、“情?趣?神”的园林意境。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 二、传承发展 新中式景观作为我国本土地域化的景观,在全球文化交融而带来的西方现代景观对中国特色园林吞噬的情况下,其出现是必然的,但它不是对传统的复古,而是传统的继承。其景观设计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将古典园林本土化的东西消化、推敲、重构、传承、接力,融合于当代景观设计下,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手法来开拓,最终达到新景观对古典园林的承形、延意、传神。当下新中式景观的传承发展大概可以归纳为源、衍、意。1. 源—新中式景观造园思想源于古典园林 新中式景观的造园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融合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成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造园思想。依次而产生的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藏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花木配置等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古典园林景观布局再现。中国古典园林源自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情感,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融合关系,体现在“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布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空间的感受出发,模仿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创造现代语境下的新型园林空间。上海世博园中国园中的设计就将“亩”与“园”相结合,形成了“九亩园”的布局,创造出富有当代魅力和传统园林精神的“亩中山水”系列。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青岛)产业基地 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一、传统文化说明 5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这些便构成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具体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学的指引下,山东孔孟提出了“仁政”说,性善说,这些学说对后世哲学及统治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给这片大地带来深邃而古老的文化智慧。在求善基础上,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人都强调天与人的合一。这里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属性及它与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体性关系。它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万物,公正赏罚人间,天命是世间一切道德礼法的最高根据。“获罪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及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居敬”“立诚”“格物致知”的修养法则都体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沟通、融合、统一。总之,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都潜存着这样一个逻辑进程: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这一信念,是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为根本,强调寡欲中庸。中国哲学传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伦理观念、道德修养为主线。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选择中,中国人大都趋向于寡欲、去欲。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视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学家们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条。我国哲学克己寡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向、含蓄、中庸调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出世与入世的互补。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出世与入世。出世主要为佛家与道家所推崇,强调修心养性;入世则主要为儒家所宣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与入世的价值取向互相补充、融合,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政治等经文化形态的影响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文化传统决定下的民族的潜意识心理,它在哲学文化传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链条的角色。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班级:2011级规划2班 作者:王美介 学号:3011206112 指导教师:曾鹏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景观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师纷纷做了后现代设计的尝试与突破,本文通过分类总结分析后现代主义景观的具体实例,来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指明道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 1.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对逐渐凸显的城市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能源危机问题以及第三世界问题等等,西方世界开始反思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于是在西方兴起了一股以批判与反思现代主义为主要要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反对,反对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技术主义,反对理性至上,反对中心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的反装饰主义,反对冷漠,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并在建筑领域形成了几个主要流派,主要是形式主义、历史主义、地方主义、解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在景观设计界引发的革命虽不像在建筑界那样轰轰烈烈,但也对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手法进行重新思考与认知,推动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做出探索与尝试。 2.后现代主义景观分类分析 后现代主义思想纷杂,一个后现代主义景观可能同时体现多种后现代主义精神,笔者大致以后现代景观所侧重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为主要依据做一个分类,将当代后现代主义景观分成五大类,分别是历史主义景观、地方主义景观、隐喻主义景观、生态景观和波普主义景观。 2.1历史主义景观 历史主义景观不同于现代景观追求简洁的几何形式与功能至上的理性主义,而是强调与传统园林建立起一种联系,对历史文脉的回归试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增强人们对此地块的归属感与独一无二的个性,使其摆脱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 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当代景观设计师通常会选择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将传统元素抽象为一种形式和符号,放在新的景观中,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景观与历史的某种联系。另一种途径是对传统的形式进行分解与重构,使景观更多的体现对传统景观的创新与超越。 彼得·沃克在德国的凯宾斯基饭店环境设计中,将传统勒·诺特式园 林中常用的整形绿篱、草坪、彩色砂石等元素提炼出来,但没有用传统的 手法去再现,而是将其彻底分解,并用带有极简主义色彩的现代构成手法 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创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庭园。在这个庭 园中,既有现代庭园的强烈秩序感,又能感受到与传统的联系,两者恰到 好处的融合,赋予此处景观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使人们身处其间有与众 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图1) 2.2地方主义景观 地方主义景观强调地域特色,尊重场地原貌与特色。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对场地内工业时代遗留的产物进行保留和再设计,体现出场所的文脉和记忆,这与后现代主义注重文脉的历史主义,尊重场地特性的原则是一致的,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特性,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同时也考虑防洪要求设计了榕树岛,钢结构、水泥框架船坞、两个水塔、一个红烟囱这些工业时代遗留物都被保留并结合在场地的设计中。古老机器的保留使人们身处其间的时候有更为丰富的体验。公园中对路网、装置物的处理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景观作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图2)图1 图2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第10卷第3期 体育科学研究V o.l 10,N o .3 2006年9月Sports Sc i ences R esearches Sep .,2006 收稿日期:2005-10-3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03DGQ 3D 112);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 B03123);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十五0规划 (第二期)项目(2003E09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Schoo l o fG eograph i ca l Sc i ence ,Fu jian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Fuzhou 350007,Chi na 作者简介:孟铁鑫(1982)),男,浙江绍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开发和规划。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孟铁鑫 摘 要:国内对于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体育旅游需求研究和体育旅游影响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体育旅游;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G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06)03-0013-04 Su mmary of Do m estic Research on Sport Touris m MENG T ie -x i n Abstrac t :Dom estic theo re ti ca l research on sport tour is m is i n the ascendant .Through t he ana l y si s o f research docu m ents con - cerni ng t he sport tour is m i n Ch i na ,t h is paper presents a su mm ar i zed account o f Chi na p s researches on the sport touris m i n four aspects of re levant concepts defi n i ng,t he present sit uation and prospects of s upp l y o f spo rt t our i s m,researches on the require - m ent o f sport tour i s m and researches on t he i nfl uence of sport tour i s m.T he paper a l so puts f o r w ard som e fi e l ds and directi ons to wh i ch spec ial attention shoul d be pa i d i n the days to co m e . K ey word s :Ch i na ;sport tour is m;touris m research 0 引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就出现了体育旅游新动向,并渐成新潮流。20世纪末,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体育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两门学科的切合点和交叉点日益扩大,体育旅游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研究领域也日益扩展。但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近年来,在广大旅游、体育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旅游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文献的综述,不仅可以及时反映出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学术动态、学术水平,从中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我国体育旅游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 综观国内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对于体育旅游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体育旅游保障体系的架构等几方面。 1.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内容涉及资源的分布、开发原则、开发模式、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总体来看表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1.1 建立在分区域的个案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显著 许多研究者结合具体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本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发优劣势、品牌策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 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 (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 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 (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3、比较中国古代早期与晚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区别。 (1)早期的清真寺在建筑上都保持了较多的外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关键词: 旅游业,纳西族传统文化,影响 Key word: tourism,Naxi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culture,influence 序言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练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旅游概述练习题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经历了一个从、、而日趋成熟的过程。 2.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和的古代旅游活动 3.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和成熟的结果 4. 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5. 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二、单项选择题 1.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是()的迁移和集散 A定居性 B团体性 C季节性 D规律性 2.“迁徙”与“旅行”共同的外部特征是() A都是自然行为 B都是自由行为 C都是空间移动 D都具有非功利性 3、采猎生产活动受()的影响最直接 A社会生活 B自然环境 C经济条件 D人类意识 4.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是( )的产生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5、()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A农民 B手工业者 C牧民 D商人 6、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A原始社会的初期 B原始社会的末期 C世界的文明古国 D原始社会的中期 三、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远途迁徙的主要原因有() A气候的变化 B自然灾害 C采猎生产方式的流动性 D战争 2.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首先在( )出现 A古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古印度 四、判断题 1、()旅游是在人类产生的同时产生的 2、()商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一、填空题 1、萌芽产生发展 2、旅游意义本质特征 3、文化意识经济条件 4、享乐旅行 5、经商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C 5D 6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D 四、判断题 1错 2错 一、填空题 1、旅游是以“”为主,集、、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2、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有功能和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二、名词解释 旅游 三、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旅游的有() A远古人狩猎迁徙 B乞丐沿途要饭 C帝王巡游 D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2、旅游的前提是() A游览 B旅行 C为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D具有包容性 3、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 A游览 B旅行 C为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D具有包容性 4、“会议旅游”也属于旅游,说明旅游概念具有() A异地性 B非功利性 C包容性 D广泛性 四、多项选择题 1、旅游的内容包括()等活动 A游览 B旅行 C娱乐、餐饮 D购物、住宿 2、旅游活动追求的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包括() A人身的自由感 B精神上的解放感 C特定需要的满足感 D人生的幸福感 3、旅行的目的广泛,包括() A就业 B商贸活动 C求学 D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4、在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内内,存在着或者发生着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说,同样可称为旅游,如() A会议旅游 B探亲旅游 C公务旅游 D商务旅游 五、判断正误 1、()旅游一经产生,便有了固定统一的定义 2、( )“商务旅游”属于旅游 3、()安徽民工到上海打工属于旅游

依托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依托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的关系,并论述了传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为现代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设计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6)05-0235-01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同文化思想、精神理念的交叉与融合。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对旅游纪念品的需求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以其丰富的文化魅力倍受游客欢迎。本文研究在旅游纪念品的产品设计阶段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于设计中,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融合提供方向。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传统文化种类多样,丰富多彩,如巴蜀传统文化、燕赵传统文化、荆楚传统文化、吴越传统文化、齐鲁传统文化、两广传统文化等。每一种传统文化类型都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特色。作为文化的载体,

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往往是和特定的文化传统、习俗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该充分把握各种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并用艺术手段将其凝结在旅游纪念品中,充分表现出旅游纪念品的传统文化特色。传统文化内涵越丰富,其纪念意义就越大,例如天津旅游纪念品“泥人张”彩塑,作为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创作题材广泛,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民间习俗、舞台戏剧、文学名著等素材,它形神兼备,色彩简洁明快,用料讲究,不燥不裂,栩栩如生;而丽江的马帮铜铃,则来源于云南“茶马古道”传统文化,漫漫商路上,铜铃音韵修长清脆,成为赶马人排遣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形成独特的茶马文化,到了今天则演变为一款深受人们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再如以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为题材设计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蜡染、窗花等旅游纪念品则寄托了人们向往平安和吉祥的美好愿望。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是其重要的魅力之源。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的资源特色,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典故、名胜遗迹、民间风俗、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元素,运用现代产品设计的方法,设计出传统文化内涵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创新 随着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当今的游客对于旅游纪念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